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精选14篇)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1

我从这次新课标培训当中学到了很多新理论,悟到了很多新道理。动情地总结过后,我又想新课标课堂教学给老师带来了很多挑战,究竟如何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呢?通过新课标的笔记和材料,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是否合适,请指导教师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模块实际授课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求具体明确,层次清楚、突出重难点,作业设计也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

第二、完善教学过程。完善的教学过程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阅读教材,对教材深入把握,理解其意图,考虑学生的能动和接受情况,把过程考虑周到详细,注重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流畅。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他们不断探索。

第三、注重学习策略。为了能顺利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意认知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切实把教的内容落实在学生身上。讲究策略,自然要注意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呈现,采用演讲、对话和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文讲解中,充分利用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学。

第四、关注学生心理。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控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情绪沉闷时,不妨讲两个笑话活跃活跃气氛。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倾听,及时点评,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及时采取鼓励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肯定和鼓励,从心理上加强学生正面的积极确认。

第五、增加教学实效。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尺码,是师生讲好课的重要依据。在讲课中及时调控课堂,通过提问、讨论等活动,观察一下学生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还要通过练习和检测及时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最后,要上好一堂好课出了教学层面的内容外,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和情感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本人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熟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课堂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过程,也是心灵的交流过程。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激情课堂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态要自然大方,仪表端正,衣着整洁,言语文明,举止文雅,声音清楚宏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在为人和为学两个方面做学生的榜样。

新课标对老师的上课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学如逆水行舟,不仅则退。”我愿和所有的老师一道共同努力,开创新课标教学的春天,让渴望求知的满园花朵姹紫嫣红!

tfqfff | 阅读全文(42)| 回复(0)| 引用通告(0)2008-10-24 11:05:00 >>[原创]桦甸市第九中学法制建设工作总结

桦甸市第九中学法制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学校法制建设工作根据教育局法制办2008年工作要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制进学校”活动为载体。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推进学校法制化建设步伐,营造健康和谐的法制环境,提高学校依法行政能力和广大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快速和谐发展。

一、领导重视,精心安排,注重实质。法制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建立普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按照“

五、五”普法规划,以“弘扬法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根据教育局法制办对普法工作的安排部署,成立以校长、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各职能处室、各班组、组任委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全年法制建设的具体工作。

1、广泛动员,使全体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完成学习法律的各项任务,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增强全体教师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2、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和教师依法执权能力;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3、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一、以法律进学校活动维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二、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深入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具体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吉林市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暂行处理办法》等法律学习,采用集中讲座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并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结合验收考试,提高了广大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和义务。三是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普法以课堂主渠道为主,兼顾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如经常利用升旗活动的时间,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利用班级板报不定期进行法律宣传。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各班级举行知识讲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对学生进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考试。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各班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手抄报的编写活动,今年每生编写法制手抄报二期,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制教育。

三、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工作,坚持普法与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使学校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机制更符合法制精神和法制规定,规范整体办学行为。学校与派出所联合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切实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定期到校进行法制讲座,特别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尤其是发挥他们在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积极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

一、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高学校依法行政能力和广大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学习《义务教育法》活动,学习采用集中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明确了义务教育制度、管理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权力义务、地位待遇等一系列问题的新举措和新规定。推进了学校法制化建设步伐,提高了广大教师依法施教的能力和水平。

二、为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制订了《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成立了师生申诉组织机构。不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对涉及师生申诉事项学校能依法妥善处理协调,及时填好裁决记录,特别是对于学生间因打闹、打架等造成伤害,引起经济纠纷的,在学生提出申诉后,学校能依照相关规定予以裁决,保护了受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学校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公开方式内容符合上级规定要求,学校各项决策,中层干部任免、大额物资采购、职工评优晋级、资金使用等内容均做到公开透明,积极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学校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了真正的落实。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了学校的稳定,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积极参加校方责任保险,有效避免责任风险。学校积极制订校园突发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做到遇到突发事故从容应对。

tfqfff | 阅读全文(114)| 回复(0)| 引用通告(0)2008-10-24 11:04:00 >>[原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学习总结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学习总结

桦甸九中、唐锋芹

科技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国际化的大都市呼唤一流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中学教育,也紧锣密鼓的拉开了课改的序幕。我们深知:要构建一流的教育,必须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以积极的姿态来迎接挑战,与改革同命运、共呼吸,把握机会,领会课程的精髓,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深入广泛的学习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是一次园本化课程构建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过程。面对新理念,我们在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中,寻找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以下是我们的思考与探索:结合我的实际作如下总结:

加强学习和培训,促进专业化发展

1、学思结合,全面领悟新课程。开学以来,我们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传达上级课改精神、观看新课程辅导报告录象、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参与式培训、问答式咨询等等。一次次的学习与领会、讨论与反思,我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畏难、知难而上到热情接纳的过程。

首先,我做到先行一步,抓紧自身的学习,反复研究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每一次学习之前先确定好本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学习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确立开放的、整合的教材观,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以教研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我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参与式培训活动、集体与分组、个别学习形式相结合,将课程理念、方案等通过专题进行诠释、分解、尝试。具体的操作方案通过班组的形式,通过案例评述、个案记录等方式进行研讨。本学期我们针对校本科研为研究重点,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将教学活动、主题探索活动,通过分析、反思予以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多媒体制作的能力,每人为学期上交课件20个。

3、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着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我们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使资源能真正利用。

4、新课程在农村的实践让教师、有更足够的时间从容地探索、试验、活动;让教师、在更大的范围,以更活跃的形式展开活动,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写作教学,探究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乐趣

在新课标标准下, 对高中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写作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 因为学生们即将升入高三, 离高考越来越近。那么如何让高中写作教学充满乐趣, 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把高中写作教学的乐趣作以简要的介绍。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份关于写作的自主权, 比如写作的时间和作文的形式可以自由。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就应该学会抓紧写作灵感, 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感性思维, 在面对写作时就不会那么束手无措, 也不会出现词穷的情况。再者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分享成功, 这是高中写作教学的最大乐趣所在。学生和学生之间, 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平等对话, 没有高低之分, 让彼此思想碰撞。

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问题

(一) 学生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在面对作文话题时, 容易产生困惑, 没有话可以说, 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的状态。这种状态普遍存在写作能力较弱的同学当中, 这样就打击了学生的信心, 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抗拒心理。

(二) 学生不知从何下笔

作文的命题是用来打开学生思维的。看到命题, 学生的想法有很多, 但是不一定都准确, 怎样将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都有条理地结合起来, 这是写作的重点。比如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题目“美的发现”, 学生在面临“美的发现”这个话题时, 虽然觉得难度小, 但生活中关于“美”的事物太多, 写哪一种“美”让学生们犹豫难定。学生在审题时的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进度, 导致学生入题太慢, 有的甚至偏题, 最终导致文章失败。

(三) 题目老化

在写作教学中, 有的作文题目经常出现, 导致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侥幸并轻松地完成一篇, 这对写作水平不仅没有提高, 还会导致写作水平滞后。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 写的作文一直“旧调重弹”, 导致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大大降低, 甚至到厌烦的地步。

(四) 形式统一化

学生作文的格式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的, 比如回忆性文章采用倒叙法, 从“引子”到“回忆”再到“结尾”, 完全没有新颖的地方;又比如议论文总喜欢用总分总的形式, 架构太老化。这种结构模式的产生, 使学生思维一直没有活跃性, 导致文章死板化。

三、高中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 学会积累

1. 在语言方面要积累大量的语汇

语汇是作文的细胞, 它包括词、短语、句子、句群等。积累语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阅读, 只要有时间就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来增加自己的语汇量, 在书籍或报刊杂志上看到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时可以把它抄写在笔记本上, 空闲时间多翻看, 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此外,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 就有大量优美的散文,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 描写了美丽的景色, 这些句子学生都可以进行参考, 对以后写景类的作文帮助非常大。

2. 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相当于作文的血肉, 没有材料的作文是空洞的。好多学生在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 到写作的时候就不知如何下笔, 甚至乱写一通。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 就必须积累素材。通过写日记、写生等方法记录, 在记录时, 要注意细节问题, 掌握人、物以及景的特点, 这样作文的质量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 思想方面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

思想主要指的是观点, 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中心思想不明确就说明作者思想是肤浅的。因此, 很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二) 学会观察

鲁迅曾经说过, 学会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从观察中来获取写作时需要的素材。有些事看起来很正常, 可它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时就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来总结。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教材中, 第一个写作题目就是“亲近自然”, 这个话题就是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说我们要留意花坛里的花是如何盛开的, 这就需要仔细观察, 了解花盛开的过程, 才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

(三) 重视立意训练

首先立意必须要明确, 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情感和思想观点的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启发。其次是立意要具有专一性, 无论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有多么复杂, 主旨是一定不能分散的,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你可以叙述很多事情, 但这些事情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个中心思想, 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立意必须要新颖, 新颖是写作创新的核心。结合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教材第四个作文题目“想象世界”来说, 就需要新颖的立意, 这样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趣味性。最后是立意要深刻。文章所表达出来的主题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肤浅道理, 而是深入到本质中更深层的意蕴。

事实上, 很多学生不重视审题立意, 作文立意较差, 甚至偏题, 更谈不上新颖和深刻。为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大审题训练的力度, 可喜的是,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每次作文训练都至少列有四个作文题。我的做法就是预留一个作文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 认真审题立意, 并完成作文。其余作文题虽然不写作, 但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拟两个写作的主题, 在检查学生的立意和讲评中, 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就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比如, 人教版必修五中“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写作练习第二题, 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段话, 进行写作。好多学生没有看过这篇小说, 对这段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如何立意, 更是不明白“奶酪”的比喻义。此时, 教师只要引导帮助学生对几句话进行细致分析, 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全方位、多角度把握这则材料, 学生就不难发现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变化”或“改变”, 学生就会拟出“改变自己, 与时俱进”、“要学会检查、反思, 适应新的环境”和“享受变化”等新颖而深刻的立意。

(四) 强化写作和评改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凭学生“练”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安排作文训练的内容。除了常规的大作文写作外, 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 并有针对性地讲评指导, 学生对这种一对一的指导印象深刻, 收获也会很大。

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坚持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评论。学生在上课前按一定主题自写讲稿并演讲两分钟, 然后由一位学生针对演讲内容、讲稿结构、演讲仪态、语言表述进行一分钟即兴评论, 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得到提高。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多参与评改作文, 在这一原则下, 我从此在评改作文中解放出来, 教师“懒”点, 学生就“勤”点, 学生参与多, 自会在评改中受益。但教师的“懒”, 并非是一概甩手不管, 而是要做好一个评改作文的引导者和管理者。我采取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让学生自改、互改作文。教师只作宏观上的引导、点拨、讲解, 每次讲评作文时都找几篇优秀作文给学生看, 并与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对照, 找出差距。同时, 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 进行有重点的针对性评改, 并写出评语, 教师再把学生评改的作文进行把关和反馈, 这样, 学生在参与评改的过程中, 日积月累, 写作能力自会得到提升。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才干, 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胡怀强, 杨璞.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25) .

[2]蒋念祖.写作训练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构想及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6) .

新课标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激发灵感,写作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反之,学生则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毫无灵感可言。从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空洞性和形式化,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不再让学生怕写作文,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改进小学生作文现状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巧取素材,激发兴趣

1.从生活中提取作文素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首先教师选题要从易到难,选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话题,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不再畏惧写作文。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会、观察生活,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选取作文素材时,先训练非指定形材料,让学生大胆写,随便写,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把所见所闻的事物作为写作素材。作文要求也不高,可先写几句、几段话,也可写一篇,使学生不厌恶写作,鼓励学生大胆动笔写,增强他们写作 的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表扬。其次对于命题形作文要灵活把握,使命题要富有启发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命题也有童趣,更要有选择和发挥想象的余地。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可改为《我……的一个人》,《我的书包》可改为《我的……》等。

2.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素材。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参加到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写作文的才能有感而发,知道如何下笔。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经常组织形式参加课外活动,力所能及的劳动、春游或引用电教设备给学生进行影像播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信心,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主体参与,拓展思路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中虽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写作方面更难建立一条分析事物的思路。因而在写作文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内容写得不具体、实践发展轻重不分、内容写得杂乱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采用“大家说大家评”的作文方法。写作时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人为重点 的地方说出来,最后让大家再讨论。解决所写作文与分析的情况会产生哪些矛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要有顺序、有目的、有重点、有特点的写作思路。例如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在写作钱讓学生分析作文命题和从命题中可以想象此次作文 的重点是什么。

2.采用列提纲法。我们从阅读中入手,先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给书中的文章列提纲的方法、步骤、要点,然后再学会慢慢在写一篇作文前自己的头脑中先弄清写作目的,想想所写得作文怎么写才有条理。最后让学生把现在思路列成提纲。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是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检录写作思路。

三、勤于积累,笔下生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文字,一篇习作,这些“台上十分钟”处处都要用平时积累的“台下十年功”。

1.靠课内课外的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靠细致的观察和留心自己的言语的积累。好的作文离不开生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留心周围的人、周围发生的事和自己所说的言语,做生活的有心人。

3.靠练笔的积累。好的一篇作文不是靠一写就成功的,而是靠日常的练笔连出来的。我们在这方面采用了选词造句、生活片段速写、写不定期日记、做摘抄等方法为写作前打基础。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胸有成竹。

四、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就让教师转变以往“大包干”的批改思想,把习作批改权“转让”给学生。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修改提高的广阔空间,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互相批改习作,兴趣十足,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习作后的成功与喜悦,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习作的平台,让写得好的同学谈其写作经验,此举对他本人和其他同学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鼓励。针对学生的不同习作进行自改、互改,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励学生写出个性张扬的好文章。

新课标登山游戏教学反思 篇4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欢。范文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无论学生设计得好与坏,只要设计了那就是他的最好作品,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作品展示的不够多,评比的时候不够深,没有进行对比,进而导致学生操作后的成品的美感不够好,以后应该在此方面注意一下,并且要加强师生评价标准的引导和小结提升。范文二本节课是我在学习新课标,在其全新教学理念指引下尝试设计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按照“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积累迁移”进行课文教学。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的倾向,根据不同需要安排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和浏览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形象,并鼓励学生参与阅读评价,切实做到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与此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都在其中逐渐培养。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课堂上我把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本节课中共有两次合作学习。其一使在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浏览课文和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研究填表;其二是表演列宁在巴果茨基 的带领下走小路的情景。我为学生设计了四个可供选择的角色,相信必有一种适合“他”。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每一位组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概念语文教学提出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倡导读写结合以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恰好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在了解列宁为什么两次从险路上经过后,列宁这种面对困难豪不畏惧的坚强品质,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为了使这种意志品质进一步升华,深 入学生的内心,与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相互沟通,碰撞,产生更高层次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意识,我在进行教学总结时让学生将课外查找的有关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至理名言或典型事例,之后又启发学生“今后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从学生那一句句真挚的 话语中可以想见学生已经充分的从本节课的学习中受到了熏陶和鼓舞。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使教学内容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放手自学,快节奏进行,或以读代讲,或浏览提取所需信息,如初读课文后填写两次走小

路不同之处的表格和登 上山顶后看到日出美景教师配乐范读等部分。而对于重点部分,特别是又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新概念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争把它作为自己的宗旨,但由于本人经验不足,自身素质尚需提高,所以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说话语速过快,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太丰富,而 且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更新,使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创新,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范文三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到尾地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析解课文,机械地抄写和背读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进入新课程改革,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时间“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许多新理念扑面而来,学习领悟后,顿时又会给人以清风怡人的感觉。随着这些新理念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为之一新。因此,在这节课中,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演一演”这种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表演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演

新课标登山游戏教学反思 篇5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到尾地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析解课文,机械地抄写和背读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进入新课程改革,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时间“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许多新理念扑面而来,学习领悟后,顿时又会给人以清风怡人的感觉。随着这些新理念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为之一新。因此,在这节课中,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演一演”这种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表演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演练过程中读懂了课文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泼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写一写”这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毅然决然”这个词,然后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种设计,既拓宽了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在教“议一议”这环节,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紧扣课文内容,畅通感想。这样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三、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通过信息和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这节课,我采取了自由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练习议一议,自由合作演一演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节课,学生通过演写议等环节,自己搜集,运用所学知识,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内外知识的贯通。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6

刘丹

在六年的高中教学生涯里,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

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我们的情况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我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没底,虽然有进行培训。

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文理分科早,理科氛围浓,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少,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反思和今后计划

而最近两年湖北高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试卷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法、句法、结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比较简单。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言的交际化。考生要做好题,就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与课文挂钩很紧。从多次考试中暴露出我班学生的问题:基础知识不过关,学过内容一知半解,导致单选和完成句子题型做的不好,作文乱用词汇,完形填空中词汇题错误较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也对此制定了今后计划:

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时刻都要抓紧基础课本关。加大督察力度。同时要培养学习习惯,采用二个方面(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实践中证明实用性较强,经过高一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性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

二、高三阶段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量就大大增加,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困惑

新课标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新课标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学设施不完善

一些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尚未配备完善的生物教学设施。例如, 大多数学校没有相关的实验设备, 实验器材过于陈旧, 无法满足新课标形势下生物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实验,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相关的实验设备, 也就不能直观地、明显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 生物知识掌握不牢固

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是性格、心理等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都会影响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效果, 另外, 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连接, 削弱了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落后

新课标的实施, 要求教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但是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校的生物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重点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忽略学生的实验部分。另外, 教师在讲解生物课程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身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过于陈旧, 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 无法引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发展方向

在新课标形式下, 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观念由教师是课堂上唯一的主体转向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转向新课标形式下的新的教学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形式日益丰富, 将高中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调动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一) 加强实践教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 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和实验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坚持新课标形式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采用探索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 将生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整合。

(二) 协作式教学

新课标形式下, 参照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师设计一些研究任务,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并分配具体的研究任务, 然后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完成实验, 即采用协作式的探索性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协作式教学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以实验教学为主的高中生物教学。另外, 也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巩固自己所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兴趣, 提升团结协作能力,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形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创新活动得到创新成果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创新是一切知识的动力来源, 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成为新课标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 贴近生活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学科,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为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实践能力相结合应该加强高中生物和生活的关联, 通过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包含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应建立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模式, 以亲身经历带动亲身体验, 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加贴近生活。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拓宽教学知识范围, 坚持利用生活实践检验教材理论。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教材之外的其它知识和生活实践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教材和日常生活中关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相联系, 把教材中的内容放到生活中进行验证,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结语

新课标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 学生逐渐成为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不断优化高中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 在新课标形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索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生物是高中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改革逐渐深入, 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 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 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虽然, 高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本文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中生物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洪祥.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5) .

[2]仝瑞建, 李勇慧, 路东霞.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新课标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备课的反思

1.对教材的预见。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在进行遗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复习时,模块二是按照发现史进行安排的,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授课中我按照课本顺序进行授课的,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在知识上形成网络,我先进行减数分裂的复习,然后讲解基因在染色体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和复习遗传基本定律就容易了。既在新课授课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在复习中使知识形成了网络。

2.教学对象的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我们学校的情况是,由于中考不加试生物,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不学生物,有的初中学校根本就不开设生物课,升入高中后学生的生物基础只是停留在小学的自然阶段,有的甚至是空白。再加上我们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到了高二才开始开设生物课。基于这种现状,我在备课时就把初中应该掌握的内容添加进来。例如:在进行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教学时,我就预见到学生会问我植物是如何进行有性生殖的,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把初中花的结构及花的各部分结构是如果发育成一个果实的个体发育内容添加到课堂中,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

二、课中反思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生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呼吸需要哪些条件?有哪些类型?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层层递近展开互动交流。例如当有同学提出:“没有氧气生物是不是就没有能量了,就不能生存了?”的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为下一步讲解无氧呼吸打下了伏笔。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思维等能力。如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以在学生做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周围可见的植物;像大蒜、马铃薯等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测定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模块三“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上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说:“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经过的小汤河,在我高考是河水的流量是现在的三倍左右,河里的鱼儿有哪些。而现在什么样?而现在同学们看看是什么样?”然后把近几年我出去旅游时拍摄的香港、日本等国家的生态环境情况给学生们展示。进而谈到我们现在周围的环境,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又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优化。

三、课后反思

1.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生长素”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只要有促进生长作用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生长素”。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必须是生物体本身产生的”而人工合成的就不是生长素,而应是生长调节剂,同时应把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例如:生长素是植物体内的,而生长激素是动物体内产生的调节物质。

2.反思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讲解无性生殖时,我说:“无性生殖的特点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句电影的名字就融入到了课堂。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3.反思学生的见解。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等病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及W区、V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9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课堂教学反思的涵义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1.特殊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3)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 2.重要作用

(1)更好地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2)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3)加速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课堂上的灵动 2.写学生的独特见解 3.写教学中的成功 4.写教学中的失误 5.写“再教设计”

(四)课堂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1.教后记反思法 2.日记反思法 3.案例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对话反思法 6.录像反思法

(五)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重新设计——实践验证

(六)提高课堂教学反思能力之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2.注重案例剖析,提升教学水平3.增强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 4.实施学生反馈,拓宽反思渠道

三、结论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10

今天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在教学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使我对于复式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去年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很容易在描点的时候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课堂上本来打算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画的时候不同,当提到为什么不同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折线这里的单位长度就是一月只有一个,而前面是一个同学有两格的,这是我就把一月一格变成了一月两格,这样是否就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的呢?为什么未出现不同呢?两者是否可以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复式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那就是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有了这个就可以发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格呢?就是因为不便于看了,而复式折线统计图采用一格就非常地便于比较,比较哪两个月相差最多,哪两个月相差最少?哪两个月相等?如果采用一个月两格的话就达不到这样便于比较的效果。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就算是采用了两格,但是是相邻的两格还是非常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这样就好看又便于比较,所以也就有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只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组数据的比较的效果。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11

一、课前反思——更新备课方案,课前对方案进行反思,做到有备无患

教学的基本步骤之一就是教师的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许多教师备完课后就把教案放在一边,很少进行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结构安排等因素进行反思,回顾一下类似的教案在以往教学中存在过哪些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产生。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否适合自己的教案。比如说讲解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Food and Lifestyle》时,我的教案本来要设计为让学生自己用英语列举一些食物,然后再将这些食物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后来经过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食物的名称还不会用英语表达,所以这一环节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后来就改成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及的食物联系日常生活,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二、上课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讲课而忽视学生的反应。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预想结果与学生实际反应的差距,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体会。比如说讲解《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时,教师发现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单词还不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步骤,再将单词复习一下。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基础,只为了赶进度而按照自己的教案继续讲课,就会事倍功半。其次,教师要悉心与学生沟通,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不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心事告诉教师。当教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三、课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情况,提高教学业绩

每堂课都会有亮点,因此,教师需要将那些达到自己预想目标、或者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细节记录下来。比如说在上完英语作文课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一些独特表达或者在作文课上自己是如何鼓励学生写作文的细节记录下来。再或者将某一个单词的简单记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发现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哪些作业学生乐于去做,这些细节教师都可以记录下来。第二,记录学生的创新之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句话或者在课堂上的一次发言,都有可能是自己的独创之举,教师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在日后的工作中,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创新。第三,记录自己的灵感。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备课,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上课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教案,一字不落地照本宣科,而应该有所扩充。有的教师讲到尽兴处,就会出现灵感,许多潜藏在自己脑海深处的知识点会迸发出来。或者教师本来设定好整节课要用讲授法进行,可是讲着讲着灵感一下出来了,于是改弦易辙准备用讨论法继续下面的内容。这些改变都不是教师事先预想好的,是随着自己的讲课而变的。这些灵感教师可以记录下来,经常拿出来看看,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第四,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上会有很多偶然事件发生,对于那些突发事件,教师在解决完后,最好记录在反思日记中。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案,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除了突发事件,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练习或者考试上的错误记录下来,在期末总复习时拿出来,编排成一个易错题集锦,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看一下。第五,记录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其他优秀教师讲课,或者进行教师培训,当有这样的机会时,教师一定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赶紧记录下来,融合到自己教学的思路中去。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促进自己的业绩不断提高。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反思性教学是提升自己教学业绩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教师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学会反思。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更需要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能否与新课标紧密联系起来,反思学生能否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带着理念进课堂,伴随反思出课堂”。

由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看课程标准 篇12

关键词:新高中物理课程,模块教学,科学探究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 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 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 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 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凸显以“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

一、采用模块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 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 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 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 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 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 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五个模块, 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 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 更富有弹性, 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 拉开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 更好地适应了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 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 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让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变动, 就力学部分而言, 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 然后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 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因果关系, 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 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 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 在机械能一章, 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 然后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与以前的安排相比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更加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 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中, 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 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此外,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 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 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 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 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 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 又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mgh, 然后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mgh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 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四、通过阅读材料的变化, 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 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不同形式设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主要包括与科技、社会相关的“STS”、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漫步”、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这些材料为在物理学习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高考中的信息题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突出各种阅读材料的地位, 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 使阅读材料充分发挥作用。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13

让每一朵花都笑起来——《猫》教学反思

在学猫的性格有什么古怪之处时,学生找出这句话“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无论„„也„„ 师: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

生:无论我怎么举手,老师也不叫我。

师:(不知所措,立即集中生智)你这句话说得真好,真是一语双关啊!不过请你理解老师,举手的人很多,每次只能叫其中的几名,请你有耐性,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对老师还满意吗? 生点头。

反思:

这名学生明显对老师不满,时他用自己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发挥自己的才能,从情感态度满足每一个学生。尽管我转变了观念,但在实际的学中,还不能真正体现出来,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孩子”回答问题,为的是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往往忽略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一般学生或所谓的差生。这种做法确实要改了,不然会对某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影响。今后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

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 篇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共一课时,实在学生认识0~2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试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在4次教学3次走班教学,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反思这次教学活动一下几点: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钟表的经验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过钟表,但在钟表却是随处可见,平时上学的时间、晚饭的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学生有一些了解,这就是本课的一个知识基础。在课前,我曾有意识的询问过孩子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有的知道整时,有的知道几时几分,知道几时差一点儿。貌似闲谈如同聊天,但作为老师就可把这几句“闲话”记在心里,作为下一课数学学习的知识基础。除了“课前聊天”,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回答的每一次问题,在短时间内了解。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1)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是感性的、点滴的,老师需要通过一节课把这些点滴有条理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在这节课中,我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10时”这一环节,让学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10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2)在逐步、具体的构建知识框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结实“框架” 。

所谓“框架”就是一节课纲要,在教学环节中的小结总结,可以是老师帮助学生建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建立。本课的纲要就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这一课里,在认识整时、拨出整时的经验下出示三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共同特点然后小结,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学习一条“框架”。在有了经验之后,教学大约几时,在两次拨出接近7时后,学生自己就会建立又一条“框架”:接近几时,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联系生活的看图说几时、说说起床和睡觉时间等变式练习效果还可以,但是仔细回顾,如果能把一系列情景贯穿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因此,我觉得还可以适时适度的给孩子一些后续积累性练习,如记录一下一周每天起床的时间,设计一份假日的时间安排表。这些练习不是一日一时能做完,也许眼前所学的知识还不够,但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是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生活,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其乐无穷。

“颇具匠心”--让课堂生动起来

课难免会有收获,从指导老师那,从其他老师那。是的,我体会到学校帮助我们安排师徒结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是多么有必要。

这次是“认识钟表”。《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受颇深。

在(2)班是自己试上,因为预设和生成截然不同,整个课有点不知所措。开头出示钟面,问看到什么时刻,就没有人说两根针,由于我不够机灵,头没带好,开始的不顺导致后来处理问题都有些生涩,所以自我感觉是很失败的。

课后急忙找指导老师指点,一颗心悬着。吴校长给我鼓励也给我建议,也是因为他的又一次指点,我豁然开朗。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把练习也重新按层次设计了一下,整理后我心理塌实多了。

那我课堂上的问题在哪里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首先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我预设的很多,可是现在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上定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出现好多你预设不到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的把握课堂。随机的处理一切课堂上发生的异常情况。新课标提倡课堂生成,我明知这个理论,可是却没有做到真正应用,反之,恰导致自己语言生涩。要清楚教案虽然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课堂是绝对生成的。

第二是课堂常规方面。“怎样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还真是个难题,一直捆绕着我,一节课总有那么部分学生游离。这方面,我准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于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牢记了以上几点,结果是“上得蛮好的”--知道老师这样说。我的心也放下些。跟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含义,处理练习也注意了层次,合作学习时也不流于形式了,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与内容衔接过渡的语言组织上没有精心设计准备,语言显得过为直接,这样学生就易乏,少闪光眼神的出现。比如在教授完整时进而不如授新知大约几时的时候,我便能够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仓促性,直接说:下面我们怎么怎么样……这样很明显就欠缺了语言连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课后听课老师也这样反应道。假如在语言设计上更锤炼些,那么转换的层次分明性与生的接受效果应该会更理想些。

其次,由于我对新课标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看、会写钟表上的时刻,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再次,低年级学生由于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活动,因而在小组活动中不听指挥,从探索到语言表达,能力显差。例如分辨时针、分针没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结果交流得不好。

最后,也是课结束时本可以按自己所设想画自己喜欢的时刻,把钟面印发给学生,但是由于课前疏忽,居然没有准备好,故而要求画钟面就稍显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才为真呐!

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数学,爱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很少,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这一规律应用得比较少,但考虑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内在的规律美,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技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将课本中出现的装修墙面和地面的主题图大胆进行改革,把其中的一幅主题图改为明明设计的图案,另一幅图改编成四种颜色的卡片花放到闯关题中去。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三关的第2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没有及时发现指导。课中的小游戏意图是想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但从新课程标准“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这一要求来看,不是让学生发现而是在探索规律,对教材的把握深度有余,而宽度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深入领会其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正如李科长所说的,新的课程目标是方向,路就在课堂教学中。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

上一篇:考勤管理制度培训试题下一篇: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