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焕发小学语文生命活力(精选8篇)
电教媒体焕发小学语文生命活力
作者/ 徐小立
在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适当运用电教媒体,通过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方面展现所学内容,可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使传统的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一、运用电教媒体,营造良好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形象、生动,立体感强,能全方位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意境,会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能促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课文含义。如《火烧云》一课,学生对“火烧云”变化并没有留心过,当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火烧云”变化的动态画面时,学生立刻被生动的景象迷住了,火烧云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就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教室里能看到事物广阔的空间、瞬息的现象,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又使学生准确理解,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会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通过Flash课件、图形、音频和视频等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其景、其物、其人历历在目,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萌发了探究意识,促进了思维的积极开展,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文章的含义,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如教《观潮》一文时,教师可用电教媒体播放第三自然段画面,并配以课文解说。学生根据直观的画面,生动地理解了“闷雷”“山崩地裂”的声响,“人声鼎沸”的场景,“齐头并进”“横贯”等词语的意思,以及大潮瞬息万变的情景。这样,学生从枯燥地朗读课文到生动具体的情境映入眼帘,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和内容,并在头脑中丰满地展现出课文描写的`美丽景象,从而真正懂得了欣赏美。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真情实感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运用电教媒体的Flash课件、视频、声音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本所描写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及课文的真正含义,能使他们读懂课文,升华真实情感。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学生对这些遥远又陌生。教学时,教师可运用视频,先播放圆明园被烧前的辉煌,学生谈情感;再播放圆明园被烧时的一幕幕悲惨景象,学生谈情感;最后再播放圆明园被烧后的遗址,并指出这是英法联军的行为,让学生谈感想。这样,将学生带入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领悟作者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四、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讲授新知识的重难点时,光靠自己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画、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显然是不行的。而电教媒体的Flash课件分解动作、视频暂停、音频模拟等,会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如在教《爬山虎的脚》时,教师运用Flash技术将爬山虎在墙上爬的过程制成动画,边播放边解说,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哪部分才是爬山虎的脚,学生很快了解了“这”指的是什么。接着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样爬的过程,并动画演示配以解说课文第四段,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指的是怎样?”这一难点,极好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重难点。
总之,电教媒体生动形象、音形兼备,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为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其意想不到的无限空间。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对Flash课件、图形、音频和视频等电教媒体的应运用能力,更大程度地整合课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习效率。
一、展现教师的魅力, 吸引学生
教师就是学科的代言人,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与形象就是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与形象。因此, 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快乐学习, 就必须要改变教师的形象,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1. 展现教学的魅力。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 教师不是教材的复制者, 而是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的桥梁, 因此,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理组, 开发生本课程教学资源, 善于运用音频、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现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形成独特的教学魅力, 以此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 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2. 展现人格的魅力。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尤其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的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心理品质与情感水平的重要责任。因此, 教师不仅要成为智慧型教师, 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展现特有的人格魅力, 这样更能从心里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 从而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
二、发挥音乐的魅力, 感染学生
音乐是一门诉诸于人类听觉的艺术, 不同于有声的语言, 更有旋律感、韵律感, 更有艺术的感染力, 更能直击心灵, 带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与体验。将音乐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能以音乐的艺术效果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为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 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效。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来选取不同的音乐, 用音乐来渲染教学, 感染学生, 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运用直观的画面, 带动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初级认知阶段,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其感受主要自于对直观事物与活动场景的直观感受。而语文学习中情感、意境并不是直接附属于文字, 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 学生往往难以从文字的阅读中体会到。这是此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为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阅读, 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 运用直观的画面、生动的图片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样更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 调动学生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 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 以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全面发展。如角色表演。小学生对表演情有独钟,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力, 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本内涵。可以截取课文片断让学生来扮演特定的角色, 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语言的精练、情感的真挚、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来进行剧本的创编与表演, 真正实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科优势,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与快乐学习,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摘要: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实现有效教学, 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展开论述。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形象、动画和声音等集合在一起,易于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然而,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综合分析产生原因,一是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把握不准;二是对数学教育理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欠缺。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恰当地把握其应用的度和最佳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服务。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性教学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制做了一张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动画。上课开始时将此动画播放并让学生观察红、黄、绿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我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导入,从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的排列规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在学生思维障碍点恰当使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难点
数学思维虽然会用到直觉思维,但主要是逻辑思维。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面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数据、符号时,出现这样那样的思维障碍是经常会发生的事,这时还得借助形象的辅助。显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突破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在自主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课上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运用了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的直观动态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较快地推断出了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再如小学低段教学数“一堆方块有几块”时,由于孩子尚缺乏空间概念,很难数出几块。此时,我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叠方块和移方块的过程,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动态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理解数学概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化语言是数学高度抽象化的需要,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符号的理解需要在感性素材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把收集到的各種相关素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大量素材的支持下,逐步构建起抽象思维的支柱,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抽象思维的上升过程,又使他们形成了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如在教“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把从网上搜集来的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猜想把这些物体沿中间对折,会怎样?然后我利用动画演示了其中一个物体左右两边对折的过程,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轴对称”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要他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把生活中经常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呈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思的是,当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我竟蜂拥而上,围着我竞相说出家中看见的种种呈轴对称图形的物体。这样,学生真正理解了轴对称的意义,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教师只有选准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巧妙地整合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想互动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我觉得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者方面。
要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的小伙伴。A、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学习,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当然,这个“自由”是界定在“学生守则”范围之内的。B、允许学生犯错。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成了尖子生的乐园,中等生的陪同,下等生的牢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对“犯错”的学生,轻者大声呵斥,重至出语伤人,乃至野蛮体罚,这些学生害怕出错,害怕发言,当然更害怕参与,老师要给那些“犯错”的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c、平等地对待学生。这点非常重要,学生们都是一个个小精灵,敏感得很,如果你尊重了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爱的沐浴。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特有份量,从而喜欢你的课,乐于参与其中。
2、学生方面。
每一个孩子都是大大的“人”,都有上进心,都不甘落后。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的平台,交流所得,对其而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创设互动情境非常重要,关于自主学习,学生应有新课前会圈划生字词,读通课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等。
3、环境方面。
7岁的骆宾王外出游玩,看见碧池中的白鹅情不自禁地吟起《咏鹅》这首留传千古的绝妙佳作。看来,环境对人的心理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别具匠心地设计、布置一些环境给学生一种熏陶,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迫不及待地参与互动。
二、互动方式多向,让学主会互动
1、师生互动。
案例一:
这是一堂二年级上期的语文课一—《复习四》口语交际《说说有什么不同》,在指导学生观察天上有什么时,有学生说:“天上有圆圆的太阳。”师说:“不错,尤其是:‘圆圆’这个词,教师特别喜欢。”另一生迅速站起来说:“天上有一轮红红的太阳。”师说:“太好了,不仅说了‘一轮’,还说了太阳的颜色‘红红的’,还有谁能超过他吗?”思考了一会,一生说:“天上有一轮又圆又红的太阳。”师说:“真会观察,更会表达!”一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蓝蓝的天上有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师说:“你说得太好了,老师要向你学习。”„„孩子们继续发言,一个比一个踊跃,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满激情,充满关爱,充满期待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创造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局面,教师组织好学习形式,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创见,有效地得当地激励,学生的兴趣很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让教学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2、生生互动
案例二:
这是一堂二年级上期的语文课——《识字学词学句
(一)5反义词》的学习,在学生会读生字字音,会写字形后,教者安排学生做“猜猜看”游戏表演反义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可用道具,可用动作,可用小品等,让同学们猜猜你表演的是什么?先与同桌商量商量,再小组讨论怎样表演。学生们非常激动,迫不及待选择反义词,选择表演方式练起来,大约10分钟过后,表演开始了(及时给表演者和猜对者颁奖)。①一生飞快地跑上讲台,不说一句话,又慢吞吞地回到座位上。(快——慢)②一生拿了一幅画先正着给同学看,再反着给同学们看。(正——反)③一生上台先往黑板上拍三下,再往黑板下的墙壁拍三下。(黑——白)④一生各拿一支长铅笔,一支短铅笔。(长一一短)„„最后只剩下“简单——复杂”“困难——容易”这两组了,师出示两道数学题:5+1=()、39+23+89=(),让学生做一做,做完后,猜猜看:老师表演的反义词又是什么?一生说:第一题很简单,第二题很复杂(简单——复杂)。一生说:第一题做着很容易,第二题做着很困难(容易——困难)。
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效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强烈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得牢,学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
3、群体间互动
案例三:
这是二年级上期语文复习五《说绕口令》,课堂上同学们先在4人小组内背绕口令比赛,选出两人代表该组参加全班的绕口令大赛,看哪组背得多,背得好,听得认真,对别组同学有礼貌,为了自己的小组,这个群体荣誉,学生们积极参与,渴望胜利。
群体间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精神和意识,让学生学会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等。
语文是一门非概念思维的学科,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感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文本、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怎样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呢?
一、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课堂用语
当我们走进新课堂,就会不断听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请选择你喜欢的„„”、“请说出你自己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这些都是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中的新用语。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亮点”,细细品读。有的喜欢华灯高照的长安街,有的喜欢焕然一新的王府井,有的喜欢古老的紫禁城,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学得饶有兴趣。“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学习”,把选择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读课文为例,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轻声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愿意和好朋友一起读。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充盈着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
暗示,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意识,朝着新的目标前进。新课堂上的新用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励。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些教学用语,一定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自由地绽放。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动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受到情感陶冶。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童趣为本,凭借教材,采用直观、鼓励等手段,以想象、唱歌、表演为载体,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融师情、激生情,以教师之情拨动学生心的情弦、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四季的脚步》第一节时,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春姐姐,翩翩起舞,悄悄来到学生的身旁,男同学用打击乐(三角铁)伴奏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女同学蹲下来扮演绿草和鲜花,当她们看到了春姐姐,听到了溪水的歌声,迫不急待地钻出来给春天一份美丽,一个惊喜。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孩子们在想象、唱歌、表演中理解、背诗歌,我趁机打开音
乐,全班学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着,真像一个个小诗人。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满足与愉悦之余,受到美的熏陶,成为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热情,投入个性,一起分享、理解,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就在那一刻,师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创造,实现了真正的交流与对话。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更为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自主学习充盈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去引爆学生的情感火花,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三、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记得一次口语交际课,我走进教室跟孩子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我们排好队走出了教室,一边走我就一边指着校园的树说:“这些树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现在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我看见树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几片尖尖的绿叶。”“我看见„„。”接着我们来到足球场上,有的孩子就嚷起来了,“快来看,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老师,那一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真美呀!”有些女同学张开双臂自我陶醉地仰望着天空自由地旋转着,时而大声地叫着“燕子、燕子飞来了!”时而跑着追逐花蝴蝶,这一堂课我没有组织回教室,而是就地坐了下来,开始回到这节课的主题《找春天》。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都争着抢着说,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孩子此时也说了一两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内容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这种真实具体的情境里,学生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而且句句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加快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嘴巴、时间、空间。因此, 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 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 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或我们预设的答案去说。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 特别是对学生仍有疑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如教学《船长》一课时, 学生对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较深, 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以身殉职时神态是怎样的?一位学生马上说: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又问:这神态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生:很平静。
生:不对, 那时候他怎么可能平静啊, 是激动, 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被救了呀。
生:应该是很从容, 他是视死如归。
生:对, 此时的他对自己的生死已经是毫不在乎了。
看着他们争来争去, 我让他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思考哈尔威为什么能如此平静、从容、毫不在乎、视死如归呢?这时学生读得更起劲了,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是因为轮船上的人都得救了, 他的心愿实现了。
生:60个人全都救出去了, 包括水手克莱芒, 他觉得死得值。
生:他觉得已经尽了一位船长的职责!
生:他认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没有离开船长岗位半步, 忠于职守, 履行了做人之道, 死而无憾。
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既积极敏锐地思维, 又点燃认真思考问题的火种。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刨根问底, “逼迫”学生思考
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交流的快乐场所, 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精神家园。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 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刨根问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达到想说会说、想答会答的境地,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不要过高, 要树立和蔼的态度, 使他们感受到独立思考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好习惯。例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时, 在学生感悟了珍珠鸟对“我”充满了信赖之后, 我给学生播了一段有关人类捕杀鸟类的视频。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看到了人类捕捉鸟类的场面。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
生 (面带忧伤) :我仿佛看到了鸟在网中拼命挣扎的场景, 它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惊慌。
师 (追问) :如果它的妻儿老小看到这一幕, 会怎么样?
此时教室里有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特意叫了一个平时不怎么肯说话的学生回答。
生:猎人们, 请放下手中的枪, 收起你们的网吧。
他的回答精彩极了, 突然他又加了一句:“没有我们, 地球妈妈将变得不再美好。”我话锋一转:“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珍珠鸟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 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这时课堂里一片哗然:“这只珍珠鸟多幸福呀, 主人对它多好啊!”“如果我是小鸟, 我愿意在他们家落户。”这样刨根问底, 学生的言语动机得到了激发, 长此以往,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用非凡。
三、正面评价, 鼓励学生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正面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比如在分析《散步》这一课的“我”、“母亲”、“儿子”三个人物形象时, 大家都积极讨论, 意见很快统一, 但分析“妻子”时, 高年级学生有点害羞, 大家都沉默了。我让班长回答:“我认为文中的妻子是温柔贤惠的!”我脱口而出:“你说得真好!”紧接着追问:“你能从课文里找到根据吗?”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读道:“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读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答得好!”我充满激情地大声说, 并带头鼓起掌来, 霎时, 教室里掌声四起, 我看到这名学生激动得脸都红了。“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会动脑筋, 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知识面真广!”……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是从这些语言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信的快乐, 他们大声地读, 快乐地说, 向老师证明“我能行”。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乐于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学生对哪位老师感兴趣了, 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包括正确的、错误的, 甚至不同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 还要引导班级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容纳他人观点,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不会因为怕回答错了, 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改革下, 我们要学会“用大脑走路, 用脚板思考”。教育观念要转变, 教育手段要更新。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要多鼓励, 多关心, 相信他们的能力, 切实帮助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 挖掘创造潜能。学生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厌恶学习为热爱学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 学习语文, 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但吸收和表达都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 不断闪现出创造的“灵光”。
摘要:现在的课堂上, 学生盲目“从众”现象很严重。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创新;多方面寻找独立思考的触发点, 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活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亨杰主编.童年期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要“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学习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手25分钟。一句话,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摒弃把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领域和思维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感悟,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充分、广泛地进行思考,为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我们知道,任何的“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并且是靠“疑”来推动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麻雀》这课的第4~6自然段时,我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声地朗读了课文以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全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1、老麻雀是怎样出现的?从描写老麻雀出现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它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3、老麻雀是怎样拯救自己幼儿的?4、面对庞大的怪物老麻雀是怎样表现的?5、当作者看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时,它是怎样做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从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互相质疑,自己體会,互助释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母爱比死的恐惧更强大的感悟,也感受到了只有爱才能维系生命并使它充满了活力。体味了作者对于母爱伟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自己去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表达,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有位同学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再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此时,立即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位同学恍然大悟。改说道:“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它,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老兄,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学生学习了一部分知识后,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的第2段写了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出现了5次幻觉。结构大体相同。我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只精讲了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其它部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后去小结,其间,我只给予适当点拨。
由于这一课有许多难以理解但又是关键的句子,我着重教他们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第2段末尾写道:“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个学生读到这里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吗?”这说明他停留在句子表面的意思上,我启发学生联系前面几段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因为寒冷难熬幻想过温暖的大火炉,因为饥饿难忍幻想过喷香的烤鹅,还因为她得不到快乐、痛苦难堪就幻想得到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另一个学生说:“当时,人间不存在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我追问道:“那么课文为什么还强调‘没有……没有……也没有……’呢?”一个学生说:“那么她只有死了才不挨饿受冻折磨。”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是啊!看来小女孩只有死了,离开那个社会,才能解脱自己。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啊!”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小结,交流讨论,学生不但能比较准确、完整地理解各句子的含义,而且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学习第2段时,课文末一句话及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大多数同学通过自己思考、探究小结都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收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电教媒体焕发小学语文生命活力】推荐阅读:
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9-22
浅谈电教媒体06-29
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10-08
多媒体电教化教室方案10-13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10-28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西师版综和)06-05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多媒体电教室管理制度01-14
浅谈电教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07-08
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