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精选9篇)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1

进人21世纪,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加爵事件再次敲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的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甚至死亡的想法,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近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某省属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0%,比较严重的占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外部环境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观念日新月异,给传统价值体系以很大冲击。网上垃圾、、黄毒与色情等消极因素的泛滥,使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伪科学借助网络制造混乱,无情吞噬着自控力、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偏差和失衡。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性国民性格等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身上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很难对人生价值、幸福生活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无法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不能很快适应,面对人际交往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化、功利化,他们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陷人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从而谨小慎微、害怕交往、行为怪异。

2.父母人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状况在父母人格特征、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中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根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谦虚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父母粗暴蛮横、孤僻冷漠、夫妻关系不和等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使其任性、依赖、骄横,独立性差,逃避困难。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内疚心理,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反而容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或失去个性,若娇宠和溺爱孩子,对其错误言行、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缺乏适当教育,又会使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教养,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挫折教育不足形成消极心理。大学心理咨询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抗挫力比较脆弱,而以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于今,大学校园里强手如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色彩日渐淡化,但其生活经历简单,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偶然失败(如成绩不如人、奖学金未评上、失恋、受处分等)或自尊心受挫,便耿耿于怀,容易消极懒惰、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因家境条件不好或亲友病故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内向敏感、自卑抑郁。

4.学习紧张造成焦虑心理。有的大学生进校后为保住高中时代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加大。大学里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多,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应激状态,有的考生考前失眠、考试怯场。因所读学校不理想、专业选择不当、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压力加剧,焦虑不堪。

5.经济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悬殊大,且消费多,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人情消费、“品牌”消费、恋爱消费等各类生活费。同学之间易攀比、讲排场,由于物质的贫乏会被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就靠或找亲友借钱来维持体面的生活。由于学费高,有的学生想去校外打工但又怕影响学业,在校内愿意从事勤工助学但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怕人瞧不起,结果自卑、抑郁、烦恼,形成持续的消极心理。

6.就业压力造成恐慌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面对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的冲突与选择,他们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急于毕业又怕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难以树立。他们慨叹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以往进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现在受专业、性别及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岗位。看到学长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灰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深处充满优虑。许多人为了就业不得不压抑个性去做本不喜欢的事,参加各类培训班,准备相应证书的考试,导致心理重负。

7.社交不良形成优虑心理。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中小学时代,社会接触面扩展,若不以健康心态和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交往的不良冲突:如与父母的代沟、与同学亲友及老师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矛盾等。大学生大多是与老师、同学、恋人、家人及亲朋好友交往,只不过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基本交往技巧,不知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过分关注自我,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自命不凡或过于挑剔,一旦不合己意便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敢参与,担心失败;有的因贫穷、成绩不好或受过处分,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往,造成封闭自傲或自卑。有的渴望交往,得到友谊,但沟通不良,有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及消极等待均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心理健康。

8.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惑。爱情是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大学生性生理趋向成熟,但因性知识暇乏、性心理异常、性行为压抑而苦闷仿徨。西方性文化冲击影响性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性认知偏差、性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障碍和性适应不良。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异性朋友,想人非非,陷人单相思。有的不知如何宜泄和释放性意识;有的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导致窥阴癖、恋物癖。有的涉人爱河中不够理智冷静,到校外租房同居,使女生怀孕。有的恋爱低龄化,大一就公开谈朋友,同桌自习,同桌吃饭,在众目睽睽下依偎搂抱不足为奇。有的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害怕影响人党、评三好学生和各种奖助学金而压抑这份感情,从而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当理想的交友恋爱状态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或失恋时,他们就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甚至轻生。

9.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成熟和不成熟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认同失调的现象,且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影响深远。有的个性存在缺陷,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如为朋友关系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而苦恼,为自身形象欠佳而悲观。有的不了解自己的优点,有无能感,感到不被他人重视和接纳,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评估偏高,认为自己能干大事情,时时处处应走在同龄人前面,形成优越感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定势心理。有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焦虑,怀疑自己,缺乏自信,过分担心将来。有的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也不多管闲事。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学习成绩不在乎,一学期几门功课不及格也不着急,甚至对处分也不在乎。有的对学校正面的宜传教育内容不假思索,一概持冷淇甚至抵制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倍为推崇,其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性格、气质等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结合教学过程并利用讲座、专栏、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积极、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冷漠严厉、喜怒无常、惩罚无度,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

2.发挥学生工作专职干部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的专职干部要用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塑造学生,做到自信自强、民主平等、宽宏大度。若自己思想上有模糊的概念,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会乘虚而人。

学工干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高尚的情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洗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采取积极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客观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开阔胸怀。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促进其自我认识的完善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抗拒诱惑,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性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技能,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学会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有社交恐俱症的学生,要通过团体咨询和积极暗示,让其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走出自我,融人集体。加强大学生个性健全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其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烦恼、调适情感、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和承受挫折。

把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既按社会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也要满足其个人的合理需要。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促进其科学发展、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成长。常到学生宿舍谈心,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条件和观点感受,使之受到关心、得到尊重,寻求积极的改变。做到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宣泄和放松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对校园内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的情感信息要给予适当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态的深刻把握,同时要扭转其寻求心理咨询可耻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和培养专业兴趣。创设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高雅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心情舒畅,激情涌动,力量倍增。

规范建设校园网络,创设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清除网络垃圾,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培养一支既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又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队伍,开辟网络党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院系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聘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工作,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的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等相结合,辅之以暗示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加以疏导和化解。心理咨询室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温馨的布局、美观大方的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气氛。注重个案分析,认真分析起因,对症下药,对重点学生加强跟踪和干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自觉预防心理疾病。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报纸、橱窗、板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系统开设生理心理课程并纳人教学计划,如爱情与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练、大学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好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心理节或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优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愿望、需要、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听讲座、心理测评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评价、完善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个性。正视自己的得失,不盲目与人竟争,避免过度紧张。悦纳自我,放弃完人和超人的念头,对自己不苛求,多一些平常心。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辩证和多角度地看问题,审时度势。面对失意的现实遭遇,能运用激励法(将成功人士的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补偿法、转嫁法(用诙谐化解困境)、升华法(把低层次、不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转化为建设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措施,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心理免疫力。当受到自卑、沮丧情绪包围时学会情绪自控,或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获得心理平衡,强忍着眼泪反而对心理健康不利。

正确认识同学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努力从自我做起,善解人意,在理解、维护其需求与尊严,学会宽容和感激他人。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惰性、厌学、惧考、怯场、舞弊心理,掌握学习规律,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善于从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选择恰当行为。培养恋爱道德,妥善处理感情。扩大交友范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根据自己的业缘、地缘、趣缘、情缘圈,既注重同辈间交往,还注重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锻炼交往能力,在交际合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参与意识,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寝室文化、科研学术或其它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活动、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发展的个性。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2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笔者根据对学生情况的总结、分析, 认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大致有:

1.学习压力过重

现在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势必导致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 从而造成学生长期过于紧张、压抑, 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某些学生的学习压力, 简要归纳起来有两种: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如不少父母把“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孩子, 他们把自己过去没能实现的梦想期望在孩子身上变成现实。这种过高的要求会对这个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压力, 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二是学生自己施压。不少学生往往原来学习成绩不错, 一直是在家长、老师、亲朋好友的赞颂声中长大, 总是想永远有优异的成绩, 永远有鲜花和掌声, 往往会对自己定出过高的学习目标, 一旦出现某次考试不理想就感到十分烦恼和害怕, 出现焦虑、多疑、抑郁、嫉妒等心理障碍症状。

2.教育方法欠妥

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正确的主要表现有三种:第一, 对子女过于溺爱。父母从小开始对其百依百顺, 孩子是真正的家庭小皇帝。这种在“一帆风顺”中长大的学生, 心理受挫能力往往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一个人来讲, 出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心理受挫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第二, 过于给予。现在的父母错误地认为, 只要在物质上满足自己子女的需求, 就已尽到父母的责任。他们根本没有想到,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 更需要在精神上关心、情感上呵护他们。第三, 父母对孩子不信任, 有戒备心理。孩子到了青年时期, 他们往往希望自己有一块秘密的小天地, 有些事情甚至也不想让他们的父母知道, 而父母最想掌握孩子的动态, 从而加剧父母对其的不信任程度。有的家长为了知道孩子的行为举止, 采用盯梢或安插耳目的办法。孩子一旦知道实情, 感到自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 往往会有逆反心理, 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二、学校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学校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 我们应该研究一些对策, 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或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的产生包含复杂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但我们 应该做好这样三件工作:第一, 老师要转变观念, 不要把分数、升学率看得太重, 不要简单地以学习成绩评判学生。第二, 家长在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上要实事求是, 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过高要求。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行对待孩子。第三,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看待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盲目地对自己施加学习压力。

2.做好家长教育工作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由于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 因此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对家长教育指导的渠道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值得注意的, 现在有些学校的家长学校往往只是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忽视家庭教育的内容。有的家长学校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第二是家长自学。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报刊、书籍, 增长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家长教育指导的内容可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青少年教育方法方面的知识;二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家长懂得了这两方面的知识后就会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引导, 教育自己的子女。既不一味地迁就孩子, 又不动辄训斥孩子, 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空间, 使他们健康成长。

3.重视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由于多种原因, 在我国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长期不被重视, 而且常常把某个人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偏离正常人行为的问题, 视为政治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因此, 要使教师重视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必须着重做好这样两件工作: 第一, 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简单地认为学生的一切不良表现都是思想品质有问题。 要认识到, 如果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质处理, 非但不会有成效, 反而会加剧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二, 教师要多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对心理学原理应用的不重视, 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心理学知识掌握得不多, 所以教师应通过自学或进修再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学会简单的心理辅导方法, 以适应工作需要。

4.重视中学生性教育

对这个问题, 许多有识之士和专家, 早已大力提倡, 教育主管部门也早在这方面作出了有关规定和编写了教材。但许多人还是谈性色变, 认为对青年学生进行了性教育有没有必要, 甚至是有害的。要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在于父母和教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负起责任。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粗心大意;感知失真;思维定势;注意力不稳;记忆暂段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05-03

在数学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或者测试中,经常会有学生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他们或是抄错了数字,或是看错了符号。说他不懂吧,教师轻轻一指,他就知道怎样改正了;说他懂吧,却又“屡教不改”,老师只能摇头叹息:“现在的孩子真是太粗心了!” 学生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粗心大意”呢?又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加以矫正呢?我们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粗心大意的原因,及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感知失真

[成因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读书时,老师要求手指、口读、耳听,通过这样三个动作,学生出现粗心的现象较少。而到了中高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测试时,不准出声阅读,就会出现读题笼统、粗糙、不精细,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学生对相近的数据与符号分辨不清,比如将9抄成8,将加号抄成除号。阅读速度加快,也会出现学生读题读不到底的现象,对于关键词没有看出来。如1000元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3.20%,到期共可取回( )元利息。学生看到“共”就结束,认为是求本息和。

[教育对策] 培养学生精确的感知力

针对学生感知失真、粗略、孤立的现象,教师要强化学生整体、精确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出初次感知,如果初次感知不精确,先入为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因而对新知识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容易混淆、忽略的地方,教师要突出强调,甚至进行专项训练。例如“倒数的意义”,教师就要突出“积是1、两个数、互为”等关键词:“积”代表了运算,“1”代表了结果,“两个数”代表数量,“互为”则表示相互的关系。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与强化,学生才能对倒数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次是多管齐下,注重方法,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方法的选择上,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动眼观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实际感受1米、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公顷的大小;到超市去看一看价格的多少,掂一掂500克、1千克的重量。这些不仅是积累生活数学的经验,也能够为学生的估算、验算提供帮助。其三要强化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解题时对一些关键字词,要看清看准,甚至用笔画出,提高正确性,减少粗心大意的几率。

二、思维定势

[成因分析]学习数学总是需要一定的练习量,通过必要的练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反复的强化练习,也会使学生用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积极的一面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加深了记忆;消极的一面是对变化后的相似题型产生思维定势。比如圆锥的体积V=■SH,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强化圆锥的体积要乘■,以至于学生看到求圆锥体积,就不自觉地乘■,但如果变成如下题型就会出现错误: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育对策: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力

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比如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这些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应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其次是强化练习的对比,通过变式训练、对比训练,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每个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开放练习、对比训练,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更能避免思维定势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注意力不稳定

[成因分析]学生在作业、考试时需要有宁静、安静的心态,但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声、光、电以及幽默活泼的教学语言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社会上电视、电脑、手机等快餐式文化,加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易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也使得学生的心难以安静下来。上述诸多的因素以及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在解方程■x÷■=5时,学生会只注意到“÷■”,从而将方程错误地解答为■x=5×■,理由是“除以一个非零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未能区分除法运算法则与等式性质之间的差别及运用范围,导致解题出错。

教育对策:培养学生专一的注意力

专一的注意力是保持学生不粗心大意的关键,但由于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较强,有意注意较弱,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对缺乏良好自控能力的学生,要指明玩与学的时间划分,并积极引导和提醒,使他们明白该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该玩时要痛痛快快玩。其次控制作业的时间与难易度,学生写作业的时间过长容易走神,因而需要控制时间的长度,即便需要长时间,中间也需要一定时间休息;作业太难或太易,也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太难,他们会感到难以完成,觉得枯燥;太易,则会不屑一顾。其三是进行一定的干扰训练。小学生抗干扰的能力一般较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在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噪音时阅读课文,完成定量作业。当然,干扰刺激的音量,以及训练时间的长短、训练的次数,应遵循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弱到强、从易到难的原则。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需要及时鼓励,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都应该及时加以表扬。

四、记忆暂断

原因分析:记忆不仅是存储信息,更重要的是准确输出信息。学生在作业、测试时,容易出现紧张、浮躁、急躁等不良心理,使得所记忆存储的知识信息暂时中断,出现遗忘性差错。比如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6厘米,高4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由于求圆柱的表面积,既要用到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还要学会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同时计算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这时学生就会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不是将底面积算成了一个,就是忘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甚至出现圆的周长与面积混淆、计算不加小数点的现象。而如果单独求侧面积、底面积,学生则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

教育对策:培养学生持久的记忆力

亚里士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记忆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但恒久深刻的知识贮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计算中的粗心大意,教师要强化口算训练,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25×4=100,1÷8=0.125等特殊数值的计算结果,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这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计算。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记住一些画线段图、示意图、直观图的方法,帮助其经历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进而形成一种解题的策略,内化为一种学习习惯。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估算方法,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一般情况下,自行车每小时行走15千米、一亩(666.7平方千米)水稻产量约为700千克、一瓶墨水约60毫升……这些有助于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快速验算结果的正确与否。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4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利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遏制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因素,也存在主观的个人素质原因,本文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加大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尊重教师的和谐管理氛围。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对策

一、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力度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因素,增大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等现象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

2.家长期望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幼儿园和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照顾好,但幼儿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地方他们都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就是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哪里碰着磕着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过来质问老师,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我把小孩子放在这里,你就有责任把他看好,碰到一些素质不好的家长可能会当场破口大骂。这时老师也只能够把委屈往肚子里面咽,毕竟孩子出现了问题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家长有时候就是不体谅老师。

3.个体差异性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在如今的社会,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在幼儿园里,她们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还要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一些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她们一方面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建议

1.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激励

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岗与爱心精神,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施方方面面的精神激励措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及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幼儿园特别是园长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

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3.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

4.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激励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从生活角度还是工作角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唯有得到相应的对等待遇,才能坚持发展下去。延续生存发展的单纯的衣食住行,其它物质生活需要,都应该有劳动报酬来补给。对于幼儿园教师,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学前教育辅导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做后盾,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公正合理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实现教师生活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与供给。

5.提供公平晋升发展机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以及晋升制度改革,是持久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策略。各基层幼儿园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竞争的同时,要尽量为聘任者提供有利于晋升的机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幼儿园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文凭,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和目标,为那些乐于奉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幼儿园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

结束语:幼儿教师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深化,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激励效果,全面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和科学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重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2]苏碧洋.幼儿教师健康心理初探[J].早期教育,2003(9).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论文摘要: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级师范班、级师范班、级师范班共21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21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中专学校后,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过分担心考试。在考试前过分紧张的,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僵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地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人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5)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6)服务设施不够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

(7)受家庭经济制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进人小康的家庭逐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前中专学生的消费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调查发现,有38.3%的男生和29.0%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能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很大。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健身观念的影响,人们虽然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体育消费观,但有些场馆、健身房收费偏高,加上当前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不断增多,使较多的学生望而却步。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

(6)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互助的教学气氛,这有助于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运用教育手段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克服运动中的心理障碍。

(1)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中专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中专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中专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中专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史媛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掌握着新思想、新技术,是国家的高等学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对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被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在承载着梦想的同时,他们肩负着太多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中的许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担着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病率有增无减。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个人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各方各面应当联起手来,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里有落差

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感到不适应,心里有很大的落差。在高中学习阶段,有的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把大学描绘成了天堂,无忧无虑。但是现实中,大学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大学里云集了许多优秀学子,我们不再是唯一的佼佼者,学生感到了落差;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同于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有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

2011年,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环境存在顾虑,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接待了多名学生。大学生面临着多种不适应,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

现在已经不同于以往包分配的教学体制,上大学不等于有好的工作。尤其是最难就业季的来临,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当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时候,自己容易感到失望。

(三)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不如意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恋爱并非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遭受挫折,失恋后会产生悲观情绪等;大学生对性的冲动也会诱发心理问题,比如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心中迷茫

随着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对自身责任、义务方面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比较渺茫,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迷茫、绝望的境地。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否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五)人际交往困惑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迷恋网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很形象地表明人际交往的困惑。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使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困惑,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定位,也不利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六)压力的不断膨胀

现在的大学生常常用“压力山大”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抱怨自己顶着太多的压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除了外在的压力外,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对自己施加压力,总是把自己比作成救世主,无缘无故的让自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不少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恐惧失败感。他们压力的不断膨胀,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很大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

2013年4月份,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陈因为“压力山大”,欲烧炭自杀,幸好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将小陈救出。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心理压力导致的严重事件,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指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在的大学课程中普遍缺少心理教育课程,不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适当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向学生教授一些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党委应当适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指南;开展万名学生心理健康签字仪式,引起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例如: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学校都会相应的开展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校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促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组织各院系、班级的拔河比赛、篮球友谊赛以及联谊会等活动,形成一种友好、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进行引导外还应当进行积极地治疗。学校应当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并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治疗。就像治病一样,只有及时得到救治,才会遏制恶化的势头,避免更严重的情况的出现。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倾诉或者发泄的场所,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表面上有着诱人的光环,但实际上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生不良心理成因及其对策探究 篇7

一、个案分析

王××是一个聪明秀气的女孩子,从外表一看,大家都会认为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初中阶段,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松散,王××屡次违反学校的规定,抽烟、喝酒、公然和男生在学校楼道、操场亲昵,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屡次谈话无效。中考失利后,进入中专学校就读。没有了初中封闭式的管理,王××更是肆无忌惮,不服从老师的管理,校外喝酒抽烟,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家长更是束手无策。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1. 抑郁、孤独、逆反、粗暴

好多学生从小因为父母离异,孩子的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且从小缺乏良好的教育而造成心理闭塞不愿意与别人接触,缺乏自信心,得过且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职校单亲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如下:不喜欢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及时沟通甚至拒绝沟通交流,很少有微笑,常常郁郁寡欢,做人做事的行为粗暴偏激。

2. 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大多数职校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且从小未受过表扬,所以他们在学校里找不到成就感,得不到老师的赞扬和学生的关心。且家庭不完整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受到的关爱和亲情教育也远不如正常家庭的同龄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他人。由于自卑和缺乏自信,以至于长期精神萎靡不振、心理发生扭曲,心理承受能力差。到了职校以后,这些单亲学生仍然显得胆小怕事沉默自卑,消极处事。

4. 情绪不稳,厌学现象严重

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志趣较低、厌学情绪严重。尤其是单亲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或者睡觉、上课讲话、听音乐玩手机,甚至逃课旷课。在我所了解的单亲学生里很少有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向老师请教的;单亲学生对学习成绩好坏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能混一天就是一天。

(二)学校原因

在现代中职学校教育评价机制中,成绩和升学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蔓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个性发展被埋没。从而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把精力用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寻衅滋事,无事生非;另一种是心理闭塞,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产生。

(三)自我认知能力差

王××这样的孩子在中职学校不是个例,之所以产生这种后果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叛逆思想严重,交友不慎,加之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情况只能愈演愈烈。

三、矫正中职生不良心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像王××这样的学生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现代教育的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规划未来的美好蓝图,并指导学生实现理想的方法。而且中职生好多课程都旨在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不仅在上课过程中将积极向上的思想融入课堂,而且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二)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1. 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容易躁动,遇事不冷静处理,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学校要配合家长积极引导学生冷静处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作为他们最好的倾听者,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2. 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应特别注意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自控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 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三)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班主任在课堂上是老师,课下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平时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生活、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激励和提醒。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帮助弱者积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树立健康而阳光的心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有所行动,形成育人的合力。

摘要:对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职生,不良心理,策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中间生” 心理成因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李尚明(1956- ),男,陕西平利人,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陕西安康725000);董文军(1964- ),男,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陕西汉中72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89-02

大学“中间生”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在思想、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处于中间状态,既非优秀也非后进的学生。由于他们通常默默无闻,容易被人们淡忘,就像穿着灰衣服的很不起眼的大众人群,又称“灰色学生”。中间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大多数,对他们的心态、成长及教育的研究与探讨无疑会有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大学“中间生”的意义

大学“中间生”现象的研究,属于高等教育学范畴。笔者专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教育期刊及相关文献,极少有人涉及此领域,较多论述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对大学“中间生”的专题研究,国内外还是一片空白,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非不重要。

1.“第10名现象”值得教育界深思,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也依然存在。1999年10月29日的《北京晚报》援引了《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根据自己所做的一份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第10名现象”。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近20年,他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者工作的学生中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3名的固然是“尖子”,但第10名前后直到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10名现象”。

其实,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21~1923年间,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选择了1528名(其中男生857人,女生671人)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长达40年的调查研究,直至1960年他去世。特尔曼去世后,心理学家西尔斯等人继续进行该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当年智商超常的儿童在成年后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些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没有一个能取得杰出成就。

受此启发,笔者专门研究统计了某地方院校近30年来毕业的学生,从中择出“校友录”中的知名人物83人,包括正县级以上的领导、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专家、教授,在地方有名的企业家及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各行业人才。通过调查发现,这83人在上大学期间在班里处于“中间”状态的有71人,占85.5%,处于“优等”状态的4人,占4.8%,还有8人居然是班里的后进生,其中2人还受过处分。上述研究都说明,“第10名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现有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的功能观、教育评价观都值得反思。

2.研究大学“中间生”现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未来办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素质教育的含义有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中间生”,是有悖于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即学生能否成为“栋梁型”的人才,关键是看他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可以对“第10名现象”做这样的解释:第一,传统的“优等生”则往往优在德(实质上是听话)和知(而不是智)上,并非全面发展,而“中间生”往往发展比较全面。第二,“中间生”既无优等生怕失败的心理压力,又无后进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育界应当认真研究大学“中间生”现象,在实践中更关心其成长。

二、大学“中间生”的心理成因及行为特点

笔者曾于2002年10月在某地方高校大三学生中,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班内年度综合测评中处于中等状态的153人(其中男93人,女60人;农村生源105人,城市生源48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令人深思。

1.智力状况居中者较多。与社会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状况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这一群体中内部成员智力差异不大。被测评的153名学生的平均IQ值为103,最高的值为110,最低的为97,相对集中在100左右。而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对比测验则差异较大,虽然均值也在100左右,但两极分化明显。

2.甘居中游。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明显。一些高校采用了综合测评的方法,即将德、智、体、美、劳、心诸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进行量化赋值,根据学生的表现确定综合测评的名次。在对“综合测评”态度的调查中,“中间生”有8%回答很在意,82%回答比较在意,还有10%回答无所谓。而优等生有90%回答很在意,6%回答比较在意,4%回答无所谓。这说明中间生甘居中游,关注名次,但又不特别在意。而在同一次调查中,有62%的中间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特长,而只有36%的优等生有自己的特长。这表明:中间生虽然在竞争心态上甘居中游,但并不等于无所事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分散在各种活动中。

3.顺从听话,随大流。“中间生”在思想上有各种类型,但在行为上都喜欢随大流,即不一定走在最前面,但决不能落于人后,在学习成绩上考试及格即可,在集体活动中从众。从众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这是表里一致的从众;二是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个体是否从众取决于情景因素、人格因素等。“中间生”之所以从众,同样也与他们在班内所处地位、智力状况以及人格因素等有关。

4.“中间生”群体的变与不变。“中间生”群体是变化的,这种有三种情况:一是原来属优等生(特别是班干部),由于种种原因,变为“中间生”,滑向“中等”行列。在调查中发现,由一、二年级的前10名滑向中等行列的占“中间生”总人数的73%。二是后进生跨入中等行列。调查还表明,一、二年级的后进生跨入中等行列的人数占后进生总数的6%,相对较稳定。三是“中间生”群体本身的变化,这是相对稳定的,一、二年级的中间生有86.3%到三年级仍然是中间生。

5.“中间生”的性别、城乡差异。在“中间生”中,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92%,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87%,表明男生两极分化较女生明显,优等生和后进生相对较多,女生相对平衡。在“中间生”生源地的比较中,农村生源的比例要高于城市生源的比例。值得关注的是,在优等生中,城市生源只占38%,而农村生源却占62%。这与农村学生能吃苦有关,但其经济压力及城乡的巨大反差可能使自己放松要求或者产生自卑感,因此“中间生”的比例更高。

可见,现在的大学“中间生”,在中学时代绝大多数属于优等生,进入大学后成为“中间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智力上的制约,又有个人价值观、人格、性别及城乡文化环境等诸多影响。

三、大学“中间生”的教育策略

大学“中间生”占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的素质和未来的成就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校质量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讲,决定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的正是这些并不起眼的“中间生”的质量。因此,对大学“中间生”的研究和重视尤为重要。

1.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大学“中间生”现象。大学“中间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学生不像优等生那么耀眼,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被人歧视,他们常常在默默无闻地学习、思索和观察,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渴望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因此,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中间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及思想动向,防止他们做出为出名而出风头的消极举措。其次,教育者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中间生”,把“第10名现象”与“中间生”联系起来。再次,不能单纯地用“综合测评”的结果去裁定大学生,而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重视大学“中间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克服人格上的消极成分。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在来访者中,“中间生”的心理问题最多,也最典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易于在茫然中产生空虚、无聊心情,易于迷恋网络、小说等。因此,对这些学生应加强管理,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开展心理指导和人格分析,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3.对大学“中间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中间生”的自信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学习的革命》认为,学习—经过了变革的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护照,并指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两个科目,即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调查表明,接近50%的“中间生”并非不喜欢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自己由“优”变“中”,或者一直处于中等状态。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以致怀疑自己的智力,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许多“中间生”反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中问题无处问、学习压力大、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不会自学、不知学什么、不会做笔记、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知如何利用参考书、不会考试等。因此,对“中间生”进行专业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育的关键,既要肯定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更要在专业学习的方法上加强指导。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或举办一些讲座等,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4.利用大学“中间生”易于“从众”和“服从”的心理,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极暗示作用。从众是指个人因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服从是指个体受群体规范和他人压力,被迫做出符合规范和他人意志的行为。服从不同于从众的显著特点是更具有强迫性。“中间生”从众与服从行为较另外两类学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从众以求平衡心理;认为自己判断正确,但迫于多数人的意见,怕遭非议而从众的盲从心理;无目的、无意识地接受群体情绪感染而从众的被动心理;愿居中流的平稳心理。“中间生”大多易于从众、乐于居中,这是进步劣势,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他们乐于求知,热爱专业,通过创造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使他们善待竞争、乐于竞争。

5.针对大学“中间生”性别、城乡差异,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女生和农村学生相对比较踏实,但由于学习方法死板,因而“中间生”较多,因此,应注重其个性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而男生和城镇学生两极分化明显,其中“中间生”变化波动较大,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在教育策略上应当侧重于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总而言之,“中间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其成因十分复杂,既有高校体制的原因,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成因,分析这些原因和成因,对高校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篇9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不完成作业,不爱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自由散漫,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更有甚者的是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师生矛盾激化,学生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逃学后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萌生辍学的念头。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就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二、现状分析

(一)富裕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城市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结合部中的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存款多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例:小陈同学,小学时成绩一般以上,人比较聪明,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家里,他俨然是个“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他,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熔了,一旦有个身热头痛、感冒的,父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他团团转,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一星期,多则十天、半月的,随着年级的升高,拉下的课很难补上,小陈就由此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还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靠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复读机、手机、赛车等等,甚至到穿着打扮都是名牌,几百元钱的一件衬衣不在话下。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地纵容、容忍。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还不如随他去。”原来,这位家长的儿子曾扬言,父母若是逼他做作业,不给他看电视,他情愿从他们所住的五楼上跳下去。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厌学情绪才怪呢?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往往环境较好,这本来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但由于有的家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过年过节更甚,他们通晓达旦地打牌、搓麻将等等,对孩子不问不闻,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耳濡目染了这些不良习气,使他们小小年纪就爱上了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有的孩子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而抛弃了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二)离异、单亲家庭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感,但是由于相见的次数极少,大多数通过电话交流,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的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最佳教育方式,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讲道理。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厌学。

(3)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例小韩同学,后母对他的事情一例不管,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难得回来一次。于是,小韩便成了“游牧民族”,自由自在,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自制能力又不是很强,学习也就一落千丈了。(4)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例如小丁同学,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而自身性格又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于是他就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偷东西、打群架等等。慢慢地,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弃学念头。

(三)家长自身因素(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教育给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家庭不和

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他们对孩子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4)家长本身原因

由于农村城市化。原本比较分散的农村,现在比较集中了,但农民中的一些陋习(尤其是赌博)也由此而越演越烈,父母成天沉醉于此,做子女的能不受影响吗?这种家庭的子女也容易产生厌学。

三、建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惶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他又说:“对劳动永远保持崇敬之情,这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幸福源泉”。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

2、言传身教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交友情况,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各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上一篇:中班认识线条美术教案下一篇:委托售房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