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通用8篇)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
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
★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哪些基本要求?
1、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
2、是文字准确简明。
★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哪些?
1、知识积累,2、能力形成,3、思想培育。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
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 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有哪些?
1、认读能力
2、理解能力
3、鉴赏能力
4、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二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
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
★作文育人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训练
2、命题作文训练★
3、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 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②多就少改。③多批少改。④多表扬少批评。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应做到哪几点?
1、批语要实事求是。
2、批语要突出重点。
3、批语要有启发性。
★听说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
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
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
★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
2、选择的功能。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考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只介绍与教学关系较大的几种。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 A、思维定势。B、风格偏爱。C、第一印象。D、位置效应。E、光环效应。
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
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名词解释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语文:“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教学原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心智技能: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定向性积累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这种定向注意的对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能够给人以新的认识;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③能够给人以教育的事物。
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所谓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作文指导:是教师依照作文教学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
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这种知识短文,有的附在单元后,有的放在一本书的末尾。
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这种考试有明确的及格标准,应试者可以百分之百通过,也可以一个也没有通过。
常模参照考试:是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它通过建立百分位的常模来起选拔的作用,所以称为常模参照。通常采用的所谓“排名次”的做法,就是一种常模参照的方法。
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区分能力。
为什么近几年各种语文辅导班如雨后春笋, 学生对于语文辅导班更是趋之若鹜, 打破了数理化辅导班一统天下的局面。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 现在的中学生语文素养偏低, 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弱, 阅读能力不强……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有着一定的责任。那么在现代的语文教育中,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下面就这个问题, 笔者做一些浅陋的论述。
一、充分挖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花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填给学生一些知识要重要的多。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 就有了对语文知识的渴求, 有了渴求, 就有了追求的动力, 有了动力就会自己去探索。新课标反对旧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因为硬塞给学生的东西, 学生是不会接受的。那么怎样挖掘学生的兴趣呢?比如, 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的有意思。语文的学习, 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实践都是密切相关的,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老师要引导着学生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 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老师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的效率并不高。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味到乐趣,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老师上课要有激情和幽默感, 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老师情绪的带领下, 学生才能够活跃思维, 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教材, 帮助学生全面的解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素之一;是教学大纲的体现, 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凭借;是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的工具”。所以, 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全面的、深入的挖掘教材, 认识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解读教材, 并不等于把老师本身对于教材的理解硬塞给学生,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可能是不相同的, 老师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 解决学生与教材对话时的困难与障碍。最后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综合起来, 取百家之长。
教材并不单是承载知识, 而且还是艺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和传播元。教学中, 老师不只要带领学生汲取其中的语言知识, 还要探究教材, 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性、艺术美与人文精神,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 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课堂的所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不断的增加阅读量, 补充知识。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促进智力的发展, 而且对于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观的形成, 道德品质, 意志品格的培养, 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带着兴趣来阅读, 那么在阅读的同时, 学生是有一定的情感投入的。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有探索奥秘、获取知识的动力, 去主动学习课外的知识。《学记》中说:“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就是这个道理。其次, 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 思考的重点也不相同, 比如, 文学类材料, 注重文本的思想性、语言的准确性, 逻辑的严密性等。阅读中, 边阅读边摘抄整理才会有知识的累积, 书中的知识才会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最后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科学而正确的阅读方法关系到阅读的效果, 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该读什么, 怎样读, 比如朗读、默读、精读等。
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语文素养, 包括词汇的积累水平, 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的方式等方面的素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反映出, 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普遍偏低,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教学中, 语文老师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同学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 比如单项作文训练、命题训练、话题作文训练等, 写作训练不只是作文作业, 教师应该多进行短篇的快速写作训练, 允许学生对课文进行模仿、加工, 把口语交际和写作结合起来, 把写作和语言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写作和语言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写作的水平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所以, 教学中, 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
五、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对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我们应该积累前人的教育经验, 进行不断的实践、改革和创新, 灵活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在不断进步的教育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它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的实施对当代中学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生在偏重数理化的时候忽视了语文的学习, 如何挖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教材,阅读
参考文献
[1]陈毛美, 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79.
[2]朱本轩, 冯守仲.中学语文教材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1:8.
[3]陈毛美, 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81.
【关键词】高考;语文;强化;整理;检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高三老师和同学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有效的措施,复习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我认为主要从研、理、查、练四个方面入手。
“研”是指研透《考试大纲》,吃透考纲,明确复习方向。现在时间短,任务重,要跳出“题海”,克服复习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效率,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有紧扣考纲、科学训练,才能复习有效、高效。同学们要学会从提供的试题标准答案中去反推和寻找答题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只要平时能有意识地将每一道试题与考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形成习惯就会分辨这道题的考点所在,那么,也就知晓自己在哪些题型、哪些考点上相对薄弱,才能真正有目的地去强化巩固。否则,盲人摸象,做无效重复操练,不能抓住问题要害,只能使自己愈加急躁。
“理”是指在“研”透的基础上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整理要点,梳理归类,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要反复地去做典型题目,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通过做典型题目去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送别诗、羁旅诗、咏怀诗、边塞诗、咏物诗、写景诗等都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比如,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无论得分还是丢分,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在整理考点内容时,要按照高考知识点顺序,从已做过的综合试题中理出易错点和重难点,敢于舍弃,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越理越乱。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复习阶段,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以课本为本,注意文意,归类梳理,重视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而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而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不要忽略分类梳理,平时积累。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我想,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查”是指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效增分点),再次梳理一遍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哪一块是自己的强项,哪一块是自己的弱项。找出错误较多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分析错误的原因,要分板块,补缺补差。只有对自己的薄弱点充分了解,才能使考前有限的自主复习有效、高效。此时,同学们要注意致误归类,有的放矢地专攻弱项,尽力去补弱项,加强针对性训练,以提高效率。例如,病句六种类型里没有理解掌握、容易致误的是哪种类型,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差是表现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古诗读不懂,鉴赏出偏差具体体现在哪里,考生就可以找典型的高考真题去训练,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定会有收获。
“练”是指在“理”与“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自主训练。从我们同学平时的各种形式的考试答题出现问题来看,成语,病句,连贯,名句默写,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语言运用表达题,应坚持每天训练,夯实基础。出现错题时,将一类试题放在一起,可以看一题,再有选择地练题,做适量、高质量的题,达到训练效果,争取不丢分。
而阅读题就要认真审题,细读文本。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要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就是先整体阅读感知,了解写什么,怎么写的,再结合具体答题细读文本,找出答题区域,不要怕麻烦,自以为是。要勤动笔,圈点勾画,筛选出关键语句信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字斟句酌;要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很多试题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读原文,根据你所读懂的内容推测读不懂的内容,不难理出头绪,找准答案;注意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高考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必须重视审题训练,加强审题训练,要思考材料的多维立意角度,要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要受材料中的枝节问题所干扰。为了防止偏题,在写作过程中还有必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文章展开部分首先就要对原材料作理性分析,在行文过程中反复扣题(也即反复照应原材料中“关键词语”)。平时作文训练就要学会编写作文提纲,熟练掌握一种作文思路。要学会修改所写作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修改的基础上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周涛,女,1974年生,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中教一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少教多学”课题。
一、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120分钟。第17周当堂考试。
二、题型基本为主观题。大致有评论题、论述题、应用题等。答题时务必层
次清晰,论述严密,尽量联系实际。虽然字数不做严格规定,但为较深刻阐明一个问题计,每道题最好不要少于400字。
三、尽管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为了回答好题目作点准备还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建议同学们对教材的章节认真阅读,尤其注重理论阐述,注意逻辑和思路的清晰。
四、对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尤其应当着力,在看书的同时,要联系生动的教学实践,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现概要将各章容易引起思考的问题罗列如下: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学好这门课的意义何在?
第一章
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品格特征?语文教师形象应该如何体现?
第二章
你认为语文教育百年来的贡献在哪里?如何看待如今语文教育的失误?
第三章
何谓语文?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你认为母语教育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第四章
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章
如果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拿到一篇课文,你将如何备课?你会作教学设计吗?阅读教学有哪些常用的方法?阅读教学中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如何?你认为说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六章
你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克服?写作教学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如何对作文进行讲评和修改?
第七章
在现代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态度在口语交际中异常重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你感触最深的口语交际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是什么?
五、为理论联系实际,对以下中学课文宜较为熟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背影》、《祝福》、《烛之武退秦师》、《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指南录后序》、《岳阳楼记》、《出师表》、《荷塘月色》、《五柳先生传》、《故都的秋》等。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作者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生与义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当“义”与
“生”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比喻。
4、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阐明观点?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文中多次
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
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失其本心”。
9、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10、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大丈夫”文中的“贤者”这个词含义相同。
12、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13、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论述的是哪种“心”?羞恶之心,即廉耻之心。
1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16、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干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
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争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18、《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9、《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也应发扬“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在任何情况下守义不辱。
21、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表述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
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3、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4、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开头用六个不同
时代、不同地域的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练,才能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例证充实、典型而有代表性,使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5、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气势,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6、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
他人。
7、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强调
“逆境”对人才的作用。
其中阐述磨练的句子是(背诵默写):其体肤,空乏其身(从生活上),行拂乱其行为(从行动上)。
8、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9、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1、12、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1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4、第四段为什么独立成段?《公输》
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请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一、初见公
输盘,以杀人类比指出攻宋不智不仁不争不忠不强不知类。
二、再见楚王,以小偷类比攻宋为“有窃疾”。
三、后见公输盘,在攻宋演习中显示实力,使对方彻底放弃攻宋打算。
3、墨子之所以能“止楚攻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墨子的攻城守城理论和宋国充分的防守
准备。
4、第一部分中墨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公输盘的?采用了的方法,通
过指出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
5、第一部分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
6、第三部分通过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特点,墨子定、无所畏惧)的特点。
7、第三部分中的两个“吾不言”各有什么隐含义?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态?第一个“吾
不言”是公输盘想杀死墨子而又不敢说,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而又胆怯;第二个“吾不
言”是墨子看穿对方阴谋而不说出来,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8、人物形象:墨子:英勇、机智、善辩;公输盘:好战、阴险;楚王:贪婪、固执。
9、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
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10、墨子在说理和修辞主要运用了什么技巧?说理上运用类比法,从小事入手引入正题进行类比;修辞上主要运用排比手法,用事理和气势征服对方。
墨子在论辩中运用比喻和类比说理,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增了说服力。
11、本文记叙了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攻宋之际,用锋利、巧妙的言辞阻止了战争发生的故
事,表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
12、全文围绕什么事件展开情节?表出了墨子什么主张?围绕是否阻止楚国攻宋展开,表
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
13、墨子“非攻”主张在现在有什么借鉴意义?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反对不义战争,维护和
平环境,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
14、学习借鉴墨家学说,对于营造和谐社会,谋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不义战争都有借
鉴意义。墨子为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屈不挠,英勇无畏,能言善辩,胆识过人,对当代既坚持真理,又灵活机动的为人处世原则不无启发作用。
15、墨子止楚攻宋的斗争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
义?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干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16、墨子以自己的言行阻止了战争的发生,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有实力才能阻止侵略
者的野心。
17、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出师表》
1、作家常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表是古代文体的名称,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思路剖析
①.(1—5段)分析形势,提出建议。提出“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三项建议
②.(6—9段)自叙以身许国的身世,以感动后主。
3、篇章分析
①.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③.表中着重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强意志和受恩感激(感恩图报)之情。(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之情。)④.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⑤.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⑥、文中“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用文中的原话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自述
身世的目的:(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⑧、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的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4、成语典故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优劣得所,计日而待,三顾茅庐。
5、扩展
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
代忠臣典型(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
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1)、为报刘备三
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案要点:(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5、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答案要点: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相关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病死五丈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
八阵图空城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
8、诸葛亮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赞颂《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岳阳楼记》
1、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人名)。
2、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的览物之情,或为写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3、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第三段内容: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感伤之情。
写法: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
第四段内容: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写法: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
4.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若夫”、“至若”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5.第三段的画面突出了景色的阴森恐怖,悲凉凄苦_
第四段的画面突出了景色的风和日丽,安静舒适
6.两个截然相反的画面,反映了登楼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
概括:①悲②喜_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这种心情。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_
7.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
8、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9.“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10、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
人”与_迁客骚人形成了对比。
11、“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2.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极为赞
赏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之为”是指“以物喜,以
己悲”。
13.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气象万千、一碧万顷。(至少找出
三个)
14.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
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的意图。
15、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为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16、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醉翁亭记》
1、本文出自《。
2、归纳段意。
3、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
能感受到什么?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5.第③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6、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太守
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旷达情怀。
8、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9、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10、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
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
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11、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
12、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3、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___欧阳修___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_ 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塑造了一个面对顽童无可奈何的老者形象。既表现因
不能制止顽童抱走茅草的无奈心情,又有对民生疾苦艰危的叹息。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交待了流离颠簸生活悲惨的原因;“何由彻”
表现诗人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浓云密布,阴沉迷蒙,天气渐黑的景象。渲染
出愁惨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夜雨作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表现了诗人拯救天下寒士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克已为人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观刈麦》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荷,挑;携,提。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妇女和儿童的不
同动作。两句从劳动人数之众,突出“忙”的广度。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蒸,熏;灼,炙烤。这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出刈麦时天气的炎
热和农民忍受酷热的辛苦。(这两句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把劳动人民为了抢收,累得筋疲力尽,顶着炎烈日,不仅没有
休息避暑,反而珍惜漫长白昼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渗透着作者同情之心,怜悯之意。
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讽喻了社会的不公,是农民苦痛生活的直接原因。
5、“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表出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他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
1、九流十家:(儒家-孔、孟、荀 道家-老、庄、列 墨家-墨子 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韩非、商鞅 名家-公孙龙、惠施 阴阳家-绉衍 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淮南王刘安 农家-许行小说家-青史子 兵家-孙武、孙膑
2、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
3、古文献“经、史、子、集”四部。五经 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论语》儒家 战国初期 由孔子及其弟子。论,是“论撰”之意。
5、《孟子》仁政、性善论、大丈夫人格、民本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亚圣”
第二编:诗骚风雅
《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赋《诗》言志 上层人士 最早的诗集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305篇 《诗三百》 西汉时儒家经典
第三编:秦汉 史传
1、编年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2、驹支的外交语言特色?晋国为了重新树立正在丧失的威信,找借口责备戎人。姜戎首领驹支没被慑服,据理力争,针对责难加以反驳。首先先祖归附晋惠公,当时获得的是一些贫瘠之地,各部戎人勤劳勇敢有了家园。没产生二心。秦晋崤之战,各部戎人帮助才能打败秦国。自崤之战后,都按时积极参加战役。忠心不变。最后,各部戎人平时与中原各国并无往来,不能不利晋国。诸侯之所以离心离德,是执政者。驹支有理有据,辞令不卑不亢,委婉严正,在以行人辞令之美而著称的《左传》中毫不逊色。
第四编:文学的自觉
1、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
2、原名《世说》,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的代表作。记载了东汉末到东晋名仕贵族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门阀世族的生活思想风貌。
3、“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徽之。
第五编:骈散争辉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2、赋,结构上:主观问题 汉体赋:骚体赋 四言诗体赋 散体赋。
《秋声赋》写作特点?1这篇赋以“有声之秋”和“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摧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从他不能平抑的内心里迸发出悲怆忧郁的呼声。2文章按照赋的规格运笔,保持了赋的铺排手法,辞藻华丽,注重音调、韵节,但又写得流畅,自在潇洒,兼有散文舒卷自如的特点。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他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然后引出与童子的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作者的悚然、悲凉之感与童子的若无其事、朴拙幼稚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3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形成的缘故。先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在这之后,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4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融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
第六编:诗词双壁
1、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魔白居易
2、元白诗派 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白居易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3、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派。《漱玉词》 易安体
4、三五:元宵节。
5、李白: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明丽的意境
6、唐代成熟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唐传奇 三传奇 李娃传 莺莺传 霍小玉传;平韵体始于南宋陈允之,宋元出现了新型小说话本小说,明清章回体小说,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和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7、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汤显祖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8、分析杜丽娘游园前后的心情变化?前:寂寞、苦闷、彷徨(因为得不到自由的爱情)后:发现自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感受到自己的美无人知晓,青春无人爱惜,少女价值无人重视,于是产生忧虑,透露了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不满。(想要按着人的天性去变现青春、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却不可能实现。)
9、《红楼梦》标题: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10、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第八编:现代新文学
1、闻一多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1923红烛爱国主义和唯美主义
2、朱光潜翻译美学 新科学
3、鲁迅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 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萧萧作者沈从文。人物“花狗”
5、《慢慢走欣赏啊》简述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1作者着眼于美化人生,净化人心,以美育代替道德说教,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艺术和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然后得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的论断。2作者把生活和艺术放在一起对比,将艺术的特点于生活中一一印证。“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好文章是完整的有机体,完美的生活要追求全人格的美。文章要“修辞立其诚”,艺术化的人生要本色,至性深情。艺术创造要执着严肃,人生要有理想信仰,重承诺。“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接着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美感与实用、人生的限制与最高自由等艺术领域的核心问题,指出最高的伦理的活动和科学的活动还是艺术活动。人类摆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进行自由的活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就是人生最上的理想。抛开现实功利,“慢慢走,欣赏啊!”是诗意的人生态度。面对物欲化、功利化的现实人生,艺术、美指出了超越的途径,赋予生命个体精神自由。3艺术表现手段的充分运用,使文章说理透彻又富有情趣。将深奥的美学原理和人生理念融汇到古今中外的典故和具体人生事例中:采菊东篱、雪夜访戴、苏轼论艺、吴季札赠剑,苏格拉底临刑还债„„将生命的机械化与人生的情趣化两种人生形态进行多层次的对比论证,旁征博引、连类譬喻、对比映照、趣味横生。
附录
绝句四句 律诗八句 两句一联。首颔颈尾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五八以内)、中调(五九九零)、长调(九一以上)
默写翻译
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小事大事都按照规矩制度来,有行不通的地方。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坚决甘守贫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凭借什么称之为君子呢?君子片刻都不会背离仁德,哪怕是在仓促急切的时候,哪怕是在坎坷流离的时候。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巧笑倩兮,巧目盼兮
5、《驹支不屈于晋》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
6、《秋声赋》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消耗他的精气。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
7、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师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重回顾———再现“知识点”
“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 更应承担起激复习欲望、唤醒已有知识的职能。为此, 教学之前, 教师应出示几道思考题, 让学生自主复习,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而“整理与复习”课是将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在一、二节课时间内进行整理与复习, 如果都是课堂上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复习任务也就可能难以完成。为此, 为了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自我复习、自主整理, 以提高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操作这一环节通常有下列两步:
1.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即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复习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与复习本单元相关的知识, 回忆相关的概念, 防止概念回生,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 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环节无疑使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进行延伸。
2.交流课前复习情况。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自我复习已经掌握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学生交流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较好, 复习时只需要带一下;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 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学生在交流自己复习心得的同时, 教师可相机板书相关概念 (贴书更好) , 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
二、重梳理———完善“知识链”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很中肯地说明了整理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 缺乏系统整理。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 有助于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整理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 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 做到“学一点懂一片, 学一片懂一面”, 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 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而梳理是在学生充分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讨论、研究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 归纳编织, 合理构建, 形成结构编码。在学生梳理过程中, 教师应主动参与, 注意观察, 并适时、适当点拨与引导。为了使多数学生都能有所建树, 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机渗透编织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如:列表结构编织、树状结构编织、网状结构编织等。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能够形成知识网络,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整理与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 一节课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总结割补法、倍拼法等方法, 然后让学生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归纳成体系。这样, 学生的梳理结果就出现了按平面图形的种类整理和按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整理等不同形式, 凸现了梳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 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 做到“横成片竖成线”, 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 以学生“理”为主, 教师“引”为辅, 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 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三、重补漏———弄清“知识源”
查漏补缺是整理与复习的重要内容。所以, 在整理与复习之前, 教师要摸清“漏”和“缺”非常重要。在“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 而且平时还要注意摘录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在整理与复习之前, 教师要先回顾自己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错误与问题, 再针对学生缺漏与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训练。这样, 找准重点、难点, 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突出复习的重点, 才能达到“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预期效果。但在“整理与复习”教学中, 许多教师通常容易忽视学生的“漏”, 没有及时去“补”,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整理与复习的效率, 因此, 平时教师善于观察, 善于积累, 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 时, 教师先出示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决, 在1~l0的自然数中, 质数的有 () , 合数的有 () , 最小的奇数是 () , 最小的质数是 () , 最小的偶数是 () 。 9 的因数有 () 9的倍数有 () 。从反馈来看, 学生主要出错在1、2、9这几个数上。在查漏补缺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信息,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方面的残缺点, 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 并研究其错因,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为此, “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重点的整理与复习, 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让师生共同去探究, 去整理, 去解决, 从而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的目的。
四、重训练———感悟“知识值”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 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 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单元易混易错的概念或知识, 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的练习题为主,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练习, 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所练习题课前应精心预设, 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
2.综合性练习:练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 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开放性练习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解决问题的品质。
4.实践性练习:要求练习题的情节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重要,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高考指挥棒给予的强大惯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方法技巧上的“倾囊相授”,内容上的“面面俱到”。课堂上教师的“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新时代数学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阻碍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贯彻落实。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找准教学重点,可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误区:1、以教材中内容篇幅长短作为确定教学重点的标准 其实教学重点有时从内容上看只是一个概念、定理或公式,而更重要的是除要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种基本数学能力上下功夫外,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作为重点进行教学。2、把全部知识点,甚至涉及某一知识点的章节、标题几乎都列入教学重点 殊不知,教学上这种追求“高、大、全”的做法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乌托邦。所以,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找出中心知识与外围知识。寻求知识结构上的焦点,网络化的集散点,正确认识每章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理出知识重点,确立一章一节一课时主攻目标。3、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优秀教案 要知道,优秀教案中所列的重点是就一般意义上而言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参考资料或优秀教案上的教学重点进行选择。 4、把教学弱点视为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或疏忽的问题属于“弱点”。弱点问题的解决应在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指出,也可以在习题上从学生的错误中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 5、把教学目标或教学难点等同于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无疑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教学重点不一定都是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然会有一些较棘手的困难或障碍,这就是教学难点。然而 ,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反之亦然。 6、只在教材叙述的内容中寻找教学重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數学教学的任务,除给学生传给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最主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的精髓,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综合上述误区,首先教师应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总体知识的重点,除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外,注重数学定理、公式内容及证明方法的教学。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的内容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逻辑因素。数学知识大都表现为概念和定理的形式,而概念、概念的定义和分类、定理的结构、定理的证明过程,都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除基础的知识外数学的思想方法无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其次,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决不等于能力。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定理和公式的证明思路、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如给出一定的信息,让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解决。这个重点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牢记。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总复习资料06-2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30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7-07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07-11
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科09-09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11-08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1-3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百年12-20
东山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07-19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