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管理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所得税管理(推荐8篇)

个人所得税管理 篇1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

(国税发[2005]1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促进个人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有关规定,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总局制定了《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七月六日

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促进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加强和规范个人所得税征管,要着力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征管手段,突出管理重点。即要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尽快研发应用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切实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税源的源泉管理、全员全额管理。

第二章 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条 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按照要求对每个纳税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收入和纳税信息以及相关信息建立档案,并对其实施动态管理的一项制度。

第四条 省以下(含省级)各级税务机关的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逐步对每个纳税人建立收入和纳税档案,实施“一户式”的动态管理。

第五条 省以下(含省级)各级税务机关的管理部门应区别不同类型纳税人,并按以下内容建立相应的基础信息档案:

(一)雇员纳税人(不含股东、投资者、外籍人员)的档案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类型、身份证照号码、学历、职业、职务、电子邮箱地址、有效联系电话、有效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户籍所在地、扣缴义务人编码、是否重点纳税人。

(二)非雇员纳税人(不含股东、投资者)的档案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类型、身份证照号码、电子邮箱地址、有效联系电话、有效通信地址(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邮政编码、工作单位名称、扣缴义务人编码、是否重点纳税人。

(三)股东、投资者(不含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的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国籍、身份证照类型、身份证照号码、有效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户籍所在地、有效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公司股本(投资)总额、个人股本(投资)额、扣缴义务人编码、是否重点纳税人。

(四)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体工商户、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人的档案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类型、身份证照号码、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承包承租企事业单位)名称,经济类型、行业、经营地址、邮政编码、有效联系电话、税务登记证号码、电子邮箱地址、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查账)、主管税务机关、是否重点纳税人。

(五)外籍人员(含雇员和非雇员)的档案内容包括:纳税人编码、姓名(中、英文)、性别、出生地(中、英文)、出生年月、境外地址(中、英文)、国籍或地区、身份证照类型、身份证照号码、居留许可号码(或台胞证号码、回乡证号码)、劳动就业证号码、职业、境内职务、境外职务、入境时间、任职期限、预计在华时间、预计离境时间、境内任职单位名称及税务登记证号码、境内任职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其他任职单位(也应包括地址、电话、联系方式)名称及税务登记证号码、境内受聘或签约单位名称及税务登记证号码、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境外派遣单位名称(中、英文)、境外派遣单位地址(中、英文)、支付地(包括境内支付还是境外支付)、是否重点纳税人。

第六条 纳税人档案的内容来源于:

(一)纳税人税务登记情况。

(二)《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和《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

(三)代扣代收税款凭证。

(四)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五)社会公共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

(六)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情况和处罚记录。

(七)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资料及纳税人提供的其他信息资料。

第七条 税务机关应对档案内容适时进行更新和调整;并根据本地信息化水平和征管能力提高的实际,以及个人收入的变化等情况,不断扩大档案管理的范围,直至实现全员全额管理。

第八条 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纳税人档案资料,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定期对重点纳税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个人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和纳税评估,查找税源变动情况和原因,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堵塞征管漏洞。

第三章 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

第九条 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是指,税务机关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和有关规定,要求扣缴义务人按规定报送其支付收入的个人所有的基本信息、支付个人收入和扣缴税款明细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并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为后续实施动态管理打下基础的一项制度。

第十条 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督促扣缴义务人按规定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正确反映个人所得税的扣缴情况。

第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申报的纳税资料,税务机关应严格审查核实。对《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和《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没有按每一个人逐栏逐项填写的,或者填写内容不全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要求扣缴义务人重新填报。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可以将《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

《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填写实际缴纳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情况;《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填写支付了应税收入,但未达到纳税标准的纳税人的情况。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将扣缴义务人报送的支付个人收入情况与其同期财务报表交叉比对,发现不符的,应要求其说明情况,并依法查实处理。

第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其内容包括:扣缴义务人编码、扣缴义务人名称、税务(注册)登记证号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行业、经济类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税务登记机关、登记证照类型、发照日期、主管税务机关、应纳税所得额(按所得项目归类汇总)、免税收入、应纳税额(按所得项目归类汇总)、纳税人数、已纳税额、应补(退)税额、减免税额、滞纳金、罚款、完税凭证号等。

第十四条 扣缴义务人档案的内容来源于:

(一)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登记情况。

(二)《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和《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

(三)代扣代收税款凭证。

(四)社会公共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

(五)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情况和处罚记录。

(六)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资料。

第四章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

第十五条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是指,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税务机关依法律、行政法规所提出的要求,分别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提供的收入、纳税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核查的一项制度。

第十六条 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纳税人必须自行申报的,税务机关应要求其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

第十七条 税务机关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时,应对申报的时限、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税款计算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初步审核,发现有误的,应及时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修正申报。

第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对双向申报的内容进行交叉比对和评估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依法处理。

第五章 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

第十九条 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是指,税务机关应建立与个人收入和个人所得税征管有关的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的制度,及时掌握税源和与纳税有关的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协税、护税措施,形成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第二十条 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与以下部门的协调配合:公安、检察、法院、工商、银行、文化体育、财政、劳动、房管、交通、审计、外汇管理等部门。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着重掌握纳税人的相关收入信息。

(一)与公安部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出入境情况及在中国境内的居留暂住情况,实施阻止欠税人出境制度,掌握个人购车等情况。

(二)与工商部门联系,了解纳税人登记注册的变化情况和股份制企业股东及股本变化等情况。

(三)与文化体育部门联系,掌握各种演出、比赛获奖等信息,落实演出承办单位和体育单位的代扣代缴义务等情况。

(四)与房管部门联系,了解房屋买卖、出租等情况。

(五)与交通部门联系,了解出租车、货运车以及运营等情况。

(六)与劳动部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的劳动就业情况。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的相关信息共享或定期交换。

第二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把大力宣传和普及个人所得税法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征管工作的要求、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本地征管的重点,加强与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制定周密的宣传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个人所得税宣传。

第六章 加快信息化建设

第二十四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总体框架下,按照“一体化”要求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以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五条 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具有共性的部分,由核心业务系统统一开发软件,个人所得税个性的部分单独开发软件。根据个人所得税特点,总局先行开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扣缴义务人端)和基础信息管理(税务端)两个子系统。

第二十六条 代扣代缴(扣缴义务人端)系统的要求是:

(一)为扣缴义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报税工具。

(二)可以从扣缴义务人现有的财务等软件中导入相关信息。

(三)自动计算税款,自动生成各种报表。

(四)支持多元化的申报方式。

(五)方便扣缴义务人统计、查询、打印。

(六)提供《代扣代收税款凭证》打印功能。

(七)便于税务机关接受扣缴义务人的明细扣缴申报,准确全面掌握有关基础数据资料。

第二十七条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端)的要求是:

(一)建立个人收入纳税一户式档案,用于汇集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收入及纳税信息资料。

(二)传递个人两处以上取得的收入及纳税信息给征管环节。

(三)从一户式档案中筛选高收入个人、高收入行业、重点纳税人、重点扣缴义务人,并实施重点管理。

(四)通过对纳税人收入、纳税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比对,判定纳税人申报情况的真实性。

(五)通过设定各类统计指标、口径和运用统计结果,为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和完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六)建立与各部门的数据应用接口,为其他税费征收提供信息。

(七)按规定打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为纳税人提供完税依据。

第二十八条 省级税务机关应做好现有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的整合工作。省级及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原则上不应再自行开发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

第七章 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

第二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将下列人员纳入重点纳税人范围:金融、保险、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烟草、民航、铁道、房地产、学校、医院、城市供水供气、出版社、公路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体育俱乐部等高收入行业人员;民营经济投资者、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模特等高收入个人;临时来华演出人员。

第三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从下列人员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人作为重点纳税人,实施重点管理:

(一)收入较高者。

(二)知名度较高者。

(三)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者。

(四)收入项目较多者。

(五)无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

(六)对税收征管影响较大者。

第三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对重点纳税人应实行滚动动态管理办法,每年都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时增补重点纳税人,不断扩大重点纳税人管理范围,直至实现全员全额管理。

第三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对重点纳税人按人建立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管理,随时跟踪其收入和纳税变化情况。

第三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建档管理掌握的重点纳税人信息,定期对重点纳税人的收入、纳税情况进行比对、评估分析,从中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堵塞管理漏洞。

第三十四条 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每年7月底以前和次年1月底以前,分别将所确定的重点纳税人的半年和全年的基本情况及收入、纳税等情况,用Excel表格的形式填写《个人所得税重点纳税人收入和纳税情况汇总表》报送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

第三十五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强化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独立从事劳务活动的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一)积极推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建账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应使用税控装置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

(二)健全和完善核定征收工作,对账证不全、无法实行查账征收的纳税人,按规定实行核定征收,并根据纳税人经营情况及时进行定额调整。

(三)加强税务系统的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情报交流和异地协查制度,互通信息,解决同一个投资者在两处或两处以上投资和取得收入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监控难题。

(四)加强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借款的管理,对期限超过一年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借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征税。

(五)要严格对个人投资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前扣除的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对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消费性、财产性支出,严格按照规定征税。

(六)加强对从事演出、广告、讲课、医疗等人员的劳务报酬所得的征收管理,全面推行预扣预缴办法,从源泉上加强征管。

第三十六条 税务机关要加强对重点纳税人、独立纳税人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各地每年应当通过有关媒体公开曝光2至3起个人所得税违法犯罪案件。

第三十七条 税务机关要重视和加强重点纳税人、独立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征管制度、办法。日常检查由省级以下税务机关的征管和税政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实施日常检查应当制定计划,并按规定程序进行,防止多次、重复检查,防止影响纳税人的生产经营。

第八章 加强税源的源泉管理

第三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开展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工作,摸清底数。

第三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和健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档案,切实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

第四十条 税务机关应继续做好代扣代缴工作,提高扣缴质量和水平:

(一)要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制度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二)要对本地区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扣缴义务人进行清理和摸底,在此基础上按照纳税档案管理的指标建立扣缴义务人台账或基本账户,对其实行跟踪管理。

(三)配合全员全额管理,推行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收入明细申报制度。

(四)对下列行业应实行重点税源管理:金融、保险、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烟草、民航、铁道、房地产、学校、医院、城市供水供气、出版社、公路管理、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体育俱乐部等高收入行业;连续3年(含3年)为零申报的代扣代缴单位(以下简称长期零申报单位)。

(五)对重点税源管理的行业、单位和长期零申报单位,应将其列为每年开展专项检查的重点对象,或对其纳税申报材料进行重点审核。

第四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与各部门配合的协作制度,从公安、工商、银行、文化、体育、房管、劳动、外汇管理等社会公共部门获取税源信息。

第四十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利用从有关部门获取的信息,加强税源管理、进行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应定期分析税源变化情况,对变动较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第四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在加强查帐征收工作的基础上,对符合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的,采取定期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以及其它合理的办法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共管个体工商户的应纳税经营额由国家税务局负责核定。

第四十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在确定对纳税人的核定征收方式后,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户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应纳税额。典型调查面不得低于核定征收纳税人的3%。

第九章 加强全员全额管理

第四十五条 全员全额管理是指,凡取得应税收入的个人,无论收入额是否达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标准,均应就其取得的全部收入,通过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全部纳入税务机关管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本着先扣缴义务人后纳税人,先重点行业、企业和纳税人后一般行业、企业和纳税人,先进“笼子”后规范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员全额管理工作。

第四十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规定和要求,尽快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为实施全员全额管理打下基础。

第四十八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创造条件,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的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全员全额申报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证明)。

第四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全员全额管理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扣缴义务人信息、税源监控信息、有关部门、媒体提供的信息、税收管理人员实地采集的信息等,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的规定,对自行申报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判断,开展个人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全员全额管理的质量。

第五十条 税务机关应加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体工商户、独立劳务者等无扣缴义务人的独立纳税人的基础信息和税源管理工作。

第五十一条 个人所得税纳税评估应按“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流程是:根据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行业收入水平及其变动等影响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因素,建立纳税评估分析系统;根据税收收入增减额、增减率或行业平均指标模型确定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具体评估分析,查找锁定引起该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人个人所得税变化的具体因素;据此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要求其说明情况并纠正错误,或者交由稽查部门实施稽查,并进行后续的重点管理。

第五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按以下范围和来源采集纳税评估的信息:

(一)信息采集的范围

1、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月均工资水平。

2、当地分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月均工资水平。

3、当地分行业资金利润率。

4、企业财务报表相关数据。

5、股份制企业分配股息、红利情况。

6、其他有关数据。

(二)信息采集的来源

1、税务登记的有关信息。

2、纳税申报的有关信息。

3、会计报表有关信息。

4、税控收款装置的有关信息。

5、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的信息。

6、相关部门、媒体提供的信息。

7、税收管理人员到纳税户了解采集的信息。

8、其他途径采集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与个人所得税征管有关的信息。

第五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设置纳税评估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业户不良记录评析指标,通过分析确定某一期间个人所得税的总体税源发生增减变化的主要行业、主要企业、主要群体,确定纳税评估重点对象。个人所得税纳税评估的程序、指标、方法等按照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个人所得税纳税评估主要从以下项目进行:

(一)工资、薪金所得,应重点分析工资总额增减率与该项目税款增减率对比情况,人均工资增减率与人均该项目税款增减率对比情况,税款增减率与企业利润增减率对比分析,同行业、同职务人员的收入和纳税情况对比分析。

(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重点分析当年该项目税款与上年同期对比情况,该项目税款增减率与企业利润增减率对比情况,企业转增个人股本情况,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情况。

(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含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应重点分析当年与上年该项目税款对比情况,该项目税款增减率与企业利润增减率对比情况;税前扣除项目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是否连续多个月零申报;同地区、同行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税负对比情况。

(四)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重点分析当年与上年该项目税款对比情况,该项目税款增减率与企业利润增减率对比情况,其行业利润率、上缴税款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等情况;是否连续多个月零申报;同地区、同行业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税负对比情况。

(五)劳务报酬所得,应重点分析纳税人取得的所得与过去对比情况,支付劳务费的合同、协议、项目情况,单位白条列支劳务报酬情况。

(六)其他各项所得,应结合个人所得税征管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分析。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六条 此前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执行。

个人所得税管理 篇2

在实际工作中, 应注意以下3点: (1) 劳动分红所得不属于本税目, 纳税人取得劳动分红, 同当月份的工资、薪金合并按“工资薪金”计征个人所得税。 (2)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 不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是个人独资企业以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合伙企业中以各个投资者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分别本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 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 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 应作为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另外, 为支持企业改组改制工作, 对集体所有制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将有关资产量化给职工个人时, 个人取得量化资产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1)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仅作为分红依据, 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 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当个人将股份转让时, 就其转让收入额, 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 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业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红利, 应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般来说, 此项目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不能扣除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储蓄存款利息在1999年10月31日前滋生的利息所得,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或在2008年10月9日后 (含10月9日) 滋生的利息所得,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其他时间段也以每次储蓄存款利息为应纳税所得额, 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 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 (即派发红股) , 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每次收入额, 股份分红所得还包括债权、债务形式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相抵后的所得。个人股东取得公司债权、债务形式的股份分红计算, 以其债权形式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减去债务形式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的余额, 加上实际分红所得为应纳税所得。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

三、“利股红”的税率选择

此项目税率的法定税率为20%, 国家为了需要, 对储蓄存款利息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在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滋生的利息所得按照5%的税率执行, 其余时间段仍为20%, 但分别采取不征、开征或暂免方式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利股红”的减免税

一般性储蓄存款利息在1999年10月31日前滋生的利息所得,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2008年10月9日后 (含10月9日) 滋生的利息所得,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免征个人所得税。另外, 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五、“利股红”的的征收方式

“利股红”实行源泉扣缴的征收方式, 扣缴义务人是直接向纳税义务人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单位。扣缴义务人将属于纳税义务人应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 通过扣缴义务人的往来会计科目分配到个人名下, 收入所有人有权随时提取时, 应认为是“利股红”所得的支付, 应按规定及时代扣代缴。

六、“利股红”税目的几种特殊业务

出现下列几种情况, 应视同或比照“利股红”的有关业务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1. 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

公司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 本质上是将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 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因此对属于个人股东分得并再投入公司 (转增注册资本) 的部分应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过程中, 将历年积累的盈余公积金的一部分, 以职工原始投入资金及投入时间按比例用股票形式分配给职工, 增加职工个人股本, 实际上也是企业以红股的形式分配股息和红利, 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不能予以暂缓征收。

2.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 因此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 不作为个人所得,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这里的资本公积金仅指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 而与此不相符合的其他资本公积金分配个人所得部分, 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

3. 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

根据有关规定, 实现的利润作必要留存后应进行分配, 如公司未在账面进行利润分配, 却将税后利润用于兴建厂房、个人宿舍、购买汽车和其他消费, 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实现原则, 应认定为将公司的税后利润已进行了分配, 对自然人股东获得收益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样将未分配利润作为转增资本的行为实质上也是投资收益分配的一种转变形式, 也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 企业注销进行资产清算

企业进行清算时“所有者权益”超过“实收资本”的部分 (即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余额) 以及企业缴纳清算所得税后的净利润, 实质上都是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投资者个人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 属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配的部分, 应按照本税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而剩余资产减除上述本税目后的余额, 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私营企业在关闭、合并、分立时, 应进行清产核资, 经主管地税机关审核认定后, 对其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 增值部分, 按照本税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5. 根据参与分红的量化资产或股权分红

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业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红利, 应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时, 获得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的奖励, 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6. 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 列支财产性支出

企业用资金为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 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 依照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在实际工作中, 只要企业购买房产、车辆等实物并将产权办到股东个人名下, 无论是否由企业使用, 实质都是对股东进行了红利性质的实物分配, 应按本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7. 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 借款

个人风险管理漫谈 篇3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承受能力

一、了解什么是风险

风险,指的是目的与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包括:投资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投资的成本或者代价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人害怕,在面对机遇的时候选择退缩和放弃,结果错过了一次难得的获利的机会;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蒙上了一层“博弈”的面纱,就可能有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大量投资,其结果可能是输得一败涂地也有可能是赚得盆满钵满。即,风险会使胆小的人退缩不前,会使鲁莽的人胡乱投资。然而,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绝不会也不能出现以上的情况。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明白该项投资风险有多大,收益有多大,自身对可能的损失的承受能力又多强,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制定详细谨慎的计划,使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使盈利的可能性提到最高。

我们应该知道,不加以了解某项投资的风险而进行投资,就是一种纯粹的风险,而纯粹的风险就等于是危险。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就要明确应该在哪几个项目上进行投资,在各个投资项目上应该分配怎样的权重,也就是关于“要把鸡蛋放在哪些篮子里”和“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问题。

二、学会风险管理

理性思考,就是个人对事物的思考与认识,与客观事物自己的本质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然而,每个人在思考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主观性,这个主观性就成了个人理性思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些局限性入手来加强个人的风险管理。

(一)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未知的事物,往往能使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进而产生恐惧感。投资所具有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就是这样一种未知的事物。一些谨慎过头的投资者,担忧投资可能带来的亏损,便放弃了所有的投资机会。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假如一名普通人不做任何投资,把所有财产都当做储蓄存进银行,其结果就是以储蓄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一直使自己的财产贬值。换句话说,他放弃了投资,选择了百分之百的亏损。因此,对于风险管理,其前提就是克服对风险的恐惧。

(二)以谨慎的态度投资

投资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要有谨慎的态度。众所周知,获益越多,风险越大。如果只是看到投资的收益,被其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所迷惑,进而盲目投资,其结果可能就是亏损得一无所有。谨慎是一种活的状态,让人时刻关注事物的发展动态,对其发生的变化,做出最及时的反应以及相应的对策。

(三)对信息的收集要全面

不确定并不意味着投资者无事可做。信息能够增加人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对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必要的。对于投资亦是如此。在投资之前,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有关该项目的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那么,其获利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在这里,信息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的作用,使投资的难度下降。举个例子:甲方由于急用现金要出手一辆新买不久的车,车的性能很好。甲方买车时花了50000元,現在出手40000元。乙方刚好想买一辆二手车,但由于乙方对二手车的评价不高,只愿意花25000元的价格购买。通过协商,价格谈到了33000元左右。然而乙方还是觉得不合算,取消了此次交易。这里,乙方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机会,其原因就是对汽车的性能方面的信息不了解。而如果乙方在交易前,找一个汽车性能方面的熟悉者评估该汽车,他一定很乐意进行这一次交易。由此可见,信息对于投资非常重要。

(四)控制情绪

乐观的情绪可能会低估风险,悲观的情绪可能会高估风险。对于投资,主观的情绪很容易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低估风险会带来隐患,高估风险会错过机遇。而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投资者就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判断更客观合理。

(五)心中有算盘

降低不确定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计算各项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亏损,求得期望收入和方差,然后再做决策。即通过计算,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做投资。

三、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既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投资就有亏损和盈利。如果投资者一时亏损就放弃投资,一时盈利就沾沾自喜,都不会带来长期稳定的盈利。因此,面对这样的不确定的结果,投资者就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了解自己的实力

有怎样的实力就能够承担怎样的风险。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需要考虑自身的财富,就业状况以及自己对该项投资的迫切程度等。唯有了解了这些因素,在投资时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面对亏损不沮丧

投资者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投资过程中出现亏损是必然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降低亏损的几率和亏损的数量。沮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使投资者对潜在的获利机会不够敏感,夸大其风险,错失良机。

(三)面对盈利要踏实

一旦获利,很容易使人感到乐观,使自信膨胀,进而低估风险,做出错误的决策。要知道,盈利是通过精心的准备和获悉详细的信息之后才得到的结果,并非是依靠个人的运气。因此,获利了之后不能有“最近运气很好,多做一些投资吧”这样的想法。这样可能会放大潜在的风险,一旦不幸的事情发生,便追悔莫及。

综上所述,一名理性的投资者,需要了解风险,学会管理它并能够承受它。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理性的思维,在风险的浪涛中行进吧!(作者单位:泉州师范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1]宋世成,矫帅.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06(1)

[2]李卓然.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3]孙蔚.浅谈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及防范[J].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期刊,2008(10).

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调研报告 篇4

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是指凡取得应税收入的个人,无论收入额是否达到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标准,均应就其取得的全部收入,通过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全部纳入税务机关管理。

近年来,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管理水平,已是各级税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全员全额管理即是个人所得税管理的方向,它通过推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管理,提高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工作质量,达到源泉控管的目的。但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要推进这项工作还有一定的困难,近期,我局就该项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目前个人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行申报纳税意识不强。由于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个人利益以及我国在信用制度方面的欠缺和灰色收入存在导致的纳税心理不平衡,使纳税义务人在取得应税收入时,很难做到能够主动自行申报,或者是没有全额申报。

(二)、扣缴义务人不能全面履行职责。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义务观念一直较为缺乏,法制观念较为淡泊,使代扣代缴工作不仅应税项目不全、应税项目区分不细致,而且掌握适用税率不准确,存在着敷衍了事甚至协助纳税人偷逃税款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工薪个人所得税中,企业

(三)、征收范围窄。虽然我国规定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十一项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但从各单位的征管范围上看,目前实际上只有工资、薪金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由于征管措施和代扣代缴制度相对完善之外,其他各项所得因缺乏有效的征管办法而大部分流失掉了。

(四)、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条件尚不具备。实现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需具备纳税人应税资料完备,收入来源清楚,申报表填写项目明细等条件。从目前的征管实际看,由于没有完全实现纳税人收入实名制和大量现金结算的存在,使纳税人收入来源无法准确把握,对申报或扣缴的真实性或准确性,税务机关无法准确界定。

(五)、税务机关势单力薄。实行全员全额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信用制度的健全,需要各种法制的完备,在目前税务部门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但靠税务部门的力量很难完成。

二、推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不断完善《代扣代缴义务人申报条例》,落实代扣代缴明

细申报制度。目前8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来自代扣代缴。因此,要重点抓好代扣代缴单位的明细申报,实现对绝大多数纳税人的全员全额管理。二是实行《个人所得税预征预缴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控管和监控。三是建立税务机关定期公布个人所得税中关于个人所得支付环节的制度。四是建立申报评级制度。对纳税申报人(包括自行申报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建立纳税申报评级制度,并通过申报人的评级制度与申报人的社会信誉、取得政府的某些优惠措施等挂钩,形成对纳税申报人的相应激励措施。

(二)、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首先加强征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努力建立和健全个人所得税的现代化征管手段。抓住重点,改进方法,推动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把重点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管理与全员全额管理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纳税人的情况,不断调整不同时期的重点纳税人,适时补充重点纳税人基础信息档案,扩大重点纳税人的建档管理面,对重点纳税人实行动态管理。紧紧抓住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独立纳税人的自行申报和管理工作,加强对支付单位的管理,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结合双向申报制度和重点纳税人管理,逐步实现对所有纳税人的全员全额管理。

(三)、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功能。解决纳税人申报或扣缴的真实性或准确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靠税务机关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坚持不懈地作好税收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治税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优势,实现信息共享,特别是与公安机关的户籍资料实现信息共享,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参与,领导带头,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单位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和实际调查落实,由税务部门对以前社会综合治税取得的资料加以充实完善,建立完备的申报网络。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全员全额申报管理所需人力较多,基层税务机关人员较少,不能胜任,只有靠信息技术来支持,所以希望上级税务机关能开发更好的、更适应当前形势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来监控纳税人申报和扣缴的真实性,以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

关于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的探讨 篇5

一、我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税收领域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与管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个人所得税“四一三”管理思路,其中“一”就是以信息化为依托。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个人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主要有:

㈠以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工作是新形势下提升个人所得税管理水平的突破口,也是个人所得税税制建设与征管改革的发展方向。“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市局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们本着“先重点行业、企业,先纳入管理后规范”的原则,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我市“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应用工作。此项工作,为我市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建立与工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个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多元化,企业股权变更事项大量增加,个人股权转让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稳定的增长来源,并且增幅较大。以前由于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企业股权变更信息,存在征管漏洞。经过我局与工商部门多次商洽,目前已实现与工商部门股权变更信息实时共享,还实现了分解到各主管税务分局,为强化和规范个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管夯实了基础。

㈢加强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企业工资薪金支出比对,堵塞征管漏洞。为加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协调管理,提高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质量,各地税务机关应将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等所得,与所在任职或受雇单位发生的工资费用支出进行比对,从中查找差异及存在问题,从而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规范工资薪金支出的税前扣除。由于我市企业已基本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为比对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我们已开发了比对软件,实现了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从业人数、人均工资与个税申报软件的比对,并进一步升级成对高收入行业、重点税源单位进行个人所得税控管。此软件开发及应用,将大大方便税务部门个人所得税统计、分析、纳税评估及管理,也将提升个人所得税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㈣实现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按需自助打印,优化纳税服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发展,完税证明作为评价个人纳税信誉的评价,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了,如出国、贷款、求学、购房、个人信用证明等等都需要纳税人提供完税证明。随着近年来,我市“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应用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已纳入明细申报范围,详细记录纳税人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情况,为开具完税证明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让有需要的纳税人更实时、快捷地取得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同时解决邮寄完税证明成本高、时效不强、送达率不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引进自助服务概念,开发完税凭证查询打印一体化自助设备,实现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的自助按需打印。该自助设备通过对二代身份证的识别实现身份认证,通过触摸屏电脑设备实现自助操作,通过税务部门内部的技术接口实现全员申报数据的整理和展示,通过打印控制程序实现完税证明的精确打印和结果记录。该设备具有自助性、保密性、低成本、延伸性等特点,随着该系统的应用推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㈠外部环境方面

1、个人收支现金交易频繁,现金管理制度松驰。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现金交易,经济往来无据可查,使税务部门无法通过有关信息渠道掌握各种交易发生情况。尤其是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绝大部分是以现金形式进行,提取现金没有必要的限制措施,不利于监控各种交易。

2、金融资产实名制还有待建立。随着经济发展,个人可从多种渠道获得收入,如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红利,转让不动产、有价证券和特许权的收入,以及取得财产租赁收入或获得捐赠,很多收入目前税务部门还难以监控,个人存款以假名分散存于同一个银行的不同帐户或没有联网的不同银行,税务部门无法掌握个人的全部收入情况。

3、高收入个人的主要收入都通过金融、保险、房地产、期货等部门,这些部门能掌握个人在储蓄、股票、债券、转让不动产和期货等方面的收信息资料。应建立这些资料及时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制度,使税务部门能对个人的主要收支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

4、目前,国税、地税、工商、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尚不具备实现税务与相关部门间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的条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㈡内部征管方面

1、基础数据采

在目前征管和报税软件中,目前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等涉税数据的收集,而对于纳税人的个人基本情况、职业情况、收入情况、财产情况、银行存款等大量相关数据基本没有或无法采集。因此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与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2、(1)数据传递不及时

目前“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系统”数据库集中,是以县局或以基层局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大量而分散的小数据库需要通过网络并经数据库复制技术,才能将基层的征管数据逐级传到市地局,不仅时效性、(2)数据安全隐患大

一方面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系统内技术力量、管理体制、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税务系统目前尚未建立灾难备份中心,一旦遇到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大量数据将彻底消失。

3、征管的科学化、智能化不够。目前,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还不到位,还不能全程、全面、全员、全额控制个人收入,还没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的具有“申报、统计、分析、评估、管理”功能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管理系统。具体一是目前系统还局限于扣缴单位支付的工薪收入和股息、红利;二是申报也只局限于扣缴单位,还缺乏纳税人自行申报功能;三是对已采集的信息应用分析程度不高,还未能应用到管理层面。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的对策及建议 ㈠ 树立个人所得税

税务机关应该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加强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全面树立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税收征管理念。

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应解决征到位、管得住的问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将实行的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税制的实际情况,我们考虑,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总体需求应是: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支付人和纳税义务人的档案体系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软件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数据共享功能和网络的索引功能,将各有关部门都纳入到整个运行体系中来,建立一套完整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监控征管系统。在设计中应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中心,以纳税人档案体系为依据,通过计算机对纳税申报的处理、分析,对未申报或中止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同时将异常申报加以筛选,监控纳税人按期申报;以支付人申报的资料档案,纳税义务人档案和纳税申报表三者为基本依据进行稽查,监督支付人的扣缴情况,纠正并处罚不真实的纳税申报,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新征管模式的要求,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未来的征管电子化系统必定是高效的、开放式的分布系统,纵向要尽快将微机应用于征、管、查各个系列,加强收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横向应以税务部门同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进行微机联网为重点,为实施现代化控管创造条件。整个系统不仅要满足税务机构内部需要,而且要满足税务机关与企业、社会、纳税人等外部联系的需要。在外部形成企业、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的一个网络体系;在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的内部管理网络体系,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和不同管理目标的需要。

首先要全面采集,个人所得税征管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中,不能仅仅采集与税收征管直接相关的数据,还要采集与税源监控与纳税评估相关的数据,包括纳税人的银行存款、经营活动、商业往来、财产及金融信用等;其次要严把质量关,要把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作为一项硬指标,在引导税务工作人员及干部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采集二级、三级审核和考核机制,进行严密考

1、搭建高质量数据平台,深化数据利用。

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一线操作人员及各级数据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或者杜绝垃圾数据产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在区市一级地税机关内部设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监督数据的采集、加工的全过程,做好系统运行后数据维护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与业务部门配合,加强对数据使用价值的研究,深度开展数据分析,使系统数

2、尽快落实网络、数据安全措施。

在落实防火、防盗、防雷电等相关初级保护措施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窃取和篡改;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确保纳税人相关信息不外泄。

3、(1)实现税务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

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体化道路,实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建立起一个包含网络、硬件、数据标准以及软件一体化的建设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处理。应该尽快实现不同主体硬、软件的兼容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的(2)实现与其他公共部门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采用“逐级推进”的方式来完善我国信息交换的保障体系。一是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重点是做好国地税之间、税务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二是以纳税人银行资金信息共享为重点,进一步实现储户实名制,使税务部门能抽取出所有银行的数据,利用金融部门的优势,发挥其对税源监控的协作能力。三是以建立纳税人编码的唯一性为最终目标,实行公民纳税编码统一

4、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相关制度;其次要加强税源监控工作,严格税务登记、强化户籍管理,按照“一户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户籍档案;再次要统一内外部信息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规范征管流程中的信息载体——表单证书,将内部使用的表单证书简化或者逐步取消。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对电力、电信、金融、保险、证券、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及效益好的事业单位等;高收入个人为个体饮食业经营者、企业供销人员、建筑工程承包人、大、中学教师、医生等,实行全方位监控。

重点税源监控中应对高收入者的各项收入和申报情况进行审计,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错误;申报表相关栏目的数字互不勾稽;来源外部的信息资料与纳税申报的数字不符;申报表开列的税收扣除或抵免额与税法规定相抵触。

在这个系统中,纳税人的电话号码都能存入计算机,如果某个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上有问题,这个系统便能自动拨通纳税人的电话、通知纳税人同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在对话时,计算机同时提供该纳税人的有关情况,帮助工作人员解决问题。

5、推行信息人才战

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管人、用人机制,体现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公平、公正,建立能级管理制度,并辅之于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激励基层干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录用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税务干部计算机综合运用知识的培训等途径,改善现有税务人员及其知识结构,以满足和适应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个人所得税管理 篇6

大连市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保密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07月03日 15时44分404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个人所得税”

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保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地税函[2007]85号

各基层局:

现将《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保密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大连市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保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守纳税人秘密,维护纳税人权益和经济安全,推进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扣缴义务人扣缴申报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信息保密工作,但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或者内容除外。

本办法保密信息的范围包括:表明个人身份、住址、联系方式、收入(所得)、征补退抵税款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涉及某个单位人员整体收入、纳税情况等相关信息。

以上涉密信息按“秘密“级信息进行管理,纸质资料按秘密资料进行归档保管。

第三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或者传播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信息,但根据司法或者行政文书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提供的除外。

第二章 申报受理环节的保密管理

第四条 办税服务厅的申报受理窗口,在受理申报操作时应注意对纳税人的信息保密,防止外泄。

第五条 网上电子申报个人所得税扣缴明细申报和自行申报信息,必须通过加密和身份认证后才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申报数据。

第六条 软盘申报个人所得税扣缴明细申报信息,申报受理窗口在成功接受申报信息后,应即时将盘片退回扣缴义务人。

第三章 查询使用环境的保密管理

第七条 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实行严格的分级、分部门、分权限查阅、调用管理制度,杜绝个人所得税纳税信息资料滥用、他用、泄密和丢失事件的发生。

第八条 网上申报的,采取实名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凭开户名称和密码进行查询。

第九条 窗口申报的,纳税人须凭纳税申报表副本及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查询。

第十条 代理人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代为申报的,须提交与纳税人签订的委托申报协议(合同)及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行查询。

第十一条 邮寄申报以挂号函件形式寄送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凭邮政部门出具的挂号函件收据及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申请查询。

第十二条 司法部门或者行政机关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可以持司法或者行政文书、单位介绍信及工作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查询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信息。

第十三条 经审查,申请人符合查询条件的,基层局可向其提供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信息。

第十四条 基层局对司法部门或者行政机关的申请资料,包括司法或者行政文书原件、单位介绍信原件及工作证件复印件要按有关规定管理保存。

第四章 完税证明的保密管理

第十五条 基层局应选派政治素养好、工作责任性强的人员负责审核、打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工作。

第十六条 完税证明的递送环节,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建立签收制度,确保完税证明准确、安全地发给纳税人。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数据库和申报资料的保密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信息部门应当选派工作责任性和信息保密意识强的人员担任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管理员,并周期性更换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密码。

第十八条 按计算机管理系统规定的要求做好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备份工作,并对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历史数据做好备份、作好标记,按保密要求进行存放。

第十九条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管理员要避免无关人员从数据库后台接触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

第二十条 基层局应负责纳税人通过上门申报、邮寄申报提交的纳税申报表的整理、录入、分类、归档及保存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需要在地税系统内部共享的数据应通过计算机系统录入和传输,并进行加密存储,不得以纸质资料流转。

第六章 纳税申报信息对外披露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一条 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申报信息,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对外泄露,不得擅自接受媒体或他人采访、提问。确因工作需要对外公布相关信息时,应由部门负责人向市局办公室及相关处室请示同意后,对外公布。

第二十二条 严禁擅自导出、拷贝、外出携带和对外提供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信息。

第二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规定外,未经纳税人同意,不得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信息对外披露。

宣传报道个人所得税纳税先进典型的,应事先征得被宣传报道个人(或扣缴义务人)的同意。

第七章 泄密违规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情节轻重,分别根据《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追究执法责任:

(一)在受理、录入、归档、保存纳税人申报资料过程中泄露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的;

(二)在日常税收管理、数据统计、报表管理、税源分析过程中将自己知晓的纳税人纳

税申报信息泄露给他人的;

(三)违规设置查询权限或者违规进行技术操作,使不应知晓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的税务人员可以查询或者知晓的;

(四)违反规定程序向他人提供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的。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情节轻重,分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

(一)故意将自己知晓的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泄露给税务系统以外的人员或者在系统外广泛传播的;

(二)因重大过失致使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被大量窃取或者盗用,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擅自将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提供给不符合申请查询条件的申请人的。

有前款行为,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基层局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个人所得税管理及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个税改革,社会居民收入

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过于公平;而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 故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 低于0.2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 明显的贫富差距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已经持续超过国际标准的警戒线 (0.4)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所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国当前状况下这一调节功能应得到加强, 更充分地发挥作用。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以及个人收入的实际状况, 目前社会上乃至理论界对《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的相关讨论比较多, 而关于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及个税征收模式改革相关讨论尤为激烈。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及笔者实际工作中处理个税相关事项的体会, 笔者谈以下几点, 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工资薪金收入费用扣除额

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责任观念或者说纳税观念的问题。目前的起征点为3 500元/月,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目前的扣除额过小, 即认为起征点过低, 有部分人不知道个人所得税的确切计算。是不是实际操作的扣除额就是直接从工薪收入简单的减3 500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相关个税的计算:甲先生某月的税前工薪收入为9 000元, 假设其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为个人单位各向甲先生的住房公积金账户缴纳12%。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按国家平均标准缴纳。则经过计算可知, 个人需要承担的以上“三险一金”项目合计大约2 070元, 而单位为其缴纳部分大约3 690元。而国家税法规定个人负担的合理 (国家相关政策范围之内) 的“三险一金”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现行起征点为3 500元, 甲先生的实际扣除额:

3 500+2 070=5 570元, 即其计税收入为9 000-3 500-2 070=3 430元, 税额为1 500×3%+ (3 430-1 500) ×10%=238元。而且规定单位为个人缴纳合理的“三险一金”部分3 690元个人免缴个人所得税, 即甲先生最终实际享受的扣除额高于名义起征点 (即名义综合费用扣除额) 3 500元。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收入越高, 相应免税额越大。所以说,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际扣除额并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么低。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们收入的快速增长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提高起征点的问题上, 笔者认为提高幅度不宜过大, 有些人提出的10 000元/月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根据我国目前物价及经济发展现状, 起征点可以考虑调整为5 000元/月 (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申请+10%比例的幅度内上调) , 同时一些必要支出费用等可允许税前扣除。

若起征点修订为5 000 (1+10%) 元/月, 我国目前的国情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低于这个标准, 特别是西部、农村体现较为明显。虽然地区间的消费标准有差异, 但存在这个问题的那一部分人的税金一般来说是很少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 甲先生月收入为9 000元, 而应纳税额仅为238元, 而且是以3 500元为起征点来计算的, 同时其个人公积金账户有直接归属于其个人的2160元/月的收入 (个人、单位各交纳1 080元) , 如果起征点提到5 000元/月,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个税仅仅为88元。所以说根据我国目前国情, 将起征点定为5 000 (1+10%) 元/月是较为合理的。

二、个税征收模式改革及专项扣除项目的确定

从国际上看, 个人所得税按照征收方式可分为综合税制、分类税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三种类型。目前世界上纯粹采用分类税制的国家已经很少, 只有中国和非洲、西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综合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我国个税改革方向为分类税制改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 同时引入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理念, 这是我国实务及理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未来, 费用扣除可能将分为两块, 除了合并税目后按综合所得计算基本费用扣除标准外, 还包括专项扣除项目, 例如赡养老人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等, 但笔者认为, 确定专项扣除项目时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百姓的支出习惯、理念, 以渐进方式谨慎推进, 在我国依法纳税观念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注重纳税管理的可操作性、公平性。

举例说明, 由于个人财富管理的理念及条件不同, 某些财产较少的人由于信息、投资渠道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及理财观念差异, 购买个人住房时对于贷款的使用有时反而不如一些财富基础较为雄厚的人更为激进, 往往选择拿出个人家庭全部积蓄、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筹资购房, 不足部分才考虑向银行贷款, 当然现阶段“无贷一身轻”的观念逐步得到了改变, 但实际情况是反而“富人”更加倾向于某些消费信贷, 其自有资金等可以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实现更大的增值。如果简单引入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税前抵扣个人所得等措施可能会导致某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子女教育支出某种意义上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的理论同样发挥着作用, 子女教育支出简单的纳入扣除范围有削弱个税调节贫富差异作用的风险。同时, 个税费用扣除的修订应该更加精细化、更加公平, 例如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对于一些个人投资所得征税, 但对于同一人的某些投资损失却不能予以扣除抵税, 这显然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个税扣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按照“简税制”、“税负公平”的税收政策调整方向, 个税计算、扣缴中存在以下的突出问题, 需要我们尽快找出对策解决。

(一) 关于年底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算方法问题

现行税法规定,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 当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其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 除以12个月, 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当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 除以12个月, 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此政策针对年底全年一次性奖金一年只能使用一次, 主要解决年底一次性发放奖金数额较大从而使相关个税当月过大的问题, 一定意义上是为了避免由于过于集中年底发放奖金导致的个税异常增加问题, 体现“公平”的原则。但实际个税计算扣缴操作中, 许多单位为了尽可能的避税, 在奖金薪酬发放时间与方式上绞尽脑汁, 实际操作也五花八门, 有平均分散发放、有预先发放年底结算、有用足年底一次性薪金个税特殊计算办法倒推平时发放额度、个税预扣等等的各种的人为“操作”。当然, 年度薪金总收入相同的情形下, 不同的发放方式、一次性奖金个税计算方式的运用等不同的政策研究运用, 确实会对个税的计算扣税额产生影响, 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明显违背了“简税制”“税负公平”的立法精神, 当然, 关于年底发放一次性奖金的个税计算方法出台有其考虑的背景。从实际看, 确实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动态调整。建议研究、调整相关个税政策, 平时个税的扣缴按照每个月进行, 按照年度为单位, 将一个年度内发放的各种应税薪酬统一平均到每个月, 重新计算个税, 将每个月的个税上缴额与重新计算额对比, 以重新平均计算个税为准, 多退少补 (或抵交以后年度个税) , 以体现“简单”“公平”的原则, 这应该是改革的方向。

(二) 一些特殊项目的个税扣除不利于体现个税的公平原则

典型的问题是住房公积金的计税问题。我们目前对于住房公积金的交纳一般以地方相关规定为准执行, 一般的地方条款为个人、单位负担比例各为5%—12%, 实操缴费基数以缴费主体的上年度收入为依据, 同时以缴费主体所在地的上年度社会相关 (城镇) 人均收入的3倍等为上限 (各地有所不同) , 个人、单位的交纳额均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符合上述规定的个人、单位交纳的住房公积金可以扣、免个税, 也就是说, 一定范围内, 收入越高、交纳比例越大, 享受的住房公积金扣、免越大, 不利于体现税法“公平”原则, 实操中有部分单位利用此政策将部分收入以住房公积金名义交纳转移, 达到避税的目的。建议将住房公积金政策做相关调整, 或者个税相关条款作必要修订, 方向是归个人所有的住房公积金全部纳入个税缴税基数, 可以考虑提高起征点同时调整。也可以考虑将住房公积金相关个税的扣、免限额进一步降低, 以更加体现公平。

(三) 以家庭整体为单位来计算税负的公平性问题

实际操作中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 不同家庭, 由于取得收入的人数不同、收入平均程度不同 (离散度较大) , 即使家庭成员人数等其他条件相同状况下, 家庭的总体税负是不同的, 有时差异甚至非常大。例如, 一个5口人的家庭, 家庭收入主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和同样一个5口人的家庭, 家庭收入主要集中于三个人身上, 即使家庭总收入相同条件下, 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差异也可能是比较大的, 一般情况下, 前者的税负大于后者。甚至有这样的情况, 一个家庭人口较多, 但家庭收入主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即使这个人收入已经满足个税缴税条件, 但有可能其实际家庭生活仍较为拮据。我们可以考虑制订一些辅助的措施, 如引入家庭整合纳税考虑、家庭人均收入纳税考虑等, 也可以先纳税, 特殊的情形, 可再申请返还等。但这些辅助措施制订时应慎重, 条款要详细, 同时要注意可操作性。

央行大修个人外汇管理制度 篇8

根据这一修改,今后中国老百姓在使用外汇上将更具灵活性,这个改变对个人外贸企业,个人境外投资等都是实质性的利好。

2006年12月29日,当大多数老百姓都沉浸在对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的憧憬中时,中国人民银行“悄悄”地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个人结汇由单笔限额管理改为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取消了“现汇”和“现钞”之间的界限。

很快,这个将从2007年2月1日起施行的《办法》在大量留学人员、个人外贸从业者、拟在境外投资者以及QDII投资者中引起了强烈的震荡。

年度总额管理个人外汇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办法》的主要改变内容。

《办法》对个人外汇收支活动按交易主体区分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按交易性质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管理。对个人经常项下外汇收支贯彻可兑换原则,对资本项下外汇收支进行必要的管理。

“可兑换原则”指的主要是对个人结汇和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其中,首次明确境内个人可进行5类资本项目交易,将个人结汇由单笔限额管理改为年度总额管理。

这5类资本项目交易包括:在履行必要的核准、登记手续后,可进行符合国家规定的境外投资;可通过银行、基金公司等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进行境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买卖;向境内保险经营机构支付外汇人寿保险项下保险费,可以购汇或以自有外汇支付;对外捐赠和财产转移需购付汇的,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外汇局核准;向境外提供贷款、借用外债、提供对外担保和直接参与境外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到外汇局办理相应登记手续。境内个人在境外获得的合法资本项目收入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以结汇。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对个人结汇由单笔限额管理改为实行年度总额管理,统一了个人结汇与购汇管理的政策。根据新政策,在年度总额内的,个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在银行就可办理,与以前逐笔审核的办理方式相比手续将非常简便。超过年度总额的,经常项下外汇资金需要个人提供有交易额的相关证明材料,经银行审核后结汇。

而2006年4月公布的《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规定,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额度内,个人可以凭本人有效证件直接在银行办理购汇。

央行的发言人表示,目前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仍实施必要的管制,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管理仍然进行真实性审核。

鼓励投资全球化

此外,国家对个人资本项目下用汇也将逐步放宽限制,此举有利于大量的居民手中的外汇到境外投资。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还包括:在个人购汇已实行年度总额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个人结汇年度总额管理;对个人贸易外汇收支给予充分便利,只要符合有关规定,个人真实贸易项下的外汇不论结汇还是购汇,都没有总额限制,按实际需要办理;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对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付统一通过外汇储蓄账户进行管理,对外币现钞存取和携带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根据《办法》,境外个人可进行的资本项目交易包括:在遵守实需自用的原则下可购买境内商品房,境外个人出售境内商品房所得人民币,经外汇局核准可以购汇汇出;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境外个人不得购买境内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等金融产品,但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可购买B股,或者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国内人民币股票买卖;个人境内合法财产可按规定对外转移或对外捐赠。

“今后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对个人资本项目外汇交易也将逐步有序地放宽。”央行明确表示。

今后,境内个人可通过银行、基金公司等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进行境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买卖,个人境内合法财产可按规定对外转移或对外捐赠。而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在境内进行直接投资;境外个人在遵守实需自用的原则下可购买境内商品房;境外个人在境内的大额外汇存款纳入存款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管理。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居民持汇。

同时,央行在大部分个人外汇收支由商业银行审核真实性的同时,还将通过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个人外汇收支情况,完善对大额、可疑外汇交易的记录、分析和报告,并加强对大额提钞的管理,加强对个人跨境收支按有关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续的监管。央行还特别启用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要求银行必须通过该信息系统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

央行表示,个人资本项下的结售汇也适用个人年度总额管理的规定,总额以内的,可持有效身份证明直接在银行办理;总额以上的,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外汇局核准。不过,央行将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个人外汇收支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年度总额。

取消现汇和现钞账户

《办法》中尤其明显的一个改变是:“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对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付统一通过外汇储蓄账户进行管理。”

有些平时很少换汇的读者可能还不是很明白现汇与现钞的异同,而事实上这个制度也是我国特殊的货币管制环境催生出来的“中国特色的外汇制度”。

简单地说,现钞是具体的、实在的外国纸币、硬币。现汇是账面上的外汇。境内居民个人不可以将其外币现钞存储变为现汇存储;境内居民个人本人境内同一性质外汇账户(含外币现钞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划转,但境内居民个人外汇账户不得用于办理境内账户间的划转及结算。

在外汇指定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中,现钞买入价小于现汇买入价,而现钞、现汇的卖出价则相等。这说明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是:鼓励持有现汇,限制持有现钞,因为现汇作为账面上的资金比现钞更便于外汇管理。

上一篇:公司变更章程修正案下一篇:门口教师值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