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业务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积极致力于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当前曾被看作身份象征的银行卡已走入普通人家据统计1999年底我国的发卡银行已达20多家发卡量达到2亿多张;消费信贷正全面开展并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POS机、自助银行、网络银行也方兴未艾业务创新给银行服务带来了可喜变化今天只要你走进任何一家银行都会发现它不仅只有存取款业务还可以为您提供代理缴费、金融理财咨询、外汇兑换业务、电话银行等业务金融业务创新应该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主要部分也属于业务创新70年代末80年代初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期权和互换作为四大金融创新此后金融衍生工具更掀起金融创新的新浪潮然而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新产品和工具上的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当今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步伐的加快如何进行业务创新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商业银行 1
业务的创新
1、资本业务创新在“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前各国的资本充足条件大不相同一般在2%—7%之间波动1988年“巴塞尔协议”要求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分别为4%和8%这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因此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和措施一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张股本规模来增加核心资本具体可以鼓励那些效益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公开发行A股、H股、红筹股等通过上市来募集股本金二是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具体可以发行7—10年的债券来筹集资本
2、存款业务创新各种新型存款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功能趋于多元化;二是可以在限额内透支;三是存取无一定期限;四是活期与中长期可以互相转换一是开发新存款业务品种使存款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更具灵活性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味、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例如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礼仪存款、住宅存款、个人退休存款等另外可以开发使用个人支票、旅行支票、多功能的银行卡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手段二是注重存款的可转化性既增加客户的收益又增强流动性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的存款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流通交易的有价证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这是银行的主动性负
债其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都属于存款证券化的内容
3、贷款业务创新一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住宅放款消费信贷是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贷款业务住宅放款虽然是一项老的传统业务但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创新这两项信贷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导向消费信贷在金融工具上必须不断创新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采取活期透支形式的一次性偿还的消费信贷;二是以非抵抵为基础分期偿还的消费信贷如医疗和教育费用贷款;三是信用卡透支信贷住宅放款创新主要有流动利率抵押放款和可调整抵押放款等二是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和并购贷款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强后商业银行应将票据贴现贷款作为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主要形式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用于企业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在我国企业的转制转轨时期发展并购贷款前景广阔三是试行贷款证券化和证券抵押贷款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可将一部分贷款转为证券投资、购买国家建设债券、企业债券等或试行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形式证券抵押贷款则又是我国政策所允许和导向的一项业务创新另外商业银行可发展和创新的业务还有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等投资业务创新;租赁业务、信托业务、担保业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的创新;自动出纳机、电子付款系统、销售点电子转账等支付方式创新;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等衍生金融工
具创新;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的创新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几点思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和激活金融市场事实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及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市场更为贴近从整体上讲他们已经无愧地站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最前列应当看到他们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出我国金融改革脉搏的跳动所以它们的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可操作的范畴来看可在诸多方面进行选择和突破
1、资本增加方式的尝试除了应当考虑将符合上市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计划地推进资本市场筹资外还可以积极考虑在香港及海外证券市场挂牌可以探讨通过认股权证的配股以及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进行资本扩张
2、负债和资产业务创新一方面从政策角度上应该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放宽外汇拆借市场业务争取发行金融债券探索贷款出售和贷款证券化等另一方面应拓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消费信贷试点保理贷款和证券抵押贷款
3、表外业务创新大力开展本外币结算和种种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争取基金托管、委托业务、个人资信咨询、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
4、兼营投资银行业务在国家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势下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活动较为频繁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机制、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发展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投资银行业务
5、银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运输卡,银行旅游卡
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 我国银行卡业务由分散经营、无序竞争逐步走向联网联合的阶段。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但是, 银行卡业务由于受国内金融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发展比较缓慢, 创新力度不足。与花旗、汇丰、渣打等这些国际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的不是办公室硬件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备配置, 而是产品设计、业务流程、服务理念、组织结构以及制度和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银行卡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1、银行卡功能及品种单一。有些银行卡只是具备一些简单的存款、取款、转账功能, 没有一卡全能的品种。
2、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 普及率较低。在我国, 特约商户普及率不到5%, 美国几乎为100%。
3、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 有些地区的信用观念还不成熟, 个人信用较差, 个人信用评估困难, 没有社会化和规范化的个人信用体系, 导致中国银行卡业在贷记卡和借记卡的发放和使用中存在很大风险。
4、银行卡产业粗放型发展。长期以来, 发卡机构片面追求发卡的数量, 这种分散式管理、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模式, 使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5、关键的一点在于金融创新不足, 在某些金融产品上只是简单的模仿或改造利用外国的一些金融产品为我所用, 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业务创新带有盲目性, 缺乏具体、大范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 没有真正的从以客户为中心来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
二、针对银行卡产品现状的不足, 本文做出了以下两种银行卡的设计
(一) 银行运输卡
在铁路运输方面, 关于火车票的售卖, 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当面售票、网上订票等, 当然, 为防止火车票造假, 扫除“黄牛”的存在, 维护火车票的安全使用, 我国今年在部分城市的火车站开始实行实名制售票。如果商业银行能与国家铁道部联合设计一种银行运输卡, 该卡的设计机理是:将全国的各铁路线联网, 每段铁路线都有标准的价格和准确的乘车时间, 乘客只需办理一张此卡, 每张卡均有一个卡号, 卡与个人账户一体, 乘客可以提前一周在网上付费, 一周后到乘车时间, 带上个人身份证和该银行运输卡 (每张身份证对应一个卡号) , 火车站工作人员直接核对身份证号和银行运输卡号即可。如果该卡丢失, 可以在发卡行办理挂失;如果要退票, 可以在火车行驶前3小时 (这样的话, 那些先前没有买到票的人可以在3小时内有重新买票的机会并且有3小时的时间可以为乘车做必要准备) 在网上直接退票, 3小时之内不再可以退票, 这样既保证了车票的安全, 防止假票的使用, 又节约了纸张, 减少了浪费, 并且方便了火车站工作人员。如果为了更加安全起见, 在火车上检查乘客是否买票的时候, 可以直接查看银行运输卡号在电脑中是否有记录。这种卡对于那些从事营销业务, 需要经常出差的工作人员来说尤其实惠和方便。
(二) 银行旅游卡
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不但要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还需要精神上的享受,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节假期间出去旅游。那么为了方便这些旅客, 银行与国家旅游局可以设计这样一种银行旅游卡, 设计机理是:国家旅游局将全国的知名旅游景点联网, 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固定的门票价格。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身份证办理一张银行旅游卡。旅客可以先在国家旅游局网上注册, 登录后, 输入银行旅游卡号, 直接选中自己想去的旅的记录收税, 避免了某些旅游景点的逃税漏税现象, 维护了国家利益。
上述两种卡, 可以根据客户办理的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以及根据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费用, 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从而增加银行的业务量, 这两种卡的发卡行均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想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继续成为一个高盈利行业, 尤其是面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计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冲击, 必须开发多功能的信用新产品, 产品的研发设计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根据客户投资和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银行应该开发多功能的银行卡, 使信用卡成为可存取、可适量透支、可转账、可购物消费、可代收代付的综合卡。
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 包括商业银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业务创新是银行卡业务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 也是发卡银行赢得客户信赖、获得良好经营效益的保证。银行卡还可以在产品核算方式、风险控制、增值服务功能等方面实施创新, 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
三、对于银行卡时代的展望
当今世界, 网络如此发达, 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时代已经到来,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加快。对于各国国内来说, 借助于如此便利的网络和发达的技术, 我们可以推进卡的时代的到来, 不管在摩天大楼的城市中进行刷卡消费和金融交易, 还是在广袤的农村菜市场上进行斤斤两两的买卖, 都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卡, 代替纸币和硬币的存在, 形成一个卡的时代, 当然也需要各种金融设施的普遍设立, 比如说POS机和ATM机等。这样的话, 保证了个人财产的安全, 节省了纸张的使用, 避免了假币的存在, 也加快了市场交易效率, 提高了资产流动性, 促进个人消费, 使得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军.银行卡业务创新的深度思考[J].中国信用卡, 2007 (2) .
[2]、柏岩.我国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创新战略[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摘要:金融创新理论流派众多。业务创新已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中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主要在五方面:资本业务、存款业务、货款业务、中间业务、清葬系统业务;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应有其他改革相配套,应处理好创新与风险、创新与能力、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竞争力
0 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新业务和工具上的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方面。面对当今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商业银行创新已经是大势所在。
1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1.1 在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是其核心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问业务。其中,中间业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方面。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是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按其功能和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支付结算类、代理类、担保承诺类、金融衍生品类及其它中间业务类。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相比,中间业务不占用或较少占用自身的资金,除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外,大多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功能不同的中间业务产品对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客户投资融资等多方面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金融创新的动力 金融创新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下,其创新的动因及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具体成因可大致归结为:①规避金融管制;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③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④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2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思路及渠道
2.1 资本业务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因此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和措施以便迅速提高资本充足率:①是增加资本投人、扩张股本规模来增加核心资本。具体可以鼓励那些效益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公开发行A股,H股等,通过上市来募集股本金。国家已对三家商业银行注资数百亿美元。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已成功上市,先行一步。②是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具体可以发行7年的债券来筹集资本,可以探讨通过认股权证的配股来进行资本扩张。
2.2 存款业务创新 各种新型存款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功能趋于多元化,二是可以在限额内透支,三是存取无一定期限,四是活期和中长期可以互相转换。
2.2.1 开发新存款业务品种,在使存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更具灵活性,加大科技投人,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位,多元化的金融工具。
2.2.2 注重存款的可转化性 既增加客户的收益又增强流动性,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的存款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流通交易的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来讲,这是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其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都属于存款证券化的内容。
2.3 贷款业务创新
2.3.1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住宅放款 消费信贷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贷款业务,住宅放款虽然是一项老的传统业务,但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创新,这两项信贷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导向。消费信贷在金融工具上必需不断创新,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有几种方式:①是采用活期透支形式的一次性偿还的消费信贷。②是以非抵押为基础,分期偿还的消费信贷,如医疗和教育费用贷款。③是信用卡透支信贷。住宅放款创新主要有:固定利率抵押放款和可调整利率抵押放款等。
2.3.2 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和并购贷款 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强后,商业银行应将票据贴现贷款作为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主要形式,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用于企业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在我国企业的转制转轨时期,发展并购贷款前景广阔。
2.3.3 试行贷款证券化和证券抵押贷款 一方面从政策角度上应该为商业银行放宽贷款出售和贷款证券化等。另一方面试点证券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可将一部分贷款转为证券投资,购买国家建设债券,企业债券等,或试行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形式。
2.4 表外业务创新 大力开展本外币结算和各种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争取基金托管,委托业务,个人资信咨询,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另外还有:自动出纳机,电子付款系统,销售点电子转账等支付方式创新;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等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机制,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发展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
2.5 清算系统业务创新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银行发达的网络及丰沛的资源使资金往来实时化,发展网络银行,从中寻找商机。
3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是广泛而深远的。其在金融发展中既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把握。
3.1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 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无数事实证明,在任何地方,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都是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银行创新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3.2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宽了经营范围和扩大了市场交易。二是促进银行收人的增长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三是有利于降低和分散风险。
3.3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危险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作效率,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同时,还会对现存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制度造成冲击,给金融体系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甚至破坏金融安全。
4 结论
4.1 从战略的高度,推动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商业银行要调整自身功能定位,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功能的转变。
4.2 正确认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监管与创新是一对矛盾,监管是创新的动因之一,创新给监管带来新课题。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改变了金融监管的运作条件,从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性,从而客观上提出了加大金融监管的要求。然而,金融监管并不只有“限制”的一面,还有保护和诱发金融创新的一面。实际上,商业银行创新和金融监管是动态的“博弈”过程,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当前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度”,从而实现“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过程。
课题研究目的
公司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对商业银行营销特征掌握不清,致使市场营销现状不容乐观.本课题就苏州大市范围内的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整体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以点带面,整体把握苏州市整体市场经济情况,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市场营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营销策略,以期能对实务操作起借鉴意义.上市公司现状
目前,苏州A股上市公司已达80家,数量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位居全国第五位,占全省的28%。目前,这些公司2015年年报已陆续披露完毕。市金融办相关人员透露,年报显示,这些公司总资产已达3959亿元,平均资产49亿元,东吴证券、金螳螂、康得新等上市公司表现尤其亮眼。
数据显示,在苏州80家A股上市公司中,主板有20家,中小板有37家,创业板有23家。从区域分布看,张家港市最多,达16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紧随其后,分别为15家和11家。从企业类型看,“苏州制造”实力最强,80家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有62家,占比近八成。其余企业分别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从所有制情况看,民营企业有63家,占比达79%。
上市为苏州企业打开了融资发展新天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初,苏州A股上市公司累计融资1129亿元,其中,首发融资454亿元,再融资675亿元。2016年新增融资有101亿元,其中,首发融资8亿元,再融资93亿元。
资产、营收、利润等数据勾勒出上市公司发展实绩。从2015年年报情况看,苏州A股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为3959亿元,净资产1708亿元,营业收入1999亿元,净利润151亿元。截至2015年末,除了2016年新上市公司外,77家苏州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了8886亿元。从单个企业的表现看,东吴证券、金螳螂、康得新等公司在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近五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所得税、净利润等方面分别有出色成绩,而在投资者最关注的投资收益方面,2015年每股收益前五名分别是天孚通信、苏州设计、东吴证券、康得新和莱克电气。
“苏州资本市场环境优良,上市公司发展良好,后备梯队建设有序。目前,苏州还有过会待发行企业10家,报会待审企业19家。”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转型升级。(来源:苏州日报)当前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市场营销现状
1.市场营销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认识的不充分,表现为还没有真正确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虽然在一些银行文化中,明确了”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但在实际经营中与宗旨所示相距甚远,表现为不愿作更深入的市场调研,不愿开拓新业务.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服务提供与客户要求脱节,银行更多关注员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办理每一项业务,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在经营策略上尚未完全分清”营销”与“推销”的区别,没有树立起全员营销理念,把营销当作全行各部门工作的指导.片面追求”关系”忽略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2.银行营销管理体系仍有较大缺陷.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习惯于等靠客户,依赖行政手段开拓业务,采用的营销策略也多集中在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等浅层次上,手段简单,单一。系统的银行营销体系始终难以有效建立,营销活动不系统,不协调,缺乏整体合 力.银行对营销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方式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没有把营销提高到总揽全局业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很少把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研究.3.营销缺乏战略规划.银行产品属于金融产品,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实物产品.金融产品的使用价值有很大的同质性,同时价格也具有趋同性,这就使银行产品极易模仿,因此,营销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种策划又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营销计划.但是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与控制,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什么有利润就跟着做,往往导致产品严重趋同,陷入恶性竞争.这与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总体策划的要求,还相距甚远.4.金融创新还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品种还不够丰富,不能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具有各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类同,形不成竞争优势,同时,新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相互关联和配套,许多环节需要手工操作,导致产品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创新速度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还没转变,缺乏自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自我要求为中心的圈子,迫使顾客被动地接受金融服务.营销创新方式
(一)细分目标市场,大力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推广活动。
公司部门负责的客户大体上可以分为现金管理客户、公司无贷户和电子银行客户客户。结合全年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转变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的策略,制定详营销计划,在全公司开展系列的媒体宣传、网点销售、大型产品推介会、重点客户上门推介、组织投标和集中营销活动等,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广攻势。
巩固现金管理市场领先地位。继续分层次、深入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要通过抓重点客户扩大市场影响,增强现金管理的品牌效应。各行部要对辖区内重点客户、行业大户、集团客户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经营特点、模式,设计切实的现金管理方案,主动进行营销。对现金管理存量客户挖掘深层次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贡献度。
深入开发公司无贷户市场。中小企业无贷户,这也是我行的基础客户,并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提供重要来源。要保持全公司的公司无贷户市场营销在量上增长,并注重改善质量;要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客户比重,降低筹资成本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要重点抓好公司无贷户的开户营销,努力扩大市场占比。要加强对公司无贷户维护管理,深入分析其结算特点,进行全产品营销,扩大我行的结算市场份额。
做好系统大户的营销维护工作。针对全市还有部分镇区财政所未在我行开户的现状,通过调用各种资源进行营销,争取全面开花。并借势向各镇区其他政府分支机构展开营销攻势,争取更大的存款份额。同时对大中型企业、名牌企业等重点客户挂牌认购工作,锁定他行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攻关。
(二)加强服务渠道管理,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
客户资源是全公司至关重要的资源,对公客户是全公司的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要利用对公统一视图系统,在全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要建设好三个渠道:
一是加强物理网点的建设。目前,由于对公结算业务方式品种多样,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对公客户最常用的仍然是柜面服务渠道。我行要加强网点建设,在贵宾理财中心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对公客户的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部要制定详细的网点对公业务营销指南,对不同网点业态对公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
二是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扩大离柜业务占比。今年,电子银行业务在继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占比的同时,还要“精耕细作”,拓展有层次的目标客户。各行部应充分重视与利用分公司下发的目标客户清单,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营销工作,要在优质客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做好客户服务与深度营销工作。通过建立企业客户电子银行台账,并以此作为客户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及时为客户解决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将电子银行新产品推荐给客户,提高“动户率”和客户使用率。
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梳理制度,整合流程,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部门服务质量,实现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目标。
(三)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作为产品部门,承担着产品创新、维护与管理的责任加强营销支持系统建设。做好总行全公司法人客户营销、单位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三大核心系统的推广工作,为实施科学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完善结算产品创新机制。一是要实行产品经理制,各行配备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要成为收集、研发产品的主要承担者。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行部将客户需求汇总后报送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分公司定期组织联系行、重点行召开产品创新业务研讨会,集中解决客户关心的问题。
发展第三方存管业务。抓住多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机遇,扩大银证业务占比,发挥我行电子银行方便快捷的优势,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各行部要加强对产品需求的采集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形成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市场需求反馈网络和任务具体、激励有效的新产品推广机制,增强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真正使投放的新产品能够尽快占领市场、取得盈利。推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单位客户短信通知、金融服务证书、全国自动清算系统等新产品。
(四)抓好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队伍建设,加紧培养部门人才
要加强人员管理,实施日常工作规范,制定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日志制度、客户档案制度、走访客户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
加强业务培训。今年分公司将继续组织各种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和营销技能培训,尝试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通过深入基层培训,扩大受训人员范围,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求。(五)强化流程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一、当前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看,金融业务创新始终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货币的出现、信用创新、金融组织及业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等,都是金融业务创新的结果。没有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业只会在同一水平进行数量型增长和规模的简单扩张,不能实现质的飞跃。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可以预见金融业务创新的以下八大趋势:
(一)基本功能重新整合化
金融业务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业务的分解、整合和创新导致传统业务的衰落。从发展趋势看,消费者与企业需要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务。一系列的金融业务创新使得金融功能的重新整合,其主要方面:一是资产证券趋势导致传统金融业务的分解,使得金融基本功能将重新整合。二是传统金融业务面临竞争迫使金融功能的重新整合。对传统银行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也具有银行集资与转移资源的功能,但比银行更有优势。三是金融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金融功能的重新整合。如契约银行的功能与制造业的汽车公司相类似。
(二)产品竞争高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较之以往有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又刺激了需求目标的提高,甚至形成独立的推动力,创造出新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金融产品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取向。一是多功能化。功能单一的产品将逐渐被多功能的“包裹式金融产品”所取代。二是高附加值化。客户在选用银行提供的某一产品时,所寻求的是包括各种附加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的实现。三是自助化。技术的进步使方便的概念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自助获取银行所提供的各类产品,金融业将做出抉择去面对这一发展新取向。四是风险非对称性。如期权等工具则属于收益与损失非对称的工具。利用非对称性工具进行动态调整,其灵活性要比利用对称性工具更高。这样,风险非对称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将会上升。
(三)功能融合个性化
客户崇尚与众不同,他们之间可能有同样的需求,但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变化多端,这就使得金融业不能再以消费群体是否充足作为产品创新的前提,甚至必须经受从单个产品中获得较低利润的损失,而为一个小群体客户甚至是单一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将产品裁剪成个性化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求得财务顾问或财务软件的帮助,开发并提供这类组合产品。如保险产品可让现金收益流与股票投资组合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共同基金的性质。现有的投资管理公司也可组成一种新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将货币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人寿保险结合在一起,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四)融资业务证券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融资证券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不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业务体系的证券化,即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过发行对第三方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国际债券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这一比重已大体维持在70%左右。
(五)创新基础网络化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金融产品、经营方式、金融机构、金融制度等多方面的革命,金融业务创新进入了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新阶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迫使金融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批量化和标准化经营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中心主义”。
(六)交易创新集约化
制造业很流行的组织方式现在开始引入金融业,金融产品的分拆过程已推动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金融机构在契约的基础上将金融产品的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承担。通过这样的分拆和分包,小的金融机构可以获得他们本来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如在金融衍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仅各市场的联合会有所加强,而且市场参与者集中的现象也会日益突出,甚至可能出现少数规模较大的、信用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
(七)创新工具多元化
金融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日益扩大表外业务,实行综合化经营。一是金融业务创新综合性;二是工具组合性。从整体来看,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体将更受交易者欢迎;三是工具可转换性。
(八)最终产品一体化
随着金融业内部与外部分工的发展,未来新的金融业务创新与最终产品一体化的趋势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寻找现有金融产品最佳的一体化生产和销售机制;二是信息技术是产品合成或一体化的机制。可在个人电脑上运行的财务规划软件可以帮助客户和他们的财务顾问更熟练地根据具体财务状况来设计和选择金融产品组合。
二、当前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复合推进思路
根据对现代金融业务创新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考察,结合国内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制度的现实,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向是:业务种类上,客户对简单业务的需求趋缓,甚至有可能呈下降趋势,但是个性化、高附加值、高质量、网络化的金融服务将供不应求;为应对加入WTO国际金融资本的挑战,今后银行、证券、保险业将有更多的业务合作。当前金融创新的推进模式应采取“立体组合,复合推进”的思路,其具体措施为:
(一)“立体组合,复合推进”与基础业务先行创新的模式
根据西方金融业务创新技能方面的发展进程,金融业务创新的层次可分为金融基础业务层、衍生业务创新层和组合业务创新层。当前我国创新的重点应以基础业务层为主,待金融制度、工具和监管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深入进行其他层次的业务创新。
(二)采用领先技术,依托网络金融进行业务创新
金融业在互联网出现后迅速地出现了第一波(广告)及第二波(销售)转换,现在已开始进入第三波,即电子商务时代,这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将继续更改金融业现存的价值链,从而带来金融业组合、创新与效率的革命。
(三)立法与监管先行,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国外金融业务创新是以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行之有效的市场规则与健全的法律架构、完备的金融监管和较强的契约意识、信息意识作保证的。我国的金融业务创新也要做到“先挖渠,后放水”,避免走过去“发展了再管理”的老路,在政策上消除金融业以及金融各行业间的壁垒,鼓励竞争。对所有金融机构一律按市场原则管理,取消各种政策性歧视,使各类金融机构在统一政策条件下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自求发展。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成果,规范和引导我国金融创新活动。只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带来经济效益的金融业务创新才能得到市场的推广。
(四)优先发展以规避风险、追求效益为主的金融创新
金融业务都带有风险性的,但在金融业务创新中,可以从降低、分散风险入手,寻求收益最大和风险最小的切入点。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在应对上有所准备,建立一套全程、动态的跟踪管理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业务创新的负面影响。对于较为复杂、风险较大的投机性金融业务可作为探索性业务考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发达城市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行推广。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五)寻求功能差异
一项创新要具有与众不同的新的功能,或明显弥补以往服务的不足,或明显解决新出现的某种需求。要以内、外部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对不同金融产品功能的差异进行业务整合和结构重整。
(六)考虑降本增效
任何创新必须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必须使每一项创新的成本小于收益(包括社会收益和长远收益),要特别注意利用前人或其他外来的成果。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大幅度降低金融活动由于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降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核心优势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和业务范围的调整创新,对金融机构本身实施工程再造,力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七)服务于客户的需要
寻找有特殊需要的客户,尤其是现有金融业务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客户,仔细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开发出适合于此的独特产品。新产品一定要适应客户需求,贴近客户的生活。在网络化新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务创新要注意顺应交易网络化和设计人性化的时代要求,以增强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竞争力。
(八)坚持走引进、改造与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摘要: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在TRICK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6+1+1”驱动机制模型。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驱动机制
一、西方“5+1”模式下的TRICK理论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西方国家比较权威性的一项研究成果是1987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研讨会上形成的所谓TRICK理论。
该理论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理性的自我利益=表外业务发展+证券化
上式中,“TRICK"中的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K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德语中Capital的首写字母为K)。
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TRICK模型,该模型将影响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一个“5+1”模式。其意义是,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证券化,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是由TRICK的诸因素驱动的,而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激励则可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模型表明,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受到金融管制、面临利率等方面的风险、受到同业竞争的逼迫、还有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等,或者甚至同时面临上述多种压力。
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基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方式下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的描述,而且这个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将这个模型或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经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检验,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中外比较
下面就TRICK模型中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个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中外情况比较。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在我国,现代高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已是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它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这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电算化步伐较慢等。
(二)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理论可索源于凯恩和米什金的“管制规避说”。根据这个理论,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回避管制,以求获得管制外的利润。开发或创新表外业务产品,就是绕开金融管制的限制并增加利润的极好途径。
在我国,金融管制行为比较普遍。利率、汇率、资本充足率等都有较严格的管制规定。按照“管制规避理论”,仅从较普遍的金融管制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是有利的。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这是一种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经济大环境,但是事实上对金融创新而言,应有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出现。分析原因,问题只能出在监管的执行方式上。监管属于一种强制行为,这种强制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施,也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国内外情况的不同,恰恰就在这里。以美中两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运用的是法律手段。采用法律手段监管金融市场的特点,一是稳定性强,二是银行的运作空间较大,风险相对较小。而我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或银监会发布紧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取缔银行刚开发的某个金融新产品,以致商业银行对产品开发的预期效果落空。这样监管的后果无异于对商业银行创新开发表外业务新产品的积极性是一种扼杀。对比之下,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说,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频繁地波动,虽会使利率、汇率风险增大,但也能使能够转移价格风险的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增大。从实际上看,发达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利率和汇率出现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催生了一系列表外业务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目前还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官方利率制度。加入WTO后,国家虽已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对利率的管制仍还比较严格,真正的利率市场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的外汇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交易市场,而只能算是银行之间的外汇市场。目前,这样的利率、汇率制度尽管对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表外业务的属性看,以避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抑制。
(四)同业竞争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等表外业务市场的发展,美国金融结构的种类逐渐增多,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入原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市场。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德信和美林证券公司就积极涉足各种银行业务。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业务。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如福特财务公司,来经营金融业务,而且福特财务公司已成为美国当时十大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十大抵押贷款公司之一。
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严重萎缩,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银行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只有在存贷款业务之外,不断开辟新的业务,不断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里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网点分布,都大大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力量也占有优势。尽管近年来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性向垄断竞争性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仍比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五)资本充足率
上世纪80年代,“巴塞尔报告”出台后,要求各国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严格规定。这一规定虽为防止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对处在激烈国际竞争形势下的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资产业务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及西方各国,金融业便兴起了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热潮,将盈利点由资产业务向表外业务转移和扩张。由此反映了商业银行逃避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管制,对自身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
中国政府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央行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出台了许多措施,力求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但我国国有银行仍处在垄断地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提高资本金比率的压力不大。再加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因而长期缺乏为逃避资本金充足率管制而创新发展银行业务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因素的“6+1+1”模式
应当看到,TRICK理论的产生及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上述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影响就是明显体现。同时也应当指出,这个模型的创立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国度和国情局限性。当今的中国已远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与这个年代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运用TRICK理论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也应当紧密结合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对原创的TRICK理论有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5+1”模式的TRICK理论中提出的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种外部压力驱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对用于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条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TRICK理论所描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并试图对原始TRICK模型进行一些补充。
(一)市场需求外部驱动因素
第一,13亿人口巨大的整体需求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因素。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的13亿人口,就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层次,以及对更好更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都已是今非昔比了。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需求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大将是空前的。仅以上海市信用卡市场为例,据资料,到2006年8月底为止,仅上海一个城市,居民使用的信用卡数量就达5020万张,平均每一个上海常住人口就持有3张信用卡。随着全国联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征信体系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居民群体贫富的差异性将刺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的创新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衍生出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是约占80%的大部分财富为20%的少数人所有。但这些占有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其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此外,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实际上也在形成。富裕程度不同的几大居民群体,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形式和需求量各有不同。仅就居民群体的富裕程度差异而言,由于各个群体绝对数量都十分巨大,对商业银行的差异性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及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人口结构老龄化拉动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类表外业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我国不仅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群体数量巨大,这必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类表外业务快速改革、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和自主经济能力不断在增强,其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老龄人工作委员会曾对全国13个省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过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每年均快速增长。当时预测,2010年将达到20000亿元。由此可见,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金融市场及表外业务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老年人在金融产品方面的需求主要有现金收入管理、信托服务、财务咨询等。金融机构应在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例如,把银行储蓄业务与医疗保险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满足老年人医疗需要的储蓄+保险的产品;又如,将银行的储蓄产品与家庭财产的损失联系起来,满足老年人应付意外的需要;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满足家庭内部资源代际转移弱化所产生的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和个人金融顾问业务等等。
(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是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双方构成的一种双边关系体系。正常、健康的信用体系对于激发银行创新发展金融业务和客户积极接受金融产品都是具有强大动力作用的。相反,不正常的或者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必将损害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在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委托代理等业务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高等在内的银行信用问题,不能说不是客户选择这些产品时的很大顾虑。在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客户对于这些表外业务产品确有非常大的需求,但银行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表外业务的发展,其结果是银行和客户共同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表外业务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同于前述的几种外部驱动因素,它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成为动力就会成为阻力。因此笔者在研究对TRICK模型进行补充时,将这一因素单列于前述的、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六种外部驱动因素及银行自身内部利益驱动因素之外。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6+1+1”模型
归纳上述的讨论,影响当代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因素可包括六项外部推动或拉动因素,一项双边关系推动或制约因素及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内在驱动因素。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将我国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驱动机制归结为一个“6+1+1”多元函数模型:
Z=F((T,R,IR,CC,CA,D)+CS,S1)
(1) 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迅速发展。
商业银行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迅速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2) 业务经营综合化。
从业务范围上看, 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网络和代客理财形式, 实际上已经可以为任何单一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买卖、代理保险、代理各种社会服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逐步成为无所不能的“金融百货公司”。
(3) 金融活动受国际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 金融自由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国际资金的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利率变动对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承诺的逐步兑现, 外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增加,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也会日趋明显。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明显加快,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和发展将更加引人注目。
2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调整与创新学说的研究
(1) 李小可在《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书中针对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比较低, 能力比较薄的情况, 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谈到了商业银行业应以技能为主线的服务业务方面的创新。
(2) 张洪营在《商业银行服务营销》一书中探讨了在面临新的竞争格局时代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建立系统的营销创新来提升银行竞争能力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3)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方面包含了网络银行方面的创新, 而影响网络银行的因素又包含了微观的市场环境, 迈克尔·波特分析出的5种决定市场或细分市场长期内在吸引力的力量就存在其中, 并影响网络银行的发展。
(4) 美国经济学家J·A熊彼特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结合,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开辟新的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5) 谢辉、肖静华在《网络银行》一书中提出, 金融创新还体现在网络银行, 具有独特的技术构成, 组织构成和业务构成, 同传统的银行业相比, 网络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6) 美国彼得·S·罗斯在《商业银行管理》一书中提出金融创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 整个世界金融发展便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西方国家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包括:经济的发展放慢, 金融业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涉及到金融业, 资本过剩而国际贸易的加速, 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3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与创新的内容
(1) 积极推动业务创新全面开展。
首先, 继续加大开展资产业务创新的力度。首先要做好贷款业务创新工作以保持该项业务的优势。其次, 努力提高负债业务创新的水平。一是在资本业务创新方面, 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 尤其是附属资本过低的问题, 除了让效益较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银行通过公开上市、增资扩股或购并等资本营运方式增加股本外, 更主要的是通过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 补充资本金的不足。二是在存款业务创新方面, 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个入银行。再次,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 抢占市场份额。
(2) 突出重点, 着力发展三方面创新业务。
其一, 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 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其二, 投资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①开展融资安排业务;②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 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③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 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其三, 离岸金融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 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挤身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列, 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
(3) 全面提升业务创新型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 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 在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其次, 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 应恰当运用促销策略,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实现创新产品规模经营。最后, 要重视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 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产品售出尼, 要注意跟踪调查和质量改进, 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并对客户的建议和投诉设立有效的接纳渠道和快捷的处理程序。
(4) 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并重, 实现业务创新的良性发展。
首先, 积极创造适合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和非国有银行缺乏创新激励和创新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改革固有的制度安排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成了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 建立符合现实国情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以加强对业务创新的监督管理。业务创新是把双刃剑, 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创新监管体系, 以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行为,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 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时应循序渐进, 并注重同业间的合作。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1) 面临管理体制的问题。
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 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 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 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 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 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 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 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 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
(2) 面临经营模式的问题。
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 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 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
(3) 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问题,
加入WTO, 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 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 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 平均利润率下降, 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 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 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
(4) 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问题。
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 (银行业务全球联网) 、创新能力强, 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 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 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 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 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 造成盈利渠道单一, 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 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 竞争力持续弱化。
(5) 面临融资风险的问题。
加入WTO, 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形式和融资手段过于单一, 将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融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过度依靠银行的巨额储蓄存款所形成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现状, 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不仅已经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 而且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6) 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
据调查, 如果考虑银行账外贷款和绕规模贷款 (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资产, 是一种逃避规模控制的违纪行为) 因素,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账面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账全部冲销, 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也是制约银行业健康运营和入世的重要障碍。
5 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与此同时, 业务创新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日益显现。因此, 必须加大对业务创新的研究力度, 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可行性方案, 引导业务创新向好的方向发展。当今, 在世界范围内活跃发展的金融创新, 给金融业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 这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 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 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 积极致力于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按市场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鲍静海, 尹成远.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9) .
[2]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 .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创新机制
1.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从业务创新体制来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是一级法人,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分支机构自主权限较小。在这种组织体系下,基层分支机构即使有创新动机,也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统一的业务创新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业务创新的研究开发和组织领导,并明确分支机构在业务创新活动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
2.完善信息传导机制
要尽快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渠道的信息传导机制。国内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提高对市场需求信息、创新产品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出关于创新的意见建议,积极向上反映。要加强市场调研,跟踪国内外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新动向,明确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业务创新,同时指导经营机构对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
3.建立产品研发机制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符合中资商业银行和国内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的业务创新产品目录,依据创新需求的迫切程度,处理好短、中、长期效益的关系,对业务创新产品有计划地组织研发。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满足客户需求和风险控制需求。
4.建立风险成本机制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惧怕产生风险使得创新缺乏动因。开展业务创新,就必须树立风险成本理念,鼓励大胆尝试,包容失败。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方式对待业务创新,勇于进取,敢于承担创新风险。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明确业务创新开发、研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明确部门权责;明确业务创新的奖惩措施,从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加大物质激励力度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形成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考核激励机制在注重强化创新精神的同时,要培育风险防范意识;在注重考核创新产品数量的同时,要注重考核创新产品产生的效益。
二、业务创新手段——坚持“拿来主义”和自主研究相结合
根据目前的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可仿制国外发达国家的负债管理、出售应收账款、自动转账服务、浮动利率票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产品,积极开展特色创新。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目前尚不宜大规模地仿制、推广。同时,对我国基础性、传统的业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相应地改造,从我国金融运行实际出发,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实际的金融新业务。
三、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并重,积极创造适合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1.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有利于经济发展、扩大金融消费的金融创新产品给予政策优惠,如允许商业银行申请业务创新产品的专利权,给予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一定的保护期。对于一些创新产品,还要给予法律上的保障。
2.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适宜的监管环境
首先,金融监管本质上应鼓励、保护和规范创新。从目前的规定“能做什么才能做什么”向“不能做什么,其余都可做”的规定转变。其次,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垄断会遏制创新的内在冲动,不正当竞争则会破坏创新的外部秩序。监管机构应对所有商业银行一律按市场原则管理,取消各种政策性歧视,使商业银行在同一政策条件下自主经营、自求发展。
3.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防范风险
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时,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并建立起严格的制度来落实风险防范措施。要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业务的风险预警机制,自觉利用市场,检验各种创新业务,监督其风险,适时完善创新产品,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和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对于一些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发展条件、投机和虚拟性较大的金融创新,应认真研究,严格控制,审慎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推荐阅读:
高盛投资银行业务06-24
投资银行业务基本知识09-13
【考点试题】2018年证券从业投资银行业务考题详解十06-11
怎样做好投资银行01-03
投资公司业务规划12-25
投资银行部简介07-02
银行证券投资基金11-01
我国投资银行对策研究09-19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分析01-18
股权投资业务流程(明石)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