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自我护理(精选8篇)
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血管通路,通过血管通路,把血液从体内引出之体外,净化后的血液再通过血管通路回到体内。在内瘘没有成熟或没有建立,直穿困难的情况下,深静脉置管为保证患者血透能正常顺利进行起了至关重要。
1深静脉置管适应证血管通路差直接穿刺困难、不能耐受直接穿刺、2深静脉置管禁忌证(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和穿刺部位感染的;(2)所选静脉通路有梗塞和损伤的;(3)不合作或躁动者;(4)极度衰竭者慎用等。
3置管类型临时性置管永久性置管
3.1 临时性置管适应证血管通路差直接穿刺困难,为自体造瘘成熟前临时过渡,急性肾衰,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前行血液透析。
3.2永久性置管适应证全身血管通路差,造瘘困难,或双上肢造瘘均失功。4常见穿刺的部位
(1)颈内静脉穿刺;(3)股静脉穿刺。
5置管后的并发症及护理问题
5.1感染:这是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要拔管;置管堵塞不通畅,回抽血或溶栓均失败后需要拔管或重新置管;渗血等等
5.1导管护理:导管要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和扭曲,防止机械性堵塞。
5.2 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
5.3导管固定:导管一定药妥善固定,严防折断、脱落或空气栓塞发生,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沐浴、活动时药严加注意。在留置中发生滑脱,除了导管固定不妥、病人意外拔脱等原因外,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内压瞬间升高,导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若发现导管已向外滑脱,要及时返院处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送入血管内,当导管外移抽回血不利及输液不畅时,必须拔除导管,必要时重置。
6小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 男15例, 女8例, 年龄56~83岁, 心力衰竭11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 胃癌7例。首选贵要静脉, 此静脉直、粗、静脉瓣少。次选正中静脉, 静脉粗、直, 但个体差异大, 静脉瓣较多。第三, 选择头静脉, 静脉前粗后细, 且高低起伏。
1.2 操作方法
评估患者病情, 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穿刺置管的利与弊, 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方可实时操作。操作时严格三查八对及无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测量患者从穿刺部位至上腔静脉的长度, 一般为45~48cm, 选择好穿刺部位后, 在预期穿刺部位>10cm扎止血带, 严格消毒, 并进行PICC导管静脉穿刺, 根据患者的情况保留导管长度, 穿刺完毕后进行X线摄片, 确定在上腔静脉, 患者无不良反后即可使用[1]。
1.3 护理
1.3.1 术后止血护理:
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处放置1块约2cm×2cm大小的纱布, 表面用透明贴膜覆盖, 这样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 还有利于观察出血情况, 如有出血、污染、潮湿随时更换, 一般1周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
1.3.2 穿刺点护理:
严格交接班,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肿胀、出血硬结等,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1.3.3 导管护理:
每天观察导管外露刻度并记录, 查看有无打折, 如有部分脱出, 在正常范围内可局部固定, 切不可再继续送入。
1.3.4 输液护理:
输液前先用10ml 0.9%氯化钠溶液冲管, 无异常后再输液,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异常, 输液完毕用20ml 0.9%氯化钠溶液冲管, 后用5ml肝素+0.9%氯化钠溶液正压封管。
1.4 并发症及护理
1.4.1 出血:
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欠佳血小板计数低引起, 也与反复穿刺止血不及时有关; (1) 预防:术前查血, 如有异常可治疗后待检查结果正常再行置管; (2) 护理:出血多时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少紧张焦虑[2]。
1.4.2 感染:
与患者体质差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 (1) 预防:无论置管操作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导管护理, 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2) 护理:应定期换药, 多年护理经验认为每周2~3次用碘伏换药可有效预防感染, 因碘伏具有逐渐释放碘的性能, 能起到持续无菌作用。感染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必要时拔管。
1.4.3 导管堵塞:
与不正确封管及输入较高粘度液体有关。 (1) 预防:正压封管、定时冲管 (2d或3d 1次) 和更换正压肝素帽 (15d换1次) ; (2) 护理:用注射器抽吸或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 仍不通应拔管, 不可强行推注,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 结果
23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19例 (82.6%) 。至治疗结束后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13.1%。
3 结论
综合多年的护理经验我们认为,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 重点护理在于严格无菌操作及日常护理[3], 这样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让患者能更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林林, 朱林贞.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干预的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 2008, 6 (4) :68.
[2] 谢玉娟, 何红.人性化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74.
[关键词] 抗生素封管;导管相关感染;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晚期通常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而稳定、可靠的血液透析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进行的基本前提,其最理想的透析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有些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患者,其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动-静脉内瘘术失败,而植入人造血管价格昂贵,且容易发生内瘘的栓塞、盗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特别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会加重心力衰竭(增加回心血量)[1]临时性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因保留时间较短且并发症较多,不适用于长期留置。应用带涤纶环的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2月在姜堰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共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14~72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无内瘘或内瘘闭塞者53例,急性肾衰功能竭9例,药物、毒物中毒4例。
1.1观察项目 观察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处理措施、导管功能(血流量)和导管留置时间。
2 护理措施
2.1留置导管前
护士应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目的、意义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了解有关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避免置管部位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2术后观察
穿刺结束后,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局部有无渗血、血肿,特别是穿刺不顺利、进行多次穿刺的患者在使用抗凝剂后,更易发生出血。锁骨下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或任何其他胸部不适症状,都应慎重地除外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如血气胸等[2]。颈内静脉置管注意观察颈部有无皮下渗血,避免血肿压迫气管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一旦发现应即刻通知医生,并局部压迫止血。
2.3导管留置期间
预防局部感染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淋浴,不能洗澡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护士要对患者做好指导工作,如需淋浴要将留置导管及局部用3M胶带密封,淋浴完毕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置管局部的清洁干燥。夏季置管局部易发生感染、过敏,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最好每天局部消毒、更换敷料,保持置管周围皮肤干燥,观察透析情况和置管周围皮肤局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3
3.1百多邦软膏的应用
感染发病率低的一大原因要归功于导管出口处百多邦软膏的涂搽[2],我中心几乎所有置管患者换药后均使用百多邦软膏。百多邦软膏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降低血透病人的导管出口感染以及血流感染[3]。Boelaert等[4]报道对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血透患者鼻腔涂抹百多邦软膏可使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率下降3/4。
3.2预防导管滑脱
置管后的脱管是患者极为担心的一个问题,临时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因保留时间较长,缝线易断裂或人体皮肤对异物的排斥作用,使缝线脱离皮肤,致使导管滑脱,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每次将导管牢固固定在与导管走向平行的位置,嘱患者穿脱衣服时特别注意保护导管。
3.3预防导管阻塞
置管后的导管阻塞是困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另一个问题,导管一旦阻塞不仅无法正常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重新置管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们的经验是血透结束时用注射器分别对动、静脉管腔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20ml,冲净管内血液和有形物质,再分别注入含5000U肝素的生理盐水,以防止管腔内血栓形成,高凝者可以使用肝素原液封管,以保持导管的通畅[2]。如发现有血栓形成,可用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动、静脉管腔,保留2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或透析间期用25万U尿激酶加250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或其他溶栓药物,如纤溶酶来进行溶栓,一般可使90%~95%的血栓得以溶解,导管间隔2d以上不用时,要重新进行肝素封管[5]。
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安全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每天进行皮肤消毒及更换无菌敷料,肝素帽每周至少更换1次。透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导管的通畅情况、静脉压等,正确使用肝素量,透析完毕后彻底冲洗导管,要保证封管液中肝素的浓度,防止导管内凝血及出血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需要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老年患者及多次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和畏惧反复血管穿刺的患者,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不失为一种经济、安全、有效且快速建立透析血管通路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与心功能的关系.肾脏病与移植杂志,2001(10):78-
[2]王云辉,陈念嫦,梁彦.百多邦软膏在血透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口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80:13205-13206
[3] Ponikvar R.Hemodialysis catheters[J].Ther Apher Dial,2005,9:218-222
1 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1.1 妥善固定导管 每日观察导管有无脱出现象,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拽出,如有脱出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1.2 防止管腔堵塞 每日8am、8pm分别以5ml(100u/ml)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冲管时先回抽血液,确认无阻塞且有血液被抽出后再冲洗封管。回抽时不要用力过大,防止导管的一端紧贴管壁,造成回抽血不明显。冲洗及封管完毕后,要保证整个管腔内充满肝素盐水。经门静脉导管给药前后,均应用肝素盐水予以冲管。
来源:
1.3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常规进行局部消毒换药,敷料浸湿及污染时,随时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为防止逆行感染,每周二、五更换肝素帽,且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于腹壁上。如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渗出时,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2 做好患者的宣教 术前向患者讲明手术后在其腹部会留有一门静脉导管,讲解留置导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免患者在活动或睡眠时不慎将其拽出而发生出血。术后指导患者勤换内衣,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需要输入医嘱规定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需持续12h匀速泵入。为减少患者日间入厕不便且易产生疲劳感,我们采取了每晚1次的给药治疗方法,这样就减轻了患者的后顾之忧,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来源:
2.3 特殊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肝硬化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肝功能较差,为了使患者术后肝功能得到改善,可经门静脉导管直接给予药物进行肝脏营养支持,起到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改善肝血流的作用。但是,某些药物在使用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促肝细胞生长素,使用药初期有些患者会出现低热和皮疹,护士在应用药物时要向患者解释此反应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会自行消失。同时,凯时有改善肝血流的作用,在使用中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在由门静脉导管注入时,速度宜慢,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
来源:
2.4 患者全身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2.4.1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患者如有体温升高,除了排除其他感染因素外,还应考虑是否有门静脉置管感染。遵医嘱除积极降温和应用抗生素外,还应通知医生,考虑是否予以拔管,并留取材料做细菌培养。
2.4.2 注意观察经门静脉抽出血液的粘稠度 定期复查血小板,以防止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时查看化验结果,若plt升至500×10 9 /l时,应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在此期间,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牙龈、鼻腔出血。本组2例患者通过门静脉导管进行了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较满意。
2.4.3 脾切除术后防血栓形成护理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在短期内可迅速升高,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静脉,特别是深静脉血栓[2] 。护士应协助患者抬高双下肢,鼓励患者经常做双下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并嘱家属在患者卧床时协助按摩双下肢。护士要定时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有无双下肢肿胀、发热等不适。
2.4.4 本组20例患者均通过门静脉导管进行了门静脉压力的测定 护士协助医生进行操作,了解所测定的数值。当门静脉压力高时,遵医嘱给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同时还应警惕门静脉系统新的侧支循环形成。护士要做好患者的饮食宣教。来源:
李蓉梅 袁玲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科的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置管544例,材料选择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Groshong PICC导管151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60cm;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393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55cm。观察到3例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历1:男,48岁,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为OL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六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42岁,乳腺癌。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肘正中静脉。化疗5个疗程,前4个疗程FAC方案,第5个疗程NP方案。置管后152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3:男,53岁,肺癌。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准备化疗,选择左肘正中静脉。置管后三天,未进行化疗,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腋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抬高患肢
2、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二)药物治疗
1、溶栓
(1)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天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NS100ml快速静滴,BID,用2周。当PT延长超过5秒时停用。
(2)巴曲酶:主要针对纤维蛋白,对陈旧性血栓效果较好。首剂10BU+NS100ml,缓慢VD;而后隔日用一次,每次5BU。巴曲酶共使用3次,使用期间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一般3天测一次,当血FG<0.5g/1,停药。
2、抗凝
(1)低分子肝素:急性期使用,如克赛0.4ml/4000U,腹壁皮下注射,BID×7D(2)华法林:3mg,PO,QD,使用进口剂型,一般在停用克赛前两天就开始口服,长期口服,用前一定监测凝血三项,当PT延长超过5秒时,改半量口服。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三项,一般3天~5天测一次。
3、祛聚
(1)肠溶阿斯匹林:100mg,PO,QD,长期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VD,QD,一般使用两周。(3)丹参注射液:20ml,VD,QD。(4)脉络宁:20ml,VD,QD。
1.2.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心理支持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此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特别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药后7天下床活动。
预防肺栓塞:DTV本身并不致病,但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美国每年有60万人因DTV而住院,每年有 二十万人死于肺栓塞,占常见死因的第三位[3]。我国虽无具体统计资料,但DTV及肺栓塞并不少见。DTV后1周~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DTV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周~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结果
3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后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3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4]。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对于静脉是异物。导管管壁不可避免的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没有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过程,无菌操作不规范,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隧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5]。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6]。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7]。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小板形成的机率愈高。三例病例中一例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血小板276×109/L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8]。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9],三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盖诺、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10]。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1)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到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2)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 [11]缓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康惠尔透明贴外贴或用喜疗妥外涂。(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12] 3.6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PICC接头选用可来福01C-CL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体会
通过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置管前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置管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13]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虽然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不高,但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以及对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尽可能减少此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和方法:选择317例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两个阶段、分别对小儿和成人的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到位率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相比,颈内静脉置管到位率无显著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到位率第二阶段(82.4%)明显高于第一阶段(58.0%)(P<0.01)。全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到位率(66.7%)明显低于颈内静脉(98.4%),小儿到位率(47.5%)明显低于成人(87.1%)(p<0.01),而小儿和成人的颈内静脉置管到位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到位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无论小儿或成人,颈内静脉置管到位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
★ 高三阶段可以实行魔鬼训练吗(教师中心稿)
★ 过秦论 (教师中心稿)
★ 交流涵范文
★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说明事物(教师中心稿)
★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一个误区(教师中心稿)
★ 观察生活日记
★ 执行到位演讲稿
★ 病 人(教师中心稿)
★ 倡导合作初探(教师中心稿)
关键词:静脉成瘾,浅静脉置管,综合护理
本科为传染病科, 其中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 如: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为本科主要住院患者, 本院地处滇东北三省交界处, 人口成分相对复杂, 经济相对落后, 使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病因中静脉成瘾者占了较大比例。由于静脉成瘾者长期在外静脉使用毒品, 导致其血管质脆、弹性差、硬结甚至瘢痕挛缩, 给临床静脉输液及浅静脉置管护理带来极大困难。如何采取综合措施来减少该类患者静脉穿刺次数, 保护患者静脉血管是每位传染病科护理人员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本科自2003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术来, 已成功置管近万余例患者,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达到更好护理静脉成瘾者血管的目标, 笔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浅静脉置管置管术的管理方法, 多次派护理人员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 并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培训及责任心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改进置管护理、冲管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 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1日-2013年10月1日在本科住院的静脉成瘾患者1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男73例, 女20例, 年龄16~69岁, 平均 (35.6±6.2) 岁。对照组男69例, 女19例, 年龄17~68岁, 平均 (34.8±4.3)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静脉成瘾时间及血管硬度、弹性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改进浅静脉置管置管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浅静脉置管术。两组均采用相同品牌的密闭式留置针及3M无菌透明贴膜, 选择适宜的浅静脉为留置静脉, 常规查对、备药、消毒, 待干后穿刺[1]。对照组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 将软管送入血管, 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节器, 拔出针芯, 贴膜固定, 并将留置针延长管向上做U型固定, 术后常规输液、封管及定期巡视、更换敷贴等常规置管护理。治疗组操作前对患者进行浅静脉置管术评估, 仔细核对, 对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方便性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根据不同个体差异及血管情况, 选择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大隐静脉为留置静脉:如需长期反复置管静脉给药者, 穿刺部位应先从小静脉开始, 逐渐向上选择穿刺部位, 以增加血管的使用次数。由于颈外静脉仅被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覆盖, 位置表浅, 管径较大, 对于四肢浅表静脉破坏严重、并发心力衰竭及患者情绪激动、不配合时更不易穿刺, 还可依次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大隐静脉为留置静脉。进针速度较对照组更为缓慢, 见回血后再进针0.2 cm, 将钢丝退入导管0.2 cm后再将导管完全送入, 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节器, 拔出针芯, 将针座部分完全置于无菌透明贴膜下, 贴膜尽量贴紧, 减少空气腔, 并按延长管走形予以U型固定, 每次输完液后保持封管液处于持续正压状态下, 用小夹子卡住延长管, 再拔针, 以避免血液回流阻塞血管, 每日输液时仔细观察穿刺点皮肤的情况, 对可能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将土豆片切成薄片状沿静脉走行方向贴于手背部皮肤上, 对药液外渗的患者, 将土豆片贴于皮肤红肿处, 置管时间5~7 d为宜, 每次穿刺完毕向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 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浅静脉置管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浅静脉置管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比较
治疗组一次性置管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平均留置时间对照组低于治疗组 (P<0.05) , 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及经济负担, 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2 两组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药液外渗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又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这就减少了患者因治疗原发疾病带来的并发症, 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信心, 增加了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可信度, 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92例满意, 满意度98.92%, 1例因药液外渗不满意, 经处理及解释, 患者表示理解。对照组81例满意, 满意度92.05%, 7例因药液外渗及静脉炎症、置管时间短等原因表示不满意) , 治疗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本院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中静脉成瘾者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静脉成瘾者长期在外静脉使用毒品, 反复穿刺, 且未采用规范的消毒、穿刺技术, 导致血管质脆、弹性差、硬结甚至瘢痕挛缩, 给临床静脉输液及浅静脉置管护理带来极大困难。为了达到更好护理静脉成瘾者血管的目标, 笔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浅静脉置管术的管理方法[2,3], 派护理人员多次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 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改进置管护理、冲管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在静脉成瘾者浅静脉置管综合护理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1) 置管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改善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 (2) 有计划地选择恰当合适的静脉做为置管静脉[4]:选用原则是从远端到近端, 一般从手背开始。其穿刺方法, 腕关节以下的手背, 穿刺时以不握拳成功率高。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 骨骼隆突明显, 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及不平整性, 另外由于握拳皮肤拉紧, 血管充盈不明显, 易导致穿刺失败。因此不握拳则可避免上述缺点。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 护士左手稍绷紧患者的皮肤, 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 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 特别是老年患者或比较消瘦的患者, 皮肤十分松弛, 如不绷紧, 穿刺时针尖不能迅速进入皮下, 而在表皮滞留, 会增加患者的痛苦[5]。因此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 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资料显示经过对2000例患者的静脉穿刺实验, 握拳者成功率为83%, 不握拳者为97%, 笔者观察到患者还普遍反映不握拳穿刺法刺激时间短, 疼痛轻[6]。 (3) 采用质量更为可靠品牌的密闭式留置针及3M无菌透明贴膜。 (4) 护理操作技术熟练轻柔, 反应敏捷, 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性化[7]。 (5) 对特殊患者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8]:对肥胖患者要熟悉静脉的解剖结构, 在扎上止血带后, 嘱患者反复握拳松手3~4次, 或者拍打注射部位3~4次, 一般静脉受到刺激后血管扩张, 血液充盈, 即可明显暴露, 并呈条索状, 触摸好后稍做痕迹, 即可穿刺, 对深而滑且看不清的静脉, 可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在静脉上方, 右手持针, 沿静脉的方向进针, 较易成功;对血管充盈差的患者, 在护士为其选择穿刺置管静脉后, 输液前1 h局部用温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该部位血管, 使其局部血液充盈, 血管扩张, 利于穿刺;对凹陷部位的血管, 因无法感觉静脉的深浅度, 可以不用扎止血带, 只要用手挤压穿刺部位, 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 即可看见静脉, 在凹陷部位恢复原状前即可进行消毒, 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调节器的位置可放置高一些, 以加大回血速度, 增加穿刺的成功率;对于老年患者[9], 血管壁厚、硬且易滑动者静脉穿刺时可采用>40度进针直刺血管, 省去常规静脉穿刺, 皮下潜行的步骤, 可达到减少血管周围局部刺激及损伤, 有效保护血管;对血液黏滞度较高的患者应采取迅速穿刺, 见回血后, 立即打开输液调节器, 再松止血带, 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一些, 以减少回血量, 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使输液通畅, 保证输液顺利。 (6)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液体[10]。前5分钟用2%的山莨菪碱擦拭穿刺点近心端20 cm的局部浅表血管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 减轻局部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每次输注液体前确定输注通路完好, 输注液体时观察无外渗, 确定无误后妥善固定, 采用警示标志, 加强巡视观察, 并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方法, 使局部静脉充盈, 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11,12]。 (7) 对发生静脉炎可能的患者将土豆片切成薄片状沿静脉走行方向贴于手背部皮肤上, 对药液外渗的患者, 可用双柏散与硫酸镁外敷治疗[13], 或将土豆片贴于皮肤红肿处可缩短静脉炎恢复时间[14]。 (8) 置管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避免压迫置管位置, 活动时尽量减小幅度注意不将导管带出, 经常抬高置管侧肢体, 以利静脉血回流[15]。
【关键词】 儿科 中心置管 护理 输液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77-01
中心置管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结果,在静脉输液中经常用到,留置时间一般为5至7天,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应用于儿科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技术也不断改进,中心置管技术成为术后患儿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 例患者均为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后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其中男46 例, 女54 例,年龄4 月到10 岁,肠套叠34 例,阑尾炎30 例,胆总管囊肿24 例,其他12 例,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VC)。
1.2 结果
我科100 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无感染、出血、伤口愈合好,拔管后穿刺点愈合均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2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2.1 导管固定
①可用缝线和高黏度透明贴双重固定穿刺点处放置无菌棉球或输液贴垫“U”或“”型固定防止滑脱。②定期更换穿刺点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每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每周1~次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2 附加装置(肝素帽、三通管)的更换
中心静脉导管不建议使用肝素帽三通管必要时使用装置每周更换1~次最多不超过7天以下情况例外:血液血制品或脂肪乳剂的输液器具小时内要更换抽回血不要接触到附加装置否则更换。
2.3 保持导管通畅
①定时观察外露刻度每班认真交接护士应随时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有无折曲、松动尤其夜间患者睡眠翻身时防折曲。②告知患者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避免因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或液体输空堵塞导管。③开放导管前必需先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方可输液或推药。输注高渗溶液或静脉推注药物后应用5U/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防止栓塞。三腔静脉导管近端管口(proximal)接血管活性药物远端(distant)接普通补液避免对血管活性药物速度的影响中间(middle)输注血制品。④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后或者停止输液后均应用5U/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2.4 防止堵管
输液时应加强巡视防止因输液瓶内液体滴尽调节器关闭输液泵停机等致血液反流入导管防止输液管扭曲、受压。如发现滴注不畅应仔细检查疑似堵管时不可强行冲洗可用5ml注射器抽吸导管如抽吸出回血证明导管通畅如抽吸不畅立即拔管。
2.5 拔管的护理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在吸气末屏住呼吸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每次5~1cm切勿过猛过快以防止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脱落形成栓塞拔管时用力要均匀切勿粗暴拔管防止损伤血管。拔管后立即按压穿刺点1~15分钟后覆盖敷贴。拔出导管后要检查导管的长度观察导管是否完整。
2.6 严防感染
①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最大的保护屏障(无菌手套、衣、口罩、床单等)能减少细菌污染。②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③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④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⑤严格保证输注的液体无菌。
3 观察与护理
3.1 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全身表现,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减弱、上肢麻木、胸部有囊性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进行处置。
3.2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天进行换药,用吉尔碘棉球从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皮肤。换药消毒范围为6 ~7c m 呈螺旋式,待干后可用3M 透明敷料固定,如發现贴膜污染、潮湿、脱落而危及导管时,应及时更换。临床表现突发寒战、发热、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全身无其他感染,应疑有导管性感染。立即按无菌操作技术拔管,及时建立周围静脉通路,严密观察病情。导管拔出时轻轻缓慢拔除, 用力要均匀, 防止损伤血管壁, 拔管后应立即压迫止血, 无菌辅料覆盖24~48h , 测量拔除导管长度, 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断裂、缺损。
3.3 合理使用封管下载中心
每次输液完毕后必须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退针头边推药液,使封管溶液形成漩涡,减少肝素帽内残留液体。封管液一般采用25~125u/ml 的肝素盐水5~10ml, 小儿用肝素钠溶液浓度为0.5~25u/ml。
4 讨论
合理的选择输液方式进行胃肠外营养是外科术后患儿最主要的护理操作。在术后输注的脂肪乳,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临床途径的浅静脉进行输注,液体渗漏很容易发生,需要多次进行静脉穿刺,对患儿及其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痛苦。即使一次性穿刺成功,但由于药物浓度所导致的局部高渗透压,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及药物P H 值过高对于血管壁的化学刺激,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使药物外渗,使血管红肿、疼痛、硬化、闭锁, 造成再次静脉输液时静脉 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置管近几年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最快捷、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输注的刺激性强、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中心静脉管道注入血液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患儿家长一致接受。
5 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能够保留5-7的时间, 减少患儿多次重复穿刺的痛苦,效果良好, 给患儿造成的影响不大,可以活动自如,还能够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便于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今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黄艳红、杨立芳.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J].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42.
[5] 周艳东, 覃美凤.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外科的应用比较[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40.
[6] 吕杰梅, 林少珍. 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J ] . 现代护理,2006,12(19):1842.
【静脉置管自我护理】推荐阅读:
深静脉置管及护理10-11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05-28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常规06-10
静脉留置针护理论文12-07
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07-05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06-04
常用管道及静脉留置针的护理05-28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11-21
基础护理学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习题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