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精选7篇)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 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第1.0.4条 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 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第1.0.7条 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 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第二章 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 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八、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第三章 建筑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博物馆应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第3.1.2条 观众服务设施应包括售票处、存物处、纪念品出售处、食品小卖部、休息处、厕所等。
第3.1.3条 陈列室不宜布置在4层或4层以上。大、中型馆内2层或2层以上的陈列室宜设置货客两用电梯;2层或2层以上的藏品库房应设置载货电梯。第3.1.4条 藏品的运送通道应防止出现台阶,楼地面高差处可设置不大于1∶12的坡道。珍品及对温湿度变化较敏感的藏品不应通过露天运送。
第3.1.5条 当藏品库房、陈列室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必须有可靠的防潮和防水措施,配备机械通风装置。
第3.1.6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不应敷设给排水管道,在其直接上层不应设置饮水点、厕所等有可能积水的用房。
第3.1.7条 除特殊藏品或展品外,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楼面活荷载应按4KN㎡设计。
第二节 藏品库区
第3.2.1条 藏品库区应由藏品库房、缓冲间、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保管装具贮藏室、管理办公室等部分组成。
第3.2.2条 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贮藏室、办公室等用房应设在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
第3.2.3条 收藏对温湿度较敏感的藏品,应在藏品库区或藏品库房的入口处设缓冲间,面积不应小于6㎡。
第3.2.4条 大、中型馆的藏品宜按质地分间贮藏,每间库房的面积不宜小于50㎡。
第3.2.5条 重量或体积较大的藏品宜放在多层藏品库房的地面层上。第3.2.6条 每间藏品库房应单独设门。窗地面积比不宜大于1/20。珍品库房不宜设窗。
第3.2.7条 藏品库房的开间或柱网尺寸应与保管装具的排列和藏品进出的通道相适应。
第3.2.8条 藏品库房的净高应为2.4~3m。若有梁或管道等突出物,其底面净高不应低于2.2m。
第3.2.9条 藏品库房不宜开设除门窗以外的其它洞口,必须开洞时应采取防火、防盗措施。第三节 陈列区
第3.3.1条 陈列区应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陈列装具贮藏室、进厅、观众休息处、报告厅、接待室、管理办公室、警卫值班室、厕所等部分组成。第3.3.2条 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内通行便捷的部分,并远离工程机房。陈列室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第3.3.3条 陈列室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每一陈列主题的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
第3.3.4条 陈列室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室内应考虑在布置陈列装具时有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第3.3.5条 陈列室的室内净高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外,应为3.5~5m。
第3.3.6条 除特殊要求采用全部人工照明外,普通陈列室应根据展品的特征和陈列设计的要求确定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分布和组合。第3.3.7条 陈列室应防止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并防止阳光直射展品。展品面的照度通常应高于室内一般照度,并根据展品特征,确定光线投射角。第3.3.8条 当陈列室面积较大时,室内宜有相应的吸声处理。
第3.3.9条 陈列室的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有条件时可选用有利于减轻观众步行噪声的铺地材料。
第3.3.10条 大、中型馆内陈列室的每层楼面应配置男女厕所各一间,若该层的陈列室面积之和超过1000㎡,则应再适当增加厕所的数量。男女厕所内至少应各设2只大便器,并配有污水池。
第3.3.11条 大、中型馆宜设置报告厅,位置应与陈列室较为接近,并便于独立对外开放。
第3.3.12条 报告厅宜按1~2 ㎡/座设计,室内应设置电化教育设施。当规模大于或等于300座时,室内应作吸声处理。有条件时可设置空气调节。第3.3.13条 大、中型馆宜设置教室和接待室,分间面积宜为50 ㎡。小型馆的接待室兼作教学使用时,应设置电化教育设施。第四节 技术及办公用房
第3.4.1条 技术及办公用房应由鉴定编目室、摄影室、熏蒸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研究阅览室、行政管理办公室及其库房等部分组成。
第3.4.2条 大型馆必须设置熏蒸室、物理和化学实验室,位置应方便藏品的运送。中、小型馆若有馆际协作安排,可不设熏蒸室。
第3.4.3条 鉴定编目室、摄影室、修复室等用房应接近藏品库区布置.专用的研究阅览室及图书资料库应有单独的出入口与藏品库区相通。
第3.4.4条 鉴定编目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等用房的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6,室内光线应稳定、柔和。第四章 藏品防护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4.1.1条 藏品防护应包括温湿度、防潮、防水、光照、防烟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和防盗等要求。其它如防火、防雷等要求除应符合专业规范外,尚应执行本规范第五、六章的有关规定。第4.1.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要求应根据室内温湿度要求、当地室外气象的计算参数以及是否设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设备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门窗应密闭,外墙的热惰性指标(D)不应小于4,屋顶的热惰性指标(D)不应小于3。第4.1.3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设置采暖时,围护结构的总热阻(Ro)应按现行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J24)计算所得的最小总热阻的基数上,外墙再增加20%、屋顶再增加30%进行设计。
第4.1.4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设置空气调节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o)可参照现行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GJ19)中推荐的数值采用。第4.1.5条 当藏品库房和陈列室不设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时,外墙的总热阻(Ro)不应小于0.66㎡·K/W,屋顶的总热阻(Ro)不应小于0.90㎡·K/W。第4.1.6条 藏品库房应分别装置厚度不小于0.8mm的金属板窗、玻璃窗、金属板门和金属栅栏门;若设置采暖、空气调节设备时则应采取密闭保温措施。第4.1.7条 绿化设计宜选用有利于降温、滞尘、净化空气的树种,不得选用易生虫害和飞花扬絮的树种,并应防止紧贴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散水坡或排水沟种植。
第二节 温湿度要求
第4.2.1条 收藏对温湿度变化较敏感珍品的库房应设置空气调节设备。第4.2.2条 设置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冬季温度不应低于10℃,夏季温度不应高于26℃,相对湿度应保持基本稳定,并根据藏品材质类别确定参数,推荐值参照表4.2.2。藏品相对湿度 表4.2.2
第4.2.3条 未设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并宜控制昼夜间的相对湿度差不大于5%,贯彻恒湿变温的原则。第三节 防潮和防水
第4.3.1条 屋顶的排水系统应严防渗漏;藏品库房的地下层室内和地面层地面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
第4.3.2条 水池、喷泉不应紧贴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布置。第四节 光照要求
第4.4.1条 藏品库房的窗扇玻璃厚度不应小于3mm,并宜采用漫射玻璃或其它防止阳光直射的装置。收藏对光特别敏感藏品的库房可选用过滤紫外线、吸收红外线的玻璃,或在玻璃上进行滤膜处理。
第4.4.2条 藏品库房室内和对光特别敏感展品的照明应选用白炽灯,并有遮光装置。陈列室内的一般照明宜用紫外线少的光源。
第4.4.3条 陈列室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类别确定,推荐值参照表4.4.3。
第五节 防烟尘和防有害气体
第4.5.1条 若大气环境中的烟雾灰尘或有害气体的日平均浓度超过限值,设置通风或空气调节的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应对新风采取过滤净化措施。浓度限值应符合表4.5.1的规定。
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限值 表
第4.5.2条 锅炉房、熏蒸室、化学实验室等用房应与藏品库房和陈列室间隔一定的距离,废气排放应作净化处理。
第4.5.3条 固定的保管和陈列装具应表面平整,构造简洁紧密。第六节 防虫和防鼠
第4.6.1条 食品小卖部、食品仓库等用房严禁靠近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布置。未设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应在能开启的外门窗上装置可拆卸的纱扇。第4.6.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通风孔洞应加设防鼠、防虫装置.门与地面的缝隙不应大于5mm。有鼠地区的陈列室外门宜为金属门或下缘包覆金属板的木门。第七节 防盗
第4.7.1条 藏品库房的外窗和陈列室的地面层、二层外窗必须有可靠的安全防盗装置。
第4.7.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在外墙上的水平连续遮阳、不同标高建筑相连外的高侧外窗、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采光通风口等处应设安全防盗装置。第4.7.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周围不应有可供攀缘入室的高大乔木、电杆、外水落管、墙板等物。藏品库区不宜设置室外楼梯。
第4.7.4条 藏品库房总门、珍品库房及珍品陈列室应设置安全监视系统和防盗自动报警系统。第五章 防火 第一节 建筑防火
第5.1.1条 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单层建筑不得大于1500㎡,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000㎡,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500㎡。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于2500㎡,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第5.1.2条 藏品库房、陈列室的隔墙应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内的隔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封闭式竖井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非燃烧体及丙级防火门。
第5.1.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固定装修应选用非燃烧体或阻燃材料。第二节 安全疏散
第5.2.1条 藏品库区的电梯和安全疏散楼梯应设在每层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疏散楼梯宜采用封闭楼梯间。
第5.2.2条 陈列室的外门应向外开启,不得设置门槛。第三节 消防设施
第5.3.1条 大、中型馆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第5.3.2条 珍品库房及大、中型馆内收藏纸质书画、纺织品等遇水即损藏品的库房应设置气体灭火装置。大型馆内的普通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宜设置预防作用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六章 建筑设备 第一节 给排水
第6.1.1条 馆区内应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将水就近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或水体。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
第6.1.2条 中、小型馆雨水管道的暴雨量设计重现期宜采用一年,大型馆宜采用二年。
第6.1.3条 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屋面排水方式。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屋面应采用外排水系统,当必须采用内排水时应由管道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引至室外。第二节 暖通空调
第6.2.1条 设置空气调节的藏品库房,室内温湿度应满足藏品防护的要求,符合第4.2.2条 的规定。
第6.2.2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采暖宜采用热风系统。若使用以水或汽为热媒的采暖装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渗漏。严禁明火采暖。
第6.2.3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采暖系统应分布合理,避免局部过热,藏品库房宜设置使室内相对湿度稳定在40~65%的加湿装置。
第6.2.4条 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烧体。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必须穿过时应在该处设置防火阀,风管穿过墙、板的空隙处应用非燃烧体填充严密。风管应有良好的气密性,连接处必须有可靠的密闭措施。第6.2.5条 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新风应经清洁过滤,在污染严重地区还应采取净化措施,符合第4.5.1条的规定。
第6.2.6条 空气调节设备宜安装在专门的机房内,并装置防火隔声门。机房内应采取消声、减振措施。
第6.2.7条 熏蒸室应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第三节 电气
第6.3.1条 大型馆的电气负荷不得低于二级,中、小型馆不得低于三级.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应按一级电气负荷设计或设置应急备用电源。
第6.3.2条 监视和报警电气线路应与照明和动力电气线路分开设置,并敷设隐蔽。
第6.3.3条 藏品库房的电源开关应统一安装在藏品库区的藏品库房总门之外,并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藏品库房内的照明宜分区控制。
第6.3.4条 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电气照明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暗线敷设,古建筑改建可为铜芯导线塑料护套线明线敷设。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的电气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并装套钢管保护。
第6.3.5条 陈列室内应设置使用电化教育设施的电气线路和插座。第6.3.6条 熏蒸室的电气开关必须在室外控制。
第6.3.7条 大型馆的陈列室应设置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导向标志。重要藏品库房宜有警卫照明。
第6.3.8条 大型馆不应低于二级防雷,中、小型馆不应低于三级防雷。珍品库房应为一级防雷。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博物馆建筑: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实物或标本之用的公共建筑。
2馆区:对基地内各类建筑物及道路、广场、绿地等占用的整个区域的总称。3藏品库区:对藏品库房及为保管藏品而专设的房间、通道、场地等占用的空间的总称。
4藏品库房:存放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
5暂存库房:暂时存放尚未清理、消毒的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6珍品库房:存放各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级藏品及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藏品的专设藏品库房。
7藏品库房总门:藏品库房及其室外通道、场地等所在区域的大门,位于藏品库区之内。
8缓冲间:在藏品库区或藏品库房的入口处专设的过渡房间,主要用以防止藏品在短时间内经受较剧烈的温湿度变化。
9装具:陈列和保管中使用的橱柜、台座、屏风、支架、板面、箱盒、镜框、瓶罐等器具。
10熏蒸室:用化学药品气化的方法对文物和标本进行杀虫灭菌工作的专设房间。
11陈列区:对陈列室及为参观、教育、休息而专设的房间、通道、场地等占用的空间的总称。
12陈列室:陈列、展览各类文物和标本的专设房间。
13技术用房:对藏品和展品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处理的专设房间。附录二 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一、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历程
伴随我国文博事业的整体发展、藏品管理水平及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杂乱无章到统一、规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建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少,主要包括1962年8月,文化部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1964年3月,文化部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及1978年1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等。这些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强调了建立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必要性,突出了藏品分级管理原则,对于《一级藏品档案》给予特殊重视,但并未规定藏品档案的统一格式及备案制度,在档案内容、登录规范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涉及甚少。
2.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1)法制建设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各地方《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涉及藏品档案管理的专门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已渗透到我国文物法律体系的各个层次。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原先“设置藏品档案”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也需建立不同范围的藏品档案,从而为藏品建档和档案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2)登录规范方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于藏品管理工作中的接收、鉴定、登账、编目、建档、库房管理、提用、注销、统计、保养、修复、复制等工作内容做出较为健全、规范、详明的规定,对于归档范围所涉及的各种记录内容、文件材料的规范化登录提供了依据,同时还提出了制定《一级藏品档案》统一格式、备案制度及藏品信息化管理问题。此外,相继出台的《博物馆藏品分类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为藏品本体属性信息的规范化登录创造了条件。1991年,国家文物局颁发《藏品档案填写说明》进一步规范了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登录工作。
3.完善细化阶段(21世纪)。(1)完善法律法规。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1982年版基础上,扩大了“设置藏品档案”的文物收藏机构范围,将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新增了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借藏品举办展览或进行藏品馆际交换的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人代表离任时,也应按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同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了文物收藏机构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人代表违反上述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003年出台的、与之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七条还特别提出建立藏品档案制度问题,此前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主要侧重于建档制度,博物馆藏品档案制度则包含建档后的管理规范。(2)出台行业规范。2000年以后,国家文物局相继出台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博物馆藏品声像信息指标规范》、《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规范》、《一级文物藏品档案著录说明》、《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卷盒、卷内表格、专用纸规范》、《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行业标准及规范,使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也为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及充分发挥藏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从上述发展脉络不难看出,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逐步确立,并已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还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断完善藏品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填补管理制度中的漏洞与缺环,在整体上统筹兼顾,建立起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
1.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内涵。藏品档案是科学、准确、完整地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藏品档案内容是由其记录对象,即博物馆藏品决定的。藏品是“博物馆化”的“物”,对于它的记录涉及藏品搜集、接收、鉴选、鉴定、定级、登记、分类、保护、修复、使用等各项管理工作;藏品具有物质性、直观性和复杂性,想要通过档案再现藏品,则需借助文字、照片、拓片、摹本、绘图等多种记录手段,由此藏品档案的规范化登录须要涵盖各项记录内容,规范各种记录手段。藏品可据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分为一、二、三个等级,在种类与范围方面,又包括文物、标本、实物资料三个类型[1]48,由此形成一级藏品档案、二级藏品档案、三级藏品档案、文物类藏品档案、标本类藏品档案、实物资料类藏品档案。藏品档案管理由藏品档案建立、保管、利用及续补材料归档等工作内容构成,应具备藏品建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查阅与使用制度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藏品电子档案直接脱胎于纸质档案,二者各具功能与优势,虽在内容上联系颇多,但因信息载体的差异,还需配备各自适用的管理制度。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藏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以及各级各类、不同介质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构成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
2.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2009年2月,国家文物局出台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根据这一现行的行业规范,藏品档案由档案材料的记录内容和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两部分组成。记录内容包括本体属性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及保护修复信息。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照片、拓片、摹本、绘图、相关文件材料、相关文献资料及电子文件。相关文件材料主要指在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法律文书和其他相关资料。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指与文物藏品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献、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文摘、报道等文字资料和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底片、电影胶片等影像资料。电子文件内容包含与文物藏品有关的各类数字化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并以光盘为载体保存。《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附录中,逐项规定了《文物藏品登记表》与《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登录要求。2013年出台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对于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影像信息的登录作出了规范性说明。藏品保护修复信息的登录还可参照《馆藏 金属文物 保护修复 档案记录 规范》(WW/T0010-2008)、《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11-2008)、《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12-2008)、《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3-2010) 及《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等。尽管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登录规范已基本齐备,但各博物馆对于藏品分类、定级等基础性工作还未达成完全统一的标准,藏品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以及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类文件材料的具体登录内容及标准还有待细化。
3.不同介质藏品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藏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是我国博物馆内两种基本的档案形式。现行的藏品档案管理行业规范主要针对纸质档案制订,档案装订方式、幅面尺寸、专用袋规格、卷盒规格、制作档案的书写材料及工具等方面的规定仅适用于纸质档案。相较而言,以藏品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的藏品电子档案管理略显滞后。藏品信息化管理须制订“藏品信息管理指标体系”“、藏品信息著录规则”及“藏品信息描述语言”[3]。2001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及《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后续又制订《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及《博物馆藏品声像信息指标规范》作为补充。这些行业规范的出台有助于建立标准化的藏品电子档案,实现全国藏品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但漏洞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例如藏品信息标准只规定了基本指标,并未给出全部指标;藏品信息描述语言作为著录和检索藏品信息的工具,还未颁布相应规范;藏品电子档案的保管、维护、利用等工作也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工作规范。
总体而言,我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已经确立,并呈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还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
摘要:藏品档案管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全面发展、完善细化三个发展阶段,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完善藏品档案管理工作,还需建立藏品档案管理规范化体系。
[关键词]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发展历程;规范化管理
一、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历程
1、初步建立阶段(1990年-2004年)。这一阶段,当时云南铁路博物馆还只是云南窄轨铁路陈列馆,是云南铁路博物馆的前身,这一时期,还未作为正式的博物馆来进行管理和运营,只是一种对有文物价值的铁路机车、物品、历史资料等进行陈列、展示,只注重对有历史价值的铁路物品及资料进行发掘、收藏,所有藏品仅仅按照当时开远铁路分局的普通档案的管理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和收藏,对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管理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藏品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无序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10年)。(1)这一时期,云南窄轨铁路陈列馆正式升级定为云南铁路博物馆,定性为铁路行业的专业博物馆,这就明确了云南铁路博物馆作为正式的专业博物馆,可以按照中国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云南铁路博物馆可以依据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昆明市的地方《文物保护条例》,有了涉及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的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藏品档案管理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藏品建档和档案管理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2)登录规范方面。按照国家制定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于藏品管理工作中接收、鉴定、登账、编目、建档、库房管理、提用、注销、统计、保养、修复、复制等工作内容做出较为健全、规范、详明的规定。3.完善细化阶段(2010年-至今)。(1)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七条还特别提出建立藏品档案制度问题,这些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强调了建立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必要性,突出了藏品分级管理原则,此前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主要侧重于建档制度,博物馆藏品档案制度则包含建档后的管理规范。
二、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完善建议
1.完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内涵。藏品档案是科学、准确、完整地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藏品档案内容是由其记录对象,即博物馆藏品决定的。藏品是“博物馆化”的“物”,对于它的记录涉及藏品搜集、接收、鉴选、鉴定、定级、登记、分类、保护、修复、使用等各项管理工作;藏品具有物质性、直观性和复杂性,想要通过档案再现藏品,则需借助文字、照片、拓片、摹本、绘图、印章等多种记录手段,由此藏品档案的规范化登录须要涵盖各项记录内容,规范各种记录手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藏品电子档案,新形式的藏品电子档案直接脱胎于纸质档案,二者各具功能与优势,虽在内容上联系颇多,但因信息载体的差异,还需配备各自适用的管理制度。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藏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以及对各级各类、不同介质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构成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总体。
2.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按照2009年国家文物局出台的《文物藏品档案规范》条例,藏品档案由档案材料的记录内容和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两部分组成。记录内容包括藏品本体属性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及保护修复信息。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文物藏品登记表》、照片、拓片、摹本、绘图、相关文件材料、相关文献资料及电子文件。相关文件材料主要指在云南铁路发展过程中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法律文书和其他相关资料。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指与铁路文物藏品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献、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文摘、报道等文字资料和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底片、电影胶片等影像资料。电子文件内容包含与文物藏品有关的各类数字化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并以光盘或电子移动硬盘为载体保存。《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附录中,逐项规定了《文物藏品登记表》的登录要求。2013年出台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对于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影像信息的登录作出了规范性说明。按照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文物的实际品种来看,藏品保护修复信息的登录还可参照《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10-2008)、《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等。尽管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登录规范已基本齐备,但云南铁路博物馆对于藏品分类、定级、藏品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以及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类文件材料的具体登录内容及标准还有待细化。
3.现行的藏品档案管理规范主要针对纸质档案制订,档案装订方式、幅面尺寸、专用袋规格、卷盒规格、制作档案的书写材料及工具等方面的规定仅适用于纸质档案。相较而言,以藏品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的藏品电子档案管理略显滞后未及时跟上现时的要求,没有规定详细的不同介质藏品电子档案的登录格式、归档标准、共享信息、管理规范等。因此云南铁路博物馆也应与时俱进,及时对馆藏的藏品信息化管理制订相应的、与国家及铁路行业相对应的“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电子信息管理办法”、“藏品电子档案登记规则”及“藏品信息详细登录办法”等。可以依据2001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及《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等,以及后面又制订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及《博物馆藏品声像信息指标规范》等的规范条例。这些行业规范条例的出台有助于我们云南铁路博物館建立标准化的藏品电子档案,为以后全面实现全国藏品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同时胶片档案也未进行很好的统一规范的电子建档和管理,因此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电子档案的保管、维护、利用等工作也有待与国家标准形成统一的管理工作规范。总体而言,云南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已经确立,并呈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与全国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还有待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细化,这将是今后云南铁路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吕军.藏品管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一、项目概述
中国北方某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些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易地另建博物馆新馆。新馆规模控制在5000㎡,(±5%)。
二、用地概况
该项目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东侧,该地段南临城市干道(宽36m),其余三面为次干道(宽皆为24m)。占地1.0h㎡,东西长105m,南北宽96m。地段南面隔路为城市水系,西面隔路为中心广场,北面隔路为政府办公楼,东面隔路为科技馆。该地段地势平坦。
三、规划设计要求
1.设计规范要求。查阅并严格遵守下列规范中的有关条款: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3)参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2.规划建筑退让东西两侧道路红线各不得小于10m,退让北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8m。
3.建筑密度不大于40%。
4.规划建筑高度不得大于18m。
5.规划布局应与中心广场相对话。应充分考虑博物馆不同出入口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关系;组织好室外广场的人流与车流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
6.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7.配建停车位控制指标:
机动车泊位:不少于8辆/1000㎡建筑面积;
自行车泊位:不少于30辆/1000㎡建筑面积。
四、建筑组成及设计要求
1.展览区 2300㎡,(1)地方历史陈列厅400㎡;
(3)珠宝玉器陈列厅400㎡;
(4)陶瓷器陈列厅400㎡;
(5)民间艺术陈列厅400㎡;(7)临时展览厅300㎡;
(8)报告厅240㎡;
(9)接待50㎡;
(10)保安室30㎡;
(11)讲解员休息室30㎡;
(12)展具储藏间50㎡。
2.服务区
200㎡,(1)商店150㎡;
(2)售票处30㎡(可设在大门处);
(3)门卫20㎡(可设在大门处)。
3,文物库房区 750㎡,(1)文物库3×150㎡;
(2)珍品库100㎡;
(3)保管部30㎡;
(4)监控室50㎡;
(5)文物科技保护中心4×25㎡;
(6)警卫20㎡。
4.行政办公区 280㎡
(1)馆长室40㎡;
(2)副馆长室40㎡;
(3)接待室30㎡;
(4)办公室3x30㎡;
(5)会议室80㎡;
(6)财务室30㎡;
(7)文印室20㎡;
(8)保卫科30㎡;
5.业务工作区 270㎡
(1)陈列部80㎡;
(2)研究部40㎡;
(4)图书资料中心100㎡;
(5)广告部50㎡。
6.其他 1200㎡
包括各功能区的水平与垂直交通面积、公共空间、卫生间以及车库(3辆馆内车)等。
以上各面积均以轴线计,总建筑面积为5000㎡,允许面积误差增减
(±5%)。
注:设备用房可设于建筑地下室部分,不需另行设计。
三、图纸要求
1.草图:总平面1:1000,平、立、剖面1:400 2.正图:总平面1:500,各层平面1:200
立面两个1:200,剖面至少两个1:200
适当考虑文字说明(立意构思、空间特色、细部设计等)、空间流线分析图、特色节点图。
3.主要透视一幅,小透视不限。
以上正图在绘图纸上用墨线绘制,可适当着色。
四、教学目的
1.树立较全面的建筑观。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学习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建立从限制中创造、从城市、建筑、园林整体的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2.强调人与环境的意识 从外部环境看,根据所处地段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等)、人工环境(城市、道路、邻近建筑物等)、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等),进行建筑“场所”的创造。从内部环境看,注重博物馆的展出环境,注重人与展品的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进行空间和流线设计,并设计好展品展示的物理环境(如采光、照明、通风等)。提倡考虑无障碍设计。3.强调建筑的类型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应发掘博物馆在建筑文化和艺术上的特色和潜力。4.强调广义的创造性。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作为较高要求,本课题希望设计者首先要有一个设计观念和构思上的“创意”,并在更广泛的范畴加以体现。例如,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诠译、功能上的创意、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意等等,而不仅仅局限在造型和手法上的创新。
五、进度计划
第一周5 布置课题、分组、查阅资料
第二周2 草图(平面布局、立面构思、徒手三维构思)
周5 草图(一草阶段深入设计),交草图
第三周2 草图(平面布局、立面构思、徒手三维构思)
周5 草图(二草阶段深入设计),交草图 第四周2 草图(按正图比例放大)
周5 草图(按正图比例放大),下午交放大草图
第五周2 绘定稿图
周5 绘定稿图,交定稿图(包括透视图)第六周~~第八周 绘制正图
第八周5 上午10;00前 交最终的成果图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是东莞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重要项目,由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设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总部,投资3000万元,展厅面积15000多平方米,由国家文物鉴定权威专家史树青题写馆名,是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陶瓷和企业产品标本及国际知名建筑陶瓷品牌的专题性行业博物馆。博物馆设中国建筑陶瓷史展厅、陈复澄唯美艺术馆、唯美壁饰展馆、唯美陶瓷馆、唯美历史陈列室、大师工作室、现代陶艺坊七个主要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历代建筑陶瓷和唯美陶瓷风采。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东莞市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作为企业文化的有利衍生和拓展,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不仅关注历史,更关注现在和未来;二是博物馆展览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三是博物馆研究教育功能与企业研发推广功能相结合。博物馆通过拓展研发、培训、展示、商贸、博览等功能实现了与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充分对接,并在具体实施中成功实现了博物馆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建设产业配套类博物馆的典范。
中国建筑陶瓷史展厅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展示部分,第一是中 国古代建筑陶瓷史部分,第二是中国近现代建筑陶瓷史部分。中国古代建筑陶瓷史部分以时间为线索,以排水汲水系统、砖、瓦、建筑陶瓷中的装饰陶瓷为主要类别,展示了自建筑陶瓷出现到明清时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陶瓷发展的基本状况。中国近现代部分主要展示了自十九世纪末起到当代建筑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建筑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走进建筑陶瓷史展厅,呈现在您面前的是具有自己独立体系和鲜明特色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现着中国建筑文化、建筑装饰文化中国建筑陶瓷史,就像打开了异彩纷呈的中国建筑陶瓷史那流光溢彩的画卷。这里既有古朴典雅的秦砖汉瓦,瓦当画像、琉璃屋脊,又有标志近现代建筑陶瓷技术和艺术发展的诸多物证。
唯美陶瓷馆主要展示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两大主要著名品牌马可波罗和L&d的产品历史和产品魅力,该部分从展示唯美公司生产的第一块瓷片开始,直到2009年新开发的产品系列,展示了公司二十多年来所有的产品系列。
唯美文化砖展馆主要展示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2005至2009,在中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亲自主持新开发设计的产品系列,复澄壁壁饰系列产品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亲自主持设计创作,以唯美瓷砖为材料,以刀笔书画为创作形式,由陈复澄唯美工作室创作的作品,陈复澄先生以刀作笔,以陶为纸,开创了刀笔书画这一书画艺术的新门类,创造了书画艺术的新语言,因而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和新闻界的瞩目,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他的刀笔书法作品开创建筑陶瓷的新纪元,把建筑陶瓷转化为艺术家手 中的创作材料,变成了高雅的供欣赏的艺术品。复澄壁是国内瓷砖生产企业中唯一一家生产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现有四个系列的产品:复澄壁、装饰砖、纹理砖和地饰砖。复澄壁既是用于建筑物的室内外装饰材料,又是装饰室内外的艺术欣赏品。它的古朴、典雅、苍劲、坚实、不腐蚀、无辐射、绿色环保、保温阻光、人力刀工、个性表露都是其他装饰材料无法比拟的。
唯美陈复澄艺术馆展示了中国著名艺术家陈复澄先生40多年来所创作的各类艺术品,陈复澄教授目前任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馆长,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总设计师。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教授毛笔书法,书风飘逸,富有情趣,自成一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独辟蹊径,以刀为笔、以陶为纸,创作刀笔书法,创作了毛笔无法表达的书法艺术的新语言,为书法艺术开创了新的形式与内容;陈教授的篆刻、复澄壶、复澄砚等都是在当今艺术领域独领风骚,因而被艺术界、新闻界誉为“中华第一刀”、“刀笔书法第一人”。
唯美历史陈列室展示了唯美公司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为每人艰苦创业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是员工思想教育和党员学习的第二课堂。唯美公司的发展,不仅体现的是唯美公司自己的发展历史,更是东莞市自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缩影。
现代陶艺坊:来到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知识的充实和观念的冲击,您还可以挽起袖管,体验玩陶制陶的乐趣,重拾泥巴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唯美陶瓷博物馆的各个部分相互串联、相互依赖,形成的完整的中国建筑陶瓷体系。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自2005年5月立项建设以来,不断得到多方关注和支持,至2006年6月8日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投资建设以来不仅仅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还对公司从产品开发到销售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经营状况:
关键词:博物馆;庭院;景观设计;美学价值
1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及其庭院景观设计
自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南通博物苑建立以来,博物馆的价值日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承载该城市文化和传统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具象的平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文明和优秀文化,折射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新旧更替。传统的博物馆更多的是以一种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导形式向参观者传播知识和文化,参观者被局限于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博物馆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参观者进入内部空间时的铺垫,这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庭院景观的设计考究中。现代博物馆面对的人群复杂多样,并在其原有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功能,逐渐朝着多元化交往平台、人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开放性的现代博物馆设计必将在其庭院上下功夫,创造出与博物馆内部空间相映成辉、为参观者所接受并参与其中的外部文化空间。
2色彩运用
2.1冷色系
在博物馆庭院设计中,对于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摆放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以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面积上,冷色可起到收缩作用,使空间聚集起来。在空间较大的博物馆庭院中,用冷色可以聚集庭院中的展品。此外,冷色还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
2.2暖色系
暖色系中的色彩,其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比较活跃,是构成博物馆庭院的良好要素。色彩绚丽的花卉、靓丽的雕塑多见于艺术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的庭院中,可以营造活泼气氛,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快感。
2.3对比色
由于补色对比在色相等方面差别很大,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因此,在设计中使用得较多。在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可以利用比色关系组成各种图案的花坛、花柱等造型,表达强烈的视觉效果。
2.4同类色
同类色是指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由于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协调。在博物馆的庭院中,运用同类色能够在色彩上产生空间层次感,在心理上产生柔和、宁静、高雅的感觉。
2.5黑、白色
黑、白色多用于南方的园林建筑和民用建筑中。比如在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建筑中,其灰黑色顶部与白色墙体对比分明,呈现出优雅的生活情境。在现代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以黑、白色为主导的设计也很多。此外,黑、白两色还能搭配出简洁的图案,起到参观导向的作用。
3水景的运用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灵魂”。在博物馆庭院的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仅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博物馆室外景观,还可以延长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停留的时间,使参观者放松心情。
3.1喷泉
喷泉能够增加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减少尘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博物馆庭院水景中,喷泉形式主要有壁泉、涌泉和跳泉等。在不同的地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喷泉,能够给庭院空间带来异彩纷呈的景观效果。
3.2跌水、溪流
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水流较缓,给人以沉稳、绵绵不息的感觉。溪流则提取了山水园林中溪涧景色的精华,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曲折多变、叮咚作响的溪流给人以亲临自然的感觉。将这些景观运用在博物馆中,也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3.3水池
在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中,也有多样的水池设计。许多水池配合喷泉被一同纳入庭院空间中。水池不仅为海洋、湖泊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还为庭院空间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游乐项目。
3.4山石
利用自然山石和水,在水旁散置自然山石,并以平静的水面、变化的山石为主体,能够在博物馆庭院中创造出曲径通幽、曲折多变、浓郁恬静、景色深远的庭院宜人空间。
4铺地、雕塑的运用
4.1铺地
博物馆庭院的铺地与室内的地面一样有着不同类别的设计方式,它是庭院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并决定着整个庭院的用途和魅力。铺地的材质有很多,比如砾石、鹅卵石、石板、枕木、花岗岩等,它们与各种形状和色彩的植物、草坪组合,能够给博物馆的庭院空间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博物馆庭院的铺地设计不一定要与室内空间的铺地相配相衬,但色彩应和谐,让室内外的搭配具有对比性或连贯性。
4.2雕塑
雕塑作为景观空间的“语言”,是博物馆庭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一些艺术家尝试在博物馆庭院中表达独特的雕塑语言,使现代雕塑朝着“扩大尺度”“走向抽象”和“使用自然材料”的方向发展。
5结束语
博物馆庭院空间不仅能满足参观者的各类需求,比如休憩、餐饮、娱乐、活动等,而且它的介入对提升各类不同博物馆在展示文化内涵的表达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博物馆庭院景观应给予参观者美的享受,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时,人的感情、精神、思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推荐阅读:
博物馆展厅设计说明12-13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07-15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10-08
西湖博物馆的陈列设计12-14
博物馆展览的设计与规划06-10
《走进艺术博物馆》教学设计12-23
博物馆设计施工一体化09-11
博物馆讲稿09-30
自然博物馆作文05-30
博物馆实习总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