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诗句意思(精选7篇)
这样写,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后两句写所想,而含意深远。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也起了点题作用,更上一层楼;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从这后半首诗,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这不是所谓“定格”,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极其浅显的语言,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既别翻新意。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 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 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 出示课文内容
2、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 学习一二行
(1) 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 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3) 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 咆哮着流向大海。
2、 学习三四行
(1) 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 指读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3) 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
(4) 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2、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4、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
(2)、黄河入海留。( )
(3)、欲究千里目,( )
(4)、更上一曾楼。( )
六、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 穷 登 楼 层 依 尽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bái 白 huáng 黄 yù 欲 gâng 更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rì 日 hã 河 qióng 穷 shàng 上
yī 依 rù 入 qiān 千 yī 一
shān 山 hǎi 海 lǐ 里 cãng 层
jìn 尽 liú 流 mù 目 lóu 楼
1、看图,介绍鹳雀楼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观察观察屏幕的图片,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生:一轮红红的太阳。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生:鹳——雀——楼;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2、介绍作者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知道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登——鹳雀楼。
3、板书课题。
4、出示目标
5、读目标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提示
2、检查自学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3、谁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学生字?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4、幻灯片讲解登、鹳、依三个字
5、砸金蛋、读词语
6、字词学会的真快!古诗会读吗?
(小手如林,老师指名三个小朋友读,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是节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7、合作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王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生跃跃欲试,师生一起读课题:登——鹳雀楼)师:白日——依——山——尽,生:黄河——入——海——流。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观众鼓掌)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大声):想!师:白日——依——山——尽,(较之上一次,间隔更长,声断气连,节奏明显夸张)
生:黄河——入——海——流。(学生模仿老师节奏,开始摇头晃脑)师:欲穷——千里——目,生:更上——一层——楼。
8、师: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玩?(生热烈响应。)
师: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师:(低声)白日——依——山——尽,生:(高声)黄河——入——海——流。师:(低声)欲穷——千里——目,生:(高声)更上——一层——楼。(此次合作,古诗的意境皆出。)
9、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男女声模仿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遍,很有韵味。)师:就像这样,大家一起来一遍吧。(学生集体朗读一次)
师:孩子们,我记得你们美文诵读的时候啊,总是领诵有合诵,咱们要不要来分角色朗诵一次呢?
10、(师指名两个学生担任领诵,在黑板上的古诗上写出领诵者的名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首古诗短了点,听起来不过瘾就结束了,老师把它加长点。师:明白怎样合作吗? 生:明白。
(学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角色参与的不一样,朗读的感情层层加浓,使整个朗诵充满了震撼。)
自学提示
师:现在你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景物,用诗歌中的词语在旁边写一写。(学生观察图画,写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找一个孩子到黑板上写)
师:你们都写了哪些词语呢?读出来吧,看谁写得多。生1:黄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师:孩子,海流是什么词语呢?我们一般说海洋或者河流,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板演的孩子讲解写的内容。问什么这样写。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再做个小游戏吧。猜一猜。
师:好厉害的小孩子啊。哪个愿意来当老师,让大家猜猜诗句。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啊,想说哪句就说哪句。
生
1、我说三句,你们猜。第一句:滚滚黄河向着大海奔腾而去。生:黄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拥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众笑)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2:我也说三句。夕阳靠着山边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尽。
生2:学习有进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层楼。
三、指导书写。
师:今天我是领教了二(2)班小朋友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让我心服口服。会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写下来呢?要想写正确啊,先要做做准备。请大家观察生字。
(学生认真观察登”和“依”字。)
师:请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笔顺,伸出小手在桌面上书空书空。
描红两个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写准确。(学生描红,老师巡视。)学生开始写。生生互评
五、课时目标检测
六、拓展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作业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随机采访学生)
2、轻松一下,唱唱古诗吧。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楼、依、河、流、层”,会认会读会写会组词,认识部首“木、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读古诗。
1.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2.学生跟读。
三、理解诗句意思。
1.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4.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5.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2.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楼字音:lóu部首:木组词:(楼梯)(楼房)笔画:13结构:左右 木:梯、松、林、棵、杨
依字音:yī部首:亻组词:(依靠)(依偎)笔画:8结构:左右
亻:他、们、你、位、份
河字音:hé部首:氵组词:(黄河)(山河)笔画:8结构:左右
氵:江、海、活、油、没、洗、清
流字音:liú部首:氵组词:(河流)(流水)笔画:10结构:左右
氵:江、海、活、油、没、洗、清
层字音:céng部首:尸组词:(层次)(楼层)笔画:7结构:半包围
尸:居、展、屋、尾、届、局、屉
第二课时(课后练习)
一、写出下列字的部首。楼()依()河()流()层()
二、组词。楼()()依()()河()()流()()层()()
三、填空。_________依山尽,黄河入_________。欲穷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诗句意思】推荐阅读: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02-01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10-16
登鹳雀楼作文01-07
《登鹳雀楼》说课稿12-26
《登鹳雀楼》拼音版03-06
17《登鹳雀楼》-教学教案06-27
登鹳雀楼微课 教案03-19
《登鹳雀楼》原文及诗意鉴赏09-23
鉴赏王之涣《登鹳雀楼》11-0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