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留学故事(推荐8篇)
胡适,怎么和苹果扯上了关系?原来,胡适是在19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所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曾经写给中国的朋友一首诗,云:“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可谓踌躇满志,学农报国。
在康乃尔农学院,胡适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30多种苹果,对美国的学生来说,20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胡适这样回忆说:“美国学生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易地把30几种苹果分类好。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可怜我们三两位留在实验室里的中国同学。我们绞尽脑汁,根据手册去分类,结果多半还是错的,我们得到的成绩不好。”
19秋天,是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的第三个学期。9月28日开学,两个星期不到,辛亥革命就发生了。胡适在为辛亥革命而雀跃的同时,却为自己学业的问题而烦恼。他是该继续学农?还是应该转专业?
胡适回忆说,“我那时年轻,记忆力又好。我可以在考试前夕开夜车,我可以把这些苹果的种类硬记下来考过关。但是我知道考过以后,不出三天或一个礼拜,我就会把当时那些400多种苹果的种类忘得一干二净。同时,那些苹果,中国泰半也都没有。所以我决定我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和性向去学农,根本就是彻底的浪费,彻底的愚蠢。”
此后,大陆学者在中华书局“胡适学术文集”的基础上,全面利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编纂出版《胡适全集》,大概首先推出的就是曹伯言先生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出版十年后,我陆续购得这部分册定价的日记,近来因查材料而翻阅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记,不料一读即不想放手,于是决定从二十年代开始,通读一过。读的过程中,又不时取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之年谱长编初稿》(联经出版1984)及《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重印本)相关部分加以核查,望着堆在地上的小山似的四十多本《全集》,心中总有种莫名的情绪。
胡适写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时评,都是正正经经立说、辩论,从不嬉笑怒骂,语出刻薄。他常说写文章态度要严正,不可流于轻薄。所以他对刘半农当年在《新青年》化名“调侃”林琴南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有很多名言,比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拿证据来”,比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征引率极高。但随着《胡适全集》的出版,随着学术界对胡适研究的日渐深入,我们今天会不会有些新的理解和认识呢?比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长期被视作他的治学名言。事实上,胡适的确也是这么强调的,他认为这是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但我们觉得将此仅限定于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实在是有些“矮化”了这句话在当时的作用和意义。
胡适回国不久,一九一九年于《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全集》第1卷),其中说,“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态度可叫作‘评判的态度’。”随后他又引用尼采的话,说“‘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他还举了文学、贞操、旧戏、礼教、政府与无政府、财产私有与公有等例,认为都需要重新估定、重新评判,“能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要质疑成说,要推翻成说,一切未经论证、未经验证的东西,都不可以盲从—这哪里仅仅是一种治学的方法呢?这分明是要鼓励人们建立起一个理性、思考、质疑的态度。怀疑一切、研究一切(拿证据来),建立理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即以治学方法而言,有学者称,胡适提倡以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但成绩主要是在中国文史研究方面,对自然科学似乎作用不大,起效也不明显。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完全需向西方学习,不存在体用的问题(或者说,在鼓吹中国文化本位的人眼中,自然科学本来就属于器、属于用,而不属于体)。晚清,政府已开始派学生出洋学习,但真正大规模的留学,大概要到民国初年,除利用庚款外,各地方也有公费派遣等,而要等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并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更要往后推延了。所以,在胡适大力提倡科学方法的时候,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还不见很有起色,那是当然的了,况且胡适所提倡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整理国故,而不是针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胡氏日记,久播人口的一句,就是胡氏是为了给人看才写的。读完了日记,我才认识到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胡适很重视史料的收集、保存和流传,经常劝人写回忆录、编年谱,因此他写日记,也有着保存史料的目的。但与他同辈人竺可桢、学生辈顾颉刚的日记一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没有认真地坚持写日记,所以他常常劝自己坚持写日记,还劝自己写得要详细一些,否则用处不大云。我们现在看他的日记,经常是几天、一二十天乃至几个月不写,已写下的,又有相当数量的读书札记和对时事的一些想法,而这些读书札记和对时事的想法,绝大多数日后都敷衍成文,公开发表了。如果他返国之前,还有写日记以待后人来读、为自己树碑立传之念的话,他回国暴得大名,成为社会贤达,长期担任中基会董事,前后办过几种有相当影响力的刊物,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他哪里还需要借日记为自己身后扬名呢?即使他在日记中说了他自己的种种善行,那也是他已经做出来的。我们在他的日记里还很少发现只有在他日记里我们才能了解到的他的嘉言善行。
我认为,这部《胡适全集》是大陆出版的整理得最好的文集,但也不无瑕疵。比如,《问题与主义》收入《胡适文存》一集卷二,中华书局《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收此文,注明此文见《胡适文存》一集和《胡适文选》,却没有指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何时何刊。《全集》注明了胡适该文最初发表的时间(误标为1917年)和刊物,但对“问题与主义”的标题没有作出说明(中华本作了说明,这是胡适在编《胡适文存》时,将自己这篇文章以及与此相关的蓝志先、李大钊以及自己的三论、四论一并收入时,起的一个总名)。又如第三卷收《胡适文存》三集,但没有标出每篇的出处,这很奇怪,有悖于《全集》的通例。第四卷收入的是《胡适论学近著》,但改称为《胡适文存四集》,问题是这个“四集”的名称,是一九五三年远东出版社重印胡适论著集时的名字,在篇目上,胡适也作了不少删削。选《胡适论学近著》为底本,是正确的,但有两点需要斟酌,一是既以论学近著为底本,则书名就不必也不能改为“四集”,二是应标出哪些篇目已被胡适删去。当然,如胡适有文字上的改动,能够标出则更好。
此外,“日记”应有人名索引,但遗憾的是没有(台湾联经版的日记全集有索引)。最后两卷是胡适的著译年表,每篇文章都标出了现已出版的胡适著作被收入的情况,遗憾的是,却没有标出它们在《全集》里的册、页数。而如果能编制一份胡适论著篇目主题索引,会更好。还有,《全集》有没有因敏感避讳而被删削呢?我没有细细核对,不清楚。如果有,最好能作一标示,如此处有删减之类。
胡适的手稿已经出版。将来可以将他已发表的论著,找到原刊的报纸杂志,照原样将其论文影印出来,以反映最初发生影响的他的论著的原貌。—从学术观点和认识上说,我们尽可以他最后的定稿为准,但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是需要了解他发生作用时的论著原貌的。
我一向认为,学者不必出全集,因为并不是每一篇文字都是精心之作,也不是每一篇文字都能站得住、都值得存下来,在篇末附一较为详尽的简谱和论著目录即可。但胡适的东西,不仅值得出全集,而且值得认真整理,即像日本学者校勘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那样,选定一个本子(或是作者最初发表本,或是作者最后审定本)作底本,将前后的文字改动一一标识出来,为我们研究胡适的学术、思想提供最详尽最可靠的材料。
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
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此言甚准确。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这有健康向上之感。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
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 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十个人有十个看法十个想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那么“三要件”就会动摇。所以说应该把“三要件”的“框框”展开,“二要件”也好,“十要件”也罢;只要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就好。
二、文学具有时代性
文学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别人的。写给自己的好办,只管写吧,按照“三要件”写吧。写给他人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是否写出“三要件”要有他人说。要想让人说“够”文学了,你就得去认识社会,因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当你写时,你所面对的事物肯定具有时代特性,你必须去研究,包括语言、观念等等所有与此相关的内容。
三、文学的进步或者说文学的发展变化
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只有‘记账’的价值,绝不能‘动人’,绝没有‘逼人’的力量,故也不能算文学。大多数的中国‘旧文学’,如碑版文字,如平铺直叙的史传都属于这一类。”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这类文学刻板、呆滞。今天文学确实在先辈的努力下进步了,可以说“百花齐放”了。但是,不能因为文学进步了,就不再论文学的发展,现在不敢说有很多,但我确实见到:奉承文学、华而不实文学、搅舌头文学······等等。这些是主体文学的补充,从社会需求看,此类文学颇有市场。读者群复杂,需要的种类就多。平心而论我觉得是一种正常现象,当然这确实使文学的品质降格了,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不妨也可人为矫正。
四、文学的广泛性和艺术性
正像胡适先生说的,刻板不算文学,因为它不动人。文学的律条过严也会显得呆滞。那么放开文学的条框,让文学展翅自由飞翔,就具有意义了。比如:现在成长起来的电影电视文学、乡土文学、白领文学;还有荒诞文学、喝茶文学等等数
不胜数。我还捣鼓着绘画文学,借助于绘画性的语言去写文学,我想也可以有音乐文学,等等;文学与其它艺术结合可能更增强文学的艺术性。
五、品格与真
我有一次去书店,拿起一本外地知名作家的书,看了之后很不舒服,为此我很苦恼,因为此书文笔不错,又符合“三要件”;第一,写事叙情很清楚明白,第二,其中的故事一环套一环,让你看了也能信以为真,甚至让人为此故事有点感动。第三,描写的事和情确实美,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但是,就是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此问题在我脑子里困惑好长时间。是最近听一位朋友讲,此作家的经历:他拼命去适应社会,广交有用的朋友,人事关系搞得好,有一个非常轻松的职务,怪不得呀!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0、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11、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2、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1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5、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6、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8、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9、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20、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21、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落空;虚耗;虚掷)。(功不唐娟: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22、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23、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24、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25、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6、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27、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28、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2、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能够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能够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本事,方才能够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胡适
3、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胡适
4、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样收获,怎样栽。——胡适
5、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胡适
6、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
7、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梦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梦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化了,一点高尚的梦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梦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下梦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此刻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当有的信心。——胡适《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
8、花瓣儿纷纷的落了,劳伊亲手拾存,当一封无言的书信,寄给伊心上的人。——胡适
9、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下山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秘魔崖月夜》
10、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我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就是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靠门户,不依靠别人,这才是独立的精神。——胡适
11、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胡适《道德和规则》
12、对事要于无疑处存,对人要于有疑处不疑。——胡适
13、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胡适
14、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没有独立,即便是自由,最终也会变成其他人的奴隶。——胡适
15、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16、此刻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我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胡适
18、偶有几茎白发,心境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
19、学生运动已发生了,是青年一种活动力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决不能压下去的,也决不可把它压下去的。——胡适
20、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胡适之
21、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胡适
22、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胡适——胡适
23、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梦与诗》
24、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我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我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25、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胡适《梦与诗》
26、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激我的慈母。——胡适《四十自述》
27、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胡适
28、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梦与诗》
29、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胡适
30、人生观可是是一个人对于世界万物同人类的态度。——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31、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胡适
32、救出自我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我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
33、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
34、你们不要总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去露出里面他里头很鲜嫩很清的那个劲。——胡适
35、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本事,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当能够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胡适
36、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37、一句好坏能够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能够害死无数人。——胡适(siandian闪点情话网)《我们能做什么》
38、大胆的假设,细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胡适
39、你要看一个国家的礼貌,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
40、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胡适
41、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42、男人的“三从四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
43、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梦与诗》
44、胡适先生曾说:“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其实,心甘情愿地被束缚,很幸福。——胡适
4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
46、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胡适《我的母亲》
47、简单说来,拜金主义仅有三个信条:第一,要自我能挣饭吃。第二,不可抢别人的饭吃。第三,要能想出法子来,开出路来,叫别人有挣饭吃的机会。——胡适《我们能做什么》
48、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胡适
49、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胡适
50、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
51、“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胡适”
52、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胡适
53、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胡适
1937年元旦那天,胡适一定想了很多,否则,一篇三千多字的新年祝辞,怎会耗去一代文豪七个半小时?
他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宣言:“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
那是在1917年, 27岁的胡适,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出于书生的“洁癖”不屑于谈“那种”政治。不出意外,胡适只坚持了不过两年。更为有趣的是,这个宏愿当时就遭到了左右两面的夹击。
左的一面,陈独秀专门著文《谈政治》,说:“在现实社会中,谈政治也罢,不谈也罢,谁都逃离不了政治,除非躲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右的一面,丁文江尖锐地批判,“你的主张是一种妄想:你们的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都经不起腐败政治的摧残。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他们都是对的——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永远会来关心你;除了改造政治,你哪里还有路可寻?
胡适一生,以学术和政治为两个主题。大致看来,学术的一条曲折下行,政治的一条却昂然向上。两者的交汇点,恰好是1937年。
元旦这天晚上,他也许会想到1922年,当他决心开办《努力周报》时,一班好友建议——“专心著书,那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这一条可以和十年后傅斯年另一句名言对照——“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
虽然都是建议,但是很明显,当年的“下策”办报,已变为最优选项,而胡适的底线也完全不同。当年他还有“干不干”的选择,而到了1947年,他好像只能计较“怎么干”了。
说到“干政治”,胡适大概还会想起当年研究系老人林长民的话:“适之……是个处女,不愿意同我们做过妓女的人往来。”林当过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如果坐过这个位子算作“妓女”,那十年后胡适差点当上中华民国的总统,该算什么?
当然,站在1937年的门槛上,残酷图像还是未知。
胡适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新年祝辞最终还是写完了,题为《新年的几个期望》。期望只有三个——结果只实现了一个,还是在八年之后;另两个,倾胡适毕生之力,都没有看到。
艰难的自由,夭折的独立
1937年胡适的第一个期望是:“今年必须做到宪政的实行”。
“必须”二字,似乎透着些许不耐烦。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对胡适来说,所谓“宪政”,就是《新青年》时代的“德先生”。这面大旗他扛了差不多二十年,翻来覆去就是那一点常识。
在《新年的几个期望》里,胡适认为,宪政就是法治。这个定义他已经用了至少五年——1932年《独立评论》创刊号上,胡适著《宪政问题》一文,写道:“宪政论无甚玄秘,只是政治必须依据法律,和政府对于人民应负责任,两个原则而已。”
再倒推十年,1922年胡适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中提出著名的“好政府主义”时说:“我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因为这是使政治上轨道的第一步。”
“好政府”是胡适的思想脉络中值得一叙的概念,其涵义是:“在消极的方面是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督防治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在积极的方面是两点:⑴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 ⑵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这哪里是什么“好政府”,明明只是一个“正常”的政府。
而所谓“个人的自由”,排在首位自然是言论自由。问题是,如何实现?
胡适的答案很简单——自己去争。早在1920年,《争自由的宣言》就断言:“没有肯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这几年军阀政党胆敢这样横行,便是国民缺乏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表现。”
胡适自己也是这样“争”的,从《每周评论》,到《努力周刊》,再到《新月》和《独立评论》,都是胡适自己在身体力行“争自由”。其中尤以《独立评论》的发刊辞最能表达胡适的自由理念。后有研究者列出四个要点,分别是:“公平的态度”、“根据事实的批评和讨论”、“负责任的言论”和“独立的精神”。后来胡适还在《丁文江的传记》中加了一条:“说一般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老实话”。
媒体要说老实话,恐怕和“好政府”其实是正常政府一样,只是常识,可在当时居然独树一帜。创刊两年后,蒋廷黻对胡适说:“觉得我们做的文章至少总可以算是认真想过才做的。只此一点,《独立》当然是今日国内第一个好杂志!”
除了“争自由”,对主编胡适而言,这还是他的“报国方式”。他曾不止一次在日记中记下,每到发刊前,总得搭上所有时间编稿,每每弄到凌晨。而他总是自励道:“这是做国家的事!”
无怪乎迟至1947年,有北大学生来信倾诉对时局的绝望,胡适还回答:“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努力不够的当然结果。”然后又翻出自己在30年前《易卜生主义》中的话作为赠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就是胡适的自由主义中,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最好的概括,莫过于《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这段话——
现在有人对你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争个人的自由”,只是问题的第一步。穷胡适一生,都止于第一步。他做的媒体基本没有善终,大都在政治风浪中颠覆。胡适反对“空谈主义”而要“研究具体的问题”。但在“第二步”这个具体的问题上,胡适无法回答。他的艰难尝试,隐含在他和蒋介石长达30年的交往中。
先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所谓第一步,也就是胡适的“独立”、“自由”,统统是脆弱的。胡适一介书生,治学也罢,论政也罢,其独立的程度,只取决于政治对他关心到什么程度。就在1937年的这个元旦,胡适冥思苦想如何落笔时,《独立评论》已经因为张奚若一篇雄文,被河北省主席宋哲元停刊近一个月。
不过,毕竟到了1937年,积二十年“谈政治”之功,脆弱的“独立”,总算攒出几块筹码。现在是胡适个人声望的顶峰。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居然是当年的流行语之一,不亚于今天的“PK”之类。而《独立评论》同仁,此时已有四位入阁,居部长衔。政治要来“关心”胡适,自己先得掂量一下。几经斡旋,《独立评论》居然在当年4月复刊了。此时胡适很可能正“不可救药地乐观”起来。这恐怕也是民国肇造以来,胡适最有理由乐观的时候。
岂料,这竟是回光返照。复刊仅三个月,卢沟桥枪响,更大也更野蛮的政治恶涛袭来,《独立评论》即寿终正寝。这是胡适主持的最后一个媒体。为政治而始,最后也终于政治。所谓“独立”,终究无法和政治较力。
“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1937年,胡适的第二个期望是:“我们期望蒋介石先生努力做一个‘宪政的中国’的领袖”。他进一步阐释说:“宪政的精神是情愿造起法律来束缚自己。不但束缚自己不许作恶事,并且束缚自己不许在法定职权之外做好事。”
此时的蒋,侥幸从“西安事变”中全身而退,大概正在琢磨如何处置张学良。以后来张一生囹圄而观之,“用法律来束缚自己”不啻为对牛弹琴。
终胡适一生,人际关系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大概就是蒋介石。两人的交情不是善始,最后也谈不上善终,而且都是因为胡适要“争自由”。
1926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势如破竹。胡适在日记中有如下评价:“介石之能在军事上建功,是无疑的。但他有眼光识力做政治上的大事业吗?此事我很关心。我深盼他能有政治上的手腕与见解。”
仅一年后,他就在日记中哀叹:“上海的报纸都死了,被革命政府压死了。”于是胡适披挂上阵,以《总理遗训》和《建国大纲》为依据,对国民政府痛加批判。
言辞最为尖刻的,是《国民党和新文化运动》,针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的复古文章,胡适推导出一个惊人结论:“我们从新文化运动者的立场,不能不宣告叶部长在思想上是一个反动分子,他所代表的思想是反动的思想。”
下一个推理也就顺理成章:“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民党是反动的。”
这段时间的成果,是小册子《人权论集》。其中火药味之浓郁,为胡适一生为文所少有。虽然胡适大量引用孙中山语录,但以国民党式的政教合一的性质,信仰什么,甚至是如何信仰,都是禁脔。到了1930年,迫于压力,胡适黯然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那边蒋介石却不罢休,一年后还公开说:“胡适系反党。”
1932年,两人第一次见面。胡适送给蒋一本《淮南王书》,因为他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蒋也回赠其亲著的《力行丛书》。胡适发现,书中对孙中山“知难行易”的解释,容纳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到1934年,胡适做出新判断:“他(指蒋介石)不是不能改过的人,只可惜他没有诤友肯时时指摘他的过举。”
又一年后,两人已往来数次。胡适的结论更进一步,在给罗隆基的信里写道:“依我的观察,蒋先生是一个天才,气度也很广阔,但微嫌近于细碎,终不能‘小事糊涂’。”
“小事糊涂”的解决方法,自然就是“无为而治”。既然,蒋先生缺乏“诤友”,那么由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又有何不可?短短几年,胡适的观感发生了两次180度转变。固然是两人建立私谊后,胡适的观察更细致,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九一八”,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救亡正在压倒启蒙,成为当务之急。
待到“西安事变”,胡适写《张学良的叛国》,大概是第一次正式尊蒋为“领袖”。当然在这个领袖头顶,胡适还不忘戴上一顶“宪政”的帽子。
后人读来恐怕会觉得荒诞——“宪政”和“领袖”其实是天生的死对头。宪政的国家长不出领袖,而领袖治下哪里会容许宪政?把这个荒诞还原到1937年初胡适的眼光中去,却是尴尬而辛酸:一方面,胡适在修内政和御外侮之间,毫不犹豫选择内政优先,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宪政;而另一方面外侮日甚一日,却又必须有一个领袖。
再仔细分析“宪政的领袖”,和“开明专制”已相去不远。而胡适作为“诤友”,“诤”了一辈子就“诤”那四个字——“无为而治”。品咂这四个字,目的虽然是“治”,但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作为主宰力量的政治权威能够不惧于“无为”而屹立。在彼时的乱局下,这四个字和“开明专制”也就颇有契合了。
胡适的心里其实是明镜一般,所谓“开明专制”,弄到最后大都只剩一个“专制”而没有“开明”,否则他就不会在1934年时就写道:“中国今日若真走上独裁的政治,所得决不会是新式的独裁,而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专制。”
因此,期望蒋介石做“宪政的领袖”,不是胡适揣着明白装糊涂,恐怕是在内外双重煎熬中,逼出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后人读史,不能不感慨胡适的煞费苦心和一厢情愿。
后辈唐德刚对胡适的评价是:“他是不能搞政治的。他缺乏搞中国政治主观和客观的一切条件。”
主观条件,依唐德刚的说法,“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或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
胡适的客观条件缺陷,莫过于蒋介石。后人评价蒋介石的政治人格,为“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以“双无人格”为筹码,以“宪政的领袖”为骰子,未必不能掷出一个“无为而治”的满堂红吧?——事实上这场豪赌早已开锣,由不得胡适说不。况且有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敲敲边鼓,也许真能险中求胜,侥幸一把?
不过在1937年元旦,胡适还看不到赌局的结果。
待到7月,全面抗战打响,外侮主动杀将过来,压倒内政。“宪政的领袖”之赌中场休息——“领袖”优于“宪政”。
最终结果也是意料之中——只有“领袖”,没有“宪政”。不过下半场的进程就慢得多,因为胡适一直坚守到生命末期才认输。那是1960年,胡适眼睁睁看着《自由中国》重蹈自己早年政论杂志的覆辙,而雷震因组织反对党下狱。但他无能为力,只能愤然向蒋当面历陈:“十年前总统曾对我说,如果我组织一个政党,他不反对,并且可以支持我……我今天盼望的是:总统和国民党的其他领袖能不能把那十年前对我的雅量分一点来对待今日要组织一个新党的人?”
身为一代自由主义宗师,胡适留下最后一句传世名言:“宁可不自由,也就自由了。”此间凄凉,后人已不忍置评。
过河卒子过了海
1937年元旦,胡适的第三个期望是:“我们期盼政府今年能做到整个华北的疆土的收复和主权的重建。”这个期望被排在最后,也是“内政优先”的表现。他给《独立评论》写下的最后一篇政论是《我们能行的宪政与宪法》,写于7月2日,刊发于11日。这时南苑的炮声隆隆已四天。
“七七事变”引爆全面抗战,在当年其实是个“意外”。自“九一八事变”起,每每中日冲突,乃至几次正式交战,都是“局部战争”。国民政府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实际已行有六年。外界认为,此次冲突,很可能还会局限于平津一地,而终将以外交途径解决。
不过,早在1935给王世杰的三封著名长信中,胡适就提出了中日之间的和平底线是保有平津。信中,胡适设想了如下战略:⑴我们如可以得着十年的喘息时间,就应该不顾一切谋得这喘息时间;⑵我们如认定,无论如何屈辱,总得不到这十年的喘气时间,则必须不顾一切苦痛与毁灭,准备作三四年的乱战,从那长期痛苦里谋得一个民族翻身的机会。
这个翻身的机会,是 “在一个不很远的将来,太平洋上必有一度最可惨的大战。”
后来时事发展,果然印证了全部猜想。
“七七事变”第二天,胡适未及转移家眷,即南下参加第一期“庐山谈话会”。上山当天,蒋就请胡茶叙。胡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据说谈得少有的慷慨激动,令蒋为之动容。
当晚,蒋长考后决定对日作战。这场战争的真相,是“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中世纪国家和一个第一等的现代化国家之间的殊死较量”(黄仁宇语)。
如此局面已经容不得胡适洁身自好。去美国寻求援助,并把汤姆大叔拖下水来打“太平洋上的大战”,举国之内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很快以特使身份赴美,并于翌年就任中国大使。受命当天,胡适的日记中颇有些悲壮——“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胡适揶揄自己是“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往前”。但情况之复杂远超过想象。他过的不是河,而是“海”,不仅是太平洋,而且是风云诡谲的“宦海”。
为劝他就任驻美大使,蒋介石连发两封电报。胡适回复受命之后,旁人却提醒道,你还没回电呢。胡适不解。答曰,还要回前一封电报,因为 “委员长给你的第一封电报,你总得谦辞一番。你怎么没有经过谦辞的手续就答应下来?”官场里潜规则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胡适就任大使之后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争取美援,最大的成果是在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当晚,获得了美国的桐油贷款2500万美元,给国内的低迷人心打上一针强心剂。
另一项,自然就是拖美国人下水。胡适运用其知名度,和在美国的广泛人脉,四处巡回演讲,以图刺破盛行于当时的孤立主义。仅1938年就任驻美大使之前,胡适就创下了51天行10600英里,演讲56场的纪录。累得48岁的胡适在当年底就心脏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在美数百场演讲的主题是:“第一,日本是世界文明的公敌;第二,中国人正在进行的牺牲,是在为美国而战;第三,美国的和平必不长久,太平洋这一战无法避免。”
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在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观。日本那边,对美国国务院支持“战争贩子”到处巡讲,极表愤怒;另有一日文报纸在获知胡适任大使后,忧虑道:“日本需要派三个人一同使美,才可抵挡得住胡适。”而美国这边,直到战后,还有史学大家愤愤然著书说,美日之战本可避免,罗斯福不幸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的圈套,所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就是胡适!
假设这个论点真能成立,胡适岂不是挽救中国国运的第一功臣?可怜这位“第一功臣”在国人的眼中却是另一番模样。宋子文就当面对胡适说过:“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管正事罢!”
至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胡适的预测一一实现。美国宣战当天,胡适就认为自己使命完成,决定辞职。不过,为什么之后他又在美国滞留了四年呢?
根据余英时先生的研究,除了私人原因,更重要的是,“过河卒子”被“过河拆桥”了。其中内幕无法展开,不过就1942年10月外交部长郭泰祺给胡适的密函中,已可见中国政坛的浓浓黑烟。信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目前情况下,兄果返国,公私两面或均感觉困难,于公于私,恐无何裨益。”
大儒胡适,对于那潭浑水的厌恶,也可想而知。至今让国人津津乐道的宋美龄访美旋风,透过胡适那副深度眼镜的近距离观察,却有另一番景象:“一会儿她(蒋夫人)出来了,风头很健,气色很好,坐下来就向孔令侃要纸烟点着吸!”总体观感是:“一股虚骄之气,使我作恶心。”
胡适下海,好歹全身而退,羽毛虽然湿了一下,在大洋彼岸也很快晒干。而政治,却不肯善罢甘休。
抗战甫定,内战三年,胡适五次辞官不就。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诱人,分别是国务委员、再任驻美大使、考试院长、外交部长。最惊人的,当然是蒋介石亲自推举胡适为总统候选人。
时为1948年国民党制宪召开国大,蒋介石嫌这部宪法规定的总统权限小,因此愿意出任握有实权的行政院长,并推举无党派又素有清誉的胡适出任“虚君”。胡适在日记中记下:“我承认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的耳目。我也承认蒋公是很诚恳的。
他说:‘请适之先生拿出勇气来。’但我实无此勇气。“
一年后,胡适流亡再去美国,还有一股翻腾于太平洋两岸的潜流想以他替蒋 “领导救国事业”,连宋子文都来当说客,胡适自然是哭笑不得的再次拒绝了。
挣扎出政治魔爪的胡适晚境却颇有些凄凉。纽约的房子小,而夫人惟有打牌为娱乐,弄得他连寓公都当不安稳。他只能时常去图书馆,研究海峡两岸正齐头并进的批胡材料。尤为有趣的是,1956年老友陈源从大陆邀请胡适“回来看看”,并致信说,大批判“是对你的思想,并不是对你个人。”
胡适在这句话下划线,旁注道:“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这个思想之外的胡适,不就是从1937年开始发育成形,并最后和思想之内的胡适纠结在一起,变成一道至今都解不完的难题吗?
梦碎的时候
到1937年,到二十年前批评自己“不谈政治”的陈独秀,正关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另一个批评自己“不谈政治”的丁文江,和先是战友,后为论敌的鲁迅一起在去年病死;而此时距离老友王国维和李大钊的西去,正好十年……
他们和胡适一样,学贯中西,又行走于政治和学术之间,构成民国政治黑云密雨中,一道若隐若现的斑斓彩虹。
就胡适个人,其思想和行为,就有很多矛盾至今让人兴味盎然。这些矛盾可以归结到一个疑问——他到底是一个古代的儒生,还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还是两者都是,却两者都不得要领?
这是一个必须回放到历史现场去看的问题。
社会层面,胡适曾将中国分为四条线:第一线为南方和西南三省,第二线为长江流域,第三线为东三省与北五省,第四线为边疆——蒙古到西藏。这四线代表四种文化程度,又可代表四种历史的区分。第一线与第四线的文化程度向去至少有一千年。
在社会之上,矗立着这样一个政治乱局:它是一个最原始的角斗场——军阀割据,陈列着最肮脏和丑恶的黑金裙带——四大家族,却模仿出最现代化的政局结构——五权宪法,上演着最时髦的政治理想赛跑——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夹在中间的胡适,不得不缝合上下,去圆一个20世纪的美梦。
“这柯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斫倒了,
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
二
大树被砍作柴烧,
树根不久也烂完了。
斫树的人很得意,
他觉得很平安了。
三
但是树上还有许多种子――
很小的种子,裹在有刺的壳里,――
上面盖着枯叶,
叶上堆着白雪,
很小的东西,谁也不注意。
四
雪消了,
枯叶被春风吹跑了。
那有刺的壳都裂开了,
每个上面长出两瓣嫩叶,
笑迷迷的好象是说:
“我们又来了!”
五
过了许多年,
坝上田边,都是大树了。
辛苦的汉,在树下乘凉,
聪明的小鸟,在树上歌唱,――
那斫树()的人到那里去了?
2、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3、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4、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5、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6、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7、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8、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9、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0、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11、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2、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13、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14、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15、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17、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8、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9、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20、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1、对事要于无疑处存,对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22、学生运动已发生了,是青年一种活动力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决不能压下去的,也决不可把它压下去的。
23、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24、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25、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26、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2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2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2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30、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31、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32、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33、一句好坏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
34、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35、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36、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37、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
38、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
39、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40、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41、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42、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43、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下山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44、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45、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语。偶尔碰见个诗人,变化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46、简单说来,拜金主义只有三个信条:第一,要自己能挣饭吃。第二,不可抢别人的饭吃。第三,要能想出法子来,开出路来,叫别人有挣饭吃的机会。
47、墮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48、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49、你们不要总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去露出里面他里头很鲜嫩很清的那个劲。
【胡适留学故事】推荐阅读:
胡适简介01-15
读胡适自传有感06-28
胡适母亲颁奖词07-28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10-09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11-13
南非留学:去南非留学好处06-23
启德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技巧指导06-29
立思辰留学网:荷兰留学住宿11-06
怎样去日本留学?日本留学流程09-08
【蔚蓝留学】日本留学如何办理入境手续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