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13篇)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1

一、审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二、审批对象

江苏省内从事核技术项目应用的法人单位。

三、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辐射工作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类管理。

(一)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

2、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

3、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4、新建、改建、扩建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

(二)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1、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2、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3、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4、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5、新建、改建、扩建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

(三)申领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2、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3、新建、改建、扩建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

四、审批部门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五、编制要求

1、辐射工作单位组织编制或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规模进行评价。

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国家环保总局《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10.1-1995)编写,并要达到导则规定的深度要求。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除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编制外,还应当包括对辐射工作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报告表按照导则(HJ/T10.1-1995)中的格式化表格仍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须按照报告书中规定的条目编制补充说明。

5、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该在报批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采取其它方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采纳和不采纳的说明。

六、审批要求

1、是否满足实践正当性的原则。

2、是否满足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或其它有关专项标准中规定的公众和职业人员照射剂量限值的规定。

3、是否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与所从事的辐射工作相适应的拟建场所、设施和装备(包括放射源贮源库和放射性废物暂存间)。

4、是否配备合格的专(兼)职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制定了辐射安全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相应的监测计划。

5、是否有辐射安全培训计划,具备相应的防护知识、无职业禁忌症的辐射工作人员。

6、辐射工作单位是否有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

7、有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能力。

8、是否有符合法律要求的放射源退役方案。

七、需提交的材料

1、由有相应环评资质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建设单位自行填写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2、市、县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审意见;

3、生产、销售、使用Ⅱ类以上(含Ⅱ类)放射源和生产、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新建项目需有专家技术审查意见(能量不大于0.5MeV的加速器、移动式工业探伤、X射线深部治疗机和医用介入X射线装置除外)。

八、审批程序和期限

(一)受理

受理工作人员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初步合格的给予受理,不合格的予以退回。

(二)审查

1、按照审批条件对申办材料进行实质审查,提出审批决定。

2、办理时限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2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06年首次开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 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环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我们率先就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课程开发的思路

要进行新的高职课程开发, 就要对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对原有的学科内容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

岗位调研通过对大量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环保咨询公司、设计院的环评机构进行调研, 了解到环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 明确了从事工作的岗位群主要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开发人员、环境规划技术员、清洁生产审核员等, 其中,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占70%以上。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职业的代表性, 所完成的任务具有综合性, 并能反映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过大量的调研及课题组成员多年的环评实践, 得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1) 。

行动领域的确定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 并对多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 得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的行动领域 (见表2) 。

行动领域能力分析能力分析是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笔者主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分析该行动领域所对应的能力 (见表3) 。

构建学习领域在对行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 聘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课程开发组全体教师一起, 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构建了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见表4) 。

注:此表不包括基础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以环评技术人员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上岗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依托学院环评中心具体项目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教学与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真实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案例, 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进行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的编制。

课程的组织实施

笔者拟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课程学习领域为例, 说明课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 树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应该有的职业道德观念, 能够针对具体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达到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 (国家职业资格) 的要求, 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职业技能。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职业技能和要求,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 (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系统地介绍应如何开展具体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 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如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理, 技术方法, 标准和案例实践。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岗位、企业及各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整合教学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岗位技能和知识结构为目标, 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 分别为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及环评文件编制, 在循序渐进的6个学习情境中, 完成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职业角色转化。具体学习情境的设计及对应的学时、培养目标 (见表5)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本课程学习情境的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 (1) 资讯。对于每个情境的教学, 教师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 或告诉学生资料来源,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 (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标准、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项目资料等) 。引导学生获得完成任务的资讯。学生以4~5人分成小组, 通过通读、讨论、查阅等方式学习相关资料, 锻炼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2) 计划。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讨论, 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 在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的基础上, 激发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 决策。分小组讨论, 分析阐述各自制定的资料清单和工作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的资料清单和工作计划, 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工作计划和资料清单准备情况。 (4) 实施。按照工作计划分组实施, 每个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扮演项目建设方、环评技术人员、环评文件的审批人、项目涉及的公众等多个角色, 并进行角色互换。 (5) 检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自查、小组互查、教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 (6) 评估。模拟环评评审会的要求, 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咨询者、引导者、指导者,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 自己发现问题, 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突破了传统的知识点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团队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完成状况及学生本人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突出能力目标, 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勤、平时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也纳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质量考核中 (见表6) 。

课程改革的实现条件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 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课程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建设。

环评实训室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必须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模拟, 为学生提供现场的操作过程,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其顺利开展必须有相关实训环境的支撑。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 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工作任务的现场工作环境, 完成相应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在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成立了独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训室, 配备了必要的环评软件、绘图软件、计算机、投影仪、GPS、数码相机、DV、资料柜等器材, 同时, 进一步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资源的开发国家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与更新, 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标准更新得非常快, 而目前的教材内容更新比较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更新及时修订和调整, 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时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训条件, 结合项目内容与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 开发出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 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全方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目前, 我院该课程有专任教师8人, 兼职教师5人, 兼课教师5人。专任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 其中, 有注册环评工程师1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3人, 具备清洁生产审核证书的8人;兼职教师中有注册环评工程师3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1人;兼课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 其中, 有环评工程师3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2人。课程组教师都接受了国内良好的高等教育, 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学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理论研究和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 有较强的教研和科研能力, 可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摘要:根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 以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为例, 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思路、课程的组织实施及课程改革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工作过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范珍, 管亚风, 黄志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0 (23) .

[2]邱梅, 付正祥, 段琼.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0) .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的探讨 篇3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可看作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的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环境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划对生态环境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状况,当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途径

环评是政府综合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然而,环评的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环评的有效性。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此时认清影响我国环评有效性的驱动力,识别出实施过程中的症结所在,为提高环评有效性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意见,最终确保环评能够真正为规划保驾护航,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

一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包括以下四个:一、由开发者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综合预测(可委托专门的顾问机构或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二、公布报告,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三、根据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四、主管部门最后审批。从承接和完成一个项目或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至最后报告的审批、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所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环评文件的编制、环评文件的审核、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环评文件报批、档案管理、环评培训等。

了解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对项目现场的踏勘及周边敏感性分析(需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项目的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文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图纸、城镇总体规划及图纸、水域功能区划、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常规监测数据、已获得批复的相关环评报告等。根据项目审批的“6+2”原则:①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②符合环保规划、城市规划等;③达标排放;④总量控制满足要求;⑤改善或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功能;⑥符合清洁生产;⑦公众参与;⑧涉及到化工等行业的增加风险评价和结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做出结论。

环评文件编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从大体上编制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查阅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确定评价的类型;根据现场踏勘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调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分析工程的产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项目性质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处理工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经处理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环境现状及当地的气象特征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预测软件对污染物排入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同时应涉及污染物事故排放的影响,制定事故排放的防止措施。第三阶段: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前述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评价文件审核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保证,其包括内保审核和外部审核,根据审核工程师及专家的相关意见对环评报告文件进行完善和修改。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评估中心对环评文件的审核评估,根据审核结果对环评报告进行进一步改进。环评文件报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及相关文件呈予环保政府部门进行报批并获得批复。档案管理包括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材料、环评技术材料、环评培训材料、环评基础材料:地区发展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地图等、公司制度文件等的归档管理。

环评培训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提升的根本所在,对环评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目前环评相关的教育培训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环评工程师培训及继续教育、注册环保工程师培训等。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环评相关技术,提高环评从业人员素质,熟悉最新环评动态。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质量提升途径

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一个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即环评从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和资料收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客体即项目建设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的质量则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导向,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应通过立法拓宽环评的适用范围,由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对宏观活动进行评价,从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评价到对抽象行为进行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对政策、立法、生态等活动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替代方案是指可以替代建议行动并实现其预期目的的方案,目前,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多只提出建议方案,没有替代方案,缺少选择性,流于形式,完善替代方案有利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当前公众参与只浮于对少部分相关公众的调查,缺乏全面的征求相关公众的意见,应该扩大公众调查范围,公开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影响评价中,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环评监督机关、环评审批制度,健全环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在环评机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评机构,加强环评法的宣传,将其纳入普法计划,使之人人皆知。

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环评从业人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对于主体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认真做好环评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切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环评动态,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环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环评管理体制;对承接的项目环评人员应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项目概况,地方相关规划等,收集环评所需信息材料;在进行环评报告编写时,严格制定环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环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环评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重视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不掺入个人的感情和臆断;按环评相关规范及导则编写环评报告,做到评价内容全面、环评范围界定准确、环评标准选用得当,全面讨论环评中存在的问题;环评的建议和意见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建议方案,提出可供选择选择方案或备选方案;提高评价结论的权威性,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

提高评价客体素质,建设单位是环评工作的客体,提高客体素质是提高环评工作质量的基础。客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开展环评工作前,客体应主动了解环评相关知识,提高对环评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项目应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为环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切实有效的基础资料;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评价制度;在环评编制及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保证环评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环评建议的污染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染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更新相关处理工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结论

当前,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把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看作统一整体,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反作用。这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既相对稳定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周旭红,王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J].能源环境保护,2008,22(1):11-14.

[2]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在、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1-3.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4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后评价工作的探讨

结合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环境风险后评价工作,探讨了炼化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存在的.困难与不确定性,阐述了炼化企业环境风险后评价的工作思路、原则、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炼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确定后评价的工作重点.

作 者:刘进龙 于鸿培 Liu Jinlong Yu Hongpei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北京,100101刊 名: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英文刊名:PETROCHEM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5(6)分类号:X9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 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5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本学期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17-18周,由袁英贤老师、典平鸽老师共同负责0224131班环境科学专业,为期2周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指导工作。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性一环,学生是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讲解完成后,有目的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的编写练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既是他们学习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课程设计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计划书的制定、实际任务书的下达、设计指导书的编写、设计计算书的完成及设计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对拟议中的《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次课程设计“以真题真做”和“假设条件真做”的方式,来完成本次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通过本学期课程设计实践和指导,对本次的课程设计总结如下:

通过本次的《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实际工作过程。尽量使学生在做报告书的过程中,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已知的资料内容收集相对容易些,有些无法知道或无法收集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其条件或是近似的资料来进行按已知资料,进行设计编写。掌握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工作的程序,及有关的要求。重点的掌握了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方法和编写要点。学生根据教师编写好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指导书进行编写。查阅有关的资料,环境的现状监测,收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筛选,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的选择等等。同时对无法收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设计,提供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资料。最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要求完成《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通计初步掌握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方法,编写的要点、工作程序。对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了一个了解,达到了本次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总体上讲学生们能够认真的负责的完成交给的任务,熟练了环境过这次的课程设影响报告书的编写,使学习到的知识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但个别同学对整个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一次做环境影响报告书掌握不准此项工作的重点。另外由于时间和技术条件,技术资料的缺乏,没有全面的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过程和重点内容,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熟练和进一步的掌握。也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加强老师的学习,提高认识,严格要求,使此课程设计的任务完成的更好。

2016年1月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程序 篇6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条件、市环保局不受理审批的建设项目

①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的项目;

②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

③所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项目;

④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

⑤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

⑥不符合省政府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要求的项目;

⑦不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含海洋)及生态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市环保局受理审批的建设项目

①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

②化工、合成革及人造革、废纸制浆造纸、非原料药农药、电镀、味

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畜禽养殖、矿产勘查、莹石矿、饰面石材、普通建筑用沙石料等所有非金属矿开采等行业的项目;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输变电项目;

④由省环保厅审批的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3、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的规定,确定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类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登记表可自行编制。

4、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评单位应在编制之前向所在地

县(区)环保局申请确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执行的标准,所在地县

(区)环保局出具执行标准确认函。

5、需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正式受理时提

交由所在地县(区)环保局出具的,经市局总量办确认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核定表。

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登记表)审批工作程序

1、建设单位编制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登记表)后,征求所在地县(区)环保局同意后,向市局监督科提出申请,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见附件1)。

2、在建设单位材料报送齐全的前提下,监督科对建设项目进行预审,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踏看,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符合上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条件的;或报告表(登记表)编制质量较差的项目,预审不通过,监督科退回所有材料并告知存在问题,不予受理。

3、预审通过的项目,监督科正式受理,原则上对建设单位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对建设项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工作程序

1、建设单位编制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后,向市局监督科

提出申请,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见附件2)。

2、在建设单位材料报送齐全的前提下,监督科对建设项目进行预审,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踏看,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符合上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条件的;或环评单位、监测单位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预审不通过,监督科退回所有材料并告知存在问题,不予受理。

3、预审通过的项目,监督科应建设单位申请,组织专家组,邀请相关部门代表,召开报告书技术评估会,对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评估不通过的项目退回修改,不予受理。

4、技术评审通过的项目,监督科正式受理,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相关部门意见等,对建设项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5、审查通过的项目,监督科在作出批准决定前由建设单位进行10天公示,公示期满后在7 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

附件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登记表)审批需提供的材料一览表

材料内容提供时段和接受单位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登记表)5份提出申请时报送监督科

2、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份

3、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证明文件1份

4、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1份

5、项目用地预审意见1份

6、海岸工程需提交海洋主管部门、海事部门审核意见各1份

7、涉及水土保持项目,需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1

8、涉及林地保护的,需提交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文件1份

9、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需提交有关保护区主管

部门出具的同意文件1份

10、污水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提交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证明材料1份

11、项目环境监测数据原始资料1份(包括监测单位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及能力

附表复印件、监测报告、采样记录、采样照片及分析原始记录等)

12、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表正式受理时报送监督科

13、所在地县(区)环保局出具的审查意见1份

1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报告1份

15、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代理人办理需有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

1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17、所提供材料真实性承诺1份

注:打★为必备材料,其它需提供的材料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打√。

附件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需提供的材料一览表

材料内容提供时段和接受单位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本)10份提出申请时报送监督科

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报告1份

3、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份

4、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证明文件1份

5、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1份

6、项目用地预审意见1份

7、海岸工程需提交海洋主管部门、海事部门审核意见各1份

8、涉及水土保持项目,需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1份

9、涉及林地保护的,需提交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文件1份

10、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需提交有关保护区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文件1份

11、污水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提交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证明材料1份

12、项目环境监测数据原始资料1份(包括监测单位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及能力附表复印件、监测报告、采样记录、采样照片及分析原始记录等)提交技术评审会上备查

13、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表正式受理时报送监督科

14、所在地县(区)环保局出具的审查意见1份

15、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批本)3份

16、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代理人办理需有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

17、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18、所提供材料真实性承诺1份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 (以下简称“现有导则”) 规定了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其基本任务是评价建设项目引起的声环境的变化, 并提出各种噪声防治对策, 把噪声污染降低到现行标准允许的水平, 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和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

现有导则实施近十多年来, 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后, 现有导则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目前, 经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 国家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着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工作, 这也为广大环评工作者全面讨论技术导则提供了一个平台。

划分评价等级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程序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 在保证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节约经费和时间。其方法是, 先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并量化、分类, 再建立评价等级和划分依据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评价等级决定了环评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 因此, 评价等级的划分决定了整个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笔者结合环评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对导则的思考, 对现有导则中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等级 (以下简称“评价等级”) 的划分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2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2]包括:①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 (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④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现行导则中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 划分的具体原则为:

(1) 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 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 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0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 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 (噪声级增高量达3dB~5dB或以上) 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 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2) 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 3096-93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 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 (噪声级增高量达3dB~5dB) 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 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3) 对处在适用GB3096-93规定的3类标准及以上的地区 (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区域) 的中型建设项目以及处在GB3096-93规定的1、2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或者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 (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内) 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 应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

(4) 对于处在非敏感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噪声评价只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相关的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 现有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如表1所示。

3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困难

根据评价等级划分的方法和作用, 并考虑到声环评影响的具体特点,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存在以下问题:

(1) 按投资额划分的建设项目规模与噪声产生的环境影响不具有严格的相关性。既有投资规模较大而噪声影响较小的项目, 如部分IT项目;也有投资规模较小, 噪声影响却较大的项目, 如部分纺织项目。

(2) “噪声源的种类及数量”这一依据表述不够明确, 在评价等级的划分中没有实际作用。

(3) 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一般只有在预测以后才有比较准确的结果, 现作为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 从工作程序和逻辑的角度看不够合理。

(4) “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这一依据中, 对“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范围描述不清, 实际评价工作中难于确定。

按照现有导则中关于评价等级划分的具体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范围不够完整。在划分评价等级时, 应涵盖在各种声环境功能区中的所有建设项目。在现有导则的划分原则中, 未包含处在0类区的小型建设项目和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大于10dB的情形。

(2) 划分不够明确。主要是受影响人口数量的判定上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

(3) 等级不够合理。这也是由于划分依据不够合理而引起的必然结果, 如现有导则中将按投资额划分的建设项目规模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4) 评价等级划分的建议。考虑到确定评价等级是在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初步环境现状调查之后进行的工作, 并考虑噪声环境影响的特点:局域性、暂时性, 建议采用下述指标作为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1) 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通过初步的工程分析, 了解噪声源的声功率级、数量和分布, 并计算各主要噪声源在建设项目边界处的等效声功率级, 并进行叠加, 叠加结果减去边界外声功能区域类别所对应的环境噪声标准值上限, 即为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 并以此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该依据可以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2) 建设项目边界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距离 (DBO)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般是指声环境区域类别属于0类、1类以及其他类别中有人居住、办公、学习等的区域或建筑物。

根据上述两个判据, 可以明确而全面地划分声环境影响的评价等级, 具体方法见表2:

上表中LBi、DBOi的确定, 应根据目前噪声对环境 (主要是对人休息、工作、学习) 影响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大量的案例调查。

4结论

划分评价等级是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程序之一,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有四个, 不仅数量多、复杂、不易取得从而可操作性不够, 而且划分的等级不够全面、合理从而导致某些情形下评价等级划分不够科学。

笔者建议仅需采用两个判据, 即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建设项目边界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距离 (DBO) 。经过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初步环境现状调查之后, 可以方便地得到上述两个判据的具体数值。上述判据不仅简单、明确、易取得, 而且涵盖了所有建设项目的所有情形。更为重要的是, 上述判据考虑了噪声环境影响局域性、暂时性的特点, 从而使划分等级的结果更符合声环境影响的科学特点。 [ID:4974]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8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因此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立足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下面我们将研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并将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做法提出促进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 课程体系构建 策略

一、前言

在环保事业上我国起步晚,因此在專业人才和技术力量上远不及发达国家,进而对我国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推进经济发展,目前急需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除了具备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环保企业调研情况

环保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实用技术人才在环境工程领域较少,尤其是基层单位,具体表现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学生理论知识好,实践性较差,能系统掌握噪声、固废、废气和废水方面的控制知识。他们经过3年左右的工作,普遍能够进行施工及管理、小型环境工程项目设计等。然而用人单位也指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欠缺综合分析能力与适应发展能力,了解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的不多,很难灵活运用和技术创新且现场工程经验缺乏,同时还有待增强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岗位工作和职业岗位内容的分析

目前对环保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较高,具体体现在岗位职业能力、环保岗位设置等方面。下面我们将对涉及的职业岗位与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污染治理岗位(工作内容包括:企业环境管理、常规监测化验、废气与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操作);二是环境监测与评价岗位(工作内容包括:环境评价、维护及管理监测设备仪器、环境监测与评价);三是环保设备生产岗位(工作内容包括:市场开发、技术研发、现场施工、工程设计、承揽项目);四是环境工程施工岗位(工作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安装与调试、环境土建工程、环境工程概预算);五是环境工程设计岗位(工作内容包括:环保设备故障排除、正常运行维护、设备、污染处理工艺的改进与设计、各类污染物处理技术);六是环境科技咨询与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工作内容包括:ISO14000审核、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场施工、方案设计);七是环境管理和环境设施运行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包括:污染监察、清洁生产审核、排污申报登记)。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设立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岗位课程。也就是将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概论、工程制图、信息技术基础、CAD、应用数学、英语、职业素养教育、分析化学等基础性课程在高校设置并开展,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同时开设环保设备应用及维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

拓展职业课程。也就是在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岗位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保证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如向环境工程设计方向拓展,开设顶岗综合实践、固体废弃物处置工艺设计、水和废水处理工艺设计、环境工程原理与设计、环境法规、环保设备开发设计、废气处理工艺设计等课程。再者就是向环境工程施工方向拓展,如设立顶岗综合实践、环境工程施工图绘制、环境土建工程、环境法规、环境工程施工管理、环保设备安装与调试、环境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再次就是向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拓展,设立环境标准、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法规、环境统计与评价课程。最后就是向环境设施运行管理与环境管理方向拓展,即设立环境信息管理、环境监察、环境法规、污染防治工程检测与验收、环境管理与规划等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生的更好就业和发展。

召开专业教学改革论证会。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并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研究向专业学习领域转换的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论证和研讨对教学改革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教育改革相符。主要培养环境监测分析、废气治理、废水治理等职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需求予以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开发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保证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岗位专家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掌握新课程开发要领,编制讲义和校本教材,如实现课程综合化,以环境要素为依据开设项目课程,如噪声环境监测与评价、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及其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结合岗位培养每一项目课程的核心专业技能与一般专业技能。对于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来说,可将其进行三个岗位技能的划分,如室内空气环境、大气环境、工业废气。以学生就业岗位群为依据,将核心技能确立为工业废气监测与评价,结合每一项专业技能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和技能训练标准,同时要求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工业废气监测与评价课程而言,则需包括数据处理、环境评价、样品预处理、现场采样、方案设计、样品采集与保存、布点选择、样品监测分析等,以企业废气监测过程为载体,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实现教 学做的一体化教学。

五、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时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工作,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规划环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规划环评从宏观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产业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间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等环境保护的压力继续加大,对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规划环评仍存在机制不完善、进展不均衡、力量不匹配以及支撑不到位等问题,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十二五”规划环评工作,不断提高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规划环评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提高规划环评的有效性,提升从决策源头和宏观战略层面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目标,不断完善规划环评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规划环评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和基础能力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规划环评基础支撑体系。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重点区域及行业战略环境评价和重点领域的规划环评为突破口,推动“一地三域十专项”规划环评工作。

整体推进、分类指导。既要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又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各领域规划的差异性,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积极创新规划环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规划环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战略环评,提高从宏观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国家和地方区域发展战略,着重抓好经济快速增长区、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的主要分布区、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区、具有全局性的生态服务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和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重点行业的战略环评,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以战略环评为抓手,切实发挥战略环评对地方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决策的支撑作用,完善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机制;加强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国情战略环评新思路、新模式,拓展和丰富战略环评内涵。

(二)抓好重点领域规划环评,集中力量解决布局性、结构性关键环境问题一是严格执行《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的规定,着重抓好化工石化园区和其他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促进布局优化、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

二是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8号)的规定,着重抓好地区性重点港口的规划环评,从源头预防港口开发建设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基本原则,着重抓好流域梯级开发、航道建设等涉及江河湖泊开发利用的规划环评,促进流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好经济发展快、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的区域重点城市的规划环评,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优化调控作用,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水平。

五是统筹资源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安全,着重抓好资源富集、开发强度较大、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的资源能源开发区域的规划环评,推动形成有利于维护区域资源能源安全又不损害生态安全的资源开发格局。

六是结合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重点加强“两高一资”行业的规划环评,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避免出现新的布局性和结构性环境问题。

(三)加强能力建设,构建科学严谨、扎实有效的基础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规划环评管理工作;加大对技术评估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二是增强队伍能力建设。继续加强环评管理人员和环评技术人员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规划环评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是推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开展规划环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交流先进理念和经验,推进规划环评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完善规划环评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促进规划环评实施的地方性法规,不断丰富和完善规划环评的法律体系,为规划环评工作开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

(二)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合作。积极完善与发改、工信、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了解有关部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环评参与综合决策的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查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地三域十专项”不同类型的规划环评分类管理具体要求,提高规划环评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分级审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编制的规划环评文件的审查主体和程序要求。

(四)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对未进行环评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开展环评工作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适当简化。

(五)推进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于“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应督促规划编制部门及时组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增强规划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六)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对于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环评,要及时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完善规划环评社会参与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环评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近期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大好机遇,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新要求,深入做好规划环评工作,推进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提升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实现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一次汇报,全面部署。结合本通知精神,向政府做一次工作汇报,明确本地区“十二五”时期规划环评工作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实责任,分工协作。

(二)进行一次梳理,明确目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要求,对照《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做一次梳理,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十二五”时期开展环评的规划具体目录。

(三)开展一批试点,探索模式。抓一批规划环评的试点,探索适合本地区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推动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为规划环评优化经济发展积累经验。

(四)组织一次交流,总结经验。召开规划环评工作交流会,总结“十一五”期间规划环评工作开展的成就和经验,探讨“十二五”时期规划环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新做法,提高规划环评的质量和水平。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强化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规划环评有效性,努力开创规划环评工作新局面。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主题词:环保 环评 规划 通知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污染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针对原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补救方案及改进措施.本文引用项目后评价理论论述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及工作程序、实现制约等,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作 者:郭平王建美 GUO Ping WANG Jianmei 作者单位:郭平,GUO Ping(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39)

王建美,WANG Jianmei(洛阳市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篇11

1、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1)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2)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3、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4、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制革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 篇12

1 制革工艺简介[1,2]

制革生产工艺基本相同, 一般包括准备、鞣制和整理 (分湿整理和干整理) 三个工段。

(1) 准备工段

undefined

(2) 鞣制阶段

undefined

undefined

(3) 整理工段

湿整理工段:

undefined

干整理工段:

undefined

2 制革企业的环境影响因子识别[3]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清单法、矩阵法、叠图法和影响网络法。在环境影响识别中, 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即通过系统地列出拟建项目各阶段的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矩阵法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 还有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本文采用矩阵法对制革行业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详见表1、表2。

注:◆正影响 ●负影响

注:表中数字表示影响程度。1和2表示轻度和中等。“+”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根据制革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评价重点为项目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工艺先进性分析及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及预防措施;公众参与情况。

3.1 通过项目工程分析, 确定各工序污染物源强

根据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 废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制革企业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环境影响最大的, 因此将其确定为评价重点。制革生产废水[4]来源于鞣制车间水洗、浸水、脱毛浸灰、脱灰软化、浸酸脱脂、铬鞣等工序;整理车间复鞣中和、染色加脂等工序。其主要污染物为pH值、COD、BOD5、SS、色度、NH3-N、S2-、铬、动植物油等。废气主要为磨革粉尘、喷涂有机废气、恶臭等。

3.2 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

制革企业铬鞣工段产生的废铬液是制革废水的主要污染源, 该部分废水含铬浓度较高, 必须对该废液进行单独处理或回收, 处理这部分废液时首先考虑铬的回收。含铬废水处理[5]工艺见图1。

制革废水排放量大, 成分复杂, 总的特点是碱性大、色度浓、耗氧量高、悬浮物多。由于原料皮性状、所采用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品种的不同, 制革废水性质也有所不同。该类废水宜采用以生化法为主的处理工艺。根据现有制革企业生产实际监测资料, 结合项目生产规模、物料平衡、铬平衡, 确定各固体废物性质、产生量, 特别是含铬危险固废的量。含铬污泥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 设置危废临时堆场, 收集后定期送往有资质单位妥善处置等。

3.3 清洁生产分析

实施清洁生产对于项目节能降耗、防污减污具有重要意义。制革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较复杂、生产设备较多、使用各种化学原料种类较多, 污染源多, 就更需要实施清洁生产工艺。评价应根据企业提供的项目资料、评价分析预测, 对比现有制革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物产排指标、清洁生产措施等, 确定项目所处的清洁生产水平。结合《清洁生产标准 制革工业 (牛轻革) 》 (HJ448-2008) 、《清洁生产标准 制革工业 (羊轻革) 》 (HJ448-2008) 等, 制订项目清洁生产技术方案。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状况、发展预期, 确定可行的近、中、远期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方案,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持续清洁生产措施。

3.4 环境风险及预防措施

制革企业在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及贮存中涉及的物料中, 甲酸、丙烯酸为爆炸性物质[6];硫酸、硫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如果发生物料泄漏事件, 会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将会随着泄漏量的增加而增加, 所带来的污染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及植物将全部死亡。发生泄漏遇明火将引发火灾。

生产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尽量减少生产性事故和危险物质的逸出。通过完善事故风险预防和减缓措施, 设置事故排放池等事故环境风险减缓防线, 确保风险事故的污水不对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落实完善风险减缓措施, 加强运行管理, 是避免环境风险事故的根本保障。重点区域需要进行防渗处理, 可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3.5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目的是让公众了解项目建设内容及项目建设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便于公众对建设项目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使项目在设计、建设方面更加完善, 被公众充分认可和接受, 确保项目运营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最大程度地降低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公众参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在公共媒体上发表公告, 如主流报纸、网站等;

②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

③在特定场所或在公共网站上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应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 提出采纳或不采纳意见, 不采纳应该说明理由。

4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4.1 污染物的判明及源强的确定

制革企业污染物产出点多, 污染物组成复杂, 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 因此, 对污染物的判明及源强的确定是该类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大量资料调研、理论推算, 并结合实际监测予以判明、确定。否则, 易产生漏项或结论与实际差距较大。

4.2 制革厂与居民区之间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按照

GB18082-2000《制革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

制革企业属污染物种类较多, 成分比较复杂的项目。因此, 在项目选址过程中应考虑卫生防护距离的问题, 根据现有同类制革企业生产实际监测资料, 结合项目实际生产能力, 合理确定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

4.3 环保措施的落实

制革企业环保设施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 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最终落实存在一定困难。如宿州百联尚多皮革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建设5000万平方米的皮革生产线, 环保投资约2800万元。有的企业虽配置了相应环保设施, 也因环境监管不力, 环境实效大打折扣。因此, 确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和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是减少制革企业环境影响的重要保障。

4.4 环境风险的控制

制革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从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工艺及设备的防火防爆、危险物质的储存、危险物质的运输、装卸、消防以及应急预案各方面减小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5 结语

经过对制革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提出以环境影响因子筛选、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风险防范及公众参与为重点,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从源头上控制制革行业污染物产生量, 使制革行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是制革大国, 年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 但制革业是轻工业生产中的污染大户, 制革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就制革行业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评价重点、源强确定、防治措施、工作中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等提出了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制革企业,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水卷)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22~136.

[2]魏先勋.环境工程设计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79~488.

[3]吴浩汀, 陈鸣, 荆建鸣.中国制革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皮革, 2005, 34 (5) :35-36.

[4]耿土锁.制革废水处理新工艺[J].贵州环保科技, 2004, 10 (1) :21-23.

[5]马秀东.生物氧化法处理制革废水[J].山西化工, 2003, 23 (1) :51-52.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13

努力提高我市环保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市监察局副局长赵中华同志在全市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3月30日)

同志们:

廉政建设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就这个话题与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过去的一年,市环保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紧紧围绕“四高要求”,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是同志们爱岗敬业、公正执法、廉洁奉公的结果,也是市环保局党组、纪检组一肩双责、积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环评系统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形势

近些年来,随着环保部门地位提升,权力凸显,资金增多,反腐败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环保系统已成为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特点。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也非一片净土。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前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管理人员成为建设单位、环评机构

1的“攻坚对象”,环评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据统计,2002至2008年,全国涉及环评管理的违纪违法案件共70件,涉案人数72人。从对这些案件分析,主要涉及四种类型。一是利用行政职权收受回扣。浙江省杭州市环保系统曾普遍存在利用环评项目审批权,以20%至40%不等的比例收取环评管理费。浙江省自2002年以来,全省环保系统因违纪违法行为受到党政纪处分或刑事责任追究的共116人,其中环评环节涉案28人,占24.1%。这些费用,在政府机关无法入帐,只能采取“小金库”这一违纪方式。其中有将向环评单位收取的“协作费”在班子成员等小部分人中分发的;有用于单位发放奖金福利的。据地方环保部门纪检组长反映,这种现象这些年来已成环保系统的潜规则,国家环保部近期将加大对“协作费”的治理力度。二是个人向企业介绍环评单位,违规收取中介费。这种违法违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向申报环评企业收取赞助款。四是在建设项目审批、“三同时”验收等业务中发放“咨询费、评审费、专家费”等费用,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组长傅雯娟特别指出,这是全国环保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环保部门产生腐败的温床之一。

上述触目惊心的案件背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位变化造成了权力观偏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成为环保部门综合利用法律、技术、行政和经济手段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手段,由原先无关紧要的“橡皮图章”,变成了悠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准入门槛”。在这种巨大转变过程中,由于思想教育跟不上,制度措施不完善,监督检查缺乏力度,逐渐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性观念开始退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捞取个人好处、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自由裁量权较大,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近些年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廉政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国家和一些地方也形成了许多成熟有效的经验。比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规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但是各地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乏一套强制的监管体系,具体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给环评管理人员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廉政隐患。

二、如何把好环评审批廉政关

为什么环评审批会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环评审批人员理想信念动摇,自律意识薄弱;二是少数环评审批人员法纪观念淡薄,缺乏自控能力;三是

环评审批机制与制度还不健全;四是环评审批岗位权力较集中,监督管理尚有不足。

地方环保部门如何在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环评审批人员的廉政教育。要以案讲法,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近年来环保系统出现的腐败案件为教材,以我们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做到警钟长鸣,杜绝腐败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市县(区)环保部门要定期开展廉政培训,组织环评审批人员认真学习反腐倡廉有关规定,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用好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二是加强环评审批人员的思想教育,做到“四个珍惜”。面对各种诱惑,要时刻警醒自己,珍惜政治生命,常修为政之德,力戒权力滥用;珍惜荣誉名声,常怀律己之心,力戒放纵自我;珍惜家庭亲情,常思贪欲之害,力戒见利忘义;珍惜平凡生活,常弃非分之念,力戒浮华攀比。

三是坚持依法审批环评。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标准的“红线”。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条款、各类国家标准是审批“红线”,坚决不能逾越。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的,即便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要求,也要深入论证并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许可。坚持产业

政策导向,杜绝违规审批。环评审批中,坚持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防止打擦边球、化整为零、改头换面等规避产业政策现象出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审批的规定,严禁越权、降级审批。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

四是加强环保部门廉政制度建设。针对环评审批工作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廉政制度。市县环保部门要主动邀请单位纪检部门参与环评审批的每个环节,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专家评审、公示期间的群众投诉等。制订环评审批工作流程图,细化环评审批的每个环节。根据环评审批的环节,找出相应的权力分布,并从高到低标出廉政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治措施。

五是加强对环评审批工作的监督。市县环保部门要主动争取纪检监察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定期向他们汇报环评审批工作及廉政工作。环评审批工作要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将环评文件的受理情况、审批结果等同步在政府网或环保网上公布,让公众随时可以了解环评进展。

三、关于项目审批和验收的廉政规定

在这里,我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环评审批及验收的廉政规定,对我市的项目环评审批及验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市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不得接受咨询费、评审费、专家费等一切相关费用和宴请;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或以权谋私搞交易;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向任何单位指定评价机构,推销环保产品,参与有偿中介活动。

(二)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和技术人员,不得索取或接受建设单位给予的不正当利益,技术人员在技术评估工作中,不得接受咨询费、评审费、专家费等相关费用;验收监测或调查收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三)鼓励社会各界举报和投诉。对违反廉政规定的市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要依照党纪国法给予处分,追缴或责令退还所收受钱财物,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7月厨房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诵读中外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