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精选12篇)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篇1

单元主题: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彩墨风景 教学类别:绘画 课时建议:1~2课时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颜料 教具:国画工具、欣赏图片、学生作品等

作业内容:

用彩与墨结合完成风景画 教学重点: 彩与墨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画面中色彩与墨色的表现 要注意的问题: 彩墨的浓淡与水分的控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色彩与墨色调合的基本知识,及多种水墨表现方法结合的方法,尝试运用墨与彩表现风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在运用彩与墨作画的过程中,感受色彩与墨色的融合的独特技法,运用已学的基本笔墨方法表现彩墨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彩墨画的乐趣,了解大师对新技法的创造,感受水墨与色彩有机融汇的艺术美,培养艺术的创新意识。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

学习墨与彩调合的基本方法临摹大师作品。拓展层面

尝试运用大师的方法,创作自己喜欢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比较

1.欣赏一组水墨、彩墨风景画,比较交流其中的异同。

2.教师小结:水墨画是用墨色表现对象,彩墨画体现了墨色与色彩的融合,用色彩烘托,达到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3.出示课题。

二、欣赏与讲授

1.欣赏林风眠的彩墨风景画,通过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对比,分析林风眠将中西方艺术大胆融汇的彩墨作品。

2.结合已有国画经验,讨论彩墨的作画方法。3.教师小结并示范彩与墨调合的基本方法:

① 墨与彩调合;

② 先彩后墨;

③ 先墨后彩。

三、示范与作业

1.教师示范彩墨风景的作画步骤:

① 用多层色彩画树冠;

② 用墨与彩画树干与近景;

③ 用淡墨与淡彩添画远景。2.提出作业要求:

① 用墨与彩结合的方法临摹一幅大师作品。

② 运用彩墨结合的方法创作风景画。3.学生尝试,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美术馆风景 篇3

正门圆厅是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一群人围在罗中立的《父亲》前,年龄层次很丰富,老的少的,大约十几个人,争相拿着iPhone拍作品,此次展览的每张作品都有二维码介绍,来回巡视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大一任务是指导大家怎么扫描二维码。

安静中,一中年男子问旁边的女士:这《父亲》是真的还是假的?

女子仿佛是被突袭了,没想到男人这么问,她是有一定背景知识的:我好像记得原作中,老头耳朵上夹的是支烟,怎么变成了圆珠笔?

十几个人都转过身,围了过来,等待判断。

男人不置可否,又下不来台,跨步转向一个工作人员:这作品是原作吗?

圆圆脸的穿着蓝紫色制服正在教人玩二维码的小姑娘:那谁知道啊,有的人说是夹的烟,有的人说就是应该夹着笔,据说,真的就是夹着烟的。

男人:哦,那这个是假的。

小姑娘:我可什么都没说啊。

人群散去,边散边说,果然是假的,真的怎么会在这里。

在鄂圭俊的作品《春的脚步》前,一位穿得干净有学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挽着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恩爱着,慢慢踱步。

老太太指着过道:这副画挂在过道,是不怎么好的。

老先生不同意:那也不是吧,这么多人,都是要走过道的。

老太太很坚持:这个画,这么多颜色,就是农民画。

可能老先生一辈子都没吵赢过,立马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是农民画。

一对高矮胖瘦很不相称的情侣,显然是来美术馆约一个很有文化气质的会,牵着手在黄宾虹的书法大作前流连。

高高的男朋友:这要叫我看,还不如我阿姐写的。

矮胖的女朋友狂笑不止:这是大师,大师你懂伐,多少钱你懂伐,哈哈哈,还不如你阿姐,气死我了,哈哈哈。

他们紧紧牵着手,扭捏着,胡转了一圈。矮胖女朋友煞有介事的指点了指点,男朋友频频点头,很受教育。

有位头发不多的老师,站在一幅国画作品前,激情讲解,里外围了三圈人,都在认真的听,时不时有“哦……哦”的感叹,我实在挤不进去,在圈外听到高亢的结束语“伟大的线条、伟大的墨色、伟大的中国文化”,大家哗哗哗鼓起了掌。

咖啡吧,有个七八岁的漂亮小男孩儿,一个人坐着,嘟着脸,吃着一块巧克力蛋糕,由于一个人占着一整张桌子,非常醒目。

我想停步歇着喝口水,坐在小男孩儿对面:你一个人来的?

小男孩儿有点烦躁:我妈带我来的。

我很不识相:她呢。

小男孩儿是个北京小胖子:她瞎看去了。

我得寸进尺:你干嘛不去。

愤小:有什么意思啊,我又不喜欢。非要我来。谁跟她似的,文艺女中年。

我咽了口咖啡,不敢造次,估計我在他眼里也很不怎么样,没事儿跟这儿装文艺。

无端想起前年春节,我带着父母去上海博物馆参观,排队入场花了一个半小时,虽然天气是一贯的阴冷,三个人跺着脚聊着天也就排到了,入场时需要安检,我爸掏出了手机钥匙DV照相机硬币脱了大衣帽子围巾三九天一头大汗,就是不能让那个报警器不响,工作人员网开一面放他过去,等好不容易收拾好各种细软,平日何其抠门的爸爸居然由衷的说:博物馆还是收费的好啊。之后,再也没有力气看文物珍宝,坐在台阶上喘气。

这次展览真是好展览,各美术馆藏的作品水平虽参差不齐,却也各有各的受众,受众水平虽参差不齐,却也各有各的收获。

我走的时候,小男孩儿还在皱着眉头埋头吃蛋糕,一脸巧克力,其间他们家文艺女中年来探查过一次,骂道:你知道那边有多少小朋友趴在地上临摹,你个不争气的东西。

转身又瞎看去了。

李小米

风景写生美术教案 篇4

本课可视为前两节课的延续,既可以作为“近大远小”的实践,又是对“线”造型能力的“举一反三”。而本课所增加的内容也一目了然——取景框。在“学习要求”中虽然提到了自制取景框,但是,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取景框更为重要。这其实涉及“构图”问题。和“焦点透视”一样,其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死知识,而是借助取景感受和体会“构图”对作品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注意主体突出,线条组织疏密有序”。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展示三幅不同题材的线描风景写生作品,然后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景物的选取,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出示学习要求和学习提示。在课后拓展中,展示了两幅创作风景作品,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在新课导入中运用抒情的音乐和美丽的风景给学生营造出温馨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绘画热情,同时展示几幅线描风景写生的作品,让学生对线描风景写生绘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自然地引出课题。在新课讲授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在风景写生绘画中,应通过线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的变化来处理画面,其次安排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取景框的制作方法以及在风景写生过程中取景框的使用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取景框,将自己喜欢的风景有主次地进行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取景以及线条的运用进行指导。在作品讲评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使学生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进行修改,使作品更完美。课后拓展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利用学生们对熟知的诗句、文学作品或者音乐的联想,进行绘画。

教学建议:

(一)引导阶段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乌苏里船歌》,让学生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

学生:听音乐,欣赏美景。

教师:很多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很喜欢家乡美丽的景色,老师这就有几张赵喜云老师的风景写生作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教师展示赵喜云老师的线描风景作品四幅,带领学生欣赏线描风景绘画作品)

教师:这些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看出来了吗?

学生:是用线的方法画出来的。

教师: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哪些线呢?

学生:有直线、曲线、弧线、折线……

教师:这些简单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将美丽的风景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也用线描的方法画一画美丽的景色吧!

(教师出示课题——《风景写生》)

(二)发展阶段

1.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示。(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教师小结:通过学生的回答,讲解在绘画时要灵活地运用线条,注意线条的轻重、疏密的排列,同时要注意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面对远处的景物要用较虚的线条,近处的景物线条则要实一些。

2.小组合作:制作取景框。

教师出示一张庞大的建筑群的图片,提出问题:当遇到这样多而繁杂的景物时,我们应如何绘画呢?

学生:可以只画出其中的一部分。

教师:面对很庞大很复杂的景物,我们绘画时,对景物应进行取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法宝,有了这件法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选取我们需要的景物了。(教师出示取景框,并将若干取景框分发到各小组)

教师:下面请各小组成员研究一下取景框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制作,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

教师补充:如果在野外写生,没有取景框,我们可以拇指和食指交叉成一个四边形,做一个临时取景框。

3.师生共同研究取景框的使用方法。

教师小结:首先用取景框选取出最喜欢的一处风景,将最喜欢的建筑或者风景中的主要物体放在画面接近中间的位置,注意水平构图或者垂直构图时,景物的排列以及前后的遮挡关系。

【教师展示风景以及画好的风景写生作品(课件展示“风景1”“风景写生1”“风景2”“风景写生2”)】

4.课堂练习:下面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风景图片,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风景进行绘画,在绘画构图时应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展评:(1)自评——谈谈自己选取了风景图片中的哪一部分景物,如何进行构图的。(2)互评——谈谈作品的优点。(3)师评——教师运用鼓励式的语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进行小结:只要你用心就能体会到,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拿起画笔,将我们身边的美景表现出来!

(四)拓展阶段

请同学们在课下由文学描述或音乐展开联想,创作一幅风景画。

评价建议:

1.能否灵活地运用取景框进行绘画。

2.能否自己构图,画一幅线描风景写生作品。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篇5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装饰性风景画与写生风景画的异同,了解装饰风景画的艺术特征。2.操作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能以风景画写生作品或图片为素材,创作一幅夸张变形的装饰性风景画。

3.情感目标:感受装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装饰性风景画的艺术特征,掌握其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和夸张变形的方法创造出生动和谐的装饰风景画。教学过程设计

(一)欣赏导入

教师出示一组风景写生作品和装饰性风景画作品,让学生欣赏。

(二)讨论比较

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研究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在形象、色彩、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何不同。通过比较、观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

在形象上,写生风景画忠实于描绘景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装饰风景画不拘泥于原有物象,多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强化景物特征。

在色彩上,写生风景画多依照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作画,装饰风景画不受对象本身的色彩限制,多以画面色彩的和谐为目的。

在艺术手法上,写生风景画多反映客观现实,装饰风景画多利用点、线、面元素,黑、白、灰层次,强化主观感受。

(三)欣赏感受

用学到的装饰风景画知识欣赏部分艺术大师作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欣赏以前学生装饰画作品,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四)构思创作

学生拿出自己的写生作品或风景图片按照装饰画特点进行构思,把自己对客观景物的夸张变形手法,色彩的主观处理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重点指导画面构图,装饰手段运用以及 1

景物的取舍。

(五)交流展示

集中展示学生的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说说自己的创作体会。

(六)课后拓展

浅谈小学美术素描风景写生 篇6

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孩子的天性是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对事物有进一步的观察和体验。

对于美术课来说,对学生有吸引力,让他感觉到很有意思,,进而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接触这项活动,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习美术,就要真正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迷人的风光。拿起铅笔来画一画风景吧。从哪开始呢?小朋友先让我们来学一下怎样画素描风景画吧!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取景框,先来观察一下你们眼前的风景吧,看哪些是吸引人注意的地方(或称之为视觉趣味中心),由这个兴趣点来确定画面的构图。

让我们把你眼前的风景分为三块吧。看看哪儿是远景,哪儿是中景,哪儿是近景。远景就是看起来不是很清楚的远处的山、天空,也就是后面的景色。中景就是景物中间部分,也就是景物的重点部分。这部分景物就比较清楚。近景就是前面的景色。

在画之前我们要考虑到这副画需要强调哪些部分,需要删除哪些部分,还要考虑是否添加些内容。这就是对物象进行艺术处理。有了一个总体认识就可以动笔了。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画画了。拿起笔画出一条视平线。注意视平线不要画在中间偏上或偏下。我们最好从主体开始画。主体是房屋还是树木,定好主体的位置,就可以开始勾轮廓了。勾轮廓要注意虚实变化,中景可以实一点,远景和近景就要虚一点了。

好了现在我们从中景开始,用铅笔画出景物的明暗变化,注意线条的粗细和线条的变化,这要根据描绘对象来确定。如果对象较硬比较挺拔我们就用比较直的线条,如果对象是比较蓬松比较软就用曲线来画。当然还是要交替使用。中景要画得比较实。就以一副中景是房屋和树木的画为例来讲解吧!

在视平线上画出房屋。房屋要画出它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注意房屋的细节,门与窗的变化。画出屋后的树。画树时先画出大的树冠。看树的外形——树干——树枝——树叶。把树归纳成基本的几何形体。圆球、圆柱、圆锥。下笔时,先轻轻定出树冠的外形,然后分组。将大的明暗画出来。叶子分成几组并表示出来。树干呈圆柱形,要画出体积来。注意树干的穿插。树皮的变化体现树干的质感。比较粗糙的树皮用粗涩的线条。反之则用光滑的线条。线条的方向要按照树皮的肌理来画。树干上的根瘤、树洞也要认真刻画。也要画出明暗变化。还要将树干背光部分、大枝在主干上落影及树干产生的光斑都表现出来。

现在我们来画枝,画树枝要注意枝与干和枝与枝的穿插变化。不要将树枝画在一个平面上。特别是有些被遮挡住的枝。上下要连贯。树枝要注意适当减省。画出主要的枝条就可以了。注意每一段枝干倾斜度不同的透视变化,同时注意枝与干、枝与枝的重叠穿插,前后上下左右的关系,树叶大多用概括不要画得太细。要从树冠总体出发,着重表现树冠形态特征,画时要把树冠的叶子分成几蔟来画,表现每蔟叶子的受光部分和暗部的对比关系,从暗面画起,画出每蔟叶子的体积感来。一般在外形视觉画叶片的形状。

好现在开始画远景了,一是远山、一是远树、还有就是天空。远处的树主要要注意整体关系。天空一般比地面景物明朗,可用留白来表现。画蓝天要画准与景物明度的对比,不能只看蓝天比白云深。画阴天天空要画准亮度,不要过深。晴天万里无云可省略到空白,有时阴天无云时可略画一些浅色调子或不画。画云要注意外形、体积和层次,云的体积和其它物体一样是可以分成大的几何形立体面的,沟画外形时,定出云的体积面,再具体刻画,云的层次、形状、大小和距离不一的特点,不一定近处云彩最大,总的是——近疏远密、近处云朵底面较大,要画出云朵漂浮的状态,有远近虚实。

近景可以最后来画,近景可以简略处理。先了解近景内在物质结构、根据它们的纹理,选择适合的线条表现其质感。要注意透视关系。

信息技术:美术教学的别致风景 篇7

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 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 激活了每一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潜在能量, 帮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 从而建立起开放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1. 拓宽教师视野, 完善备课思路

以往的教学设计多由教师个体完成, 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受个人思维的局限。利用B B S、教育博客和Q Q群, 志同道合的教师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相约在网上刮一下“头脑风暴”。我经常利用湖南中学美术教师Q Q群与同行进行在线交流。有时针对一堂课的某个环节展开备课研讨, 通过大家集思广益, 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思路,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时教师们齐心协力地帮助某一位教师查找相关的素材或帮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Q Q群或B B S里, 由于大家志趣相投, 交流互动的气氛非常融洽。在大家共同营造的开放、共享的氛围中, 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教育博客中的互动不如Q Q群和B B S中那样实时和热烈, 但它更像是教师心灵的“后花园”。在博客中, 我能够较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心得, 发表自己的教案和学生作品。不少教师在我博客上留下的评论和建议也让

/陈文艺

我受益匪浅。此外, Q Q群、B B S和教育博客均会保留发言记录。这就方便了教师在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丰富课程资源, 提高素材质量

美术学科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学素材选取的好坏往往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并且查找起来更为方便和快捷。对教师来说, 上网搜索教学素材资源的方式比以往查找书面资料的方式更得心应手。如在准备《故宫》这一课的时候, 由于教材本身的图片不多, 且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 我就利用“百度”搜索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并将它们精心加工成教学课件。这样, 教学内容就不必局限于教材, 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的成功做好了保障, 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使教学设计内容更丰富、课前准备更充分。

3.创设有效情境, 增强教学效果

还以《故宫》一课为例, 学生通过欣赏课件, 很自然地对故宫的建筑美形成了初步的印象, 进入了学习情境。对于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故宫建筑上的图案等细节, 他们还能利用课件将其放大观察, 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 我引导他们进入网上虚拟紫禁城, 自己“游览”故宫, 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虚拟体验之后, 学生被故宫的建筑艺术之美深深震撼, 学习热情高涨, 讨论也非常热烈。这样的课堂,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是传统课堂所不及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条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1. 调动学生感官, 进入认知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出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的认知情境。这种情境增强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使学生在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 我安排了一个“学生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的体验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 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名家的漫画自画像, 并用课件演示了名家照片到漫画自画像的过渡、演化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漫画如何表现人物的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 师生总结出应从哪些方面表现自画像。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启示, 学习兴趣倍增。

2. 降低创作门槛, 突出学生创意

信息技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和所感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创作工具, 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美术课堂对学生手绘能力的要求较高,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 才能开始创作。这个要求就会把很多对美术有爱好但手绘功底差的学生拒之门外。信息技术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运用画图、P h o t o s h o p等软件, 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 突出了艺术表现中创意的重要性。通过欣赏电脑设计作品, 学生会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 提高设计意识, 激发出创造力, 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3. 拓展探究空间, 提供展示平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感受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 仅靠现有的教材, 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 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美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制作了“长沙县实验中学美术网” (w w w.0 7 3 1 d.c o m/I n d e x.h t m l) ,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 欣赏和借鉴各类美术作品, 逐步养成获取、鉴别、加工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的能力。同时, 我还在该网站上专门设立了“学生作品”栏目,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 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 信息技术为美术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 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变革, 它只有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互作用, 才能彰显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特有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发生变化, 单纯地将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作为目的, 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层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1.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必须事先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 了解各种媒体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缺点, 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其次, 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 不能让计算机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 教师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最后, 有些学生极易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要增强对网络环境下课堂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避免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

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使得学生在电脑屏幕前只需轻点鼠标, 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 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美术作品信息。但这种虚拟空间也会带来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为避免这一现象,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画展、博物馆。在培养学生电脑作品创作能力的同时, 不要忽略了对学生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 尤其应重视传统的“纸”上的功夫, 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

总之,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 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篇8

李兵雪山画最大的特色是创新和创造。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兵执着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当代中国美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观看李兵的绘画原作冲击力特别大,我想到鲁迅的一段话:“我的血肉应该喂动物的话,我要喂狮虎鹰隼。养活了狮虎鹰隼,在天空,在崖谷,在丛莽,在大漠,是伟美的壮观,看了令人神往。”看了李兵的画,觉得是伟美的壮观,令人神往,令人振奋。雄美之光与鲁迅讲的“伟美”是一回事,可以做两种诠释:一是崇高,排山倒海,令人震慑,有很强的冲击力,如苏轼讲的“铜头铁琵琶”,这就是雄美;另一种是优美,含情脉脉,阴柔有情,所谓的“红牙板唱晓风残月”。这两种美在李兵的画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雄美为主。

李兵国画艺术的创新体现在,一是领域的创新。西域雪山、世界屋脊少有人画过,李兵发现了这个领域的大美,打造了一片艺术天地。二是地域蜀山的特色,既是蜀山的特色又超越了蜀山特色。世界屋脊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发祥于雪山,所以,雪山不仅是四川的雪山、中国的雪山,而且是世界的雪山。所以,雪山的自然意义和人文意义,功莫大焉、德莫大焉。李兵的雪山画正是把它的崇高表现出来了,无论他有没有意识到这点。三是技法上的创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复广采博收而匠心独运,发他人之所未发,辟他人未辟之境,以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深厚的笔墨功底,演绎雪山精神,演绎雪山大美。

什么叫雪山精神,雪山的磅礴、高大、庄严、圣洁、纯净和冷艳,恰是工业文明之后我们最缺乏的。李兵的雪山画表达出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代表人类共同的精神。可以说有两种表现是李兵雪山画展示出的时代精神,一是有我之境,另一个是无我之境。画是二维的,雕塑是三维的,从李兵的画里我看出了二维到三维,三维到四维,有时间的沉积,可以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说的“时空连续体”。《雪岭放晴拥惠风》,雪景的恢弘、高远,表现得很透彻,山石的肌理,雪的块状、体量,画出了油画的感觉。有的画还自然地添了几头牦牛,牦牛很小很小,恰是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起来了。还有的画里画了攀登者,画了红军、汽车,这些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完全不同于过去雪景画表现高人雅士、深山古寺的景致,这些还只是显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隐性的表现,是老子所讲“道无在,无不在”,看似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什么都有,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李兵画雪不用着笔,我很仔细地看,真的是留白的宣纸。宣纸属于材质,材质本来是形式的东西,但材质变成了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画雪山不画雪,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完全用宣纸,通过留白、衬白、挤白,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沧桑感,非常了不起。以前虽然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处理,但是没有达到三维的油画般的效果,特别是李兵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就是块斧劈皴。我总在想,李兵画画的时候,是否有一种抡鞭疆场、大将用兵的感觉。

李兵还将诗和画很好地结合起来,题款中的诗有意蕴有境界。很多画家匠气十足,没有文学素养,永远不能突破。钱钟书谈学问说过,“夫学以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看了李兵的画之后,发现他是“人心之通天”。

李兵的画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他是雪山画的领军人物,为巴蜀画派和中国美术注入了活力。李兵正值壮年,路还很长,希望他能把雪山、雪山画派从四川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Li Bing, a national first-level artist of China, is the founder of a new “Cun Technique” (a method of showing the shades and texture of rocks and mountains by light ink strok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Now he is Vice President of Sichuan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 Council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as well as a main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rt Committee of Sichuan Artists Association.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李兵,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一级美术师,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山水画会名誉会长,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院长。李兵独立探索提炼出的新皴法——“块斧劈皴”(也有人称之为“李兵冰雪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法、冷暖对比烘雪法、色墨互补托雪法、积水积墨现雪法等,填补了中国水墨雪山画法的空白,开创了冰雪山水画的新境界。

李兵先生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和傅抱石高足黄纯尧的入室弟子,并拜李文信、姚思敏、唐允明、钱来忠等先生为师,还曾求教于刘大为、尼马泽仁、杨长槐、朱常棣、罗其鑫等先生。受益于诸位名师指点,加之勤于精研古人笔墨意蕴、善观自然物象变化,他创作的雪山画作品是继承传统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李兵的雪山画根本没有画雪,却让观者感觉到了雪的存在,此种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独特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他的用墨、用色超凡脱俗,恣情挥洒,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都鲜明地展现在了宣纸上,既随意写景,又以景造意,法自然而不刻意雕饰,创作出的作品不仅力量雄健、气势恢宏,而且清爽淳朴、意境高远。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广为海内外藏家和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2002年11月作品《春归雪岭》被泰王国钦赐淡浮院收藏。2010年5月李兵被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评选为“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山水画家”。2011年1月李兵艺术作品及其简历被收录进《中国当代美术史》,同年10月,由李兵绘制的《荣宝斋画谱》第356期(山水部分)出版发行。2011年11月,李兵作品被中国政法代表团作为礼品赠送美国警方。2012年10月,《李兵》大红袍画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1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展览,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兵西域雪山画集》。2013年李兵雪山画系列作品相继在四川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沫若艺术院等展出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李兵作品陆续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收藏。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作品《玉颜清风》被坦桑尼亚总理平达先生收藏。

美术教案-小手帕 小学美术教案 篇9

第17课小手帕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八册第17课。

教材分析

手帕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通过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手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小手帕》与前阶段学习的色彩渐变、适合纹样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而学生对“类似色、对比色、均衡式、对称式”的运用已不再陌生,这些都为手帕的设计成功奠定了基础。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爱好,因此,让学生设计手帕,学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意识。

教学目标

认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手帕,并对“手帕上的图案”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技能:通过手帕设计,使学生将已学过的基础图案知识,色彩知识在设计艺术上得到应用,培养他们对设计艺术的爱好和创造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手帕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设计手帕的图案时要和方形相适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学生作品,实物,水彩笔。

学生准备:方形的纸,白手帕,水粉颜料。

教学时间:第10周星期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检查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板书课题:小手帕

三、新授

1、课前,我布置大家收集各种手帕,你们收集到了吗?好,现在请你们拿出来,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各自收集的手帕。欣赏好后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手帕上都有些什么花纹和颜色?

*选你最喜欢的一块手帕说一说喜欢的原因(用途、图案)。

2、集体交流。一起观察手帕上的花纹,并说一说自己观察后发现的花纹的特点?(对称、均衡、和谐、统一)。

3、实践体会:这些手帕上的花纹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今天我们自己就来当回小设计师,设计漂亮的小手帕。

学生设计,师巡回指导。随意尝试,大胆设计。

展示第一次的作品,让他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

4、欣赏设计:观察课本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你喜欢吗?分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手帕的思路。“小设计师们,你们的头脑里一定有了设计方案吧,把你的设计方案拿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画几张草图,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作品,可一个人完成,也可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的设计作品又多又好,又有创意。”

四、学生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a.人人争当小设计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喜欢的方式设计一块漂亮的手帕。

b.通过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简单讲述一下。

c.按设计方法的不同,学生自由组合成组,互相交流设计构思。

五、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1、相互欣赏,交流评价。

2、作业展评: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组的作品,大胆发表意见,成功展示自我,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3、互相评价:先看哪一组的手帕设计得最有创意,再从这些手帕里找出你认为最漂亮的手帕,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六、结束新课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泥条头像 篇10

泥条头像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本课泥条头像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本课泥条头像的学习借助瓶子,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泥条头像由于采用了搓泥条缠绕瓶子形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化解了难度,产生了情趣。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了创造精神,同时发展了美术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立体雕塑头像的基本常识——基本形与附属形,用瓶子和泥条组合成的头像为基本形,五官和头发为附属形。泥条头像应会: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的创作。2.隐性内容与目标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泥条头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立体雕塑的基本知识。难点:作品新颖、生动、富有美感。

(四)学习材料胶泥、彩泥等。

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与方法师生活动教学意图1.组织教学2.讲授新课泥条头像(1)展示师生带来的人物雕塑资料,通过秦兵马俑,古希腊、古埃及和现代雕塑头像,了解艺术源于生活。(2)布置学生感受搓泥条的方法。提问:①搓泥条有几种方法?②说说搓泥条时双手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雕塑头像,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师生活动教学意图(3)体验用泥条缠绕瓶子。提问:怎样缠绕泥条才能又快又好?可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学生分组独立或二人合作缠绕瓶子,由两组学生代表总结成功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4)五官,发型设计。①欣赏图片资料。②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见,所想的五官和发型。(5)布置学生完成头像作品。教师巡视辅导。(6)展示作品,小结讲评。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生互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

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外风景 篇11

在一次区数学教研活动中,教研室的马校长给我们做关于如何把握意外生成的讲座,他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学生正在认真地画着4厘米长的线段,可老师发现小明抓耳挠腮,看起来非常苦恼,于是老师快步走到他面前,看着他手中的尺,明白了一切。“我的尺不小心弄断了。”马校长望着小明手里这把“0”刻度早已消失的断尺,看着他不安的神情,马校长摸了摸小明的头,轻声说:“刚买的尺没用就断了,太可惜了。但是,老师要考考你,你能用手中的尺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吗?”小明使劲点头。不到一分钟,就画好了。在后来的学生交流汇报中,老师发现只有他的方法是特殊的,而其他学生都统一从“0”刻度开始画起。

对于小明的失误,马校长没有用训斥的方法对待。学生的一次偶然犯错,却成了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充盈着一种生命力。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只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理智的看待错误,并辅以策略得以处理,就会看到学生闪耀的智慧火花。

数学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一定目标进行的有效生成。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我认为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应勇于把课堂的偶发事件与生成资源呈现出来,将课堂中的各种意外转变为教学资源,并充分将这种教学信息中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造就课堂的“精彩”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年级思维乐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一队小鸡排排站,中间混着一只鸭,从左往右数,小鸭排在第7个,从右往左数,小鸭排在第8个,队伍中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在解答这道题中,出现了两种答案,第一种同学认为小鸡一共13只,第二种同学认为一共有14只。此时,我并没有公布正确答案,而是把学生分成赞成方法一和赞成方法二的两大派,再让这两大派学生派代表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赞成方法二的同学由于理亏而败下阵来。此时,我便指出“同学们做题目可要提防文字陷阱啊!一队小鸡里面可混着一只鸭呢,鸭可不能算进去啊!”题目是预设的,辩论是生成的;解题是预设的,资源是生成的。这种做法,远远超出数学传授知识本身,它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美术风景画教案 篇12

高等师范院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发展, 是知识广度上的拓展, 也是知识深度上的挖掘。所有美术学科的基础是形体与色彩,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油画、国画、设计、动画等专业方向。因此风景写生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色彩训练课程,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风景写生, 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户外写生的多种表现形式, 使其具备形成自我风格的能力和基本艺术素质。

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培养理念

色彩风景是美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本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把风景写生课和平时的画室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对接,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对画室教学中所学的东西进行重新领悟, 深化对色彩语言的认识, 提高透视学的运用能力, 使学生对色彩、色调、画面的分割构成、画面节奏、韵味与意境等有所了解与掌握, 为学生向绘画及设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说:“20世纪中国油画的课题是向西方绘画学习。”这句话涵盖了20世纪中国学院派油画教学的状况。汪明强先生认为2l世纪中国油画家的任务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精华, 而且还肩负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的任务。在风景写生教学中, 需要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勇于创新, 敢于进行不同艺术表现样式的尝试, 从而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状态。因此, 风景写生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适应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1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调整知识结构。以往有的教师往往偏重于技巧的研究, 忽略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这种长期以来传统的重技巧轻理论的错误观念需要转变。教师应注重自我文化学养的提升,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调整知识结构,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应该系统阐释语言因素与风格的关系。现当代艺术样式不断变化, 绘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么一味跟随老师的绘画样式走, 要么盲目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与风格, 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因此, 教师应对绘画语言与风格的关系多进行系统阐释。

在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 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画面结构与构图在外光写生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构图是具体的形式, 也是一件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在写生过程中要大胆进行尝试, 寻找全新的构图样式, 使其既符合视觉审美要求又具有独特性;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笔触和肌理来表现客观物象。不同的笔触与肌理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 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用肌理和笔触来具体表现的过程。在写生中要研究笔触与肌理的运用, 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三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色彩, 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 运用色彩规律来更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虽然不同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偏爱, 使色彩表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但所有不同的偏爱离不开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传授色彩的基本规律, 同时还要擅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对色彩独有的感觉特性。

2借鉴康定斯基的色彩分析法, 提炼线和色的组合。从康定斯基到包豪斯之后, 开创了自己的基础课程: (1) 自然的分析与研究; (2) 分析性绘画。包豪斯的学生马克思·比尔 (Max Bill) 回忆了教学的情景:“整个班里的学生不是在单纯地‘构图’, 而是在‘分析’事物, 不是讲授艺术, 而是训练看待事物的角度。”[2]这就是体现一种“内在需要原则”, 表达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精神, 康定斯基对图画的分析性教学, 使学生把握了隐藏在物体之间的构成关系。此外, 在高年级的色彩课上, 他还指导学生研究色彩与形体的关系。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康定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了他的创作灵感的三个来源, 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 (1) 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 这称之为“印象”; (2) 对内在特性、非物质世界的表现, 很大程度是无意识的、自发的, 称之为“即兴”; (3) 对逐渐形成的内在感情的表现, 它经过反复的甚至吹毛求疵的检验、加工, 称之为“构成”。理智、意识和目的在这里起主导作用。[3]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中, 第一个便是确立课程目标, 并具有先行意义, 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学生、知识和社会因素是相对稳定的方面 (当然其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转型变化) , 目标的确立与表述是可变性很大与更需讨论的方面。[4]

l观察和体验———对象视觉化的确立。优秀画家所作的写生画不是自然的翻版, 而是来自对自然的思考和体验。一幅好的风景画, 是作者对繁冗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 找出典型形象, 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 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起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 远景虚朦, 近景可细微深入也可简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主体明确, 必须有宾主之分。画面只能有一个中心, 但它不是以占据画面地位的大小而定, 而是以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而定。

2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经过必要的临摹获得了一定的绘画技艺之后, 再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写生, 初学风景写生, 不宜选过于复杂的景物, 应该先选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平远风景进行写生, 这可以更快地明确地平线在画面中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色彩由于空间距离关系所产生的变化等等规律。课程论专家指出:“在课程目标上, 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因此, 应更关注对学生情感、审美等的训练。

三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创新

在风景写生课程中, 如何让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协调, 或能对以后的设计专业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过渡的作用, 针对于此, 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想象力在风景写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油画风景中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星月夜》《奥韦尔教堂》, 高更的《热带植物》《有猪和马的风景画》等杰出的风景作品, 绝对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物象的仿造, 想象在这些作品中起着一种“充满智慧的领导作用”。在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创造过程中, 我们常看到的总有那么一些成分说不清楚来自何处, 但是又总让人觉得它们是来自生活。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 实际上就是想象的产物。

2肯定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的开篇中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 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 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 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 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 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 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 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个性, 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 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 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 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 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 激发创造性灵感。

课程理论研究者认为,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 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 选择课程要素, 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6]因此, 针对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课程的目标, 以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为目的, 将几种方法相结合, 实现表现技巧与空间意识训练的结合, 实现对知识进行先行体验与提高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试行) [J].中国美术教育, 2005 (3) .

[2]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2003:194.

[3]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61.

[4]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01:35.

[5]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事迹回顾与瞻望[J].教育研究, 2000 (7) :23.

上一篇:企业行政部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交通安全工作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