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原创: 龚熔熔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人文与传播学院

对外汉语

杜姝琬

110140389

引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德经》这一道家经典被普遍认为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作。笔者通过对《道德经》的研读,对其中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有所感悟,并将之归为三个方面逐一讨论,最后对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加以总结。

正文:

“道”是《道德经》中一再探讨的至高真理,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宏大前提老子在开篇第一章中就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将“道”和“名”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放在一起同类而论,然而这里的道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模糊玄妙的描绘,它可以分裂成三层含义:

一.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

其实这个概念略微笼统,由于时代的限制,它不置可否地跳过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而直接将宇宙本源归于一个意义玄妙的“道”。但这同时也触及了一个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探寻的的问题,即寻找万物的根源以及对于人类自身的界定——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可以说,我们思考宇宙本源问题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用“道”使这个终极问题显得更加趋于哲学化,而且虽然该定义有些模糊,但它使我们认识到老子的思想是以宇宙为范畴的,并不仅限于狭小的人类社会。在本文之后的论述里我们也会发现,“道”的这一定义是后两层定义的大前提。

二.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

“道德”一词最原始的出处就是《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老子看来,人既然是宇宙的一部分,就理应遵循自然的法则——“道”。

而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定义似乎更倾向于“德”而非“道”。事实上,“道”相对于“德”更加浩瀚寥廓的存在——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运动之规律即是道,尊道即是尊重自然规律,而“德”在现代人的心中更像是一种公认的社会道德。当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来临,“人定胜天”的信条深入人心,人们便不再信奉“道”,对大自然不再心存敬畏,违背自然的规律的人类行为也就显而易见地层

出不穷了。

三.人类社会的行事准则

这是“道”与现实联系最深的一点,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地对人类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这个定义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修身与治国。修身与前一定义有交集,我在这里主要讨论治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种原始和非功利性的治国态度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要拿孔子所提倡的治国理念与之相较:孔子认为君主应以纲常礼教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用等级束缚社会,而老子推崇无为的治国态度,甚至有些趋向“愚民政策”,使民众无欲无求便可保平安;孔子的观念是积极的,老子则非常消极;孔子倡礼,老子倡道„„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君王推向了一个圣人的位置(尤其是老子),指望明君对人民的引导,这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道”的这层定义是原始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民主的否定。

总结: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

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

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说「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从自然的规律,由此可见,道德经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学习易经。

《易经》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阴阳二元论是这本书的主导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从二元论的阴的层面去帮助解决怎样达成一件事情,以无为的思想去成就一个人的梦想,解决怎样才能使其长盛不衰。这是从阴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上一篇:财政局培训计划下一篇:法院加强信访维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