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精选7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1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本位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75-02

会计是研究、管理企事业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人员除了准备财务报表、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税务战略、财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决策活动。会计的应用十分广泛,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运营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因此,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会计专业,但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争得一席之位,是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的初、中级财务工作;二是需要负责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相关的决策事务;三是需要参与公司的投资、资本操作等较高难度的财务工作。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因此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熟悉出纳、会计、审计等初、中级财务岗位工作的财务知识、职责、业务范围与相关制度,且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际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师资力量不足;四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依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问题,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数据统计,6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使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会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与学校相关教学人员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社会调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初、中级相关财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财务制度的调整,筛选、编写符合现代会计人才发展的教材,组建教学内容,优化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将课程体系分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文化知识基础模块、专业知识基础模块和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技能与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方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以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职会计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技能性与职业性,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更注重于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力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学校须具备??良的师资力量。而按照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一般都缺乏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其一,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账务人员、会计行业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指导学生的实训和专业技能训练;其二,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培训,了解相关的会计岗位需求,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组建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不仅能全面提升学校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为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2.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因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对本企业的财务资料都会实行保密制度,为学生的校外实践与实习带来难度,而实训是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聘请会计行业专家与相关教学人员模仿现在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设施标准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目的所需的会计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有一个可以熟悉会计岗位设置、财务操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平台,也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在校内实训场所完善与优化的基础上,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种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训与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训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对应岗位技能的操作与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中职会计教育现代化技术。在电子技术与网络广泛运用与普及的今天,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会计教学现代化技术应用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开启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云教育”时代,利用网络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会计精品课程平台、会计实训仿真模拟平台、会计理论教学与考核软件、会计实训操作与考核软件等),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现代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鼓励与帮助学生取得“双证书”。根据会计行业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会计行业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教师应组织与帮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争取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学历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双证书”是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保障。

5.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顺利就业,学校可以邀请企事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和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就业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综上所述,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和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中职职业教育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的办学特点,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进一步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蓓蕾.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4)

[2]陈晓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

[3]巧赵英.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模式,高职院校,法务会计

1 对法务会计的认识

1.1 法务会计的定义

“法务会计”标准英文翻译应该是“Forensic Accounting", 是指与法律、庭审有关的会计。对于法务会计翻译过来的含义 , 国内学者们有诸多见解 , 本文在综合诸多国内学者见解的基础上 , 认为 ,“法务会计是指法务会计师通过对会计学知识、法学知识、审计学知识、案件调查技术的融合与运用 , 旨在通过调查获取经济违法中有关会计证据资料 , 来解决有关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调查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法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在法制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会计学分支,它是法学与会计学相互统一的边缘学科,是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法务会计人员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诉讼活动、经济纠纷和仲裁活动,主要是为当事人提供财务证据、制定诉讼策略,作为当事人在法庭上发表专家意见也是法务会计人员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法制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法务会计来提供专业服务。但是在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是一个新兴专业,具体的实务活动尚未普遍展开,法务会计人才奇缺,所以建设法务会计职业组织和相关规范就是一种空谈。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法务会计在诉讼支持活动中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着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2 法务会计产生的基础

法务会计的产生、发展与适应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法务会计学科在我国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职业,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虽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制度建设与业务经验,但是却不能生搬硬凑,必须要与我国的国情想吻合。虽然在今天我国法务会计业务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诉讼支出业务比重也很小,但是不能因此而不重视,我过的法务会计业务只要包括四个方面,诉讼支持、调查会计、损失计量和舞弊甄别。

1.3 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

法务会计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在鉴定过程中法务会计鉴定人员要运用法务会计知识和技能,提出具有科学根据的鉴定结论,作为认定案件性质的基础,为法庭判决提供依据。我国法务会计涉及多种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法、行政法、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呈多样性特点。

2 我国法务会计的现状分析

2.1 法务会计的需求分析

当前,法务会计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发展趋势,业务领域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现有的司法会计活动已经出现供不用求现象,法务会计在解决我国会计与法律实践问题、完善我国法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司法会计不足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法务会计职业。

我国经济领域纠纷案件越来越多 , 也有越來越多的经济案件被诉至法庭 , 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还缺乏规范性 , 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经济案件中 , 经常是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成为整个案件的关键 , 因此 , 案件双方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法务会计人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2.2 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

自2001年以来 , 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 ,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 , 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 , 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 , 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 , 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 ; 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 , 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 第一 , 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 ,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 , 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 ,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第二 , 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 , 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 , 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 , 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 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 , 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 , 此后 , 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 , 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 , 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 , 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 , 此后 , 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 , 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 , 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 , 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 , 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 , 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 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 ; 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 ,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 , 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 , 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 , 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 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 : 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 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 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 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 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 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 聘请退休的教师

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 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 实践教学的方法

3.4.1完善实训条件

在课程实施的基础上要是加强学生的实训条件。在课程设置时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学习同事进行,这样就可以实施“教学工厂”。让缺少实际经验的毕业生,有充足的实训经验,不会在成为制约其高职院校合作的瓶颈。

3.4.2 实行校企结合制度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曾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一、二批本科教育一般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一般致力于培养纯应用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介于一、二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它的定位在于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教育比高职的纯应用技能型教育要求具有更多综合素质的培养,比一、二批本科教育又更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工作的需求,自觉主动地排除困难,解决现实问题。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学习和未来都很茫然。每每和学生交流,学生都会表现出对专业课程的抗拒。要么是课程太枯燥,要么是难度太大、理论性太强,完全听不懂,甚至于有的表示,完全没兴趣,只是来学校混文凭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状况整体非常糟糕,整个班级学习的同学的比例非常低,认真学习的比例就更低了。(2)人才培养方案滞后。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所以其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复制母体,因此,其培养方案就是一个二不像,完全不能体现独立学院资深的特点。(3)教材偏离需求。在专业教材选用上,很多独立学院直接选择与母体高校一样选用高、深、难的本科层次的教材,这类教材理论性过强、难度大,独立学院的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中包含的实践课程一般零散、简单,缺乏系统性训练。课后集中实训课程又因为实训手段单一、实验室由于简单、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差距很大,或者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就较弱,学院没有配备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这些要素都会导致实训只能让学生了解实践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达不到更深层次的培养目的。(5)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流动性高。独立学院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太高,一般都有课时要求,再加上课外需要备课、批改作业和试卷、指导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自身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教学比赛等等,教师们大多都觉得每天都是疲于应付学院要求的各项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学院教师的薪酬水平却较低,大部分工资和福利只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不要说与公办院校相比,就是与当地的一般企业的工作人员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必然导致独立学院的师资一方面水平比较低,另外一方面流动性很高。

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因材施教,做好引导工作。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在大一新入学之际,就开设一门专业导论课程,介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的重难点、就业前景等内容,让学生一入学就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若觉得不喜欢或不适合,在大一就及时转专业,若决定留下,则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觉悟。(2)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应以应用为宗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将会计、计算机、税收、法律、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同时又紧密结合。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职称证书等,尽可能的加强毕业生的上岗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3)开发特色教材。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特点,编制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定主体所需求的教材。教材既要保持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要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淡化纯理论的部分,强化实践性、技能性的部分。(4)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校内实训,建设专门的会计实训室,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要符合,配备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尽量向公办院校靠拢,在引进优秀人才到留住优秀人才方面下功夫,让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大起来,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工作量不能一刀切,要充分鼓励教师科研上的发展,适当弱化教学课时的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或者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积极通过科研立项、参加学术会议、编写专业教材、开办教材、教学研讨班、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独立学院还可以直接从事务所和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工作者,优化整合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背景调查 篇4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党和国家指导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入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它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1、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背景

会计电算化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其工作目标是应用计算机对传统手工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起来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系统。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信息革命,开辟了人类信息社会的远大前程。尤其是在现代企业进入了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经济发展时代后,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以及其中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个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现代化一般都从会计电算化开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功能,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把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其中会计方面的计算机革命尤为突出。60年代已分别简称企业的业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系统,70年代又简称企业的经营决策支持系统,80年代计算机已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推进到智能发展阶段。而在进入到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在推进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显著促进着国际会计协调工作,使会计进一步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计算机革命是我国近二十年来进行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78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德国进口了电子计算机,进行了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试点,这是我国第一个在企业管理方面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1981年,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了财务,会计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到1988年,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缓慢发展时期,1996年以后,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0年以后,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省会计电算化事业进入腾飞阶段。到目前为止,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大中型企业95%以上在职会计人员均持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上岗。

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证普及程度较高,但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和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与

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仅达到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将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市场的全面开放,必将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产生新的推动。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赶上国际发展需要,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程度必须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加强对外交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我们认为,21世纪的会计行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行业,我们应迅速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以此来促进传统会计工作的革新。

2、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行业背景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归纳起来大体分两类:一类是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另一类是基本按照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设置,并增加了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从教育学实践来看,纯理论的讲述使学生厌倦,不利于知识的更新,当然培养出的学生也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实务性的,培训式的教学虽能使学生能在短时期内掌握实务操作,但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专业知识的飞速发展。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不断地更新,拓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作为继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认为,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无非是为了适应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以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够胜任会计的实际工作。抽样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开设会电算化专业的最佳理由是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的一些企业也表示,目前急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审计监督业务的基本技能,要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他们还特别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要掌握多种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和系统维护技能,并具备独立解决相关会计问题的能力。必须承认,学生面临的是一个真实而又千变万化的信息化世界,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在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采取适当的方式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模拟操作和现场实习,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对所设专业进行优化及改革,对原有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98年学校从原有的工业企业管理专业中单列出一个班,调向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至今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422名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在各单位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二)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专业需求的宏观分析

(1)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会计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7%的比例增长,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看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等的逐渐发展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需要充实大量高级人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的基层会计从业人员。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2、专业需求的微观分析。

(1)黑龙江省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并举的工业城市。大量的企业和单位都需要既懂会计理论和操作技能,又懂英语,计算机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目前,我们选择了黑龙江省20家企业做了抽样调查,其中大型企业1家;中型企业5家;小型企业12家,事业单位2家。

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①黑龙江省会计从业人员现状

在20家企事业单位中,在岗工作的会计人员共469人,其学历构成为:专科以上的252人,占从业人员的53.7 %;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为217人,占从业人员的46.3 %。并且,在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在岗培训获得的学历证书。这说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②新增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就抽样调查的20家企业来说,在未来5年内,有15家企业表示需要新增专科或专科以上的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有2家企业表示暂无需求;有3家企业表示需求本科以上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这20家企事业单位中,共需要新增会计专业人才62人,其中专科层次的人才50人,占需求总数80。6%;本科以上层次的10人,占需求总数16。2%;专科层次以下的2人,占需求总数3。2%。

在对专科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中,绝大多数又是中小企事业单位,所以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主要应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按照黑龙江省现有的企事业单位5000家来推测黑龙江省大专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新增需求,保守估计应在10000人以上。而黑龙江省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仅有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会计电算化技术人才的院校,按照每年能为黑龙江省输送200人(为外地市培养的除外),在未来5年内培养的会计专业化人才为1000人,远远达不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黑龙江省每年参加财政局举办的各类会计考试的人员有近万人,这也说明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尤其是对高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因此,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又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2)从黑龙江省的13个地市来看,根据黑龙江省会计行业新增从业人员的状况和五年内人才需求的状况可以推测:在未来五年内需要大专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应在10万以上,其中重点是会计电算化人才。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仍应在会计基础教育和传统账务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力度。所以专业在课程模块设置时,加强了会计电算化模块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力度。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会计行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地方高职教育应当担负起此重任,抓住机遇,满足社会及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通过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建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具体目标如下: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产学结合,培养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

2、优化专业结构,并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适应行业需求的,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能够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确保学生受到“双师化”的教育;

4、加强教材建设,采用“选,编,修”并举的方法,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5、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校外实

训基地;

6、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监控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上层次,创一流”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知识经济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会计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求生存,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促发展,突出专业办学的特色,争创品牌专业,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化,应用性强的会计人才。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江泽民同志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导思想,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认真细致的作好社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工作。把握我市及周边地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本专业的方向和目标,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面向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2、按照学校提出的“一条主线,两个加强,三个突出,四个结合,五种能力”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我专业将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行业高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突出专业教学的地方性,行业性和灵活性,注重行业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与创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协作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业务规格

(一)政治思想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二)业务方面

1、从业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工作及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

工作;可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有关电算化工作;可到各软件公司,从事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的销售,售后服务和系统维护工作;可到各三资企业,从事涉外会计的核算与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2、知识结构

A、具有大学专科层次所需的外语,数学及文化知识;

B、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

C、掌握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

D、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E、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分析工具。

3、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5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名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尽量迎合目前企业多元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引导功效,使得各类教师团队与辅助设备资源深度交接,可模糊认知迹象。但是此类保障体系建设深受现实条件制约,包括具体师资适量塑造与质量监控方案都要做出系统性调整,不忘深切探讨社会发展下的高索质会计人才格式形态,不至于与异质化企业深人发展指标产生矛盾冲撞,耽误学生工作前景绽放。

一、高校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标论述

所谓人才培养指标就是在索质化教育背景下主动开辟业务实践培训项目,令学生深受情境特征影响并产生高度钻研兴致。这一切细节都直接决定日常教育课程的布置形式,是构建科学培养质量体系的前提保障。处于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借助索质基础与理论知识层面加以合理延展,全程维持科学导向功效,并利用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出发方向;岗位基础设置形态当然也不可小觑,其有助于精准定位人才形态塑造目标,为地方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最新改造经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工商企业等出纳关日,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企业业务进行清晰核算、监督,必要时在财务处理流程中依照手工或者电算途径完成整个会计循环任务。结合此类分划手段进行系统解析,会计专业规范细节具体透过职业核心实效延展,高职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着重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保证各类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索质的培训力度,能够督促参与成员主动迎接企业生产管理挑战,其间不同行业财会信息要做到明确审核。处于此类阶段的`专业会计人才无论实践经验或者沟通能力都必须出众,这样才能保证在日后不断适应多元化服务整改需求。

二、现代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科学培养方案解析

(一)课程体系架构更新

会计专业课程能够督促教学主体及时制定教学目标与实践活动布置范围,确保师生之间在和谐交流氛围下开拓各类活动交接载体,使得专业培养方案变得足够洋细。此类课程规范体系需要高度呈现会计知识学习要点与职业技能交汇关联,尽量在广泛企业实践经验辅助范围下,依照相关市场要求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定;全程有力贯彻学生主观适应地位维护理念,同时合理融人会计从业资格验证、助理会计等职业标准内涵,尤其在典型工作任务门类分析前提下,实施项目与情境教学模式。必要情况下可全面据弃专业课程划分态度,将各类课程内涵合理交接融合,依照特定实践工作阶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之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令学生透过各类项目情境中掌握必要工作、人际交往法则。具体来讲,高职会计专业改良需要结合课程规范体系进行情境搭设,使得会计出纳、报表编制、纳税中报等实习流程顺利延展。例如:业务平台能够令学生掌握职业核心拓展要求,主动在仿真模拟职业现场之中完成训练项目,少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有机拓展

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布置方式需要借助培训途径进行合理拓展,毕竟这是决定人才索质形态的核心要索。工学结合本质就是依照教学单位与企业岗位关联进行适当合作,高职院校需要与会计岗位之间监理长效联系机制,运用企业多儿发展成果作为判断依据,使得各类知识得到全面整合,课程体系与阶段考核流程也产生全面革新。再就是教学手段要向多维互动方向过渡,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技术实施多层转变,争取在工行结合基础上令企业为高校提供科学实训场地,并愿意针对各类器材、人力资源投人相应的资金。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主动选取中小型会计记账公司处理,同时签订具体的实习协议,令学生实训项目都能符合企业人才资源既有结构形态;毕业生可以借助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管制主体会依照阶段考核结果择优录取,最终达到就业一体化指标,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师资团队构建上可以采取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青年会计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法的学习,还可采取跟班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更需要深人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培养指导学生出纳、会计核算、税务处理等岗位实践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他们或推荐本单位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通过定期合作,深人了解,聘请具备教师索质的专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从而构筑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三、结束语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6

(1) 教师存在教学懈怠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只需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即可, 大大节省了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多媒体网络技术给高职教师带来教学便利的同时, 也导致了某些教师出现了教学懈怠现象。

(2)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轨。从近年人才招聘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来看, 企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是, 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的满意度却比较低。究其缘由, 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落伍, 没有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出发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

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逐步修正, 并向其他学校学习, 创新培养模式, 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会计课堂。

(1) 强化会计专业技能考核。强化对学生的监督和激励是高职会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更专业的会计人才, 高职院校要强化会计专业技能考核。会计考核可以从会计基础 (中级会计、高级会计) 、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方面入手。每个学期学校可以组织三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在三次考核中, 学校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要注重对学生会计账目的处理熟练程度的考核。

(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名优秀的会计教师必定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战经验, 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同时, 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从而为学生带来更精彩的课堂。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存在着对工作懈怠以及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了解现职会计专业教师的会计任职资格和教学水平。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初级到高级的职称会计证书, 以此来保证会计教师的专业性。另外, 学校也要注重考察教师的工作经验。当前,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生, 他们虽然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一定的会计从业经验, 因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会计教学水平评比大赛, 从而评选出优秀的会计教师, 淘汰教学水平低的会计教师。对于教学水平低、工作懈怠的会计教师, 学校可以辞退, 并重新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高水平教师。另外, 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其具体方法为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会计技能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因此,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向其他更优秀的教师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与优质企业合作, 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实战经验, 因而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 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要与优质企业合作, 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优质企业具有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职工工作规范, 学生在优质企业实习可以真正地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 增强自己对工作的适应性。学生在优质企业实习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 为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强化会计专业技能考核;并与优质企业合作, 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

摘要:会计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掌控着企业的资金流转状况。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 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一直受到小微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热捧。但是,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欣.“知行合一”理念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35) .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专家、院校和企业广泛共识,但工学结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全校统一的中观层面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学校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我校会计专业在学院提出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实际,进行了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一、提出“三方共同育人,五层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工学结合的方式丰富多彩,需要依据专业所在行业特点确定。会计专业及会计行业本身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决定了会计专业办学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办学。因此我们结合多年专业建设经验,提出了“三方共同育人,五层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共同育人”是指由会计协会、企业、学校三个育人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五层能力递进”是指将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划分为五个学段,即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阶段、会计综合模拟操作阶段、会计顶岗实训阶段、社会跟岗实习阶段、社会顶岗实习阶段。在五个学段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到应用能力,从单纯的业务操作技能到全面的职业能力,逐层上升。

“三方共同育人,五层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改革了人才培养主体的单一性,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多主体共同培养会计人才的机制,并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政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实施,突出了不同学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递进性,通过五个学段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从整体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会计专业“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政校企合作,构建三方育人的平台

以区域经济服务与管理为主,辐射周边城市。会计专业重点与会计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企业加强广泛联系与合作,先后采用三种不同层次的合作形式,共同构建育人、服务的环境。一是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选择黄冈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特点,主要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这类经济组织,一方面能大量接收本专业学生实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能真正做到在岗实训实习。同时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不断推进深度融合,建设具有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如湖北齐兴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有可容纳40人的培训室,在学生实习期间,由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时组织实习学生在培训室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业务指导,包括对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统筹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二是成立了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构筑了政企校之间“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互赢新模式,实现理事单位信息互供、订单培养、政策共享,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在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运作形式的办学实体——恒信会计学院,它是我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高职教育办学机制体制改革的重大探索。恒信会计学院秉承“合作、诚信、创新、共赢”的理念,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有效地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提高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建设能力,对“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对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加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高全体教师的职教能力

推行双师素质教师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执教,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根本保障。只有既具有行业背景又懂教育,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中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我校会计专业构筑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基本目的是要实现“专任教师会做事,兼职教师会上课”。“专任教师会做事”,即要求专任教师除了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组织方法外,还应熟悉会计行业发展方向,及时更新会计方面的知识,熟悉各会计岗位操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兼职教师会上课”,即要求校外兼职教师除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上,一是通过学校统一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模式、校企合作范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培训;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服务,着力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感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三是通过教师积极走出去,为企业、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的职教能力。会计专业教师每年派出15人次下企业锻炼学习、专业调研,每年有20人次为各县市会计局、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医疗卫生系统、企业等单位进行在职人员财会知识培训,从多方面锻炼了专任教师“能讲会做”的双师素质。

在兼职教师选用培养上,主要依托两个平台。一是充分发挥“楚天技能名师”的作用。会计专业面向社会聘用楚天技能名师一名,完成会计综合实训及实习指导等设岗任务;二是会计专业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即校内和校外各一名专业带头人。校外专业带头人一般聘用的是工作经验丰富、会计专业职称高并热衷从事教学的企业财务主管,由校外专业带头人负责组织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会计专业每年根据教学任务,保持10名左右兼职教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论文指导、实习指导等岗位工作,有效地补充了专业老师的不足。

会计专业专任、兼职教师的培养还体现在专兼融合,取长补短。通过双方合作,专兼教师共同完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构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合编了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12本,共建实训实习基地15个,共建校内实训室3个,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

(三)对证对岗施教,促进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衔接与融合。其指的是将职业技术教育中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沟通和互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

会计专业是职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岗位要求、规范、技能操作相对具体;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也十分成熟与规范。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将会计专业职业资格与职称考试的教学内容融入会计专业学历教育是必要和必须的。

为了让学生既获得学历证书,又取得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和中级职称证书所涉及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这些证书教学内容。教学中,组织安排不同课程负责方向的专兼教师进行任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会计专业“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经过近几年对“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会计仿真实训的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认可。我校会计专业“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9%,在湖北赛区及全国大学生创业经营暨沙盘模拟经营对抗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特别是学生在就业中竞争力明显提高,得到用人单位高度好评。

总之,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是推行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走特色兴校、内涵兴校的根本途径,因此一定要大胆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实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夏学文.论“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60-161.

[2] 罗幼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9-21.

[3] 钟经梅,侯德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402-402.

[4] 张晓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6):80-81.

上一篇:教师开学工作安排下一篇:问卷调查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