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精选9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篇1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

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

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不能把这些自以为熟悉的事情传授给任何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因为我不会描述它们,比如让一个盲人猜猜蓝色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学习和获知过程也是如此,只有让他亲身经历、体验才能理解。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与他的同伴之间的沟通似乎更为容易。对于教学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有效。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

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对某个图示进行讲解;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并不马上做出评判而是让其他学生来判断;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帮他补充等等。

培训过程中的收获还很多,今后教学工作道路还很长,以此寥寥几句话作为这段时间的感悟,希望对其他同仁有所帮助,同时也勉励自己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努力。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初中生物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科理科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对理科的学习兴趣和理科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的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

1.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开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开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游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呼吸道传染病:拜拜飞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消化道传染病:鸡伤病系二虫(脊髓灰质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蛲虫病)血液传染病:疟疾流出黑丝虫(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出血热、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炭(炭疽病)破(破伤风)血吸与狂犬。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灰质和白质、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抓基础,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

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篇2

通过列举污染源, 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尽如人意,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 想办法, 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活动过程

T: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Ss: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etc.

T: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Ss: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All the factories?

Ss:No.

T:What factories?

Ss:Paper factories, 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 plastic factories...ect.

T: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 too?

Ss: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T: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T: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 what else can we do?

Ss:1.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2. 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T: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But he never accepts it.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T: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You’re very clever.Thank you very much.But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

Ss:The smoke of factories, the smoke given out by buses, cars, trucks, motorbikes...ect.

T:There aren’t many factories in our city, Hangzhou.But the air is not good enough.Why?

Ss:Because there is much traffic.

T: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1.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roads.

2.We can ask people not to drive their cars to work.

3. We can ask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4. We can tell people riding bikes is good for their health...

T:If their homes are far away from their workplaces, can they ride bikes to work?

Ss:No.

T:How can we solve it?

Ss:We can ask the leader of the city to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Such as adding more buses, building underground...ect.

T:We have thought out many methods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I will try my best to tell our governmen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make our hometown more beautiful.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Ss:Yes.

T: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Ss:Yes.

S1: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S2:I sometimes draw on public walls.

S3:I cut down a small tree in my school in Grade One.I feel very sorry now.

S4:We sometimes throw litter on the ground in and out of our classroom.

S5:I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T:Will you spit in public places from now on?

Ss:No.

T:Will you draw on public walls any more?

Ss:No.

T:Will you cut down trees in the future?

Ss:No.

T: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s:No...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ity (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三、反思

1.本文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英语课与生物课中的“环保”章节的整合, 学生较熟悉。老师让学生列举污染源, 学生讲出了很多的污染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2.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 巧妙地运用合作学习法, 从而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学生们以主人翁的身份, 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 他们先用劝说的办法, 当此法行不通时, 再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 最后上告政府;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他们号召人们骑车上班。当老师提醒他们, 若家离工作地方很远, 不能骑车上班时, 该怎么办?他们马上想到了公交车。他们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车辆, 建造地铁。

3.老师因势利导, 请他们回忆一下, 以前有否做过有损于环保的事情。其实是英语课与政治课的整合。在这么和谐、民主、激动的气氛中, 学生们毫无顾忌, 畅所欲言, 纷纷讲述了自己以前的不文明表现。当老师问他们以后还会做这种事吗?他们很真心地回答:“No.”自然恰当的德育渗透, 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关键词:案例;反思;学习兴趣;主动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所以,好的教法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总结,善于应用,才能不断地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准确授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为准确制定目标奠定基础。该“会运用”,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让学生在上课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使其学习有方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以后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案例片段(一)思考的问题:在单词教学中如何变单一为多样,变死板为生动?我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单词的使用语境,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几张图片(一些橱具和两位橱师),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知,从第一印象开始就对他们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了对这两个词汇的混淆。然后再通过“He is a good cook,he has a lot of cookers.”这样的例句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新目标(人教版)的教材词汇量大,单词长,生僻词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呢?美国学者埃克斯雷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实践证明,拼图法,数字游戏,单词接龙游戏,小歌诀,顺口溜等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过时,教师再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课件,动漫等手段,真正达到重情景,重趣味,重运用,使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加入这些美味的“作料”,无疑是一種优化组合的创新,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片段(二)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往往学习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英语,还不能开口说英语,而只能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如我在教授:

Sandra:Hi,Gina!

Gina:Hi,Sandra!How's it going?

Sandra:I'm in France.I'm calling to see how you are.

Gina:Oh,thanks!

Sandra:How' it going?

Gina:Pretty good!I'm just doing my homework.How are you?

Sandra:Great!I'm with my pen pal.She's from Paris.We are having lunch.

Gina:Cool!How's the weather there?

Sandra:Great!Hot and sunny.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Gina:Also hot.And really humid.

这个对话,在第二天提问时,学生的背诵情况很好,但当我要求他们重新组织一个对话时,效果不尽人意。要么两人一组的搭配不合适,按照固定的座位进行操练,有的搭配过于悬殊,开展不了对话;要么只会运用近期的知识点,稍微久远的就遗忘。

教学反思: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案例 篇4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效的指导,制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花更多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引导得好,学生学习就很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训练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学到了重难点。但是如果我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或者引导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话,课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内容上要和重难点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疑难,提到课堂效率。要在教学生长处设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形式上要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训练应少一些常规训练,多一些问题解决

教室选择训练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应选择,开发,收集和创造实际问题情景来为教学服务,可以通过游戏,对话,编故事等来达到训练重难点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相当的高。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用全部心血和智慧去教书育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的座右铭。

其次,教师要有幽默感。适当地运用幽默,能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体验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个性魅力和智慧的光芒,就能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用幽默作为批评教育的手段,也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识、成熟,改正错误。

第三,教师要会倾听。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四,教师要有智慧。语言简练、明确、有弹性。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和英语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创设适合知识学习的情景,使英语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感觉,让学生丝毫觉察不到教师人为的痕迹。

第五,教师要会表扬。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他们,使他们产生积极而愉悦的心理。

2、了解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英语基础、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及教学期望等。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来选择教法。

在讲授新课时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学生主要活动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在活动前老师应明确这次活动的任务,这些任务体现出学习的实效,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活动来完成所给的任务。活动中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组织比赛,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组内交流,锻炼能力。沟通交流,培养开放型、交际型人才。轮流当组长,提高组织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进行具体的成果展示(组内和全班汇报所给的任务)。新课标要求注重语言的输入更注重语言的输出,语言就应该是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习得”与“学得”结合,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

3、要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本课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用图片制作课件、学生表演、使用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性、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有效性,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学好英语知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育人的宗旨。英语新教材寓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篇5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篇6

一、教案背景

关于运动,学生刚刚接触,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开教学。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分析: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3、让学生看课文第26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交流分析: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认为:“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生活处处存在着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教学中不断地从生活中挖掘规律,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举实例。

平永中学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7

一、学习方式

全等是两个三角形之间最常见、最简单的相互关系, 学会全等条件的判定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同时也为后面三角形其他关系判定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此看来,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相关知识是初中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 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互助。

二、学习任务

在这一课题的学习中, 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研究、交流等各种方式,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要对三角形的各项条件的分析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注重对推理过程的总结和分析。 课程结束之后要完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熟练地独立完成三角形相互关系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进行详细的探究, 让学生亲自参与证明实践, 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对判定方法进行相应的总结。

2.学生要熟练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式, 分别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并且熟练地应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的三角形之间关系的判断。

3.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进行培养, 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争取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这一课题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研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研究主要会经历问题引入、动手操作、同学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学生会对判定条件有更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但是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掌握, 这样学生就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可以为解决学习道路上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帮助。

至于教学难点, 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做到灵活使用, 这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是很高, 因此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的研究过程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加以点拨。

五、具体教学步骤

1.提出问题引入知识点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画一个三角形, 并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再画一个与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三个对应角都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这六个条件, 那么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如果只满足其中几个条件是否还能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

学生活动:进行分小组讨论,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 从一个条件相同开始研究, 逐渐增加相同的条件个数, 并对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归纳。

2.探索与发现

教师活动: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把判定对象进行分组, 一个条件时分为一角一边, 两个条件时就分为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三个条件时分为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再根据这些分组分别进行实践探究, 可以得出只满足一个或者两个条件都不能充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再对符合三个条件的情况进行研究, 先对对应的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研究, 对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在学生面前进行比较与分析, 看是否能够明确判定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再以此类推, 让学生对满足剩余几组条件的三角形进行分别研究。

学生活动:先仔细观察教师的研究过程, 再根据示范自主地研究几组条件, 试着对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总结。

3.总结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进行归纳,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正建议。 最后要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总结,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并且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 争取做到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上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并且在课后的练习中灵活运用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 同时又对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 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实现。

2.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观看者, 而是参与者,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维领域,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创造了非常轻松、 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 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得以发展, 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依托案例载体 反思教学行为 篇8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咱们都很紧张。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放松一下,好吗?游戏名称:“抢数30”。游戏规则:两人对抗,每人每次只能报1~2个数,谁先报到数字30,谁就获胜。听懂了吗?(师生对抗玩两次,大家为获胜者鼓掌)

为什么老师每次能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等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不仅能像老师一样玩游戏,甚至还会编好多游戏,并且能做到百战百胜!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今天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新的知识呢?(四人小组尝试,并作好记录)

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自我否定了常规思路,产生极大的认知冲突,迫切需要得到指点。于是,我总结:按常规思路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请大家借助老师下发的计数器,按老师所提供的探究题合作探讨。

(事先,每人印发一张16开练习纸,上面印有4列计数器,每列4个。第1列给定3颗珠子,第2列给定4颗珠子,第3列给定5颗珠子,第4列给定6颗珠子。要求四人合作,每人完成一列,用规定的珠子总数任意摆4个自然数,再除以3写出结果,除不尽的用余数表示。)

探究思考题如下:

(1)做完后,你发现有什么规律?为什么珠子总数是3、6的时候摆出的任意自然数都能被3整除,而珠子总数是4、5的时候摆出的所有自然数却都不能被3整除?

(2)珠子总数是3,实质上就是这个自然数的和是3,因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与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而与什么有关?

(3) 想一想:如果珠子总数是7、8、9、10颗……会是什么情形?你能总结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后,我作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上述教学片断,一改以往单一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将学生自我实践活动融入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实在,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这样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一、较好地体现教师的角色地位的转换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对教材、对学生的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地处理教材,融入教师的智慧重新开发教材,进行二次重组,使静态的文本语言活动化,将相关的知识体系最优化地展示在各层次学生眼前。作为教者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并依赖学生,所做的只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并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建立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节省的是教师大量空洞的灌输时间,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论式教学的倾向,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较好地创设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景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需要与兴趣的数学,只有那些能够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数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时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者要将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实践,挑起认知的冲突,并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将学生很自然地领进“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数学、探究知识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也许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却。

三、较好地瞄准了知识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篇9

—— 湖南师大版初中思品课《畅谈理想》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

我在执教《思想品德》(湖南师大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畅谈理想》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理想进行描绘,并让学生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个女学生在专注地画着一棵棵小草,一个男生则聚精会神地描绘着一个乌龟。我自认为他们在做与学习关联不大的事情,于是善意地示意他们要参与小组活动。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展示自己的创意,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做茫茫人海中的一棵树,为他人托起风雨,顶起霜雪;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成为滚滚江河里的一滴水,载上航船,荡尽污垢;还有的学生说他的理想是成为浩瀚苍穹中的一颗星,缀于天幕,闪烁着光,虽说光很微弱,但能为他人照明;还有的学生说他想变为芸芸众生中的一条龙,力争上游,撑起一片晴空„„我被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吸引着,也被学生们的大同理想而感动着。这时,我看见刚才躲在墙角画乌龟的男同学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是否让他来展示他的理想?说实在的,我有点犹豫,因为乌龟在我们乡村被称为“王八”,是无能的象征,难道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只“缩头乌龟”?他的理想会不会与我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他的回答会不会与我的导行目的发生遭遇战?但我又想,如果因怀疑他与我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而不给他发言的机会,那么就有可能抹杀学生的灵感,就会销蚀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也许一个精彩的瞬间就会因为我的主观武断而错过„„经

过瞬间思考,我还是让他上了讲台。他把画好的乌龟放到展示台上,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个学生失声道:“啊哦,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只乌龟!”有的学生大笑起来,我有些担心,心里暗暗后悔。只见他红着脸、清了清嗓子,庄重地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专门研究乌龟,因为乌龟是长寿的、健康的,我希望我的研究能给人们带来健康,让天下的人都长寿”。听完他对理想的描述,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我暗自庆幸:幸好给了他机会!

最后,我想到了那个画着一棵棵小草的女孩,她的未来蓝图和设想为什么不拿来展示呢?我点到了她。她有点局促不安,胆怯地说:“老师,我把我描绘理想的图画交给您,您去领会吧,我怕理想太卑微,让大家笑话。”捧着她交到我手上的图画,我的心有点沉重,“卑微”一词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理想远大、做伟人是对的,当平凡人做普通事也应该是对的。不能让学生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于是,我轻轻地问她:“能让大家对着你的图画说出你的理想吗?”得到她的肯定后我一边展示着她的图画,一边赞美着:“很有生命力的小草啊!”“大家能帮她说出她的理想吗?”有的同学看了图画说,她的理想也许是要像小草一样做平平凡凡的人;还有的同学说她也许要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于是我引领大家思辩,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和做一个平凡人都是很不错的,只是不同的理想可以铸造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才是七彩的人生。

放学时,那个不愿意说出自己理想的小女孩给我送来了一张小卡片,卡片中这样写道:“老师,谢谢您!您让我这个自卑的学生觉

得再不卑微,是您给我种下了智慧之火,尽管我不是很行,但我也会放飞我的理想,像小草一样尽力长出真我的风采。”

【反思】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归课堂

课堂本属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一堂思品课中,我只在“导” 和“ 启”上做文章,扮演点拨、诱导、启发的角色,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给足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都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发挥,让每一个生命的智慧之花绽放。学生的创造天性得到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表现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地超乎了我的预料。对待那个画乌龟的学生,我没有用成人的眼光去否定他,而站在儿童的视角等待花开的声音,让他的异类思维与同学们的思维产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回归了课堂,成了课堂的主角,唱响了一曲动听的理想之歌,从而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教学机智,适度因势利导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改变自己的课堂预设,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思辨,做到因势利导。这节课中,画小草的女孩的“理想卑微,让人

上一篇:不要失去时才懂得珍惜作文下一篇:人才工作讲话发言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