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
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7)分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出示课件2】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新课
教学
(30)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
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出示课件6】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第2到第8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
①洗澡水的漩涡。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③做梦时眼珠转动。
第9、10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
2.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3.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洗澡
机械
教授
叛逆
花圃
玫瑰
谨慎
盐水
石蕊试纸
奥秘
领域
锲而不舍
复习前课,做好衔接。
新课
教学
(25)分钟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件7-9】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出示课件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
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出示课件11】
①
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2】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出示课件13】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板书:见微知著)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出示课件14】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抓住发现事物的顺序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这一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联系前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0)分钟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出示课件15-20】
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
群文阅读,巩固提升
板书
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见微知著
课堂作业新设计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
2.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3.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
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链接文章】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中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澡()玫()域()诞()疑()
燥()
攻()或()
延()凝()
惯()观()圃()旋()慎()
贯()砚()葡()漩()镇()
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缩句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
改为陈述句:句: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句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话:
三、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洗澡是一件非常()的事情。
2.这是一种非常()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4.这是一道()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著名 出名
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了。
欣赏 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绝美的景色。
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课文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成才有路勤为径”的观点,列出写作提纲。
参考答案
一、洗澡 玫瑰 领域 诞生 怀疑
干燥 攻打 或者 延时 凝神
习惯 观看 苗圃 旋转 慎重
贯通 砚台 葡萄 漩涡 城镇
二、1.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2.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
3.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4.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三、1.普通2.普遍3.兴趣4.趣味
5.著名6.出名7.欣赏8.鉴赏
四、1.含义是指人要多问,勤思考,留心生活。
2.谢皮罗教授在放掉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真理。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偶然中发现紫罗兰变化而发现真理。
奥地利医生发现梦的有关现象。
3.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没有疑问吗?
生: (摇头) 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 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 (众笑) 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 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 可能是———
生:歪理, 谬论。
师:对啊!所以, 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
师: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发现真理的第一步了!看课文, 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其含义的?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理解吗?
生: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众笑)
师:看来, 你们都成习惯了, 要想有问题都很难。“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从西边落下。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 从东边落下。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 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 困了要吃饭。
师: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就是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它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 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 专门掌管建设工程, 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卸任时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歌伎劝酒, 并歌舞助兴, 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的诗, 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生: (恍然大悟) 哦!
师:不问不知道, 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指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指经过不断探索, 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指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 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 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 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 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读) 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问号呢?九十九个不行吗?一百零一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一百个问号, 而是说很多问号, 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 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师:对!“一百个”不是实指, 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 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
二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呢?请默读课文, 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 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 (读黑板上的概括)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花的变色,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 (众笑) 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 (学生快速修改)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 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 连忙叫醒儿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对一连串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 再写反复试验, 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再想一想, 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 经过, 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 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 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 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 一个字都没有写。为什么?
生: (迷茫, 师指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 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 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 就能看出功夫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 就体现不出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 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 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 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 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 两个叫什么?
生:无独有偶!
师:对!只有一个事例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 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作者说完三个事例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洗澡水的漩涡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追根求源的人, 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是发现, 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是本来就有的, 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是指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 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能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三
师:经过事例论证, 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在科学史上, ……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 “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 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 也说明发现真理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往下读!
生:“当然,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 发现真理容易吗?
生:不容易。“见微知著……不是凭空产生的”, 就是说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说明发现真理要付出努力。
生:“只能给”就是指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 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难, 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 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 你听了会———
生: (接) 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 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 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说并不易, 是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不要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 也不易, 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花的变色, 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 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
生:有准备的人, 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 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阅读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 善于发问, 勇于探索, 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 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只教不懂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后感
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如此, 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要教的东西就很有限。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课前, 我常常会翻阅学生的课本, 查看他们的预习状况。这一次, 我发现许多学生将词语的意思, 语段的含义, 乃至文章的结构、写法等都一一作了标注。细问才知道, 学生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 内容之详尽较之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多信息的时候, 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 那应该是教师的智慧, 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初次教学议论文, 必然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常识, 而这些学生已经通过课外资料读懂了。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努力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 让学生在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 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 我在课堂上有了以下四问:
一问: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 学生早已领会。但是读完课题, 我问学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学生都说“相信”;再问, 学生还是说“相信”。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 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良民”, 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公民”, 也与本文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相背离。如果学生读了这篇课文, 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 却未能产生一个怀疑的问题, 未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离真正的教育“真理”越来越远,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或是悲哀。在课尾, 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 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事实来论证的判断。
教学, 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 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 找到自己的“!”。我想, 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的对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 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 似乎更为重要!
二问:你了解吗?
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 学生通过了解课外资料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然而学生对于该词的出典, 未必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如果教学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 必然失去教学的魅力。当我问学生是否知道该词的来历时, 学生从未想过一个成语还有什么来历, 所以凝神静听。我联系刘禹锡的诗句, 给学生讲述了“司空见惯”的故事, 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而这, 比理解词句的意思显得更有意义。
对于语文知识, 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 所谓“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然而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 达到“语识”的层面, 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三问: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 学生一读就懂。然而, 却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 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 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 学生才会关注的。教学中, 我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 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从中, 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 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 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对文中的事例、表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这有别于散文等感受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 如果错位, 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 才能让学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 粗粗看来, 也没觉得什么。但细细推敲, 就发现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 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 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矛盾。而发现这样的矛盾, 就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理解力, 必须从更加抽象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只有教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 学生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科学发现并不难, 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 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需要有准备的头脑, 要独立思考, 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其实, 这并不矛盾, 是一种辩证法。如此教学, 学生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就能进入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研究科学问题的规律,先理清这段话的条理,再找一找写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并用“——”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
师:很多同学都画好了,谁来读一读?
生:我画的句子是“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师: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话中都读出了什么?
生:从他们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做实验就取得成功了,而是要经过许多次的努力。就算经过了多次的失败,他们也不会气馁,继续研究才能发现真理。当得出结论之后,也不能保证完全是正确的,所以他们还要进行反复的实验来验证结论。
师:你认为这个研究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是吗?那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
(生朗读,突出“反复”一词。)
师:读得很好,她突出了“反复”一词,读出了她的理解。大家也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谢皮罗教授具有课文后面写到的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师: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生:因为课文中说“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从“不放”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好,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朗读,突出“不放”一词。)
师:非常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能谈出自己的理解。还有谁再来说?
生:我觉得“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中,他们的“实验”是在各个地方制造漩涡,这个比较容易做。但是“研究”则是要弄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总是这样的,这是很难解答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
师:那你能读出他的执着吗?
(生朗读。)
生:我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执着来的。因为如果把“紧紧”这两个字去掉的话,变成“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就不能深刻表现出谢皮罗教授特别锲而不舍的精神了。从“紧紧”这个词中,还可以看出来谢皮罗教授对这个问号特别执着,特别感兴趣,非搞明白不可。
师:很执着!来,你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突出“紧紧”一词。)
师:我们班同学真是了不起,人人都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生:我想补充一点,我也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的,因为这个词说明了他是不断地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可能白天研究时在想,晚上睡觉时也在想,而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研究。
师:你们看,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断地实验和研究,这种精神就叫做什么?
生:(齐)锲而不舍。
……
总评:怎样能让我们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慢慢地弥散开来,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之根?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的老师担心,“语文味”一浓,课就可能会上得艰涩枯燥,容易落入机械训练的窠臼之中;“语文味”寡淡,课就可能成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失缺的是语文之本。于是,我们总想在两者之间调和,以期寻求一种“语文味”很浓,但又不失灵动的教学之路。
我以为在阎敏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教学片断中,她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这几句话,所展开的师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既有渐进渐浓的语文味,也不乏自主自由的灵动感。课上,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学生那敏锐的语感:你看,一个“反复”,读出了实验次数之多,实验过程之难;一个“紧紧”,读出了谢皮罗教授的锲而不舍、执着研究的精神。尤其是在品味“紧紧”这个词语时,学生的语感真的让我们惊讶,他(她)懂得运用比较的方法,来体会“紧紧”的内涵,说得有条有理,品得有滋有味——“我是从‘紧紧’一词看出来执着来的。因为如果把‘紧紧’这两个字去掉的话,变成‘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就不能深刻表现出谢皮罗教授特别锲而不舍的精神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敏锐的语感常常被我们低估或忽略,以为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懂,结果自己一个劲地问问问,问得支离破碎不谈,也问得索然无味。而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设计,看起来就挺简洁的,先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聚焦这几个句子,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说说你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读自悟自品的空间。再接下来,则是体现老师高妙之处的对话环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围绕话题放开了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似乎没有什么不可的。而事实上,围绕这几句话展开的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场形散而神聚的交流。学生或咀嚼“反复”,或品味“紧紧”,或琢磨“不放”,看似不一样的言语解读,实则是指向同一个问题内核——谢皮罗教授的锲而不舍、执着研究的科学精神。
由阎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断,我们可以想开去:语文课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多设计一些这样的核心对话话题,它是附着在文本语言文字之中的,也就是说阅读对话的过程是有明显的语言文字落脚点的,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但它又不是一字一词一句一问的“小步舞曲”,它是有空间的,能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语感,读出自己的感悟来,形散而神聚。这样的阅读,这样的对话,就既能弥散开来浓浓的“语文味”,又不失语言与思想的灵动。
(阎敏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学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1
片段: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身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同学默读考虑。)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同学边读课文边考虑。)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同学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时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同学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同学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干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触动心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六十六团一中
孙美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新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小学生对于议论文还是比较陌生,我还记得,在上完《为人民服务》这课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议论文真难呀!” 与《为人民服务》相比,这篇课文显得浅显易懂些。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证观点的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向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你都知道哪些科学家?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说出你敬佩的理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如何找到论点?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让他们也自己尝试找到本课的论点,对课文进行梳理。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对议论文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拨动学生心弦。
深入学习课文时,我原打算让学生通过学习三个事例,从中解答“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和“他们又是怎样从‘问号’找到‘真理’的?”但想到这些问题都能在课文中轻易找到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不浓,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即使学生读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对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的体会也只会浮于表层,不够深刻。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是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科学家们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都是些怎样的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的?”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等重点词品悟其中的科学精神。并且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表格。这样的学习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这样感悟可以更好地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此时,再次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作小结。
课外拓展是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列举了许多科学家通过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经过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的精神最终获取真理的事例,这一过程的交流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从众多科学家具体而又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了知识的获取是要靠不断的探索才能得到的。拓展的过程完善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了解了更多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是一次触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房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体裁的文章?
第一组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谁能给它们正确连线:
出示第二组:题目
小结:我们学过这么多体裁的文章,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文体?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昨天通过研学单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 1.出示词语
洗澡 机械 旋转 旋涡 花圃 石蕊 酸碱 妻子 盐酸 敏锐 转动 玫瑰(指名读、齐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流利 2.出示第二组词语 这组成语呢,谁来领读?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你知道“司空见惯”“锲而不舍”词语的意思,请你来说。
词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会运用,出示词语填空,谁来? 3.指导书写:妻
经过午写的训练,我们班有好多同学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写字环节我想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请小老师——徐洳梦:
(1)字根字源
同学们,我们的汉字非常有趣,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小篆体的“妻”字。在过去,“妻”“屮”象家具形, 是手形,下面这个字是“女”。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从字中可以看出,女子被压迫在最底层。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妻”这个字,怎样才能把它写得正确、工整、美观?
结构: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关键笔画:竖在竖中线上而且下面不能出头,女字的横要长而舒展。评价:刚才两位同学用上了我们平时训练的写字方法,观察地很仔细。
(2)师范写,请同学们跟我写。
(3)生练写 同学们根据我们的要求,正确一颗星、工整一颗星、美观一颗星,快和你的同桌交换、评价吧。
师:感谢小书法老师徐洳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三、阅读感悟,研读文本
1.端起书大声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围绕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呢?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2.研读第一个事例:
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产生疑问,经过探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列举的这个事例就是围绕观点,指着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展开的。
3.请同学们看第二、三个事例中问号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从第二、三个事例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所举的事例必须围绕观点来举。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事例,你看在添加在后面行吗?为什么?
事例的选择还要符合文章的观点。你说的太好了,你不仅指出了我们总结的方法,还找出了这个事例的观点。你真了不起(表扬)
5小结:同学们,文章中的观点我们称为论点,所举的事例称为论据,论证,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视频。
6.思维导图助推课文理解
同学们,我们先找到论点,又找到了论据,最后得出了结论,很自然的就把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画出来了。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过渡:学习了就要会运用,老师这里有一个观点:“做人要有礼貌”,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个论点,认真读一读手中的四个事例,从中选出三个切合观点的三个事例在后面括号里打上对号。
通过做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表扬)
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五、小组合作
合作提示:
1、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1号负责选材;2号负责粘贴;3号负责画思维导图;4号负责汇报。
2、小组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3、交流汇报要大方得体。
课前,老师让大家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收集相应的事例,要求:
1.小组合作,交流事例
2.把这些事例放到一起,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成了一篇议论文。快点和你的小伙伴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写一篇属于你们自己的议论文吧。3.画出思维导图 4.交流汇报
五、总结收获
1.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在我家乡的村子里面有一个阅览室。阅览室会定期开放,里面的书琳琅满目,有:科幻类、神话类、历史类、杂志等。在这里面还有许多名言与图画,布置十分精美,同时还保留着以前时候使用的物品。这个阅览室里我读过好多书,其中有一篇名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文章,使我印象深刻。此文章写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一位教授――谢皮罗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每次在放水的时候,水的漩涡总是朝着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谢皮罗发现这个现象后,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了解开自己一系列的问题,谢皮罗开始了反复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和研究后,在一九六二年,他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讲道: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漩涡。如果在北半球,水就会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南半球,水就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赤道上就不会产生漩涡。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进行实验,最终证实了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还不止谢皮罗教授的发现呢!在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实验室用盐酸做实验的时候,他的助手不小心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波义耳立刻拿水清洗,谁知道紫罗兰的花瓣竟然变红了。波义耳感到十分怪异,于是他开始了实验……经过不懈的努力,波义耳终于得到了答案:大部分花草都会因为酸和碱而改变自身的颜色。其中唯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波义耳利用这一特点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后来的三百多年间一直广泛应用。
最有意思的还要数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了。他发现自己儿子在做梦的时候眼珠子会转。他在进行试验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现在,人们根据眼珠转动的时间和次数来测量人做梦的时间。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师: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板书:?→ !)
3、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看看这两个符号变换,你们再看看课题,想一想,疑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真理)说说真理的意思,说说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名言警句、公式、科学家的发明等)
5、是的,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指导我们的言行。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
生读,师: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读得不够坚定。不过没关系,等你学完课文,赞同了作者的观点,懂得这是一个正确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读得坚定有力的。
二、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1: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2: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3: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学习三个事例,填写表格。
师:现在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出示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
3、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
4、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师总结过渡: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书上有一段话和你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段)
5、投影(第二自然段),齐读。师: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请学生练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在这三个事例中,在这一段话中“?”和“!”又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也就是哪一句话的意思。(再读课题)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7、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如: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雷达、风车……
三、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老师想问一问(随意指几个同学):你可以发现真理吗?为什么?其实老师也不能发现真理,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2、学生读书
3、师:你找出了哪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1)见微知著
请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谢皮罗教授的事例中,那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板书“见微知著”)
读句子:“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地注意到……”突出敏锐再读。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吗?
读句子:“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突出“敏感、奇怪”再指读。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善于发问
师:还凭借什么来找到真理,(板书“善于发问”)谁来读一读波义耳那一连串的问题。(多媒体出示波义耳的几个问题)如果你是波义耳,你会怎样问自己,问一问吧!(指读)咱们跟随着波义耳一起发问,一起思考,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3)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学生汇报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谢皮罗抓住问号不放……”)波义耳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这一奇怪现象和一连串……”)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读句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妻子……”)
师:他们的反复实验就体现了他们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科学精神,才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就把“?”拉直变成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拥有了这样的本领,你们也一定可以找到真理的.。
4、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不仅仅就是指问题和真理,也不仅仅就是指科学家们的质疑本领和科学精神,它们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你们想一想,当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等科学家们发现了问题,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真理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
师: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波义耳,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发明了石蕊试纸,你也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一定会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在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你一定会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了这么多科学家的事例之后,我们也一定会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指第一位读课题的同学再次读课题。(读得多响亮啊!看来你相信了这一真理啦!)
四、体会写法,仿写练习。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也是一条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运用具体事例来写一篇短文。
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和提纲,课后再去完成。
五、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 !”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文
★ 小鸭子的问号教案设计
★ 观音诞是哪一天
★ 一百个发夹童话故事感悟
★ 人生真理格言
★ 科学真理名言
★ 真理的作文
★ 高考语文问号的使用
全文结构清晰: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主体部分(2―6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三部分(7―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本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深入研读、理解三个具体事例,从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本堂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究并体验,学文时采取初读整体感知、了解事例,细读课文时师生共同探究(第3段)、学生自学质疑(4-5段)的方法,最后结合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安排了积累语句和小练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题导入――初读课文,理清内容――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文章题目发人深省
上课伊始,我板书“?”“!”两个标点,提问:这两个标点表达的是什么意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导入板题后初步理解课题:“?”“!”与课题中哪两个词相对应?――“真理”和“问号”。
什么叫做“真理”?你从“一百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意在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什么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
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叙事性文章何不同?――点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要表达一个鲜明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画出齐读
2、迅速浏览3-6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三个典型事例。
3、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生自由谈
4、对于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体会:句中的“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顺序?
出示句子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体会:这里的“?”“!”各指什么?想象一下,在由“?”变成“!”的过程中,这些发现者、创立者是如何做的?
(此环节意在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2、6段中两个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5、深入朗读第3段(事例1),体会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个问号”指的是什么?从“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你体会到了什么?设想一下: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去做?其间可能会经历一番怎样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抓住关键句子,品味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谢皮罗教授身上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6、快速浏览4、5段两个事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交流感受为主)
7、总结: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事例而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总结议论文结构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推荐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1-09
饺子诞生了09-06
追求真理,勤奋学习07-02
邮票的诞生故事11-10
《我们诞生在中国》影评09-10
认识上帝就是认识真理散文06-05
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12-05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06-09
小苗的诞生的教学反思07-24
体验式教学之诞生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