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音的诗句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知音的诗句(精选6篇)

关于知音的诗句 篇1

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

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

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

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

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

【译文】

你家全盛的时候,祖宗高居相位,何等气派绚丽!助女娲斩除鳌鳖,也是炼石补天手。日月光辉频顾,三次招为宰相。一旦失势,就隐居在青门傍种瓜自保。仍然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三千光路歧。皇恩浩荡,雪洗愤懑,松柏也再次欣欣向荣。我不是王羲之那样潇洒的东床快婿,很惭愧与你姐姐举案齐眉。浪迹江湖,并未出世,只有空名震动京都。恰好遇到天罗地网的陷害,我被贬谪到几千里以外的夜郎,悲哀无比。你姐姐是莫邪剑那样的能干女子,与我紧紧相随。你远送我千里之外,真的让我很感动,很惭愧。我们一起渡过白帝城和黄牛峡,水流湍急,猿声哀愁。遥望前面的明月峡,我们就在这里分手吧,西去的路还遥远,更惹相思。

《金陵白下亭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

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

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

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

【译文】

驿亭外三株白杨树,正面当着白下门。吴烟蒙蒙笼罩长条柳枝,滔滔汉水啮裂杨柳的古根。向着来送行的朋友,回首难以笑言。以后你们再见到这杨柳的时候,为我攀一枝寄给我,聊表相思。

《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留别之望舍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

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融。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留别丘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

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

灞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

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

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

《留别郭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夜宴南陵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嘉祐。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留别王司马嵩》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

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

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留别柳中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其古诗全文如下: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相逢在何处。

《西湖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作者为宋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银泥裙映锦障泥,画舸停桡马簇蹄。

清管曲终鹦鹉语,红旗影动薄寒嘶。

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话离情翠黛低。

莫忘使君吟咏处,女坟湖北武丘西。

《贺圣朝·留别》作者为宋代文学家叶清臣。其全文如下: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译文】

斟满淡绿色的美酒,请您再住几日,不要就这样匆匆离去。剩下的三分春色,二分都是离愁别绪,一分又充满了凄风苦雨。年年都见花开花谢,相思之情又有多少呢?就让我们高歌畅饮,不要谈论伤感之事。明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不知我们会在哪里相逢。

《颖亭留别》作者为元代诗人、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译文】

“未知友”的知音 篇2

一九七八年六月,郭老逝世的噩耗传到了中山大学康乐园。年逾八旬的容庚先生十分难过,当即与商承祚先生合拟唁电,委托曾宪通同志专程前往长堤电信局拍发。追怀与郭老将近五十年的交往,容先生心潮难平。他把历经动乱而珍藏着的郭老自一九二九年以来的来信翻检出来,一一细看,如对故人。曾宪通同志拍完电报来到容先生家中,容先生郑重地把这些信札交给他研究。曾宪通同志捧着这厚厚的一叠信札,深感份量之重,决心尽快将它整理出版。容先生对此极为支持,主动提供了尚未公诸于世的《颂斋自定年谱》和《颂斋日记》,这使书信的内容得到了许多有力的佐证。曾宪通同志竟五十余日之功,查阅郭老与容先生的有关著述,考订事实,诠释术语,理清学术讨论的线索,介绍郭老和容先生学术观点的发展,终于完成了这本《郭沫若书简——致容庚》的编注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对研究郭老的思想及学术道路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近代古文字学发展史保留了一段佳话。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郭老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东渡日本,前后几近十年。对此,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四一年曾经说过:“十年内,他的译著之高,人所难及。他精研古代社会,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两周金文以及古代铭刻等等,用科学的方法,再现了古代的许多真实,这是一种新的努力,也是革命的努力。”这本书所收录的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致容庚先生的五十六件书信就是这一“革命的努力”的珍贵记录。书末附载了曾憲通、陈炜湛合写的《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一文,对郭老的研究道路及重要贡献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这五十六件书信是写给容庚先生的,容先生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主角。当我展读这一封封通信时,我不但为郭老的“革命的努力”所感动,同样地也对容先生的精神钦佩不已。郭老第一次写信给素不相识的容先生时,用“未知友”署名,我们现在用“‘未知友’的知音”来称呼容先生大概是不算过份的。

当郭老在日本开始研究古文字的时候,困难重重。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弟遁迹海外,且在乡间,万事均感孤陋”,“弟苦材料缺乏,复无可与谈者,殊闷闷也”。他在王国维先生为商承祚先生的《殷虚文字类编》所作的序中才第一次得知容先生的名字,于是冒昧投书,自署“未知友郭沫若”,时当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所幸的是容先生并没有使郭老失望,也没有让郭老久候。尽管海天相隔,素昧平生,容先生依然热情地与郭老结成了文字之交,及时地给郭老复了信并寄去了郭老急需的绅及秦公的铭文。郭老在第二封信中写道:“奉书并蒙录示二器文,欣喜无似。”时为九月十九日,距前信不过二十余日。在书函往返的七年间,容先生对郭老在研究古文字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给郭老总共提供了多少件研究资料,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郭老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的解题中说:“本书插图多得自燕京大学教授容庚氏之惠借。”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郭老在《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一年以后之自跋》中写道:“《殷虚书契前编》闻久已绝版,有之者珍如拱璧,鬻之者倚为奇货,故余始终未得此书也。去岁蒙容君希白远道见假,俾于检索上得无上之便宜,作者甚感其厚意。”奇货而不居,远道见假,一借就是一年,容庚先生的襟怀是不难想见的了。容先生不但向郭老提供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而且热情地帮助郭老发表及出版古文字研究著作。郭老的《臣辰铭考释》及《汤盘孔鼎之扬榷》两篇文章就是在容先生主编的《燕京学报》上发表的。郭老的第一部古文字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录成后,容先生热心介绍给有关方面出版,后因故未果。之后,郭老关于铜器铭文研究的力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脱稿后,容先生又介绍出版,并应郭老之请,立即预支版税数百元,以解郭老燃眉之急(其时郭老为帮助一位出狱的友人治病,急需款项)。后出版事被搁置,然容先生并未追索版税。古道热肠,令人感佩。容先生的这种精神,五十年来未尝稍衰。就在七十年代末,广州一家医院有一位在药房工作的青年,有志于古文字研究,贸然登门,受到了容先生热情的关怀。从此这位青年成了容先生家的常客。容先生为他提供学习的资料,指点门径,答疑解惑。现在这位青年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攻金文的研究生了。

郭老与容先生通信时,容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了,正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但他并不以“先进者”自居,而是认真听取郭老很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修改自己的著作。郭老在一九三○年四月六日的信中写道:“武英殿古器复将由兄整理成书,甚欣慰”,“余意花纹形式之研究最为切要,近世考古学即注意于此……足下与古物接触之机会较多,能有意于此乎?”曾宪通同志在注释中认为:“容庚先生此后作《武英殿彝器图录》,开著录花纹之先例。读此信,似郭老之建议于此书之创例有所促成。”此外关于图形文字,容先生在《宝蕴楼彝器图录》中称之为“文字画”。其后在《武英殿彝器图录》中即采纳郭老意见,修改旧说,称:“此种图形文字,昔人多不得其解,吾友郭沫若谓乃古代国族之名号……其说是也。”我想容先生之所以乐于与一位“未知友”神交十余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四六年),书函来往,切磋琢磨,正是为了提高古文字研究的学术水平。容庚先生常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后来者居上。

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郭老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拚命写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老能取得这么辉煌的研究成果?”郭老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郭老这样的研究家,我们同样也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容庚先生这样的学者,让更多的“未知友”找到自己的知音。

(《郭沫若书简——致容庚》,曾宪通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第一版,1.85元)

陈抗

读《郭沫若书简——致容庚》

一九七八年六月,郭老逝世的噩耗传到了中山大学康乐园。年逾八旬的容庚先生十分难过,当即与商承祚先生合拟唁电,委托曾宪通同志专程前往长堤电信局拍发。追怀与郭老将近五十年的交往,容先生心潮难平。他把历经动乱而珍藏着的郭老自一九二九年以来的来信翻检出来,一一细看,如对故人。曾宪通同志拍完电报来到容先生家中,容先生郑重地把这些信札交给他研究。曾宪通同志捧着这厚厚的一叠信札,深感份量之重,决心尽快将它整理出版。容先生对此极为支持,主动提供了尚未公诸于世的《颂斋自定年谱》和《颂斋日记》,这使书信的内容得到了许多有力的佐证。曾宪通同志竟五十余日之功,查阅郭老与容先生的有关著述,考订事实,诠释术语,理清学术讨论的线索,介绍郭老和容先生学术观点的发展,终于完成了这本《郭沫若书简——致容庚》的编注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不但对研究郭老的思想及学术道路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近代古文字学发展史保留了一段佳话。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郭老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东渡日本,前后几近十年。对此,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四一年曾经说过:“十年内,他的译著之高,人所难及。他精研古代社会,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两周金文以及古代铭刻等等,用科学的方法,再现了古代的许多真实,这是一种新的努力,也是革命的努力。”这本书所收录的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致容庚先生的五十六件书信就是这一“革命的努力”的珍贵记录。书末附载了曾宪通、陈炜湛合写的《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一文,对郭老的研究道路及重要贡献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这五十六件书信是写给容庚先生的,容先生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主角。当我展读这一封封通信时,我不但为郭老的“革命的努力”所感动,同样地也对容先生的精神欽佩不已。郭老第一次写信给素不相识的容先生时,用“未知友”署名,我们现在用“‘未知友’的知音”来称呼容先生大概是不算过份的。

当郭老在日本开始研究古文字的时候,困难重重。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弟遁迹海外,且在乡间,万事均感孤陋”,“弟苦材料缺乏,复无可与谈者,殊闷闷也”。他在王国维先生为商承祚先生的《殷虚文字类编》所作的序中才第一次得知容先生的名字,于是冒昧投书,自署“未知友郭沫若”,时当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所幸的是容先生并没有使郭老失望,也没有让郭老久候。尽管海天相隔,素昧平生,容先生依然热情地与郭老结成了文字之交,及时地给郭老复了信并寄去了郭老急需的绅及秦公的铭文。郭老在第二封信中写道:“奉书并蒙录示二器文,欣喜无似。”时为九月十九日,距前信不过二十余日。在书函往返的七年间,容先生对郭老在研究古文字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给郭老总共提供了多少件研究资料,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郭老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的解题中说:“本书插图多得自燕京大学教授容庚氏之惠借。”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郭老在《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一年以后之自跋》中写道:“《殷虚书契前编》闻久已绝版,有之者珍如拱璧,鬻之者倚为奇货,故余始终未得此书也。去岁蒙容君希白远道见假,俾于检索上得无上之便宜,作者甚感其厚意。”奇货而不居,远道见假,一借就是一年,容庚先生的襟怀是不难想见的了。容先生不但向郭老提供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而且热情地帮助郭老发表及出版古文字研究著作。郭老的《臣辰铭考释》及《汤盘孔鼎之扬榷》两篇文章就是在容先生主编的《燕京学报》上发表的。郭老的第一部古文字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录成后,容先生热心介绍给有关方面出版,后因故未果。之后,郭老关于铜器铭文研究的力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脱稿后,容先生又介绍出版,并应郭老之请,立即预支版税数百元,以解郭老燃眉之急(其时郭老为帮助一位出狱的友人治病,急需款项)。后出版事被搁置,然容先生并未追索版税。古道热肠,令人感佩。容先生的这种精神,五十年来未尝稍衰。就在七十年代末,广州一家医院有一位在药房工作的青年,有志于古文字研究,贸然登门,受到了容先生热情的关怀。从此这位青年成了容先生家的常客。容先生为他提供学习的资料,指点门径,答疑解惑。现在这位青年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攻金文的研究生了。

郭老与容先生通信时,容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了,正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但他并不以“先进者”自居,而是认真听取郭老很多有益的批评与建议,修改自己的著作。郭老在一九三○年四月六日的信中写道:“武英殿古器复将由兄整理成书,甚欣慰”,“余意花纹形式之研究最为切要,近世考古学即注意于此……足下与古物接触之机会较多,能有意于此乎?”曾宪通同志在注释中认为:“容庚先生此后作《武英殿彝器图录》,开著录花纹之先例。读此信,似郭老之建议于此书之创例有所促成。”此外关于图形文字,容先生在《宝蕴楼彝器图录》中称之为“文字画”。其后在《武英殿彝器图录》中即采纳郭老意见,修改旧说,称:“此种图形文字,昔人多不得其解,吾友郭沫若谓乃古代国族之名号……其说是也。”我想容先生之所以乐于与一位“未知友”神交十余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四六年),书函来往,切磋琢磨,正是为了提高古文字研究的学术水平。容庚先生常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后来者居上。

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郭老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拚命写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老能取得这么辉煌的研究成果?”郭老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态度,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郭老这样的研究家,我们同样也希望学术界更多地涌现象容庚先生这样的学者,让更多的“未知友”找到自己的知音。

知音难觅的诗句 篇3

世人嗟叹知音难觅,其实难觅的不是知音,而是一颗平静淡然且自得于世事的心,只愿今生随月共舞,邀月共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赠汪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古艳歌》作者为西汉文学家刘彻。其古诗全文如下: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黄鹤楼》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其诗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金陵白下亭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

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

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

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

【译文】

驿亭外三株白杨树,正面当着白下门。吴烟蒙蒙笼罩长条柳枝,滔滔汉水啮裂杨柳的古根。向着来送行的朋友,回首难以笑言。以后你们再见到这杨柳的时候,为我攀一枝寄给我,聊表相思。

《留别之望舍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

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

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

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

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

犹会众宾客,三千光路歧。

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

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

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

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

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

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

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

【译文】

你家全盛的时候,祖宗高居相位,何等气派绚丽!助女娲斩除鳌鳖,也是炼石补天手。日月光辉频顾,三次招为宰相。一旦失势,就隐居在青门傍种瓜自保。仍然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三千光路歧。皇恩浩荡,雪洗愤懑,松柏也再次欣欣向荣。我不是王羲之那样潇洒的东床快婿,很惭愧与你姐姐举案齐眉。浪迹江湖,并未出世,只有空名震动京都。恰好遇到天罗地网的陷害,我被贬谪到几千里以外的夜郎,悲哀无比。你姐姐是莫邪剑那样的能干女子,与我紧紧相随。你远送我千里之外,真的让我很感动,很惭愧。我们一起渡过白帝城和黄牛峡,水流湍急,猿声哀愁。遥望前面的明月峡,我们就在这里分手吧,西去的路还遥远,更惹相思。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融。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留别王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留别丘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

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金陵酒肆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

灞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

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

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

《西湖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留别柳中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其古诗全文如下: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相逢在何处。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留别王司马嵩》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

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

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作者为宋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银泥裙映锦障泥,画舸停桡马簇蹄。

清管曲终鹦鹉语,红旗影动薄寒嘶。

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话离情翠黛低。

莫忘使君吟咏处,女坟湖北武丘西。

《夜宴南陵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嘉祐。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贺圣朝·留别》作者为宋代文学家叶清臣。其全文如下: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译文】

斟满淡绿色的美酒,请您再住几日,不要就这样匆匆离去。剩下的三分春色,二分都是离愁别绪,一分又充满了凄风苦雨。年年都见花开花谢,相思之情又有多少呢?就让我们高歌畅饮,不要谈论伤感之事。明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不知我们会在哪里相逢。

《留别郭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颖亭留别》作者为元代诗人、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译文】

朔风吹过,大雪三日;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欺凌。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我归去的心情如此急迫,自然的景致却是如此闲淡有致。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悲从中来,仰天长叹。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

《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继。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事千年遇圣君,坐令双鬓老江云。

南行更入山深浅,岐路悠悠水自分。

《留别妻》作者为东汉文学家苏武。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翻译】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题诗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译文】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和董传留别》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赠范晔诗》作者为魏晋文学家陆凯。其古诗全文如下: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翻译】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

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

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

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

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

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

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

范蠡说句践,屈平去怀王。

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

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

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思泪成行。

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

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

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

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翻译】

我以前钓了条白龙,后来把它放回溪水。大道已成,本来想回归天堂,挥挥手,凌驾苍穹。不想管人间俗事,与轩辕皇帝游玩谈笑去。给唐玄宗献忠言与文章,却少有采纳,归去来兮,毅然辞别建章台,离开翰林院。到如今已经十年了,岁月蹉跎,镜只白发如秋霜。宝剑闲闭在琉璃匣中,自去紫翠房炼丹。身上佩着道家的豁落图,腰间垂着仙人的虎皮囊。与仙人一起驾彩凤,志趣是游遍宇宙遐荒。可是爱恋你们这四五人,所以一直徘徊犹豫,不忍心翱翔而去。一天天黄河东流送白日,歌声传递兰蕙的芳香。仙宫久久未去,在人间摧折心肝。范蠡劝说句践,屈平被怀王流放。我那飘飘的紫霞心,到处流浪,却忆家乡。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万里,在此我们要尽兴喝酒,冲淡离愁。淮水围绕帝王之州金陵,金陵也环绕着丹阳。楼台映照海色,衣服车马光鲜照江浪。在这里北望远方的君主,相思的泪儿成行。朝云飘落在梦中的江湄,高堂上瑶草空空。帝王臣子相隔洞庭湖,青枫飒飒满布潇湘。旅途遥远,怀君心切,览古情更凄凉。登上山岳望百川,恨比江水长。我想去峨眉山,与仙人一道观赏风景,一起骑羊上天堂。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留别四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唐彦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

好景当三月,春光上国浓。

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

鼓吹翻新调,都亭酒正酣。

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

起喜赓歌日,明良际会时。

盐车淹素志,长坂入青云。

老骥春风里,奔腾独异群。

《送韦城李少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翻译】

劳烦大师亲自送别我下山,这次离别又有谁能懂得这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呢?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大师更是高龄九十了,应当知道我们下次再见面将会是在来世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知音的诗句精选

2.关于知音的诗句大全

3.有关于知音的诗句

关于知音知己的名言 篇4

1、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2、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陈刚中

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

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

9、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1、婴其呜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

12、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13、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14、一贵一贱交情见。——(唐)骆宾王

15、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16、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

17、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18、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唐)李白

1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2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21、于患难风豪杰。——(清)魏禧

22、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23、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晋)陶渊明

24、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25、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王维

26、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

27、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

28、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29、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30、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史记》

31、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3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33、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

3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37、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

3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39、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41、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唐)李白

42、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修

43、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44、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45、朋友,以义合者。——(宋)朱熹

46、朋友切切思思。——《论语·子路》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

48、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49、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

5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51、乐莫乐兮新相知。——(战国)屈原

52、礼尚往来。——《礼记·曲礼》

5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54、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

55、布衣之交不可忘。——(唐)李延寿

5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57、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58、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宋)顾夏

5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0、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61、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62、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三国)曹植

63、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6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

65、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6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6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68、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知音的意思是什么_知音造句示例 篇5

知音

zhī yīn

【词语释义】

1.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自己的人

3. 知心朋友

详细解释

通晓音律。

《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h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kk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陈 、应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L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痛吮鹬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z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出处】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近义词】

深交、相知、知心、好友、知交、挚友、老友、密友、知友、知己、心腹

【词语造句】

1、在我们国内,有一部分知音听众,认为凭藉着自己的想象,只要把表演保持得合乎标准,就是没有害处的。

2、我曾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

3、可是,我们也知道,我们已经拥有能够重塑运输业风景线的先进技术了。这样的一堂课,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知音听众还将源源不断。

4、当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时,我发现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同样变成了对那些在我刚来时曾怪罪过的外国人的憎恶。

5、在试图重返月球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经常从曾经最受宠爱的太空计划阿波罗找到知音。

6、在聚会上,一位退休的历史学教授韦恩・达德利找到了知音――一位54岁的主教牧师布莱恩・默多克。

7、但这个功能逐渐在其初始用户之外找到了知音,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功能。

8、年轻的天才、新颖的创举往往必须面对着整个世界的敌意;而他们渴望知音。

9、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10、我们完全心灵相契,是知音。

11、假如你是羽毛球爱好者,又是红酒品尝家,那么,在这里,你一定能够找到知音。

12、我们是酒店用品界的传播者,美食家的知音,餐饮经营者的伙伴。

13、赫宝莲娜将成为您一生形影不离的知音,有了赫宝莲娜将会使您成为独立、智慧、喜悦、丰富、美丽的伟大女性。

14、一只孤独的鲸,因为自己声音的频率和其他鲸不一样,因此十二年来一直过着孤身一人,没有“知音”的生活。

15、你说,我们是知音啊。

16、千里难寻是知音。我们品读友谊,感悟人生。

17、对于知音或文友来说是吟诵之后韵味无穷,心慕动情唱和品评,这都是好诗。

18、他对周围社会的虚伪性有高度的敏感性,但又找不到知音来分担他的郁闷和痛苦,因而感到孤独。

19、如果能通过我的作品找到知音,那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20、对我们的传统绘画,他是异国的知音。

21、解决言不尽意的困窘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待于一个合格的读者、优秀的知音出现来将作者之意具体化。

22、在近五个春秋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历练团队,找寻知音,锲而不舍地为高尔夫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做着不懈地努力。

23、由于“国航知音信用卡”的交易采取按户统计的方式,故附属卡持卡人的消费将并入主卡持卡人消费一并计算。

24、“异”代表作品所有新的艺术价值,有待于“知音”的阅读活动而实现。

25、如果哪个人想在世上觅个可供谈心的知音,恐怕非那位作曲人莫属,因为他必定受过苦,揪过心,做过梦啊。

莎士比亚的中国知音 篇6

25年前,我作为《嘉兴日报》的记者,第一次采访了我国杰出翻译家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

那是1987年11月17日,宋清如将她珍藏的丈夫莎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图书馆。这200多万字的手稿,伴随她度过了40多个春秋,她视同丈夫的生命,寄托了她无限的情思。

自此直到1997年6月宋清如去世,我作为故乡的新闻记者有机会与她有过多次接触,并获赠过她编选的《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东方出版社出版)及《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等书。

从宋家二小姐到朱家穷媳妇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现在已广为人知,可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朱生豪生前未能译完莎剧、更未能看到莎剧的结集出版,是他的妻子宋清如的默默奉献和不遗余力地奔走,才成就了朱译莎剧及莎剧中文版的成功问世,让我们得以欣赏到莎剧的魅力、领略到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神韵。

宋清如(1911-1997),江苏常熟人,我国杰出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在之江大学的同学和诗友,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33年起,她就常在《现代》等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产生了相当影响。

1942年,宋清如为支持朱生豪的译莎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四川的优裕生活与工作,奔赴沦陷区上海,与朱生豪结为终身伴侣。1943年,为使丈夫潜心译莎,她又离开常熟富裕的娘家,来到嘉兴南湖畔窳败的朱家旧宅,从宋家的二小姐成了朱家的穷媳妇。这对那个时代出身富裕家庭的女性来说,需要多少勇气、作出多大牺牲!在大学里,她曾是“诗文如琼枝照眼”(施蛰存语)的才女,为了中国有一部莎氏全集,她放弃了文学创作,默默地做了丈夫的助手。1944年,当丈夫因贫病交迫,没有译完莎剧溘然去世时,她将悲痛深埋心底,默默地整理、校勘遗稿,并于1947年交予世界书局出版。从此,我国有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莎剧全集。

朱生豪于1936年上半年从《暴风雨》开始翻译莎剧,到1944年译至《亨利五世》前两幕后,就不幸被病魔击倒。这时,莎剧还剩五个半剧本没有译完。未能译完莎剧全集是朱生豪的终生遗憾,他曾说:“早知一病不起,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朱生豪弥留之际,曾要求妻子宋清如转告自己在四川大学英文系任教的弟弟朱文振,希望他能继续翻译莎剧。后来,朱文振坚持用元曲体翻译,几年后把译稿交给成立于1951年3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与朱生豪的散文体风格大不一致,人民文学出版社未予采用。

历尽艰辛挑起译莎重担

于是,宋清如自己毅然挑起译莎的重担。

为了译莎查找资料方便,她于1949年从嘉兴秀州中学调到了省城的杭高(杭一中)任教。这时她虽然还没有条件全身心坐下来动手翻译,但她一直在做译莎的准备工作。她经常跑旧书店,搜集各种莎剧注释本和有价值的参考书以及他人翻译的各种单译本。两三年下来,有关莎剧的资料已积累了不少。只要一有空闲,宋清如就埋头研读。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愿意接受出版朱生豪的莎剧戏剧集后,宋清如要了却丈夫译莎遗愿的热情更高了。这时,她已在杭州幼师工作,常常熬到深更半夜,几乎通宵达旦地钻研莎士比亚的剧作。

尽管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要真正着手翻译丈夫余下的那几部莎翁史剧,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教务繁忙没有时间,晚上就那么几个钟点,没有足够价值的参考资料,没有可以探讨质疑的师友,时代和国情的巨大差异,又使莎剧中具有许多理解上的困难……面对一连串的问题,宋清如一度想调到北京工作,毕竟北京这方面的条件会好些,可惜后来没成功。1955年,宋清如决定到朱文振那里去。她相信朱文振的英语背景和大学里的工具书、参考资料,会大大有助于她的译莎工作。

1955年夏天,宋清如带着12岁的儿子和沉重的书籍与生活用品,踏上了去成都的旅途。

那时,很少有长途直通火车,母子俩大多是白天乘车、晚上住旅馆,一路换着车过去。去时,历时9天,回来时用了21天!一个单身弱女子带着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路辗转。每到一个地方,宋清如就到处找人打听交通情况、排队买票,儿子则坐在行李上看守箱包,然后托运行李或找住处,历尽艰辛。

在成都的一年里,宋清如遇到问题就和朱文振教授商讨、参考他的译本,请人代为到川大图书馆借资料,翻译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到1956年夏天,她已译完了《亨利五世》半部、《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和《理查三世》一部。因为一年假期已到,剩下的一部《亨利八世》,只有回到杭州再译了。约一年后,她译完了《亨利八世》。

宋清如又用近一年的时间对全部补译稿重新进行整理、校勘和修订。直至觉得满意了,她才写信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报告自己的译莎情况,并联系是否可能出版事宜。

这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在计划出版完整的莎士比亚全集,并已请方平、章益、杨周翰等译出了宋清如翻译的几部莎剧及莎翁的几首长诗和十四行诗。这样,宋清如的译稿就无法采用了。

这样的结果近乎残酷!不过,宋清如却显得异常平静。她默默地将一大堆译稿收了起来,又投入了忙碌的教学工作。

丈夫的译莎遗愿,成了她一段“悲壮”的人生经历。

精心校勘朱生豪译稿

朱生豪的溘然长逝使宋清如悲痛万分。悲痛之余,她也深知丈夫为译莎奋斗了终生并以生命相殉的心愿。因此,她毅然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起了朱生豪未竟的重任。

世界书局1944年上半年就已经在做《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出版工作了,12月26日朱生豪的去世,使准备工作停了下来。日本投降后,一时百废待兴,书局也没有考虑朱生豪译稿的处理及出版事宜。

上一篇:《顽皮的杜鹃》教学设计下一篇:隧洞施工缝渗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