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座谈会的发言(精选7篇)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民营文化企业座谈会上,哈尔滨市民营文化企业家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畅所欲言,就加快哈尔滨市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步入重大历史机遇期,积极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条件。民营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企业是哈尔滨市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民营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为民营文化企业强筋壮骨,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作出贡献。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要努力为民营文化企业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哈尔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乘势而上让蝶儿越飞越高哈尔滨松雷集团董事长曾庆荣
XX年,松雷集团作出战略调整,确定进军文化产业。我们认为,只要选好优势项目,做就做大的,做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能走向世界的一流文化精品。按照这样的目标和思路,我们在北京成立了松雷文化产业集团,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音乐产业基地,投资排演了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蝶》。
当《蝶》在韩国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上获得国际音乐节最高奖———特别奖时,在文化部正式授予哈尔滨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荣誉称号时,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收获,感受到了为城市发展、为回报父老乡亲作出一份贡献的喜悦之情。
为把《蝶》剧的神奇效应进行充分放大,松雷集团将加大投入,实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组合拳,成立哈尔滨松雷旅游文化传播机构,打造哈尔滨的旅游文化品牌;恢复哈尔滨晚宴剧场,提供高雅文化休闲音乐场所;与大专院校牵手,组建哈尔滨松雷音乐剧艺术学院。
完善环境打造优良广告人才海润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潘阳
海润国际广告传播集团作为哈尔滨广告传媒业的领军企业,在哈尔滨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历史上创造了“哈药现象”、“北药现象”的传奇。“哈药”、“北药”不仅仅是药品营销的开山样板,更是一种经济文化的洪流。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海润深刻理解了“好环境吸引人才、造就人才,人才又会进一步造就优越环境”的道理。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专业人才成长,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告业是智者的行业,人才是广告业的“第一资本”。但是,看似庞大的广告从业队伍中,中、高端人才有限,广告专业人才的资格认证难以普及,造成广告专业人才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广告业如此,整个文化产业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民营文化企业共同打造一个成熟完善的产业环境,让人才有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学习和磨练的机会。
内外兼修提升国际影响力哈尔滨同利达演艺公司总经理佟文财
哈尔滨同利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每年在本市保持经营一到两个大型活动,建立文化演出课题,适时投资国外演出市场的战略方针。我们不仅在哈尔滨市相继举办了7场巨星演唱会,还跨地区在郑州举办了刘德华演唱会,为提高公司知名度奠定了良好基矗
创建文化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关键要开办文化实业。虽然我们是地方文化企业,但经营绝不仅仅立足于在国内举办大型项目。XX年6月,我们邀请俄罗斯专业表演团体来华商演,XX年5月,公司和省杂技团共同投资,联合美国特别项目公司国际运营,在美国连续两年成功经营运作了500多场演出。【1】【2】【3】
哈尔滨要发展成为拥有艺术性、文化性的国际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就是要经常上演世界级精品文艺节目,这需要哈尔滨市所有文化企业严格按照演出条例运作演出市场,共同提升冰城文化的国际影响。
万达电影让城市快乐起来万达电影城总经理张春年
看电影,是哈尔滨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电影在与其他休闲娱乐方式进行竞争中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做好一个影城,培育一个市场,引领一个行业”为己任,哈尔滨万达国际影城连续荣登“中国城市影院50强”排行榜。
哈尔滨目前有“中央店”、“衡山店”两家万达国际影城,第三家“乐松店”也正在筹划运作之中。哈尔滨万达国际电影城引爆了需求巨大的电影文化消费市场,使一个全新模式的高品位的、大众化的日常文化消费模式横现在消费者面前,带动了哈尔滨市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时代转身。其示范作用让人看到了哈尔滨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无限生机。
万达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哈埠商业对文化产业的集体关注。哈尔滨和电影一直有着不解之缘,近百年来,有100多部电影在哈尔滨拍摄。我们希望,通过万达的努力能够让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快乐起来。
央视认可原创动漫迈出国门哈尔滨新洋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志强
自XX年10月入驻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以来,新洋科技已经先后制作完成了三部三维动画片。《帽儿山的鬼子兵》、《探索地球村》第一部和第二部都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全都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央视还决定与我公司共同投资、联合制作我国首部大型冰雪题材的三维动画片《雪娃》。
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动漫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落实对动漫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尽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动漫企业提供能提高效率的硬件设备;建立一个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使基地企业有机会享受经济发达地区的融资条件和机会;提高对三维动画片的奖励额度,以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购买先进设备进行创作。
今后,除了继续坚持原创动漫创作,制作更多动漫精品外,我公司还会在外包服务、动漫实训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知名动漫企业的合作,为龙江动漫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新贡献。
由小到大工艺美术有所作为哈尔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侯旭华
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始建于1963年,是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研究、设计和制作的专业单位,六七十年代参与研制的“三雕”(牙雕、玉雕、木雕)和“四画”(麦秸画、牛角画、羽毛画、通草画),为当时处于低谷的黑龙江工艺美术行业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XX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改制后成立了黑龙江中环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雕塑和冰雪艺术的设计和施工。建立了灵活的运营机制,运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借助于丰富的行业资源,带领哈尔滨工艺美术人在省内诸多地区策划、设计并施工完成了大批的景观造景环境艺术工程项目。今年,我们还成立了哈尔滨工艺美术产品营销中心。中心作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基地,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冰雪、民俗、人文和人力等宝贵资源,整合工艺美术的优势资源,把中心建成业内人士之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业内人士的积极性,把小经济做成大产业,达到带动行业发展的目的。『 1 』『 2 』『 3 』
华丽转身多管齐下巧抓市场哈尔滨中泰兄弟票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宏斌
中泰兄弟文化传媒的起步阶段正逢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XX年末以来,哈尔滨市大型体育馆及文化场馆相继投入使用,而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票务服务却未能有效开展。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创建了省内首家文化商业演出的专业服务网站———兄弟票务网站。经过几年的运营,尤其是XX年成功承办大型演出及大型体育赛事近40场,公司完成了由单一票务服务机构向项目主办者角色转变的过程,真正成为文化项目的操盘手。
请别家公司的演出费用过高,所以我们考虑自己拍剧。今年9月26日,首部由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创作的新舞台剧《娱乐b计划之猪肉炖粉条》首演成功,标志着中泰兄弟在“新创意文化产品”的生产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完成了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角色调整,也证明了我们民营文化企业能够为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做出一分贡献。明年,我们还将组织两场重要演出,为伟大祖国的六十岁生日献礼。
加强引导助民企找到“娘家”哈尔滨太阳岛俄罗斯风情小镇总经理赵一群
目前,一些民营文化企业的收入结算成利润只是持平或者微利,原因是经营良性同期尚未到达;市场嫁接和市场接口存在问题;营销尚未完全展开,宣传手段没有深入。
说起我们哈尔滨市的文化市场,存在着文化单
一、市场培育欠佳、单打独斗、缺乏整合等不足,还没有形成一个合力的市常南方的文化产业做得好首先是机制好,市场培育的比较成功,政府在前期起到了市场培育、媒体宣传、政策扶持的作用,我们民营企业需要政府来进行扶持,整体的运作需要政府来协调。民营企业正在找“娘家”,我们希望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人能够来帮助我们协调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第一,必须有过硬的文化产品,制定切身的文化市场定位;第二,政府协调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不协调因素,为民营企业找到一个真正的娘家;第三,政府能否在税收、银行贷款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丝路心语美女也是一种资源新丝路模特职业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吴波
黑龙江省有名扬海外的几大资源,但我们和外地人聊天时发现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哈尔滨的美女多”。哈尔滨的美女也是我们哈尔滨的资源。不论是从学校角度还是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我们都希望市政府能够重视这种美丽资源,重视哈尔滨的模特行业。
在这方面,三亚市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三亚市把旅游资源定位在阳光、沙滩、椰树和美女四个方面。每年政府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承办各类全国和国际性的模特比赛和选美比赛,每年这样的选美赛事都有十几次,几乎每月都有。三亚市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特意为这类活动修建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圆形比赛场地,还有专门负责这方面比赛的领导。
莅临座谈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品牌部主任屈万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章凯,中航工业团委书记吴基伟,正略钧策副总经理康舰,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首席专家祝慧烨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专家对杂志的栏目设置、发行渠道及读者分析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
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易正春博士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作为工会系统较早走向市场转企改制的期刊,经历了市场竞争的考验,并朝着良好的状态发展,今后如何能以更好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希望各位专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易社长向专家们剖析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他说,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归结为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诚信,上善若水,即要靠得住、信得过;包容,海纳百川,即容得下;开放,五湖四海,即放得开;突破,水到渠成,即搞得定。人才观——能力、责任、价值。我们就是要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把它办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针。杂志使命——为建设文化中国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文化中国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亲和力。
易社长谈到了杂志社的办刊思路,他强调,第一构建大平台,跳出杂志办杂志,利用杂志、现代文化网站和论坛等平台做好转型;第二实施大联合,要整合政治资源,成立顾问委员会,整合总工会、国资委、宣传部、工商联等政府资源,经济资源就是成立理事会整合企业资源,学术资源就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凝聚智慧的力量,因为现代企业文化就决定了它是知识性、创新性的机制;第三建设大文化,通过论坛来建设企业文化,甚至是文化中国这样的文化论坛。
最后,易社长热切希望各位专家从杂志的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共同“会诊”,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持此次座谈会的常务副总编万江心对杂志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她说,2008年杂志名称正式由《职业圈》更名为《现代企业文化》,杂志定位高端路线并从内容、价格、发行上定位为管理类期刊,通过几年的发展,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2013年杂志将进行全新改版,由96页增加到112页,让杂志在出版水准、风格定位方面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首席专家祝慧烨首先发言。他指出,企业文化领域还没有一本必读品,在这个空间领域大有可为。第一,核心价值和影响力要基于内容本身的质量控制,在生产方式上,组织化、系统化程度更高一点。比如增加封面人物的内容量,有人找线索就要有人作后端支持,精耕细作式的生产方式。第二,六中全会以后,企业文化的行情是井喷式的,对于这样的价值捕捉,要考虑如何与杂志的对接,要进行组合传播和组合服务。他建议,首先要对传播平台做一个重新搭建,在企业文化领域形成一个媒体的圈子,面对企业时我们给他的服务量更大;其次要做以精细化细分、差异化战略的品牌活动,要认识到全总主管的优势,自觉地为全总做事。再次要与社会接轨,从企业文化到企业文化产品到以员工为主体的文化建设,逐步推行文化进入社会、企业群体以及社区和家庭。
作为研究文化的老前辈,司马云杰老先生从宏观层面作了点拨。他说,构建大文化,期刊要有所担当,一是从刊物本身,要有历史担当,这需要自觉和认识。要有意识的去思考,现在讲经济、社会转型,但很少提到文化转型。二是,六中全会以后,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文化精神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就是向中国文化靠拢,刊物要担当起企业文化中国化、民族化的重任,企业文化要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路,比如中国文化追求自由、自在、逍遥,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资本投资领域有研究专长的陈湛匀会长给出了崭新建议。他认为,十八大以后,有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经济的转型,原来的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它只解决短期问题,但不适合中国。第一,启动投资和消费“双轮”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首先企业文化要站在一定的制高点,建议抢占中国企业文化的制高点,成立专家委员会还远远不够,要筹备建立中国企业文化评价指数系统,每年年末要对外发布。其次要在杂志栏目里形成一个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专栏,因为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领头羊,这就站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沿。再次每年要举办两次峰会,要有领军企业参与,一定要有国际化。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希望运用好信息资源。第二,强调价值创新,即低成本加差异化。在杂志的市场营销方面要加大长三角的发行推广。第三,文化产业要和资本紧密结合,借助杂志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章凯教授表示,从营销角度来讲要明确顾客是谁,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第一,挖掘中外企业文化的最佳事件,推出一些最佳的企业文化事件,形成榜样的力量。第二,要聚焦一些关键问题,上中下旬三刊共同聚焦一个问题,这样形成强大的信息量。第三,把握顾客的需求,通过网站沟通、论坛了解顾客需求,这样也可以做到整合管理者的资源。
企业咨询顾问专家康舰的观点更为实际,即文化落地。他强调,纸质媒介在面临战略转型时,尤其是数字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所以传统的单向传统媒体也要走向多向互动的电子化媒体。杂志社要在将来走向相关多元化以及互动式的传播,服务也会转型为综合性。企业文化急需成立一个研究部门,去调研客户需求、市场如何变化、发现聚焦点等。
吴伟基书记是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企业文化实战派专家,他对企业文化杂志很有感情,多年工作在企业文化践行的一线,曾担任过贵航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文化部长等职。他建议,第一,抢抓机遇定位,六中全会以后,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出台了很有利的政策,《现代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大潮中的一个载体和平台,这是谋划定位的一个判断。第二,定位企业发展,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价值追求,要挖掘中国的企业特色文化。第三,社会需求,上万企业文化师面临没有“家”的境况,没有一个媒体去反映他们的最新声音,如果吸纳这批人作为杂志社的忠实读者,他们在实践上的造诣以及行业上的影响或者在产业推动上都对杂志有很大的正能量帮助。
屈万菊老师结合参观茅台酒厂做了延伸性思考和建议。她指出,企业做大靠品牌,企业做久靠文化。在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的诞生,它的生命力更强。第一,希望杂志每期的内容精简,但是每一个话题要深入,增加一个“案例解析”栏目。第二,茅台博物馆把自己的成长历史以及酒文化陈列很细致、清楚。杂志将来多对这些百年老店做些深入的解析。第三,要构建大文化,就是指产业链,杂志社派生出包括网站、论坛以及休闲岛等。第四,评价体系要做到权威、客观,要经得起社会的质疑。
王仲伟在讲话中指出,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中强劲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有利,正处于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他表示,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为推动动漫产业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把握动漫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要落实《“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在新时期跨越式发展。
座谈会公布了2012年通过认定的110家动漫企业、31个重点动漫产品、16家重点动漫企业以及获得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免税资格的12家动漫企业名单,并给动漫企业代表颁发了证书。据了解,自2008年出台《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来,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动漫企业已有四批500家,国家级重点动漫产品66个,国家级重点动漫企业34家,获认定的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免税资格企业共两批22家,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国动漫产业的主力军和骨干,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13家。
学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会形同一个少了筋骨的空壳。历史悠久的学校有一个在已有文化积淀上如何承继更新的问题,新学校也有一个根据自身学校特质创设文化的任务。因此,今天我们把镜头的聚焦再次对准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命题上。
一、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被当前教育界同行喊得震耳欲聋的词语,是一个被教育论坛高频交流的话题,是一个基层学校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火爆?细想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但是,文化其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伽德默尔说:“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之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正因为此,成尚荣始终认为,我们也许只能给文化一个解释,而不能给一个定义。在这里,我想先引用一个小故事描述一下“文化”:一天,一位贫穷的妇人在家门口缝衣服,这时邻居来借东西。妇人说,你先等一下。不一会儿,她换了件整洁的衣服出来接待客人。是什么促使妇人这么做呢?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形状的核心的东西,存在于组织的角角落落。对于学校来说,不管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校长的工作就是去总结、归纳、发展它。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之后,包括制度建设、教师行为、精神需求都会解决,学校也会因此得到内涵上的提升。但是,一所学校在文化构建中是否有多种选择?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建设学校文化?今天在与大家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顺便阐述我个人的理解。
二、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我的理解
问题一:把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等同于一个概念。
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同志会联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确实,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展现出了文化的面貌。我认为,学校文化有显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隐性的一面。校园只是个场所,校园文化更多地只是局限于环境文化的营造,是浅层次的以环境布置为要务的,而学校则不仅是个场所的概念,更是一个组织的概念,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更丰富,且更注重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如果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只是重在学校的环境布置,这就是概念不清了,偏了概念就容易偏了行为。我认为,我们当前号召的文化建设,立足现实状态来分析,应该是高起点地从学校文化乃至教育新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当然,又同时离不开脚踏实地地从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的低层面上开始操作。
问题二:把学校品牌的打造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割裂开来
年初校长会议上王局长提出的“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其实已经在要求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升到教育新文化的高度,这既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学校教育新文化建设的方针,又内涵地要求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品牌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我们在众多的文化选择中,校长和教师们摒弃浮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析和判断,建设具有差异性的、不迷失自我的学校文化。尽管关于“什么是品牌?”的问题,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不管你怎样界定,都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学校文化和学校品牌是的关系终究是“在建设中打造,在打造中发展。”
问题三:学校文化缺乏精神的独立性
我在前面提到,每所学校的历史有长有短,但不管是一百年也好,二十年也罢,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历史,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每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都面临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往往喜欢推翻历史,在废墟中重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在痛陈其弊时说:“这种忽视传统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归零”,是低水平的行为。”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唯上、唯书、唯媒体、唯名校,每所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我们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才能有精神支撑,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创造出有精神独立性的学校文化。其实,我一直认为,学校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一所现代学校,它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我认为,这是形成学校特色文
化的关键。
问题四: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在,一路走来,我想我们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那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围绕着这个理念来进行。但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饰物和一个对外宣传的招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念和行为是两张皮,比如,学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主导的计划性,教育教学的活动随意性太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办学理念抛置在脑后,那么,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始终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文化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如果领导层口头上讲的是“创新”,可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却是保守;提倡的是“团队”,实行的是独断;嘴上说的是规范,实践上做的是随意;说是要以人为本,追求的却只是效率第一。这种理念和行为的脱节、言行的不一,长此以往,形成的便是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不良文化的形成,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学校整体的权威,导致集体成为散沙。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问题五: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
文化它是一种积淀,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久远性,学校文化同样。办学理念、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努力,这样才能流淌成绵长的文化血脉,赋予学校更久远的意义。而审视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计划明显地缺少连续性,甚至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历史的传承性,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其实,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反映,根本上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有文化的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学校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
问题六:学校的文化提炼缺乏深思熟虑。
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落脚点在于学校文化的创新。作为一校之长,我认为,学校应建设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想。习惯于搬弄其他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理念文化不完整、没系统、无新意、追求字数的工整对丈、过于口号化,同时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环境布置也是买到什么张贴什么,有什么就填充什么,无整体规划更无核心理念统领指导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校训催生学校教育的新变革,同时通过教育的变革丰富校训的内涵,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新动力。
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形成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功能。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愿景、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学校文化不是仅仅向干部、师生说说的,也不是单单为了展示学校形象用的;它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装潢门面的饰物,学校文化是用来激励全体干部、师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为国效力的催化剂、发动机和助推器。
9月,自担任城北小学校长那年起,我就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了自己思考的重要工作之一,最近经常有兄弟学校的领导来我校和我交流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一般就“学校文化建设至少要听得到、看得见、感觉出”这句话展开交流、汇报我校的做法。
听得到,就是先听我说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在文脉相承的基础上,我们在20底提炼出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坚净治校”,并把“坚净”确定了学校的校训。坚净出自于“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一名句。石坚则精,水净为美,一所百年老校取“坚净”两字作为学校的校训,是从真善美之维展开可能的教育言说,构建学校独有的个体文化。基于文化层面的“坚净”代表着精神和情操,“坚”应为做人的风骨,“净”则是道德修为。“坚净”作为校训,它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动力,具有导向作用。
校训要落实到办学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需要在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行动。我们突出强调了三点:
1.以打造“坚净”的学生文化为根本。作为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理念,“坚净”是真善美的外化,坚――“真”的风骨,净――美的化身,“坚净”文化内化的过程是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我们把它韵化成校歌,物化为校徽,并把“坚净”印上“北小星卡”,刻上太湖石安放在校门口,坚净内涵的解释说明张贴在每个班级墙上。让“坚净”成为学生持守和践履一种价值观的人格自律,这将直接关联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
2.以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坚净”教育新文化的着眼点还在于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这要求形成学校教师相应的文化行为,一种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教师群体行为,“坚”――让每一个教师更有文化自信;“净”――使教师群体更具职业情操。我们用思想润泽,用行动引领,用情态助推,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让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坚净。
3、以打造“坚净”的校长文化为统领。教师文化的形成决不是靠形式和建章立制来推动的,而是靠文化的气息。校长文化牵涉学校文化的上层形态,它是“在学校文化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特征”,校长文化引领着教师文化的形成。“坚”――则强调依法治校;“净”――则注重以德立校,当“坚净”成为了一种管理趋向,那么,“坚净”新文化的形成势必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教育而言,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把“坚净”作为校训,为的是在教育新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让“坚净”成为学校的精神图腾,固化为学校意志,把学校建设成“坚净校园”,为学生打造“坚净人生”!
看得见,就是走在校园里,要看得到紧紧围绕着办学核心理念所呈现的环境文化。走进狭小的北小校园,首当其冲的是矗立着的一块太湖石,上面书写着“坚净”两个大红字及其出处的那句名言,然后在校门另一侧花坛里,则用不锈钢玻璃窗宣传着五个内容:一是核心理念:“坚净治校”、二是学校形象定位、办学目标:“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人文校园”、三是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助力”、四是学校精神:“追求卓越、敢于争先”、五是办学方略:“学校管理求民主、课堂教学求智慧、师生成长求坚净”,让人一看就明白北小的管理思路与办学追求。
百年老校是有许多优良传统的积淀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加以弘扬,为此,在北小有限的校园里,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前的墙壁和几条连廊精心设计了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配套的一些展览图片与文字说明,特别是把学校的百年校史、模范师生、学校荣誉、办学特色、杰出学子、典型活动、校歌校风等制作成25块写真展板全部走上了墙头,并配以醒目的十多个标题:如“鹤发童颜话沧桑”、“素质教育谱新篇”、“春华秋实塑品牌”等。更有“丁俊晖的母校城北小学艺体教育一瞥”、“学校核心理念坚净的全面阐述”、“北小90校庆精彩瞬间”、“百年北小风采教师”以及科技特色学校等大型展板、橱窗、壁画等制作在相关走廊。
感觉出,就是学校的坚净文化要在师生的行为、办学的行为中有效体现出来,并由此升华出学校独有的品牌和气度,让人能够亲身感受到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才是我们追求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作为一个新调进来的教师在短期内就能深切地感悟到与原来不一般的气息、感悟到完全有学校自己个性的管理文化、学习文化、班级文化等,这才说明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作为城北小学,我们就是要让人感觉出在坚净文化的统领下,除了大家都有的文化特色活动、规范的管理制度外,还有三点与众不同的学校气质: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教师是应该清高点的一个群体、小学是可以让孩子愉快生活的一个阶段。
其中“我的北小”的真实的归属感、干群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价值环境、领导与群众可以借助网络、教代会等密切对话的精神平台、师生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和书香校园等成为了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在北小,校长电子信箱、网上校长留言簿、北小教育论坛都是老师学生乐意经常光顾的地方,双休日也总有很多教师有事没事的来到学校坐坐聊聊,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更始全体教职工最巴望的民主盛会……
教师虽然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但教师更是培养人的特殊人,面对纷繁的世界和清苦的生活,唯有摆正心态、活得清高点、活得自尊点,我们坚持用校训坚净隐含的拳石风骨与净水情操来帮助教师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便拥有高昂的斗志从事着教育工作。
小学是可以让孩子愉快生活的一个阶段,这在我们学校干群中思考讨论的尤为深刻。任何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于时代,毋庸回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在育人文化上和许多学校一样没能离开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虽有庄严的面容,却很难抵拒形同证据的标准、看来严谨的选拔和貌似公平的评价,它因人们的“相信事实”而成为主流,因时间的易逝而难以辩驳,因大多数的沉默而延续谬误。随着教育外环境的若有好转,在北小,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点到底应该建立在哪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陶养、润泽与成全上,这既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一种耐心。从北小走出去的世界冠军丁俊晖由衷感叹过:他的成功离不开孩童时学校为他创设的特殊的宽松氛围,学校的日常生活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积极的深刻印迹。由于学校具有“家的要素和功能”,他的童趣才没有泯灭,他的童心才得以张扬,他的童真才酣畅淋漓地流露,他的今天才有如此的作为。学校是承载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记忆的地方,我们期盼用草根情怀来经营“坚净”,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让孩子们摆脱频繁考试、死记硬背、拔苗助长、高压灌输、升学烦恼等困境,能够思想自由地、身心愉悦地度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
学校文化需要建设,需要变革,需要更新。如何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所有学校必须认真回答的.命题,不独百年老校才有。我深知,今天教育局之所以选取有着近百年历史但却是校园狭小难以展现校园文化魅力的城北小学来参加座谈会,作为问题的提出和切入点之一,这并不是为了举起一面旗帜,也不是树起一根标杆,而是让我们各级各类层次不一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彼此有个交流,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都应该可以也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因为学校文化建设关涉着学校的发展命脉。
我非常认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的一句话:“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我们将继续深刻领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坚净文化的引领下,进一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加大民主管理力度、让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新提高,与所有兄弟学校一起行走在学校文化变革的旅途。
《在市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来源于本网会员分享,欢迎阅读在市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化的关键。
问题四: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在,一路走来,我想我们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那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围绕着这个理念来进行。但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饰物和一个对外宣传的招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念和行为是两张皮,比如,学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主导的计划性,教育教学的活动随意性太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办学理念抛置在脑后,那么,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始终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文化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如果领导层口头上讲的是“创新”,可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却是保守;提倡的是“团队”,实行的是独断;嘴上说的是规范,实践上做的是随意;说是要以人为本,追求的却只是效率第一。这种理念和行为的脱节、言行的不一,长此以往,形成的便是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不良文化的形成,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学校整体的权威,导致集体成为散沙。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问题五: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
文化它是一种积淀,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久远性,学校文化同样。办学理念、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努力,这样才能流淌成绵长的文化血脉,赋予学校更久远的意义。而审视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计划明显地缺少连续性,甚至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历史的传承性,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其实,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反映,根本上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有文化的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学校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
问题六:学校的文化提炼缺乏深思熟虑。
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落脚点在于学校文化的创新。作为一校之长,我认为,学校应建设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想。习惯于搬弄其他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理念文化不完整、没系统、无新意、追求字数的工整对丈、过于口号化,同时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环境布置也是买到什么张贴什么,有什么就填充什么,无整体规划更无核心理念统领指导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校训催生学校教育的新变革,同时通过教育的变革丰富校训的内涵,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新动力。
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形成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功能。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愿景、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学校文化不是仅仅向干部、师生说说的,也不是单单为了展示学校形象用的;它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装潢门面的饰物,学校文化是用来激励全体干部、师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为国效力的催化剂、发动机和助推器。
年9月,自担任城北小学校长那年起,我就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了自己思考的重要工作之一,最近经常有兄弟学校的领导来我校和我交流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一般就“学校文化建设至少要听得到、看得见、感觉出”这句话展开交流、汇报我校的做法。
听得到,就是先听我说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在文脉相承的基础上,我们在2004年底提炼出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坚净治校”,并把“坚净”确定了学校的校训。坚净出自于“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一名句。石坚则精,水净为美,一所百年老校取“坚净”两字作为学校的校训,是从真善美之维展开可能的教育言说,构建学校独有的个体文化。基于文化层面的“坚净”代表着精神和情操,“坚”应为做人的风骨,“净”则是道德修为。“坚净”作为校训,它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动力,具有导向作用。
校训要落实到办学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需要在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行动。我们突出强调了三点:
1.以打造“坚净”的学生文化为根本。作为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理念,“坚净”是真善美的外化,坚――“真”的风骨,净――美的化身,“坚净”文化内化的过程是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我们把它韵化成校歌,物化为校徽,并把“坚净”印上“北小星卡”,刻上太湖石安放在校门口,坚净内涵的解释说明张贴在每个班级墙上。让“坚净”成为学生持守和践履一种价值观的人格自律,这将直接关联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
2.以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坚净”教育新文化的着眼点还在于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这要求形成学校教师相应的文化行为,一种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教师群体行为,“坚”――让每一个教师更有文化自信;“净”――使教师群体更具职业情操。我们用思想润泽,用行动引领,用情态助推,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让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坚净。
3、以打造“坚净”的校长文化为统领。教师文化的形成决不是靠形式和建章立制来推动的,而是靠文化的气息。校长文化牵涉学校文化的上层形态,它是“在学校文化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特征”,校长文化引领着教师文化的形成。“坚”――则强调依法治校;“净”――则注重以德立校,当“坚净”成为了一种管理趋向,那么,“坚净”新文化的形成势必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教育而言,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把“坚净”作为校训,为的是在教育新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让“坚净”成为学校的精神图腾,固化为学校意志,把学校建设成“坚净校园”,为学生打造“坚净人生”!
看得见,就是走在校园里,要看得到紧紧围绕着办学核心理念所呈现的环境文化。走进狭小的北小校园,首当其冲的是矗立着的一块太湖石,上面书写着“坚净”两个大红字及其出处的那句名言,然后在校门另一侧花坛里,则用不锈钢玻璃窗宣传着五个内容:一是核心理念:“坚净治校”、二是学校形象定位、办学目标:“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人文校园”、三是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助力”、四是学校精神:“追求卓越、敢于争先”、五是办学方略:“学校管理求民主、课堂教学求智慧、师生成长求坚净”,让人一看就明白北小的管理思路与办学追求。
百年老校是有许多优良传统的积淀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加以弘扬,为此,在北小有限的校园里,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前的墙壁和几条连廊精心设计了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配套的一些展览图片与文字说明,特别是把学校的百年校史、模范师生、学校荣誉、办学特色、杰出学子、典型活动、校歌校风等制作成25块写真展板全部走上了墙头,并配以醒目的十多个标题:如“鹤发童颜话沧桑”、“素质教育谱新篇”、“春华秋实塑品牌”等。更有“丁俊晖的母校城北小学艺体教育一瞥”、“学校核心理念坚净的全面阐述”、“北小90校庆精彩瞬间”、“百年北小风采教师”以及科技特色学校等大型展板、橱窗、壁画等制作在相关走廊。
感觉出,就是学校的坚净文化要在师生的行为、办学的行为中有效体现出来,并由此升华出学校独有的品牌和气度,让人能够亲身感受到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才是我们追求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作为一个新调进来的教师在短期内就能深切地感悟到与原来不一般的气息、感悟到完全有学校自己个性的管理文化、学习文化、班级文化等,这才说明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作为城北小学,我们就是要让人感觉出在坚净文化的统领下,除了大家都有的文化特色活动、规范的管理制度外,还有三点与众不同的学校气质: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教师是应该清高点的一个群体、小学是可以让孩子愉快生活的一个阶段。
其中“我的北小”的真实的归属感、干群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价值环境、领导与群众可以借助网络、教代会等密切对话的精神平台、师生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和书香校园等成为了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在北小,校长电子信箱、网上校长留言簿、北小教育论坛都是老师学生乐意经常光顾的地方,双休日也总有很多教师有事没事的来到学校坐坐聊聊,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更始全体教职工最巴望的民主盛会……
教师虽然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但教师更是培养人的特殊人,面对纷繁的世界和清苦的生活,唯有摆正心态、活得清高点、活得自尊点,我们坚持用校训坚净隐含的拳石风骨与净水情操来帮助教师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便拥有高昂的斗志从事着教育工作。
小学是可以让孩子愉快生活的一个阶段,这在我们学校干群中思考讨论的尤为深刻。任何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于时代,毋庸回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在育人文化上和许多学校一样没能离开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虽有庄严的面容,却很难抵拒形同证据的标准、看来严谨的选拔和貌似公平的评价,它因人们的“相信事实”而成为主流,因时间的易逝而难以辩驳,因大多数的沉默而延续谬误。随着教育外环境的若有好转,在北小,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点到底应该建立在哪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陶养、润泽与成全上,这既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一种耐心。从北小走出去的世界冠军丁俊晖由衷感叹过:他的成功离不开孩童时学校为他创设的特殊的宽松氛围,学校的日常生活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积极的深刻印迹。由于学校具有“家的要素和功能”,他的童趣才没有泯灭,他的童心才得以张扬,他的童真才酣畅淋漓地流露,他的今天才有如此的作为。学校是承载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记忆的地方,我们期盼用草根情怀来经营“坚净”,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让孩子们摆脱频繁考试、死记硬背、拔苗助长、高压灌输、升学烦恼等困境,能够思想自由地、身心愉悦地度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
学校文化需要建设,需要变革,需要更新。如何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所有学校必须认真回答的命题,不独百年老校才有。我深知,今天教育局之所以选取有着近百年历史但却是校园狭小难以展现校园文化魅力的城北小学来参加座谈会,作为问题的提出和切入点之一,这并不是为了举起一面旗帜,也不是树起一根标杆,而是让我们各级各类层次不一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彼此有个交流,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都应该可以也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因为学校文化建设关涉着学校的发展命脉。
我非常认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的一句话:“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我们将继续深刻领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坚净文化的引领下,进一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加大民主管理力度、让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新提高,与所有兄弟学校一起行走在学校文化变革的旅途。
我们XX公司,经过十几年发展建设,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这期间凝结了我们几代XX人心血。这天,我们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那激情万丈创业岁月,聆听今日激越奋进铿锵鼓点,畅想灿烂辉煌完美未来,我们哪一位XX人又怎不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我相信,我们每一位XX人都会深切地感到:身为XX人而自豪!我们荣辱成败都和XX息息相关,我们将把自我所有热血和青春奉献给XX这块热土!而我作为XX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只是在我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了自我就应做工作,公司却给了我如此高荣誉,这是公司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我极大信任和鼓励,同时这份荣誉也是我今后工作动力所在,我只有按照共产党员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我、继续锤炼业务,以良好工作姿态,以更加严谨工作作风,以百倍工作热情和干劲投入到今后工作中去。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公司劳模,十几年来,我伴随着公司发展壮大而成长、成熟。回想这一路走来,从我所学专业,干我所学专长,能为公司发展壮大尽自我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欣慰。感谢各级领导在我工作上帮忙、支持和信任,尤其是工作和生活遇到压力和委屈时,多谢领导及时指点和鼓励;感谢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老同志、老朋友,没有你们帮忙,仅凭我个人力量,我寸步难行。同时,在此我也想代表公司员工向广大员工家属们说声多谢,正是有了你们默默支持,我们才能安心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
人们总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啊,平凡你我,只要扎扎实实、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抱着对企业高度负责工作态度,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干好每一天工作,也必须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人生辉煌。
光荣和梦想同在,挑战和机遇共存。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归于大家,未来在于创造!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公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导下,为公司发展壮大献计献策,为开创公司完美明天而努力工作吧!
最后,祝各位领导、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平安!也祝愿我们XX乘着奥林匹克雄风,腾越九霄,在20xx年实现“更快、更高、更强”发展目标!
——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观斗苗族乡党委副书记 陈明建
(2018年1月5日)
尊敬的张君部长、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观斗苗族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7年,观斗苗族乡党委紧紧围绕“强化思政引领,建设和谐观斗;保护苗乡特色,树立文化自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路,以宣扬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心,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全乡经济社会事业有序推进提供稳固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坚定政治立场,用“四个坚持”抓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一)坚持组织领导,服务中心工作。一是乡党委始终把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做到“政策先宣传告知、工作先宣传动员、法纪先宣传教育、成效再宣传评议、文化重宣传传承”,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政策落实公正公开、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苗乡文化传承拓展。二是乡党委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2领广大党员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凝心聚力抓发展。
(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乡党委将以确定的2018年“七大工程项目”建设落实作为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大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等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注度、信任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乡党委将结合特色场镇建设和村办公阵地新建或功能布局调整等工作,打造农村文化广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社会好风气。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前商务部副部长
李剑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朱金海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力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龙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
乔亚东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特征
王一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以下三大新趋势和特征:一是工业经济服务化日趋明朗, 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主体, 全球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市场迅速扩张;二是跨国公司利用其优势将国际生产工序和价值链在全球重新组合, 自己坚守高端, 发达国家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集中;三是生态化趋势更加明显,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与产业相互融合, 成为产业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人力资本成为新的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 影响和决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时期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五大挑战”, 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王一鸣:五大挑战是:第一, 在国际产业科技竞争加剧的条件下,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第二, 在生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条件下, 如何改变产业规模扩张过快和素质提升较慢的问题;第三, 在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的条件下, 如何选择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 在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减弱的条件下, 如何加快培育以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第五, 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条件下, 如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
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 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 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环节的比重。第二, 加快从以价格竞争为主向以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促进企业立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 更多地依靠研发、设计、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能力建设和无形资本投资,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 加快由“高投入, 高排放”向“高效益, 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把握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广东亟需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魏建国:广东虽然有华为、中兴等一批大型的IT研发投入较多, 但总体来看, 目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39%, 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5%, 远低于北京的5.61%、上海的2.56%、江苏的1.67%, 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研发的投入不足是造成广东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东拥有高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全部大型企业的16.8%, 低于全国的23.2%平均水平, 居全国第24位。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100万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创新活动, 缺乏创新人才;每万名的劳动力中从事R&D也是研发活动的人数仅为42人, 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水平, 也低于南京、青岛等一些省级城市水平。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广东核心竞争力弱。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对外依存度仅达70%以上, IT产业85%以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都掌握在国外企业里, 所以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占了9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广东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施和推进主动型经济国际化转型战略
魏建国:广东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能否定开放性经济, 而是要转变传统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广东下一步经济的发展调整方向不是要由外向转为内向, 由国际市场主导转向内需市场主导, 而是要实施和推进经济的国际化转型战略, 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 把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 尽快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经济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的高端的国际开放型经济。以加快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的整个产业整合, 深化粤港澳以及东盟地区经贸合作, 创建一个新的平台, 作为下一步战略发展的重点和切入口, 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制造业“双轮”, 经过5—10年努力, 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的中心。
广东选择主导产业的四大原则与四个方向重点
王一鸣、朱金海:广东对主导产业的选择, 则要依据四个基准原则。 (一) 产业关联度基准, 即产业的关联效应大, 带动能力强; (二) 投入弹性基准, 即市场需求潜力大,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三) 生产率上升基准, 是符合并代表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 (四) 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包括软、硬环境, 既有的基础条件与将可能培植形成的发展环境条件。
依据上述原则、基准, 在新的发展阶段, 广东培育具有持续带动能力的主导产业, 应重点瞄准以下四个方向:
(一) 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新的产业驱动力和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如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信息技术 (4G三网融合、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LED照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 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等。
(二) 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汽车、船舶制造、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现代交通运输设备及控制系统、临港重化产业、高端钢铁等。同时对家电、食品、服装等既有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三) 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创新创业投资的金融保险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 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 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四) 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档消费产业。如游艇产业、奢侈消费品等, 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新一轮产业发展升级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制定实施配套的政策措施, 推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王一鸣:广东在选准方向并确定好具有持续带动发展的主导产业后, 应加快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推动这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
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适应我国及广东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和产业结构矛盾由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 向关键环节转变滞后的现象, 将政策重心由过去的部门倾斜, 向以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 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实施“广东服务”和“广东制造”两大工程。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军企业, 鼓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品牌打造, 建立港、澳、深、穗、佛紧密联结的国际金融中心圈, 支持服务龙头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分销体系, 建设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打造一批营销服务中心、会展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构建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建立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 以自主创业带动自主创新, 推动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 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 吸引研发创新型企业集聚, 培育创新型企业产业集群。
加大政府支持和培育市场环境双管齐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研究开发及其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如增加对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专门的融资担保体系, 完善对高技术企业及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与加速折旧制度等;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 如风险投资、技术鉴定、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 创新型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实业资本的合资、合作机制等。
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支持力度,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要在继续加快实现12年基础教育免费制度和职业技术教育补贴制度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降低受教育者的投入成本, 提升要素禀赋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特别是广东在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上应大胆探索, 包括和国际一流的大学进行合作办学模式, 培育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
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生产体系。选择若干区域, 集聚资源要素, 吸引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 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 扶持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推广、质量检测、专利服务、人才培训、融资担保、品牌管理、营销策划、物流等服务组织, 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支持广东优势大企业“走出去”, 建立全球生产体系, 帮助解决国际化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外海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 支持企业到发达国家设计研发机构, 获得先进技术资源, 鼓励引导企业到新兴市场投资设厂, 将部分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产业向外转移, 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朱金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工业化的引擎。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将成为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和引擎。
冯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频发甚至颠覆性技术出现, 带来技术不确定。新兴产业往往发端于重大的技术创新, 频繁出现颠覆性创新, 从而对此前的技术造成“创新性破坏”, 使原有产能短时间变成“废资产”。
二是商业模式不成熟, 供给创造需求, 市场化初期成本高, 消费环境及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市场化初期成本偏高, 造成市场推广难度大。
三是创新型小企业活跃, 大量的根本性创新来自新兴企业如美国8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 德国的太阳能专利技术有70%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中。
四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导致现行体制不适应, 新兴产业体制性碰撞更大。
朱金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要掌握关键技术。虽然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各地提供庞大的市场潜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 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但组装加工能力不强, 技术集成能力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谁能及时把握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趋势, 就能抓住历史性的机遇, 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冯飞:突出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三大创新”:
技术创新:一是区域创新体系 (平台) 的建设。必须要解决产学研结合的问题。1976年日本政府支持富士通、日立等5家主要的半导体公司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VL-SL Consortium) , 在1985年技术超越了美国, 1987年美国成立联盟性质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公司, 几年后重夺霸主地位。我国有诸如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成功案例, 但总体上起步晚, 发展不足, 关键是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联盟机制。政府通过提供创新经费资助、购买创新产品、引导成员互信甚至直接参与等方式支持发展。二是需求侧创新激励政策。与发达国家供给与需求双向激励并重的创新政策相比, 我国的创新激励政策, 供给侧强, 需求侧弱。对新兴产业具有特殊意义, 供给侧的技术不确定, 需求侧的外部性效应突出、需求侧瓶颈制约大。具体政策:对需求侧采取税收优惠、直接补贴、区别性价格、应用示范、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需注意三个问题:主要支持有创新技术应用的产品, 激励技术创新;其次是需求侧激励政策的阶段性;应体现普适性。三是创新核心要素 (人) 的培育。要改变重物质要素投入, 轻人力基本投入的状况。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 恰恰是新技术导入市场的初期阶段, 商业模式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推广速度, 其对发展新兴产业的作用不亚于技术创新。新兴产业的许多领域均有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推动市场应用的要求。为此, 应采取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要消除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 开放市场。美国的支持方向是将商业模式创新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 在我国可考虑将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纳入高技术企业的范畴, 采取同等政策支持其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广东要发挥先行先试改革优势, 通过激励和倒逼两种方式, 扩大企业创新发展空间, 形成外部压力。放松经济性管制, 把市场准入管理的重点从注重规模转向激励创新, 完善相关市场开放机制, 扶持新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社会性管制, 从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 由前置性审批转向过程监管。
新一轮城市化使现代交通蕴含无限商机
朱金海:交通设施建设重点由公路转轨道交通。中国前一轮城市化的基本依托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 而新一轮城市化正在转向轨道交通的连接, 支撑中国前一轮城市化的是钢筋、水泥, 而后一轮城市化则需要由高科技来支撑。
2010年底, 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2座城市, 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了4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运营里程1395公里。目前共有36座城市向国家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 其中有28座城市获批。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 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公里, 总投资超过1万亿。如果按照100万人口修建轨道交通的国际标准, 那么未来我国约有150个城市可以修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为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市航空事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目前有175座机场, 计划在未来5年内新建45座民用机场, 在2015年前达到220个以上。“十二五”期间, 全行业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主要用于建设新机场和增加飞机, 全国机队规模将从2010年底的2600架, 增至4500架以上。据中国商飞发布的《2010年-2029年市场预测年报》, 到2029年, 全球共需要30230架干线和支线飞机, 总价值近3.4万亿美元。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对民用飞机的需求价值高达4568亿美元, 中国客机机队占全球机队的比例将从现在的8%上升至14%。飞机制造是技术资本双密集型制造业, 可分为飞机整机制造、主要零部件制造、次级部件制造、飞机制造支持服务四个层级, 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链, 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游艇产业大跃进。按照国际惯例, 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游艇经济开始萌芽;达到5000美元时, 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生活中的休闲享受, 经济能力允许的消费群体会购买游艇;超过6000美元后, 游艇产业也会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游艇超级大国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和荷兰, 还是“后起之秀”的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泰国等, 都遵循这一规律。
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 参照上述惯例, 中国的游艇产业也应已迈入飞速发展阶段, 游艇产业被喻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商机”。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 6500多个岛屿, 24800个湖泊, 发展游艇业具备先天优势。游艇产业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 游艇休闲业的繁荣, 不仅能带动游艇制造和零配件、装饰等产业, 还将带动保险、培训、赛事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世界产业转移的三个阶段
魏建国:改革开放30年, 我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 使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成为世界的工厂, 成为使1.2亿的农民工加入了我们整个的加工贸易行列。世界产业转移经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第二阶段是以化工、重化为主的资本密集型的转移;第三阶段就是当前全球实施的以新技术、新材料IT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转移, 这一点很多人不够重视,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统一的认识, 特别是服务外包, 应该认真的考虑和研究。
世界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迅猛
魏建国:1980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仅3800亿美元, 1990年达到了1.9万亿, 10年增加了5倍;2000年为28150亿美元, 2010年已经达到了7.165万亿美元。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总额仅2868亿美元。
2008年全球业务流向外包服务市场的总收入为6825亿美元, 从类别来看, 2010年的信息技术外包 (ITO) 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60%, 而业务流程外包 (BPO) 和知识流程外包支持 (KPO) 以30%-40%发展, 我们预计到未来的5-10年全球服务外包总额1.65万亿到1.8万亿美元, 远远超过我们整个的货物贸易,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到2010年底, 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 服务外包执行总额403.3亿美元。总体来看, 我国服务外包仍存在散、乱、小、差的状态, 处于一种初期的阶段。
广东打造亚太地区服务外包中心的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再创新奇迹
魏建国:广东在过去30年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创造出一个农民工的奇迹 (解决1.2亿农民工的就业) , 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优势。服务外包不消耗能源、不带来污染, 只需要出理论、出思想、出智慧, 既能解决就业, 又能增加财政投入。广东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各种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将在未来30年再创造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新奇迹。
魏建国:一是尽快建立省级层面的打造外包服务中心的高层领导机构和组织协调机制。制定发展外包服务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明确当前以及5年后具体发展目标, 特别要提出引进和建立以世界500强独立和合资的外包服务投资项目。
二是尽快制定有关建设服务外包中心的政策措施。由政府财政设立服务外包引导和支持专项资金,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向服务外包重点项目发放贷款;尽快制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和人才优惠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力度,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下, 尽快制定广东与东盟的战略合作规划。要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为突破口, 在招商引资上, 重点向金融、物流及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倾斜, 鼓励港澳及欧美发达国家和东盟国家的有关机构在广东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地区总部等。
四是加快培养发展外包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 举办全球外包服务高层论坛和博览会。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选择若干高等院校作为试点, 加强同香港和国际著名院校特别是服务贸易的院校及跨国公司合作办学, 为服务外包业发展培育和输送各种人才。尽快在东莞或广州筹划举办全球服务外包高层论坛和服务外包博览会, 扩大国际影响力, 聚集相关资源, 为服务外包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是建立和完善广东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尽快建立全口径服务外包的统计体系, 并根据基本统计分析数据, 建立广东服务外包综合评价体系。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 社会“未富先老”
李剑阁:中国已迈入人口结构转变期, 劳动人口的占比将于2010至2015年间处于72%的峰值, 此后将逐年下降, 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老龄化超常加快, 未来20年内, 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日本1995年的水平, 国民储蓄率将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
目前全国劳动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城市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 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在我国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 只有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 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 才能解决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 将更加感受到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迫切。
国民收入倍增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倍增
李剑阁:国民收入分配这个蛋糕不是想怎么多切点就多切点, 蛋糕就这么大, 你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初次分配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税收, 二是工资, 三是利润, 四是地租。提高居民收入首先宏观政策要改变。中国的宏观税负到2010年是34.5%, 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提出的一般的标准, 低收入国家只有13%, 中上收入的国家是23%, 高收入国家是30%。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税收增长, 始终快于GDP的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都在百分之二三十以上, 而GDP增长约10%。而且预计今后十年, 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还会大于1, 也就是还会高于GDP的增长。因此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必须调整初次分配结构, 减税让利, 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蛋糕”做大。
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李剑阁:我国长期外汇盈余, 外汇储备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如果不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解决外汇平衡的问题, 而用加大进口的办法或者说海外投资的办法, 听起来非常简单, 但人民币不升值, 没有人愿意往外投, 因为投了不合算。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美元的购买力的问题。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 谁愿意拿到美元去进口东西呢。我非常担心就是这几天美国的主权债务, 有可能违约的这个风险。我认为将来会形成国内的政治压力, 不是国际压力。所以到那个时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不得不这样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将给广东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加快转型升级尤为紧迫。
将广州建设成全国财富管理中心
李剑阁、冯飞:金融业既是现代经济核心,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发展金融业, 并想成为金融中心,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金融中心不可能搞这么多。广州也一样, 从全国 (包括香港) 金融业的布局定位和各种现实的环境条件看, 不大可能实现建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但是广东又有许多优势, 发展金融业仍然大有可为。如广东外向型经济发达, 具有很强的地域优势, 对东盟、南亚, 甚至南太平洋地区的辐射能力较强, 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机制比较健全, 创新、创业活跃, 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金融资源丰富, 基金管理资产占全国第一, 比第二名的上海高60%, 全国前10大基金管理公司广东占了6家, 又有深交所创业板这样一个好的平台, 因此完全可以发挥优势, 错位发展, 明确定位, 系统规划, 制定实施相关鼓励扶持政策, 应重点吸引国内外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落户广州, 大力发展基金管理、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 将广州打造为全国的基金和财富管理中心。
发展“轻资产型软产业”, 打造智慧广东
徐龙: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广东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应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已形成的优势, 在战略定位上, 从“世界制造基地”转变为“中国服务中心”, 着力将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ICT、工业设施、媒体广告、品牌营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咨询顾问、娱乐休闲等“轻资产型软产业” (即投入构成中非物质的投入比重高于50-60%) 打造成为主导产业, 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变, 从“拼劳动力拼汗水”向“拼智慧拼知识”转变, 努力建设“智慧广东”, 推进广东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发展的轨道。
对策建议是大力开展“四个一”建设, 为发展轻资产软产业提供良好基础环境、人才技术和资本等保障:
(一) 建设一项世界级的ICT (信息通信技术) 基础设施, 为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应进一步加快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建设, 加大对无线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将无线城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从“单点推进”过渡到连片开发, 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 打造“三网融合”、“三屏融合”的移动生活基础设施。
(二) 建设一系列软产业服务平台, 为软产业发展提供配套设施。如电子商务支持平台、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认证中心、外贸结算平台, 手机软件应用开放、销售平台等基础服务平台, 以提升整个软产业的聚合发展能力。
(三) 建设一组软产业聚集园区, 为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依托广州作为全国三大出口宽带城市之一的优势, 加快打造一个以云特区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园区, 并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国家级软件及动漫产业基地等建设, 把各种高科技园区和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 形成立体的产业链环,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云计算机等软产业项目。
(四) 建设一个优势的人文环境, 为软产业发展带造宽松氛围。打造民生服务平台, 通过建设丰富便捷的民生信息化应用, 如“市民网页”、“公民服务超市”, 建设学习、沟通、管理、监督“四大网络平台”, 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在广东创业发展的民众的幸福感。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构筑优质人才高地, 落实针对稀缺人才的引进政策, 吸引高精尖领军信息服务人才, 完善人才奖金基金和VC、PE等金融配套服务, 吸引“天下英雄”到广东创业和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乔亚东:在国际石油资源日渐枯竭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下, 传统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国已将发展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上升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广阔, 广东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 广汽、比亚迪等公司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为此, 应加大支持力度, 突破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 政府在公务车的采购上向本省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倾斜。当前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多集中在公交等商用车领域, 今后应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广政府公务员采购采用新能源汽车, 发挥好对市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 尽快推出一套符合广东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新能源车补贴计划。建立以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区, 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具体细则和标准。
(三) 省政府应支持推动电力系统与新能源车制造商之间的沟通。尽快完善包括电池充电系统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确立一个科学、长远、满足各方利益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有效应对低碳挑战
潘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以煤炭为主要的一次能源的国情, 使我国在2006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多重约束, 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广东是全国能源消耗大省, 又是国家低碳试点省, 只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培育低碳主导产业, 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确保能源安全, 有效应对低碳挑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 (一) 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 稳步发展核电产业链。应尽快完成制订并颁布实施《广东省核电装备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核电“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指导广东核电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省粤电集团参股在广东省内规划建设的后续核电项目, 远期争取核电牌照, 以争取在广东核电产业链开发布局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 研究清洁煤电发电技术, 推动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相关产业发展。从政府规划、申报核准、财政补贴, 科技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对IGCC发电试验平台项目给予扶持, 鼓励和支持这一先进发电技术在广东的逐步推广应用, 推动建设基于IGCC的煤气化多联产项目。
(三)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培育海上风电产业。充分利用广东发展海上风电的独特优势条件, 统筹配套广东海上风电资源, 避免各地、各方面无序开发, 近期应大力支持我省着个海上风电项目——湛江徐闻海上风电项目各项报批核准工作, 力争早日建成投产, 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 合理布局热电联产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依托工 (产) 业园区, 合理统筹布局产业园区热电 (冷) 联产项目。支持有资质和开发经验的企业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筑物、文体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经济开发园区、独立居民小区和海岛等区域, 试点推进小型风电、光伏、天然气等分布式发电项目。
【企业文化座谈会的发言】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09-17
企业文化的建立06-02
爱的企业文化06-06
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06-21
在企业团青座谈会上的发言07-28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05-25
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05-29
宝马汽车的企业文化06-21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06-22
食品企业文化的建设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