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学研究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语言学研究(精选8篇)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1

绪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语言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语言结构只不过是冰山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显性结构,绝大部分隐性结构都隐藏于水面之下,并且制约着语言的分布和组合、聚合规则。尤其是像汉语这样缺乏外在丰满形态的孤立语,这就是汉语难教、难学、难写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汉语的语法缺乏明晰的显性规则,语法标记飘忽不定,隐现难测。语言内涵及其功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迫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远远超越交际工具的狭隘范畴。语言差异其实不仅仅在于结构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视角方面的差异。外语学习绝不仅仅是记住几百个语言结构、几千个词汇那么简单。汉语的类型学特征的确非常独特,但是语言的结构特征并非制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根本障碍。就外语学习的困难来看,根本问题出在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视角的偏差上面。

就本质而言,语言不能仅仅理解为交际的工具,语言蕴含着特定的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一方面要复制固有的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程式性编码,另一方面根据新的语境对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隐喻、转喻、借用、类推、语用推理、结构整合),从这个意义来看,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的转换和创新。这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多视角认识。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论越来越强调认知在语言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正如Eve Sweetse(2002)所言,只有通过认知和心理状态及言语行为的隐喻路径的考察,才能发现并理解这样的事实:某些表征物理状态和活动的词语可能会成为表征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源域„„我们通过对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理解来塑造逻辑和思维过程的标准模式;同时,我们不仅把语言的标准模式塑造为对世界的描述,而且将语言塑造为行为,甚至塑造为认识或逻辑实体1。综合结构主义、言语行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我们认为对语言的认识应该立足于结构形式、意义、交际功能等多维度不同视角,这就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符号说明

*表示该结构不能独立成句。

?表示该结构在句法或语义、语用方面作为句子合格度不高,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条件才能有条件地使用。

第一讲“结构-功能”互动语言观 1 Eve Sweetser 2002 From Etymology to Pracmaticds Metophorical and Cultru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Peking University Press.C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

关键词

替换关系;变换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一节 传统语言观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课前查阅文献并思考:

1、有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有人认为语言的内涵超越了工具的范畴,语言与文化、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密切相关。根据你学习外语的经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语言学有哪些学派?不同学派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有哪些不同?

3、对于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对立,你有什么看法?你在研究中将采取什么态度?

4、有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没有语法,或者说汉语的语法规则不明晰,隐性规则多,因此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无需语法。你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5、有人认为,语法就是大家普遍遵守的语言习惯,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语法也自然不同。譬如:

(1)a这些商品都在降价处理。b*这些商品都降着价处理。

(2)a我在做衣服给他穿。b*我做着衣服给他穿。

(3)a他在教我开车。b*他教着我开车。

(4)a*在听音乐跳舞。b听着音乐跳舞。

(5)a*老师在抱一摞书走进教室。b老师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

“着”、“正”、“在”某些条件下彼此可以替换,有时候不能替换,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习惯,无需找出、也难以找到原因。再如:

(7)A昨天大家非常愉快。B*昨天大家非常愉快了。

(8)A我以前很喜欢电子游戏。B*我以前很以前喜欢电子游戏了。

(9)A玛丽昨天很想家。B*玛丽昨天很想家了。

(10)A*玛丽又想家。B玛丽又想家了。

(11)A*玛丽太想家。B玛丽太想家了。

既然上述句子当中“着”“在”“了”的使用条件不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只需一一记住这些习惯就可以了。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

6、《联合早报网》2010年2月20日撰文《从“洋泾浜”英语联想到上海世博会》

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海已启动了世博会倒计时运动,清理整顿各方面的不“和谐”问题。

当然,与游客亲密接触最多要数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标示牌了。此举本意在于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谁知望文生义、随便翻译,出现了许多令人不知所措或捧腹大笑的“洋泾浜”英文。

在通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上,赫然竖着一块英文标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别驾驶疲劳),“疲劳” 怎么能“驾驶” ?看了中文才明白,原来是“严禁疲劳驾驶”。

在被誉为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把“拿铁咖啡” Coffee Latte 逐字硬译成“Take Iron Coffee”,拿了铁的咖啡。将“收款机” 按同样路数译成“Accept Silver Machine”(接受银制品的机器)。

在城隍庙一家老字号饭店,广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笼”被译为“Crab Pink 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红色和小篮子)。

以上这些“中式英语”在上海公共场所屡见不鲜。为什么逐字翻译英语会出现Chinglish?

语言不是符号系统吗?英语和汉语既然都是符号系统,翻译过程中按照词语意义互相对译为什么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呢?看来,语言并不是符号那么简单和单纯。因此,我们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也应该做出调整。

一百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一百年过去了,汉语的规则是否都揭示出来呢?

案例一

*我把电脑买了我把电脑买回来了我把电脑卖了

*我把电脑开了我把电脑开开了我把电脑关了

*我把鞋穿了我把鞋穿上了我把鞋脱了

*把这座山爬了把这座山爬遍了把这座山炸了

*我把圆明园走了我把圆明园走遍了联军把圆明园烧了*把他打量了把他上下打量了几眼把他解雇了

*我把抽屉找了我把抽屉找遍了我把抽屉扔了

*把电话号码记了把电话号码记住了把电话号码忘了

*我把他恨了我把他恨透了我把他得罪了

*我把信写了我把信写完了我把信撕了

*把手套拣了把手套拣了起来把手套扔了

*把脏水过滤把脏水过滤了一下把脏水倒了

与此相关的问题:

(1)李明喝了咖啡。

(2)咖啡李明喝了。

(3)李明把咖啡喝了。

(4)李明买了咖啡。

(5)咖啡李明买了。

(6)*李明把咖啡买了。

上边六个句子的意义和语用价值有何不同?合格条件是什么?

案例二

A1 醒过来/抢救过来/喘过气来/明白过来/回过神来

B1 死过去/昏过去/晕过去/背过气去

A2*醒过去/*抢救过去/*喘过气去/*明白过去/*回过神去

B2*死过来/*昏过来/*晕过来/*背过气来

A3死去活来

B3*死来活去

案例三

我昨天就来了——*我昨天才来了——昨天才来了三个人

我昨天很想家——*我昨天很想家了——我昨天又想家了

案例四

“湖里漂着一只小船”和“湖上漂着一只小船”有什么异同?

案例五

普通话当中,“V完了”和“V好了”意义相近,有时能够彼此替换,如:

AB

作业做完了。作业做好了。

词典用完了。词典用好了。

汽车修完了。汽车修好了。

替换后意义尽管有一定差异,但都可以成立。然而有些情况下替换受到限制:

CD

存款全花完了。*存款全花好了。

这种词典早就卖完了。*这种词典早就卖好了。

上次买的稿纸用完了。*上次买的稿纸用好了。

EF

*椅子摆完了,坐下照相吧。椅子摆好了,坐下照相吧。

*你要的咖啡冲完了,快喝吧。你要的咖啡冲好了,快喝吧。*去还是不去,你想完了就告诉我。去还是不去,你想好了就告诉我。“V好了”和“V完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替换?二者的分布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哪些对立和交叉?

案例六

A1从书包里拿出书来A2*拿出书来从书包里

B1把书放进书包里B2*放进书包里把书

案七

老师:你正在学汉语,还学什么英语?

学生:我想学美国英语,不想学澳大利亚英语。

老师:你那么忙怎么能学英语?

学生:我跟美国老师学英语。

老师无疑而问,实际是否定,无需回答。学生理解为老师有疑而问。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2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 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 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 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想想法, 有的学者认为, 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 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 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

二、现代汉语的发展特点

1、新词大量涌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 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事物和新情况纷至沓来, 层出不穷。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词汇, 如“因特网”, “网上冲浪”等等以每年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满足生活和交流的需要, 我们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段时间是现代汉语新词滋生的黄金时期。

2、旧词衍生新义

旧词衍生新义是指一个原已存在的词语通过比喻、引申等手段获得新的词义范畴, 使原来的表达形式分化出一个新词位的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词义扩大, 即某些词语在原义基础上通过比喻、引申等手段增加了新义项, 但是其新义项的义域大于其原义域, 如 (1) 菜:古义专指蔬菜。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 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2) 挂钩愿意为用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 后来扩大为建立某种关系。二是词义缩小, 如 (1) “铁饭碗”一词, 其原义是泛指各种用铁制成的盛装食品的用具, 尤其是指各种搪瓷碗;而现在专指非常稳定的职业。

3、大量吸收外来词汇

外来词是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 把对方语言的词语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的结果。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 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 而是要从语言、语法、词汇、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 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 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便于交流和生活的需要。有些外来词是以音译与义译结合的方式进入现代汉语的, 例如:艾滋病 (AIDS) 、拉力赛 (rally) 、尤里卡计划 (Eureka) 、丁克族 (TINKS) 。

4、方言俗语词汇不断渗入

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 并不断从其它方言中, 主要源于粤语、吴语和北京话, 汲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加强大量方言俗语词汇逐渐渗入现代汉语, 成为其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俗语词汇的渗入, 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填补了其表达的空缺, 另一方面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能力, 加强了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使语言更具有变现力。

三、现在汉语的发展趋势

1、新词不断创造。

创造新词是满足表义需求, 增强语言表达力度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现在汉语将会产生更多的新词来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生活和官方领域将是新词产生的根据地, 这些新词主要可以分为复合新词、词缀派生新词和简缩新词三大类别。因此, 可以预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的这一变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2、中国化的英语。

英语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世界各个语种中吸收了不少词语, 汉语也毫不例外。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 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 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借词。

3、隐语现象不断发展。

隐语与交际主体、言语环境、社会背景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一系列相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隐语产生存在的基础。隐语是为实现隐瞒或识别的特殊交际功能而采用的语言手段, 在特定环境服务于特殊人群。中国的发展将产生一些特殊人群, 而隐语正好符合了发展要求, 隐语作为一种民间俗语, 丰富了社会语言的宝库,

结束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语料, 归结出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 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 同时, 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

摘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 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 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为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词汇,新词,旧词生新义,方言俗语词汇,外来词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 商务印书社, 1996年版。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 对外汉语教学 ; 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31-01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进行相关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汉语是汉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博大精深,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语法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学习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学生的学习难度。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法理论系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由此,对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认知语言学中理据性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观点,是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能够通过认知方式或情感体验而解释语法,为留学生更好学习汉语奠定有利条件。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可通过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和观点对汉语语法进行解释,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造字的理据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具有理据性的,造字也具理据性,字的表现形式和字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木、林、森”这三个字之间,充分体现了多种造字规则。一是象形,根据事物的外观形象进行造字,“木”字给人以树的形象联想。二是会意造字规则。“林”可以看成是一排树木,“森”可以看成是一片树木。由此可见,造字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讲解造字的理据性,既能提高学生对字的认知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更好学习汉语具有积极的作用[1]。

(二)构词的理据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也体现在构词方面。字是词的组成元素,构词具有一定的理据性。

首先,名词重叠,大多扩大了字义的范围。例如:“人”变为“人人”,代表很多的人,增强了字的表达效果。再如:“山水”可能代表着某一处的山水景物,而“山山水水”则表示众多山水场景,使词语具有更宽泛的范围。

其次,形容词重叠,大多加深了词义的程度。例如:“认真”和“认认真真”两个形容词,应用在同一语境中,则有不同的效果。A.小敏认真做每一件事。B.小敏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两个词分别应用于同一句中,虽然都表示“小敏做事认真”之意,但B句强调“小敏做事认真”的程度明显加强,字里行间中渗透着细微的谨慎[2]。

重叠词虽然有词义增强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使用规则,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易错点之一。由于重叠词本身具有“很”、“非常”之意,因而在使用叠词的语句中,不可插入“很”、“非常”等字样。例如:“白白”这个词,应用在语句中,可以为“我有一张白白的脸”,却不可在“白白”之前加入“很”字,即“我有一张很白白的脸”,这不符合汉语规则。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遵循汉语规则而教学。首先,使学生明确造字理据性,避免学生写错别字。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欧美留学生和日韩留学生的这类错误相对较多,并且我国学生错别字现象也极为普遍。为学生进行造字理据性讲解,能够增强学生对造字的理解,以强化记忆。其次,学生如果掌握了字词的理据性构造,不仅自主进行汉字演变体验,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和减少失误。

二、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

(一)重叠词的象似性

对于重叠词而言,名词重叠词表示“多”之意,形容词重叠词则表示“很”、“非常”之意,前者代表数量增多,后者代表程度加深。重叠词具有象似性,因而对外汉语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其象似性特点而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重叠词的区分理解。例如:名词“日夜”和重叠词“日日夜夜”,前者表示一个日夜,后者表示多个日夜,增多了数量[3]。

(二)语序的象似性

汉语语序具有一定的顺序,能够代表语法意义。如果语序发生变动,则表达的意义也随之改变。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此类现象称之为“顺序象似性”,主要分为时间顺序象似性和空间顺序象似性两种。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象似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语序的变动,使语义发生改变,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部分。但是,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多举例,对多种语序的不同语义进行解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我拿书去办公室”和“我去办公室拿书”,从字面上来看,两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对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则会发现两句在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不同点,前者代表书已经拿在手中了,且要带着书去办公室;后者代表书在办公室,我现在过去取。

2.空间顺序

汉语语序中存在着空间顺序象似性。例如:“我在图书馆读书”和“我读书时在图书馆”,这两句都表明图书馆是我读书的地点之意,但前者表示“我现在正在圖书馆”,后者未表明“我现在是否在图书馆”,有不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语序的变动,使空间发生了改变[4]。

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了解汉语语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汉语语序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开展。SOV是汉语中典型的语序语言,教师只有对认知语言学的理据性和象似性有深度把握,才能对外汉语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留学生更好学习汉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精讲语法理论,但自身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法理论基础,进而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另外,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实例而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对留学生更好学习汉语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向辉.汉语语法的理据性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2.

[2]王丽丽.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孙庆芳.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给”类介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汉语语言学教学的论文 篇4

摘要: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建设与学科规划都要将第二语言学包括在内。第二语言学的本质属性不是教育学,而是应用语言学。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语言学本质。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语言学本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需要应用到语言学的成果,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进行选择与比较,优化教学的过程。汉语作为第二学科教学在实质上属于应用语言学。

一、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与其他的语言作为教学学科是一样的,有些教育者称第二语言教学为“对外汉语教育学”。在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测试等相关领域,称第二语言教学为“汉语应用学”。在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这是语言的产生。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人类进行交流开始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复杂性,单靠模仿是不行的,还需要对字义或者篇章进行解释和或者多练习。人们天生就具备语言上的教与学功能,本能意识高于理性意识。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先从简单的方面学起,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语言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者在进行研究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语言学的主体地位。

二、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没有语言学的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的一整套描写就不会有第二语言教学的概念以及范畴。在语言学的发展中,人们发现了名词、动词之类的抽象、概括,大大提高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没有语言学的科学描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学可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基础与动力。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语言观与语言教学观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就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结构教学法或听说法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最初阶段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没有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就不会有“听说法”。现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多是采用交际法,但是交际法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二语言教学。语法学习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学习的阶段要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语言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根本保证,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在这些学科理论中语言学是关键的内容,是决定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关键。第二语言教学的设计需要有一个教学大纲,即将词汇进行编排。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分级是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作为基础的。没有对语言构造规则的定性和定量进行深入研究,就设计不出语言大纲。语言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涉及语言学、教育者、社会学等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语言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关系,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三、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构成中的语言学的位置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学科中从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学科是在学理层面的逻辑上构成的,上述内容说了语言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的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构成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学习的态度、学习态度、智力的普通教育学原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构成中有很多非语言学的因素,在讨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独特性时必须把这样一些非语言学的因素,即对其他任何科目同等重要的部分剥离出去,因为普通教育学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例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有的数学教师教得好,有的教得不好,这都涉及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对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对开展教学活动是有很大意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当然不限于这几个,只是这几个学科更为基础,更为重要,也更容易影响人们对该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属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姬建国在与蒋楠联合主编的《应用语言学》中说:“虽然‘应用语言学’有时被视为一个概念笼统、界限偏宽、特征模糊的学科,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凡是含有‘语言’二字的,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或业已独立的边缘学科,均离不开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同时也离不开将某一特定学科的原理应用到对语言的研习或使用中去。”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并不表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基础学科不重要。恰恰相反,没有这些相关基础学科的支撑,也就没有第二语言教学这样一种交叉性应用学科的存在。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复杂性,尽管相关学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本质属性有诸多了解和认识,但是在语言的获得途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内容将会被学者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将来在第二学科领域会产生更加详细的理论分析。

四、结束语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5

示范校创建汇报材料

百家湖小学创办于1995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使得只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百家湖小学已跻身市区名校的行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学校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普及任务。学校历来重视和发挥学校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近几年,学校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逐步迈向正规,并由此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自身具有的基础功能,提升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程度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加强管理,健全工作网络,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提供保障

学校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职责明确,取得了一定成效。

1.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健全,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一是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创建工作网络。以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语文教研组、其他各教研组、工会等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网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分工明确。

2.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总结。加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培训、检查、评价工作,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有关经验。在创建过程中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专项工作计划。

3.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办法》。学校相继完善了《百家湖小学小学语言文字工作制度》、《百家湖小学小学教案、作业、听课笔记检查制度》、《百家湖小学小学教职工评聘方案》、《百家湖小学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在岗教师必须持普通话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在 1

招聘新进教师中实行普通话一票否决制,从而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4.加强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考核管理。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将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而且要成为生活语言、家庭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都成为考核教师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进入校园必须讲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及书写评语中,必须使用规范字。学校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如,在低年级开设写字课,在学校开设少儿经典诵读课外兴趣小组。学校的教学计划还规定,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训练,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字典的习惯,提高使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能力,指导、督促班级的板报工作。通过上述努力,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了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字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

学校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校园网开设了“语言文字”频道。通过这一频道,师生可以从学校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相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等。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发挥广播站作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示范工作。作为向全校进行普通话和规范用字的宣传措施之一,我校每学期进行两次关于推广语言文字规范主题的广播。定题、组稿、主播都由学生完成。这一举措,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责任意识。

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专门的 “语言文字角”。利用黑板报阵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开展书法展示、古诗品读等活动来表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蕴丰富与结构完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走廊、楼梯口等处张贴语言文字宣传标牌;教室里的班规、评比栏、板报等用字规范,班级文化建设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中,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首先,教职工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普通话是校园语言,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写规范字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教职工大会、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教师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校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带头使用普通话,接受教师学生监督。向全体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营造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氛围。二是在常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作业随机抽查、教师教案定期检查、开放课堂教学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师生规范用语用字的自觉意识。三是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朗诵、读书演讲、经验交流等活动。如“教师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教育叙事报告会”、“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比武”“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学校还组织市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定期对教师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围绕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开展正音辅导培训。目前,在全校100多名教职工中,普通话达标率为100%。四是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积极组织教师每学年至少开展一项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课题研究。从而努力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综合阅读”、“写字课题实验”、“学生期末口语考试”等科研课题正围绕该内容有计划地实施开展。

其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一是开展专题活动。学校近几年在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了课文朗读及古诗词吟诵比赛、各班讲故事比赛、主题读书演讲比赛、写规范字比赛、校园电视台小主持人选拔赛等。这些活动地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水平。学校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班、快乐读写俱乐部、写字兴趣班等,让一部分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学校各班级之间每学期还开展了用字规范化纠查工作,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年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学校精心规划、科学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开展了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活动;组织学校小小推普员上街推广普通话,向社区居民宣传语言文字法;结合语文教学开展课文朗读及学生普通话大赛;学生硬笔字比赛;组织学生开展了“啄木鸟”专项行动,立足校园,班级组织改错别字比赛等活动,深入社会对门牌广告、宣传标语进行用字规范性地查找。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二是开展“共同的语言,和谐的家庭”倡议活动,让普通话走进家庭。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会,通过教师之手,牵动学生的小手,通过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使普通话由校园语言迈向社会语言,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推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体现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四、语言文字工作的反思

当然,在语言文字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个别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使用一些方言、不规范字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会在今后将加强相关宣传,让老师加强使用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力争实现完全用普通话、规范字进行课堂教学。再如:在宣传、管理上还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由于学校工作条线较多,因此当其他任务压上来时,语言文字工作的力度就会相应削弱。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克服,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6

11外汉1 汪甜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音和后鼻音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即使对于许多汉语为母语和第一语言的学者来说也是很大的难题,突出表现在-en和-eng上。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不会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即使你说的时候分得不是很清楚,听者也能分辨出意思,因此这个问题可以在长期的操练中慢慢改善,只要学习者能够记住并区分出带这两个音的字,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关于音变可以说是学习者最头疼的问题。轻声和儿化相对来说不是太困难,但是变调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了,因为规则太多了,记到最后一团乱还是不会用。因此个人编了一个小口诀用于简单记忆:三三相连变二三(你好),三个三是二二三(演讲稿)。“一”“不”遇四变二四(一共、不是),“一”没遇四全变四(一生)。口诀主要讲的是比较明显的变调,但是对于“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等变调较为不明显的,个人认为不适合初期阶段的学习者。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不必过于苛求,因为要从人耳上分辨出24与34间的细微区别还是过于困难,相信通过长期的汉语会话,中高级学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自己进行变调。

二.字词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同义词与近义词、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成语与熟语等四个方面。留学生经常说汉语难,因为“如果是英语,只要你说出来,我就能写出来,即使是一个我没见过的生词。但是汉字不可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英语等表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这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个人建议可以把一些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字编成故事的形式

讲给学生,故事最好既能表达该汉字的意思,又能体现该汉字的写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汉字。

第二,汉语中还有许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习者通常会不知道如何选择。现在的许多教材都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法来解释词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上带来困扰。例如刘珣在《新使用汉语课本2》中写道:得——to need, must, to have to,一定——must, surely,学习者就会在must的层面上感到迷惘,这两个词是一样的意思吗?再比如有一天一个留学生问我:“想是think,感觉是think,它们一样?”,这就是课本的简单注释造成的误解,所以需要教师给出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区分。当然,这是很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是难点。比如六六就在《蜗居》中借海萍的口写出:“戴”与“穿”的区别在于“穿”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比如衣服、裤子,而“戴”并不是必须的或者每个人都有的,比如帽子,男子成年以后才有的。而袜子在古代是必须的,所以用的是穿。所以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析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关注和积累,给学习者具体的语境进行区分。

第三,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许多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贵姓、令尊、家母、有喜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词义的模糊难以把握和运用方面。个人建议可以简单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分角色扮演一段小剧,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自己慢慢去体会和掌握。

第四,汉语中有丰富的成语和熟语,例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竹篮打水一场空、说曹操曹操就到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与

成语有关的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然后在造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辨析和理解,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掌握。

三.相信语法无论对于哪一种语言来说都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部分。汉语语法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虚词、大量的量词、离合词、兼类词、语序和句式辨析等五个方面。第一,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可以说这是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比较容易的地方,但是同时用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虚词也成为了汉语教学的一大的难点。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相对而言连词和语气词比较容易掌握,而介词和助词就成为了学习者巨大的障碍。比如的、地、得的使用应该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甚至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可不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相信连很多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感到头疼。

第二,大量的量词是汉语的独特现象,例如:张、片、双、只、碗、件、条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量词过多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地将所有的量词归纳和梳理起来,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总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归纳。但是主要还是要依靠大量的操练,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这些量词。

第三,离合词这个问题可以说许多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不会去注意,但它却成为了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一大难题。比如:唱歌、见面等,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说“我们有一次见面”而不是“我们见过一次面”。而离合词也是教学中一大难点,由于离合词实在过多并且无法系统地进行归纳或者总结,给我们在教学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兼类词是汉语学习者异常头疼的话题。由于一个词常常具有多种词性,因此这个词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方便”,即可以做谓语,又可以做定语和主语,作谓语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多种此类的语法特点,让外国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性和用法。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在这个词的每一种词性和用法下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记住例句,那么举一反三也不会太难,当然,有些兼类词的词性和用法实在太多,用例句似乎也就不可行了。

第五,汉语中表达同一含义的句式可以有多种,不同句式间的差异和使用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例如“把”字句,学生即便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把字句,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去使用。当我们说“我把课件发给你”,他们会选择使用“我发给你课件”而不是把字句。再比如他挥手、他挥了挥手、他的手挥了挥手、他把手挥了挥这几个句式,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异,也就不会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使用。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语境,比如赵薇在《离别的车站》一曲中唱道:我早已把手儿挥断挥断。让学生体会用“把”与其他句式的区别。

参考文献: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自动处理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语音关键词检索 ( STD) 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在若干语音文件中搜索用户输入的一个关键词的确切时间点的技术。目前最为成功的语音关键词检索技术都是基于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 LVCSR) 产生的词网格 ( lattice) 。由于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的最优候选存在着识别错误, 因此使用词网格或者由词网格生成的混淆网络 ( CN) [1]进行关键词检索可以有更好的容错性。相对于词网格, 混淆网络有着线性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该特点对于减少搜索时间有益, 因此我们的系统使用基于混淆网络的检索方法。

尽管使用基于混淆网络的系统能够取得较高的召回率, 但对于集外词 ( OOV) 的检索一直效果不佳。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集外词不在识别字典内, 因此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词网格或者混淆网络中。因此, 集外词只能使用子词单元进行检索。一般常用的子词单元包括: 字, 音节和音素。对于汉语语音关键词检索任务, 集外词检索相对于英语等其他语言略有区别。由于汉语的所有词汇均由单字组成, 且发音一般较为确定, 因而基本不存在英文中对于集外词发音估计的问题。尽管如此, 因为数据稀疏的问题, 汉语的集外词在训练语料中出现很少, 造成集外词的语言模型概率依旧很低, 因此在解码过程中包含集外词的路径往往由于使用剪枝 ( pruning) 策略而被剪掉, 从而造成了集外词的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均是将子词单元引入到解码和检索过程中。

近年来, 深度神经网络 ( DNN) [2]被广泛应用在语音识别领域, 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使用混合高斯模型 ( GMM) 相比, 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可以使字错误率 ( WER) 相对降低20%以上。本文提出一种方法, 在解码过程中应用由深度神经网络得到的局部声学信息来纠正集外词语言模型概率低的缺陷, 进而提高集外词的检索性能。实验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集外词的检索性能。

2 基线系统

2. 1 全局描述

基线系统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 解码模块, 索引建立模块和检索模块。1解码模块是声学模型使用的深度神经网络, 解码器输出的是词网格, 然后将其转为音节混淆网络 ( SCN) ; 2索引建立模块是根据音节混淆网络建立正排和倒排索引; 3检索模块使用的是两阶段检索方式, 第一阶段根据正排索引检索较长的关键词 ( 一般指四字及四字以上词汇) , 根据倒排索引检索较短的关键词, 在检索过程中使用音节混淆矩阵提高召回率; 第二阶段使用声学模型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关键词候选进行重估, 最后将两个得分融合, 计算公式如式 ( 1) 所示。

其中, α是融合系数, Phyp是最终得分, Pcn是混淆网络上的后验概率, Pplpp是重估后的得分。

2. 2 剪枝策略

声学剪枝 ( Acoustic pruning) 是解码器重使用最为广泛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剪枝策略。对于搜索空间中所有类型的节点上的令牌, 如果他们满足式 ( 2) , 则这些令牌将被杀死。

其中, Qtype ( t) 为在语音帧t的该令牌的累积得分, QAC ( t) 为当前帧所有令牌中最大的累积得分, fAC为声学剪枝的阈值。

3 局部声学信息的使用

在本节中, 主要介绍局部声学信息在解码过程中的使用。首先, 我们在令牌的数据结构中添加一个分数QLAM ( t, s) , 该分数记录该令牌在当前节点、语音帧t上的声学得分, 同时, QmaxAM ( t) 记录在当前帧上所有令牌里该帧声学得分的最大值, 即:

同时, 为了加速解码, 引入另外一个剪枝阈值fLAM, 那些满足式 ( 4) 的令牌将被保存。

对于那些即将被声学剪枝等其他剪枝杀死的令牌, 如果它们满足式 ( 4) , 则强行将它们保留下来至下一帧数据的到来。此外, QmaxAM ( t) 在每一帧的初始值根据训练数据的概率分布, 而之前的声学剪枝中QAC ( t) 在每一帧起始都是使用很小的数值初始化。

4 实验结果

本文中描述的实验使用的数据是汉语电话交谈录音 ( CTS) , 时长一共5小时。关键词一共有124个, 其中100个为集内词, 24为集外词。集内词共出现了967次, 而集外词共出现了100次。

系统的声学模型为深度神经网络。该网络拓扑结构是: 输入层为660个节点, 由每帧60维、共11帧的数据构成输入层; 隐藏层共有5层, 每层为2048个节点; 输出层为6245个节点, 即隐马尔可夫模型 ( HMM) 中三音子的状态数。解码器为一边解码的动态解码器[3]。

实验结果的评价指标是等错率 ( EER) 。等错率是指漏报率和虚警率相等时的数值。最大召回率 ( REC) 和实时率 ( RTF) 也将作为评价指标在实验结果中出现。

根据训练数据中的概率分布, 我们将QmaxAM ( t) 在每一帧的初始值设为0。首先比较集外词的检索性能, 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 随着fLAM的增加, 集外词检索性能逐渐变好, 解码时间也逐渐增长。此外, 对于基线系统, 即便将声学剪枝的阈值由90增大到110, 在实时率增加了60%的情况下, 集外词检索的等错率只有5.3% 的相对提高, 而对于fLAM= 2的情况下, 等错率有10. 3% 的相对提高, 实时率仅增加了12.2%。这表明仅仅增加声学剪枝的阈值, 并不能显著提高集外词的检索性能。

我们在fLAM= 2的情况下比较集内词的检索性能。基线系统的等错率为37. 6% , 而改进后系统的等错率为37.4%。这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会显著影响集内词检索的性能, 这是因为我们仅仅处理那些无法存活在声学剪枝内的令牌, 而对基线系统中的正常存活下来的令牌没有影响。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解码过程中集成局部声学信息的方法以提高集外词的检出率。在选取合适的参数情况下, 本文提出的方法相对于基线系统在集外词检索最大召回率上有10%的相对提高, 同时在等错率上有10.2%的相对提高, 而仅仅增大原来剪枝策略的阈值对于集外词检索性能的提高却是很有限的。

参考文献

[2]A.-r.Mohamed, G.E.Dahl, and G.Hinton.Acoustic modeling using deep belief networks[J].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2, 20 (1) :14-22

汉语语言学研究 篇8

而综合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与口语课相比,综合课上的教师语言应占更大的比例,但如何恰当地平衡讲练比例,形成语言的内在建构,提高综合课的教师语言质量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研究对象、相关文献研究和指令语使用建议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说明。

一、研究对象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指令性语言”中的“指令”意为“试图使听话者做或不做某些事情”。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目标是引导并促使学生说汉语、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有助于或者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语言都可以被称为“指令性语言”。从狭义上来说,“指令性语言”指的是用于实施教学步骤和用于规范学生行为的课堂教师语言。

本文研究和考察的对象是狭义上的指令性语言,主要包括:引发学生行为的指令,如告知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打开课本并翻到具体页数等;控制课堂纪律的指令,即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制止与学习无关的行为等;实施教学活动的指令,如开始或结束一项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活动(听写、领读、齐读等)。

二、相关文献研究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其上位概念“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多以宏观、理论性、定性的研究为主。

彭利贞(1999)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编制教学语言的必要性等理论性问题;孙德金(2003)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理论基础和目标以及研究方法。

在这之后,学者们纷纷从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特点、功能类型等方面定性式地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如白朝霞(2005)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特点和组织原则;吴艳(2010)对2009年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和分析;傅传凤(2011)将教学语言分为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用语和师生交流用语三种功能类型。

只有少数学者以定量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研究,如饶勤(1998)提出了要对教学语言进行量化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分析方法;王祖嫘(2003)收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料,并对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情况作了量化的统计与分析;张婧(2005)同样试图通过语料分析,弄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

另一类是对课堂教师指令语的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其中,刘晓琳(2007)对外语教师课堂指令语的形式进行了观察分析。王慧丽(2011)从语料着手,对综合课课堂语言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指令、提问和反馈三种类型,再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得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语言的相关结论。马悦(2013)就实习教师及经验型教师的课堂指令语语用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差异背后教学理念与课堂话语的关系。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涉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且以初级阶段为主。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不同阶段的指令语应有差别,只有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课堂指令语,才能既保证学生明白学习任务,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无意识的目的语输入。

三、课堂指令性语言的使用建议

指令性语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指令语的设计,无论是在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子结构的安排上,都要反复斟酌,并自觉调整自己的用语,以保证课堂交际顺利进行。

(一)词汇的选择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面对二语习得者,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发出的课堂指令语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注意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再加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要求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即少用甚至不用媒介语,这也给课堂指令性语言中的词汇使用增加了难度。教师在指令性语言的词汇选择和使用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先教授最常用的基本词汇。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教师可先教授基本的课堂用语,比如“念”“说”“读”“跟”“一起”等,然后逐渐构造出“你读”“说汉语”“跟我读”“一起读”等句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输入这些常用词汇和句式,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并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行为。随着学生所学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指令语中能使用的词语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在基本不使用媒介语的情况下顺利实施教学活动。

2.词汇的使用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保持同步。一个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在发出课堂指令时,常常会随便使用一些学生听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相反地,一个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则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词汇网,网里的每个词语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并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这张词汇网,使其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做到使学生基本明白课堂上发出的指令性语言,不至于使课堂陷入僵局。

3.化难为简。学生大脑中的汉语词汇量是有限的,而教师在使用课堂指令语时,难免会遇到该指令语中的某些词汇并未储存于教学对象的大脑记忆库中的情况。这时由于课堂背景下的交际需要,教师应采用回避、迂回、替代等手段修正该指令语中学生尚未掌握的词汇,使用教学对象已学语言材料,从而达到课堂交际目的。例如,当需要使用指令语“请看倒数第十行”时,学生可能并未学过“倒数”这个词,因此教师可改用“请看从下面数第十行”。

(二)句子的选择和使用

除词汇外,对课堂指令语中句法结构、句子长短的选择和使用也会影响课堂教学。为了使课堂指令性语言语义明确、易于理解,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自觉使用结构简单且已经教授过的句子结构,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话语量,从而有助于达到“精讲多练”的教学目标。比如“请打开书,翻到16页”可简化为“请打开书,16页”。

当然,教师在使用指令性语言时,难免会使用到学生未学过的句子结构,且在一些非关键课堂教学环节中适当使用一些这样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目的语输入,帮助其建立语感。但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使用简单的、学生已掌握的句子,使指令语简洁清楚,从而快速并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三)变化式地发展课堂教师指令性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令性语言不是恒定不变的,它要随着教学对象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是指令性语言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也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需要对指令性语言做出相应的调整。

汉语教学大致可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指令语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建立起有发展关系的指令性语言链,使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不多加注意,就有可能把中高级阶段使用的指令语过早地使用到初级阶段,导致学生听不懂,或者把初级阶段使用的指令语延续到中高级阶段,如仍然使用慢语速、简单词语和句子结构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发出“打开书”这一指令时,在初级阶段可以用“打开书”或“请打开书”这些结构简单的句子,在中高级阶段则可用“请把书打开”“请把书翻到15页”等结构相对复杂但学生已掌握的句子结构。无论是在初级阶段用难句,还是在中高级阶段用简句,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指令性语言的动态性特点。

四、结语

教师的课堂指令性语言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个小枢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课堂指令语或者课堂指令语使用不当,语言教学就会难以有效进行。相反地,教师如果能发出适量的、合适的课堂指令语,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有时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指令语的使用,并使其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2。)

参考文献:

[1]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1999,(6).

[2]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3]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4]吴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语言综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傅传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

[6]饶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点及量化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7]张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9]姜丽萍.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医院中的工作调动申请书下一篇:校本教研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