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1篇)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林泉中学黄梅

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 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 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 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

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 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 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 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 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 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一、“虚拟”“现实”与地理教学

(一)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地理环境, 可以定义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为主体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与环境, 它既可以是现实地理环境的表达、模拟、延伸与超越, 也可以仅是指赛博空间中存在的一个虚拟社会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 中的三维图形表达, 是一种身份表达。对于虚拟地理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国年教授也给出了定义: 虚拟地理 环境 (Virtu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 VGE) 是指数字化了的现实地理环境、恢复与复原的过去的地理环境、预测与预报的未来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界定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本文我们暂且以吕国年教授所给定的虚拟地理环境为蓝本进行论述。以此概念, 虚拟地理环境用于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 主体运用 某种软件 (ARCGIS、AUTHOR- WARE等) 进行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

虚拟地理环境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如下特征: (1) 真实环境的仿真模拟再现, 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环境的真实再现, 包括对过去或未来的模拟再现。 (2) 用户可以在其间任意虚拟侵入、渗透和交互以及根据意愿任意移动。 (3) 部分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空间分析。例如运用GIS可以实现这种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 (4) 可视化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 是用户实现应用的基础。

(二) 现实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 我们这么来理解现实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 位于地球表层, 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 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一种人类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真实地理环境。本文中还要涉及一种地理实体模型的展示探讨, 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现实仿地理环境”。二者同属于“现实”范畴之中。

现实地理环境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复杂性。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数量大, 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 结构十分复杂。 (2) 关联性。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各自规律性的关联, 同时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3) 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 (4) 稳定性。一定的地理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在较长的时间内, 其形态特征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例如山地不会轻易转变为平原, 平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永久性海洋。 (5) 实践性。现实地理环境的深层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地理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与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价值, 在现实活动中体验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及培养自身的真实地理情操。

(三) “虚拟”与“现实”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地理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具有超强的优势效应, 如地形地貌时空动态仿真模拟、水文动态模拟、社会文化现象静动态演示等。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 直接的现实活动很难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展示出来,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虚拟的地理环境将纷繁多样的地理事象很简单方便地呈现出来, 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 对于一些地理教学内容, 如果完全依赖于虚拟的信息媒体, 会使教学过程单一化、程式化, 致使师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现实表达。所以, 我们在应用虚拟世界的同时, 也应注意现实世界的教学实现。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 对所在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浅显理解, 但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时, 如果能够在教师引导之下亲身感受或间接通过现实仿地理模型来进行地理事物感知,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现实地理环境的特征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彻底实践性, 所以还应注意结合虚拟世界的动态便利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所学地理内容, 因质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避免“一刀切”所产生的“学习审美疲劳感”, 注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地理环境的有效结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互动状态。为了较为明确地说明该问题, 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 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掌握难度较大, 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该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 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不然的话, 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 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 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 新课标中并未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有所要求, 即使如此, 我们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应用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学习该内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生现有认知比较浅显的情况下, 如何把握等高线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着实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此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观察, 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形态, 首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 然后利用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展示, 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同时, 为了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等高线实体模型的制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样, 便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了现实地理环境初步感知———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现实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过程, 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最后达到现实应用的目的。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良好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大地实现兴趣与效率的双赢。

(二)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策略

1.现实地理环境考察阶段

地理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有意义地指导山地不同部位的含义, 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提前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或相关环境的实地观察, 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景观。如果实地缺少相关的部分景观, 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环境进行仿似观察。例如, 学生可以去附近公园的高地, 仿似感受山顶的景观, 在高低凹坡处感受山谷的景观, 等等, 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 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准备。

2.虚拟地理环境演示阶段

(1) 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山体三维实体与等高线的交互显示。打开经过处理的三维实体遥感图, 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 使学生对山体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 如图1所示。然后, 再打开与该山体模型相对应的等高线图层并叠加到图层1上, 如图2所示。移动鼠标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等高线, 最后定为俯视图观察角度, 如图3所示。接着, 关闭图层1, 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线图层, 如图4所示。此时关于该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一目了然。

(2) 在AUTHORWARE软件环境支持下, 同样可以进行等高线与山地实体的转换, 并且赋予其更加灵活的动态性。具体演示过程如下:首先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图片, 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显示等高线, 关闭山地图片,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实体框架, 如图5。然后点击图5所示的“down”按钮, 会使该部分等高线向下移动, 形成一个平面形式的等高线示意图, 如图6。接着再点击“up”按钮, 等高线又恢复到立体结构, 如图5。之后, 根据这样的演示先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来源, 使学生的认知从立体到平面实现动态的转换, 然后根据类似的立体———平面的转换, 进而实现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维到二维的转变, 使学生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体的模式, 实现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感受。

3.仿真实模型实践阶段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进行等高线三维模拟展示之后, 就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等高线的产生过程, 深化学生的理解, 需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实体模型, 那么教师可以先以自制模型为例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现实环境事物来深化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立刻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 创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点子。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事物, 让学生思维发散。总之, 要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环境的事物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趣味性。

(1) 纸环叠置抻压法

材料准备:白纸若干张, 剪刀, 胶棒, 彩笔。

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如下:找一张白纸, 剪成一个圆环, 圆面尽量较宽, 命名为“圆1”;再减一个圆环, 圆环半径略小于圆1, 命名为圆2, 将圆2的内侧边界与圆1内侧边界用胶棒粘牢;接着再剪一个圆3, 其圆环半径比圆2略小, 将圆3外侧边界与圆2外侧边界用胶棒粘牢。依次类似剪几个圆环, 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叠罗汉在边界处粘在一起, 最终形成一个类似山体的模型。然后在山体模型的棱角边缘用彩笔画线, 模拟等高面的边界, 接着从所谓山顶向下按压就会形成平面等高线示意图, 彩色边界线即为该山体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线。同时还可以拉抻形成立体模型, 在立体与平面转换过程中体现灵活多变性。根据类似做法, 我们可以制作稍微复杂的山体, 即带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体模型。这样的制作简单易懂, 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实际操作简单, 与传统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时省力, 又可以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一举两得。

(2) 铁丝套用法

以简单山体为例, 先用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山体模型, 然后假想以桌面作为海平面, 在山体不同的海拔高度相应的以合适的细铁丝圈套牢, 将细铁丝取下, 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顺序进行圈套,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平面实用图。这种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易懂, 学生容易完成, 符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简单认知规律。

(3) 手心纹理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心, 发现有许多纹理, 汗液会集中于纹理凹内。这时我们可以假想凹线为山谷, 那么汗液代表流水, 汗液集中在手掌纹理凹线内, 也就说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会集中在山谷顺地势而下, 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与山谷”关系的理解。

(4) 双拳对接法

把两只手弓起来, 对连在一起, 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 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 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手的侧面相当于陡崖。

(5) 土豆切割法

将土豆看成是一个山体, 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 表示山体不同等高面。然后从最低面开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纸上, 用笔将边界轮廓描画出。这样一个土豆山体等高线示意图就画成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同时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有些地理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来获得知识, 所以必须依靠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来实现形象逼真的感受, 但是我们看到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时, 往往对其依赖过度, 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飘渺感。因此, 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学习, 我们不可缺少地要走进现实世界, 只有将现实与虚拟有效地加以结合, 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实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共赢, 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娟, 魏世明, 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8) .

[2]赵粤涛.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林珲, 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 2002 (31) .

[4]李海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6) .

[5]荆玉英.地形图等高线的测绘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10) .

[6]肖旭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与实例解析[J].中学政地史, 2012 (4) .

[7]高桂荣.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我感觉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比较理想。本节课通过“太空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平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 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 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先以“亚洲”为参照,引导学生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记忆”和“特殊纬线记忆”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最后,让学生练习“一笔画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这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二、本课不足之处:

1、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受时间限制,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如“大洲和大洋名称的含义”和“英文解释”,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3、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看来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亚洲》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我为同学们播放了《亚洲雄风》,学生们伴随着豪迈的歌声,很投入地欣赏着亚洲壮丽的山水风姿,我顺势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你知道世界陆地表面的最高点在哪吗?最低点呢?死海上人为什么一动不动就能够浮在水面上?你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的含义吗?)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学生流露出来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2、在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目标(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的认知和追求,我还关注了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班级六七十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海陆位置的描述)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 1 页 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分区地理的第一节,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引导学生从亚洲的纬度位置(0度--北纬80度)结合以前学习的五带知识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很快答出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这一结论是应是分析亚洲复杂气候的基础。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由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由地形特征认识当地河流的流向。从而知识成体系,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5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

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反思 篇6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反思

本周工作主要是迎接督导检查工作,老师们都在忙着备课、上课、处理作业等。办公室人员都忙着整理档案、上课、备课,的确是感到了紧张感。可是面对如此多的档案和紧张的上课。老师们的确要调节好自己。看到他们都忙到深夜,忘我的工作者,让我感到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学校的.工作老师们都确确实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学校工作的确是繁琐的工作,只有肯干、愿干、努力地干。然后再让学生肯学、愿学、努力地学。这样杨坡中学的成绩很快就会蒸蒸日上,不久将会走上全县的前列。

目前的现状,老师们大多数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无论课上课下,每位老师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除了上好课外,课下却都趴在电脑桌前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每位老师都改变了以前的懒散的状态,把自己踏踏实实的奉献到了教育事业上了。可谓称的上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这些荣誉称号。可谓杨坡中学的老师的思想觉悟的确提高了一个档次。老师们的干劲也提高了很大一个台阶。老师们的自觉性也是不言而喻。老师们的怨言也就自惭形秽。老师们的牢骚也就销声匿迹。总之,老师们的素质高了,老师们的水平高了,老师们的言论高了,老师们的形象高大了.....。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平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习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习用的时间较短。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8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篇9

这节课是按照原先的思路进行的。

与原先的构想差别不大。

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法的成功之处:

较好地运用演示文稿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存在问题:

由于在季风气候成因、特点一目学生讨论思考时间过多。

导致后段时间过紧,有个别反馈习题没有做,只好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学法指导方面:

在学生归纳,思维训练给予了较好地指导,使学生思考有依据,讨论有方向,不致于出现较大偏差。

二、问题反思:

这节课存在个别失误与不足:

1.东亚季风的类型分为冬、夏季风两类,冬季风可分为西北、东北季风,夏季风又可分为东南、西南季风。回答冬季风时对于具体地点可用西北风或东北风代替,这一点没有讲透。

2.东亚冬季盛行偏北风,但偏北风并不是从冬季开始的,在这方面用词不够严谨。

另外,这节课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创造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但仍有待于今后的训练才能深化和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待于加强培养。

三、教学重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感悟:

1、 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变;

2、 教师要少讲,精讲,但讲解一定要到位,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3、 让学生处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更能激活他们的思路,更能使他们积极投入;

4、 复习课更要加大容量,加大深度和宽度;

5、 平时要关心时事,并从地理的角度解释;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前面学习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展示图片),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题展示)

(设问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

〖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图片展示)——地图上的高度(学生观察体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然后计算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相对高度(图片展示),再次明确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自学)——读P16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展示)——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这里还要注意两个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己总结归纳,再加以训练)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部分: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回答,增强学习自信)

进一步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第二部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图片展示)——出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素描图,形成感性的认识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1:读课本P1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活动1(学生自主发现、获取、分析所给地图中的有用信息)

(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地形剖面图绘制和判读〗

读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电脑出示),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

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七年级地理工业一节的教学反思

在授课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了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的图片的观察,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作用,归纳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关于矿产资源,让学生掌握矿产资源是工业的基本,我国煤、钢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巩固训练少一些,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小结,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掌控,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

上一篇:初一700字作文我的小伙伴下一篇:喜迎党的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