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参考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文学复习参考(通用7篇)

外国文学复习参考 篇1

一、名词解释(术语):

1、“阿喀琉斯的脚踵”:

出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内容说明: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海神之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传说他的母亲曾把他浸在冥河里使其能刀枪不入。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所以脚踵是最脆弱的地方,一个致命之处。因此埋下祸根。长大后,阿喀琉斯作战英勇无比,但终于给人发现了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因而惹怒了赫克托耳的保护神阿波罗,于是太阳神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送了这位勇士的命。

寓意(西方人的民族自省意识,即对完 美中的不足的清醒认识)

2、“奥格阿斯的牛圈”:

出处:来自希腊神话的一个典故 内容说明:奥革阿斯(Augeas)是厄利斯的国王,有一个庞大的牛群。按照古老的习惯,他把宫殿前面的空地围起来,将所有的牛圈在里面。天长日久,三千头牛的粪便越积越多,堆积如山。

清扫奥革阿斯的牛圈是欧律斯透斯交给希腊最著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一件侮辱性的工作,他要求这位英雄一天之内必须把牛圈清除干净,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赫拉克勒斯却想到了好办法,他走到牛圈地势高的一边,拔掉篱笆,在地上挖一条沟,让附近的阿尔甫斯河和珀涅俄斯河的河水从一边流进牛圈,又从另一边流出来,他就这样完成了这件屈辱性的工作,既没有弄脏自己的衣服,又没有损害自己的名声。

寓意(喻最肮脏的地方,或喻无人过问、问题堆积如山的地方)

3、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合称,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书于公元前十二至八世纪,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氏族英雄的形象,多方面地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史诗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神曲》:

作者: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

主要内容:《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在序曲中他自叙在人生中途35岁那年迷途于一个黑暗的森林,遇到了狮、豹、狼三只野兽,被挡住去路,在这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齐之托,前来援救但丁。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由贝雅特丽齐引导,游历了天堂。

作品的意义与影响: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结合的经典作品,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一次概述。他展示了广阔的历史背景,是一部描写中世纪的伟大史诗。

5、文艺复兴:它是指14—17世纪,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掀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目的是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这是在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这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6、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种独特的小说,这种小说多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流浪史,在表现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写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小癞子》。

7、堂·吉诃德:

作家:西班牙塞万提斯

作品名:

形象的主要特征与意义: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的性格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于一身。他一方面疯癫、荒诞,把幻想当现实,脱离实际,模仿古代骑士区改造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具有基督式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者,无私

无畏,百折不挠,甘愿为现实理想而吃苦、献身。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8、哈姆雷特:

作家:英国莎士比亚作品名,形象的主要特征与意义: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在行动上却犹豫、延宕,这是他的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生与死的矛盾构成了哈姆雷特之精神。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9、弥尔顿:

十七世纪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他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利用《圣经》题材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作者对于人文理性的期盼、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风格宏伟壮丽。他被看作伟大的宗教诗人。

10、《鲁滨逊飘流记》:

作者:英国 笛福

主要内容:描写的是一个19岁的少年鲁宾逊为了实现航海的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最终踏上航海征途的故事。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鲁宾逊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敢于向自然挑战,向死亡挑战,建账篷、围篱笆、筑“城堡”、制器具、种粮食、养牧畜,与野人决战,一个人的荒岛上了创造了奇迹。最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伦敦,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孤独生活。

作品的的文学地位和价值:《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11、哲理小说:

18世纪启蒙文学独创的一种新型小说。它的创作目的在于表明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因而具很强的哲理性、议论性和逻辑性。它常常用传奇的故事,有引人入胜的虚构情节和人物。但过分注意哲理而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历史环境的描绘,较缺乏艺术感染力。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开了哲理小说的先河,代表作还有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12、“狂飙突进”运动:

名称由来: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击》。

运动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基本精神(内容):强调个性,崇尚天才,赞美自然,推崇感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但

也带有个人主义狂热的因素。

代表作家与作品: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强盗》

13、维特热:

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在德国乃至欧洲兴起的一股效仿维特的热潮。小说主人公维特作为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虽然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怀抱美好生活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纯洁的爱情。他有才华,有能力,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死气沉沉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一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绝望中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一生。维特是觉醒了的一代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性格具有典型意义。那些不满现实、渴望美好、试图寻求人生价值的青年从维特身上找到了共鸣,所以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狂热的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而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他们甚至效仿维特穿着蓝色燕尾服、黄背心,脚登皮靴,更有甚者也轻生自杀。歌德为此心痛不已,再版时写了一首诗印在卷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维特热表明歌德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德国文学第一次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14、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精神”指他身上永不满足、自强不息、执着探索、向上向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与进步资产阶级的积极精神,也是作者理想的精神。

15、“湖畔派’’诗人

指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他们常常隐居于英国西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湖畔派”也因此得名。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16、“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包括《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洛尔德》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他们都是一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以挑战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但在他们身上又带着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只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所以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故被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17、“小人物”:

指19世纪末俄国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的人物形象。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穷困,又性格懦弱,逆来顺受;在显赫的“大人物”面前常常是谨小慎微、忍辱负重,但仍然摆脱不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对“小人物”的描写寄予了作家们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维林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此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作家都在作品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18、“多余人”形象:

是指十九世纪前期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改造社会的理想,但由于远离现实,脱离人民,加上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使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到处漂泊,常常游离于社会

19、“波尔金诺的秋天”

1830年9月,普希金从莫斯科去下诺夫哥罗德办理接受他父亲在波尔金诺村的领地的手续。他在波尔金诺村停留达3个月之久。这个秋天是普希金的创作高峰时期, 他先后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和《石客》等4部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以及抒情诗多首,共计40多部作品。普希金的这一创作时期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

二、简答题:

1、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崇尚人体美,赞美人性,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崇尚智慧和力量,敢于冒险、敢于征服;蔑视权威,对自己充满信心;崇尚个人荣誉,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或

(1)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2)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

(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2、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

(1)史诗结构完整,布局精巧。A、裁剪巧妙,情节高度集中;B、主干情节与插曲和谐地结合。

(2)史诗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集年轻、美貌、勇敢、钟情、义气、凶狠、善良于一身,性格多个侧面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史诗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初步结合。

(4)史诗的诗言自然朴素、生动形象,充分运用比喻、夸张、重复等艺术手法。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3、《神曲》标题的寓意:

之外,成为找不到位置的“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但丁说:“我的书中,开场是悲惨的——坠入地狱,而结局却是幸福的——进入天堂”,所以,“我把它称为《喜剧》”(“神曲”,即“神圣的喜剧”)。但丁不断思考信仰、知识、事业和爱情,力图带领人们走出不幸的处境,引向幸福的境界。

4、古典主义戏剧艺术原则:

三一律。即要求戏剧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发生在一天时间内。

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只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三一律”总结了戏剧艺术的突出特点,规范了戏剧形式,但过分强调这种规范,又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造力。

5、“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所尊崇、强调的“理性”各指什么?

古典主义的理性可理解为“理智”,着重表现为个人情欲的对立面,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具有阶段性的政治色彩,成为捍卫荣誉、高贵的力量,维护王权统治和政治的平衡。

启蒙主义的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崇尚科学,认为人是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它把一切制度和规范放在“理性”的审判台前,批判旧的,并且描绘出一个自由平等、普遍幸福的“理性王国”。

6、《伪君子》的第一幕第一场为何被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的?

(参见教材139页)

一开场主要人物达尔杜弗虽没有露面,但是通过白尔奈耳夫人与一家人吵架,一下子就揭开了矛盾、吸引了观众,同时交代了每个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在这场冲突中的地位与态度,真是单刀直入、一举数得。

7、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1崇尚自我,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思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

3浪漫主义作家受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的影响,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

4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尤其是中世纪民间文学。

5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论述题:

1、分析哈姆雷特形象,并请说说这一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2、分析麦克白形象的复杂性,并说说麦克白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思考与警示;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主人翁——一个弑君篡位的野心家、杀人如麻的血腥暴君,但也正是他,成为莎剧众多生动逼真人物中的最富吸引力的人物,他是一个转变性人物,由正面人物向反面“逆转”,最终成为“畸形发展的牺牲品”,应属英雄蜕变,好人堕落。他的悲剧,主要是性格悲剧。他天性善良,因受不了巨大的诱惑(王冠)而犯罪,一件暗杀招致了一连串的屠杀,但事前事后都经受着天理与人欲、良心与野心的激烈交战,始终感到内疚悔恨,巴望有一天会终止这种痛苦。这说明麦克白的悲剧绝不是单一的“恶行的悲剧”“痛苦的悲剧”“灭亡的悲剧”,而是性格的悲剧。莎士比亚正是通过揭示麦克白性格中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和冲突,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个有灵有肉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野心家形象的野心家——麦克白形象来。

3.比较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说说两位大师是如何表现“金钱”主题的(如《雅典的泰门》与《吝啬鬼》);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才,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祝福罪人;麻疯病人被当作情朗;有了他在元老会议上,强盗可以封官获爵,受人们的跪拜、颂扬;有了他,黄皮鸡脸的寡妇与能重做新娘。----《雅典的泰门》

莫里哀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夸张的描写来刻画他。在第三幕阿巴公安排请客吃饭一场表现得尤为突出。阿巴公是一个被吝啬的绝对情欲所支配的人的生动典型。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在哭喊他的银钱被女儿偷走时,还一口一个“我的女儿,我的银钱”,“我的银钱,我的女儿”,表现出他既心痛银钱又心痛女儿的复杂心理。阿巴公丢了钱箱的疯狂劲比夏洛克更甚,一口一个“我毁了,我死了”,“我要请求把所有的人都给绞死,如果我不能把我的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不仅没有亲子之情,而且自己也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压倒。莫里哀抓住阿巴公的金钱情欲,进行艺术夸张,比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更加突出和可笑,这是对性格的深化。别林斯基说:“阿巴公自然像名手画的一幅讽刺画那样好。”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拜金主义,阿巴公就有他的典型意义。

4、歌德对莫里哀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请说说喜剧《吝啬鬼》或《伪君子》的悲剧因素;

以往对《伪君子》的研究多集中在该剧的喜剧性方面。而莫里哀本人曾说:“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因此,他的作品是以喜剧的形式反映悲剧的内容。本文从《伪君子》主人公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和情节的悲剧性两方面论述该作品的悲剧性因素。由此,全剧在充满戏剧气氛的同时也跨向了悲剧边缘。

5、为什么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提示:作者、内容概要、维特形象、分析、作品影响与意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一个时代青年的憧憬和失望、愤懑与悲苦。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它

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

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

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

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6、从堂•吉诃德到浮士德,谈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启示

提示:形象分析、形象意义、形象所代表的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永不满足、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真理)

7、结合作品,分析《红字》的艺术特色

作家、作品地位、主要艺术特点及其分析(心理描写、象征)

8、论普希金《致凯恩》的浪漫主义成就

外国文学复习参考 篇2

一、抓住方向, 明确出题者意图, 有的放矢

在高中语文课对文学作品的复习中,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中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 要求并不高。“鉴赏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这两个要求出发, 我们可以看到解答这种题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形式、表现手法;二是内容、思想情感。从这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 就能抓住出题方向, 有的放矢地积极备考。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虽然高考试题每年都是变化多样的, 但是却都是根据考纲要求进行设计的, 考察的本质、出题者的意图有可能是一样的。所以, 我们要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 从中找到出题者的目的, 或是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鉴赏、评价等形象思维能力;或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方向, 为我们的高考复习做好准备。

二、加强思想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在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指导时, 我认为, 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读好文学作品本身, 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同时, 一定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 使之在答题时不犯常识性的错误。

(一) 读文章,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就要对文学作品本身有所了解, 很多学生粗粗地读了一遍作品, 就急于做题, 这样的做题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生必须要学会怎样读好文学作品本身, 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题目的解答。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作品时, 可以教学生进行速读和精读。所谓速读, 即指第一遍的阅读,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在大概了解各段或全文大意的基础上, 思考作者的态度和把握文章的主题, 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作者对文中人、景、事的态度如何?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什么思想?同时结合文尾两三段的议论句、抒情句, 进行印证, 最终定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之后, 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把握了文章脉络, 为以后的解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学生再进行第二遍的阅读, 即精读, 先读问题, 再带着问题回原文, 细读各道题所涉及的段落, 从这些段落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 做好审题, 掌握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

首先, 学生要审好题。很多学生在考完试后, 非常懊悔:“哎呀, 我看错了!”“哎呀, 我以为是……”等, 此类的言语不胜枚举, 归纳起来就一点, 审题粗心、马虎、大意, 导致回答问题驴唇不对马嘴, 最终失分。所以, 学生一定要审清题意, 知道问的是什么, 再进行作答。审题时一要审明考点, 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的解题要领、不同的答题术语, 所以学生一定要读懂题目考什么。二要审明疑问代词。如“怎么样”是考手法, “为什么”是考作用与感情主旨, “哪些”是考筛选整合, 等等。三要审提示词, 这关系着我们答题内容的多少, 如果有简析、分析、赏析这些词, 我们就应该知道结合原文词句展开回答, 否则进行简单的回答即可。其次, 学生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总体而言, 要有两个答题原则:一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因为一般而言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 就算原文没有直接的答案, 也有答案的信息依据, 所以学生要紧扣原文内容进行作答。二是学生要遵循“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篇) ”的原则, 在原文中分析, 同时要用原文的术语进行回答。

三、透析文章, 加强练习,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练习, 不断进步。

(一) 做好文学作品欣赏题的三个步骤

文学作品欣赏题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解答。步骤一:说明采用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如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自称还是对称, 倒叙还是插叙;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象征还是对比, 讽刺还是渲染;运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法, 开门见山还是首尾呼应;主要修辞方法有哪些, 比喻、借代、拟人还是夸张;主要艺术特征有哪些, 抑扬结合还是虚实相生。步骤二: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步骤三:从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展开分析。

(二) 进行文学作品欣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构思和主题

思想等的欣赏时, 首先要注意语言通畅、连贯, 字迹要清楚, 层次要清晰, 不要有错字、语病, 答非所问。其次, 不离话题。也就是说, 题目问什么, 答案要围绕问题进行回答, 全面理解, 准确概括。具体的构思过程是先要简定标题, 让阅卷者一目了然, 然后首段总结, 将自己的意思写清楚, 然后总写话题, 给老师一个总体的印象, 最后具体分析, 有理有据。再次, 赏析要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例, 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不能进行空洞、干瘪的表述。

2. 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评论一定要做到:

审题准确中心明, 具体分析层次清。也就是说, 在答题时, 要所答即所问, 言简意赅, 不废话、不啰嗦, 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 不能太过杂乱。在对文章欣赏、评价时, 要全面、辩证地评价, 要有理有据, 具体、充分、有深度, 不可含糊笼统。

3. 加强理清文章旨意与文章思路结构关系的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提高理解文意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比如在欣赏《毛泽东词二首》中的《沁园春·长沙》时, 让学生明白:这首词中通过“万”“遍”“漫”“争”“击”等精当、形象的词语, 运用多种对比手法, 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在毛主席的笔下, 秋天拥有美好、壮丽的景色, 一改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基调, 秋景的美好, 山河的壮丽, 但是人民却不能主宰, 让人在感到可悲的同时, 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意识。

初三数学总复习几点参考建议 篇3

一、提高对总复习这个重要环节的认识,切不可人云亦云。

首先,用平常心面对总复习,切不可急躁。目前,市场上各种复习资料琳琅满目,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每人手上都有两套以上的复习资料,如《精品试题》,《历届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等,学生忙碌于上课听老师讲,课后做练习册、做试卷,各科老师都在搞题海战术,学生在生理上的疲惫,思想上的压力,有时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此,端正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办法,是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其次,只管埋头做题,不善于归纳总结与反思。在复习时常听老师之间讨论“这个资料比那个资料好,那个资料比这个资料简单”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题,把学生做过的卷子一题不落的讲,因为时间有限,卷子的内容多,所以老师讲得快,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将所有内容消化,这些大量的信息杂乱无序的输入学生头脑中,学生会很茫然,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依然找不到解题思路,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这种不注重归纳的做法是不可取。

另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应坚持在复习课中用。在复习中切不可搞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看似讲得多,讲得透,课堂容量大,面面俱到,实际上教学效果很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让问题走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明确问题的前因后果,梳理思路,找准切入点,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启发的作用即可。

二、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抓住每个板块的“核心”内容。

中考数学具体考什么内容我们不能确定,但试题中要考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重要的思想方法是可以确定的,所以抓好基础、核心内容是复习的关键。

总复习时,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数学《学与练》,把知识系统的分成四大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课题”,按知识板块系统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全部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首先,复习“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我们应以教材为载体,按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顺序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在复习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必考常考的题目应着重复习,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函数当中,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应用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其次,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里,可分为图形的性质、图形与坐标、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证明四部分。图形与变换及图形与证明又是考试的重点,其中三角形、四边形是证明的重点,圆中有关的计算是重点。

此外,“统计与概率”,“综合与课题”部分仍要分清主次,灵活把握。

三、加强专题复习,提高灵活应用能力

复习课,时间紧,知识容量大一定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精选例题、习题。例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应用性、时代性、创新性;同时要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动态问题、实验操作问题、信息获取问题、探索规律问题、折叠问题、作图题、应用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加强专题训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率。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他是数学的灵魂,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渗透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将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在进入总复习阶段 时,更要通过一些典型的试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解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时可采用的共同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图像法、比较法、配方法、公式法、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等,这些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起着重要作用。

外国文学复习参考 篇4

(四)论述题

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二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见论述题2)

(3)诗词的题材上看:

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

(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错落,变化丰富;其意境空灵幽渺,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

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量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

诗和词都必须押韵,故称为韵文。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相间、押韵固定上。律诗的押韵,基本上只有一个模式,即: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词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词调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押韵规则。词韵脚的位置疏密不定。

(4)词的对仗多样(5)词的体式繁富

3.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诗庄词媚”,不仅指题材而言,更主要的是指与题材相关联的风格来说的。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但诗和词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怀古题材的诗,风格大都沉郁苍凉被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景抒情,感伤往事,故垒残破,愈显沉痛。而在怀古题材的词中,也往往插入艳情,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的结尾写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全词由此而笼罩上一层冷艳的氛围。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豪语健笔中,插入一句“小乔初嫁了”,温情柔笔,相映生色。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即便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的诗和词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不但题材内容相去甚远,而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另外,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和词也风格判若云泥。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等等,婉约缠绵,堪称极致。而她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二十个字,惊天地,泣鬼神,近千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可见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4.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5·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以独特的风貌,将古代山水诗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在谢灵运模山范水精雕细刻的追求“形似”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在山水诗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山中》;追求在山水诗中蕴涵着佛理禅趣,如《终南别业》;而且还特别地追求画意。王维擅长绘画,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他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创破墨山水的画法。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五律《终南山》: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次联写近景,步人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第三联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末尾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苏轼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6·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临洞庭》诗:这首诗的擞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名句。唐诗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形式上也是五律的,我们一下子便联想起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这首诗的结构也同样十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也一样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更为宏大,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是我们看一看这两位诗人由写山水之景、进而所抒发的情感,就会发现两者有天壤之别:孟浩然想到的是自己空有才能,但没有人来提拔,没有渡河的舟船和桨楫,没有钓得大鱼的渔具(即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务),所以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杜甫则由自身的不幸。一下子便想到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于是禁不住涕泗横流。两人写景的气势虽大体相若,但思想境界、人格胸襟却大不相同。所以盂浩然只能算是名家,而杜甫才是真正的大家。可见,大家者,不仅仅要有大才华、大手笔,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境界、大胸襟也!

7·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以李白(70l-762)为代表。李白的一生差

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仗剑远游纵情山水上,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对祖国的江山美景和乡土风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热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气魄宏大的山水诗。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总是气势雄伟、神奇秀丽。(结合作品见简答11《蜀道难》)

8·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地受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结合作品: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见简答题16、17)

9·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雏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

10·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1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首先他指出汉中是汉朝建立帝业的基地,刘邦凭着这一隅之地,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是一层意思;这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左、一蹶不振,恰恰是一个相反的对照。下文一转,„追亡事,今不见‟,点明今不如昔,点明南宋不能建立中兴事业的关键是由于统治者不重视才能,又是一层意思。作者写到这里,怀才不遇的苦闷已呼之欲出了,可是他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写下去,而把自己的痛苦紧密地联系敌人不断的侵扰和南宋王朝的不战而和来说,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就把全词的思想意义提得更高。

1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所谓“南浦”,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日:“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

二)前四旬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日:“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日:“南浦,送别之地。”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

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1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即使是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如李白的《古风》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如《西施咏》自古对西施的吟咏多着眼于吴王夫差贪色误国这一事件本身,而王维的这首《西施咏》却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诗歌语言流畅,转接自然熨帖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了盛唐,映照了唐代,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他那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充分代表了盛唐文化养育下的一代士人的精神与理想,并充分展现于他不同题材的诗歌当中。《登金陵风凰台》也是李白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佳作,首二句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诗思直接千古以前。传说中凤凰飞临的地方现如今已凤去台空,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旁边的长江水千古以来兀自地不息地流淌着。颔联二句,依然是思古,只是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登临金陵旧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曾建都于此的六朝,止不住的时间之流带走的是六朝的繁盛,往昔的风流俊迈,已尽化作现在诗人眼前的一丛丛幽草、一座座荒丘。颈联纯为写景,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惟有远天外的山峰在夕阳中若隐若现,和近前的江水为白鹭洲一分为二。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的永恒,因此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思古之幽情的抒发,更引动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句既是实写浮云蔽日之景,使诗人难以望见长安,又是化用前人典故,寓托胸臆。

1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刘禹锡的那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1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一、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杜甫的《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人纤弱一途,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见简答31)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人。

李商隐的〈流莺〉,这首诗中作者以黄莺比拟自身,伤感的情绪借物吟出。黄莺未见得有作者所看到的那样凄惶,但因为主观情意的投射,遂使它也充满了身世的悲苦。李商隐善于移情于物,又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的特征,写来不刻意,不牵合,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借物抒怀。咏物明志。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见简答32)

1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杜甫的《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人纤弱一途,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 篇5

摘 要 国学与古代文学文脉同宗,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底色,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学的情感建构。

关键词 国学 古典文学 文化

国学热再次升温,古代文学能否波澜不惊,两者的关联度如何,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笔者从历史的视角,粗略审视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文脉关系。

一、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学术范畴将书籍分为四类,即四部。晋武帝秘书监荀勖的《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四部。唐玄宗时期,集贤院分书为四类:经、史、子、集。清乾隆年间,纪昀主持整理书籍,历十年共收书三千四百七十种,三万六千余册,亦分为四类:经部(类十)、史部(类十五)、子部(类十四)、集部(类五)。孔子时有六艺,汉代设立太学,隋立国子监协调国子学与太学并另设有算学、书学、医学等。

国学词汇最早出现在《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少舞。《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因此,原初的国学,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与学校,与地方乡学相对应,由乐师、大司乐负责,与现代作为学术知识体系划分是不同。国学正式称谓产生于西学东渐,为区别西学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创办《国粹学报》,一般认为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国学思潮。第二次国学思潮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标榜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方兴未艾。[2]但国学依然没有严格意义上定义。

文学一词最早出在《论语》,指孔门四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专指古代典籍。汉朝文学指学术,就是儒学,律令、军法、章程、礼仪,都属于文学范畴,另有文章指学术之外词章。古代文学是个断代概念,指中国有文学以来至古代社会结束整个历史时期作品,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成为独立学科。文学分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等。古代文学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

二、国学是古代文学的底色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为文学作品诗文文本,经部与子部属于广义哲学范畴,史部属于史学范畴。经学是国学核心,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许多朝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式,对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许多审美观念与美学范畴以儒家经典为底色。不了解中国先秦儒学,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学诸多观念。如中国古代诗歌的和谐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委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这就和儒学中庸思想密切相关。子书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巨大影响力。如《庄子》的汪洋恣肆、飘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遥境界与全身远害隐逸人生,心斋坐忘、虚静澄明与言不尽意等方式,都对中国古代文人与古代文学观念影响深远,并构成中国诗歌、绘画基本精神与审美范式。《庄子》看重人生个体价值,所有论述均围绕个体生命安顿,为那些现实中受挫、失望甚至绝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撑。失意文人不能在现实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转而追求个体适意艺术人生,这种艺术人生物化形态便是诗文书画,于是就成就了中国纯艺术精神。因此,不了解庄子学说,就不能完整认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与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认识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学思想。

三、古代文学是国学的情感建构

古代文学以或细腻或婉约或豪放的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留下众多千古传唱的文学名篇。研究古代文学的历史发现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于国学的精神内核,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文化。古代文学研究从孔子整理诗三百开始,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按照作品类别主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或诗骚时期;秦汉至唐代中期,或诗赋时期;唐中叶至元末,或词曲话本时期;明初至五四,传奇与长篇小说时期。古代文学范围主要是诗赋、词曲、小说、文章,也包括俗文学、戏剧。古人叙述的古代文学主要为国学的词章之学,现代的古代文学范围已经涵盖了文学的全方位情感表现领域。胡适先生对国学理解很宽泛,他认为,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缩写,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3]。按照这种理解,古代文学就成为国学之一部分,笔者认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现部分。

古代文学的感物道情表现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学表现国学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经典,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国学精华。《诗经》与《易经》、《书经》、《礼经》、《春秋经》并重,现存《诗经》古籍就有六百余种。经尊为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统治地位极其崇高。先秦时期,《诗》产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广泛传播。儒家的分支主张以《诗》说《诗》,还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学所描绘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审美需要,基于此,《诗经》的创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诗经》品赏方式是讽诵涵泳,《诗经》审美品格是性情中和。《诗经》兼有经学和文学双重身份。

古代文学本身是文学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国学与古代文学既面对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体现也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事件、生活、行为所思所想的情感叙事。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宗教家、史学家、经学家也有文学学说;有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也有哲学的、思想的、科学的、宗教的、史学的、经学的学说,呈现出一种国学与古代文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贯通态势。

参考文献:

[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号,1919.

[2]何爱国.人文与市场的纠结:第三次国学思潮反思[J].福建论坛,20xx.

当代文学参考、必读书目 篇6

1.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金汉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洪子诚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7.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版。

8.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8—19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2.王晓明编:《批评空间的开创: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3.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4.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17.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

18.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19.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金汉:《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7.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0.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7.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9.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0.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2.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4.张钟等编著:《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5.黄修已:《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朱栋霖、朱晓进、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马德俊等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0.谢冕等编:《中国当代文学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楼肇明:《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年2月年版。

文学作品书(篇)目

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柳青:《创业史》

周立波:《山乡巨变》、《山那边人家》

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

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坚硬的稀粥》、《活动变人形》、《杂色》、《恋爱季节》

宗璞:《红豆》、《我是谁?》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乡村大道》、《将军三

部曲》

贺敬之:《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

闻捷:《天山牧歌》(诗集)、《复仇的火焰》

流沙河:《草木篇》

李瑛:《哨所鸡啼》、《戈壁日出》、《一月的哀思》

公刘:《西盟的早晨》、《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郭沫若:《新华颂》、《骆驼》、《蔡文姬》

艾青:《海岬上》、《礁石》、《光的赞歌》、《鱼化石》

老舍:《龙须沟》、《茶馆》

田汉:《关汉卿》

曹禺:《胆剑篇》

海默:《洞箫横吹》

岳野:《同甘共苦》

杨朔:《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海市》

秦牧:《花城》、《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红玛瑙》

邓拓:《燕山夜话》

吴伯萧:《北极星》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张扬:《第二次握手》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穆旦:《神的变形》

赵振开:《波动》、《回答》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5.19长镜头》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方之:《内奸》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弦:《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铁凝:《哦!香雪》、《玫瑰门》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漏斗户”主》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谌容:《人到中年》、《减去十岁》

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商州三录》、《丑石》、《高老庄》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柯云路:《新星》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

张承志:《北方的河》、《心灵史》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邓友梅:《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

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围墙》、《井》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蒲桥集》

林斤澜:《十年十癔》(小说集)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

残雪:《黄泥街》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呼喊与细雨》

格非:《敌人》

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罂粟之家》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小城之恋》、《长恨歌》

徐怀中:《西线轶事》

李存保:《高山下的花环》

朱苏进:《射天狼》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往事二三》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杨炼:《诺日朗》

苏叔阳:《丹心谱》

沙叶新:《陈毅市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马中骏等:《屋外有热流》

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撒满月光的荒原》刘锦云:《狗儿爷涅磐》

魏明伦:《潘金莲》

巴金:《小狗包弟》、《怀念萧珊》、《“腹地”》(《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

丁玲:《“牛棚”小品》、《晚香玉》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王朔:《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方方:《风景》

池莉:《烦恼人生》

刘恒:《伏羲伏羲》

刘震云:《一地鸡毛》

谈歌:《大厂》

关仁山:《大雪无痕》

何申:《信访办主任》

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毕飞宇:《青衣》

陈忠实:《白鹿原》

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孽子》

梁实秋:《雅舍小品》

文艺论著书(篇)目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韩少功:《文学的“根”》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形式及复习建议 篇7

高考试题中文学常识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出表述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一种是填充题,包括四种情况;一种是修改题。

1、选择题

例1、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答案]C。A项②句应为“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B项①句应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D项②句应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例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答案]B。谢灵运是南朝诗人。

例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答案]B。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

2、填充题

(1)单独设题考查

例4、填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外名著常有一个精妙的开头语,例如俄国作家____________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作家罗贯中的《____________》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会,合久必分”。

[答案]列夫·托尔斯泰;《三国演义》。

例5、填空。(2006年辽宁卷)

(1)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____________、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____________总称“名人传”。

[答案](1)元杂剧。(2)《托尔斯泰传》。

(2)和文学常识题结合考查

例6、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_____《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

[答案]湖月照我影;《山居秋暝》;李清照;波心荡,冷月无声。

例7、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作家的诗文篇名。

(1)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写出杜甫“三吏”“三别”中两篇作品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②写出柳宗元两篇散文作品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②《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②《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

(3)在古诗文阅读题中考查

例8、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口口,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答案]对仗

例9、阅读下面的小令。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_。

[答案]小令的曲牌。

(4)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

例10、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____________。

[答案]《世间最美的坟墓》。

3、修改题

例11、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的心情。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宋初;晚唐(唐、唐朝、唐代也可)。(2)林家铺子;子夜。(3)萨缪尔·贝克特;弗吉尼亚·伍尔夫。

三、复习建议

要做到正确识记文学常识,平时的积累记忆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众多的记忆内容,就要采取巧妙的复习方法,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表格复习法。把常识性的知识列成表格,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比如,整理“中国作家作品一览表”,按年代顺序列出朝代、姓名、字号、代表作、文学流派等。整理“外国作家作品一览表”,按国别列出作家、时代、代表作等。其他还有“古代文学流派一览表”、“历代文学运动一览表”。

2、纵横复习法。

(1)识记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以纵的时代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八个阶段分别复习。同时,在每个阶段用文学体裁串联起重要作家作品。比如“魏晋南北朝文学”:

①历史散文: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②诗歌:曹操的四言诗、曹植与陶渊明的五言诗

③乐府:北朝乐府《木兰诗》、南朝乐府《西洲曲》

④小说:志怪小说——千宝《搜神记》;轶事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⑤文艺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作品,以横的国别为线索,以欧美国家为主,尤其是一年来有重大时事的国家。在复习每个国家的重要作家作品时,可抓住几个重要的时代,在每个时代又可用文学体裁来区别。比如“英国文学”:

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

②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拜伦和雪莱的诗歌

③现实主义文学:笛福的小说

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哈代、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

3、对比记忆法。对于易混的作家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帮助准确记忆。易混的文学常识如:

(1)中国:刘鹗(《老残游记》)和高鹗(《红楼梦》后四十回),《琵琶行》(白居易)和《琵琶记》(高则诚),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弃疾),三川(樊川、临川和震川),三部曲(茅盾和巴金)等。

上一篇:快乐的六一小学生作文300字下一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