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共8篇)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 篇1

实验中学八年级七班

王重阳、吴越

一、时间: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二、地点:法院

三、调查人员:王重阳,吴越

四、调查过程:

1、法院生活环境:

我们顶着小雪,开始了调查,调查顺序是由南向北。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弊端。具体分以下这么几条:

① 乱写乱画现象:

在院里,我们首先发现了许多乱涂乱写乱画现象。从南面的新楼的墙上,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许多“城市牛皮癣”。上面的内容有做广告的,也有办证的。既有贴小广告的,也有用笔乱刷的。这无疑大大影响了家属院的形象。而在古老的旧楼上,这种现象更比比皆是。既有办证的,也有贴广告的,又有小朋友乱画画的。居民楼竟然成为了“大众画板”。

②乱倒垃圾现象:

这种现象,是又一有损社区形象的弊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共发现垃圾池四处。虽然近年来设了许多垃圾池,供居民倒垃圾,但是,一些素质低下的人,为了图一时省事,将垃圾随便一扔,就扬长而去。甚至有的人,还将垃圾倒在他人家门口。导致难以清理。冬天,垃圾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夏天,气候炎热,垃圾恶臭无比,成为苍蝇蚊子的乐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出行。③ 乱养宠物现象严重:

楼内有许多居民,不遵守规定,在居民楼内养宠物,宠物大声鸣叫,严重影响居民的作息,宠物还在楼内随地大小便,严重破坏卫生,也影响了美观。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

④ 乱停车现象严重:

在院内,我们时不时发现,一些居民的车,横七竖八的停在院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有的外来人员的车辆,也乱停在院内,使人们出行不便增大。这也与看门人看守不严有着一定的关系。甚至有一次,院里的一家发生火灾,由于院内停车无秩序,导致消防车无法进入,使此人家中物品全部烧毁,损失极大,这与居民的乱停乱放有很大关系。后来院内杜绝乱停车,但是乱停乱放仍屡禁不止。

⑤院内外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沿街房,遭到噪声影响更为严重。院外为一条马路,路上人来车往,汽车鸣笛,人员喧哗,都影响到人们作息。院内的小孩,经常喧哗,在人们作息时间,影响休息。甚至在家属院内放鞭炮,为严重噪音污染。

⑥院内房屋大多十年以上,有的地方已出现破损,年久失修,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⑦此外,院内架设电线比较乱,有的电线交错架设,有的横七竖八,甚至绝缘层残缺不全。这些容易引起短路,甚至触电,很不安全。还有的电线已经断了,从空中垂下来,非常危险,对行人安全造成损害。而有关单位十几年来一直对此事置之不理,这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⑧排水状况较差。在雷雨天,有暴雨的情况下,积水很深,因为垃圾堵塞排水管道,积水很难排出。降低了人们出行的效率,尤其是汽车,容易熄火,给出行造成不便。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 篇2

所谓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简单地说,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的水平有高低之分,可以进行量化。本文引入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等的评价,构建福州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从福州市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出发,运用SPSS软件结合交叉列联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探究各统计学变量与环境意识的关系,探讨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为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福州提供参考。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性别等;二是测评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借鉴国内相关学者构建环境意识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福州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情况,以环境意识为总指标,建立了包括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1)。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2013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对福州市的5个城区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电话调查的方式成功访问300个调查样本。数据处理时,采取百分制赋分法,按照选项数量均衡分布分值,正向问题与反向问题赋值过程相反。环境意识得分通过对二级指标平均分配权数进行计算。拒答或回答“不了解”的视为缺失值,不进入汇总。

二、环境意识调查结果

(一)样本特征统计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调查结果代表性较强:一是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与福州市区人口性别构成基本吻合;二是年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格局,中青年受访者偏多,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三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访者比例过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表明市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四是职业分布涵盖各类从业人员;五是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受访者比例超80%,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见表2)。

单位:%

(二)环境意识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测算得到福州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平均得分为71.4分。从构成环境意识的四大维度看:

第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分最高(74.8分),被访者多数能自觉注意保护环境,仅有16.3%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偶尔或经常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节约用水方面,77.3%的被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节水习惯;在参与环保方面表现也较为积极,75.7%的被访者表示其家庭愿意加入家庭环保队伍;但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消极观点和态度明显增加,对外界的破坏环境行为仅有57.3%的被访者表示会进行制止。

第二,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得分为74.2分,但公众对环境问题中的空气质量、水质、噪声污染治理效果及环境卫生等满意度评价偏低,其中被访者对水质的评价得分只有55.8分。

第三,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得分为73.1分,对当前的环保政策、政府重视程度及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较高肯定,其中对环保问题反映渠道知晓度评价略低于其他三项,仍有27.3%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环境热线或所在社区是否有反映环保问题的渠道。

第四,公众环境保护认知水平偏低,得分仅为63.6分。53.3%的被访者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34.7%的被访者不知道福州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项目;但多数被访者都不同程度了解生活垃圾和废水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

三、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交叉列联分析

1. 男性环境意识得分,高于女性。

其中,男性在环境保护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得分均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环境知识,在环保行为的表现上多于女性。但男性在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质量满意度得分上低于女性,说明男性对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诉求。

2. 高年龄被访者环境意识最低。

51~70岁被访者环境意识得分为69.6,低于平均水平,其在环境保护认知上明显弱于其他群体,平均得分仅57.2分。此外,31~40岁被访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其在环保行为的表现上更为积极,对环境保护工作与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诉求。

3. 低学历被访者环境意识偏弱。

在环境保护认知及保护意识上,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被访者与平均水平差距明显,其在环境保护的认知上处于劣势,远低于高学历被访者。在环境保护工作与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满足感。

4. 党政机关职业群体环境意识相对较高。

从调查结果看,党政机关从业人员环境意识得分为76.3分,高于其他群体;在环境保护认知方面,党政机关群体与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度;在环境保护意识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体以及农林牧业水利业生产人员意识较强。

5. 高收入者环境意识表现强于低收入者。

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被访者环境意识略高于月收入4000元以下群体,其中月收入2000~4000元的被访者在环境保护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上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得分高,但在环境保护工作与环境质量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

(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的零假设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分别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相互独立,即变量之间不相关。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性别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检验P值均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可以认定性别与环境意识四大维度具有相关性。同理判定:一是年龄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相关性,但与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没有必然联系;二是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四大维度均相关;三是职业要素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相关性,与其他两项无必然联系;四是除环境保护意识外,收入与其他三项环境意识具有相关性。

(三)样本特征要素影响程度分析

在完成卡方检验之后,从5个样本特征变量判断其与环境意识的强弱程度和相关方向(见表3)。

注:“-”表示根据前面卡方检验结果不进行相关程度分析。

从理论上讲,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表明其相关程度越强。从表3可知,性别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6、-0.166、0.077和0.033;年龄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和0.112;文化程度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系数0.236、0.201、-0.181和-0.010;职业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系数为-0.081和-0.162;收入对环境意识的相关系数为0.089、-0.068和-0.106。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5个变量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强弱程度如下:文化程度>性别>收入>职业>年龄。

第一,文化程度影响程度最大,与环保认知、环保意识正相关,与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负相关。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其所接受的教育或信息中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信息要素越多,既有直接的环保知识,也有间接的与环保相关的信息,而且其对环保的理解水平也更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地方环保动态,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更透彻。

第二,性别因素使环境意识体现具有明显差异,女性环境意识偏弱。从个体角度来说,一方面,性别差异使二者的生活关注点不同,女性较少关注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她们具有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相互冲突的女性角色使她们无暇关注外部环境。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状况以及性别刻板印象使女性甘于表现主内的形象,而忽略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

第三,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居民个体而言,当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时,将需要与收入水平一致的生活品质,包括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资源和宜居的城市环境。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可能会更多的思考生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层次性与人们的认识能力相对应,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职业因素对环境意识有一定影响,职业组织化程度较高、所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业人群,其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及环境意识就较高。因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保障了这些职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职业组织所提供的环保信息、环保活动,能够从更大的范围了解环境问题。

四、相关建议

(一)提高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效益

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切实提高环保宣传的针对性。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第一,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重视对女性的环保宣传,调查结果表明,女性的环境意识弱于男性,就现有的家庭结构而言,在生活方面大多还是以女性为主导,她们是决定家庭生活方式的主体,也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义务,扩大女性群体在环境保护中的影响力意义重大;第三,重视对城市外来流动人群的宣传,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成的被访者表示不会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但其认为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现象相对普遍,这种落差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外来人口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乱扔垃圾行为。

二是把握重点阵地,多渠道扩大环保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社区及公共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向全社会进行贴近日常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结果表明,电视、互联网和报刊杂志是当前最受市民关注的媒介,分别有69.7%、37.3%和39%的被访者主要从这些渠道获取环保信息。因此,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推广环保宣传的时候,可重点利用电视、互联网与报刊杂志进行宣传。

三是注重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平台,有效弥补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对促进公众了解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5.7%的被访者表示其家庭愿意成为环保志愿家庭,可充分发挥家庭环保的积极性,提供高效便捷的对接渠道,壮大民间环保组织。

四是关注宣传内容,选择适当的环保产品进行宣传。在环保宣教工作中,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使公众在履行监督义务的同时,更多的成为环保的实践者。就人们的环保行为而言,在功利性环保意识的实际影响下,公众实际采取的环境保护行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于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而对于与自身无关或需增加支出的环境保护行为则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意识宣传所应取得的实际行为效果。因此,积极宣传人们所希望的环保产品,有助于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保行为的增加。

(二)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和环境意识之间有很大的同一性。经济的发展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进而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同时,经济发展促进科技的生态化,也会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发展经济需要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要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公民环保行为规范意识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引导更多市民由被动环保向主动环保转化。同时,借助文明城市建设契机,探索对居民不环保行为进行惩处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舆论与媒介的监督作用,对居民的不环保行为在一定范围进行曝光,提高市民环保自觉性。

摘要: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推动“美丽福州”建设,本文以福州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4个方面构建公众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列联分析、卡方检验与相关分析,探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提出提升居民环境意识、建设美丽福州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意识,列联分析,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闫国东,康建成,谢小进,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50-60.

[2]杨莉,戴明忠,窦贻俭.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6):545-548.

[3]周景博,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28-133.

[4]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篇3

一、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当前社区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多功能化,更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人们渴求的不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和环境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需要文化,同时,社区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所谓社区的文化功能,反映的是社区对于提高公众的素质、培育公民意识、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凝聚社区个体、实践社区自治等作用。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作用力,对社区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社区文化的目的正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以便影响社区人、塑造社区人、教育和完善社区人.

(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了解,市北区的主要文化节庆活动有:(1)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2)“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3)“知识与学习”半月一讲。(4)萝卜会·元宵山会。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二)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近年来,青岛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建成了众多文化活动的基础场所,逐步完善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社区文化设施普及率较高。为了使居民拥有更大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场所,近年来,街道、社区都建图书室和综合活动室,配置图书阅览室桌椅、文化活动电脑,电视、音响器材等娱乐活动设施配套齐全,健身馆、全民健身点等,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三)设有简易健身器材等的户外锻炼场地备受群众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必修课”。设置了简易健身器材的全民健身场地“走”进小区,既给市民锻炼了身体,又给予居民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社区体育文化正一天天红火起来。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体育健身场所及设施安置地点的要求,居民的选择集中在小区广场或小山头公园、露天健身场所设施这两项上。文化设施的健全,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改善了居民文化生活。

(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街道、社区依托迎奥示范广场和社区文化中心,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宣传阵地,对广大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及时正确地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利用街道、社区基层党校、活动中心和市民文明学校等阵地,定期开展文明知识大课堂系列活动,利用社区课堂向居民宣传奥运礼仪知识,举办奥运安保知识讲座,礼仪、音乐、舞蹈等培训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讲座、授课、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切实提高辖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以及对奥运知识的知晓率。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街道积极探索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以人文本,从社区实际出发,精心打造了特色楼道,创建了精品小区这一文化品牌,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感染和熏陶社区居民,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一是以奥运精神鼓舞人,街道结合迎奥主题活动,将一些奥运知识、奥运帆船知识、奥运冠军形象、奥运场馆、徽标等图片展出在楼道内,形成了一组迎奥文化楼,让居民在感受奥运氛围、了解奥运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居民的爱国热情;二是以书香文化熏陶人,将一些古代、现代的名人名言、名人简介、名人图像等内容展现在每楼的楼道内,使整个书香楼道书香四溢;三是用科普知识启发人,选取贴近居民生活需要的健康小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等张贴在楼道内,打造了养生楼,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帮助,使居民在养生知识的启发下,热爱生活,科学养生。居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楼道,高兴地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子过得真是有滋味”。

二、目前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题

市、区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和民俗方面、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社区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约略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社区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社区文化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就居民而言,有以下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二是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三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

(二)社区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开放率较高、利用率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社区阅览室拥有率较高,开放率也较高。在调研中,“每周开放五次以上(包括五次)”的社区阅览室占总数的7.4%;“每周开放四次以上”的占22.4%;“每周开放两到三次”的占23.2%;“每周开放一次”的占15.1%;“每周一次也不开”的占31.9%。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社区图书馆(室)开放时间同居民上班、上学时间冲突,书籍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内容相对陈旧等。

(三)现代家庭娱乐设备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机、DVD、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到家、家户户,使得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大城市几乎每个街道有一个电影院,但现在许多电影院都不复存在,有的被改造掉了,有的被出租掉了,剩下的也艰难维持着。这些局面迫使人们重新反思公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由于公共文化本身的衰退,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人在思想上开始轻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四)社区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根据调查,该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是时间偏少,双休日用以安排文化生活的时间半天以下的居多,绝大多数居民文化活动局限于市内;项目单一,半数以上的居民以影视娱乐为主。

(五)社区文化人才匮乏

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则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的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不可能吸引新的优秀人才近来。另一方面,即使留下来的人员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虽工作勤恳,却很难纳入事业编制,评职称困难,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以上情况表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尚存在许多问题,亟需努力加以解决。

三、对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思考

(一)急需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应当努力做到:(1)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2)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3)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社区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文化人才等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挖掘、配置、利用可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提高社区文化含量,并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投入的力度,完善有关的文化管理政策

关于社区文化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建筑风格上应体现本社区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场地上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功能上应具备综合性的项目。城市社区应当特别重视文化经费的投入问题。社区文化设施的建造及社区文化活动需要一大笔资金。一方面应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从社区的角度看,可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也可接受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可由独家企业资助,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走产业化道路,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由政府、企业、个人来共同投资、开发、运营。以“自立、自养、自兴”为发展策略,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推进滚动发展。

(三)必须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注重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要不断提高街道、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可采取“输血”的办法,向社会招聘有志于社区文化事业、年纪较轻的人员加盟文化队伍,同时,可安排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生到文化站工作。

(四)树立社区文化创新意识,实现教育社会化

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4

活动目的:了解深圳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并提

高社会交往、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形式:深入社区,为社区服务,与社区人员交谈,做调查。

活动地点:深圳市文华社区,西坑社区,文锦海渡关,北斗片区,锦联片区 活动时间:2012年7月14日到7月22日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协助楼长选举来调查社区文化生活情况。虽然这次社会实践仅仅几天的时间,但是我们团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在社区协助社区社工出海报、资料宣传、访谈、服务孤老等等,同时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如下: 本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有效35份。

调查年龄在10-20中有11人,20-30中有8人,30-40中有11人,40-50中有4人,50以上有1人。

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社区是社会组成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社区文化是指以小区或街道为单位的有组织的区域性、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网络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深圳属于一个移民城市,外国人口、港澳台及其他城市的外来人口较多,文明程度和素质高低各不相同,所以在各个方面比较复杂。调查显示:

1)

2)社区普遍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能让居民感受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存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的满意。社区居民普遍在意社区所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一旦有空或者符合兴趣便会参与。

3)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关注社区文化活动,只是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时间上,50岁以上的人群占有优势,而50岁以下的人群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普遍没有更多时间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和添新,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由多种文化共同构建,如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娱乐文化、校园文化等。在文化建设方面,40%的居民觉得应该加强娱乐文化建设工作,23%的居民觉得应该加强家庭文化或广场文化建设工作。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居民生活节

奏加快,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渐增,社区文化应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发展。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偶尔或极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因为没有时间或活动组织宣传不力,且他们了解的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的频率极少,大家也都是抱着娱乐感参加文化活动的,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对象多为老年人和儿童,所以社区文化建设具很大的重要性:

1、在大力提倡提高都市文化品位的宗旨下,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及提高与组织引导,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化活动,让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2、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有利相互了解与沟通,从而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3、利用资源共享这一优势,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社区经济建设,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

4、在综合能力发展的今天,社区文化通过求知、求美、求乐活动,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文化有它潜在的重要的意义。

社区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性、创新性,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义工时常组织开展的趣味运动会、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棋类比赛、露天电影、文艺演出,创建文化活动室等多种社区文化活动,对社区居民有更多的吸引力。同时重视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环境建设;重视城市社区精神风貌的建设;重视社区各个团体组织作用的发挥;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手段的更新,通过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吸引广大社区青少年参与,提高他们的写作、绘画、音乐等文化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社区图书馆也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带来很大的益处。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社区成员的城市社区意识,激励其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成员的文明交往方式,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城市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形成浓厚的城市社会文化气氛,以社区文化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深圳市属于移民城市,人口复杂,所以要建

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并对相关社区文化项目进行产业化动作,用各种形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鼓励各种民间组织进入社区文化建设,成立社区文化发展资金的监管机构,建立资金募集和投入信用,对各种文化活动进行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以满足各个层面的居民文化需求。调查显示100%的社区居民都愿意与左邻右舍认识或来往,相互串门,见面打招呼,也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社交活动。居委会为居民提供交流场所,也方便调解邻里纠纷,搞好社区老年人照料、青少年教育、优抚救济、心理关爱等工作,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更方便。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我小组粗略了解到深圳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良好工作,社区的整体也因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普遍到位而有和谐的气氛,这种和谐对于社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状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社区实际,目前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区文化活动室很拥挤,远远跟不上社区居民文体活动和文化培训教育的需要;二是社区没有造血功能,社区搞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资金没有保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在宣传方面不着力,居民参与度较低。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篇5

城市低保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做好城市居民低保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报告的一些工作,2011年7月20号,我小组来到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逢爷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我们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展开调查,就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严谨的审核调查态度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的认可。调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7月20号起到8月25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多次走访所在社区的贫困居民,还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以及经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同意翻阅了另外一些社区对于贫困家庭的帮助文件和社区帮扶工作记录,和对社区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所伙伴得帮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了这份报告。

一,某某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位置及面积;

某某自治县某某社区位于某某西侧,分别为社区1弄,2弄,3弄。总面积面积大约为70平方千米,现有总住户1千左右,常住人口2千多人。低保户26户。2区低收入的居民相对1区和3区的要多。

二,有关帮助贫困户的部门或社区文件摘要;

1,县扶贫办文件(2009年8月。关于扶贫助学对象的通知)

申请对象:

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和低保边缘户家庭的子女,今年被录取到县 一中学校的学生可向县扶贫办申请。

今年被录取大专以上的全日制院校的学生,持录取通知书以及贫困证明,可向县扶贫办申请。

可享受的帮扶政策:

从今年9月份开始,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高中)。

城乡低保边缘户困难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700元(高中)

2,县扶贫办总文件(2010年4月。关于开展贫困家庭少儿先天性疾病二期救治活动的通知)

申请对象:

户籍在本县城的乡镇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家庭16周岁以下(含16周岁)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少儿,还有在县务工满两年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地民工家庭随父母来本县生活的16岁以下(含16周岁)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少儿。可享受的帮扶政策:

城乡低保户家庭按实际医药费总额,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6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3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按实际医药费总额,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4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5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经济条件困难的外来民工家庭,扣除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的部分,其中40%由县扶贫办资助,10%由县中心医院减免,50%由患者家庭自己负担。

三,某某社区2009年 2月制定的社区民政工作计划摘录

1.针对居民实际经济收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家庭的调查审核上报,工作认真,细致,准却及时将低保户的最低保障金发放到低保户的手中。

2.做好户口走访慰问工作,切实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热心听取困难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对他们的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及时解决。

4.落实各项优扶政策,积极为优扶对象排忧解难。组织社区自愿对困难户进行帮助。

四,低保户的态度;

这些年,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力度加大以及自身或周围人的切身感受,大多数人对城市低保的认识还是比较深。特别是低保户,他们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帮助。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低保户对社区低保工作普片很满意。管理低保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能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定办事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户主的好评。

五,社区帮扶困难群众的实例;

1.某社区有一低保户,全家共4口人,其中户主前年在外打工不幸残了左腿,丧失劳动力。其妻为了照顾丈夫和两个呢儿,只能在本地打一打零工。两个女儿均为某中学的学生。家庭住户面积为60平方米,光靠其妻打零工所得的收入不能维持家正常生活,其整个家庭4人一月可获低保金为1200元。

2.2011年7月28号,我们组跟随社区主任和副书记来到某社区2弄的一为患有视力残疾的家庭里。本困难户2008年,因不幸得了眼疾,之后,其妻带着一个4岁的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回,社区干部为了帮助这位困难户,不但经常走访他家,送他一些生活上的物品。还在我县各小区为他募捐。为了就是让 他生活得到保障。

3.逢年过节,社区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都会走访社区的低保户和贫困居民,给他们送过节的物品。在这期间,我们组跟随社区干部走访了近社区所有的困难户,并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了交流,给予他们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建议。据了解社区居民委员会经常联系县城内的一些大超市的老板和一些单位给社区贫困居民提供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还经常会将慰问金亲自送到困难家庭居民的手中。

六,调查感受,建议以及总结;

1,感受;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对低保家庭和困难户的关心,深深的感动了。

2,建议;

在此我还有一些个人建议,就是我了解到不少困难家庭的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希望在寒暑假时期通过兼职来为家里减轻负担。但是,当今社会太复杂了,而学生们还没有真正的步入社会,都过于单纯,容易上当受骗,找一个安全

并适合我们的工作并不容易。政府部门或社区居民委员在这方面上可以为希望兼职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3,总结;

居民生活状态调研报告 篇6

对于性行为: 80后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其中其中近4成受访者支持婚前性行为,认为性爱是恋爱的一部分,另有40%没有明显的反对,“到时候看感觉”,总计有8成的受访者没有反对婚前性行为。

对于一夜生情:受访者中近七成都不程度接受,其中,46%人表示“只要自然而然,就不反对”,另外三成表示接受不了第一次见面就亲密接触。

80后真的非常自我么?

有人说“80后”目空一切,也有人说他们孤独迷茫。谁是他们心中的先锋?刘翔还是韩寒?李宇春、郭敬明还是他们自己?

报告表明: 相当多80后以自我为中心。工作对于他们不仅仅是生活和和赚钱,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的价值,持该看法的受访者接近半数;另外,对于薪水中最大支出,1/3的受访者是花在自己身上,另有13.3%的最大支出是吃喝玩乐花掉的。他们为了自我而工作,为了自己花钱。

朋友对80后有多重要?

在80后的生活中,朋友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80后工作不开心,排解烦恼时,有42.4%的受访者去找朋友,9.7%的人找同事,半数以上靠朋友和同事;而当出现问题时,80后最先想到的也是朋友(37.3%),这说明交友在80后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分析

在现代化的今天, 我国经济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大力支持和落实城镇化, 使得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此种情况下, 位于城区边缘的农村被划入城区, 农村集体成员有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 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 这也就是城中村。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城中村都存在垃圾处理不佳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垃圾处理水平。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我国所存在的生活垃圾问题, 对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此项调查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我国垃圾处理情况, 为提高我国垃圾处理水平创造条件。以下笔者就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展开详细的分析。

1 城中村基本情况

相对于城区来说, 位于城市边缘的城中村还是比较落后的, 物价较低、住房便宜、治安管理较差等等。这使得城中村成为城市务工人员或刚毕业大学生等居住首选之地。在城中村居住的人员比较混杂, 容易出现滋事闹事、垃圾随意丢弃、设施随意破坏等情况, 导致城中村成为“混乱”的代名词。在如此混乱的城中村中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处理, 大大降低了城中村生活环境质量。在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的今天, 应当更加注重城中村生活环境的管理, 为提升城中村整体水平而创造条件。

2 调查方式

为了真正实现我国垃圾处理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的、规范的、合理的进行, 尽量获得全面的、详细的、真实的信息, 以便更加真实的了解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为此, 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应当以匿名问卷的形式展开, 对所得的问卷进行整理, 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 为提升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 城中村存在的生活垃圾

所谓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主要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 其中可回收垃圾最多, 像废纸、废弃金属、玻璃等都特别多。为此, 有效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 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说, 对城中村存在的大量生活垃圾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4 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以堆放在统一的垃圾处理站。居民在处理垃圾时很少对垃圾进行分类, 而是将所有的垃圾混合在一起, 统一堆放在固定的地点或固定的垃圾箱中, 再由垃圾处理人员进行清理, 将垃圾收集和运输到垃圾处理站。但需要的注意的是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分类, 这对于垃圾处理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中村监管效果不佳, 使得居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总体来说, 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还有待加强。

5 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办法

现阶段我国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管理办法主要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构建和垃圾管理机制的构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构建是建设垃圾箱、垃圾处理站、安排垃圾运输车等。由固定的垃圾处理人员对所负责区域进行垃圾清理, 利用垃圾运输车辆将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站, 以此来保证城中村生活环境良好。垃圾管理机制的构建主要是就城中村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管理, 保证城中村整体环境良好。但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城中村无论是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构建, 还是垃圾管理机制的实施都存在一些问题, 使得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效果不佳, 无法保证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

6 调查所显示的城中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效果并不是非常好。从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来看, 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垃圾处理效果。具体表现为:

(1)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效果差。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并没有有效的进行分类, 而是混合收集, 共同处理, 这使得生活垃圾中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浪费了, 不能够发挥其作用。

(2) 环保宣传不到位。垃圾处理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有很大帮助。在进行垃圾处理过程中, 除了有效的、合理的处理生活垃圾之外, 还应当注重“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宣传, 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在扔垃圾时能够注重垃圾分类、不乱丢垃圾等等, 为创造美好的家园而不断努力。

(3) 垃圾处理管理效果不佳。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有效落实垃圾处理工作而开展的, 它是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 最大限度的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促使生活垃圾处理更好的进行。但目前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如工作内容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等, 使得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效果不佳。

7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 使得我国城镇化不断的推进。城市边缘的农村已经划到城区当中, 成为城中村。尽管城中村已经城市的一部分, 但其在治安管理、住房、交通、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都比城市差。就以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来说, 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效果不佳、环保宣传不到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效果差等等。为了证实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这些问题, 笔者在文章就城中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进行详细的分析, 希望对于真正意义上提升我国垃圾处理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涛, 黄志玉, 李远坪.重庆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开发, 2004 (16) .

[2]李友平, 阚涛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C]//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中卷) .2008.

[3]王慧玲, 李德军, 杨艳霞.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卫生学调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 (02) .

[4]周扬, 欧阳峰.小城镇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 2008 (03) .

城市生活与居民健康 篇8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由原始社会赤裸裸地生吃食物到用火烤吃熟食,再到如今用烧、烤、煎、炸、蒸等各式各样的方法制作美食,以及卫生医疗条件等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五十多岁。这也是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之一。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种不知师承何处的“新生病”也接踵而至,给了人类一个措手不及,比如疯牛病,比如SARS,比如禽流感,比如抑郁症,再比如刚刚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那么我们要怀疑,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到了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是否与人类的健康成永恒的正比关系?

相对农村这个社会人群的聚集形式,城市聚集了一大半的社会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因而城市里的交通设施、医疗卫生条件、生活水平必远优于农村。自然地,人们都有这个观念: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要健康,寿命要长,活得也更幸福。诚然,许多研究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总的来说,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发病率低,死亡率低,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较好。2007年11月17日《新京报》的一则报道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北京论坛公共卫生分论坛上学者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由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城乡差异,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农村高了12年。

但根据大多数社会卫生学家的看法,健康是人的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比起生理上的毫发未伤,笔者认为幸福感与健康的概念更贴近。那么城市居民的幸福度与城市生活水平成永恒正相关吗?未必!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成都,论经济发展水平,它没有上海高;论医疗社保,它也没有北京的健全,而全国各地的市民给成都投票时却极高地评价了成都人情味最浓厚、最有娱乐幸福感、生活节奏最满意,成都人喜欢把幸福与别人分享。再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中提出的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是:个人生活的应急反应、人口压力、社会变化、地理和社会变迁、家庭性质的变化、老年人的孤独、社会文化差异。下面就谈谈对城市居民健康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1、工作压力大。德国学者齐美尔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城市生活,认为城市生活“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刺激强烈。”资源聚集的城市给了人们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极其渴望理想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于是就产生了较高的个人要求与现实的可能性难于一致的问题。而且现今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更是有增无减,绝大多数工作者处于身体的亚健康状态。

2、交流贫乏。德国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说,城市社会是法理社会,人与人是机械组合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城市中互相隔离的生活居住环境不仅隔断了邻里之间的人情,甚至发展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我们知道,一旦人缺乏交流,苦闷不能及时外排,便会很容易积郁成疾。

3、脑力劳动比重大。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智力型、创新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快速发展起来,肌肉活动不足、神经心理紧张的操作工种(如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这又促进了操作人员心血管和神经心理疾病的增加。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说,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约低10岁。国家体改委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内,共有135名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专家逝世,平均年龄仅有53.3岁。

4、家庭模式的变化。目前城市里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已被小家庭所取代,三代人的家庭日趋解体,子女们自立门户,忙于生计;老人不再有儿孙绕膝,往往守着“空巢”,备感孤独。

5、环境污染。这是现今城市的一大弊端。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企业多,往往存在生存空间小、交通拥堵、大气、噪声、水体污染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比如1949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全是由环境受到污染引起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甚至像旅游型的城市现在也在经济与生态之间艰难抉择。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里危害居民健康的潜在因素比比皆是,城市居民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加之运动量少、交际时难免的应酬等,城市居民更容易得病,生理的、心理的、心理导致生理的。据悉,城市病集中体现的是慢性病(占70%)与抑郁症等亚健康状态,而且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明显上升,比如说像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特别是肺癌、已经逐步成为癌症的第一位。

另外,虽然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乃至精神文明,特别是人对人的同情心、感动心,却在走下坡路,不论是不是因为被迫和无奈,却很令人寒心。比如,因为所谓的前车之鉴,当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人们往往不愿甚至不敢前去扶起,担心被老人反咬一口说是他推倒的。邻里之间就更没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感了。“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城市的悲哀,更是人类的一大悲哀。

所以,与其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人情冷漠的城市里,不如返璞归真,寻得一方净土。由此在某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对“城市化”“吐故纳新”的“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级的一个阶段,人们迁移到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郊区,使城市规模逐渐缩小,也使城市和郊区之间在生产和消费上趋于平衡。但我们中国还没发展到那么高的经济阶段,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卫生学家也不认为城市发展对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不良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当今社会学家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潜在因素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得以解决,当然这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虽然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那么高,但良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降低市民的心理压力。所以如何做好城市的管理工作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不能盲从随风,更不能置之不理。

综上,农村生活物质水平较低,精神上却较放松舒适;而城市的生活水平高,生活压力也大。那么孰优孰劣呢?也许就像哲学所说的,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不可改变的就得去接受,而去努力改变能改变的东西:保护生态环境,学会自我调节压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学习进步,关心宽容别人,政府部门就更不能闲着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16字霸气搞笑的口号下一篇:提出辞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