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语句(精选10篇)
一、关于境界:
1.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2.万丈红尘千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3.人生三境界:纵横捭阂,合纵连横,无中生有。
4.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人的价值,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7.我命由我不由天。
8.用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情。
二、关于心态:
1.学乐、法喜、禅喜、随喜。
2.境由心造,修心才能开智。
3.放松是成长的开始。
三、关于沟通:
1.文字语言传达信息,有声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2.君子贯乎道者有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矣。
3.人际沟通,最忌讳的是一脸死相!
4.成不了大事的人,要么朋友不够多,要么朋友的质量不够好。
5.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6.高品质的沟通,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在情绪上。
7.认同别人,更容易肯定自己。
8.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
9.你沟通的品质会影响你生活的品质,从而影响你生命的品质。
四、关于领导者:
1.领导者要学会破冰――涣然冰释。
2.领导者的价值在于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
3.有贤推举,方显圣;能人帮衬,方为王。
4.领导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决策能力。
五、关于喜悦心:
1.喜悦心是最好的人格状态。
2.有深爱,心生和气;有和气,心生愉色;有愉色,心生婉容。
3.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
4.当韩国人开始爱笑的时候,也是韩国人下一次经济腾飞的到来――韩国总统
5.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
6.喜悦心来源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念。
六、关于思考: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七、关于包容:
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八、关于改变:
1.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的力量。
2.一个人不断成长的关键是――变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状态)。
3.改变自己命不好,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命好的人跟他交朋友。
九、关于学习: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2.子曰:“朝闻道,夕死则已。”
3.最愚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学习了根本不需要学的东西,出色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儿。
4.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去干坏事,没有时间去说别人的坏话,忙于成长自己,没有时间去苛责别人的人。
5.通常人都会在感性的时候做决定,再找理性的理由去支持这个决定。
十、关于管理:
1.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不做计划的人,就是准备计划失败的人;没有目标的人,就是帮别人实现目标的人。
2.很多事情,不是在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计划前没有行动。
3.角色就是人格。
4.得其时,当其位。
5.时间管理包括;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6.企业只有营销才能实现利润,其他都是成本。
7.企业最大的成本是那些没有训练好的员工。
8.注意力就是关注事实。
十一、企业文化
1.最实用的企业文化,是为人处事的文化;最高级的团队文,是精神的文化。
一、动画体验, 在看一看中欣赏国学的故事。
幼儿园里, 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 他们的年龄小, 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接受。国学内容简短却富含意义, 此时, 动画的功能就非常重要, 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具有直观、形象、运动的表现特点, 能够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先播放了一个视频:哥哥和弟弟去买绿豆汤, 结果只剩一碗了, 哥哥要让给弟弟喝, 弟弟却让哥哥先吃, 怎么办呢? 动态的故事吸引了幼儿观看, 幼儿也积极动脑, 想办法让兄弟两人都喝到绿豆汤, 可以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可以分成两碗喝、可以一起喝。不论幼儿的回答是什么, 他们都通过动画感受到兄弟之间的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多么的美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 我播放动态的瀑布, 幼儿看后, 都发出赞叹声, 一下子就感受到瀑布的美, 也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思。
可见, 动画将国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语言统合在一起, 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内容, 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 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朗诵体验, 在说一说中巩固国学的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幼儿很容易记忆, 但是一味地朗诵枯燥无味, 只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 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朗诵国学变得更美、更有趣。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分句朗诵:每一次分句学习“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幼儿都一起朗诵一遍, 巩固所学的内容; (2) 集体朗诵:整体学习后再集体朗诵, 感受这节课的整体性; (3) 分组朗诵:采用切西瓜的方式分成两半朗诵, 分男女生朗诵,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4) 表演朗诵:先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朗诵, 小班的弟弟妹妹欣赏, 再交换表演, 增强幼儿朗诵的自信心。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朗诵, 幼儿巩固所学, 感受到朗诵的快乐。
除了课中我采用的方法外, 还有很多有趣的朗诵方法, 如一个接着一个朗诵;用歌曲的形式朗诵;击鼓传花的朗诵;做操朗诵等。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 配以独特的文艺活动, 使幼儿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 在玩中愉快地记忆国学, 更易于接受。
三、动作体验, 在做一做中理解国学的含义。
《弟子规》、《三字经》、古诗中都包含许许多多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动作演绎, 幼儿动一动, 既激发兴趣, 又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有趣的动作, 体会到国学的含义。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 幼儿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中学习“兄道友”时, 说明:兄长见到弟妹, 要主动握手。大班的哥哥姐姐非常乐意和弟弟妹妹握手, 在握手中, 幼儿体会到兄道友这三个字的含义;学习“弟道恭”时, 小班的弟妹向大班的兄长们鞠躬, 表示敬意, 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学习“兄弟睦”时, 双方互相拥抱,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习“孝在中”时, 教师扮演父母, 用大拇指夸奖幼儿, 表示兄弟和睦了, 父母就会开心, 会表扬你们做得非常棒。简简单单的动作融入学习中, 让幼儿在动一动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含义。
国学中有的字对于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恭、睦等字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的方式体验字的含义。语言课中, 动静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说话积极性。
四、游戏体验, 在玩一玩中感受国学的内涵。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 丰富多彩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 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国学课程也不例外, 游戏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吸取语言经验, 感受语言的快乐。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剥橘子的游戏环节, 让幼儿在动手和品尝中感受本节课的含义。我提问:“今天老师给每一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带来了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两个人怎么吃呢? 请你们讨论一下。”幼儿说:“我是哥哥, 我剥橘子给弟弟吃。”另一名幼儿说:“我也会剥橘子, 我要和姐姐一起剥橘子。”在分享的过程中, 幼儿都开心地剥着橘子、吃着橘子, 感受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的快乐。我问:“橘子甜吗? 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儿纷纷表示很开心。分享橘子这一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兄道友的理解。
在国学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涵义理解。游戏为语言活动服务,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围绕语言教学目标展开,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诵读的好处多。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诵读经典的好处吧。
1、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转移吗?过去你们不爱读书,自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你们喜欢诵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一开始训练的是简单的古诗诵读,接着训练的是席慕容的诗歌。诗歌语言美,节奏感强,富有抒情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一首首,一篇篇诵读中,你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2、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中学阶段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你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开始背一首诗要10几分钟,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3、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的很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经典诵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我们所选的诗文几乎包容了中国古、现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读或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
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
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自信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需要国学的熏陶感染。 为了让诵读经典之风浸漫校园,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陶冶性情品德, 内立自信魂本, 我校从2012年9月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把经典诵读作为树立学生自信的源泉活水, 让学生一进腾飞小学的校门, 就能接受国学的熏陶, 从而丰富知识, 拓宽视野, 塑造良好品行, 为自信人生奠基。
一、营造氛围, 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 着力打造精致 “园林腾飞”, 立足文化精神层面, 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 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 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 来到国学经典园, 沿着石头小路, 曲径通幽, 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 《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 坐在石桌上, 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品鉴民族精品, 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 走廊上的 《论语 》、《诗经 》、《千字文 》、《经典名言警句》等, 伴着缕缕书香, 沁人心脾。 下课了, 学生站在走廊前, 低声吟诵着国学, 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 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 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 在“诵经典, 树自信”栏里, 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 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 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 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 桂花树下, 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 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 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 保障诵读落实
(一)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 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 每学年开始, 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 拟订实施计划、方案, 落实目标任务, 指导工作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 成立若干实施小组, 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 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 明确主题, 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 内立自信魂本。 主题以“经典”为根, 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 使其茁壮成长。
(三) 三读三背, 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 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 踏进校园, 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 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 轻松愉悦;走进班级, 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 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 有的班级读 《三字经》, 有的班级读《弟子规》, 有的班级读《论语》, 声声入耳, 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 放学了, 长长的路队, 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 学校要求, 排路队时, 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 “悠悠路队行, 朗朗诵读声”, 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 许多学生三五成群, 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 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 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 夕阳西下, 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 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 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 每生一张, 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 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 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 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 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期初, 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 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 家校联手, 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 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 评选班级诵读之星, 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 召开表彰大会, 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 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 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共三册, 黑白本。 2015年秋季, 进一步完善教材, 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 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 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 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 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 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 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 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 如一年级有 “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 等篇章, 二年级有 “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 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 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 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 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 融入艺术。 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 凸显章节目标要求, 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 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 通过探讨, 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 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时, 融入名家书法欣赏, 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仅掌握国学知识, 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 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 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 进行统整, 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 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 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 在质量检测试卷上,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 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 父母呼______父母命_____。
四、付诸实践, 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 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或知识竞赛, 或诵读表演, 以赛促练, 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 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 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 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经典”的引导下, 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 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 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 让学生博览群书, 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 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 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诵读经典, 规范学生的行为, 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二) 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经典诵读与新课程有机结合, 用新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赋予古老的文化更多的新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开展“知识竞赛”、我的经典诵读故事征文等活动中, 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课外阅读面在拓展, 语文学科的习作能力在提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提高。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经典教育
合川区尖山小学教师 夏忠
听了国学大师们的国学经典课程讲解,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工作特点,感触颇多,窃以为:国学经典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是中国人就要学国学经典。
温家宝总理面对世界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儒尔文雅、富有修养的大国总理形象。毛泽东、温家宝等伟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塑造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精深厚重的根,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就会知书达礼,品德良好,提高文学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0-13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孩提时代孩子的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只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这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发展,到了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
能“薄发”呢?因此,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孩子拥有了国学文化底蕴,就拥有了通向成功人生的绿卡。小学教学中从孩子的美好未来出发,以“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为载体,选择《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书籍,根据学习能力,在每个年级开设了不同的国学课程。同时,学校通过宣传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相约今晚八点”,陪孩子读30分钟的经典。家校配合,创造了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更加乐意亲近经典。
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组织机构:
组长:金礼辉
副组长:夏玉华 陈平何永根张 健
成员:许爱华张海峰赵剑峰吉云兰刘晶晶
指导组组长: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指导老师:全体语文教师
三、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弟子规》;
三、四年级:《三字经》;
五、六年级:《论语》
四、诵读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文,大致了解诵读内容的含义,对所诵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释义,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有个大概的了解。
五、活动时间:
1.启动:2013年4月,语文教师制订实施计划,分解诵读内容。
2.实施:以6年为一个周期,分年级、分时段指导、检查。
六、具体措施:
1.各班语文老师要根据诵读内容,再划分每周的诵读量(同一个年级教研组每周诵读的内容要一致),并在班级开辟专栏公布每周的诵读内容,让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2.语文老师每周要安排时间抽查当周诵读内容的背诵情况,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各班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利用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等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每月举行诵读擂台赛等活动,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学校每学期也将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
七、考核评价:
1.每学期期末,由学校组织对各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测试、评比,对各班学生诵读过关率进行统计。
2.学校每学期期末评出“诵读先进班”、“诵读能手”给予表彰。
附:各年级诵读内容及完成时间
《弟子规》第1页至第5页11月份《弟子规》第6页至第11页12月份
一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完成时间 《弟子规》第12页至第17页3月份《弟子规》第18页至第23页4月份《弟子规》第24页至第29页5月份《弟子规》第30页至第35页
二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弟子规》第36页至第41页9《弟子规》第42页至第47页《弟子规》第48页至第53页《弟子规》第54页至第59页
二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弟子规》第60页至第65页3《弟子规》第66页至第71页《弟子规》第72页至第77页《弟子规》第78页至第83页
三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三字经》第1页至第5页9《三字经》第6页至第10页《三字经》第11页至第15页《三字经》第16页至第20页
三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三字经》第21页至第25页3 《三字经》第26页至第30页《三字经》第31页至第35页《三字经》第36页至第40页
6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完成时间 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完成时间 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三字经》第41页至第45页9月份《三字经》第46页至第50页10月份《三字经》第51页至第55页11月份《三字经》第56页至第60页12月份
四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完成时间 《三字经》第61页至第66页3月份《三字经》第67页至第72页《三字经》第73页至第78页《三字经》第79页至第83页
五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1页至第6页9《论语》第7页至第12页《论语》第13页至第18页《论语》第19页至第24页
五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25页至第30页3《论语》第31页至第36页《论语》第37页至第42页《论语》第43页至第48页
六年级上学期
诵读内容
《论语》第49页至第53页9《论语》第54页至第58页《论语》第59页至第63页《论语》第64页至第68页
六年级下学期
诵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