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精选8篇)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一则新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目因不给学生设置话题限制而使思维的开放性显得更广。本则材料来源于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无风絮自飞》。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大概就是“肉豆”一词。“肉豆”就是我们当地的“扁豆”。扁豆的茎叶和丝瓜的茎叶相似,生长在一起时它们茎叶纠缠,人们很难辨认不容易分开。有的考生平时作文训练习惯于厘清概念的含意,于是就纠缠于“肉豆”是一种什么“豆”,而让自己的思维有所停滞。其实,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只要抓住材料的后一段话立意就可以了。“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人生的对应法则,即人生在世,有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分得很清楚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即使和别人有所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我们不失却自己的立场与尊严,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来,那所有的纠缠就不重要了。其次,林清玄的散文充满着佛性,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是自然的法则,没有人可以超越,佛家有言:“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当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考生以“抓主要矛盾”、多看重“内容”少注重“形式”来立意应该也是可以的。甚至于,丝瓜与肉豆藤蔓纠缠而使得彼此茎叶相依,粗壮如绳,才硕果累累,由此及人来立意也不失为佳作。这种材料作文适合于写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或议论性的散文,纯记叙性质的文章如小说等,在八九百字的篇幅内不好写,非高手难以驾驭。(李风军
山东省北镇中学高级教师)
一、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 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说: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 (材料有误, 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 作者注) 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 一旦失去这个王国, 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 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 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二、试题解读
新材料作文, 是考生依据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和要求, 来写作考场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 材料反映的中心就是考生所写文章中心的依据, 所以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是否准确、优劣、高下的关键。
今年的新材料作文题, 引用了三位作家的话, 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
第一句中国作家丰子恺的话是对孩子“童心”“童真”的赞赏, 强调了“童心”“童真”的可贵。他用比喻的手法, 通过形象的语言对“童心”“童真”作了生动具体的阐释。“直线”含义是纯洁、纯真、直率、朴真等;“不会转弯”含义是孩子童言无忌、心无城府, 孩子无需包装, 孩子无需面具, 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丰子恺从正面赞扬了孩子的优点:孩子们真诚、直爽, 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 不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等等。
第二句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话是对世界的拷问, 拷问少男少女们心灵提前硬化的原因。“硬化”是比喻的说法, 意谓“功利、世故”等。赫胥黎的话揭示了童心、童真、童趣丧失的既定事实, 又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沉重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 流动着绵绵不断的天真和火热之情, 弹指间, 当他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 动脉就硬化, 心理即僵冷。为什么人类尚未苍老却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早早出现了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的现象。人类的童年正在缩短, 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隔膜、越来越冷淡。
第三句美 (英) 国作家菲 (戈) 尔丁的话是对社会的反思, 反思“伟大的孩提王国”的重要性与失去后的严重后果。为什么社会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就会沉沦?因为“孩提王国”的本质是天真、质朴, 单纯、活泼、快乐、阳光、无忧无虑、敢想敢做、富于想象, 不世故, 有活力。菲 (戈) 尔丁从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童心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童心并不只属于童年, 而属于一切年龄。面对功利、浮躁、纷繁、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无论谁, 一旦失去童心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菲 (戈) 尔丁强调了人类永葆童心与童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返回你的童心, 保住你的童真, 延续你的质朴, 走进你那阳光普照、清泉流淌、熏风和熙的童真世界。
综上解读, 这三位作家的话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指向, 其内在指向可以归结为童心童真早泯。总观三段文字, 命题者的主旨意向非常明显, 就是让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问题。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 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后, 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 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过早地传导给了孩子;同时, 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三、试题立意
按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可以以三段话的中心主旨为依据立意写作, 也可以以每段话的中心主旨为依据立意写作, 那本题究竟应该怎样立意写作呢?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按照命题者的要求。本题要求里有这样一句话“综合上述材料”, 这句话非常重要, 实际上是限定了考生立意写作的方向。所谓综合, 就是要求把三段话联系起来看, 就是要以三段话的主旨指向为依据立意写作。如果像媒体上有些人所说, 只要根据三位作家中任何一位作家的话意写作成文都算切题, 显然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偏离了命题者的本意。
所以本题的立意写作, 必须以三段话的主旨指向“童心童真早泯”为基点进行, 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追忆童年的率真纯净、天真无邪、质朴善良、美丽心灵、自然天性, 歌颂“童心童真”的纯洁、伟大、美好,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如《遗失的童真》《童心的美丽》《守望纯真》《谨怀童心, 拥抱世界》《炽热童心, 纯真本质》等。
直面当下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的现实, 探讨“童心童真早泯”的原因:工业文明过于注重物质而忽略人的内心, 人容易成为物欲的奴隶, 忽视对自身的反思、内省和道德自律;成人世界中的世俗、功利、权术、机诈等人性之恶, 有意无意地影响了孩子, 使儿童的心智过早“成熟”;应试教育将儿童异化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 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陷入了对长辈的盲从依附。如《童真之逝》《长歌当哭惜沉沦》《我所失去的东西》《卧剥莲蓬何处觅》《“被数字化”了的我们》等。
展望未来如何使人类保有伟大的“童心童真”, 怎样避免“童心童真”早泯?人类应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 而非单纯地追求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 “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灵魂塑造, 去功利化, 避免人的“异化”;成人 (父母、老师、成功人士) 应该注重言传身教, 向孩子多传播真、善、美等正能量, 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学生 (儿童) 自己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避免盲从。如《为赤子之心保险》《童心, 归去来兮》《为童真筑道围墙》《找回“孩提王国”》《孩子, 你慢慢走》等。
也可以对命题材料反弹琵琶, 阐述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少男少女心灵过早“硬化”未必是坏事。如《“提前硬化”未尝不可》《孩子并不令人失望》《童真也需要“转弯”》《适时成长》《“孩提王国”没有失去》等。
总之, 只要能围绕材料的主旨指向“童心童真早泯”做文章, 无论是诠释内涵、阐释作用、探讨原因, 抑或反弹琵琶, 都属切合或符合题意。
四、试题评价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探讨人生的大题目。其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直面社会现实
试题所提供的三则材料, 可以概括为“童心”“童真”“纯真”“质朴”等同一话题。这个人文性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正了对宏大价值的过度追求, 体现了一种命题导向, 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 关注现实世界, 思考生命的意义, 思考存在的价值。在信仰缺失、精神困顿的当下, 考的是学生自己必须面对的东西。这道题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 直击学生心灵
“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没有哪一次的考试题目像这一次这样直接关注少男少女的心灵世界。三则材料无论是分拆开来还是综合起来看, 都是要引导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童真早泯的问题。面对纷繁芜杂的成人世界, 少年男女的眼眼花缭乱, 少年男女的心迷茫困惑。他们在人生的青春阶段都会面临各种不同价值观的选择, 都会面临人生的困惑。在困惑面前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放无依的心?这是青春成长的必修课, 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的。命题者引领考生去思考:在这功利物欲的时代, 在这浮躁困扰的当下, 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什么才是人生的最终幸福?自己的心灵如何更好地发育成长?同时也警示成人要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
(三) 直指教育弊端
毋庸置疑, 我们的教育是功利化色彩极浓的教育。学习过程演化为分数和名次的竞争, 学习目的蜕变成找好工作、赚大钱, 功利之心充塞着教育的各个场所。少男少女们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心灵的满足。正如考场作文《青春需要奋斗》描述的:“我们活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 我们活在望不到边的题海里, 我们跑步在千万人想过却只能少部分人能过的独木桥上。”试题直指这样的社会似乎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教育现状, 警示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学校目前的教育弊端。一位名人说过, 一个没有童话的世界, 将使儿童失去人性的慰藉。
(四) 直显思辨色彩
思辨是思维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全面地分析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高中生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思维能力。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浅层次思维把“童心”理解为“儿童的天性, 如活泼可爱、无忧无虑, 自由快乐的玩”。深一层挖掘可以把“童心”理解为“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真诚坦率、敢于幻想、执着探索、自由的心性”等。更深挖掘, 可以把“童心”定位在“并非专指儿童天性, 它是一切愿意以最真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的心灵”。正因为考生对“童心”内涵挖掘的层次不同, 所以试题能够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优秀作文体现出很强的思辨色彩:永葆童心并非反对成熟的心智, 更不是提倡青少年儿童无知和懵懂, 而是反对故作成熟。童真是成熟而不世故, 内心丰富却欲求简单, 看穿世俗却热心热肠, 以入世之心做事, 以出世之心待己。
从理论上说, 这个作文题对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 这样的题目比较适合站在18岁节点上的孩子们去思考、去论述。因为高中生“有限”的生活中却有着这份“独特”的生活考察, 这个阶段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的时期。2012年的考题是关注人生经历中的态度选择, 而今年关注的是人生经历中有可能缺失的部分, 而这些都关乎“成长与生活态度”,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只要平时多思索, 能很容易就自己的成长经验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吻合的,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 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 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最能区分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道题目了。
但从阅卷实际看, 试题没有达到命题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看准命题者设下的“综合上述材料”这个限制条件, 没有依据三段材料主旨指向来立意构思写作, 而是抓住一个材料或一个材料中的一个关键句抑或关键词立意构思写作, 产生了许多偏题甚至离题的文章。如从第一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要学会转弯”此类立意, 从第二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保护孩子的心灵”此类立意, 从第三位作家的话中得出的“成人世界应保有童心”此类立意, 等等。
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 The word addiction usually makes you think of alcohol or drugs,but in modern-day society we are seeing some new kinds of addictions. Some people are compulsive(难以自制的) shoppers. Others find it impossible to pull themselves away from their work. Still others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 Over the years,shopping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activity. Many people enjoy going to stores more and more every day,but its more than a common hobby for some of them. They have turned into shopaholics. They are people who simple enjoy shopping and walking around spending money without being able to stop doing it. They are hooked on shopping and usually buy things that they dont need. Even though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they buy everything they want.__(3) 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 There isnt a specific answer. Some people go shopping when they are sad,worried,upset or lonely,and they want to feel better. They use this activity as a way to forget their problems. Shopaholics say that they feel more important and better after they buy something. They also tend to have this addiction when they feel guilty.
(4) 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but it can__________________ . 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 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break this habit. However,the process,like for most addictions,is long,and they suffer a lot. 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 They just think about satisfying their feelings,so they spend money they dont have. They get deep in debt,and they can even go bankrupt and get sent to prison.
76. List three activities that might develop into addictions based on the text.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What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gh 3?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4 with proper words. (Please answer within 6 word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Which sentence in the text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Accordingly,these shopaholics should turn to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 so that they can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into Chine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76. 答案: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working,
watching TV ( 答出其中三个即可,不根据原文回答者不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封闭式问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总结概括能力。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沉迷、上瘾的现象。从文段中我们可以找出重要细节“... alcohol or drugs ... compulsive shoppers ... . impossible to pull ... from their work ...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其中的关键词可以依次对应: 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
working,watching。
77. 答案:The reason why some people /shopaholics have shopping addicti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hopaholism/shopping addition.
解析:这是一道段落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段主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确定主题句(Topic sentence)是获取段落主旨大意的一个有效方法。第三段的第一句“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的表达具有概括性,结构简洁明了,本段中其它句子都是以此句为中心层层铺开的,它符合主题句的特点。所以本段的主旨是阐述购物成瘾的原因。
78. 答案:cause/bring about/result in many problems
解析:这是一道补全句子题,考查考生语篇衔接和综合归纳信息的能力。第四段位于本文最后,相对独立地阐述购物成瘾的危害。要补全的句子位于本段的首句,是本段的主题句。首句是一个由but连接的并列句,前后句呈转折关系。前半句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说购物癖似乎无害,下半句应与其意义相反,强调购物癖的危害。下文涉及购物癖者会遇到精神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和麻烦,都是对其危害的阐述。另外,本段中“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和“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对补全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了暗示。
79. 答案: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to break this habit.
解析:这是一道释义对照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对英语句子释义的能力。
所给句子的意思是:因此,这些购物狂们应该向某个援助团体寻求帮助,以便能够停止这种难以自制的购物行为。在本文的第四段第三句与题中给出的句子意义相符。其中,If this is the case 对应 Accordingly;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对应these shopaholics;a support group 对应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break this habit 对应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提取出关键实词的信息对应点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80. 答案:他们购物成瘾,而且通常买的都是用不着的东西。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近年来,在我国与越南,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评价、结算的业务量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0.51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55万亿元。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
A.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B.发挥人民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C.我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D.增强人民币国际市场购买力 【答案】A 考点:结算方式、货币的职能.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这属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C适合题意,排除B;A中的优化消费结构不适合题意;这样做并不是增加货币供应量,D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2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进人高成本时代,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能源资源短缺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成本与日剧增,面对这些挑战,企业应当
A.缩减生产经营规模,减少产品的生产数量 B.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 C.缩减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 D.提高能源消费税税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答案】B 考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7.2014 年6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的日喀则地区撤地设市的请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同年12 月,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日喀则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市党政领导机构。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②民族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积权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决定本行政区城内各顶事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
28.2014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询问过程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使公民对山东省大气污处防治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这体现了 ①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②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表决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
29.我国高度重视卫生国际援助,先后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援建医院、培训卫生人才、开展疾病防控,并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卫生领城的工作。这表明,中国
①积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②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③尊重联合国在国际杜会中的领导地位 ④积极发挥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①②适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我国的外交政策
30.图6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文化创新
3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这说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D适合题意;科技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A是错误的;B材料没有体现;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32.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答案】A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33.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D.既要看到发展的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C适合题意;A、B、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考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世界观与方法论
35.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C 考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41.(18分)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2是2010-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图
图12
材料2: 表3是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数据表 表3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5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就如何促进A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13分)【答案】
(1)从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角度看,2010年至2013年,B省逐年降低,A省先升后降,A省增长率赶超B省;从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角度看,2013年A省仍低于B省;总体上看,A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仍与B省存在差距。
(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高技术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交易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育以技术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市场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2.(1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10分)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答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有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国家性质、人大制度、公民,唯物论、认识论
43.(15分)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6分)【答案】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重视量的积累,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不断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
全国卷I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读懂题目(审题: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一)解析
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也就是近两年我们常常提到的任务驱动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在2015年高考中出现的新型的命题形式,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两套试题的作文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在“任务指令”的提示下完成写作任务。2016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考生针对漫画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从“就事论事”到“就事说理”,也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致,所不同的就是材料为漫画而非文字,“任务指令”由明示改为“暗含”。2017全国Ⅰ卷是在前两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型作文基础上的创新,我们称之为“发展了的任务型写作”.任务指令有四个方面:
1.“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两三个关键词”体现考生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悠久、科技进步、发展迅速、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两三个关键词”意味着选择单一词语属于偏离题意。
2.“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帮助外国青年”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是自己预设的个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同时,“帮助外国青年”还包含了语言得体的问题,要根据“外国青年”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和文体形式(如书信)。“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3.“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要求选好关键词”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这些词语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叠的思维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直接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下。
“有机的关联”,这是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按照两两组合,存在66种组合方式,按照三三组合,有220种组合,“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共有286种组合方式。理论上讲,这些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个词语围绕 同一个中心“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4.“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选好角度”,需要从选择的词语组合判断;“明确文体”需要考生带着强烈的文体意识写作,即必须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中的一种写作,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总之,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命题者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既可以展示中国的文化悠久与快速发展优势,写成以“歌颂”为主的文章,又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表现忧患意识,体现责任担当,还可以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分析“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发展与隐患”等关系。作文并不难写,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不那么容易。
(二)弄懂关键词内涵(在明确任务指令的基础上,考生还需弄清材料中的关键词深刻内涵)
一带一路:大国担当,合作共赢,开放交流,传承创新。大熊猫:自然遗产,中国名片,友谊交流。
广场舞:流行娱乐,健康活力,欢乐幸福,大众文化。中华美食:饮食文化,中华传统,中国魅力。长城:文化遗产,中国符号,民族精神。
共享单车:创新思维,共享经济,绿色出行,文明规范。京剧:传统文化,国粹艺术,继承发扬。空气污染: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发展阵痛。美丽乡村:绿色家园,协调发展,幸福生活。食品安全:绿色健康,关注民生,道德法制。
高铁:中国科技,中国速度,生活新方式,中国新名片。移动支付:科技创新,便捷生活。
在弄清内涵的基础上,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选择其中的词语,组合起来,形成作文的立意。
【词语组合与立意】
选择哪些词语构成组合方式决定着作文的立意,决定着作文呈现的思维方式,也决定着考生文体的选择。
这些关键词可以正向搭建、反向组合,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因此,考生必须考虑有新意的、有创造性的关键词组合方式。
1.正向组合
长城京剧,讲讲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向世界介绍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高铁移动支付,写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介绍中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一带一路高铁,可从高铁成就、影响,结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制造的辉煌成果及美好前景;广场舞京剧,可以向外国青年说明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雅俗共存,古典与时尚同现,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广场舞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不仅仅指自然环境,也指人文环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样,取得了长足进步,遍布农村的广场舞,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今日农村还有很多富于创新性的娱乐活动,在为美丽乡村添彩;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2.反向组合
共享单车食品安全,共享单车使用者存在着诚信缺失、文明缺失的问题,可以与食品安全中的诚信问题并提,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来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谋划策,添砖加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3.逆向勾连
长城一带一路,由长城具有防御功能但民族积贫积弱入笔,过渡到当今中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体现民族自信;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坚定决心,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价值共识;共享单车空气污染,中国近年来的空气污染让外国人谈霾色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努里,绿色出行,就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而且每一位中国人也愿意为减少污染做出贡献。
4.“主题式”关联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可以选择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的组合;以科技进步为主题,可以选择共享单车 高铁 移动支付的组合;以科技引领生活为主题,可以选择中华美食移动支付、高铁大熊猫等组合形式;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可以选择大熊猫 空气污染 美丽乡村的组合方式;以公民素养为主题,可以选择广场舞共享单车食品安全的组合方式,等等。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三)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根据题目指令要求作文,这种情况十分严重。
1、一些考生选择角度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无关或选择角度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只是沾边,但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发生了严重偏差,如只选择一个关键词“共享单车”,通篇论述使用共享单车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没有体现考生对中国的认识,也没有读者意识。
2、很多考生对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理解不准,把握不透,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密切,写作内容结合松散。
3、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写作中面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的读者意识表现得不明显。
(二)、套作、宿构明显。一些考生固守平时的写作模式不知应变,有套作、宿构之嫌.一些考生从关键词中概括出一个主题词如创新、共享、科技、责任等,然后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进行写作,重点论述该主题词的意义,而没有呈现对中国的认识。
二答对路
好作文的共性
1颜值担当。书写漂亮,卷面整洁。2言值担当。语言优美,表达流畅。3身材担当。结构合理,思路清晰。4内涵担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5责任担当。视野广阔,气魄宏大。
本次作文的个性
2017高考作文,选择给出的两三个关键词语组合起来立意行文,关键是“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关联的本质是寻找并写出其中的“关系”,怎么写好“关系”?
(1)诠释、辨析关键词语是基础。
在语境中,这是范围,揭示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这是要求。
说概念的含义,说到底是说概念的本质属性,或说“差别”,这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的区别。不仅仅排斥是一种对立,差别也是对立。
例如:以长城和京剧为关键词: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从军事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从精神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
“京剧”是国粹,是文化瑰宝。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长城”“京剧”见证着中国悠久的建筑史和戏曲史,见证着中国人的建筑智慧与文化智慧。作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中国,“长城”“京剧”仅是代表,还有更多的辉煌的文明,她们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2)运用好对立统一原理,关系即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
今天的中国享受着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也享受着现代技术的实惠;同时,也被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之类所困扰。看着时常出现的雾霾迷漫,听着时常出现的某个品牌食品有毒或不合格,人们忧心重重。今天的中国就是这样,巨大的成绩和明显的问题并存,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你用一双眼睛看中国,就可能只看到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一幅现代化图景;或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之类的许多不如意。用双眼看中国,就会看到完整而清晰的中国,古老而现代的中国,成绩和不足并存的中国,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b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实质。“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能将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因此,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高中作文教学带来几个方面的启示。
1、变换任务指令训练写作。今年高考第一次考这种任务型的新材料作文,反响较好,在以后的高考中应该还会采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材料中有几个任务指令,要变换任务指令训练作文,不让学生固守任务指令。
2、引领学生关注时政。今年作文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意识还会延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等时事。
3、少模式多应变。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在方式方法上不要固守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可利用网络开展写作教学,要多训练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少套作、宿构。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引领学生阅读思想健康、育人功能强、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作品;多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优秀品德情操、时代精神感强的作品,是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的高考命的指导思想。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解析:
北京高考作文从2012年开始,在试题上明显偏重于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而今年的试题以二选一的形式出现,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本次命题基本秉承了关注现实、联系社会的命题思路,更是让每一位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取材,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形式。但是想要得高分的话就要求考生在立意上有更高的要求。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都是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
(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题目与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2015年海淀一模试题中已经有过相似的题目,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试题由导语和题目组成,导语对于作文题目有着明确的提示作用。在试题中列举了林则徐等英雄人物,限定了学生要选择的“心中的英雄”必须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同时,试题中明确了英雄人物“为了祖国„„”,也对英雄的形象做了解释说明。考生在文章中需要体现英雄的相应特点。
题目限定了“我”,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写一篇与人物有关的记叙文难度并不大,属于从初中开始就比较熟悉的文章类型,但是难的是写一篇比较好的记叙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题目可写内容过于宽泛,考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过去空洞、杂乱的问题,即写了很多内容,但是却没有明确核心。文章中的“英雄”是谁,应该明确化,而不能只是空泛地去谈“心中的英雄”。题目中要求写出“你的情感”,这也是整篇文章需要体现出来的核心。考生可以从“好奇、崇敬、敬佩„„”等角度入手。
在导语中可见,这些人中,可包括为国家富强、独立而奋战的民族英雄,也包括邓稼先这些卓越的科学家,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阅读积累进行发散。在行文中,需要明确自己所想要写的“英雄”的特点,在文章中进行集中描述。需要运用熟悉的细节描写等方法,将英雄形象刻画的更加具体。体现英雄人物的风貌。考生需要展开合理想象,详细自己如果能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那么自己到底要怎样度过?自己有没有什么困惑需要解答?有没有什么话想要对英雄说?自己想象中的英雄究竟是什么样的?可以写自己与英雄就某一个话题的对谈,可以写英雄给“我”讲述的故事,凸显他们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现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可以写英雄中的平凡生活,凸显英雄人物在生活中“云淡风轻、质朴、有趣”等特点。让英雄的形象在文章中立体起来。(2)《深入灵魂的热爱》
第二篇作文与散文阅读《说起梅花》相联系,在散文阅读中,作者选取了“梅花”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进行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试题导语中提示考生,“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导语进行了很多的提示,这些提示同时也进行了限定。即,考生需要从动植物、器物入手,而不能写大多数考生熟悉的人物。
从审题来看,难度并不大。考生需要抓住“深入灵魂”,即所选取的“物”需要能够触及灵魂,要表现自己从灵魂深处表现出来的热爱。
植物,可以选取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除外),也可以选取其他自己比较熟悉的植物,从植物的本身特点入手,描述自己对于此种植物的热爱,更需要在文章中着重表现这种热爱深入灵魂的原因。动物,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宠物,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器物的范围比较广,考生可以选取生活用品中自己比较熟悉的,例如,乐器、足球、篮球等。
考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选取自己特别熟悉的“物”入手即可。范围非常广,可以说每一位考生应该都有话可说。在写作中,需要明确此物本身的特点,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等,与“我”的关联。深入灵魂的热爱
2015年高考北京一考生
人们都说,时间是医治伤痛最有效的良药。可是,11年过去了,每当望着那双不曾穿过而且永远也不会穿的手工鞋,我内心对她的恨,都依然还在。
11年前,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父母做着贩卖青菜的小生意,母亲进货,父亲看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宁静而安详。
然而意外却不期而至——母亲的运货车出了车祸。躺在太平间里的母亲看上去是那样的平静。当时,屋外正飘着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望着满天飘落的雪花,我心中对母亲产生了一种恨,我知道她一定是一个人去了天堂,唯独留给儿子一个寒冷的冬天。
记得出事前几天,母亲还说等到我8岁生日的时候,要给我买一个生日蛋糕,买一双别人家孩子脚上穿的耐克运动鞋。此前,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所以我从没有正式过过一个生日,也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子。于是我对那个生日充满期待和幻想。如今,我在内心深处,依然恨母亲没有兑现她的承诺。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朋友面前提起过自己的生日。
母亲下葬后,她的物品全被父亲抱到坟前准备烧了。父亲说,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也要过日子。清理物品时,我看到母亲刚给我做好的一双新布鞋,我死死地抓住不放,不让父亲烧掉。那双鞋,是母亲多少个夜晚一针一线缝好的,每一个针脚都刻有母亲的声音,告诉我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最后,父子俩相拥恸哭一场,父亲同意我留着那双鞋。
常听老人说,梦里可以和逝去的亲人相见。只是生活对我未免太残酷了些,11年来,母亲从没有光临过我的梦境。我恨她,恨她这些年来一直都不理我。年少的孤独和青春的茫然,都由我一个人默默承受。3年前,我要去城里读中学了,我多么希望母亲能来村头送送我,拖着装有那双手工鞋及其它物品的行李箱,我一步一回头,生怕母亲在某一个时刻出现,怕她因找不到我而担心,怕她满村子喊我的小名而惹得调皮的孩子笑话。我觉得母亲这些年来是在和我玩躲猫猫的游戏,我恨她不懂游戏规则,游戏结束了,还一直躲着不出来。
如今,坐在考场上,望着作文题,我不由地又想起了那双已经伴随我11年而且会一直伴随我今后日子的手工鞋,想念起出生的小村庄,想念起独自走过的小路,想念起一直躲着我的母亲。我对母亲的恨越来越深,深过这11年来的思念。
渗入灵魂的爱
每个情感纯真的人,心底都有一首情歌,它美丽且忧伤,心动又销魂。
心怀淡淡烟愁的女子,注定比别人多一缕细腻的伤感,注定比别人多一抹触景生情的悲凉。
总是轻易就被一些悲情的东西,忽然触碰了至低的泪点。一颗温柔的心,竟然变得那么敏感那么脆弱。
在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软肋,爱是人生中经历的一段插曲,更是一种心酸的浪漫。
昨天你那么爱我,今天你在哪里?开始笑得最美,最后哭得最真,这就是最真实的爱情。
多少真爱被现实击败,回忆只能证明自己爱过,并不能说明那段爱可以白头偕老,更不能把丢失的一切复原。
时间,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一张折返的车票,我们只能一路前行,甚至连回头悲叹的时间都没有。
我在天涯一角平静的生活,疏远着尘世里的一切,那些流逝了的曾经,在谁忽然记起的瞬间里闪过?
好不容易跨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又被一种低落的情绪侵占泛滥。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幸福和忧伤不再交换,挥手即是永远„„
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过客都是注定的。你握过他的手又怎样?你拥抱过他的一切又怎样?最终都是指尖划落的尘烟„„
一个人疼痛不堪的时候,总想找一种方式来麻痹自己,麻木自己的一切神经,好让自己在一瞬间忘记了那疼,忘记了那殇。
暮然间,一股酸楚的感觉,忽然在眼底流淌泛滥。有些东西注定在远去的同时,也在心上留下抹不去的疤痕。
在心角处寻一个凄美的位置给自己,再华美的文字都不能召唤回那个温暖的怀抱。那盈握在心的美好,不舍得它走远,又该将其存放于何处?
一段爱情,分离了,也就散了,一颗沸腾过的心,变成一池死水微澜,一个人安静的忧伤,是唯一镇痛的方式。
爱是美丽的忧伤,爱是甜美的心碎。看着一个熟悉的背影,终于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双唇颤抖着,心却已无言。
爱到忘却了自己,等到有一天从那个爱情的痴梦中醒来,发觉自己的身心竟已是伤痕累累。
曾祈祷此岸彼岸,莫失莫离,如今却已失已离。无力改变的结局,无法持久的炙热,情深缘浅是早就拟定了的结局。
斑驳的情话,凋谢成旧忆旧年,贴在胸前找不到那时砰然跳动的感觉,代替它的却是一种隐隐的痉挛。
深入灵魂的热爱
深入灵魂的热爱是怎样的?大概是深入骨髓,时刻挂牵,一丝波澜便可牵扯情绪。能让一个人深入灵魂的爱是什么?祖国,大自然,或者只是自己对某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对那个远在千里的家?又或者只是你的一个兴趣爱好,读书,下棋,听歌?其实不管怎样,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或兴趣抑或只是一个情绪寄托,都是足够幸运的。
我的一个朋友,关于她所深入灵魂热爱的,是她一个偶像,一个长相帅气,才华横溢,舞蹈歌喉都过人而无不及的一名艺人。开始时我对她的定义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即一个“追星”族,甚至难以想通一个距离自己遥远的人有什么值得追捧,但她就是热爱,不许别人说他的不好,否则会生气。凭借我对她的了解,她不该是脑残粉那一类,尽管我曾经的确默默夫人这样给她定义过,那也只是一种玩笑般的调侃,而后她给我推荐了那个艺人的一首歌,翻唱周华健的那首《一起吃苦的幸福》,她跟我说那些艺人曾经一起奋斗过的日子,说起他们的艰辛与成就,慢慢的似乎就理解她了。其实很多时候,音乐更能说明得了一切,就是她讲述的关于他们的经历配上他们的音乐,渐渐让我感受到他们在奋斗历程中所散发的魅力与朝气。而朋友对偶像的这种热爱也在冥冥中给予了自己某种力量,在这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跟着偶像学会坚毅不屈的品格,这种热爱是深入灵魂,洗礼过灵魂的。
我常想,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热爱的东西,与自己内心需要的寄托是有绝对的关系的,不管是哪一种寄托,那些热爱的东西总能给予迷茫疲惫的我们希望和方向,每个人内心都需要这样一种深入灵魂热爱的东西的,那也可以说是自己一个单独空间,为自己欣赏喜欢的世界,提起它内心是激动澎湃的,觉得不管生活怎样不堪,那一方宁静的领域,有自己爱着的东西,便是幸福满足的。
一、看2013年黑龙江、宁夏高考作文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 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同窗共读, 互相帮助, 彼此激励, 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 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 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60%的人表示满意, 36%的人认为一般, 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 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 有人认为是志趣, 性格不合, 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 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 他们认为互相尊重, 理解和包容, 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不得抄袭。
与许多材料作文不同, 这次作文属于“时评类”作文。这类“时评类”作文题的共同特点是:1.材料往往是当下新闻等实事材料, 作文要求往往是学生就此事发表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2.在立意上就事论事, 不需过多引申。
这类作文在以前也屡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如2006年黑龙江卷的“网络阅读”, 2009年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天津卷的“我说90后”, 2010年全国卷的“浅阅读”, 2011年全国卷的“中国崛起”、辽宁卷的“高晓松醉驾案”等试题。
二、从这次高考作文看今后作文教学
1. 角度要选准, 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
也就是应该在“论同学关系”的范畴之内, 可以描述体现同学关系的生动场景, 也可以从归因角度入手, 分析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 还可以从探讨改善同学关系入手, 探讨改善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单纯写“尊重”“宽容”“包容”, 没有和同学关系勾连一起, 不会得太高分。
这就要求审题者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看材料, 立意就蕴涵在材料重点内容中, 感情表达中、思想倾向中。作为教者, 要让学生分清时评类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差别。
2. 训练学生文风要踏实, 文以载道。
日常教学中, 要时时提醒学生别写浮华的文章, 更别生搬硬套, 堆砌辞藻, 不知所云。如此次作文, 有很多学生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盈盈月光, 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 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 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 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大家都引用, 适得其反。而有的学生写得就比较真诚, 如有一位学生在“情到微处”的一篇文章写到:“每个人都如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叶子, 我们拥有了不同的叶脉。不同的叶子挂在同一棵树上, 一起经历时间与风雨, 偶尔那么一两次风吹雨打, 我们的身体相互发生撞碰, 不愉快的事就发生了。”既情真意切又比喻精当。
3. 可以训练学生不拘一格写多样的文体。
此次作文, 只要文体清楚, 那么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甚至抒情类散文, 都一样得高分。这就启示我们做教师的, 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在规范写作的前提下, 可以在文体上写出自己见长的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很容易就开始一段友情, 然后又在微小的问题上轻易结束一段友情。我们的友情从一个微笑, 一块儿糖果, 一句鼓励, 一个拥抱开始;从一次推搡, 一个眼神, 一次轻视, 一句无心玩笑结束。友情结在细微处, 散在细微处。”即使是议论, 也包含着细小事件的记叙, 更充满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有的文章又充满人性温馨的联想想象, “不管十年、二十年, 见到彼此, 一定要来一个大拥抱, 到彼此的家, 就像到自己的家一样随意;我们还说过, 要一起走进结婚的殿堂, 我做你的伴娘, 你孩子的干妈, 你老年的姐妹。”“什么是同学?就是在许多年后, 茫茫人海中, 你喊了一声我的名字, 我回头与你对视, 然后我们跨越人海紧紧相拥。”
4. 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有分论点, 适当的比喻会使文章增添亮色。
如一位考生写文章的纲目:“相互尊重, 是同学关系的土壤”“理解包容, 是同学关系的清泉”“求同存异, 是同学关系的阳关”, 清晰准确, 又不乏文采。又如围绕同学关系的纲目“修正自己”“关心他人”“共同经营”, 言简意赅, 切中肯綮。
5. 提醒学生拟好文章标题, 小而精当。
有些题目, 如“论怎样处理好同学关系”“论友谊”“论人际关系”“论尊重”“追求和谐美好”……过大, 或大而不当。而有些题目非常精当, 又不乏文采。“此情可待成追忆”“同桌的你”“一声‘同学’大过天”“同学, 认识你真好”“同学情, 伴我行”“不忘你的好”“一声‘同学’, 一生朋友”……
文无定法, 但又有规律可循。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随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三、高考前“时评类”模拟作文例举。
1.2 013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二模考试作文题目、优秀作文范例及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孙俪在其微博中写自己前些天的一个经历, “那晚送完朋友, 见一姑娘坐在车流湍急的大马路中央狂哭。停车询问, 她哭得歇斯底里根本不理睬我”。面对这种状况, 孙俪说:“你看看我是谁, 你一定认识我。”谁知那女孩抬头看了一眼, 只说了句“甄嬛!”接着继续痛哭。
“小主”停车关心失恋女孩的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孙俪有爱心, 也有网友认为, 孙俪晚上在马路中间停车, 这本身就违反了交通法规。万一后面的车追尾怎么办?
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请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我们之所以在高考前拿这样的作文做训练, 初衷就是让学生关注身边实事,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拿此为范例对时评类作文做最后的冲刺训练。孙俪材料是语文组同事在微博中看到的, 非常具有时代感, 非常吸引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 应注重材料的最后一段, 重点词是“爱心”与“交通法规”, 而考查点就在于二者产生矛盾时, 如何处理。“爱心”与“交通法规”, 单就哪一方论, 都容易产生偏差。
下面是两篇学生的考场作文:
例文1:
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
刘佳玥
“小主”路中央停车关心失恋女孩, 引发网友热议。孙俪是有爱心还是违反交通法规, 人们议论纷纷。
然而, 我认为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法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么爱心不也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吗?孙俪停车关心女孩, 也许严格地按照交通法规来说, 她是理应受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 但是如果她面对悲痛欲绝的女孩, 却视而不见, 扬长而去, 也许遵守了交通法规, 那么道德法规呢?人们是否又会因她没有爱心而又大加议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古训教育我们要遵守规矩, 但是我们是否就应规规矩矩, 用这“方方圆圆”来限制我们的行为, 来扼杀我们的爱心?规矩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外来约束, 爱心则是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只有将外在约束与内在动力紧密地相结合, 和谐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可见, 爱心与法规并不矛盾, 他们都是以和谐为出发点。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这是古代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 那么, 当有人几万元钱飘散在空中, “路不拾遗”也许被“一路拾遗”而代替。当几万元钞票一张不少地被交还到失者手中, 爱心的力量弥补了规则的不足, 这同样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规则是法律健全的标志, 爱心则是道德力量的集中展现。可见, 爱心与法律并不矛盾, 他们互为补充, 都以善良为落脚点。
只有规则而没有爱心, 那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枷锁在禁锢人们的行为;没有规则只有爱心, 就算以善为出发点, 导致的却是恶的结果。法规与爱心相辅相成, 法规是“方”, 爱心是“圆”“方”与“圆”的结合才是完满。
因此, 不要再纠结到底是法规掩盖了爱心, 还是爱心冲破了法规, 因为二者并不冲突, 并不矛盾。在法规中加点人情, 在爱心中掺点理性, 别让法规使爱心变得冷冰, 也别让盲目的爱心模糊双眼。法规与爱心的结合, 才是我们追求的和谐。
评析:这是一篇时事点评的文章, 作者紧扣话题, 抓住重心“爱心”与“法规”发生矛盾时的取舍问题来谈, 审题十分严谨。作者的思辨能力特别强, “法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么爱心不也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吗?”“规则是法律健全的标志, 爱心则是道德力量的集中展现。可见, 爱心与法律并不矛盾, 他们互为补充, 都以善良为落脚点”,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从法与爱的出发点落脚, 找出了二者的共融之处, 语言真是干净利落、掷地有声。作者还用“路不拾遗”“一路拾遗”而归还失主做类比, 强调了“爱心”可弥补“规则”的不足。
总之,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 作者能在极短时间内能写出脱离学生常见的八股文的套路, 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在赞美的同时, 颇有一丝感动。
例文2:
我观“甄嬛”封赏!
付婉玲
“小主”停车关心失恋女, 微博网友争论起风波。关于孙俪的举动, 众网友可谓众说纷纭, 有网友大叹:“小主能停车下访, 可到真是难得了, 有爱心!”可也有人认为这事本身就违反了交通法规, 不足为训。两派争论不休, 莫衷一是。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我观“花叶”, 孙俪这么做不仅不应受责难, 反应受褒奖。
于大体观之, 孙俪关心女孩才是事件的主体, 而停车与否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不知道当晚情况如何, 但以第三方角度来看, 一姑娘在车流湍急的大马路中失态狂哭本就是一反常之事, 可周围却无一人规劝或帮助, 这么看, 这女孩的情况就更特别了。再看后来与孙俪对话直呼甄嬛, 这女孩十有八九是失恋失态, 又是在这么晚的时候, 对一个女孩来说, 不可谓不危险, 在无一人上前时, 孙俪能停车助人, 本身就值得称赞。
这女孩的情况让我想起连受重创却连被十八位路人漠视的小悦悦, 如果孙俪不停车, 那么网上口诛笔伐的人恐怕会用“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来描绘遵守了交通规则的小主, 也许更难听的话会在“宫斗”大环境中不断显现, 让小主后悔一进“博门”深似海。
的确, 马路中间停车不对, 但难道你希望孙俪坐视不管, 如同来往川流不息的车流一般冷眼旁观吗?城市中的混凝土也许也凝固了心灵, 让人可以大张旗鼓地大放厥词, 让“善”这个字离我们渐行渐远。
对于有爱心得人, 我想说:“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你若心中有正气, 自可扫身边沉郁的瘴气, 你若善养浩然之气, 自可大笑对天地, 不要让他人的质疑阻碍你我的通明。
对于孙俪本人来说, 本身一片好意, 却遭到不满, 这传递的并不是一份正义, 但对于社会, 一个只在银幕中看得到的小主也食人间烟火地关心他人, 这却是传递给公众一份正能量。最美群体用行动标注了这个时代道德高原的高度, 而这一次善行也让我们看到自己攀爬高原的希望。上善若水, 又何必用刚性的规则去制约善的容量?
朝闻道, 夕死可矣。小主停车问道虽遭质疑, 但却给我们指明了善道的方向, 何妨吟啸今许行, 不必在意过激的猜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甄嬛展善心, 自当受到社会的褒赞, 时间会使沧海变为桑田, 也可以沉淀真善美的本真。也许时间会让这里也无风雨也无情, 但定会留下彩虹的美丽, 我观甄嬛, 封赏。
评析:这篇考场作文能紧扣事件的重心, 抓住“爱”与“法”的评论主旨。在论证上有切中肯綮正面的深刻分析, “最美群体用行动标注了这个时代道德高原的高度, 而这一次善行也让我们看到自己攀爬高原的希望”;有运用反证法的推理, “假设如果孙俪不停车, 那么网上口诛笔伐的人恐怕会用‘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来描绘”;有文采飞扬的恰切的诗文引证“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可见, 作者见解高屋建瓴, 文学底蕴非同一般。
四、为了训练学生能在考场上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 我们平常主抓以下几方面
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2013年的高考材料就有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影子。其实, 在某种角度上谈, 学生的作文, 实际上就是做人反射。“言为心声”, 一个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时刻自我反思的学生, 更容易写出思维活跃, 立意准确, 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2011年“中国崛起”的作文, 也是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思考社会。
当然, 在这里, 我不倡导老师让学生“押宝式”写社会热点, 今年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生搬硬套“中国梦”, 结果得分率很低。
2. 让学生广泛涉猎, 奇文共赏。
从高一开始, 我们就狠抓学生的优秀文章阅读, 狠抓传统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 注重挖掘学生的文学才能, 如好文章打印交流, 往报纸杂志投稿, 都不失为一种鼓励学生的好办法。老师也可以利用课堂, 和学生共同推荐好文章, 使作文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有一些优秀杂志可以推荐给学生, 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新作文》……组织学生在校观看每一年的“感动中国”视频, 让学生讲国家的新闻, 讲身边人的感人事迹, 传播正能量;也讲“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漠视, 也谈“农民工”掉落的钱被哄抢的事件, 在评论争议中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在广泛涉猎中提升着文学修养。
3. 让学生强化训练, 狠抓落实。
我们高三作文训练几乎一周一篇文章, 有时赶上大考, 甚至是一周两篇作文。高三作文一定要抢速度, 老师要认真备课, 从题目到审题立意, 再到行文结构、文章内容, 都要分课节有侧重地训练。老师讲评一定要及时, 不要压到学生已忘了自己写什么了才往下发作文。教师不用急着写评语, 可以先多看一看学生的作文, 搜集你此次作文课要重点突破的内容范例, 教师一定多动笔记录, 使此次作文课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互评, 因为能说出别人文章优缺点的学生, 本身也一定是会写文章的人。互评前, 老师定出评分标准, 给出范例, 学生互评后, 课堂上交流赏析, 回到老师处, 重新审定, 修正评分偏差, 然后推出范文, 老师打印出来, 给学生提供一种借鉴, 最后请不合格的学生重新修改。
摘 要:高考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考试,当然,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成败具有决定作用,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题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高考阅读在选材角度、出题方向等都有所变化,不同省份的变化也略有不同。本文以2005年山东省独立命题为起点,以2013年为终点,寻找山东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发展变化,分别从阅读文本和试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选材、命题等方面的规律。
关键词:山东高考 语文现代文阅读 语文教学
一、山东省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自1999年至今,许多省份开始了高考独立命题,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其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题目命制。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山东省的地域特点进行命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注重山东省考生的实际,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逐步探索中,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及考查角度逐步稳定。其中,在现代文阅读材料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篇目及长度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自2007年至今,山东现代文阅读由原来一篇阅读必做转变为从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文章中选做一篇。这样不仅对学生快速选择阅读篇目、快速寻找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提出要求,也加强了阅读的主观色彩,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的篇目作答。
字数方面,2005到2009年,阅读字数虽有所不同,但基本维持在1200字左右。但从2010年开始,阅读总字数有所增加,大约增加了200字,维持在1400字左右,这与山东高考语文更加重视阅读的总体趋势一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二)体裁的变化
文章体裁是阅读的重要信息,也是考生能否读懂文章、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
2005年以来,山东高考现代文阅读体裁较为多样,散文、小说、新闻、评传、访谈等都有所涉及,如:2005《溯源》、2006《文赤壁》、2007《灯火的温情》、2008《歌德之勺》、2009《记住回家的路》、2012《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等都是散文;2010《骆驼祥子》、2011《审丑》、2013《活着》是小说;2007《梦碎雅典》是新闻,2008年《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和2013年《定和是个音乐迷》是人物传记;2009第二篇是访谈;2010《“她只能活七小时”》是报道;2011《没有天堂》以及2012《古怪的重水》是社科类文章。
在体裁多样的阅读中,散文所占比重较大,约占阅读总数的37.50%,访谈、小说、新闻、评传等新颖体裁比例较少,如表2:
因此,笔者认为应拓宽文章体裁类型,使高考阅读体裁多样,吸引考生的做题兴趣,给考生更多的选择阅读文章的机会。
(三)山东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的价值取向分析
根据国家对高考阅读“取材多样、取向多元”的要求,山东高考阅读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新课标“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多元文化”的精神,文章内容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向。
1.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
在对经济利益追求加强的今天,许多人忽视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这种反思在阅读中得到很好地表现:
2009年《记住回家的路》,告诉人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要记住回家的路,寻找内心的宁静;2012年《被时间决定的讲述》,通过对偏僻村落传统生活方式的介绍,表现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引起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思考。
2.关注视角多元化
(1)关注中外名人
2007年《梦碎雅典》和2008年《歌德之勺》分别对奥蒂和歌德进行了介绍。
2009年访谈语录和2013年《定和是个音乐迷》分别对余光中和张定和作了介绍。
(2)对普通人进行刻画
2010年《骆驼祥子》车夫祥子、2011年《审丑》中的小臭儿和2013年《活着》的福贵都是普通人物。
(3)关注科学领域
2011年《没有天堂》对宇宙中有星体没有天堂进行了科学论述。
2012年《古怪重水》对重水进行了介绍。
(4)阐述人生哲理
2010年《审丑》,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告诉了人们要孝敬长辈。
2012年《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告诫人们不要在喧闹的社会中放弃对安静生活的追求,要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
2013年《活着》,通过福贵的遭遇和善良,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3.选材范围广泛,体裁倾向明显
选材上有写人写事,还有写物的,选材广;体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诗歌、戏剧基本不涉及,体裁倾向明显。
山东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山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发展分析
现代文的发展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变化中,试题设置也发生了变化,小到试题数量、题序、分值,大到试题题型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如表3:
对大阅读题目设置分析如下:
(一)题量、分值的情况
2005年到2013年大阅读题量稳定在四道题目,分值也较为固定,除2006年为21分外,2007年到2013年均为18分。山东省在自主命题和新课改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对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也在探索中逐渐稳定。endprint
(二)题目设置
大阅读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观性较强,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除2005年有1道客观选择题外,2006到2013年均为主观性题目,如“归纳总结”“理解概括”“语言特色”“理解评价”等题型,题目设置较为全面。其中,“作用类”“理解句子含义”“理解评价”类题型出现频率高,所占分值大,如:
1.作用类
05年的第18题,06年的第16题,07年第一篇的第19题和第二篇的第19、20题,08年第一篇的第19题,第二篇的第20题,09年第一篇的第19题,10年第一篇的第20题和第二篇的第19题、12年第一篇的第19题。
2.理解句子含义类
05年的第20题,06年的第17题,07年第一篇的第20题、21题以及第二篇的第21题,08年第一篇的第19题,09年第一篇的第20、21题,10年第二篇的第21题,11年第一篇的第20题,12年第一篇的第20题。
(三)阅读能力层级分析
阅读是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项目,不同材料和题目会造成考试难易程度不同,从表3能力层级一栏可知:2005到2013年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题型考查较为全面,近几年能力层级难度基本固定,每篇阅读中都会有探究F的题目出现,为22题。这类题目侧重于对学生主观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规定,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能力层级也有所区别,文学类题型能力层级往往高于实用类。能力层级不同,意味着考生在选择做哪一篇阅读时,也要进行思考,选择能力层级较低的阅读作答,减少在阅读上的失分。这种现象对考生迅速阅读文章并做出正确选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阅读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一)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做探究题,先要对文本有个宏观透彻地了解,要了解讲了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怎么去写的要点;构思上、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文章作者用哪些词语和句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和情感;他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二)重点训练观点的归纳提炼和思路梳理
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是文本阅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重点观点的总结归纳提炼和思路分析是近几年山东高考阅读非常重要的题型,做好这类题型,有助于考生更少失分。
(三)看分答题
分值不同,答案命制也有所不同,分值越高,答案角度也会越多。在分析近几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特点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按照每个要点2分的安排进行答案组织。
(四)探究题表面深层含义全面考虑
探究题就是对文章表层意义进行理解,但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告诉考生一个深层的社会人生道理,这就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深度思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作答。真正做到明确要求、言之有理、表述简明。
参考文献:
[1]任志鸿.高考高手[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朝银.创新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5]潘庆玉.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评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0,(06).
[6]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2013.
[7]王朝银.步步高考前3个月[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8]陈明华.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8,(06).
[9]荣令存.中华第一考[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2.
[10]徐默凡.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J].语文学习,2009,(02).
【2024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推荐阅读:
2024年高考山东满分作文12-18
2023年山东高考语文满分卷12-06
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范文07-11
2023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07-02
2024山东高考说明解读11-04
高考语文山东卷07-15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11-02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12-11
山东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05-30
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