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和反思

2025-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鸟的天堂教案和反思(精选10篇)

鸟的天堂教案和反思 篇1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课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是鸟儿的“乐园”。这篇课文选自《旅途随笔》,有修改,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 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 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 kě jì 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 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 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 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 茂盛—茂密 逼近—接近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 光明—黑暗 静寂—喧闹 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

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ng xì càn làn chàn dòng mào shèng

( ) ( ) ( ) ( )

zuò cháo shù shāo yìn jiē bù xiá jìng jì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红霞 ( )的颜色 ( )地看着

( )的榕树 ( )的照耀 ( )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 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创新能力迁移】

《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层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么学生即使学得再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或者是读了一辈子书的“两脚书橱”。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程如何实施?这节课留给执教者的启示无疑是立体的;教师应该逐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材应该逐渐蜕去“权威”的外衣,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材资源的组成;课堂应该逐渐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社会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紧紧植根于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应该逐渐从刻板、僵化、单一走向民主、开放和富于个性,从而变得越来越鲜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纵观这节课,通过执教者的自我反思、组内教师的剖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认为亮点有

(一)学生解放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变得盲从依附。而在这节课上,学生被赋予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自由和权利;不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评价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在两个开放性设计活动和最后一环节的“创新题”比试中,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在老师的信任、尊重和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仅“探究气孔”一个设计活动,学生居然呈现了五种创意,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难怪有学生说:“课要是坚持这样上下去,老师,你铁定被我们比下去!”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二)教材开放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为此,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是背教材,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也因此变成了教书。而这一节课,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熟悉教材的老师不难发现,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并加强了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通过“品品说说、看看议议、动动探探、比比赛赛”四个单元活动,使枯燥的书本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这样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学习内容,学生能不喜欢吗?

(三)过程开放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这节课,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还凸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之一:教师的某些问题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随着教学的展开逐渐形成的;体现之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开放的,结论是学生合作探索获得的;体现之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整个教学过程较多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的解放,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活”了起来。诚然,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差异?面对学生获得“自主”后发出的充满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和多样化思维,教师如何“引领”?怎样创设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如何解决“探究”和有限的“45分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中,传统教学的思维惯性还不时让教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必不如师,在某些活动中有着太多的暗示,不妨再多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和深入实践的机会,其实失败了又何妨,重在探究的过程。还有就是为夸奖而夸奖的痕迹太多,对学生而言,一味地夸奖如同一味惩罚一样,弊大于利。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鸟的生殖和发育》课后教学反思 篇3

1、整节课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结构,用形象逼真的表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导课时播放“燕子聚会”的录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效果很好,将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转为动态画面,形象逼真,拓宽了学生视野。

2、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鸟的生殖发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课前学生有的利用网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咨询父母――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与知识面。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鸟的天堂反思 篇4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5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加宽对文章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6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g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7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的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齐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以上是我对教学《鸟的天堂》结合前面两课教学的一个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不断进步。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反思

★ 四年级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巴金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的教学教案

★ 鸟的天堂 教学设计

四年级《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8

虽然巩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些需要推敲的地方,但是老师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教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向校长推荐的小视频《永不放弃》中,展现的那样,如果坚持去做,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之旅上收获最美的风景。

鸟的天堂教案和反思 篇9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课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榕树,然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体现榕树美的句子,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只要是你认为能够说明榕树美的句子,说出理由就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榕树的美,有一位学生说到了“榕树美,为后面描写鸟多作了铺垫,因为榕树美,所以那么多的鸟都生活在这里。”学习鸟的部分时,与学习树的部分一样,也是围绕作者发出的赞叹,去找能够充分说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句子。重点的句子学生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鸟儿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歌唱”,我顺口接引:“因为这里是鸟的--”学生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在学生找到描写画眉的句子时,采用了换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编写小诗念的、编歌词唱的、说一说的,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描写榕树的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见闻--联想的写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让学生学一学。在朗读体会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了见闻--联想,没有深入地挖掘,仅仅一笔带过。如果让学生划一划见闻和联想,然后分角色朗读见闻和联想部分,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在学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由于没有安排好写作的时机和形式,学生的仿写显的有点呆板,有的学生干脆在“鸟”字旁边加上“又”,变成“鸡”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鸟多、快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仿写这一整段话,那么效果会好的多。而且这个设计比较耗时间,应该放在课外来完成。

虽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的换位整合:“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十分的精彩,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花的时间过长。关键在于之前学生的体悟不够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那么表达的感受也许能够深刻的多。另外,也没有归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体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尝试过,失败过,才会有成功。初为人师,没有前辈们坐拥江山的悠然与惬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生”的勇气。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进步……

鸟的天堂教案 篇10

课程名称:语文

任课老师:郑雪

授课对象:石家庄市XX小学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授课题目:鸟的天堂

基本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

参考书目: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师用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并掌握本科生字词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通过学习和感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不同角度的美。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不仅有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问答法

教具:多媒体幻灯片、黑板

教学内容(板书):鸟的天堂

第一次:傍晚第二次:早晨

大榕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活力鸟:数量多、种类多、欢快、千姿百态

静态美动态美

鸟的天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幻灯片出示背景图片,展示鸟的天堂

师:老师要问大家两个问题,首先,提到天堂,谁能告诉老师你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美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好多好吃的和好玩儿的、自由自在······

那同学们喜不喜欢小鸟?————喜欢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小鸟呢?——活泼可爱、会飞、自由自在师:那么你们见过小鸟的天堂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鸟的天堂。让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看看吧!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学会本科的生字(幻灯片:生字)灿烂(cànlàn)竹竿(gān)白茫茫(máng)桨(jiǎng)规律(guīlǜ)榕(róng)树一株(zhū)缝隙(fângxì)照耀(yào)树梢(shāo)静寂(jì)应接不暇(xiá)抛(pāo)在脑后

师:下面自己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且在文中找出巴金爷爷几次去了鸟的天堂 生:两次,(第一次第9段,第二次12~13段)

师:他两次去了鸟的天堂,他所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不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大声的朗读课文1~~9自然段,小组合作,画出巴金爷爷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路线图,并告诉老师他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些什么:

石子路→→河边→→大树下→→→伸到水面的树叶→→大榕树→→河中心

生:他们第一次是傍晚去的,看到了大榕树。

师:他看到的大榕树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画出来并读给大家听。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从这句话你能看出大榕树是什么样的?

生:大榕树非常大。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师:这句话又说明大榕树是什么样?

生:非常茂盛,师:这两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说大榕树枝繁叶茂?——可以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体现出大榕树充满生机活力,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师:大榕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怪不得巴金爷爷会称赞它“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可是“鸟的天堂”里却没有鸟,太遗憾了!

师:鸟的天堂里真的没有鸟吗?这个问题就要交给同学们了,课下仔细阅读剩下的部分,下节课我们跟巴金爷爷一起再次前往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

复习课文内容: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看到了(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榕树)。

师:今天我们要再次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这次我们又会看到些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朗读10~~13自然段,小组合作找出巴金爷爷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以及他看到的景象。

生:他们第二次是早晨去的,看到了鸟。

师:他们终于看到鸟了是不是!那他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开心、激动、兴奋······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仔细再读这几段,读完以后告诉老师鸟的天堂里的鸟儿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可以看出鸟儿非常多,到处都有

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可以看出鸟儿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也可以看出鸟儿的数量非常多。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说明鸟儿很活泼很欢快。

师:这里的鸟儿数量多,种类多,很活泼,很欢快,千姿百态,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除了作者看到的鸟儿,其他鸟儿们都在干什么?跟同桌交流一下,一会儿大家一起分享。

生:有的三五只在一起,可能是在聊天:有的成群结队的,仿佛是在唱着歌欢迎我们:还有的飞到我们身边,像是给我们送来了礼物······

师:我们再回头看:巴金爷爷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并没有鸟,而是看到了大榕树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当他第二次去的时候,他看到了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鸟,这静卧的大榕树

和欢快的鸟儿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同学们说这鸟的天堂美不美?————美!带着对鸟的天堂的赞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师:这鸟的天堂里,树美、鸟美、还有一种美在第九自然段,你发现了吗?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生:这里的人们不许别人捉鸟,他们保护了鸟儿,保护了树木,保护了大自然。

师:所以说这鸟的天堂树美,鸟美,人更美。要想总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保护动物,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的那棵大榕树,是引用别人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了,鸟儿在这棵大榕树上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它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上一篇:校外集体活动方案下一篇:妇产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