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工匠精神(推荐8篇)
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工匠者,乃精雕细琢之人,一颗细腻心,两只勤劳手.。在很多人眼里,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死心塌地的干一件事就是工匠精神。其实在很多时候,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激情进取、拼搏创新、快乐工作、自信自强、诚信互利、严谨、严格、求实、求是-------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所在。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正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工匠在过去的眼界中是专注,踏实,精益求精的一类人。而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拥有同样精神的互联网人,更是让世界尊崇。最重要的是,工匠精神是要投注心力达成卓越,坚決否定投机取巧,即使那么做可以省下些许支出,也絕不妥协。具备工匠性格的家族企业,会尽全力让自己成为佼佼者,並且尽力維持佼佼者的地位。這些企业投入心力,希望未来能够继续经营,所以非常重视永久和投入。這些企业希望能永远都站在技术领先的地位,也会在公司政策、态度和经营宗旨中,清楚表明這种想法。抱持工匠精神的家族企业为了要能一代接一代,持续达成並且提升品质水准,会投入极大的资源。
在现代社会,工作,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但细细地想想,工作更是一个积累自己能力、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不工作就不可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所以说,工作是一块基石。当我们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努力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已在起跑线上赢了别人,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匠人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智路从九岁直到今天,除了生病以外,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他说:“我喜欢反复的日常生活。我不喜欢休日。我在工作的时候最快乐!”我想,他之所以完成这么伟大的业绩,正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话明确概括了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
匠人精神的第二要素是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这不限制于某一特定范围,而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可以发现那些不断研究、探索,在某一领域上独辟蹊径的人。孔子先生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像他自己说的“学如不及”一样,当许多弟子向他求知时,他一生从不骄傲自满,而不断地学习、积累并总结经验。
匠人精神的第三要素是坚强和忍耐。我们一般把那些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一般境界的人叫做“匠人”。但我们周围缺少真正称得上“匠人”的人,是因为成为匠人,需要千秋万代的时间,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时,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
有很多例子证实了工匠精神的意义。例如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是意大利。仔细观察意大利的工业企业就会发现,“豪华游艇”,“超级跑车”,“奢侈品”,“数控机床”,“高端厨具”等等产业非常发达。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造,甚至是单独定做,同时以手工业为主,并且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非常高。在单一产品上精益求精,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并且销售对象以高端商务人士和富豪为主。生产的这些产品,凝结了劳动者的大量心血,事实上已经很接近艺术品了,劳动者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被称之为工匠。这些工匠对自身的工作极为认同,甚至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工匠,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工匠非常重视技能的传承和产品细节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工业强国地位。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
工匠精神并不神秘。说穿了,就是精、益、求、精4个字。只要我们能把这4个字融会贯通,让精益求精成为每个生产环节和每个管理监督层面上的每个人的工作精神、劳动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把违背精益求精的一切行为模式视为工作乃至生活上的底线和警戒线——这世界上还有13亿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吗?完全可以这样设想,目前中国在经济“换挡期”所遭遇到的种种供给侧方面的难题,都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孵化中得到相应的破解;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在产业转型产品转型工艺转型中所渴望的那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质的飞跃”也不会可望而不可即。同样,有了“工匠精神”,中国消费者在大量购买国外产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个性化需求还会迟迟得不到满足吗?
话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让“工匠精神”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扎下根,扎住根,却绝非易事。笔者所说的“扎根”是指使“精益求精”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内在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没有长久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推进,恐难奏效。其根本原因,或者说与之抗衡的力量恰恰来自我们的历史传统,来自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劳作方式,在数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与固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一种田园牧歌式、豆架瓜棚式、桑麻耕读式的松弛怡然随意,早己嵌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如果我们把在自然经济中形成的农业社会的生活理念视为“工匠精神”的潜在阻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对金钱赤裸裸的膜拜与渴望的社会氛围,那种毫不掩饰不顾一切地试图迅速发财的急切心态,则会彻底瓦解“工匠精神”。浮躁的确是工匠精神的大敌,而由贪婪的欲火作背景,以投机取巧为时尚的浮躁则是一切精益求精价值观和生活原则的死敌!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要想在一切生产领域树立“工匠精神”,就必须首先以强力手段制止那些毫无道德约束和信用底线的非法牟利行为;强力制止目前依然大量存在的,手法不断翻新的制假造假活动。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让“工匠精神”得以健康生长的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事实上克服浮躁,并在各行各业形成严谨、认真、好学、钻研的社会风气是培育和滋养工匠精神的最佳土壤和最好的孵化器。
中国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里?手机或者其他大规模生产的东西?并不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并不能体现工匠精神。那中国到底有没有工匠精神呢?
举个例子,中国铁路人。回首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的发展模式,中国高铁已经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近几年的不断开拓创新中,独占世界铁路发展的鳌头。从美丽的海滨到苍茫的戈壁,从广袤的平原到隽险的山川,从南方清秀的江湖丘陵到东北极寒的冰天雪地,一条条高铁线宛如一条条巨龙盘旋在神州大地,一列列高速动车组仿佛一道道光束穿梭在山河百川之中。
中国高铁的先进科技水平全世界有目共睹,能建设于各种地形,能适应各种气候环境。正是具备这样的优点,李克强总理才会多次在外交场合上自信地向各国宣传推销中国高铁。
为什么起步较晚的中国高铁在短短十来年间发展如此迅猛,科技水平已超过了拥有五十多年高铁发展历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笔者认为,真是中国铁路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世界领先的质变。从线路建设到车辆制造,从行驶运营到检修养护,铁路人在原有的科技水平上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并将自己严谨、耐心、专业、敬业的优秀品质投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
建筑行业质量“三个特点”决定工匠精神的特质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的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具有隐蔽性。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最后装饰的效果和外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基坑挖完就要埋掉,坚固的桩基也埋在地下看不见,钢筋绑完后又打上了混凝土,钢筋也看不到,等装修完之后混凝土也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和寿命,是它的核心质量。
二是建筑产品在国家和个人财产中所占的比重大。比如,对国家而言,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要盖大厂房,所需经费占该企业财产的比重也很大;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买房大多需要花半生的积蓄,或者还要贷款,分量之重更毋庸赘言。
三是建筑产品是多学科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建筑学是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文、艺术、环保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是集大成者,既要传承历史的沉淀,又要面向未来。它是凝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看的是文字记载和历史建筑物,有历史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建筑来看的。我们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
从建筑行业质量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不能对社会负责任、不能对生命负责任、不能对财产负责任的人,是不配做这个行业的;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是不能做这个行业的。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建筑行业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品质。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中建一局所培育和践行的工匠精神,不是说需要一大批拿着泥瓦刀和锤子凿子的匠人,而是需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造全过程中渗透“匠心”和服务。基于这点判断及行业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业主的合约要求、潜在要求、表象要求,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是底线,是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第二重境界是有“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顾客梦想之需求”的专业实现能力。这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和不切实际的蛮干,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技术实现的无限可能。比如,我们在深圳建了教科书上没有讲授过的平安金融中心600米超高层,做了1 000米的泵送实验,承建了几乎所有的超洁净电子厂房;我们用“逆作法施工”建造的俄罗斯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有了地下空间,改写了彼得堡的建造史。这些都是专业实现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境界。
第三重境界是有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能力。比如我们的即墨蓝色新区项目模式,把政府方、投资方、建设方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集投资、设计、施工、营运于一身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升了供应侧服务能力。这种能力的立足点在于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因为我们做工程,是以赢得社会赞誉和认可为前提的。客户选择我们,是对我们做人和做事体现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可。
“5.5精品工程生产线”集中体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
中建一局目前在施的工程项目有808个,施工面积1.3亿平方米,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和俄罗斯、德国、赤道几内亚、科威特等国家。我们提出,无论工程在什么地方、规模多大、类型如何,都要坚守这样的质量底线——最差的也要做到行业中等水平以上。我们按照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首创了“5.5精品工程生产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5.5的前一个5是“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管控、阶段考核、继续改进”5个步骤。目标管理,就是明确客户需求,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精品策划,就是把对过程品质的理解转化为施工计划,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过程控制,就是管理好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保证其精品再交给下一道工序。阶段考核和持续改进,就是PDCAS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Study培训)。我们运用于管理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个循环的过程就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从业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5.5的后一个5是“人力资源、劳务管理、科技管理、物资采购、安全管理”5个平台。真正体现企业实力和时代特征的是这5个平台,是对5个步骤的有力支撑。我们能做到的深度、高度、跨度,包括智能建筑等,都能在平台里体现出来。
这两个5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一座座精品建筑。有了这条生产线,就能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建设时间跨越30年的国贸一、二、三期,长安街上的26座建筑、以“水立方”为代表的8座奥运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国在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津塔等,这些地标性建筑都是“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产品,体现了中建一局践行的“工匠精神”。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当下已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建一局提出了“1135战略体系”。第一个“1”就是明确1个目标,即成为中国建筑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成为“全球工程总承包商的第一品牌”。第2个“1”是“品牌兴企”战略,从产品美誉、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人才队伍4个维度打造品牌,从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来体现“工匠精神”。秉承这一战略体系,中建一局将以获得中国质量奖为新起点,继续坚守和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的先锋,成为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郝幸田)
2016年06月21日 11:28:04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西安,大学毕业的张小东自主创业,做起了皮匠。
图②: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洪源镇桂花村,紫砂工匠彭文峰在聚精会神地打磨紫砂工艺品。
图③:山东曲阜,传统手工艺者正在尼山石上描样。
图④: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正在打磨零件,他创造了36年无一次品的传奇。人民视觉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那么,工匠精神本身具备怎样的意蕴,才能流行起来?它之于当下的改革发展大计又有怎样的特殊意义?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在社会层面广泛激发或者深度培育这样一种精神?
本版“寻找匠心青年”系列报道已先后聚焦6位具备工匠精神的年轻人或年轻团队。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6位嘉宾,他们或是一身绝活的大国工匠,或是专门研究劳动关系的专家学者,或是经验丰富的工会工作者,一起廓清思想认识,梳理制度文化,探讨如何让工匠精神涵养我们的时代气质。
——编 者
嘉宾: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 王晓峰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吕国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董志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直属工会 李梅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 乔 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级技师 高凤林
什么是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 持续专注 守正创新
记者:探讨一个问题,首先要明晰它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注意到,工匠精神广为传播的同时,也存在内涵和外延被无限放大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定义工匠精神?或者说,工匠精神包含哪些重要质素?
董志勇:我以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内收敛的,他们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份崇高的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爱岗敬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工匠匠心筑梦。
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守正创新正是当今我国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
王晓峰:我的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我们熟知的大国工匠,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是前提;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而是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敬业、精业、奉献的问题。
高凤林: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其实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我们养成严谨、重视技能、形成专注的习惯,以此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还能作用于人本身,让个人在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
李梅宇:我的体会,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具体涵义方面,与几位的总结异曲同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大国工匠无一例外是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乐岗者。善于学习,勤于攻关的金刚钻精神,大国工匠都是爱学习善学习的,是持续改善、勇于创新的推动者。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是努力把品质从
99%提升到99.99%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苦行僧精神,大国工匠都是不怕苦不怕难、甘于寂寞、锲而不舍,永远在路上的修行者。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园丁精神,大国工匠都是率先示范、用劳模精神和精湛技能感召人、教育人的典范。打造品牌、追求卓越的弄潮精神,大国工匠守规矩,重规则,也重细节,不投机取巧,都是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弘扬工匠精神?
发展新理念 劳动新风尚 制造业升级
记者:从传播学角度讲,一个词语的风行,一定是契合了某种社会需求。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引起如此持续的关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决策层当下倡导工匠精神有什么样的考量?
吕国泉: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共鸣,确实是契合了现实需要。它首先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显然有利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落实落细,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同时,工匠精神也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深化和提升,是我们党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理念的重要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
工匠精神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也是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劳动创造,切实提升技术技能素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有力抓手。
董志勇: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国产业发展需要经历的农业输出、低端制造、中高端制造、创新科技中心的四个阶段中,我们仍停留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亟须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而绝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如果把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等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一大批产业劳动者身上的大国工匠精神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犹如断弦之弓,发挥不出任何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热血,他们才是真正的筑梦人。
乔东:中国掌握焊接技术的工匠不计其数,能够达到高凤林的技术水平的工匠也并不少见,但是能够对自己的产品达到“精心雕琢”甚至像“金娃娃”一样用心呵护的工匠却凤毛麟角。所以,我认为,如高凤林一样的大国工匠,他们创造的与其说是技术传奇,不如说是人生传奇和精神传奇。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精神价值追求和较高的人生境界,既不满足于一时的成事,也不满足于世俗的所谓成功,而是用生命演绎传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所以提“工匠精神”,重点在“精神”二字。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这也不可避免影响工匠群体,很多人更重视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业务技能,而忽视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价值追求。有些产品我们做不出来,恰恰是因为缺乏用心钻研、勇攀高峰的工匠;有些产品我们做出来却没有竞争力,也正是因为缺乏把工作当责任和使命的工匠。用“心”才会创新,使命感才会赢得市场的信任。我想这就是提倡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市场环境 激励制度 文化氛围 教育培训
记者:培育一种精神,让它落到实处、成为普遍的追求,本身就是慢工细活,需要从根本处的制度和文化入手,各位对此有何高见?
董志勇: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高度尊重劳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人才激励制度。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劳动的尊重与激励,远没有跟上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家的评判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已形成高度共识。优秀的工人或者叫工匠,他们完成别人不想做、不敢做却十分重要的工作;凝聚起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生产团队;在创新中改进工艺流程,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这无可争议地揭示,一位优秀的工匠就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建立一系列能够充分表现对优秀工匠劳动及其杰出贡献高度尊重的制度,成为迫切需要。
另外,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励制度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只要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无论其供职于何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单位,都应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支持。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国工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激发我国制造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王晓峰: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应做好“四个崇尚”。首先是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现阶段工匠精神缺失,同存在轻视甚至鄙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现象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崇尚技能,关键是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三是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四是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反观我们现有的制度与政策安排和评价体系,有不少都是引导人们急功近利的,追求“短平快”,催促人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重数量、轻质量。
这就牵涉到制度建设的问题,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使其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八级工的待遇可以达到工程师甚至更高水平。那时工厂的八级工,是企业的“牛人”,人们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让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人才体现得实实在在、淋漓尽致。因此,建议国家
有关部门应从“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来审视我国现有的有关制度。摒弃清理一批过时的制度,建立完善一批新制度。
高凤林:我注意到一种现象,我们在宣传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比如出现在媒体上的22岁特级技师,学校里的“大国工匠”,等等。大国工匠是标杆、旗帜,他只可能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出来。我们常说技能人员发展四段论:一是通过艰苦的基础训练,能干好;二是通过分析理解,知道为什么能干好;三是经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能说出来;四是通过广泛的求证,变成普遍规律写出来,不到第四阶段,真不能随便称“大国工匠”。
在媒介报道中还应注意,工匠精神显然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它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注意推出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端典型,突出一些能够提供方法加技巧的解决方案的人物,这也是“中国智造”的核心;要注意多层次宣传工匠的成长之路,让大家看得见、摸得到,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优秀的工匠也一样。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张永忠说。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张永忠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永忠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张永忠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张永忠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30多年来,经他手调试、维修的发动机数量早已突破万台大关。他也获奖无数:工厂十佳妙手、公司一级手艺师、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国兵装团体手艺人、中华手艺大奖……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张永忠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张永忠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张永忠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张永忠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凭借一手绝活,张永忠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参与完成离合器压盘分离不彻底、发动机拉瓦等攻关项目,独立发明G系列气门发动调整螺钉瓶颈工具,将发动机生产30%报废率降低为零。>>>>返回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张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读《站在高处 想在深处 坐在实处》有感
在我国全面倡导学习工匠精神之际,我利用暑假时间拜读了题为《站在高处 想在深处 坐在实处》的文章。文章从站位高、认识深、措施实三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及其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反复研读、揣摩体会文章的深意,从中获得很大很深的体会与感悟。那么如何学习、践行、传播工匠精神呢?
通过研读文章,我从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形成机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抽象、静态的名词,当它与艺术创作、工业生产、手工劳动等不同领域相结合时,会产生动态的、多元的外在表征。从清洁工的马路清扫到电焊工的工件焊接,从运动员的赛场拼搏到医生的精准操作,我们需要透过表象,看到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在这些劳动者身上的集成和外显,如:专业、执着、敬业、守规、创新等,这就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
文章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从制度到习惯,再到精神,是个体工匠精神形成的机理。那么,长期有意识的用制度规范个体对如何工作以及工作的价值的理解与认知,并将其充分地内化到日常的行为之中,甚至会主动地传播和影响他人。
文中特别提到,在职业院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培养未来技术工人的组织,应当把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这里变为工匠诞生的摇篮,变为工匠精神传播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教师将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与示范者。要抓住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运用制度规范在备课、上课、课下指导等各个环节,以及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展示、情境设置的各个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从而影响学生,使之成为据别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在2012 年伦敦奥运会前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美国,送给总统奥巴马一张乒乓球桌。尽管英国首相府专门声明,这张球桌是“真正的英国产品”,设计和品牌都是英国的,但它的零售商却有点尴尬地表示,球桌的生产是在中国。就在这一次奥运会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几乎无处不在,就连开幕式上燃放的烟火都是中国产品。
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巨大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开始慢慢消失,廉价生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逐渐显现,品牌和创新的相对滞后,更造成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急功近利的中国制造
不可否认,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过度追求速度,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
一方面,在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制造充斥着急功近利,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不少行业甚至已经沦为低端产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力,凭借更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中国本土企业在东南亚建厂、在华外资企业转移产能;中国制造成本快速上升,迫使在华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然而,就在中国本土制造四处寻找出路之时,民众对于国外商品的热衷却呈愈演愈烈之势。以日本为例,2015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数达1 973.74万人,在日消费总额超过1 951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中国游客约500万人,总消费额约合人民币792亿元。也就是说,去年到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只占总数的1/4,然而却贡献了41%的消费总额。
当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低端标签,当民众用钱包投票,中国制造如果仍然原地不动,那我们损失的将不止是今日的购买力,而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日前,根据某机构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书称,日本拥有3 146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同仁堂以及王老吉,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不仅如此,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40年的寿命相比,相距甚远。
为什么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报告最后指出,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都具备工匠精神。
可是,“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吗?
千古流传的鲁班故事,神乎其技的庖丁解牛,精妙绝伦的青铜编钟……都说明了中国人骨子里素有对精湛技艺的孜孜追求。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
中国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当时代变迁,诱惑丛生,我们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反思:“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差距的背后,有资金投入、技术积累等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制造业在规模生产的追逐中,在利润至上的驱逐下,传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割裂了,没有传承沿用至当今的工业制造中。换言之,当别人在精益求精,我们在粗制滥造;当别人在创意求新,我们在山寨抄袭。我们认为看上去都差不多,马马虎虎都能用,实际上却是无数个0.9相乘,结果只会离1越来越远。
中国“智造”的出路
工匠精神,其内涵在于精益求精。唯有经过这种沉淀与积累,中国制造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目前的低端形象,以崭新的身姿在国际制造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两会期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北京组了一个饭局,用国产电饭煲和日本电饭煲煮饭,然后分别请人品尝,进行盲测。结果,据称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虽然这是一场营销秀,但这场饭局背后,却是对国人出境购物热的反思。董明珠表示,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让她感到了压力,“消费者到日本买电饭煲的事刺痛了我,我觉得中国没理由连电饭煲都做不好。”
电饭煲和马桶盖并不是复杂的技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到国外去买?就是因为过去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信誉产生了怀疑,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使行业形象受损。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塑造自身的高端竞争力,“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对企业而言,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都应该追求完美,才能够升级换代,才会有前途。这其中,有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克服利益之痛。做百年基业就要从长计议,放弃短期利益获取稳定、持续的长期利益。这对于老板的确是一道必须突破的关口。
二是克服习惯之痛。摈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回到研究工厂的事情上,对许多游走于市场、客户之间的老板来说,不仅是个理念问题,更是个习惯问题。老板要静下心来,带领企业的人研究生产、管理、创新。要从潇洒优雅的高尔夫球场回归到枯燥、单调的工厂生活。
三是准备迎接变革之痛。变革创新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眼前业绩。只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能达成目标,完成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描绘出了中国制造的发展蓝图,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必然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树立先发制人的优势,谁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最极致的产品体验,谁就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国货”。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一定会看到能代表全新“中国智造”的国货,重铸中国制造的辉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下面是关于工匠精神作文,弘扬阅读!
工匠精神铸就中国梦
每个中国人面对世界,最引以为傲的是“中国制造”四个字。确实,made in china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如何把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又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缺的不仅仅是尖端技术和超前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传统,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一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到了最后阶段,并产生了最终三名候选人。更多人关注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摄影师,但是我将会把手中的选票留给那位从未踏足大学之路的焊接大师王师傅,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当前缺失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金钥匙。
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家实力迅速崛起于世界。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几乎我们都能每天在电视上、网络上都能看到造假成风、贪污腐败的新闻。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上不敬业爱岗、专研技术,只想着买彩票一夜暴富;部分实业公司不专注于产品升级和服务提高,却放弃主业去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很多校园莘莘学子不好好学习而炒股。。。虽然这些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现象,但是也反映出这个社会浮夸与鼓噪之风过重,亟需王师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来改变这种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也包含在我们提倡的中国梦内容中,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要实现“中国创造”这个伟大梦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应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其次,国家注重、鼓励技术的创新、实业的发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再次,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像王师傅这样的大师级技能人才,做到广积薄发,实现量到质的变化。
我们高中生在面对高考这个人生第一道门槛时,也是踏出实现我们青春梦想的第一步。我们有人在努力成为科学工作者、著名摄影家或是艺术家,但更多的人最终将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每个人成功之路不是在于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每个行业中的状元,成为一名伟大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将技艺变技术,成为“大国工 匠”。他凭借着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较高的 境界。不是在简单地做重复劳动,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将“活计”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领略到无 穷的乐趣!孔子自述生平: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孔子,就是将“教书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我们总想在做事时胸有成竹,其实胸有成竹是在画竹前,认真专注地观察竹子,日积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画竹时,自然一挥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专注、认真和坚持的工匠 精神。这种精神是自信的来源。不仅画竹如此,对待生活、学习和工 作也该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家 1965 年创立的寿司店,只卖寿司,门面不起眼,只 有 10 个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时间 15 分钟,座位需要提前 一个月预定。尽管如此,食客们依然坚持去吃这个“值得一生等待 的寿司”。因为这取决于这个店 89 岁的创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 寿司店自创建以来,直到他 70 岁以前,一定是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会在柜台后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寿司制作,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魔术 般的娴熟手法,制作出一个个看似普通却有着独特匠心的寿司,成就 一个小却极有竞争力的品牌。而这娴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复练习。正如他所说: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 须爱自己的工作,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小野不是单纯地在做寿司,也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喜欢做工精巧的商品,喜欢高品质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背 后,渗透着工匠的精神。
德国凌美钢笔、双立人菜刀、菲仕乐锅价格 不菲却备受欢迎,瑞士的军刀、机械手表,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马 桶盖??我想,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 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产品中注入了独有的认真专注,把技 术变成艺术,其价值才不言而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社会调查报告工匠精神】推荐阅读:
疫情社会调查报告05-25
社会调查报告205-30
语言社会调查报告06-08
技术社会调查报告06-25
护理社会调查报告07-09
幼师社会调查报告09-18
社会研究调查方案07-15
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07-26
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06-01
垃圾分类社会调查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