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及答案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高考对文学鉴赏内容进行考查始于1985年。1993年, 古诗词鉴赏这一试题类型在高考试卷中开始固定下来。就阅卷情况来看, 古诗词鉴赏试题普遍得分较低。在实际教学中, 也是令广大教师和学生颇为头疼的一大难点。想要破解这一难题, 必须要从源头寻找突破口, 对高考中古诗鉴赏的性质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部分提出了以下两点要求: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的中国古代文学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考的要求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 不尽合理。那么高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试卷上, 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我们来看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题:
古诗鉴赏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1)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 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案是: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是:比喻。 (1)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 (2)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经过深入分析笔者发现, 考题和考纲要求是“脱节”的, 也就是说考题根本达不到考纲“从历史的角度, 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那么高的要求, 而仅仅是简单的“解读”而已。
因此,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与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存在着一定距离, 实际上是一种“假鉴赏、伪鉴赏”。要厘清这一问题, 就要从“鉴赏”的定义谈起。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鉴赏所下的定义是“鉴定和欣赏 (艺术品、文物等) ”。其中的“欣赏”, 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领略其中的趣味。”而“享受、领略”都是个人内心的感受, 这就突出了“鉴赏”过程中“个性化”的成分。
可以说, 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鉴赏是两个相逆的过程。
作者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次“编码”的过程。作者为美的事物所吸引, 继而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使之产生创作的灵感, 抒写自己的情感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的鉴赏则是一次“解码”的过程, 首先是欣赏到清新隽永的文字, 这些文字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画面, 继而借由文字和画面来追踪作者的心路历程, 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说, 作者和读者就是借由文字连接起来的两端。但是, 这仅仅是解读, 还称不上是鉴赏。
“鉴赏”还要在文学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的基础上, 加上“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才有了文学欣赏中常常提到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要完成复杂的“解码”“解读”的过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 更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高考答题的实际操作而言, 一般来说1分分值, 花1分钟的时间。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的分值一般是8分, 也就是可以花8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部分的题目。但是, 在短短的“8分钟”时间内, 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考试说明上“鉴赏要求”的高度的。
一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古诗, 阅读一遍2至3分钟, 仔细看题干2分钟, 书写2分钟, 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答案的时间只有2分钟。而要在短短的2分钟之内, 思考出两个古诗鉴赏的答案, 对一般人来讲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是出真正的古诗鉴赏题。对于全体考生而言, 也许一个考生都答不出来, 从考试层面上来讲, 这就是废题、无效题。二是出虚假的古诗鉴赏题。结果是对美的古诗“肢解”“割裂”, 充其量是引导学生熟悉解题套路, 使之趋向于统一的、程式化的标准答案,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分数而已。
二、高考古诗鉴赏的教学失误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失分较多, 与教学中存在的失误有关。笔者将古诗鉴赏的教学失误归结为以下两点:
1.视标准答案为圭臬
学生答题过程是看了题目, 然后思考答案。教师往往是看了标准答案, 再看题目要求, 或者是看了题目, 然后直接翻看标准答案。缺少思考过程, 缺少过渡, 或者说思考的指向性。
其实思考问题的方向、方法, 远远比标准答案重要, 这往往是教师忽略的。有的教师干脆叫学生抄答案、背答案、默答案。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这道题会做了, 换道题不会了。甚至面对同一首古诗, 换一个问法, 学生就不会了。
其实所谓“标准答案”无非两类, 一类是正确的, 一类是错误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去背诵错误的答案, 则贻害无穷。即使对正确的标准答案, 教师也要科学地对待。因为有些正确的标准答案, 往往是专家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结论, 若要求一个学生在2分钟内达到如此高度是不现实的。
以前文提到的2008江苏卷古诗鉴赏第1题为例, 笔者仔细研究了半小时, 还达不到标准答案的高度。再如, 某一年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对《纽约的鸽子》一文的分析。由于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标准答案欠妥, 阅卷组的老师激烈争论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了答案。对于教师而言, 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尚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那么对考生来说,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标准答案的高度, 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一方面, 教师通过对标准答案的分析, 为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另一方面, 适当降低答题要求, 使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2.求全责备, 不留“空白”
有的教师拿到一首古诗鉴赏题, 先去翻阅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花了大量的精力终于对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后再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在高一高二也许可行, 在高三就得不偿失了。因为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做到的事, 教师花了半天时间备课, 再花几十分钟讲课, 这叫事倍功半。这种精神固然可嘉,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不可取的。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备课要求完美, 授课要留空白”。即:丢弃次要信息, 突出重点。有时甚至可以“备课不求完备, 授课要留空白”。
三、高考古诗鉴赏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使我们对高考古诗鉴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也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1.从战略角度藐视高考古诗鉴赏题, 因为它实质上是“伪鉴赏”“假鉴赏”, 我们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规范的训练后, 都能得高分。
2.面对五花八门的古诗鉴赏方法, 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任凭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千万不要看了古诗鉴赏五十法、一百法之类的资料, 对学生狂轰滥炸。因为这一类书不一定适应高考, 不一定适应学生。即使讲的道理都是对的, 学生也记不下来。到考试的时候, 学生脑袋里还是一团糨糊。
3.介绍高考古诗鉴赏三步法
(1) 看题目、作者。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诗表现的是作者的思念之情。
如果题目是词牌名, 一般可以不理, 原创 (自创) 的除外。如, 姜夔的《扬州慢》, “慢”是指慢词, 诗作写的是和扬州有关的事, 表现战争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创伤, 表达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叹。
如果作者是李白、杜甫、苏轼, 那从一般层面上考虑。所谓一般层面, 即是一个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文学常识。比如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情结:建功立业的壮志, 报国无门的惆怅, 时光流逝的感慨等等。
如果对李白有注“赐金放还”, 苏轼有注“乌台诗案”, 那一定要缩小考虑范围。一般来讲, 考试内容必定和注释有关。
如果作者不著名, 又无注释, 基本上就不必作过多的考虑了。
(2) 圈出诗中主要信息, 剔除其余的次要信息, 要“留白”。便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不被无谓的思考占据宝贵的时间。
(3) 根据题目要求, 选用答题范式。
例如:
(1) 本诗用 () 的意象, 营造了 () 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 () 的感情, 起到了 () 的作用。
(2)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 () 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 () 的感情。
(3) 本诗属于借景抒情, 通过 () 的描写, 体现了 () (表达效果) , 表达了 () 的情感。
(4) 本诗运用了 () 的手法 (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渲染、用典、象征、虚实结合、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等) , 表现了诗人 () 的感情, 起到了 () 的作用。
(详见《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版》2008年第7期)
4.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积累。所谓文学积累, 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诗歌鉴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大部分诗歌可以用一般的范式去理解, 但对于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诗作, 就需要作特别的处理。要在夯实学生基本功的基础上, 避免学生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2) 意象的特点和意义。要帮助学生归纳、理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的种类和意义, 这对理解诗作很有帮助。
(3) 艺术表现手法的种类和特点。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 隔,有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故乡。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隔”字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
(宋)崔鶠
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1).两首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意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做“鸳鸯锦”。
(1).诗歌的前两联写出了鸳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这样写有何作用?
2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② -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
1、(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 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2).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5、(1).比喻 朦胧
(2).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6、(1).娇、嫩
(2). 15.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8、(2).不用一个系词(全由名词叠加而成),不着半点雕饰,运用白描手法,选典型的季节风物,表达作者对生活和风景的热爱。
(2).①感叹国事,双鬓苍苍。②羞于过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③想归隐田园而暂不得的无奈。9、22.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3.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0、20.醉”是诗眼。“醉”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地写出春意之美,连海棠也被春色陶醉。浓浓春意之中,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21.首联写出了优美的春景,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赞美、喜爱之情。颔联、颈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或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11、16.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17.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12、14.意象:红桃、绿柳、落花、啼莺;特点: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15.闲适恬静
13、①.(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②.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14、①.近体诗、律诗、七律均可
②.B 27.诗句中“占”、“寻”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北斋秋天的雨后,小鸟、蝴蝶纷纷飞来的动人情景,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令诗人深深陶醉。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极富诗情画趣。(四点大意相近即可)
15、(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16、(1).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
(2).“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
(3).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不同:
17、(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8、【小题1】主要意思是“弟兄孤”。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
19、①.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②.对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20、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1、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 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1、(1)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2).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22、(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3、(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4、(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5、(1).鸳 鸯的羽毛的颜色,用“翠”“红”二字写出鸳鸯羽毛的鲜艳,并且用夕晖斜照的璀璨多彩来衬托羽毛的鲜艳。(2分)(答“从动作角度写鸳鸯”也行)鸳鸯的性情,写鸳鸯相逐相呼、双宿双飞、难分难舍的多情、重情。(3分)
1(2).侧面衬托。通过写采莲姑娘打桨归来,看见鸳鸯比翼而飞,羡慕不已。营造了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表现了采莲姑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理。看似不写鸳鸯,实则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进一步的突出鸳鸯多情、重情的特点。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阅读练习
7、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1分)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2分)
⑶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3分)
答案:
7、(1)B(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1分)
(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1分)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1分)。(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3)刘禹锡被贬,(1分)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1分)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1分))
8、(1)①使……痛苦。②本人,自己。③共同享受。④喂。(4分,一词1分)
(2)D(2分,A项“以”表示结果的连词,以致。B项“以”意为“因为”。C项“以”意为“用,拿”。D项“以”表示目的连词,用来,来)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中考语文古诗词试题《观沧海》
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按要求完成题目。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3分。描绘意境1分,抒发心情1分,语言流畅1分)
2.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答案】(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 “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 分)
2.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答案】(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 ;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2分)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一、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二、第一问失分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诗句学生早己烂熟于心,大多数考生知道子规这个意象蕴含着无尽的凄凉悲伤。这题的赋分点有两个:一是“思念故土”(思念故园、思乡等均对)1分,二是“有家难归”(国家破碎无法回家、南北分裂归去不得等均对)1分。但大多数考生只能得到1分,失分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套话,空洞无物,有部分考生就只答“子规象征着凄凉”,但为什么凄凉悲伤却没有写出;二是概括不全,大多数考生只能理解到对故园的思念这一方面;三是答非所问,这是没有理解诗歌内容造成的,以致回答错误,不能得分。
例:子规这个意象象征离别之愁与思念故园之情。(1分)
这个答案得1分,因为只回答到“思念故园”。
应答对策:古诗鉴赏题的题型不外乎形象意境、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几种,而第一问就是对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意象,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蕴含的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蝉”蕴含的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高洁”。所以要做好这种题目,就必须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而子规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所以古代诗人一般把杜鹃(子规)的啼叫声视作凄凉。凄凉悲伤就是子规这个意象的普遍含义,但回答时必须根据具体语境写出是什么造成诗人心境的凄凉悲伤,那就是思念故乡,有家难归。只有这样才完整,才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
三、第二问失分分析
赋分点有三处:答到“不矛盾”给1分;能答出原因(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大意对,就给2分。能答出结果(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大意对,就给1分。考生失分处在于:①答“矛盾”的,判为0分;②答出“不矛盾”,但原因不明确,不具体,不到位,如“诗人要回故乡,远离都城了,所以发愁”。
例:不矛盾。“故园便是无兵马”是指如今的故园就是没有兵荒马乱,但国家灭亡;“犹有归时一段愁”表达了诗人深感国破家亡的愁苦。(4分)
这个答案非常完整,既写出了不矛盾的原因,也写出了国破家亡造成诗人“愁”的结果,所以得到满分。
应答对策:这种A与B是否矛盾的鉴赏题,答题的时候应该把诗人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虑。读懂诗是关键的一步,而这首诗歌并不难理解。在这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愁”的情感。那我们就要思考,诗人缘何而愁呢?结合注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答题大有帮助,给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在诗人敏感的内心深处,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声色都很可能点燃诗人情感的“导火线”。由于友人归京,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这种感慨来自今昔对比,这“京”早已是昔日之“京”了,如今金人南侵,汴梁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所以,面对友人的归京,诗人怎能不想到: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有家也难归啊!所以此时此刻,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来。知人论诗,学会分析,是做好诗歌鉴赏的必备能力。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课内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一)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
B.植物 C.农事
D.吃的和穿的
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D.诗中的“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倾斜的特点,画面感特强。
http:/// http://【全免费】
(四)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传说中的仙人。B.悠悠:闲静的样子。
C.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D.乡关:乡间关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五)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指旅途。B.“青山”指北固山。C.“旧年”指年底天。
D.“乡书”指乡村的书信。
(六)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B.秦淮,即秦淮河。“江”在这里指长江。
C.商女,即歌女,旧时卖唱为生的女子。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热闹的水色夜景。B.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C.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D.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精当含蓄,构思精巧缜密。
http:/// http://【全免费】
(七)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举起酒杯。
B.何事:为何,为什么。C.恨:怨恨。
D.婵娟:月亮。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作者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按照常识,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可以看出时值刚入夜时分。
C.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全词以“明月”贯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在旧体诗中常常象征()A.离散、漂泊
B.时光飞逝 C.正直、高洁
D.怀旧
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目中“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B.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本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D.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是因为月照中天,朋友见月如见诗人。
(九)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2.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孤山:孤伶伶的一座山。B.乱:繁,多。
C.没马蹄:初长的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D.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十)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是词牌名。
http:/// http://【全免费】
B.范仲淹,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作品。C.“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D.“霜满地”指夜深寒重。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十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君问:您(致信)垂问。B.归期:归家之期。
C.何当:何时能够,为想象希望之词。D.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窗花。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在当时所指的应该是()A.宁夏
B.西夏 C.西藏
D.甘肃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说词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
http:/// http://【全免费】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指自己本来年纪已大,但借酒壮胆,依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十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判断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涕泪:眼泪。
B.妻子:妻子和儿女。C.放歌:放声高歌。
D.青春:青年时期。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颔联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后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B.尾联中,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故乡。
C.这首诗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副对联。
(十五)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创作背景和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判断此词表述的时令,正确的一项是()A.早春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这些景物。B.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C.榆关:山海关的别称。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三更。
D.上下片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十六)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对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十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http:/// http://【全免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武器装备。
B.惶恐:恐惧不安。C.零丁:指孤苦无依。
D.汗青:史册,史书。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趋势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训练二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下面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时:平时。
B.无觅处:遍寻不见。C.瞥起:骤起。
D.住:居住。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二)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指小溪。
B.次句“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三)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四)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五)阙 题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②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阙”通“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落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
B.诗中写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
C.“闲门向山路”是说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所以门也成了“闲门”。D.尾联点明这里环境清幽,气候适宜,是专注读书的好地方。
(六)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①亡:此处读作“wú”。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的情思是()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下面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相近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
(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②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授职,任命。B.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C.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垂死:病死。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C.首句描写了自己处所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D.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九)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B.折柳:折下柳条。C.直:径自。
D.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2.请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http:/// http://【全免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演练·巩固提升】
训练一
(一)1.B 2.B(二)1.A 2.D(三)1.C 2.D(四)1.D 2.C(五)1.D 2.D(六)1.B 2.A(七)1.C 2.B(八)1.A 2.B(九)1.D 2.A(十)1.B 2.D(十一)1.D 2.B(十二)1.D 2.D(十三)1.B 2.C(十四)1.D 2.B(十五)1.A 2.C(十六)1.A 2.D(十七)1.A 2.C
训练二
(一)1.D 2.D(二)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3.A(三)1.物是人非 2.C(四)1.B 2.迟暮萧瑟 明朗绚丽(五)1.幽 2.B(六)1.顽皮,可爱 2.B(七)1.B 2.A(八)1.D 2.A(九)1.B 2.B
【古诗文鉴赏及答案】推荐阅读:
古诗词鉴赏习题及答案12-15
六年级古诗训练及答案07-26
中秋节的诗文古诗鉴赏06-02
喜迁莺古诗鉴赏05-31
古诗鉴赏:列女操07-24
古诗鉴赏:塞下曲07-22
四年级 ,古诗鉴赏09-12
劝学古诗原文鉴赏11-11
古诗鉴赏思想情感11-13
中考古诗词曲鉴赏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