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精选5篇)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 篇1

1、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第1课之第1课时(总第1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

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一单元第1课之第2课时(总第2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

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2课之第1课时(总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第3课之第1课时(总第4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

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一单元第3课之第2课时(总第5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图片。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4课之第1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

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②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手拉手”活动的一些资料。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一之第1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全班交流:

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

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时间: 两课时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第一单元习作一之第1课时(总第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一单元习作一之第2课时(总第9课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回顾·拓展一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一 之第1课时(总第10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

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 “风簸”,风浪滚动。

“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一 之第2课时(总第11课时)

趣味语文

一、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二、学生读文中故事:

三、交流读后感受:

四、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五、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六、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第5课之第1课时(总第12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

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

“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单元第5课之第2课时(总第13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第6课之第1课时(总第14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回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听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单元第6课之第2课时(总第15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 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二单元第7课之第1课时(总第1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教学反思】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第8课之第1课时(总第17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单元第8课之第2课时(总第18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教学反思】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第9课之第1课时(总第19课时)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哪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地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作业:

选择背诵诗歌。

第二单元第9课之第2课时(总第20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二之第1课时(总第2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 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单元习作二之第1课时(总第2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

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①要突出“趣”字。

(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

(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单元习作二之第2课时(总第23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单元回顾·拓展二 之第1、2课时(总第23、24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 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三单元第10课之第1课时(总第25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三单元第10课之第2课时(总第26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第11课之第1课时(总第27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单元第11课之第2课时(总第28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第12课之第1课时(总第29课时)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 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4、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地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第三单元第12课之第2课时(总第30课时)

一、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二、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三单元第13课之第1课时(总第3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表演“劝说”片断。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三之第2课时(总第32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学生表演“劝说”片断。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表演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表演片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习作三之第1课时(总第33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三单元习作三之第2课时(总第34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②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三单元回顾•拓展三第1课时(总第3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第14课第1课时(总第36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 篇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满井游记》一文, 课后练习第三题有这样的问题:“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 有的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 可译为‘从’;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试加以辨析, 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髻鬟之始掠也。”

人教版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级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7页, 对“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解释为“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这种用法现代汉语已不用”。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用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136页) 对这句话是如何翻译的呢?课本对“髻鬟之始掠也”的注释是:“刚梳过髻鬟。”

从上述翻译我们可以看出, 课本虽然对该句中的“髻鬟”译得不准确 (“髻鬟”应译为美丽的发型) , 也没有讲清楚其中“之”的用法;但是从全句的语序来看, 将该句的语法现象弄清楚了;把提前的宾语 (髻鬟) 理顺并后置了 ([刚]梳<过>髻鬟) 。因为该句句末的点号是句号:这是叙述句的标志。

现在我们来分析“髻鬟之始掠也”的句子成分:

“髻鬟”之[始]掠也。

从上面句子成分标记法可以看出:“髻鬟”作宾语, “掠”是谓语, “始”是状语, “也”是虚词 (语气词) , 不能做句子成分, 只表陈述语气。“之”是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251页, 曾有如是论述:“古代汉语叙述句, 在一般情况下, 宾语是在动词后面的;但是,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 可以把宾语提前, 在宾语后面用‘是’字, ‘实’字或‘之’字複指。”

因此, “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的作用, 不是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上讲的“舒缓语气”, 而是古汉语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

于是, 诚望《教师教学用书》再给这句中的“之”的作用, 作解释时, 将这一错误予以纠正, 不要再出现上述常识性的错误。兹为吾所盼。

二、“泉香而酒洌”该如何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一文, 课本对“泉香而酒洌”未作注释, 而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 将“泉香而酒洌”解释为“泉水香酒水清”。这便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泉香而酒洌”是采用古汉语倒置的修辞手法。

何为倒置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68页有如下论述:“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次序颠倒的句子。”

例如:使人意夺神骇, 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

这一例句的作者一方面为了使“心折骨惊”和“意夺神骇”, 构成对仗 (这是古诗词的术语, 修辞上叫对偶) :两句字数相等, 都是四个字:“意夺”对“心折”, “神骇”对“骨惊”,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词性相同:“意夺神骇”和“心折骨惊”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另一方面, 为了押韵:“意夺神骇”中的“骇”与原文中上文的“名”、“盈”, 下文的“精”、“英”、“声”、“情”等押韵。再者还追求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神”对“骨”, 仄对平;平仄相对。

当我们明确了倒置这一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后, 下面我们来看“泉香而酒洌”, 如何构成倒置的呢?

作者在这句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用倒置, 是为了追求对仗和平仄的需要。

先来看如何构成对仗的。作者为了使下句的“泉香而酒洌”和上句的“溪深而鱼肥”构成对仗 (两句字数相同, 都是五个字。“泉香”和“溪深”, “酒洌”和“鱼肥”,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 词性相对;“溪深而鱼肥”和“泉香而酒洌”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 将本该是“泉洌而酒香”倒置为“泉香而酒洌”。

再来看怎样讲究平仄。作者为了平仄的需要, 通过上述词序的调整, 从而使出句的末尾词“肥” (平) 和对句末尾的词“洌” (仄) , 平对仄, 平仄相对。这也是对仗的需要:因为严格的对仗不仅要求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平仄相对。因此, “泉香而酒洌”应译为:泉水清冽 (指水质好) , 酒就香。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 篇3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唐朝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使同学们知道和了解唐太宗是个开明的皇帝及其较为开明的少数民 族政策和边疆地区各族与中原的唐朝的密切关系。

(3)让同学们知道和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成婚使对加强汉族和吐 蕃的友好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让同学们懂得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教学重点:

(1)开明皇帝唐太宗的言行及他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的努力。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于加强唐、蕃之间的友好和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所出的贡献。教学难点: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相互说一说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及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早在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在我国形成了。在这以后,各民族相互学习、不断融合,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唐朝,中华民族各族间的交往出现了一个高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切与唐太宗李世民所起的作用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开明君主唐太宗

2、新课部分

唐太宗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他是怎样看待皇帝与百姓的关系的呢?同学看

出示: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他用此来告诫自己和其他人要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

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板书:唐太宗(李世民):开明的皇帝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这位开明的皇帝还有什么值得人们颂扬的事迹呢? 同学进行学习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能接受不同意见)(开明的民族政策)

在同学分组向大家介绍时,教师要给予适当而及时的引导和补充。

善于任用人材:魏征、长孙无忌等人。

接受不同意见:魏征进谏等实例。

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视同仁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北方少数民族尊他为“天可汗”。板书:善于用人 接受不同意见 开明的民族政策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当时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少数民族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唐朝的都城长安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随他们传到了各兄弟民族中间,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间的交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说到唐朝与兄弟的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人们一定会想起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千古佳话。

板书: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时期的吐蕃首领,他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后,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吐蕃政权。他非常崇尚汉族的文化,主动和唐朝交往并多次派人向唐太宗求婚。

开明的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使得汉藏两个兄弟民族成为一家人,从而大大促进了相互各方面的交流。

出示: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成婚使汉藏两族关系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为藏族地区带去了农业用的种子和汉族地区比较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板书:增强汉藏间联系,促进藏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书籍、手工艺品,带去了谷物和蔬菜的种子,同时还带上了五百名工匠。特别是这些工匠把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西藏,这一切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当地藏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松赞干布还派了许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族的文化与技术,使得吐蕃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民族团结的贡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也因为如此,藏族人民更是将这位为他们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汉族公主当做神来供奉于庙堂之中。

同学们读一读西藏人民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词吧。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说一说唐太宗是个怎样的皇帝?你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成婚有什么评价?

(唐太宗是个开明的皇帝,他听从不同意见,善于用人,尤其他的少数民族政策得到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拥护。)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成婚加强了汉藏间的联系,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板书设计:

开明君主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用人 接受不同意见 开明的民族政策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增强汉藏间联系,促进藏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郑成功

教学重点:

(1)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对台湾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2)康熙皇帝组织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以及其正义战争的性质。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教学难点:

正义战争。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朝的大统一”一课,元朝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元朝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分裂和割据的局面。到了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外国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在外敌当前的时刻,各族人民勇抗强敌,给外国侵略者坚决的打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与统一。其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者就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典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四课 明清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成功、康熙

2、新课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岛上的汉族和高山族等人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然而,荷兰殖民者的入侵打破了这里人民平静的生活。

出示[情景1]

台湾人民饱受殖民者的凌辱和压榨。在这种情况下,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名中国将士横渡台湾海峡,准备去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神圣领土台湾。台湾人民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大陆的同胞,他们参与抗击荷兰殖民者的斗。一六六二年,在郑成功和台湾人民的抗击下荷兰殖民者被迫撤离台湾。美丽的宝岛台湾终于以又回到了中华民族的怀抱。

板书:一六六二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直到今天,台湾的人民仍然对这位民族英雄十分尊重,这是为什么呢?

一同学读书:读一读(P84页),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边听边思考。

(打跑了欺压台湾人民的荷兰殖民者。)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不允许军队欺负百姓。)

(让台湾人民的子女上学。)

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而且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建设台湾。板书:发展台湾的经济和文化

因此,台湾的人民非常尊敬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在我国历史上,清朝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康熙皇帝是清朝前期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在做皇帝期间,亲自主持粉碎了多次企图分裂中国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特别是他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对沙俄侵略进行的雅克萨之战更是被世人所称颂。

沙俄军队为了获取财富强行侵入我国的北部的雅克萨地区。

他们先是强买强卖,而后发展到杀人放火,抢掠财物,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

生活在当地的达斡尔人族同胞恨透了这些沙俄强盗,同他们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出示[情景2]

清政府得知此事后多次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但是,他们反而增加了这里的兵力,妄图长期霸占雅克萨。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于一六八五年亲自率领中国军队的三千名将士我一百多只战船,进攻强占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

板书:一六八五年 康熙帝 攻打雅克萨

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支持祖国的军队,他们帮助清朝军队修堡垒,建船舶,运送粮草,侦查敌情。

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援下,中国军队将雅克萨城中的敌人包围,在大炮和火药箭的猛烈攻击下,沙俄侵略者死伤惨重不得不举起了白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停战,经双方谈判中俄签订了有关边界的《尼布条约》(见扩展材料)

板书:沙俄军队投降

北方的各族人民又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康熙皇帝打击沙俄侵略者,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事迹也载入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册中,为后代所颂扬。

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上,多有战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两场正义之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正义战争有什么特点。教师从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原因等多方面引导同学的讨论。

(是否无端挑起战争,是否是侵略战争等)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看板书,了解郑成功和康熙帝抗击荷兰和沙俄的情况。

板书设计:

明清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成功、康熙

一六六二年 郑成功 收复台湾 发展经济和文化

一六八五年 康熙帝 攻打雅克萨 沙俄军队投降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简单情况。

(2)使同学们知道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元朝的基本情况。

(3)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对统一蒙古和全国所作出的贡献,知道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使得元朝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结束了蒙古草原上混战和仇杀的 局面。

(2)忽必烈使我国重归统一。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学难点:

元朝的统一的意义。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同胞共同创造的。在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蒙古族也曾对我国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各兄弟民族的间相互融合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

元朝的大统一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2、新课部分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的蒙古草原,在这里生活着许多蒙古族的部落。他们还处于奴隶社会末期,部落间常常发生混战和仇杀。而与之相邻的金也时常到草原上来抢掠一番。

出示: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苦不堪言,有一首民谣就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读。

问: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各部落能够统一,不再混战和仇杀了。)

(团结起来抗击金的抢掠。)

时代呼唤产生一位英雄来统一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使人们能够过上和平的日子。从小受尽磨难的铁木真,承担起这历史的重担。铁木真本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父亲死于部落间的仇杀。母亲带着他在草原上流浪多年,受尽了苦难。因而也磨练了他的性格。长大的他作战勇敢,带领他组建的骑兵队先后打败了四周的部落,统一了蒙古并于1206年建立起了蒙古汗国。他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

蒙古高原上的人们生活终于安定下来

板书: 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人民生活安定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安定下来的人们会怎样生活呢?(搭个蒙古包,去放牧牛羊等)

然而,蒙古草原虽然统一了,但是,自唐以后在中国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就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候,在中国还有其它的几个与其共存的政权。此时,结束了混战的蒙古族军事力量很强大,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统一祖国的重任。

于是,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行动。板书:忽必烈统一全国 出示: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元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国从未再次出现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割据和分裂局面,这说明统一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元朝统一后我国出现了哪些情况?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国的国土很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许多汉族人迁居到边疆地区。)

(许多少数民族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各民族的融合明显加快了。)

这一切都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板书:结束了全国分裂的书面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今天我们学习的“元朝的大统一”一课我们了解到,在历史的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巩固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蒙古族人民一直很尊敬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使得蒙古草原上的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们不必再担心混战和仇杀了。人民当然拥护和尊敬这位蒙古族心目中的英雄了。)

板书设计:

元朝的大统一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铁木真建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人民生活安定

1206年

忽必烈统一全国: 结束了全国分裂的书面

1279年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教育家孔子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大教育家孔子开创我国“私学”的先河及其对我国古 代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

(2)使同学们了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及其对我国 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使同学们认识到孔子的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同学们体会到我国是个古老而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重点

(1)孔子开创私学,打破了由贵族垄断文化的传统。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贡献。

(2)孔子的教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孔子的教诲对后世的影响。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和事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尊重和纪念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迹。板书:第一课 大教育家孔子 2、新课部分

孔子名丘,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春秋时期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的地方需要同学们看看课本上的注释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同学们根据课本注释分别解释“子”和鲁国。板书:孔子名丘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当时,我国处于奴隶社会末期,那时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呢? 出示情景1 同学们讨论:看完多媒体你知道了什么?

(虽然当时上学是不交钱的,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贵族才有上学的权利。)

(不要说奴隶了,就是你有许多钱的商人,只要你不是贵族,也甭想上学。)

这种情况使得文化只被极少数人掌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广泛传播,孔子勇敢地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私学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私塾。和官府所办的学校不同的是,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哪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同学们请看——

出示:同学说一说,你理解的孔子“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呢?

(只要交得起学费,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到孔子那里去上学。)

(孔子教学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他都收。)板书: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相互交流孔子办私学的意义。

(使知识不再为极少数的贵族所把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平民也可以受到教育,学习文化了。)

(使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

孔子不仅是个大教育家,也是个大学问家。他从小虚心好学,因此后来他具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他的学校中所开设的课程约为:礼、乐、射、御、书、术。

孔子教育学生也是很有特点的,有的方法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他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呢? 出示: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和讨论课本自然段1的内容,找一找哪些内容和多媒体上的哪句话相对应。

孔子一生同学生一道游历了许多地方。晚年的他整理和编纂了一些在我国历史很有影响的书籍。例如:《诗经》、《尚书》、《春秋》等。这一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也是因为孔子写的记载当时情况的《春秋》而得名。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们把他们师生的一些对话记录下来编成了在我国流传很广的《论语》一书。书中记载了孔子的教诲。

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教诲。板书:孔子的教诲

分组讨论:谈一谈你对孔子教诲的看法。

(孔子的这些教诲在现在也有着相当的意义。)

孔子为文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民非常尊敬这位首创私学的大教育家和大学问家,将其视为心目中的圣人。在他的家乡曲阜,人们修建了庙宇来纪念他。他讲学时的讲坛和树林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地。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教诲进行相互对应的练习。板书设计:

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诲:“父母亲,朋友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孙武和司马迁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孙武是我国历史上治军有方的伟大军事家;知道孙武总结了战争的经验和规律写成了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

(2)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孙子兵法》以及其对后世的广泛影响。

(3)使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让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的历史传世之作《史记》的简单情况。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同学们体会到我国在历史和军事方面都有着极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教学重点

(1)使同学们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了解其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使学生们知道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的简单情况。教学难点

《孙子兵法》、《史记》对于后世的影响。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智慧、历史悠久、极富创造力的民族。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吗?孔子的子是什么意思吗?

(孔子的子是老师、先生的意思。)

今天,我们来了解我国历史上另外两位伟大的人物,他们是军事家孙武和史学家司马迁。板书:

军事家和史学家

——孙武和司马迁

2、新课部分

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部有关军事战略方面的伟大文献,它就是至今仍然魅力四射的《武子兵法》。

这部被中外军人推崇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呢?他就是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孙武。板书:孙武——《孙子兵法》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第二自然段,然后根据阅读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大军事家孙武的简单情况。

(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避乱来到吴国。)

(他善于总结战争的经验,经过精心研究,写成《孙子兵法》。)

(孙武做了吴国将军,为吴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孙子兵法》为什么那样受到军人的重视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具体内容。

《孙子兵法》中强调要“知已知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作战时要集中优势兵力,“避实而击虚”等。

《孙子兵法》提出“不战而屈人兵”即不用战争而解决矛盾才是最好的办法,说明作者写的虽是兵书,而他却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板书:知已知彼

避实就虚

不战而屈人兵

《孙子兵法》涉及的是有关战争领域的问题,由于这部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哲理,因而它的一些思想和智慧被推广到政治、经济、外交等许多领域。

同学们,现在大家想一个问题。

我们学习了一段有关我国历史方面的知识了,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的事情的呢?

(我们看历史书;我们进行考古;我们看电影等。)

其实,我们了解历史的办法主要是通过看古代人们记载下来的历史书籍这种办法。记得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写过一本记载当时事情的书籍,同学们还知道它的名字吗?

(孔子写的历史书叫《春秋》。)

要想解中国历史就一定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著的《史记》。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在我国历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司马迁这个人。[出示情景2]

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观看多媒体你知道了少年的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呢?

(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阅读许多书籍,虚心向别人求教。板书:司马迁——《史记》

少年立志

勤学好问

长大以后,司马迁为了完成他的志愿,开始他各地的漫游。他不断学习和考查,向老人寻问、亲自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用了五年的时间专门阅读书籍才开始进行《史记》的创作。板书:长大勤奋,不远万里收集材料。

正当司马迁完成他的伟大《史记》的时候。他获罪被判重刑,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板书: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史记》的创作

《史记》是一部历史书籍,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间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中肯定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同时,《史记》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许多篇目描写的十分生动。

板书:史记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学们了解完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后,大家讨论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习什么?

(学习他从小立志,勤奋好学的精神。)

(学习他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的态度。)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孙武和司马迁的情况。板书设计:

军事家和史学家

——孙武和司马迁

武——《孙子兵法》

知已知彼

避实就虚

不战而屈人兵

司马迁——《史记》

少年立志

勤学好问

长大勤奋

不远万里收集材料

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史记》的创作

史记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张衡和祖冲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知道早在我国的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就发明制作了地动 仪。让同学们了解张衡喜爱钻研、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2)使同学们知道我国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勤于实践,不迷信名人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及其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要使同学们了解张衡、祖冲之的科学家的品质,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要让同学们学习他们喜爱钻研、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及其刻苦钻研的精神。

(2)祖冲之对元周率的计算及其领先于世界的时间。教学难点:

张衡、祖冲之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部分

说起这两位科学家不仅我们中国人为之骄傲,就是在国外他们也非常有名。他们就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和祖冲之。

板书:第三课 在月球上留名的科学家——张衡和祖冲之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第二自然段,然后根据阅读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科学家张衡的简单情况。

(张衡东汉时人。)

(喜欢读书,爱好钻研。)

(不怕困难。)

板书:张衡东汉时人 喜欢读书 爱好钻研

由于张衡的这些好的品质,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比如他发明了模仿星空运行轨迹的浑天仪,能够飞行的木鸟等等。思考:张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发明呢?

(爱好钻研、喜欢读书。)

(不仅钻研和学习知识,还亲自去实践,进行制作。)

强调钻研和学习,特别是进行实践的重要作用。板书:张衡(东汉):爱好钻研 注重实践 有多项发明

张衡最著名的发明是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

当时,我们中国地震发生的比较频繁,由于当时通信条件很差,所以老百姓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经常为此遭受重大损失。张衡决心研制出一种可以预报地震的仪器,这样就可以使受灾的百姓得到及时的帮助。经过努力,张衡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板书:地动仪——伟大的发明 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同学们思考:张衡发明地动仪说明了什么呢?

(张衡是个刻苦而聪明的科学家、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张衡心里总想着百姓的疾苦。)

现在,我们大家就来领略一下张衡的地动仪吧。

(张衡的地动仪很准确;张衡的地动仪使受到震灾的百姓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我们可以说张衡是个热爱国家和人民的科学家,他的发明和创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数学家。他也是在月球上留名的我国古代科学家之一。板书:祖冲之(南北朝):

和张衡一样,祖冲之从小也是个勤奋好学的人。长大后,祖冲之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他编制了历法《大明历》,改进了“指南车”、“千里船”,看到人们推磨很辛苦,他还发明了利用水为动力的“水锥磨”,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但是,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他对于圆周率的计算。

圆周率的用途可大呢![出示情景4]]

由于圆周率的用途很多,所以很早人们都在计算这个数。早在祖冲之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就计算了它。人们也一直在用他们计算的数值。祖冲之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计算中总会出现一些误差,于是他决心亲自计算圆周率。

经过他自己的研究和亲自计算,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这一成果使我们国家对圆的计算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年左右,被国外同行称为“祖率”。板书:圆周率 领先于世界一千年

同学们分析一下,祖冲之能够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原因。

(勤奋好学;亲自实践;)板书:勤奋好学 亲自实践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今天我们所学习和了解的两位科学家及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板书设计:

张衡和祖冲之

张 衡(东 汉):爱好钻研 注重实践 有多项发明

地动仪——伟大的发明 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祖冲之(南北朝):勤奋好学 亲自实践

圆 周 率 领先于世界一千年

华佗和李时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知道华佗和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们分别生 活在东汉末年和明代。

(2)让同学们知道华佗在手术中使用“麻沸散”对病人进行麻醉。他是 世界上第一个对病人实施麻醉后进行手术的医生。

(3)让同学们知道被世界赞誉为“东方药物学巨典”的《本草纲目》;知道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巨著。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两位医学家关心人民疾苦、刻苦钻研、虚心向人求教、特别是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华佗及其“麻沸散”在手术中的应用。

(2)李时珍及其闻名于世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教学难点:

东方药物医典《本草纲目》。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国能够与教师同样倍受世人尊重的行业要数医生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生。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两位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学家他们是华佗和李时珍。

板书: 华佗和李时珍 2、新课部分

在我们国家,华佗是以“神医”的形象流传于世的。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华佗在医学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华佗生活于东汉末年,由于那时正值军阀割据时期,连年的战争和疾病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出示情景1]

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华佗这个人有个什么样的认识。

(华佗是东汉末年人;他立志从医,解除人们的病痛;他勤奋钻研,虚心求教,医术高超。)

板书:华佗 东汉末年人

神医华佗都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和交流,然后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说一说华佗行医的神奇之处。也可以是自己找的有关华佗的事迹,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内容要包括麻沸散、华佗进行外科手术时使用麻醉术等。)板书:麻沸散 全身麻醉。

这是全世界第一次进行全身麻醉后的手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后,欧洲人才会在手术中给病人实施全身的麻醉。板书:早于欧洲1600多年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华佗也为我国人民推崇为“神医”。

如果说华佗以他发明的“麻沸散”而闻名世界,那么李时珍则是以他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传名于世。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出身于医药世家祖辈行医。李时珍从小的志向就是要做一名著名的医生。由于勤于实践,他很快就成为有名的医生。板书:李时珍 明朝人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大,皇帝把他召到太医院里做医生。但是,李时珍总想着为百姓们看病。他辞去职务,回到家乡继续为百姓们看病。

做医生要学习许多有关医学和药物学的书籍。我们中国通称这类书籍为“本草”。李时珍在学习和行医的过程发现有书中有许多存在问题或错误的地方,他决心编写一本有关医药学的书籍。为了编写这一著作,他都做了什么呢? [出示图片1]

同学们通过观看多媒体和读课本,说一说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积累药物资料;采集药物标本;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搜集民间药方等。)

由于李时珍的努力和不辞艰辛,二十七年后,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写作。这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巨著。板书:《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药物学巨著。

(全书介绍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多种;一千多种药物插图和一万多个药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广泛流传,为当地的人们造福。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医药学做出又一贡献。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华佗和李时珍对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为病人实施全身麻醉下的手术。李时珍写出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板书设计:

华佗和李时珍

华 佗

东汉末年人

麻沸散

全身麻醉术

早于欧洲1600多年

李时珍

明朝人

《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

四大发明

目标:

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北宋时华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创新,获取分析、归纳处理社会科技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与积极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多、头绪多、科学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劳动人民取得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中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二、学习新课

(一)板书课题:(板书:推动社会进步的四大发明)

(二)学习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

1.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读书写字感到非常方便,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在没有纸的古代,文字是用刀刻在龟平和兽骨上的。因此,我国最早的文字称甲骨文。以后,人们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简或者帛上。

2.教师提问:竹林简和帛是不是最好的书写材料,为什么?(板书:竹林简、帛)。

(1)学生完成课本读一读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

①什么时候,谁改进了造纸术?

②这种纸的原料是什么?

③红张比起原来的书写材料有哪些长处?

3.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后回答。

教师板书(东汉蔡伦改进)

4.放录像“古老的造纸术”,学生们看完后说一说造纸有哪些步骤?

(三)学习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1.教师讲述:有了纸,也就有了书籍,最初是手抄,不仅费时间,还容易出现错误。我国人民在印章和拓碑的启示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板书(雕版印刷术)

3.学生读谭文最后一段思考回答:

(1)雕版印刷术有什么缺点?

(2)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简便的印刷术。

(3)这种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北宋毕升发明活字)

5.看课文完成“说一说”

6.教师讲述:人们后来在毕升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先后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今人们已经使用电子排版印刷,古老的印刷术迎来了类似于“最和光”的新生命。

(四)学习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应用。1.教师讲述:我们今天可以自由的航行于大海天空就因为我们古老的发明——指南针。2.提问:最早的指南针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战国司南)3.教师讲述:司南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磁石的指板性,但它还不是我们所说的指南针。

4.提问:什么时候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每时南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北宋)

5.教师讲述:在四大发明中,同学们最熟悉的就是火药了,在火药发明后,很快就被子用于军事,我国古代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等武器,北宋时还出现了专门产生火药武器的作坊。可以说,从唐末至宋代,火药已经被普通的应用。

6.完成课文 “说一说”。

(1)指南针除了用于航海,还有什么用途?(2)火药除了军事用途,还有什么用途?

三、巩固小结: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用羊皮书写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得大意义。欧洲人是用中国发明的指南什完成了环球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又是靠中国发明的火药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四 板书设计

四大发明

竹木简帛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战国)司南

北宋时指南针 唐末用于军事

火药

玄奘和郑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的简单情况。

(2)使同学们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出的贡献。知道“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使同学们知道玄奘西游古印度的简单事迹和对中国和印度间的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同学们了解张骞和玄奘所具有不畏艰辛,坚韧不拨的性格。学习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

(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民族和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间的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

(2)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印度求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与其它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含义。

教育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四大发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呢?

它就是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 第六课 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张骞、玄奘 2、新课部分 [出示情景1]

他们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友好使者——张骞、玄奘

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读书,然后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再向同学们介绍这两位著名的友好使者及他们的事迹和故事。

同学们分别讨论。

其中一组为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另一组为玄奘西去印度求学的内容。

教师要注意让同学们区分玄奘西去印度与唐僧的故事是有所区别的。要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和探讨。

同学讨论的要点:

张骞——

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朝使节;出使西域;不怕困难和牺牲完成任务。

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地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和联系;此后,汉朝和西域间的来往多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传到了中原地区;汉族地区的打井、铸铁、铁器等技术也传入西地区;不久西域归附了汉朝,西去的路打开了,我国精美的纺织品从这条路流传到世界,因此人称此路为“丝绸之路”。

在同学讨论和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可以板书并配合同学演示[情景2,下载] 板书:张骞(汉朝)两次出使西域 加强了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联系

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汉族与西域各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不断加强,新疆地区归附了汉朝。这样从长安向西的道路打通过了。汉朝包括丝绸在内的物品通过张骞走过的路被运往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这条路就是被人们称的“丝绸之路”

板书:开辟丝绸之路

我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这条路传向世界的,可以说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

同学讨论要点:

玄奘——

玄奘唐朝人;为研究佛经克服种种困难,沿“丝绸之路”去印度游学。

到达印度后刻苦钻研,成为当地最有学问的高僧之一。

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印度人。

回国后写下《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西地区和古代印度的经典书籍之一。在同学讨论和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可以板书并配合同学演示[情景3]

板书:玄奘(唐朝)西去印度求学 成为著名学者 促进了中国与印度间的文化交流玄奘克服了重重困难西去求学促进了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使两国人民间加深了了解,他所写的《大唐西域记》是我们现代人了解古代印度历史的必读之物。他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同样也被印度人民所传颂。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张骞、玄奘故事。

板书设计:

玄奘

张骞(汉朝)

两次出使西域 加强了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联系

开辟“丝绸之路”

玄奘(唐朝)

西去印度求学 成为著名学者

促进了中国与印度间的文化交流

一位海上远航的友好使者――郑和出使西洋 题目:第六单元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第七课一位海上远航的友好使者——郑和出使西洋

教学目标:

知识:

使学生知道郑和是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以及他出使西洋的简单经过。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归纳、认图识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郑和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郑和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教学难点:

郑和出使西洋的简单经过。

课前准备:

动画: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讲述: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丝稠之路上的友好使者,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位海上远航的友好使者,由他所开辟的航线被后人称做“海上的丝稠之路。”

教师板书课题。(一位海上远航的友好使者,郑和出使西洋。)

二、学习新课:

(一)师生共同学习“郑和出使西洋的条伯与原因”。

1.教师讲述:我国古代造船技术非常高超,汉代就已经能够造渡海的“楼船”。宋元时期限随着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使得航海事业得以更加发展,明朝初期才有了郑和出使西洋。

2.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段,思考回答:

(1)西洋指哪里?为什么要出使西洋?

(2)为什么派郑和出使西洋?

3.教师简要介绍郑和。

(二)学习“郑和远航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1.教师提问:郑和出使西洋是什么样的规模,课文中告诉你郑和到达了哪些国家?(起动课件)。

2.学生分组学习对照教材和图册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27000多人,海船200多只后开始操作课件,点击“场景一,下载”,出现“场景二,下载”)

3.教师提问:郑和先后共几次出使西洋,时间前后共跨约多少年,他最远到达了哪里?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七次远航近30年,红海和非洲东洋岸)后点击“场景二,下载”,出现“场景三,下载”

5.学生结合“场景四”完成第120页的“说一说”

(三)学习“郑和是一位友好使者”。

1.教师讲述:郑和船队每到一国,者以使者身份受到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他们尊重各国的习惯,时行公平贸易,博得了各国人民的好感。

2.教师提问:郑和船队用我国的哪些物品贸易,又从当即西洋各国买回了什么物品?

3.学生回答问题后追加提问:你认为什么是香料?(答案是花椒,大料等)

(四)学习“郑和出使西洋的作用和意义”

1.教师提问:郑和远航哪些地方表明了他与西洋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出使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2.学生读最后两段课文后回答。

3.完成第122页的讨论。

三、巩固小结:

1.教师边讲述巩固边板书: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是一位海上远航的友好使者。

(板书:规模大、航程远、时间长、壮举)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猫》 篇4

教材特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猫的古怪性格。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1分段,读课文,了解内容,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背诵第二段。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二 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第一段,回忆课文内容。(要求边读边思考)#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怪”是形容猫的性格特别,很难捉摸。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的性格有些古怪:

[1]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一声不坑; [3]猫即胆小,又勇猛。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的耳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 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性格古怪 胆小,勇猛 喜爱

耍个没完

淘气 摔疼了也不哭

天真可爱

摔交打秋千

作业: 一 组词

1 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姓()优()织()疑()痒()稿()淘()耍()样()搞()掏()要()跌()辟()跤()凭()秩()僻()校()算()2 多音字组词: 的折

二 填空组成词语

无()无()

生气()()性格()()闭息()()

变化()()()()可亲 三 造句 无忧无虑

四 背课文(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 贪玩 尽职 勇猛 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 古怪 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2)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2)指名读这句句子。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板书: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10册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涵义;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划分段落。

2.体会争吵后“我”的心理。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文字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预习内容

(一)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1.“争吵”是什么意思?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1)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争吵?(2)为什么事发生争吵?

(3)他们争吵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各自的心情如何?(4)争吵的结果如何?

(5)“争吵”这件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了解预习内容。1.自读预习。

2.说说你从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对照括号中的注音把字读准,找出不懂的词或句。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读课文,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

(二)用小节归并法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第一段(1~4节)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第二段(5~8节)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第三段(9~13节)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第四段(14节)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一)说出注音字的形、意: 填空练习:

1.“匠”字是()结构,它的第二笔应为()。

2.“哀”字的音序是(),部首是(),“悲哀”的意思是()。

(二)解词:

嫉妒——心里忌恨别人比自己强。瞟——斜着眼睛看。防御——防卫。

五、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抄写生词:

吵架 嫉妒 石匠 后悔 缘故 胳膊肘 原谅 瞟我 悲哀 防御 毕竟 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分成了几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划出争吵时,“我”做的不对之处和克莱谛做得比“我”好的地方。(1)学生默读划出。(2)讨论。

我错:①克莱谛无意碰了我,我火了,并骂了他。②我听了他的道歉后,不但没能原谅他,反而故意碰了他。

他对:①他无意碰我之后立即向我道歉。②当他气急了,举起手要打我时,看见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缩回手去。

3.细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与克莱谛争吵?克莱谛为什么与“我”争吵?

(1)“我”与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有二①是他碰了“我”,“我”的本子被弄脏了;②是克莱谛得了奖,“我”嫉妒他。尽管“我”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但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看问题的偏斜。

(2)克莱谛与“我”争吵的原因主要是他无意碰了“我”,及时道了歉,见“我”还不依不饶,所以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5.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三段。用“——”划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用“ ”划出克莱谛与“我”争吵后的表现。

2.讨论“表现”,并说说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感情有哪些变化?(1)“我”在争吵后的表现。①“我”很不安。

②“我”很后悔那样做。

③想向他认错但觉得太丢脸。

④想到外面后不是先认错,而是怎样去防御克莱谛。⑤出去后,他走近“我”时,“我”举起戒尺。⑥当听到他说要求和好的话,“我”愣住了。

⑦当听到他的问话后,“我”说:“再也不了!”并高兴地与他分手。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不安——后悔——矛盾——愣住——高兴(2)克莱谛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用眼睛瞟“我”,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为“我”不原谅他起初的无意而伤心;也为自己刚才不冷静举手想打“我”的行为而伤心,他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②第二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这一句比第一次说时多了一个“着”字,但这正说明他刚才想打架的思想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思考后的冷静。这是要和好的诚恳语气。)

③放学后他从后面跟上来,走近“我”。(走近“我”的目的是主动接近“我”。)

④他微笑着拨开戒尺,并温和地说出友好的话。

⑤他两手搭在“我”的肩上,并用商量的口吻与“我”和好。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后板书:

悲哀——后悔——诚恳——高兴

3.从文中找出克莱谛在争吵时和争吵后的两次微笑,这“微笑”分别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

(1)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个“微笑”使“我”不高兴,认为他得了奖,有意在“我”面前显示,造成了“我”想报复他的心理。

(2)他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这个“微笑”使“我”愣住,一时之间简直不敢相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他竟很容易地原谅了“我”,他的诚恳让“我”感动,于是我们高兴地和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造句 1.缘故

2.诚心诚意 要求:

先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分别口头造句。

四、布署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爸爸听了我的叙述,有什么表情?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讨论:

1.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爸爸说“高贵”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高贵”的?(这“高贵的朋友”指的是克莱谛。他的高贵之处在于敢于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用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

3.爸爸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爸爸希望“我”和错误的嫉妒心理、知错不改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朋友的狭隘心理及行为彻底决裂。)

(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和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如果有了错误,应该主动请求别人原谅,决不能以虚荣之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别人,更不能以狭隘的心理来对待朋友。)

(四)说说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二、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吵()妒()肘()抄()护()讨()扛()谅()瞟()杠()掠()漂()御()竟()嫉()卸()竞()疾()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1.写出近义词: 温和—— 缘故—— 情形—— 防御—— 2.写出反义词: 故意—— 高尚——

(三)课堂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成一个片断,把“诚心诚意”、“缘故”这两个词用进去。

1.同桌议一议,然后写下来。

2.用投影显示一个同学写的片断,集体评改。

三、课后作业

上一篇:中考预测题目作文:诚信是金下一篇: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