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新课堂--地理教学反思(共18篇)
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换个角度:今天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巍峨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荒凉贫穷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说,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由资源种类、总量大国变成了人均资源小国,由经济大国变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国,这怎不令人担忧呢?通过新鲜变化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效果确实比重复单调的语言来的快,来的好。这是对教师在语言上提出的要求,当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展露他们的个性和风采。比如我在讲台湾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概况,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森林岛”“旅游岛”,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近期听到的报刊、新闻报道,进行思考。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1.台湾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2.应不应该回到祖国3.从自身谈想法。通过讨论让他们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可能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承担了学校的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在教学中就可能考虑不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学中就犯过此种错误。由于长期处在毕业年级,对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摸得透,拿得稳。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忽略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不变,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讲,教学效果大大不一样。例如:讲解区域地理时,我在毕业年级用了对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速度是挺快的,但学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转到二年级时,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结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反映
参加了“镇江市‘好课堂’教学竞赛”,我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知。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简约而流畅的,情境引人入胜,过渡简洁自然,问题层次分明,活动由浅入深,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描述。也只有这样简约、流畅、无“赘肉”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教学的主阵地。
一、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好的开始
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画面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描述,仅仅是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人物性格就已经初步展现出来了。受此启发,我决定用同样的方法让可爱的小鸡出场。一段叽叽喳喳的叫声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播放小鸡出壳的视频展现这段叫声的来源,然后提出质疑:“一个普通的鸡蛋里为什么会钻出小鸡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由此一气呵成,直接导入对鸡卵的发育过程的探究。
对于两栖类的发育部分,我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剪辑视频从听觉、视觉上直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设置一系列疑问,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蝌蚪和青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再追问:“小蝌蚪和妈妈到底哪里不一样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生成问题和逐步认知的过程
鸡卵孵化时表面看没有任何变化,而课本上有关鸟类发育过程的内容比较少,仅仅通过几幅图片、几段文字,很难让学生理解鸟类的发育特点。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方法来揭开鸡蛋里的秘密。学生通过解剖4个发育到不同时期的鸡卵,观察比较、描述现象、猜想发育的天数、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等一系列活动,逐渐发现鸡卵的发育过程是在连续不断地变化着的。接着展示一组密集的鸡卵发育过程解剖图片,强调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再提问:“鸡卵发育过程中哪些物质减少了?”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较,发现鸡卵发育过程中吸收了营养和水分。此时会生成问题:“平常在市场上买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来吗?”“鸡卵孵化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从哪里来呢?”教师补充第三个问题:“鸡卵发育过程中质量会减轻,这是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了解鸡卵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孵化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孵化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和水分来自于鸡卵内部,消耗的能量是分解有机物而获得的。然后用“鸡卵的发育过程示意图”来小结鸟类的发育过程。此时由鸡卵的发育拓展到鸟类的发育,又生成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鸟类的雏鸟都和小鸡一样呢?”通过对两组雏鸟图片的观察和比较,认识雏鸟的两种类型。此时,学生对于鸟类的发育过程才形成整体的认知。
对于两栖类的发育过程,我采用了与上面类似的方法进行诠释。通过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青蛙的发育过程顺序标本”,从而分析蝌蚪和青蛙在外形、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不同之处,同时探究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接着展示交流,再用表格整理归纳,然后用“青蛙的发育过程图”小结青蛙的发育过程,从而对两栖类的发育过程形成整体的认知,也为形成“变态发育”的概念做好准备。此时顺理成章地构建出“变态发育”概念。但是,构建了概念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所以教学活动还要继续进行。教师根据学生听到“变态”两个字而大笑的反应,追问:“这里的‘变态发育’和你们认为的‘变态’有没有区别?”学生很容易理解成“变态发育”是指形态变化。这时教师再问:“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吗?”从而强调变态发育还包括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变化。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才能发现和理解“变态发育”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
三、自然巧妙地过渡是知识衔接的关键
鸟类的发育和两栖类的发育是两块独立的内容,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过渡,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割裂和断层。因此我巧妙地运用雏鸟的分类图片提出质疑:“这些雏鸟都有妈妈细心地呵护,而一群小蝌蚪却找不到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接着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从而过渡到两栖类的发育部分,使得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自然而流畅,避免了因过渡太生硬而出现前后知识割裂的现象。
四、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在解剖鸟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看到发育中的胚胎不能接受,甚至有身体不适、干呕的现象出现,有几个男生站起来,准备逃离“现场”。我赶忙走到他们身边,十分淡定地拿起一个培养皿,惋惜地看着里面的胚胎,告诉他们:“这个胚胎本来可以成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鸡,可是它为了我们今天的科学探究而献身了,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完成这次探究,它的死就‘轻于鸿毛’,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完成探究,学有所获,它的死才能‘重于泰山’。”听完这番话,孩子们收起了厌恶的表情,带着一份凝重,重新回到了座位上。他们努力地克服着不适反应,非常认真、细致地观察起每一个胚胎。有一位男生,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多次干呕,但他一直坚持着完成了自己的展示。他们的表现让我十分感动,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探究精神吗?也许在很久以后,他们不一定记得在课堂上曾经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今天的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也一定会懂得敬重这些为科学献身的小生命。我相信,经历了这次探究,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更加珍惜生命。
五、美中不足,仍有遗憾
这节课虽然获得了镇江市“好课堂”教学竞赛的一等奖,但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教学设计还不够完美,仍然留有遗憾。其中有一个难点问题处理得略显不足,即“鸡卵发育过程中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自己孵化鸡卵的经验,他们并不知道鸡卵孵化过程中质量会减轻,因此在课堂上我直接给出了“质量会减轻”的答案,仅仅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能形成直观、具体的认知。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我想以后可以这样改进:在课前20天,组织部分学生用人工孵化器自己孵化鸡卵,并每天在同一个时间点对孵化中的鸡卵进行称重,用表格记录每天的数据。在正式上课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会发现鸡卵的质量在逐渐减轻,从而形成更加具体、直观的认知。
一、探究性学习只重形式化,学生课堂上的收获在减少
当我们的课程专家提出要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以为学生一表演、一讨论就是成为课堂的主体了,以致出现不管是否需要,是否恰当,都用表演、讨论的做法。教室里欢声笑语,学生坐不住板凳,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语言的学习,文学的欣赏,人生的感悟也被这些过滥过浮的表演、讨论挤占了。结果是有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要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其实学生的紧张思考,有滋有味的朗读,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也是活动,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可以说问题发现得及时,提得中肯,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重人文轻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在弱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改关注的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在弱化。
诚然,语文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担负着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学生通过语文课往往能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冶。但提高人文素养仅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語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能抛开文本,“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这样就会悖离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作品中是通过精湛的语言文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此,教学中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人文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依着工具性才有所附丽。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课程标准在这个问题也并没有误导,少提或不提“训练”二字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积累,而是认为语文的那些条条框框,纯知识性的内容(如语法知识),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现在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现在的课堂,热闹的讨论场面多了,琅琅的读书声稀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经过两年多的课改,有些老师说,学生念错字用错字写错字以及写病句的现象比过去多了,现在学生的基础不如以前好了。难怪有人问:如果是这样,课改还能叫成功吗?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人文并不意味着淡化知识,语文的工具性不能丢。
三、过于强调活动和迁移,轻视文本,文本学习淡化
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反对教师多讲,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多让学生活动。这些主张本身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成为忽视文本的理由。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认为衡量一堂课好坏,最重要的在于形式有无出彩之处,至于教学内容怎样,已成为退居第二位的问题了。形式大于内容,热闹重于一切,很多教师存在着轻视甚至抛弃文本(课文)教学的倾向。当前不注重文本教学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一是只作文章技法点拨,不顾及内容或是浮光掠影地概述一点内容;二是大搞快速阅读,长文短教,无暇把握整体;三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替代文本阅读;四是不顾学生对课文还只是一知半解就急于迁移;五是匆忙以读促写。其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应以整体把握文本为前提。反对教师多讲,并不是不要教师作正确引导,更不是要教师不讲;多让学生活动,比如讨论、对话、研究、演戏等,不是要无视文本整体内容。一切应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而又归结到对文本的更好理解、把握、感悟,并形成自己的某种能力和素质。否则,一切就没有了意义。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导读的过程,语文教学一定要导好文本学习。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它们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我们一定要对文本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主导性虚无化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另一方面,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当好“导师”,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或者因袭多年习惯,或者自身素养和人生阅历的欠缺,语文老师大多没有扮演好这一角色:把握不了介入课堂讨论的火候,不能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思想卡壳时不会点拨,不会指点迷津;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不能很好地予以点评和总结;在学生观点产生分歧时不能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只会和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不能帮助学生提炼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太棒了”“说得太好了”等等溢美之辞充斥课堂,不能合理中肯地评价学生;没能体现师生互动,没能在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教师在新课改中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导,忘了自己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自己形同虚设。
以上列举分析了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反映了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取向。这种新“四化”既削弱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又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长此以往,必将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其实新课标并不神秘,实践之树常青。面对新课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一分理性,多一分思考,勤练内功,注重实效,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打好精神和文化的底子”。
二、学习内容。从给定的显性知识逐步重视生成的隐性知识。
三、教师。让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逐步变革为教育的促进者。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标准:那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以及对学生的认识与促进。
四、课堂环境。完善学生的学业表现和生活表现,从而让生活表现促进学生的学业表现,也让学业表现促进学生的生活表现。
同时,保持课堂的秩序,促进课堂沟通,充分激发课堂活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提验,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听了教授的讲座,我的课堂就不时的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学生教着教着,层次就越来越分明,也许到后来就是好的很好,差的就越来越差呢?今天的学习让我有了一些感悟:
第一、可能我对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受教育者的阶段,因而教学时就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育性和学生的共同性,让学习成为一种高度统一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师对差异的有效指导。
一般说来,我们教学的班级都有40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应该说参差不齐。但是,我在思考教学的时候,我总会思考我怎么去教,怎么将知识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而对学生个体的表现思考比较少。因而,在课堂上,听话守纪的孩子显性的知识就越学越好。因为他们能跟上教师的思路,所以考试当然也很好。可那些在教学中时时开点小差,走点神,再加上学前水平又差点的同学就很难跟上,所以就越学越没劲,最后就进入了差生的行列。所以,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强调我们的教师既要备教材、备课标,更要备学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给予学生知识的体验不够,尤其是给差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不够。
我教的主要是小学低年级,无疑讲授法是我们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问答情境挺多的。但是,在课堂上,优秀学生往往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多得多,而那些非常需要语言锻炼的孩子相反锻炼的机会就少了。尽管,我也希望他们能多说,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时候本应给予差生的话语权就给优秀学生给占用了。这样,差生因为缺乏锻炼,当然就没有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糟,最后就没兴趣了。当然,两极分化就出来了。
第三、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太满。
从陈教授关于教学时间与学习时间理论中,我发现自己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过满。尤其是教师教学时间长,引起学生关注的时间有限,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不够,而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与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自主学习实践密切相关的。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题的规范化训练,为今后的主题归纳打下基础。
最后,对主人公的把握。课前我想通过讨论,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果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人物描写中神态、动作、心理等重要字词概括了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分别找出自己的根据,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评并且给出了小说主人公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教学成果。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哪一条线索来写?我本意是让学生理清思路: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指出“新装”是线索,进而说出“新装”的种种奇特性质,导致皇帝被骗。最后由小孩“揭骗”,引出主题。出乎我的意料,一提问就有学生大声回答是以“骗”为线索。我马上想到“骗”应该是文眼,因为文中的人物除小孩外,人人都扮演“骗子”的角色。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骗。
我随即提问:是谁骗谁?
有的说是骗子骗皇帝,有的说是大臣骗皇帝,有的说是百姓骗皇帝,还有的说他们自己骗自己……回答个有千秋。然后我就顺着“骗”设计了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会想到用织新装来骗皇帝?(找出相关描写)
2、骗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行骗的?
3、在骗子行骗的过程中,皇帝、大臣、百姓他们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他们有什么特点?
4、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揭穿骗局?
学生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引导理解主题水到渠成,课堂掀起了高潮。
二、反思
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清线索“新装”,把握情节,不料中途却有学生说出以“骗”为线索,意外地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独到发现使教学向纵深处发展。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诵读传统, 在古代私塾中,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许多名家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出口成诵, 这也是他们日后能够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重要原因。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我们在吟诵的时候, 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仅有了理论的理解, 更有了亲切的体会, 在不知不觉之间, 将理论理解与自身感悟融于一体, 达到了情理合一的境界, 将诵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学生通过诵读对文本有了深透的解读, 就可以自觉地将诵读所学用于写作。
通过诵读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 可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有效的阅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 可把读者带到精妙绝伦的仙境。诵读带来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可企及的, 是语文学习前提,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所以, 仔细、深透地诵读作品,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感知作品的风采, 还能让学生驰骋想象, 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一) 目标明确, 读有所指
如果不知道自己将要驶向何方, 那么什么风都将不是顺风。诵读也是一样,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诵读只能流于形式, 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必须向学生明确诵读的目标, 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段的诵读都是有目的的, 让每一个人、每一次或长或短的诵读都带有明确的目标。读一篇长的文章, 要列好诵读的提纲。如我们在诵读沈从文的名篇《边城》的时候, 就列出了这样的诵读提纲:1.请你从景物和人文两个方面描绘一幅湘西风俗画。2.谈谈你对翠翠或爷爷的看法。3.翠翠的心事是什么?小说是如何表达的?4.本章中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 选择两处试作赏析。这样目标明确, 学生读完后, 对于作品的人、事、景就有了相对深透的认识, 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把握, 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极大提高。
(二) 形式多样, 百读不厌
诵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单调的诵读会使学生很快进入疲劳状态, 诵读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 作为教师既要为学生明确指出诵读的目标, 还要设计多样化的诵读方法, 如“分角色朗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精细阅读品出意蕴”“默读体会精髓”“齐读感受气势”“展示名家诵读”等等。这样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诵读方法, 可使学生有兴趣去读, 真正做到百读不厌。
例如, 我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 开始部分, 对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 让学生默读体会, 切身感受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现状;中间部分, 对于作者倡导的斗争方式, 让一名男同学揣摩作者的感情, 单独朗诵;最后一部分, 作者深情呼喊出内心的梦想和发出震撼世界的自由之声, 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学生通过前面的诵读, 对文章的背景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最后一部分体会到了美国黑人对于自由的深切渴望, 读懂了作者代表美国黑人发自心底的呐喊, 所以读出了气势, 也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节, 非常精彩, 成了点亮那堂课的一个闪光点, 也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 全面把握了课文内容。
(三) 成果交流, 注重实效
为了让学生爱上诵读, 爱上语文, 我们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特长, 展现自己的诵读成果。我们举办了“飞扬的青春”诗歌朗诵会, 学生都踊跃参加, 积极准备, 将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以单独或双人或多人的形式配乐进行朗诵。如《春江花月夜》《青春中国》《四月的纪念》等等, 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 进行了深情演绎。他们的诵读面, 朗诵的精彩度, 不但让同学折服, 也让老师大感意外。自此, 在学校里掀起了积累诗歌、朗诵诗歌的热潮, 每个早晨都有学生在教室里深情朗诵各种名作。
此外, 我们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诵读成果形成书面的材料, 哪怕只是一个片段、一篇文章, 不论长短, 写出自己诵读的感受就好。我们还创办了报纸《三人行》, 每期都选择学生的精彩文章予以编辑刊登。每一期《三人行》都是在学生的热切期待中诞生的。学生通过这张小报纸, 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成果, 学习了他人的心得体会, 相互间进行不自觉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好!我是武汉市六中的语文教师,姓胡。让我认识一下你们,你们是——
生群: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画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画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对,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19—22段,展新装在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请问你:你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帮帮你:文本中描写你的句子还有这一层意思——
师:今天的“合作”是你问我答,你差一点,我帮帮你。现在就以大臣、官员查看做新装的部分为例展开。1、2组为臣子组,3、4组为“皇帝组”。好!先在小组内部商量商量,提什么问题考对方,怎么帮对方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合作对对碰”现在开始!
生4:请问皇帝,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衣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心里怎样想的?谁回应?
生5: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就想到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不满意?(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6: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么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个词写得很好,这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师:啊!你们组的探究深入到了句、词。快!让我们分享,把“不大自然”、“比较妥当”圈下来。咦!怎么这么两个不起眼的词还这么有意思呀,看来这个皇帝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哩!真是一波三折呀。来!让我们齐读第5段。(教师范读,着重读出皇帝的老谋深算)“对对碰”继续。
生7:请问老大臣,你一到织布机前,说了什么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回应?
生8:我在心里说:“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没敢说出来,我心里很慌乱。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种口气在心里说话?
生9:因为我官位高、资格老,从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请你带着你的心理活动,把这个哀叹的祈求上帝怜悯的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生10:请问老大臣,在听到两个骗子问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后,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11:我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师:喔哟,连用了两个“难道”,来,让我们圈下来,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哦,用反问加强语气,更符合他的年龄、地位、身份。喂,这位老大臣,刚才你念的都是安徒生揣摩的,你能否在他的基础上,再创造创造。
生11:我想,栽了!如果知道我看不见,我恐怕要——
师:下岗了。这位是“广式”老大臣“栽了”!(生大笑)还要与合作对手对对碰吗?
生12: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三次睁大眼睛?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三次睁大眼睛在文中哪里?
生12:在第8、9和12段。
师:谁来回应?
生13:我三次睁大眼睛,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努力看清楚。
师:帮帮他!
生14:你三次睁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一次是很震惊,第二次是害怕,第三次是哀叹。
师:哦!很无助,看来你的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很有层次哩!你能把你的心理感情在脸上用神态表现出来吗?
生14:(做睁眼、张嘴、皱眉状)(全场师生鼓掌)
生15:请问老大臣,两个骗子讲布料时,你为什么要“注意地”听?
师:对呀,你地位这么高,听两个普通工人讲话,你最多也只要“耐心”或者“诚恳”地听,就可以了,怎么要“注意地”呢?谁来回应?
生16: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怕回到皇帝那儿汇报不出来,所以必须“注意地”听,用“耐心”“诚恳”都不能表示我这时的神态、心情。
师:太好了!这个平常的词还有这深的意思呀。来!分享,将“注意地”圈下来。
我也来问一问,请问,你什么都看不到,可你对骗子怎么说的?
生17:我心里害怕得很,可口里却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虚伪,你这人真虚伪。(学生会心地笑)咦!你们怎么不问官员呀?
生18:请问官员,你去看布料时,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生19:我心里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我可能会说与老大臣一样的称赞布料的话,例如“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等。
第一堂课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目标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首先我的导语设计、若干问题设置都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他们不仅能把故事的内容讲出来,而且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朗读的故事情节,选择自己最喜欢朗读的角色形象,自由组合朗读。并通过练习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朗读处理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学生更起劲了,他们能比较准确的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并且能从文中找出佐证,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对该人物的一些看法。在创新阅读中,学生扮演记者提出的问题不仅体现出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氛围也达到了高潮。应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的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能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也体现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让我看到了每个学生的身上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皇帝的新装续写》 “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做些什么?特别是对两个骗子和说真话的那个小孩。 “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文章主旨,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设计遵循了“阅读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原则。
当然,在这节课上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急需改进。 在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收获了什么?(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我强调了是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讲解,但是学生都是从这个人文性的角度来赏析的,从单一的思品这个角度来谈。在课堂结束后从作业的反馈——续写结尾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较好运用人物的性格发挥想象写出了结尾,但是学生思维定势,大多是写皇帝继续执迷不悟穿新衣,最后国破家亡,这样的结尾虽然比较符合情节的发展,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天马行空。
《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带着很强现实感的短篇童话,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
新课标中倡导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解读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问题的设置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有题可做,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每个学生对自己敢兴趣的人物作了评价,而且人人对主题的认识来看,更是改变了以往就是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的一面,学生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有的是抓住上层人物,有的是抓住百姓,有的从正面,有的从反面,有的从正反面对比着分析主题,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解读。
一、教学设计思路
1.以培养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为出发点。
2.以探究和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利用、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3.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
二、主要教学过程
1.把从网上下载的烟台美丽的海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品读欣赏,描述烟台的海之风光。(1)根据自学提示学习第1~2自然段,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点击课件,就会出现相应的词义文本框。(2)再读课文,勾画描写海景的句子。(3)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烟台的海景的,有哪些特点?(生交流讨论,将特点写在留言板上)
3.点击网页,表现美景。欣赏烟台的海景和网页中对此描述的美文,找出喜欢的画面,通过重组、再造想象、来描绘一番。
4.質疑自学,描绘景色。烟台的海有哪些特点?根据屏显文章,进行重组和想象,描绘烟台特有的海景风光。(1)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2)学生上网自学。(3)学生小组交流。
5.上网领略祖国其他风景名胜的美景和美文,如青岛的海、大连的海等等,用自己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处风景,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三、几点启示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网络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课外已在网络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课前,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明确学习目标,细致策划教学环节,在教学伊始,运用事先准备好的网络素材,创设出良好情境和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见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了阅读实效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一成不变的教材,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而且使阅读活动也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了大量描写烟台海滨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3.借网络环境,加强写作体验
网络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比如,这课教学,我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描写烟台海景和祖国河山风光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更多的文章聚集于一处,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本次写作最相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想象、重组,激发他们写作与表达的欲望。在这种主体性的支持下,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从而顺利地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达到读写的结合。
4.网络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教学内容后, 我重读《历史课程标准》并掩卷深思: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吗我发现, 自己没有按照课标的要求, 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没有正确的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也没有用平等的启发的方式向学生对教材进行解释。相反, 我用非常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 将自己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 说教式地灌输给学生。
基于对宋史传统地、片面地认识, 在进行本单元首课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时, 结合课本, 我给学生讲授了我理解的宋史概况。内容包括课本讲述的民族政权的并立, 和补充的宋代相对于开放、大气、繁盛的唐朝而言的立国艰难, 冗官、冗兵、冗费, 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约多签, 积贫积弱, 以及游牧民族的崛起和中原皇族的软弱。我讲授精彩, 学生听记扎实, 于是便自以为是地继续后面几课的教学。但问题随即而来。第10课讲宋代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航海贸易的开展;第11课讲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丰富的习俗、娱乐;第12课讲蒙古和元朝成立的过程中又插入宋代抗元将领文天祥的内容;第13、14课宋元文化讲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和宋代文学——宋词。这些课程内容呈现的宋朝, 和我最初的讲述大相径庭。学生们敏感又含蓄地问:老师, 应该怎样总结宋朝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这时, 我发现自己对宋朝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过份地强调宋代的“和约多签”和“积贫积弱”给我的深刻映像, 而忽略了宋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内容。更严重的是我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在重新准备的小结课上, 我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课文中展示的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 总结得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力求形成对宋朝全面的认识。
学生经过总结, 在讨论时积极发言。
生:“赵匡胤是由部下拥戴成为皇帝的, 北宋刚一建立, 就‘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大将的兵权, 而且极端猜忌武将, 频繁调换, 致使军队‘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 和其他国家打仗, 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生:“宋朝因此大量招兵, 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在战场上的失败, 只是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生:“因为打仗失败, 北宋南宋政权在与其他政权对峙的过程中, 常常签订和约, 并向其他政权称臣纳贡。”
生:“打仗不能胜利也和宋朝的皇帝们有关系。”
生:“宋代虽然兵力不强, 但文学却非常发达, 产生了和唐诗有同样地位的宋词。”
生:“重信文臣也有不好的地方。宋代科举人数和官员大大增加, 有的人很老了还在做官, 甚至不知道中央的上司和自己的职责, 闹出了大笑话, 办事效率极低, 白拿国家的俸禄。”
师:“这就是宋代的‘冗官’问题, 和‘冗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冗费’, 严重的影响了宋代的政治发展, 使得宋朝‘积贫积弱, 和约多签’。但这更能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 即宋代巨大的财政开支的到底来源于何处”
生:“南方!因为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而宋代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
生:“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 大量优良品种引进, 水稻产量超过小麦, 民间流传着: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尤其是丝织业、棉织业、瓷器、造船业都非常著名。”
生:“生产的高涨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临安成为当时的大城市, 商业非常发达, 还有外国客商往来。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 中国的商船到达过非洲东海岸。”
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都市文明的发展。宋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娱乐、风俗都非常丰富。”
师:“你总结的非常好。”
生:“由于人们的文化需求, 促使印刷术的改进。”
生:“为了和很远地方的国家进行贸易, 人们发明了指南针, 改进了造船技术。”
生:“由于生活的需要, 唐代发明的火药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 刚才所讲的这三项都和宋朝有关。这说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也让我们为宋朝感到骄傲和自豪。前面我们谈到宋代皇帝的软弱, 但宋代也有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人物。”
生:“岳飞!南宋初年立志收复失地但被秦桧害死的著名抗金将领。”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 被俘后誓死不投降, 在他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生:“范仲淹。”
生:“还有一位是王安石。他也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 , 进行熙宁变法, 以富国强兵。”
师:“现在我们再来归纳一下,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七匹狼茄克的广告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生:“宋朝就像七棱镜!”
就这样, 我的小结课结束了, 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下了。我庆幸学生的质疑、自己的反思, 把我从狭隘的意识中挽救出来, 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对宋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也让我今后的教学慎之又慎。此课, 我受益匪浅。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来理解故事中的内容。(重点)
2、能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友好情感。
3、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难点)
4、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那你知道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吗?那我们一起看看。
二、出示PPT1、你们知道小鱼的家在哪里吗?(在大海里)那小鸟、骆驼、马、等这些动物的家呢?
2、这又是谁的家?田鼠在山脚下也有一个特别温馨的家,有一天,你听?突然从山上滚下来一块打石头,把田鼠的家砸坏了,田鼠家的房子被砸烂了,它伤心的哭了,它的好朋友小狗看到了,对田鼠说:“你到我们家来住吧,”田鼠来到了小狗家,它在小狗家刨呀刨呀,给小狗家弄得乱七八糟,小狗回家一看傻眼了,田鼠说:“小狗,对不起。”它又伤心的哭了这时,它的好朋友小松鼠过来了,对田鼠说:“田鼠还是来我家吧。”
3、田鼠来到了松鼠家,松鼠家住在树洞里,田鼠就在树洞了刨呀刨呀,怎么也刨不上洞,田鼠又伤心的哭了,小松鼠说:“没关系”,这时它的好朋友青蛙过来对松鼠说:“你还是来我家住吧。”
4、田鼠来到了青蛙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瞧,青蛙怎么了,田鼠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5、田鼠最后还是决定自己重新建一个家,它的好朋友也都来帮忙,你们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三、活动延伸:
你们知道田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吗?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把它画下来。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了,有光荣感。
2.感知新班级的环境,体验升级的快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新教室的环境。
2、难点:能自由组合小组,排列座位,讨论并商定生活,游戏,学习的新常规。
解决难点方法:
通过谈话让幼儿喜欢并了解自己的新教室,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的小主人,并且与幼儿一起共同制定新教室各个活动区的规则。
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好各个活动区角。如: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图书角等。
2.按个子高矮排座位,了解自己长高了,是大班小朋友了。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认识新班级:幼儿自由地分散观察新教室内的环境。幼儿一起讨论:“我们的新教室是怎么样的。”
“我们教室的墙上有些什么?教室里有哪些活动区,在这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在活动区我们都要遵守哪些规则?”“我们的桌椅有哪些变化?” “新教室和以前的教室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观察,通过看看谈谈,了解自己班级的位置,班内的设施,设计班内的区域分布及墙面布置等。
3.引导幼儿观察室外活动场所。
提问:“我们幼儿园操场上有哪些变化?”“我们幼儿园走廊上有哪些变化?”“大厅里有什么变化?”“还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班级的邻居是谁?”
3.介绍新同学,让幼儿懂得要爱新同学,关心新朋友,做个大班的好孩子。
2.游戏:找朋友
(1)请小朋友自己找朋友组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有男孩又有女孩。幼儿自由结伴,大家相互观察,是否都符合老师的要求。
(2)请每组小朋友自己比一比,排一排,矮的小朋友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3.游戏“我的东西在哪里”:
幼儿分男女两组,分别挂毛巾和放杯子,然后贴上自己懂得标记。说说自己的东西在哪里。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教学反思: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争对大班幼儿就提出了: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本学期,孩子们都升入了大班,孩子们都对这个新教室都充满了好奇。对班级的物品摆放也不熟悉,今天的活动主要让孩子熟悉一下自己的班级,有做这个班级小主人的意识。这次活动,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熟悉;二;制定班级公约。首先在活动中通过游戏:我的东西在哪里,孩子们能很快的说出或指出对应物品所在的地方,用较少的时间对班级进行了认识。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请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公约,以往的规则往往都是我们老师进行制定的,今天让孩子参与到其中,主要还是增加幼儿主人翁的意识,并且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孩子比较能够约束自己。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只在于帮忙整理和记录,有了两年的学习生活经验,在讲述中,大多数孩子的规则意识较强,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经过讨论整理,幼儿提出,要放在比较明显的地方,我们确定好位置,将班级公约布置在黑板上。
生1:“我认为我们用的这个版本好, 它更有感情一些, 让人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悲伤,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有点冷冰冰的感觉。”
生2:“是啊, 好像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象个局外人一样。”
生3:“我也认为这个版本好, 它抒情的意味更强一些, 更有诗味,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太直白了, 不够含蓄, 诗歌就应当抒情一些, 含蓄一些。”
(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4:“我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话, 并且我认为‘浑身冰凉, 停止了呼吸’看似比较抒情, 其实用语太平常了, 没什么蕴味, 而‘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看似简单, 其实更能给人想像, 回味的空间。” (他的话赢得一阵掌声, 不过还是有同学表示反对。)
这时, 教室里你一言他一语, 七嘴八舌, 好不热闹, 有同学说:“老师你呢?你认为哪个好?你说说吧。”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说:“好, 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 我觉得同学们思考积极, 刚才的发言都有一定道理, 特别是生3和生4的分析, 比较全面, 有见地, 让我也很受启发, 两个版本都不错, 都有优点。”我说到这, 不少同学笑了, 有大胆的同学说:“老师你是‘骑墙派’。”听到这话, 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笑了笑, 等教室里稍微安静下来了, 大声说道:“不过我有自己的观点!”这时, 教室里变得很安静,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顿了顿, 说:“我认为‘倒下来了, 冷了, 死了’更好一些, 它看似没有感情, 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痛、无奈与绝望, 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当一个人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的时候, 往往不就像傻了一样吗?所以我觉得这样表达更准确, 更真实地写出了作者突然遭遇这一变故时的精神状态, 好像有点呆住了的感觉, 还没能回过神来, 而且它连用三个‘了’结尾, 构成排比, 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也更有余味。”听完我的话, 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 看得出, 他们在思考我的话, 有不少同学露出赞同的神色, 稍微顿了一下, 我接着说:“当然,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同学们可以赞同, 也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我想, 在这个问题上, 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 我们分析比较的目的就是培养我们品味语言的意识, 通过品味语言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 我想这个目的我们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我又请同学们比较诗歌结尾部分的一处语句, 课本上是——“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 而另一版本的译文是——“可是我踏着悲哀的步子, 在我的船长躺着的甲板上走来走去。”我刚一出示, 就有不少同学忍不住笑起来, 我于是问一位笑得比较厉害的同学为什么笑, 他说:“‘走来走去’, 这叫什么诗啊?太白话了!”又一位同学补充说:“是啊!还是漫步比较有诗味, 而且‘走来走去’前面的定语太长太罗嗦了, 读起来也不顺口。”这时其他同学也是一片附和之声。我继续发问:“有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吗?”见没有反应, 我又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漫步’是什么意思?”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说:“好像是随便地走。”我顺势说:“什么好像?学习上可不能模棱两可, 这样吧, 有词典的同学赶快拿出来查一下。”教室里于是响起一片翻词典的声音, 很快便有同学查到了‘漫步’的意思——悠闲随意地走。“那么, 你们现在还觉得“漫步”用在这妥当吗?”我颇有些得意地问。“不妥!”同学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呢?”我又问。“情感不对。”“不是悠闲, 怎么会悠闲呢?”“应该是很伤心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起来了。“看来这里的翻译有点小瑕疵啊!”我感叹道。这时有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漫步’用得确实不太妥当, 不过我还是觉得‘走来走去’这种译法诗味不浓!”“哦!”我故作惊讶, “那你觉得应当怎么翻译呢?”这位同学脸红了一下说:“我, 我还没想好。”这引起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我于是总结道:“通过刚才对诗歌中两处文字的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表达有不一样的意味, 同时我们也发现, 我们所学的这个版本在翻译上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不能盲从!”“不能迷信!”同学们七嘴八舌, 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深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当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这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去认识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是增进师生情感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克服远古遗留的“唯尊师不可”心理,遇事多做换位思考,把讲台和教本不光看成自己的权利象征,更应将它们视为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途径,从而使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使学生在服从的同时,更多的是佩服与敬仰。要想成为这样的教师,我们必须严守师德要求,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敬业精神,积极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我现在意识到教学不仅是教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是教学生的为人处世等言传身教的教育,我也知道分数虽然仍然是目前用来衡量教师上课的能力标准,但我不再为自己的得失而特意地去追求分数了。我只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厌学情绪来延续自己的快乐,我的漫漫教学生涯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劳动,达到愉快教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民办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具: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
2、学具:①幼儿分组操作材料:a铺地砖b串彩链c围围墙d排排队②花片③黑白方块若干。
3、环境创设:小动物的家。
教学过程:
一、以小朋友为“小动物布置新家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
1、幼儿分组操作。
1)铺地砖: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泡沫地砖,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2)围围墙:提供四种颜色炮弹玩具,让幼儿按颜色及节数按规律排序。
3)做彩链:提供不同长短、宽窄、颜色长条手工纸让幼儿根据纸条多种特征串成彩链条。
4)种树:提供高矮、品种不同的树木,让幼儿按其形状、高矮不同的规律排序。
2、自主探索活动内容的交流:
1)取分组活动的内容若干,提问:你是怎么排的?
2)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法,"来;自.屈;老师;教.案;”请幼儿排一排,教师强调规律性。
3)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排序的方法有多种,可按形状、颜色、数量等多种特征排序。
三、出示三张大卡片,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一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第二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第三张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
四、让幼儿自取不同颜色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
五、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
六、设计“黑白配”小毛巾
1、运用以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
2、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教学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教师:周立香
《我的身体》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我成长了》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内容。本课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器官,了解它们的重要性,知道它们的作用,进而产生保护它们的欲望。
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根据认识身体各部位、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体验身体各部位的重要性这样一条线索,层层深入的来展开我的教学。在第三环节体验身体各部分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缺少身体任何一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个道理,我组织了3个游戏活动,游戏一:蒙着眼睛贴画。游戏二: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一次单手系红领巾。游戏三:单脚行走。让全班同学都体验到缺少身体某一部位对平时生活的影响有多大,进而引出我们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课程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最后由身体各部分作用十分重大来引发出要学会保护好它们才行,为第四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在第四个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图片,引导学生平时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我作了以下总结:
一、优点
1、备课时我能从书本上教学内容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只介绍了几个简单的身体器官名称,我又拓展了颈部、躯干、四肢等书上没提到的,另外,本课认识的是人体外部器官可书上却没有提示,此处教学时我能注意强调知识的准确性。
(2)在说一说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不丰富,我是通过直观教学,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杯不同颜色的物质,了解到眼睛的作用,再次引导学生观察3杯无色的液体时,这时,学生无法判断,我相机引导学生能不能请其他的器官帮忙,这样学生很清楚的认识了鼻子和嘴巴的作用了。
2、在认识人体各部分名称时我有层次突出重点的教学,学生己有的经验一带而过,学生平时不常注意的难点重点加以强调,并且在随意凌乱的认识之后又有一个整理、再现的过程,这样使条理清晰。
3、在体验各部分器官的作用时,通过学生蒙上眼睛、单手系红领巾、单脚行走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缺少任何一部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现在有完整的身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
二、存在的不足
1、在体验缺少身体一部分都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个活动时,学生的参与范围不广,设计的内容有点单一,如果在设计一个聋哑人交流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缺少身体任何一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道理,更可以借机教育孩子要多关爱、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反思我的新课堂--地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5-28
三峡课堂教学反思05-25
教学反思与物理课堂06-08
教师课堂优秀教学反思11-25
高效公开课堂教学反思06-10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反思07-16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7-22
《放牛歌》课堂教学反思09-07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9-23
语文老师课堂活动教学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