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语句赏析(共10篇)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全文仅百字规模,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 即“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 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 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 景语情语, 皆自一体。然而, 这景色的发现, 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这个时间点前后, 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 “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 (庚申) , 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 “正月, 苏轼赴黄州贬所, 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 “四月, 十一日 (丙辰) , 曾巩卒。沈辽, 苏辙, 孔仲武, 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 而且, “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 十三日 (丙辰) , 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 “十月, 十二日 (甲申) 夜,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 撰《记承天寺夜游》”。 (1)
三年时间, 接连经历罢官, 贬黜, 良友离世, 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 此刻突出一个“闲”字, 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 身世也别有韵味, 据考:“张怀民, 字梦得, 又名倔栓, 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2) 试想, 两位同病相怜的人, 一般“闲”的心境下, 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 究竟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遍共识那般, 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 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 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3) 问题可以稍作转换, 于悲凄处发现“闲”之风景, 苏轼是有情, 还是冷漠?若是有情, 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 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公案来展开分析, 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 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 待作文时, 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此是它大病处。” (4) 在他看来, 苏氏之弊, 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 (5)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个向内转的过程, 以情淫道, 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 但从他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 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 它首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有如此论述:“道之及, 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 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 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 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 其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表达。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 也更加复杂,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 这种“情”又从何而来, 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 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 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宋学又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一直坚守不变的, 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 (6) 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 儒、释、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然可以用此类解释, 既非儒, 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免有从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 远非儒、释、道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 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 它其中所蕴含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 故较为单薄, 可见于《诗经》;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 “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息相关, 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 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 故这种融合是去情化的过程, 有风景却没有“闲”情, 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 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诗歌的差异。由此可见, 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 它可能来源于三家, 却又别于此三家, 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 可看出苏轼的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 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做单一解释, 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容词, 事实上, 在相似的时间里, 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 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 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 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同时期的《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苏子愀然”, 《临江仙?夜归临皋》 (元丰五年) 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和安慰交织的情感, 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 因为一旦认同, 其意义都不会是“闲”, 也不会发现如此的风景。换句话说, 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 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 实际上, 认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认知范式, 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 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来,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的意义发现, 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 照此说来, 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破认知中介, 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 包括儒释道三家, 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 无论是善恶之别, 天道人道之分, 还是空执之离, 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 就在于对这种中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 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 它很模糊, 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 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自于其境遇的独特, 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 其认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 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其次则器足以任重, 识足以致远, 至于议论文章, 乃其与世周旋, 至粗者也”, (7) 此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魅力。古文运动中, 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 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离, 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 求天道以闻达, 这也是朱熹批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知, 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 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是极具包容性的, 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 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 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也在于苏轼。
参考文献
[1]日期材料皆引自曾枣庄, 吴洪泽著, 《宋代文学编年史 (二) 》,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第796-826页。
[2]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7页。
[3]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4]朱熹著, 《论文上》,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19页。
[5]朱熹著, 《中庸一》,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六二,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6页。
[6]邓广铭著, 《邓广铭治史从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5页。
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过两三遍后,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反复朗读这些词句,一次次朗读体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走进文本,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用心灵感悟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笔者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是为下面作者抒发复杂的感慨做铺垫的。作者连发两问,却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从“闲人”的字面意思,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排遣苦闷的心绪,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学生渐渐走进作品,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读出最高境界
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婉转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语气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读出来,学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刻之美、情感的浓烈之美、意境的高远之美,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由衷的认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课文中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境。应该说《记承天诗夜游》是初中阶段内涵非常丰富的美文,而要很好地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方面面,读是最好的手段。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读、或个体朗读……读出不同的语音、语气、语调,让学生读出本文宁静的氛围、正确的节奏、情感的波澜、表达的多样、“闲人”的意味和复杂的感慨。如读:“念无与乐者”,应该抓住“念”读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情,突出作者被贬后的凄凉;见到张怀民后“怀民亦未寝”重读“亦”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语气,而“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应读出无奈和伤感的情绪,因为作者被贬后无人理解,只能借月排遣苦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感情复杂既有随缘自适、排遣苦闷、旷达乐观的感情,多少还有对世人不解风月的嘲笑。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整体赏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 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 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5.美在情感的波澜。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4、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5、(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6、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7、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欣然相与步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一、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二: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小人诬陷,获罪入狱,倍受折磨,险被杀头,后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带罪的虚职,相当于软禁和流放。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在苏轼中年时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转折,从此人生一贬再贬。
资料三:
在黄州他给天下人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反而创作出四篇绝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资料四:
有一轴画,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之其中的幅精品《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两个任务:有味道的朗读,有味道的品读
二、有味道地朗读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2、刚才的朗读大家没读出这篇绝世佳作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1)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读出句子的节奏、重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领悟,试着有味道地读文。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因为是夜游,所以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那就需要我们语速慢一点,音调低一点,尽量舒缓地读。
3)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夜游地兴致
文中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欣喜一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身赏月的兴致)。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4)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但这感慨是什么我们还说不清楚,那我们就试着读出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试着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读
这一遍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但越是读得有味道,我们就越想去品一品文字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刚才我们遗留地问题,作者的复杂感慨到底是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解读文字背后绝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叙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请结合叙事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叙事中的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丰六年,说明作者被贬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农历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无景可赏,可还去赏景,说明作者很闲。)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说明无别的事可做。闲 因月光好就起来散步:很闲,有闲情雅趣。
念无与为乐者:因被贬与亲人离别的孤独,还有被贬之后的世态严凉。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说明关系很好 亦未寝:心有灵犀,同好相知的喜悦 步于中庭:悠闲
通过刚才对叙事部分的解读,我们解读到的却是复杂情感,总结一下都有哪些: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同好相知的喜悦 被贬谪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达观。
原来夜游这件小小的事件中承载着这么多复杂情感情感,那他赏月又赏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灵之美
作者与张怀民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请结合下面一组句子加以体会。A、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样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第二句更好,因为它省略了主语月光,可以让人尽情沉浸在积水空明藻荇交橫的空灵动态的世界之中,又通过盖,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这样就使月景、水景亦真亦幻地相交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疏影摇曳、空灵美妙的境界。句子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景物特点:空明
那么空明只是在说景物吗?从空明一词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读到了苏轼眼中、心中有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这是一种禅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顿悟和超脱。所以空明更是在写苏轼光明磊落的襟怀。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复杂的情感,作者用了哪个字来高度概括。对,就是闲。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作者的闲人情怀。
(三)、品一品情怀中的深沉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品读一个句式 何处无……何处无……但少
何处无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为到处有 和但少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的是美景,少的却是赏景的闲人,这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惋惜无人赏月,慨叹世人都为俗务所累。
2、品读一个词语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闲人的含义?
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闲,虽有才华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虽不得志却自我排遣仍旷达乐观的人。
同学们品读的真好。不仅品读出了情,还品读出了苏轼伟大人格。他一生一贬再贬历典八州,可是
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南荒绝境他仍笑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语言美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八十多个字表现出来的, 语言含蓄精美。比如:“怀民亦未寝”的“亦”, 显出了两个被贬谪的人, 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月色入户”的“入”字, 用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盖竹柏影”的“盖”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 更增添了韵味。
二、结构美
文章只有一个段落, 但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 显出了灵动之美。除了苏教版的三分法之外, 还可分叙事和议论抒情两层。亦可分四层: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 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 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 收束全文。原本一段竟有这些结构的变化, 美妙。
三、月色美
描写月色的特写镜头美而不露痕迹。“积水空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 有正写侧写之分, 收点染并用之妙, 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而静谧的境界。
四、“闲人”美
“闲人”的意味美妙。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 难道是“没什么事做的人”吗?其实在黄州他要开荒种地, 要种黄麻桑树, 还要造房子, 为糊口奔忙。可见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冬夜看月, 是雅兴;所见之景是雅景;同游之人是品格清高超逸的雅人。苏轼“闭门书史丛, 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溢, 有济世之志, 无施展之处, 闲人也道尽了这种抑郁不得志的精神遭遇。可见闲的雅致凄美。
五、情感美
文章还美在情感的波澜。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 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 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 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 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 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 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 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 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蕴涵其中。
六、人格美
黄州塑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观。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 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返, 他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雨, 他从容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课题项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词语:入、欣然、念、遂、亦、空明、盖。固定格式:但„„耳。(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朗读法自主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用 比较法、讨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练习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㈠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扫清字词障碍,并翻译 课文。
2、了解作者生平并思考课后练习。㈡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情境一:播放贝多芬《月光曲》。情境二:老师画一弯明月正挂在柳树梢的粉笔画。师问: 中国人自古就很喜欢月亮,赋予它动人的传说,用诗词曲赋来吟咏它,大家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也写到了月亮。(幻灯片 1:记 承天寺夜游)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在 “新视听” “开心辞典” “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四个节目中,(幻灯片 2)四个节目按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排 列,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少数服从多数。
㈢新视听(幻灯片 3:新视听)
1、听配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语音、停顿与语气、语调。
2、指名配乐朗读。
3、配乐齐读。
4、欣赏视频朗读。㈣开心辞典 随堂检测,质疑问难(幻灯片 4:开心辞典 相关练习)(教师提出要求:开火车作答,可以指名求助其他同学。)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乐者(想)月色入户(门)遂至 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觉)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 也(表示推测,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2.翻译下列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明确: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了夜游的雅 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 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3.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觉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罢了。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㈤探索发现(幻灯片 5 :探索发现)
1、了解背景,获得新知。(幻灯片 5)(1)、指名简介作者(这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明确:苏轼(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岁知书,7 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 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 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 66 岁。死后谥号“文忠”。(2)、教师补充苏东坡生平,幻灯片 5、6 突出: “三苏”、“唐宋八大 家”。(3)、指名简介张怀民。(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 天寺)(4)、教师补充归纳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幻灯片 7)明确: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 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 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5)、欣赏承天寺的美景。(幻灯片 8)
2、自主探究,学习技巧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幻灯片 9 出示问题)(1)、承天寺的景色如此之美,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些景物?喜欢文中写景 的句子吗?说说理由。明确:月、竹柏。(比喻修辞手法)(2)、在《周庄水韵》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概括出了作者描绘的三幅画 卷,那么苏轼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可以用什么画形容呢?(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这幅画。)(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旷达、乐观等。(借景抒情的写法)㈥百家讲坛︱亮出你的观点(幻灯片 10:百家讲坛)自读课文,讨论:(幻灯片 10 出示问题)
1、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2、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下 《小石潭记》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记 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明确: 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的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派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不 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 出自嘲、自解、自慰、自矜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3、你是否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谈谈自己的感受。㈦课堂小结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遭贬谪,却活得旷达洒脱,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 襟?让我们欣赏视频朗读,再次感受苏轼的兴致与胸襟。㈧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
2、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 100 字以上。㈨板书设计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语句赏析】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06-15
短文《记承天寺夜游》07-26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01-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09-27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11-10
记承天寺夜游相关习题03-04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参考06-23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07-22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11-0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