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阅读训练的培养工作总结(推荐11篇)
工
作
总
结
教育家陶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这语,书面为主,不可偏指,而为之”。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要搞好阅读训练,应以情感为重点,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在享受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
课堂45分钟,是一池死水,枯躁无味的还是轻松活跃的,生动活泼的,在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架御能力低高。要让课堂充满活动,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而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心灵体验、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而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例如教《勇气》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如下一番开场白:“大家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陈毅将军曾深情地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看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品着将军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口味”。如此充满激情的话,鼓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理解课文,活化课堂教学作好感情上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将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龟虽寿》,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曹操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摇脑地摹仿曹操的样子。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在老师感染、引导下,让学生热爱语言课堂,走进课文塑造的世界里,与文学人物、与作者作交流。在45分钟中品味语文,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教学,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投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作品,流行歌曲,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烩炙人口的歌,其歌词可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对修辞的巧妙作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爱语文爱生活。我曾要求学生从电视节目中搜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致很高,纷纷积极搜集,认真分析。有的同学喜欢其修辞的运用,有的则喜欢其画面的设计,还有喜欢广告内容的积极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业作品,是对课堂这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书,是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读书,可增长知识面,塑造人的思想性格。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长期以来, 我们的素描教学基本上都以长期的定点写生训练为主, 辅以短期素描和速写, 默写在一些院校仅作为次要的辅助课程, 而在一些院校还没有设置这门课程。在以长期的定点写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画不了几张素描。从画面效果看, 似乎有些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了, 因为他们的长期作业还像样, 能够完成几幅调子丰富的全因素素描。但从整体来看, 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度是很慢的。
从全面关照来看, 重视长期作业, 忽视短期作业和速写, 必然导致学生造型上综合能力的下降, 重视长期的直接面对写生对象, 而忽视默写的训练, 其后果是学生只能对着静止对象作画, 而不会离开对象背着画, 不会画运动着的物象, 更不会凭自己的想象作画和进行艺术上的加工, 因为他们不具备凭记忆作画和储存生活与形象的能力。表现在创作上, 常常只能照搬直接写生的形象和临照片, 这样的创作方式, 势必给艺术加工和表现带来很大的局限, 结果是磨掉灵气, 画面生硬刻板, 没有感染力。总而言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 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视觉记忆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
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和掌握, 对于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史上, 一些大家都有着惊人的形象记忆能力。我国的传统绘画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 创造出一种主要依靠视觉记忆进行创作的方法, 这种方法, 一直为中国画家所采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亲历许多名山大川, “身所盘桓, 目所绸缪”, (1) 不仅饱游沃看, 而且“应目会心为理”, (2) 找出自然景观的规律。由于观察体验精熟, 所以“虽复虚求幽岩, 何以加焉?” (3) 就是不面临自然景物, 也能默画出完美的形象。同时期的王微也有这种修养, 他致友人书说:“盘纡纠纷, 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 一往迹求, 皆得仿佛。” (4) 通过观察体验, 将山川景物默记在心里, 背对他们依然可以画出来。这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传统和训练方法。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描写的听曲、观舞、休憩、清吹、散宴五个复杂场面是作者偷看, 目识心记之后回来画成的。画中的人物都有名有姓, 李后主一看就认出谁是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以及中国古代大量优秀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大都是画家采用目识心记的默写手法和进行意匠加工而画成的。
形象记忆能力, 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途径而得到提高。在素描基础教学中, 用视觉记忆的方法来训练学生, 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使学生既会面对物象直接写生, 又会离开对象默写。在整个素描基础训练过程当中, 通过直接写生、快画、默写三种方式来进行训练。这三种方法都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课程来进行, 缺一不可。同时, 这三种方法又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直接写生是快画、默写的基础, 是基本功, 辅以快画训练, 中间穿插默写, 逐步过渡到默写。
在形象记忆能力训练中, 整个课程安排, 遵循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以人像写生为主, 从头像入手, 逐渐到胸像、半身像, 并对衣着特点进行研究。
面对对象直接写生, 这是我们学习素描的一贯方法, 在这初级阶段的直接写生中必须培养一种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方法。素描的这种观察方法, 是以全面研究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为基础的, 掌握这种从整体出发, 将各部分进行联系比较的方法, 就会帮助我们有效的摆脱孤立地看和描绘对象的各个局部而造成破坏统一和整体的被动局面。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必然会促使我们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是造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判断一个人的造型方法是否已走上轨道和纳入规范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同学在较长时间内, 素描提高很慢,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观察方法不当引起的。初学者, 容易陷入局部观察, 单纯从物体的外轮廓线出发, 从表面的明暗光影出发, “如实”地照抄;或彼此孤立各部分, 平均对待, 罗列一切局部与细节。长期养成局部观察的习惯, 造成积习难改, 甚至形成一种偏见, 这是在素描中通往正确认识对象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要能动地、创造性地表现对象, 必须深入了解事物的精神实质, 这就要培养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抽象概括对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素描能力水平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保证深入研究对象的前提下, 进入第二阶段的快画 (速写性的素描习作) ,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快速理解及概括表现的能力。过去认为长期作业的慢慢地画有助于深入观察、深入分析、深入理解、深入表现对象, 但也导致精神疲惫, 感觉逐渐麻木迟钝, 直至磨洋工, 失去画素描的兴趣。快画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助于理解对象, 有利于保持对物象的新鲜感。快画, 要将长期作业中规律性的东西融入其中。快画, 更容易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的限定, 迫使学生不得不放弃不紧不慢的疲沓作风和惯例的思考, 换之勤奋的工作状态和作画的热情, 迫使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最能表现对象精神实质的有效造型上, 敏锐的观察能力、果断的概括能力和准确的造型能力才能得到积极的锻炼。久而久之, 使学生养成抓全局, 抓对象本质和主要特征的习惯和能力。快画, 为训练赢得了时间, 就有可能多画, 多画就有利于反复的艺术实践, 可以提高作画的熟练程度。同一对象,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次反复的描写, 有助于深入理解对象, 加深形象记忆, 能提高默写和想象能力。速写性的素描阶段, 既是向速写的必要过渡, 又是此阶段的目的性练习。在速写性的素描练习具有一定功底后, 再在速度上加快, 在手段上简化。速写的概括、精炼、生动, 是在画准确、丰富、精到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训练取得的。
素描教学单纯依赖课堂内的教学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还要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画、背画。多画就是多画速写, 多画速写性的素描习作。背画就是把主要的形体结构和人体解剖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背记。课外多画与背画是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和巩固已学知识。
直接写生的好处是面对静止的对象, 我们有充裕的时间, 可以从容不迫的进行研究和理解, 有错误也能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 但长期的面对对象直接写生, 又往往形成过分地依赖眼睛的观察, 不去进行艺术形象思维, 不能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 造成思维的惰性, 严重阻碍艺术想象力的锻炼和提高。
对于这些在直接写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有到默写中去解决。在面对对象直接写生中要逐渐加入默写的训练。作画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一点画一点, 而要全面观察, 加强记忆, 加强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 努力做到使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印象深刻而全面, 然后离开对象迅速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画好之后, 再次检验自己所画的对象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如没有达到要求, 可重画一遍, 如此反复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 因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能力水平不同,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提出不同的形象记忆任务。为了促进形象记忆, 提高形象记忆的持久性和形象再现时的准确性, 要合理的安排重复作业训练, 以巩固学生的形象记忆, 把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默写训练是素描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要以相当的分量列入教学内容。大量事实证明, 画家如没有很好的形象记忆能力和一定的生活形象储备, 则不可能很好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良好的形象记忆能力是摆脱对象束缚、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想象、获得创作自由的重要基础。
注释
1、俞建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P583.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了解阅读活动的心理历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心理作了这样的说明:“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历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也就是说,在阅读时,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各种意向活动,都是具有调节、促进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它们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成为决定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把握阅读心理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阅读认知心理过程,对于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据北师大教授张鸿苓介绍,中国学生到国外读书,与国外学生相比,阅读速度明显偏慢,导师指定的书目,在规定时间很难完成;其次是不会阅读,由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么不读,要么一点一点地嚼,所以我们的学生不会浏览,不会跳读,眼睛不会扫视,不会很快抓住要点。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长达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中没有掌握阅读的技能。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的观念,提出教学生“会学”的观念。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行囊,而是把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当今时代信息的激增,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限性与知识的迅速扩展更新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而对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的要求,又使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了当务之急。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吕叔湘先生在《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中曾说过:“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这个“钥匙”,就是工具技能。所以,语文学科的工具技能性和阅读教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仅仅是学完了一个“例子”,一本书学完了,也仅仅是学完了一本“例子”。我们总不能只让学生学例子吧。不幸的是,现在的大多数学校,还是只学“例子”。初中三年加高中三年共学了12本“例子”。“例子”不过是培养看书能力的凭借和材料。例子,就像数理化中的例题,能听懂、看懂例题不是最终目标,能够运用例题中阐明的方法进行类似的运算才算完成任务。同样的道理,在语文课上听懂课文本身也不是最终目标,使学生自己能看懂同类文章才算完成任务。可见,语文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较之于知识传授远为重要。在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上,要改变把语文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考查主要考知识的倾向,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体,使知识、智力和谐发展。由于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学习它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还必须会“运用”,教师应该把传授知识和指导运用结合起来,并在指导运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
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教给学生进行各项言语实践的技能。课堂中能组织训练的是技能,不是能力,只有技能才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和桥梁。能力是技能活动长时间在大脑中内化积淀的结果,是技能训练的终极目标。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以朗读、吟诵为主,这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情感参与,操作性很强的言语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讲究直觉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和意会的领悟,“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诵读对作品理解的重要作用,这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古人的这种诵读是一种以“习得”为主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机械的重复,效率非常低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现在的学生不必像私塾里的学生那样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机械的练习呢?朗读材料是书面形式的交际用语,口语交际中十分重要的语气、语调、语速、停顿、节奏等在书面语中难以看出来,即便是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作品,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也可能不一样。因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等因素决定着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如果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学得”这一知识点,再通过具体的训练,定能形成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推动以“习得”为主的吟诵。记得曾经听过学校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上的一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公开课,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她把这首词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两首词虽然题材和体裁相同,但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这两首词在内容、主题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方面都相差很大。陆词是咏怀之作,上阕主要是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的凄凉、愁苦的处境:它根植的地方,是荒凉的驿站、断桥旁边,再加上黄昏的风风雨雨,显得更加冷落凄凉!下阕是通过表现梅花的品格来托梅寄志:一任群芳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依旧保持着清香。表达了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一身傲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代伟人无所畏惧的豪迈情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上阕,领略到梅花倔强刚毅、挺拔向上的性格;精妙之处在下阕“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句,也是该词的“意境”所在,觉察到梅花有一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君子气魄。毛泽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通过分析和形象感受,确定表达方法: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内容基调:凄凉壮观
情感基调:低沉高昂、热情奔放
朗读语气:气沉声缓气满声高
朗读语调:低沉高亢
朗读节奏:缓慢欢快、有力
学生在掌握了这样一些朗读的技能技巧后,经过反复的诵读和多次科学的训练,以后对任何一篇朗读材料都能自如地进行朗读吟诵,这样的朗读训练真正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
一、激情导入 读中感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待不同的文章我们要根据需要找准切入点,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听说过“天堂”吗?能说说你知道的天堂是怎样的吗?(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踊跃发言,甚至表现出对天堂般的生活的向往,教师加以评价总结后及时给予鼓励,继而提出问题:)人的天堂是如此的美好,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议论后)下面让我们打开书第11课来读一读文中的“鸟的天堂”,读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所了解的。学生在兴趣中读,在读中感知了文本。
二、研读讨论,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多小学生老师要求读就大声的读,至于读懂了什么,读后一问,一概不知,这样的读,是毫无效益的。我们要求的读,是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深入感悟文本内容。这就提倡教师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对他们提出的不理解的、同时又是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或整体或局部地再读课文深入思考,指导他们领悟课文的精要所在,落实跟课文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或能力点。导读应以读为主,以导为辅,以读带讲。在教师的精心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读。通过读,学生能体会出文句的深层含义;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通过读,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课文;通过读,学生会被作品中的意境所陶醉„„总之,要以读为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悟文本。
三、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人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摘要:本文结合现实,指出了高中美术教学及高招美术考试辅导中普遍存在的轻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错误做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有针对性地谈了有效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推进高中美术教学和高招美术考试的辅导工作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重视;高中美术教学;基础训练;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艺考热”持续升温,有部分美术考生通过专业考试圆了自己的艺术梦,但也有一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考生只是把参加美术专业考试当作是高考捷径,怀着投机取巧之心,在高二甚至是进入高三之后“半路出家”。这部分“临时抱佛脚”的美术考生,美术素质不尽如人意,而且对专业学习也缺乏兴趣,即使侥幸进入了大学,也只是硬着头皮学习,难以有所作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探究他们表现不佳的原因,不外乎缺乏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世界上没有一门艺术的形成及发展不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熏陶。艺术家在现实世界中接触到各种事物时所产生的艺术思维,必定受制于本身艺术基础强弱等因素的影响。
高中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二:首先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其次才是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美术表现技巧的训练,来提高他们对物象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评论能力,除了这“六种能力”外,还要求学生以此来发展情感、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品质。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画家。因此,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实现提高美术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对速写、素描和色彩的练习,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简单阐述一下我对加强学生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看法。
首先,“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基本功,它对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直觉的判断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虽然反复强调速写的重要性,但由于高考扩招等原因使学生画速写的自觉性远不如过去了。一些学生失去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是抄照片,有的模仿现成范本范画。笔者认为,提高对速写的重视,加强速写训练,对纠正当前专业基础训练中的问题会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只画长期作业,放弃必要的速写训练,那么他在技能上是有缺陷的,离开了教室的模特儿,有可能变成一个低能被动的作画者,因为速写不仅训练学生直觉的判断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德国的门采尔一生共画了八十本速写,每本速写本大概有100张左右的素描,由此可见,是大量的速写训练才奠定了一代画坛巨匠坚实的艺术根基的。当然,画速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风吹日晒,路途遥远„„但是也只有这千百张的速写练习才可能练就一身真功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艺术家的培养,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速写训练是提高基础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引入创作之门的最佳手段,怎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呢?
其次,素描是高中美术教学中发展艺术的纽带,是提高“造型能力”的核心。如今,造型的概念已不仅是把握物象之形,而且是构造画面之形。教学中首先要澄清学生对“造型”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让他们懂得造型能力不是模写物象的能力,而是主动构造、创造画面图形的能力,是通过对可视物象的研究,达到对“形”这个表现要素的理解,进而能够自觉地从“形”的角度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并自如地运用“形”来构成画面,通过“形”去表达个人的感受、情感以及心灵的物象的能力。
现在的一些考生特别是一些画室对考生考前的强化训练基本上是通过对一些范画的临摹和默写来实现素描教学目的的,这一方法绝不可取,我们必须按照素描教学的基本规律(基础知识练习→临摹→写生→造型能力训练)来完成这一过程。
再者,掌握色彩表现的语言规律也是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之一。在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光源条件下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色彩,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是艺术色彩唯一的、丰富的源泉。因此,通过写生掌握条件色的变化规律,是使学生掌握色彩表现力的基本途径。
莫奈、梵高、塞尚等印象派画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画家们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并热衷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从而推动色彩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为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从事美术专业学习考试的同学来说更是必由之路,应引起大家的格外重视。
学习美术本来就是十分艰苦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没有天份,不爱画画,靠走捷径考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即使通过短期强化培训侥幸被录取,也很难在这条路上做出成绩。“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任何成熟的艺术品所达到的高级审美层次,无不伴随着高度精美的技巧,任何高水平的技巧必定首先来自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一切艺术创造如文学、音乐、舞蹈、书法、戏剧、戏曲等门类莫不如此。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是经过系统而艰苦的基础训练来达到目的的。高中美术学习的过程更要经过严肃而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而且这基础还应该是多元的,比如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意识等,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全面的有思想的美术人才。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都在学校里度过,在校期间多半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出一种竞争的心理:看谁回答的问题准确,看谁解题速度快,考试时看谁得分高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竞争意思比较重视,却往往忽略对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也是做人的工具,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合作,特别是教会他们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如下方法:
一、赏析课文,引导合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中的典型事例和艺术形象对于引导学生发扬合作精神有启迪作用。
在讲析《挺进报》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在白色恐怖下,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英勇机智,团结协作,共同对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白杨礼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在讲解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白杨树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精神。
二、指导学法,促进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我在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死海的特征是什么?
2、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3、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如何?
4、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他们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名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整,另一名学生帮助补充,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小组不落在其它小组的后面,谁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然后反馈给老师和同学。
通过课堂上定向、讨论、答疑、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良好的竞争心理,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由学到了语文知识。
三、培养能力,通力合作
在分析和讲解那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时,我和学生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组排练演出,为了演好课本剧,学生在排练时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艺术表现力,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同学面前。
如:《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故乡》等文学作品,编成课本剧后,由学生自己找搭档,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在排练过程中,他们积极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自己的特长,在短时间内能把课本剧排练的很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是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人物之一,教师应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心
爱心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课本 阅读题目 年龄特点 阅读方法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92-01
谈起“阅读教学”,好像和数学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不是语言表达枯燥乏味,就是推理演绎深奥晦涩,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多做题成了提高学生成绩的必然选择。殊不知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都决定于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因此,数学教学中不应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阅读教学”。
一、阅读课本是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和以往教材相比,更具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所以在平时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感受数学教材的自身价值。比如: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8页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教材中画面显示:生1的分法是1、1、4;生2的分法是1、2、3;生3的分法是2、2、2。小精灵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信息,因为图文并茂,已经反映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明白分法有多种,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教学平均分和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阅读内容包括目录、各单元具体内容,尤其对解决问题的提示、概念的揭示、规律的总结等内容重点阅读,可以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二、阅读题目要求,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同时受观察力、注意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问题是由老师为学生完全代劳的。新课标教材使用后,数学的题目要求更具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数学的题目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老师读题目学生来做题,再让学生独立做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不理解题意,不知何去何从。其实,究其原因,正是在一年级时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一起读题,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性,也不重视题目要求,才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自读题目。教师可以在读题目要求时,要求学生手指着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和老师同时读,(现在的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程度不同,有的已经具备自读题目的条件),以便学生早日脱离教师学会自读题目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阅读重在理解,要适时抓住关键词进行解读。
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一字之差,其意义就相差甚远。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把握哪些词语要帮助学生理解,做到适时点拨,才能达到阅读理解的效果,理解题意事半功倍。比如“与12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几”,这里的“相邻”一词一年级学生肯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就要通俗的解释一番,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词语。再比如,一年级下册有一道创新题:
这个题目要求中的“互换”、“使其平衡”都是需要教师解释,学生才可以理解的。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除”和“除以”、“余数”和“除数”的概念,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四、阅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阅读的内容也要延伸。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性,不但是用文字呈现,也有数学符号、数字、以及实物图片、画面等形式呈现。数学教学中,可以齐读、指名读、默读。学生除了阅读概念、公式、定理,还可以阅读例题、阅读问题、阅读自己的解题过程等等。如今,数学教材中也不断有数学文化出现。如: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7页“你知道吗?”中写道: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小精灵说:“÷”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这些内容认真阅读,不但了解了除号的产生历史,还深刻理解了它的含义。感悟符号和意义结合的美妙,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励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阅读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数学不但需要“动手做”、“认真看”,而且也需要有“声音”。总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快速准确理解数学,进行数学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牛献礼,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本着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理解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含义,积极渗透生命教育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 渗透
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而零八年十月在山西朔州、浙江缙云、北京昌平接连发生的三起弑师案着实骇人听闻„„近些年,青少年自杀、犯罪、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要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开展生命教育。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本着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理解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含义,积极渗透生命教育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高中地理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的每种行为几乎都与地理环境有关。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能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我国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
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通过了解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之浩瀚可见生命之短暂渺小;相形大海的深邃与博大可见生命之沧海一粟;相形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可见生命之不可逆转性;置身于大自然当中,面对高山峻岭、江河奔腾、潮起潮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登长城、游故宫、直面孔府孔庙、穿梭锦绣中华„„,能感受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伟大。举不胜举的良好素材孕育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创造生命之价值。相反,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人类为争夺资源所造成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政局动荡、生灵涂炭进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问题的阐释,进一步教育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
3、高中地理学科的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条件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区位和空间的判断力,大胆的、科学的预测力,使学生既获得真切的体验,又增强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自然生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生命规律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从学生的生命特点看,他们个性各异、接受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尽相同。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同样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规律,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整体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后作业布置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评价要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结合,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落实,学生才能在生命教育中获得发展,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健康丰富的情感、有创新能力的生命,才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挖掘教材生命教育素材,整合有利的教学资源
1、运用教材。地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运用教材开展生命教育。无论是宇宙环境、生物环境还是大气环境、地质环境都蕴藏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内容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如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酸雨、赤潮等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致,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活化教材。地理教师要以全新的知识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使其能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恢复地理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情境性。如,教学《大气的热力作用》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橘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霜冻为何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晚?地球上昼夜的温差为何比月球上小得多?一系列的问题使教材趋于情境化、问题化、生活化和个性化,从而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沟通,也就是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进而渗透生命教育。
3、延展教材。教师可以扩展、延伸、充实地理教学内容,利用我国国情、乡土地理、新闻报刊等资料作为课程资源来渗透生命教育。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5.12地震拷问着我们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痛定思痛,呼吁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他们自身保护意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教育学生应该怎样自救,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你能自救,方能救人”的道理。
(三)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感悟生命教育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如在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人文地理的“人口与环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五)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如在学习完《人文地理》后,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后,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六)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领会生命教育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新教材上册《自然地理》时,可适时开展一些“人、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
(七)利用地理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2、出板报: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激发 引导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39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六个方面,而非智力因素指与认知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信念、习惯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因此,小学教育就是不断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后,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各种习惯易于养成,也易于改变。因此,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导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而特别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并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应当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动机的激发
动机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前进的一种内部动力。一般而言,具有切实、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主动性强,勤奋努力,成绩优良。相反,学习动机不切实际或没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得过且过,成绩平平。因此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育他们把对亲人、对家庭、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都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勤奋努力,立志成才,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和家庭的关爱,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栽培。
二、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它往往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究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注意保护和引导他们这种多元化的兴趣和爱好。但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易于发生变化和转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真正理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三、意志的磨练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人们成才成功的柱石。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原子能的创造者道而顿也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杰出的伟人,他们并不是具有超人的才能,但都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它的形成要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经受无数次的困难和失败,逐步养成坚忍不拔的毅力,最后定格成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性格。它能使人具备独立地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准确把握,毫不动摇。它能够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调整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磨练学生的意志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与家长紧密配合,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现在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吃、喝、拉、撒,事无巨细,全由家长包办。这不是爱,而是溺爱。
2.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古今中外伟人,无不经历了无数挫折,千磨万击、千锤百炼后才取得成功的,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保持一种“我能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4.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砺意志的好办法。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达芬奇画鸡蛋就是对孩子毅力培养的优秀范例之一。
四、性格的培养
欧文说:“教育人就是形成人的性格”。性格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因为智力的逐渐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良好的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德行,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良好的性格主导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良好的性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创新,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2.诚实、善良、勤奋、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勇于创新,坚决果断,一丝不苟,善于与人沟通合作。
4.积极进取,不怕失败,坚韧顽强的性格。
五、情感的升华
情感有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之分,消极情感阻碍智力的发展,阻碍良好性格的形成,而积极情感推动智力的发展,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能够促使孩子主动探索新知识,保持学习的良好状态,勇敢地去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挑战自我。心境是情感最主要的体现形式。良好的心境,使人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倍增。
总而言之,非智力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偏废。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内因的话,它只提供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外因,它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要让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定语 先行词 关系词 长句 句子成分
定语从句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的重要并不是在中考中一道一分的选择关系词的选择题。定语从句在英语中使用非常的广泛,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材料中经常碰到定语从句,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实质的掌握,领悟定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文章的语义。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定语从句,对于理清结构,理解句意,提高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解什么是定语,定语从句,先行词,关系词
1.定语:简而言之,就是修饰名次或代词的部分,它可以由形容词,数词,代词,名词,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来担任
例:Linda is a beautiful girl. 琳达是个漂亮的女孩。
The running water流动的水 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 一张小的圆木桌
2.定语从句先行词 关系词
定语由一个句子来担任,这样的句子也被称为定语从句(也叫形容词从句)
定语从句可以修饰名词,代词,还能修饰主语或主句的一部分,因此,被定语从句修饰的词就是先行词,而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则叫做关系词。关系词又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起代词和连词的作用;关系副词起着连接,在从句中代替先行词并作状语的作用。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who指人,作主语或宾语when作时间状语
whom指人,作宾语where作地点状语
whose指人或物,作定语why作原因状语
which指物,作主语或宾语
that指人或物,作主语或宾语
例:The girl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Mary.站在那里的女孩是玛丽
(分析) The girl 是先行词who 是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代替女孩,同时也起到了连词的作用。
She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she got married.她永远不能忘记她结婚的那天。
(分析)先行词是the daywhen是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on the day,所以用when 代替,并连接主从复合句。
二、从写定语从句开始,理解句子成分,选择正确的关系词
学会找定语修饰的名词,分解句子,通过分解的句子写出简单句,确定好两个句子里都存在的名词或代词作先行词;找准一个简单句做主句,再用另一个中用关系词代替这个名词,最后将连个句子合并,让定语从句紧紧地跟在先行词的后面,这样一个定语从句就形成了。
例: 一个戴眼镜的女孩正在上钢琴课。
中文分解为——①一个戴眼镜的女孩The girl wears glasses②女孩正在上钢琴课The girl is having piano class. 两个句子中都有女孩,确定它为先行词,然后确定②句为主句,然后再找①句中,the girl的位置,它位于句首作主语,且指人,于是可以用that或who指代the girl.于是①变成了 that /who wears glasses.最后,将两句合并,让定语从句紧紧跟在先行词之后,就得到了:The girl that/who wears glasses is having piano class.
例: 这就是我在那儿出生的房子。
分解句子:①这是那房子。②我出生在那房子里。
①This is the house. ② I was born in the house.两个句子中共同的名词是the house,确定①句为主句,②中的house 指物,则用which/that 替代,代替后:which/that I was born in. 还可以将in 一并提前,则为:in which I was born .(当in介词提前后,则不能用that),介词+which=where,合并两句: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where I was born.或This is the housewhich/that I was born in.
三、在阅读材料中分辨出,并理解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的学习是在初三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而学了定语从句后,如何在阅读材料中正确分辨出定语从句并理解它的含义,就成了影响了整个句意突破的关键。
1.如何分辨定语从句
从它的定义着手:寻找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句子。
例Mary said that Tom isnt lazy. ②The book which tells us the earth is interesting.辨析:这两句中②是定语从句,①不是,因为②中的从句跟在名词the book之后①Mary is no longer the girl that she used to be .②Mary decided to be what she wanted to be. 这两个句子中①是定语从句,因为从句跟在the girl 这样的名词后,而②则不是。
例:①Rice doesnt grow well where there is not enough water.
I never forget 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English .辨析:①句不是定语从句,虽然由where引导,前面没有先行词,再有where理解为“…的地方”;②句是定语从句,从句跟在the school之后,且先行词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2.在复合句中正确理解定语从句
要理解复合句的含义,必须先要辨明定语从句和主句的位置和关系。
例:Leave the things which you do not need right in front of your house and someone who needs them will pick them up.
这样的句子看起来很长,读起来很吃力。遇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先找准主从复合句。怎样来找主从句呢?第一步,先要找到复合句中的谓语动词(划线部分);第二步,通常情况下,从最后一个谓语动词着手,will pick前面的them并不是它的主语,再来找倒数第二个谓语动词needs其主语是who ,宾语是them ,who 必定引导一个从句,它跟在someone 之后,代替someone于是这是一个定语从句;再找倒数第三个谓语动词do not need 其句中,主语是you ,宾语由前面的which 替代,于是这也是一个定语从句。第三步,把定语从句提开,主句就明朗了,既是:Leave the things right in front of your house and someone will pick them up. 把东西恰好放在房子的前面,有人会把他们捡走。
第四步,再具体理解定语从句的含义:which you do not need 你不需要的东西。
who needs them.需要他们的人。
第五步,整体理解句意:把你不需要的东西放在房子前面,需要这些东西的人就会把他们捡拾。
结束语: 定语从句包含的内容很多,在这里只是粗浅地提到一些教学中教授定语从句的方法和在定语从句在长句分析中的运用。总之,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多动脑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解决在教和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一名地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只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只要用心教学,认真负责,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但是却在无形中由于教学深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缺乏独特的思维而导致成绩平平,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文与理工、生物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气旋、反气旋知识时,教给学生判断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现象,教师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解释现象的话,由于知識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到疑惑,特别是对于文科生,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彻底弄懂,而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来讲解的话,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想象能力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原来的地理表象加工成新的地理表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习的内容在空间范围上比较大,很多现象是无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得出结论,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得出正确的推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及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在讲授“热力循环平面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平面图”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将这一地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角度结合在一起,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通过空间的想象,将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步伐,让学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地理学习中,直觉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他们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调动出他们以往的经验,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地理考试中,常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幅图片,学生看到后根据问题提示可以判断出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幅图,无从下笔。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这样题目的办法。例如我曾给学生一幅图片,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哪个地区,学生们知道我在考查他们哪一节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却无从下笔,我以这幅图为例,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维度、比例尺以及地形特征等,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可以很快地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确保创新思维实现的流畅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阅读训练的培养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07-19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06-25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11-18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11-13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2-03
初中语文阅读综合练习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