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共8篇)
(黄金 香桥小学 吴展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数与计算。因此,了解和研究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结合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对策,谈一谈对计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又了解了“数与计算”中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数与数量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有时也会从概率或统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地是十分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
1、上好新授课。
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
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如:在教 “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1/2公顷的1/4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1/2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1/8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也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的迁移能力。学生一但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的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先掌握的运算法则对后学习的运算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产生干扰。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要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掌握新的计算法则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能确切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发生联系,新知识才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生根”,使原由染指结构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运用法则,并简化运算过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运算法则的掌握过程是从开展的、详尽的思维活动过度到压缩的、省略的思维活动。开展是为了理解,以确保初期运算的准确,压缩是为了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计算速度,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开始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确保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口述运算过程,不是简单的背诵计算法则,而是按照法则结合具体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并逐渐过度到语言简练,这就是对计算法则的理解阶段。但计算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压缩运算的思维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最本质的内容。这才能形成技能。如:在讲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训练时,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运算思路、运算法则,并写出计算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后,逐渐省略中间过程,并挖掘出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1/6+1/7开始时,写全过程,最后,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即,分母互质,分子是一的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3、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打铁等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只需要反复机械的重复练习,而计算这样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须开展以积极的,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讲求实效。(1)加强口算的培养。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是口算能力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就要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的
训练。在口算训练时,我采取了定时定量的卡片练习的方法。卡片上的习题是按照题组的形式出现的,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使用时间,一般为课前5分钟。一张卡片的题量是一定的,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这种定时定量的限制,实际上是对准确和速度上的要求,因为计算速度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在学习完小数运算这部分知识后,就设计了这样一张口算卡片,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2)、有计划的组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练习时,我首先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答题。如:(18×6-15)÷3读作18乘以6的积减去15,所得的差除以3,商是多少?通过读题学生就会明确应该用两数的积减去15的差除以3了。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其次,采取对比性练习。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计算中,学生容易被一些相似的数目所混淆,影响其对法则的正确掌握和定律的运用。如:1.234+2.345、12.34+2.345学生容易被相同的数字所吸引,忽视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误认为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进行这种对比练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3)、搞一些竞赛,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能力的提高。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的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一、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教学, 不仅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 更应是学生思维、心智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口算教学,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1. 注意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计算枯燥无味, 对学生来说没有丝毫兴趣而言, 所以也很难吸引学生。因此在口算训练时,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 注意口算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改变单调、乏味的练习, 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在口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摘苹果”“抢答”“小组对抗赛”“夺红旗”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
2. 利用好网络和评价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电脑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 很多孩子都被网络迷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口算的能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登录学校的网站, 进入“我爱口算”的页面进行口算练习。学生可以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任意选择口算的内容, 也可以选择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口算练习。我每天都会上网观察同学们的做题情况, 并且给予评价。这样, 同学们在网上不仅能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也会看到其他同学的做题情况。很多同学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做的题目多, 比自己的正确率高, 暗暗下定了决心。同学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局面。同时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利用到上网做口算题上, 而不是上网玩游戏, 有效利用了网络, 激发了对口算的热情。
二、强化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口算, 重视估算”, 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 使得估算从原来的“选学内容”一跃成为现在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 而且意义与日俱增。课标要求估算教学除了讲授必要的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重视估算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教学中, 教师在出示情景图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20÷30”, 由于初次接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并不会非常准确地列竖式计算。因此在计算之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估计计算的结果有可能是多少?学生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认识到“30×10=300, 30×20=600”, 因此“420÷30”的结果在“10”和“20”之间。在有了这个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笔算, 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判断出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粗略的估计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 从而确认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减少计算的错误。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 重新思考和验算, 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 提高计算能力。
三、正确使用验算本,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多数中上等学生计算出现错误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计算不细心、书写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因此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提高计算质量。验算本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但是事与愿违, 很多学生根本就不验算。即使验算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在书皮上验算;有的学生在手掌上验算;有的学生在课桌上验算;有的学生在巴掌大的纸上验算;有的学生在验算的时候一个算式压一个算式, 挤成一团, 就连自己也看不清写的是什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 并不是因为学生计算能力差、习惯差, 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 给学生立下验算的规矩,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验算的本子, 让学生把每一页分成四竖行, 要求书写和计算从上而下、从左到右, 而且要像做书面作业一样认认真真进行书写, 而不是潦草书写。教师对学生验算本的使用情况要定期检查, 并且给予展评。慢慢地, 学生就会让验算变为习惯, 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四、根据计算中的错例, 及时分析纠正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计算错误。学生初次练习时出现的错误, 教师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指导, 这种错误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 回过头再纠正就会很困难。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错误有针对性地选择错例进行分析、交流, 找出错误的根源。比如在计算“25×4÷25×4”时, 不少学生计算的结果是“1”。这时教师就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 而不是就题讲题。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学生往往受题目某些数据特点和某些运算符合等强成分因素的影响, 产生心理错觉, 从而产生计算错误。这道题就是因为学生容易受“相同两个数相除, 结果得1”的影响, 它在学生的记忆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很快上升成强成分优势, 而运算顺序则降为弱成分, 导致计算错误。教师找到错因所在, 再对症下药, 这样会避免学生反复出错。
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主题图与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给计算教学带来的生机, 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主题图的作用, 没有理解主题图的设计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 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是合唱组有男生8人, 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 合唱组有84人, 问题是: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在学生列综合算式的时候, 由于之前只接触到小括号, 所以很多学生列成“84÷ (8+6) ×2”。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算式观察主题图:
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8+6=14, 再算除法84÷14。
师:结合问题和主题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出航模组的人数, 再求出美术组的人数。
师:那么84÷14是求的美术组的人数吗?
生:不是, 14×2=28求的才是美术组的人数。
师:那么要想先算14×2, 应该怎么办呢?
生:给14×2这个算式加上小括号 (学生受旧知的影响知道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
在这个双重小括号的矛盾中, 教师加以引导把后加的小括号变成中括号,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认识了中括号, 并且让学生理解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这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有步骤地长期训练,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计算能力;传统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传统小学计算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通过题海战术和机械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它过于重视计算结果,却忽略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根本无法提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课堂上,目前教学方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基础,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需求,更没有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就是计算练习虽多但是过于机械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习题往往千篇一律,渐渐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
计算教学应该时刻切合实际,创造情景教学的环境,将数学知识导入课程中,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课件来表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动画场景,让学生被动画所吸引而主动去数画面中的事物,例如有几只小鸟、几棵树、几朵花等等。再比如说让学生计算身边事物的数量,例如自己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个杯子、几个房间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锻炼他们在生活中数读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计算。
2.计算交流
如上文所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后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设置符合学生心理走向的课程内容。也要教育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知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告诉他们数学计算可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
3.学习生活化
灌输给学生“学习无处不在”的意识。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课余寻找一些素材来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比如计算自己家人的平均年龄,并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探讨;计算校园里平均每条甬道有多少盆花等等。这样生活中的计算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该注重生活化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强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艳玲.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3(67).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
府谷县第一小学 高子慧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教学有了许多自己的思考。我们要根据小这计算教学的意义和要求,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把我们的小学计算教学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误区 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离开了教学,无论是智育、体育、美育还是劳动技术教育,都无法很好地得到贯彻,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所以自学校产生之日起,教育学者就一直十分重视教学问题的研究。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之一。我们要遵循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规律,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小学计算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1、计算教学的意义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
(1)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是有非负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它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2)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3)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地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养成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2、计算教学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已日益普及,繁杂的大数目计算及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由计算工具来替代。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计算的要求。
(1)教学内容的范围
笔算加减法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分数四则运算,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
(2)教学要求
把原来对计算教学要求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调整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会”,是指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比较熟练”,是指通过训练口算、笔算能够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表内乘除法要求熟练地进行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万以内数的加减、乘数和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要求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正确地计算。至于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则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正确计算。
计算能力是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要鼓励学生使用已经学过的简便算法,能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
1、误区一: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应该从多样化和优化两个层面来理解。所谓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所以在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有更多的尊重和鼓励。而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孩子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算法的最优化和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鼓励算法多样化,并非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多样化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常常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二要看算法是不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第二,算法不必刻意追求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本身肯定是追求最优化的,但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势必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算法的优化决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
2、误区二:口算就是简单的笔算。当前,不少教师对口算与笔算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不透。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首先,口算与笔算的解题策略不同。口算20+38时的过程描述:20+30=50,50+8=58。而笔算法则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1。可以看出,口算的解题策略为:十就是十,百就是百,保持相对应的数字和数位本身的意义。而在笔算中,只是将数字作为最小单位进行计算。表达进位的“1”也是相同的,而不管它进在十位上,还是百位上。因此,口算被称为以规则为基础的运算。其次,二者运算的心理机制不同。口算依赖于记忆,而记忆的容量有限,常用于较小数或相对较整的大数计算,而在处理复杂的较大数运算时就有一定困难。笔算则是一种程序化的运算,大大减少了大脑的记忆负荷。再次,口算过程中有更为丰富、多样的解题策略。而如果采用笔算,则是统一的竖式计算解题模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以上比较表明,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在进行口算教学时,我认为要关注以下两点:第一,口算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第二,口算教学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口算兴趣。
三、培养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又要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要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摆脱计算的枯燥,首先就要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计算,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然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生活实际,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用不同的形式,要突出“精、简、趣”三个字来引入新课。
2、设计有趣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新颖的计算组织形式,都会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和吸引力。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口算练习可采用开火车、抢答、夺冠军等多种练习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浓厚兴趣,计算练习形式要多样,如用竞赛为主题,设计必答题、抢答题、轮流答题、小组闯关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题量要少,但次数要多,同样的计算习题,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的氛围下练习做题,计算兴趣就会很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减少在计算过程中的出错率。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重要性。有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应单独辅导一下,成绩的变化会很大的。分析其原因,不是孩子的基础没有掌握好,而是平时的习惯不好。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有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各年级段的计算教学要密切联系。
小学各年级段的数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每个年级的知识层次呈螺旋上升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在平时的计算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各个年级阶段的联系。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抓起,要靠日积月累形成体系,不要搞突击。因此在一所学校的各年级数学教师应加强沟通,使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融为一体,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内的事,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思考、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们的小学生计算能力肯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下册,主编:刘坚、孔企平、张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2、《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辅导教材,主编:阮成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3、《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数学,主编:许月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4月;
结题报告
陈吉泰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题在初中物理题型中独树一帜,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技巧、语言归纳及表述能力、计算能力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等,可谓是一题多用。然而,学生在计算题上却是一个弱点,很多学生对计算题望而生畏。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这个问题就更突出,在每次练习及考试中,很多学生计算题都交白卷。在去年的中考中,我校学生的计算题得分率更是创历史最低。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不再对计算题望而生畏。于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不再让物理计算题阻挡学生升高中的路”的口号。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进行计算题教学的策略研究。意在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对解答物理计算题充满信心,快速牢固的记住物理公式,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准确的解答出计算题。让物理科目为学生的中考加分。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往复,一次实现研究的目标。
1、行动研究法。正确树立课题研究思想,对课题情景和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并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优化、改进课题实验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个案研究等方式,对学生解答物理计算题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搜集具体教学案例,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提高物理计算题教学策略的方法和手段。
4、文献资料法。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教学案例和案例分析等文献为参考,认真仔细阅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找出适合我校物理计算题教学的方法,做好资料信息加工和整理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1、调查我校学生解答物理计算题的现状,分析以前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找出其中的漏洞和不足。
2、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做不对、怕做、难得做计算题的问题。
3、把总结出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比较教学效果,并在实践中进行改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提升。
四、实践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组内分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
1、研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3月―6月):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开展实质性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上实验课、听课、评课,反思等手段,总结出物理计算题教学过程中积累到的经验,撰写研究反思和论文。
2、研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9月―10月): 继续实验,不断调整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物理计算题教学的策略。
(三)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
收集研究过程有关材料,教案、精彩片段、心得体会,总结文章,论文等,对物理计算题教学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做好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材料送审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对我校二、三年级的学生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确立了二年级5.6班和三年级7、8班为对照班级。
以三年级7班为例,45名学生中有12名学生经常不做计算题,认为:计算题,好难哦!我肯定不会做。典型的对自己没有信心,同时也折射出基础知识不牢固。因为前面简单的就不会坐,更何况计算题呢。经常计算题能够得满分的只有1人,能够得到80%的分的也只有10人。觉得读不懂题目的有5人,不知道用什么公式的有15人,计算会出现错误的也有8人。
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在实验班进行了教学实验尝试:
1、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学生之所以物理科目得不到高分,很大程度是他们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兴趣是知识入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人就会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变 “要我学”为 “我要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设疑,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次是信心,光有兴趣还不行,如果有了兴趣还不会做题,久了就会丧失兴趣。所以还得培养学生从“我要学”变成“我会做”。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例如:给学困生特别的关注,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就立马表扬。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2、抓基础、记公式;要解答一道计算题,选对公式很重要,但选对的前提是能背。所以我们首先抓学生的公式记忆。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即“读、记、写、变、用、悟”。(1)“读会” 例如:F浮= ρgV排 其中符号“ρ”读“柔”音 η= W有用/W总╳100%=GH/FS╳100% 中符号“η”读“伊塔”,然而常见的 Q=I2Rt W=Pt P=ρgh P=F/S W=UIt ρ= m / V等公式有的学生读不来,当然也有的读不全的,也有学生对具体物理符号的含义不太清楚的,那就必须要求学生会读并且读正确,才算过关。
(2)“记牢” 要求学生必须记住正确公式。也可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公式,例如:利用顺口溜记忆法记 “上乘下加”即求两个电阻的并联总电阻公式 R总=R1R2/R1+R2。无论利用何种方法记忆,不仅要求学生记正确,而且还要要求他们快速反应出来。
(3)“写对” 在学习新课后及时让学生抄写所学公式,同时来加强学生对公式“读”和“记”,过2天后教师安排学生先听写后默写,最初只写原始公式。写熟、写正确后,再听写其变形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己默写,要求写全、写规范与写正确,方可过关。让“读”和“记”通过“写”反映出来,进一步升华其构建过程,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4)“会变” 在“读”“记”“写”这三个过程都很好完成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会变化公式是必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对公式本身而言,有本身公式内与公式之间的变化与变换,(5)“用活” 会选择正确的公式 会选择最优先的公式 例如R1与R2组成串联电路,求R1的电功率是多少?就选P=I2R比P=U2/R较好。还有P=W/t=FV这个公式,要看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来灵活选择公式。目的是简单、快捷、有效。
(6)“悟理”公式反映的是何内涵,有何条件,用来解决何具体问题的。内化为自己的“成果”。
3、抓解题技巧;学生在有信心,记住公式的前提下,还必须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课题组教师总结出了“解题四步法”,让学生有一个模式去学习、练习,让学生心中做到有的放矢。
(1)“审题” 主要是读清、读懂题目中所述的意思,说的是什么具体的问题,是属于哪一板块的问题,是何知识点。
(2)“翻译” 同时要把“已知”“求”用物理符号、数据等表达出来,题中没有“图”的,要补画题中的“图”,同时在图中标出具体的“已知”和“未知”,化繁为简,便于分析。(3)“分析”就是从题中找到“切入点”——关键的“字、词、句”比如:力学的“匀速、光滑、静止、漂浮、完全浸没、”;电学的“电源电压不变、滑片向左(向右)、正常发光(工作)、”;然后利用相对应的公式,进行合理的推导。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方程法、比值法等。
(4)“书写”书写的过程,要求格式美观、符号规范、思路清晰、字迹清楚、代入数据正确。
4、抓课后的反思、总结;有些题目可能新学的时候会做,或者是讲过的会做,没讲过的就不会了,这就得学生自己去反思,去总结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1)解题的方法。自己在解力学、电学题上,容易犯的错误;方法是否得当与优化,还需要在那些方面做改进方法。
(2)解题的步骤。有没有美观、规范的解题步骤。还需要进步与改进的地方。
(3)计算题的题型。做了许多题后,有没有归纳过题型;那些题型是自己擅长的,那些题型是自己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题型。
(4)“我”经常爱犯的“错误”,做题的“失误”进行及时纠正与反思。只有师生共同重视每堂课的反思,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方方面面的反思,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思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达到有效的效果。
5、选择合适的例题和习题;在学生会做的前提下,就得老师花功夫了。初中的学习时间宝贵,还得学习其它科目,老师就得有的放矢,精讲精练。物理例题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所学的知识点并要结合学生掌握的现状.要明确通过习题教学来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通过相关的例题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扩展所学的知识,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典型的常考题型,避免搞题海战术。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积极推行新的教学策略,一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实验班级成绩显著提高。从今年初
三、7班实施过程与效果来看,第一次综合考试于3月24日,统计的平均分为 46.6 分,及格率为10%,上64分的有1人。第五次综合考试于5月20日,统计的均分为62.17分,及格率为 52.5%,上70分的有5人。毕业考试79分的有1人。通过上述考试的统计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各项指标有较大的提升,按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凸显出了一定的效果。
2、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以前一部分不学物理的学困生,渐渐的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主动问老师问题。在计算题的解答上,从以前的交白卷到现在至少写上公式。在实验班级掀起了学习物理的高潮,从以前的不愿意学到现在的主动学。从以前的不交作业到现在主动要求教师批改作业,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全体同学都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物理,我也可以做物理计算题”的自信心。
3、同学们学会运用“读、记、写、变、用、悟”六法背公式,再也不为写不了公式,记不住单位而发愁。在解答计算的能力上也有显著的提高,遵照“解题四步法”,仔细审题,化繁为简,找准切入点。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耐心,训练了记忆力,提高了记忆水平。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一年的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研究了一套提高学生解答物理计算题能力的有效策略。即: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接着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记牢公式,同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最后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物理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例题和习题的筛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践和在4个实验班级的应用,效果明显。从构建主义理论来说,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述的方法与过程也符合此理论。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始正式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制定出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出来,从而在此指引下开始科学而有效的具体教学。长期以来,中职院校的大多数计算机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增强,而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关注较少,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计算机教师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目标做出一定的改变,即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上。举例说明,当计算机带领学生们学习《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这一课时的课本内容时,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的教案设计部分,教师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讲解与实践练习两部分的教学目标。理论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其指引下开展实践练习,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讲解列入教学目标之中。但是,学生如果只从教师讲解中了解到怎样在计算机上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而没有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的话,是很难真正掌握这一技术的,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操练习上,给予学生练习更多的课堂时间,以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2施行分层次课堂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有着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而有的学生就可能理论知识掌握较熟练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等等。鉴于以上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首先就需要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分层次教学策略,以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举例说明,在进行到《创建与编辑图表》这一课时内容的.具体讲学时,计算机教师就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合理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在理论讲解部分,教师可以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讲解为主,主要是为了照顾到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计算机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授给学生们一些应用型的操作技巧,教会学生一些实际的编辑技能,这部分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总的来说,计算机教师就是需要将课堂教学分为基础篇与拔高篇两部分,且以基础部分教学为主,实施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发出各个层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利于其能力的提升。
3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练习
通常而言,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这一教学科目会有一定的实操训练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但是,大多数计算机教师仍然没有转变“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在实操练习课上仍然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只留给学生少量的时间去自行操作练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计算机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自主练习较多的重视,将课堂逐步还给学生。具体而言,在进行到《管理文件与文件夹》这一部分的操作练习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进行一些复制与移动文件文件夹等基础性的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性意见。接着,计算机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们出一道较复杂的操作题目,然后让学生们自由结组针对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且实现有效的自主操作练习。在以上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将本课时的计算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型的教育学科,其在培养目标方面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而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特点就更加明显了,因此,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不断探究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牛晓强.浅谈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的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3):165.
一、更新理念,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
只有教师透彻研究教材,才能深刻把握和理解教材的内涵,从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对于中学计算机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在明晰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确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加深了信息文化教育的价值,把技术和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保障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在目前通行的教材中,必修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处理和交流信息,立足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密切结合社会实践与信息技术,同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活动建议,完全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只有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才能够基于整体进行考虑,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乃至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帮助他们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明确教学目的,落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最为根本的任务,其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坚持围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内涵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和应用信息。目前,在我国中学计算机教学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讲解,把信息技术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新课程、新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思想,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坚持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即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各种知识(信息)的记忆,这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也难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记忆信息已不再是最主要的,而是应该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分析、传递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提供“资料库”,组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到“资料库”中获取相关的材料,并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华丽精美、图文并茂的生日贺卡、新年贺卡、电子海报等,也可以制作班级课程表和值日表、同学通讯录等。在这一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通过纸笔进行运算、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他们对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却明显要比其他同学高,而信息社会往往就需要这样的人才。长此以往,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保证教师顺利地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想持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热情。目前比较流行并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以用为主,培养能力”原则的指导下,保证学生亲自体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全部过程,从而深刻体会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在课前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然后在课上师生之间围绕所设计的任务展开交流和互动,直至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的任务一定要具有真实性。
设计中学计算机教学任务一定要立足学生熟悉的真实场景,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可操作的、实用性强的活动。例如,在教授“博客———你的个人网络日志”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来创设情境,并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同学们,大家都会上网,第一个网络主页是QQ空间,你们知道QQ空间是什么吗?它具有怎样的功能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网络日志、博客,明确通过QQ空间、日志、博客,可以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表自己喜欢的照片,表达个人的心情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等。教师可以接着继续提问:“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自己的QQ空间,大家能帮助他们建一个吗?怎样才能把QQ空间建得更漂亮呢?”如此的教学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既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趣味性,能够立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完成任务。
2. 设计任务一定要具有整体性。
设计中学计算机教学任务要保证其具有整体性,做到所设计的任务能够衔接和串联起全部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理解融会贯通所有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能够利用知识点的递进性进行分析思考,最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持续提升。
3. 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层次性。
中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和遵循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立足学生的实际;设计的任务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又环环相扣,也就是要具有层次性。从而保证学生在逐步完成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最后顺利地完成总任务。
4. 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教育教学,都已经全面应用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因此,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所设计的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在开放的信息网络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信息技术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计算机教学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事先明确课程的阶段、单元和课时任务,并依据相关理论点拨学习方式,在随后的学习中,引导、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和学习计算机课程。明确的教学任务,必须立足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既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计算机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水平。同时,坚持优化教材内容,摒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知识点,淘汰学生理解困难的学习案例,从而保证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核心是完成设定的任务,然而有的学生可能在做任务时存在着畏惧、退缩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及时地引导和鼓励。例如,在教授建立和使用数据库的内容时,很多学生不太了解数据库,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入教材中的案例,并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创建和使用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数据库的作用。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网络,使计算机课程成为了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要重视的一门课程。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在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形势,切实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计算机教学效率,最终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摘要: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要求现代人应该具备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中学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承担着这项任务。为此,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在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中学计算机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绍青,等.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何新伟.简论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5).
[3]吴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9).
关键词:小学;计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86-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二、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
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 )+( ) -( )+( )=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浅析12-27
探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12-25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05-29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09-09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09-18
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11-24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11-03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10-26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学反思10-31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