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情况汇报(推荐8篇)
安化县人民政府
(2007年7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热烈欢迎大家来安化视察和指导工作,衷心感谢各位对我县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面,我就安化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及我县在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个简要汇报。
一、安化县情及教育发展概况
我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北麓、资水中游,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总人口97.2万。我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竹木、水能、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农村经济已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竹木、茶果、养殖等产业和劳务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工业已初步形成包括水电、矿产、竹木加工等支柱产业综合发展的格局。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4.07亿元,财政总收入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308所,在校学生91876人,教职工9754人。近年来,我县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县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坚持 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我县的职业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义教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勤工俭学等工作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全县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班)8所,其中国家、省、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各1所,开设专业17个,在校学生8000余人,教职工363人。办学形式有5种:一是公办职业学校2所:县一职业中专、县二职业中专;二是民办职业学校1所:仁德职业技术学校;三是部门办职高3所:县劳动技校、县工业职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四是普高与职高联办的分校1所:县职业中专烟溪分校;五是初级中学设职高分部1个:马路镇中学职高部。
2000年以来,我县职业教育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档次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和2006年,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县,县职业中专于2000年6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4年被评为全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先进单位。至2006年,我县已连续8年在全市职教系统年终目标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同时,我县每年有300余人进入高一级职业院校学习;每年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毕业生1500余人,每年还有300多人回乡创业。另外,通过各类职业培训,把我县巨大的就业压力成功转变成了人力资源优势,据统计,我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2万人,这些人不仅为地方增加大量的劳务经济收入,同时还带回了许多项目和技术,大大加快了我县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县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作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不提高劳动者素质,不发展教育事业,山区就无法摆脱贫困面貌。因此,我们痛下决心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举措,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策措施,确保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进我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我县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并就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措施。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00年以来,我县采取财政拨款、银行贷款、部门捐款、学校筹款的办法,想方设法解决职业教育的投入问题,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的人头经费100%列入财政预算,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职业教育,从2006年开始,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收取教育培训经费,扶贫、移民、农业、林业等部门为职业学校提供经费达100余万元。近几年累计投入职教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有偿划拨土地120余亩,新增校园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县职业中专投资1500万元,征地84亩,新增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起了400米环形田径运动场和园艺专业实训基地(该专业已成为省级重点
建设专业)。第二职业中专投资1300余万元,扩校14亩,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起了塑胶田径场,机电专业新增机械设备22台,耗资120万元。仁德职校投资1100万元,征地41亩,建好了教学楼、实训大楼、风雨球场兼食堂、男女生公寓,改变了过去靠租赁办学的局面。
3.加强队伍建设,优先为职业学校配备专业教师。采取调、选、培、聘等办法,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优先保证职业学校。2004年以来,我县招聘了14名专业对口的本科生、6名专科生进入了职业学校,还为职业学校聘请了高、中级工程师、农艺经济师15名,大大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足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
4.打造品牌特色,用品牌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3所骨干职业学校先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市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行列,园艺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开展“创品牌”工程的推动下,一批与我县支柱产业相匹配、社会高度认可的名牌专业逐步形成。县职业中专园艺专业立足山区实际,在校外建立了全省职业学校最大的生产实习基地——5000亩的天花山综合开发场,校内建立了面积25亩,品种达110余种的花卉苗木基地。该基地通过与湖南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合作,聘请高级科研人员来校现场指导,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突出了示范性作用,专业每年招生人
员在250人以上。第二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仁德职校的模具专业已逐步形成特色,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品牌工程”的实施,有利地推动了我县职业教育朝着强、优、精、活的方向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推进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学校建设投入经费较多,而政府的财力有限,致使职业学校目前均负有一定的债务;二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三是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新组建的职业中专目前还处在创建阶段,工作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解决的麻纱较多。
三、下阶段工作的主要设想
下半年,县级职教中心要正式开始运作,整合后的职业中专管理体制将正式开始运行,在这个创建阶段,我们打算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立足资源整合,科学制定建设方案。一是将县劳动技校、工业职中并入职教中心。目前正在由政府组织进行调研,资产臵换、债权债务、人员安臵等问题正在进行论证。二是加强对乡镇农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目前我县共办有23所乡镇农校,经县级初评,已有5所基本达到省级示范乡镇农校标准,另有5所计划在明年达标,其余的也将逐步完善。加强对17个培训机构的指导与督查,确保培训质量。初步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县
职业中专为主体,仁德职校(民办)为补充,各类培训机构和乡镇农校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同时,根据我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到“十一五”后期,还将考虑把县十二中、五中逐步办成职业学校,由职教中心统一管理。届时全县只保留县一中、二中、陶澍实验高中和县实验高中4所普高,全县普职学校数和学生人数比均达到1:1。
2.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履行中心职能。职教中心建立后,将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职校招生。结合我县实际,从今年起,调整高中招生录取批次,职业学校与县一、二中同批次录取。同时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确保完成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二是统筹经费投入。县人民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收取教育培训经费。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管好用好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给我县的职校家庭贫困学生助学金。三是统筹队伍建设。今年我县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引进了2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职业学校,今后我们还将加大引进高学历和“双师型”教师力度,并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要在省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精品课程建设。四是统筹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已将全县职业学校专业设臵由原来的17个调整到10个。县职业中专大福校区以园艺花卉专业为重点,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专业为主干;东坪校区以机电安装与维修专业为重点,电子
电气、财会(美术)专业为主干;仁德职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重点,文秘、烹饪专业为主干。五是统筹就业安置。近年来,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满意率达95%以上。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和稳定转移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安化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安化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赐教,指出我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利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努力把我县职业教育办好办出成效。
一.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开展
1. 建立“电子书包”项目管理机制
为保证电子书包项目的有效实施, 我们首先建立了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了由校长亲任组长的“电子书包项目推进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决策、实施与保障等。下设“项目实验工作研究小组”和“电子书包项目专家组”———“项目实验工作研究小组”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 负责项目策划、组织、协调、指导、监控与评估, 对重点需要突破的问题合力攻关;电子书包项目专家组”定期到校进行调研及指导, 保证项目科学性。此外, 学校出台了《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电子书包”项目实施方案》, 为实施电子书包项目提供了可行、可操作的行动纲要。
2.建立“电子书包”项目教研评价机制
为保证电子书包项目的良好运作, 学校建立《实验教师“电子书包”管理制度》, 《学生“电子书包”管理制度》, 《“电子书包”项目实验家长承诺书》等系列规章制度, 规范项目研究的开展;与清华同方建立联系机制, 形成了研究-实践互动的新型教育研究模式, 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建立子项目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项目总结表彰制度, 建立长效的过程性评估体系, 提升项目研究质量;建立项目教研交流制定, 定期组织校内外的交流、研讨与展示活动, 深化项目研究的层次;建立项目推进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小组会议, 总结阶段工作, 分享优秀经验;建立简报制度, 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发布阶段研究情况及实施指导意见;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数字化作业系统、智能测评系统、电子学档系统等,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管理服务平台。
3.建立“电子书包”项目奖励机制
对于电子书包这一新生事物, 学校除了以任务驱动老师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外, 还建立奖励机制, 提高师生运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性。
(1) 教师奖励机制
实验教师每学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 奖励300元/人, 并在评先评优中加分奖励;积极上传各类资源完成规定的数量, 研学稿 (学案) 、作业、测试题、互动模块论题等每超1份奖励10元, 200元封顶;每学期评选“电子书包优秀实验教师”若干名, 奖励300元/人。
(2) 学生奖励机制
根据利用电子书包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要求, 每学期末各实验班评选10名“电子书包实验优秀生”予以奖励;在互动讨论模块, 能积极参与讨论, 进行有意义的回帖, 每学期各班评选10名“互动讨论积极分子”予以奖励。
二.强化培训力度, 保证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质量
1. 阶段性校本培训有的放矢
在项目开始阶段, 部分实验教师对运用电子书包实施“研学后教”理念的认识不够, 对利用电子书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不足, 表现在教师培训时技术学习的低效性, 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新技术, 认为电子书包实验对自己教学没有实质性帮助等。这不仅影响到了教师培训效果,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及推广受阻。基于此, 我们通过强化培训更新观念。开展了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的培训活动:在探索实验阶段进行应用通识培训, 为参与项目实验的教师提供系统培训, 进行全面周到教学理念与平台应用指导;在深化应用阶段持续推进以案例观摩研讨为主的教师研训, 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指导, 形成有效研训案例;同时,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教师、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之中, 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
2.“引进来, 走出去, 促成长”的培训方式
在自我不断培训的过程中, 我们也并不闭门造车, 而是广泛交流, 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 推开去”的政策。
请进来, 专家引路———为了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提高, 我们以实验校为契机, 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谢幼如教授对项目教学进行实地指导和顶层设计。有了名家的指引, 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方向。
走出去, 取经同侪———为了让我们的实验老师能进一步了解我区兄弟学校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经验, 学校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区级培训的规定动作外, 还主动要求同方联系电子书包实验工作比较成熟的学校, 开展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实验老师参加仲元中学承办的“六校电子书包交流活动”, 富丽中学组织的“四校数学微课专题研讨”。同时, 学校借助教研室举办的“研学后教”现场会, 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到番禺实验中学、石楼中学、石碁二中、石碁四中等学校取经, “走出去”的系列动作让我校的实验老师心里有了底, 减少各位老师心理的排斥感, 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实验教学。
推开去, 交流提高———我校借承办区级“研学后教”现场会的东风, 特别安排了语文、英语、物理三堂电子书包课, 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其中赵志娟老师利用电子书包“互动讨论”平台开展名著辩论, 向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展示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名著复习课;雷晓丹老师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们准备了视听盛宴;物理科的黄晓君老师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资源推送和互动讨论等模块上了一堂被区教研员何老师评价为“听过的最好的电子书包课”。在2014学年“番禺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 我校推荐了语文学科邓惠娜老师和英语学科杨柳老师的电子书包课参赛。这都为我们的实验教师提供了展示提升的平台。2015年4月10日举办了番禺区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现场会, 孔卓敏老师利用电子书包上了一节初一英语听说教研课。会上, 谭雯副校长对“电子书包”实验项目在我校的开展情况作了详细报告。区教研室主任黎耀威回顾了我区开展“电子书包”实验工作三年以来的工作成果。区教育局副局长吴岳冬在会议上表示, 钟村中学的经验以及教师代表所分享的感悟和收获都让这场“电子书包”现场会“太给力了”。
三.探索课程建设, 推进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实施
1.课程活动, 扎实有效
针对前阶段我校实验教师数量少、教师利用率低、使用间隔长、学生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2013学年第二学期, 我校推出“增教师, 加培训, 抓教研, 建特色”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实验教师由原来的4位增加到22位实验教师, 每学期安排不少于22节电子书包常态课、5节汇报课、3节展示课。
2. 常态课程, 实验保障
常态化的应用是项目实验与电子书包真实改变教与学方式的保障, 在教师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我们的实验教师能保证每周使用终端上课或应用平台与终端开展相应的活动, 并在课前、课后广泛的应用平台配合教育教学。
我们的的常态课向全体教师开放, 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师们能共同参与常态课的研究, 共同去发现、去探讨、去总结、去实践。实验班除了严格按照计划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日常教学外, 教师们也能主动带领实验班的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以此进行设备及平台的培训和练习, 使电子书包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 汇报课程, 主动提升
每学期安排的三节电子书包汇报课, 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互动课堂, 提供实验的生动案例, 为实验教师搭建了团队研讨的平台。通过汇报课, 使广大教师检讨正在开展的实验工作, 从学科角度分析适用性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提高了实验工作的效益。
四.课题引领, 构建电子书包的学科教学应用模式
构建“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主要为两个向度, 一是以电子书包某一功能模块为支点, 建立与不同教学内容的联系, 构建成电子书包某一功能模块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教学应用模式;二是以某一教学内容为支点, 建立与电子书包多个功能模块的联系, 构建成教学内容整合电子书包多项功能模块的教学应用模式。
为使我校的电子书包实现常态化发展, 我们将电子书包实验研究与学校区级立项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三为主’体验式课型模式的研究”有机融合。根据“研学后教”教学理念, 我校对“电子书包”应用模式研究重点放在两种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上:一是自主协作学习模式, 二是以写促读展示模式。如下图:
自主协作学习模式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协作性为主要特征.教师利用平台, 制定学习任务, 创设学习情境, 并在推送的任务 (研学案) 中, 提示方法、提供资源 (微课) ,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并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如有疑问, 可以通过“辅导答疑”模块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 其后通过在线检测进行反馈提高。
以写促读展示模式则是教师进入“在线作业”模块,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品读任务, 同时提供“优质资源”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和指导评价;学生进入“我的作业”模块完成习作, 借助“互动讨论”平台跟帖、互评,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佳作的汇编。
将电子书包融入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 应用于“先研后导, 三为主”教学实践, 逐步实现互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这毕竟是新的尝试。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不足, 遇到困难, 产生困惑, 例如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学科特色, 如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素材, 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研学问题等都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共同解决。
五.展望未来, 对电子书包实验工作充满信心
电子书包在我校三年多的实践运用, 为我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和宝贵的经验。这是探索的三年, 更是收获的三年。或许, 在探索中我们曾迷茫过、彷徨过, 但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在思考进程中、反思总结中。有理由相信, 在区教育局的关怀下, 在专家们的引领下, 我们将继续以“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应用为契机, 不断探索更先进的电子书包有效应用模式, 建构高效的现代互动课堂, 促进我校乃至我们整个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春种一粒子, 秋收万颗粮”, 电子书包这粒种子, 已经深深地播种在我们每一位实验者的心田。我们坚信, 它将会在不久的金秋时节, 结出更甜蜜的丰硕果实, 谱写“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附:ppt文档
摘要:2012年11月, 在建设“智慧番禺”的大背景下, 钟村中学成为番禺区第二批“电子书包实验学校”。通过四年的摸索与实践, 在机制建设, 模式建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文章包含“建立机制”“强化培训”“课程建设”“课题引领”“展望未来”五部分。
卫西谛是目前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还参加了上一界影像展的评选活动;董冰峰是独立策展人,也做过许多影像的展览和推广的活动;王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授,本身带有学院教育的背景,同时又从事电影电视的编剧工作;周浩是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也是目前活跃在独立影像创作第一线的作者;沈小平是一位资深编辑,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现任是MAP杂志的顾问。这次影展所邀请的5位审片人各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剧情片单元的三位评委王方、卫西谛和董冰峰对今年剧情片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指出一些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不管是题材上的、叙事上的还是电影手法上的,遇到好的片子,也会让他们很赞赏,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入围的十部作品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然而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却比往年有了某些层面上的提高。
面向未来 整合资源 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和谐××建设的重要措施,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调整办学模式,推动和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经过积极努力,××职校占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有教职员工92人,在校生1000多人,学校先后开设家政服务,保安,缝纫工,建筑工,物业管理,宾馆服务,餐厅服务,机电一体化,电子应用技术,焊接,数控技术应用和机械加工技术等相关专业,共培训各类人员24096人。学校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星火远程培训基地”(××省仅此一家)。被农业部确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被国家计算机考试中心确定CEAC认证考点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被××师范大学授予“奥鹏远程培训中心”办学授权单位,被××市确定为“再就业培训基地”,被××市军分区确定为“国防后备力量培训学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赢得政府支持,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发展职业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内在要求,然而就××来讲,过去职业教育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相互竞争,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十分明显,严重影响和削弱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形成了职高、电大生源不足,技工校、农机校停业、农民工无处培训的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当参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对县内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优化配置。具体是做到了“三个统一”:一是职教资源统一整合。主要是将县内原职业高中、××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卫生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农机校、技工学校、工会职工学校、经委职工学校等九所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县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原第三中学和第四中学的闲置校舍、场地作为办公和实习场所,在原第三中学设立职业培训基地和教学基地,承担全县职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农民工培训等任务。二是上级政策统一使用。坚持学校整合、对上政策争取渠道不变的原则,充分发挥和挖掘原主管部门对上争取政策,特别是争取资金的潜力,多方出击,争取支持,捆绑使用资金和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现代化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是部门统一步调。成立后的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时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全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部门给予半费收取招生广告的优惠,将招生纳入教育部门的招生计划,统一考评。并将农机、卫生、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培训任务放到职业技术学校,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的培训保障。县财政还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经费实行足额拨付,将预算外收入100%返还,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支持学校的发展。同时全面加大对全县职教市场的管理,要求工商、教育、劳动等部门加大对县外招生机构的审批,严密审批程序,依法查处非法、招生机构,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赢得社会信赖,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中我们感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贴近市场、贴近群众,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作到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等的创新,才能永葆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大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1、创新办学理念,指导专业设置。为了避免学校整合后换汤不换药、新瓶子装旧酒问题的出现,我们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从××是农业县,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出发,我们切实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提高全民素质上,坚持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三轮驱动,以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主的路子,力求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在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发挥出人才培养作用。按照这一理念,我们本着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发展、设置适销对路、贴近群众的专业,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形成市场效应。目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第三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针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设了宾馆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针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对这些专业,我们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形成强势和特色。现在,已形成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草柳编、服装裁剪缝纫班等多个代表我校特色的专业,吸引了县内外有求职愿望的人员参加培训。
2、创新办学方式,增强发展活力。为了提高学校的市场知名度,作到培训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我们在积极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大力研究和探索联合办学,巧借外力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放大市场优势。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与××技工学校、青岛博益学院、吉林工业工程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办学关系,现已达成培训协议200人,正在培训150人。另外,我们还把培训就业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号召全校教职工参与毕业生的就业与安置,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就业,完全就业。而且在推进就业过程中,坚持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考察企业的情况下,决不安置一名学生就业的原则,学校在取得有效的就业信息后,既派人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了解企业情况,再经就业指导办公室研究、讨论、认可,最后组织学生就业,保证就业质量,赢得群众的信任,为扩大生源、加快发展提供保障。
3、创新办学制度,激发学生潜能。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大胆提出了学分制改革,给予学生选择课程、专业、教师以及时间、目的`、形式的权利。学生根据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全日制、半日制或部分制时间学习,可以选择面授、函授或网络授课的形式,也可以选择岗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形式,保证学生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深受学生的欢迎。为保证这一制度的深入实施,我们还全面推行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根据师资队伍现状,从各专业中选取2―3名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青年优秀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分期分批地安排他们到省内外知名的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学习,还组织专业课教师到××等知名企业顶岗学习。还从社会招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进一步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行了人才培养标准化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练,练赛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推行了德育工程,让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推行了课程改革工程,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对课程设置按其性质、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积极构建综合课。特别是针对岗位确定课程深度、广度及技术训练程度,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决定取舍。重视选修课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推动学分制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创新科研机制,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工作中,我们切实把科研作为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了“科研强校、名师立校”的思想,创新机制,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科研平台,出台了教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要求教师把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科研与实践“两层皮”真正使科研发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作用。特别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学校的科研工作放在对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上、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上和提高业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立足教育教学,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攻课题、破难题。而且我们还建立了科研工作保障制度,加大科研器材的投入,满足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近期,我们将投入资金150万元,购置与科研有关的实验器材,装备科研室,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目前学校共承担县级科研课题两项,正在申报市级和省级科研课题,
三、夯实学校发展基础,赢得时间考验,不断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一、关于合理调整城区学校布局,缓解城区中小学校班额过大矛盾的问题
近年来,娄底城区学生人数迅猛增长,1998年,娄底城区(不包括一中、一小等市直学校)共有中小学生12807人,XX年年城区学生已增至27481人,增长53%,城区净增中小学生14674人。然而,娄底城区近10年没有新建1所公办中小学校,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新的居民住宅小区,也没有将学校的开发新建纳入建设规划。如果按1所学校容纳XX学生的标准计算,娄底城区现在至少需新建中小学校7所以上。目前,城区中小学校班额过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区小学平均班额68人,初中平均班额75人,高中平均班额78人,城区学校平均班额大大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和校园面积严重不足,学校严重“超载”,师资、硬件等方面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教育平等难以实现,更严重危害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
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请求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根据娄底城区人口的分布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娄底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针对目前城区学校普遍班额爆满,郊区学校学位有余的现状,我区建议在市、区两级政府暂未确定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之前,根据现状的迫切需要,先考虑将娄底八中与大科中心小学实行合并,将它扩建成1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城区学校,以有效缓解一中、三中、一小的就学压力。将位于湘阳东街的大科先锋学校升格为区直学校,原址扩建,以有效缓解三中、三小、五小的就学压力。学校征地和扩建的资金来源,采取市、区两级政府安排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请求市委、市政府像对待星星实验学校一样,在XX年~2010年的市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万元予以解决部分资金。
二、关于合理调整城市教育费附加比例的问题
城市教育费附加是教育经费的一项重要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湖南省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我市城市教育费附加XX年分配方式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先返回涟钢部分后,然后再提取20%用于职业教育,最后再按市直、娄星区、开发区以45:46:9的比例进行分配,实征城市教育费附加1980万元,分给娄星区473万元。XX年度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又规定在XX年及今后三年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必须先为星星实验学校提取200万元后再实行分配,XX年实征2410万元,分给娄星区480万元。娄星区城区学校中小学生人数占到娄底城区中小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而所分得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比例不足全市总额的1/5。根据1999年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有关规定和现行实际情况,我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一)城市教育费附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照专款专用和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原则,娄星区学校和市直学校一样,在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资源方面应享有同等权利;
(二)涟钢等厂矿子校已分别由市直和娄星区接收,学校和学生人数分布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涟钢不应再先返回后参与统一分配;
(三)星星实验学校学生人数已在统计核算之中,也没有理由再提取200万元后按比例分配;
城关镇党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全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全党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各部门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要注意抓“四个到位”。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时要注重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我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自治区、市、县、镇党委安排部署,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按时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将具体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召开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潘山沟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统一部署,决定在2019年9月23日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动员推进会,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金文卿、包片片长贺强指导召开,村三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及部分党员参会。
会前党支部组织参会人员进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用最直接、最有力量的方式唤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在建国70周年之际感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操。
会上首先由党支部书记王永利对本次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今后如何开展主题教育工作作出安排,对党支部存在问题做出了总结。之后镇党委副书记金文卿同志对这次学习做了指导安排,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全村党员贯彻执行。
主题教育动员会结束后,由驻村第一书记王喆组织参会党员在会议室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党员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之后王喆以集中学习的方式,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知应会对党员进行培训。
最后,支部书记王永利总结了201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强调支部班子要带动党员积极开展党内各项学习、活动,树立良好带头作用。期间再次强调了主题教育已经进入冲刺期、关键期,要求大家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四个到位”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上级党委对主题教育部署要求,推动主题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展开“学习草原轻骑兵”活动
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三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开展“学习草原轻骑兵”活动,通过走村入户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解决部分群众实际困难。
三、流动党员学习
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步正发会长的委托, 王世成副会长参加会议并向马凯副总理汇报了前期轻工行业调研情况。王副会长汇报了当前轻工行业的总体形势、主要困难和问题, 并提出轻工企业发展诉求与政策建议。山东华泰集团李建华董事长、广州珠江钢琴有限公司李建宁董事长做了补充发言, 中轻联信息统计部郭永新副主任一同参加会议。各部委相关负责同志对汇报中涉及本部门的相关事宜做了解释与积极回应。
马凯副总理听取汇报及各部委发言后指出, 轻工行业的调研报告比较深入, 政策建议很具体。马副总理对轻纺两个行业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走势有忧、分化明显、前景可期”。马副总理要求以企业为主体、银政企共同努力, 在内功上下功夫。政策要细化、实化、精准化, 政府要深化改革、创造环境、完善政策、引导舆论, 促进消费品工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人文教育;情况;调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2-0026-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一些化学教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围绕人文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包括人文资源的开发、人文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为了了解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开展情况,实施效果,探讨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推动人文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全面实施,特别安排了“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
1 调查设计
1.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在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开展情况,实施效果,探讨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1.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顺德5所中学为调查对象,包括1所区属学校(重点中学),3所镇级学校(普通中学)。共发出学生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697份,其中初三301份、高一194份、高二102份、高三100份。共发出教师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调查对象分别为来自初、高中各年段的一线教师。抽样既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分布,又考虑了不同教学条件的平均分布,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3调查内容
学生问卷:⑴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⑵学生对人文教育现状的认识;⑶学生对人文教育途径的认识;⑷学生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识。
教师问卷:⑴教师对人文教育意义的认识;⑵教师对人文教育现状的认识;⑶教师对人文教育方法和途径的认识;⑷教师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识。
1.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针对调查对象当前状况、特征及规律展开的专门调查研究,同时又要考虑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了封闭式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
该部分为学生调查问题,包括4道题,主要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情况详见表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高考体制,学校在高二和高三就已经按学科分班,这里的调查对象均为化学班的学生,故表1的数据中初三与高一、高二与高三具有可比性,而“初三、高一”与“高二、高三”只能供推断分析。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平均每年的下降率超过了20%;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也比较理性,这体现在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学到的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很有用”或“有一点(用)”,而且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从关注“动手实验”逐渐转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对化学追求却更加讲究现实,超过50%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还应该加强对“掌握化学知识”的要求。总的来说,学生对化学的认识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学生对化学的追求逐渐从过程转向结果。所以,学生对化学理性的认识正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但学生的追求过多地盯住学习的结果,这是我们教育不和谐的表现,在化学教育中应该强调和体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
2.2教师对人文教育意义的认识
该部分为教师调查问题,包括5道题,主要想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认识,只有教师对人文教育有了深入认识,那么人文教育才能深入实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对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认识是准确的,更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化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有81.8%的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对化学教育“重要”,有90.9%的教师认为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开展人文教育;教师对人文教育的目的上的认识是准确的,有86.4%的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应带给学生“人文精神”;教师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上是有效的,有59.1%的教师表示学生喜欢人文教育,有68.2%的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对学生化学学习“有效”。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确确实实有很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作了大量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在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办法不多,在人文教育的内容上不清晰,以至不能更好地推进人文教育的实践,所以在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人文教育吗”的调查中,有18.2%的教师选择了“经常”,77.3%的教师选择了“偶尔”,还有4.5%的教师选择了“从来没有”。
2.3 对人文教育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该部分包括了教师调查问题3道,学生调查问题5道,主要想通过调查了解和探讨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从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90.9%的教师认为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熏陶、感染”,然而只有27.3%的教师和29.1%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人文教育的途径是“自主阅读”,72.7%的教师和66.5%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渗透”或“课堂穿插”。事实上并非如此,调查中只有18.2%的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人文教育,有77.3%的教师只是“偶尔”,可见在课堂穿插或者渗透人文教育根本不现实,因为化学课本身就有自身特点和要求,在化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有限的,也是分割的。而且,人文教育强调“自主”、“熏陶”和“感染”,所以把化学的人文教育完全寄托于课堂并不是最有效的,开发“人文读物”和开展“自主阅读”应该是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65.9%的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但80.6%的学生认为平时用来阅读的时间“较少”或者“很少”,87%的学生认为身边与化学学科相关的读物“较少”或者“很少”,所以有65.7%的学生“希望”开发与化学学科有关的课外人文读物。通过人文读物的自主阅读可以实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但还需要探讨和研究如何开发人文读物和自主阅读如何实施等问题。
2.4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识
该部分包括了教师调查问题1道,学生调查问题3道,主要想通过调查了解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最贴近学生的内容,探讨人文教育内容的形式和传递的思想。
从表4可以看出,在对教师关于“应该从化学的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和对学生关于“在化学学习中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的调查中,他们的结果非常惊人地接近,“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和“化学与社会”是师生都比较认可的内容,在人文读物编写上可以适当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而在人文读物内容的要求的调查中,66.3%的学生喜欢“故事叙事性的”文章,71.5%的学生希望阅读的文章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事叙事性的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容易理解,是适合编写人文读物的一种文体。读物是载体,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符合人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养育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白,中学化学人文读物要以“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化学家故事”和“化学发展史实”等为内容,要采用故事叙事性的编写体裁,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3 基本思路和策略
3.1坚持以“熏陶感染”为人文教育的方式
要全面开展人文教育,就一定要正确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在认识、改造外界环境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人文内涵,而人文教育又为科学提供了宽广的文化背景,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统一的。化学教育中隐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化学学科中的素材就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而通过化学中的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学习化学。所以,在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人文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致在促进化学教育的同时也在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人文教育追求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感悟,而不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所以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和感染。在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通过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心灵得到熏陶,情绪得到感染,人文精神得到养育。
3.2 坚持以“自主阅读”为人文教育的途径
如果在课堂上太多地去开展人文教育了,那这样就不是化学课了,这就是课改后很多人呼吁的课堂应该“以学科为本”。这是很多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说明课堂教学要以教学为目标,要完成教学的任务,让学生在“人文”的氛围里学习是我们课堂要追求的,但在课堂上刻意渗透或穿插人文教育是不现实的,也和人文教育本身是相违背的。在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更多地是要挖掘化学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素材需要学生去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应该是最有发掘空间和最有效的途径。但学生基本形成了读书是为了学科学习,所以没有时间去读书,甚至已经没有了读书的习惯了。要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有关化学的人文读物,并让学生在人文读物阅读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得到人文精神养育,是有一定困难的。化学教师在组织化学教学时,应该丰富化学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围绕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简报评比、化学故事会活动、化学游园活动、化学创造发明活动等,调动学生自主阅读有关人文读物,使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3.3 坚持以“人文读物”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职业教育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07-22
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汇报06-22
职业教育中心工作汇报材料11-10
资阳区职业教育工作汇报06-15
文联三新主题教育情况汇报06-10
教育行风整改情况汇报材料11-22
如何开展新八德教育情况汇报11-17
教育发展情况的自查汇报12-08
集团职工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05-26
远程教育实施情况汇报材料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