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这一小节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组成,顺序,大小比等内容。
2.进一步认识计数器,加深对数位的了解。教学重难点
数的组成及数位。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再现
师:小朋友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了哪些数?谁来说一说。生:11.12……..。
师: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11.12.13.14.15.16.17.18.19.20 师:小朋友们的记性真好,老师把与这些书相关的内容给你们设了四个关卡,要你们去闯关,你们敢不敢。生:敢
师:现在我们开始闯关,准备好了吗?(好)
二. 分块梳理知识点
1.顺序,大小
师:我们来看下第一关都是些什么呢?
师:这是什么(尺子)
师:现在老师想在这尺子上找到双数,谁来找找看?(课件显示)生:2,4,6,8,10,12,14,16,18,20 师:找的真快,那还剩下哪些数呢 生:1,3,5,7,9,11,13,15,17,19 师:这些数是(单数)
师:你们把数学书翻到第77页,看到12题,把空白的地方填上数宝宝,填好的坐端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都是哪些数宝宝(生齐说)你们发现了数是怎么排的? 生:是从小到大的。。。。
师:老师根据这个也给你们出了一些题(课件显示,一问一答)
师:说一说难不到你们,那我们来动手练一练,我们做个翻书的小游戏。请小朋友在数学书里找到第7、12、18、20,你们是怎么翻得啊?(往后翻)为什么啊? 生:因为……….师:现在翻到第5页,翻到的小朋友坐端正,听清楚老师的话,往后翻5页,还是第5页吗?(不是)那这个第5页和5页有什么区别啊,这两个5一样吗?
师:第5页是序数,往后翻5页的5是数量
师:在书上找也难不到大家,那我们再做个小游戏,猜一猜。老师想了一个数(11~20)你们来猜一猜。生:是15吗? 师:比15大一些。生:是17吗? 师:比17小一些。生:我知道了是16。
师:小朋友的表现真棒,恭喜大家第一关闯关成功。2.数数
师:看下第二关数学王国又给你们出了怎样的题。(课件显示: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76,做一下第1、3、4,7)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76页,做好的小朋友请举手坐端正。
下去转,请生上台讲题。
师:做完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十个圈起来一起数,快很多。
师:10个10个一起圈,我们可以看成是1个十,那1个十里有几个一(10个)。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又闯过了一关。第三关了,你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有)。3.数位
师:这是什么(计数器)
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数,你们先同桌来拨一拨,说一说,听清楚老师的条件哦,边拨边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生可以这样说:()个十和()个一组成11 11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11里面有()个一 先同桌交流说,再汇报。
师:小朋友们会说了,那我们来做做看书上的,看到第8题,看一下谁的动作最快。生报答案。
师:看来小朋友都学会了,最后一关小朋友们要加油哦。
师:看上面的判断题,对的你们拍拍手,错的你们用手打个叉。(1)2个十是12。()
(2)和10相邻的数是9和20.()(3)4个一和1个十组成14。()(4)比15大1的数是16。()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点的除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探索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3.进一步正确掌握出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出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回顾总结和集体练习。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今天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掌握这些知识。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题。
第(1)题:学生读题,并说说竖式中的8表示8个(),32表示32个()。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学生小组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顺利把前面两题完成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指名回答后,问: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说说发现后,小数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小结:被除数不变时,当除数缩小10倍,商反而扩大10倍。4.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4题。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每步中的意思。5.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完成情况。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7、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列式、计算过程。3.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10题“数学游戏”。学生明确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游戏。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练习一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10以内加减法
教师:桂恒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奥运比赛,让学生复习10的组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减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灵活运用10以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 0 到10数字卡片、小黑板、小红旗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比赛,你们想去吗?(教师把学生分成两队红队和蓝队)今天哪队表现好夺得的红旗多,哪队就是冠军。
二、游戏:找朋友(凑成10)
1、教师示范游戏方法:老师手拿数字“7”的卡片,说:“我是7,我的朋友在哪里?”拿数字卡片“3”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是3,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全班同学齐说算式7+3=10。
2、学生游戏。
三、活动系列
3、射击比赛
出示第2题,看看哪些同学是“小小神枪手”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下棋比赛 出示第3题图。
(1)估一估,图中是哪种颜色的棋子多。
(2)数一数,白棋子有几个,黑棋子有几个,再比较哪种棋子的数量多。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讲评。(4)小结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问题的方法。
5、手指操游戏。
一只手,两只手。
一共十个手指头。
弯下一,还剩九。
弯下二,还剩八。
......
玩手指,学数学。
你说奇妙这奇妙。
6、数水果比赛
(1)出示第四题指名学生说说图意。(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讲评。
(3)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进行比较,加深对求总数与部分数的理解。
7、碰碰车游戏
(1)出示6 4 3 2相碰的做加法先让学生说说哪两辆车会相碰,并说算式,然后教师说方法。
(2)出示10 9 7 5相碰的做减法学生独立写算式,同桌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8、登长城比赛(第5题)学生分两组,每组抽6人,抢先完成的得到红旗。
四、全课总结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来源:Z,xx,k.Com]
2、进一步理解十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来源:学|科|网Z|X|X|K]
3、能运用加减混合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计算顺序。
导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每天早上上班老师要坐车,在车上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咱们一起来说说吧。
一辆车上坐了4人,先上了3个人,又上了2人,现在有几人?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师出示小黑板,第3题,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并快速抢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做完后,集体订正。
2.口算下面各题。
[来源:学科网ZXXK]
2+3-1=
3+4-2=
6+4-9=
5+4-3=
9-1+2=
9-3+4=
9-4+3=
8-6+7=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计算方法,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2.综合练习
(1)第5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看完后学生生描述动画的意思,并独立列算式计算。(生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汇报)[来源:学科网ZXXK]
3.提高练习
第4题练习,将横行竖行的数相加,各得多少?小组交流如何列算式并计算。做完后全部班汇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2、做题游戏。
⑴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好图。
⑵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2
+4
+3
8-6+4
+2
+5
7+2-3
+5
+3
1+4-5
+7
+2
8-1
-3+6
-7+3
2+6
-6+5
+3-8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内容:课本教材P60——70页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指名回答)
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两边有乘除法中间又有加减法,要同时算两边的乘法和除法;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1、指导练习
27÷3×9 63÷9+320 280+32×6
300÷6×9(690-240)÷5 60÷(23-17)
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扮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强调: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脱式计算:
54÷9×8 40÷2+174 21×3+410
147+72÷8 22×(4+221)(72÷9)+(56÷8)
3、综合练习
一条裤子108元,一件上衣67元,买3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讨论、汇报)集体订正。
4、提高训练、延伸练习(1)果园里的苹果树和桃树共有840棵,其中苹果树有15行,每行24棵。如桃树有20行,平均每行多少棵?
(2)王师傅用3小时加工了105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王师傅再工作5小时一共可以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将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等。)
计
教学目标:、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x=36+1723÷a>43x+843x+4=8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x+42-982-x=07
4x-7=21=2
二、指导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36,解得x=13。
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7
3x=7
3x÷3=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的积是12,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后小结
一、填空
1.长度的`单位有、()、(),分别用字母()、()、()表示。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3.50mm=()cm
300cm=()m
3cm7mm=()mm
4m=()cm
68mm=()cm()mm
20mm=()cm
8cm=()mm
5cm6mm=()mm
二、计算
2cm+5mm=
9cm-8mm=
7mm+6cm=
52cm+48cm=
54mm-16mm=
84cm-47cm=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桌子高80()
一指宽1()
树高3()
小丁丁身高1()
一枚银币厚1()
山高20()
铅笔长19()
橡皮厚1()
1、比一比,写一写。
(1)五千六百七十八
写作()
五十六万七千八百
写作()五千六百七十八万
写作()(2)九千零五
写作()
九万零五
写作()九千零五万
写作()
2、填空。
(1)写亿以内的数,先写()级,再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
(2)四千零五十万零六百写作()。(3)一个数由七个千万、八个十万、九个万和一个百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4)40000+5000+800+2=()(5)比最大的五位数对多1的数是(),这个数表示()个()。
3、判断。
(1)十六万六千写作160006000。
()(2)五百零五万零五十写作5050050。
()(3)三千零二万零一,这个数写出来一共有5个0。
()
练习四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78009□80000
(2)98889□100000
(3)5308450□5298899(4)10204050□10301000
(5)209200□21万
(6)57万□569999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50000
(2)4080000(3)12000000元
(4)90800000千克
3、填空。
(1)619000读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2)384500≈()万
(3)1009999≈()万(4)一个数,由8个“百万”、8个“千”和8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于()。
4、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填空。
(1)5400000用“万”作单位是()A.54万
B.540万
C.540(2)600600()606000 A.﹥
B.=
C.﹤(3)2095000米≈()万米
A.209
B.210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相同之处。
2.让学生知道“转化”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多边形面积的一般策略,加深对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教学
重难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2、画图:
S=ah÷2
S=abS=ah
S=aS=(a+b)h÷2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P(22)练习与应用/1
问:各个图形的长和宽(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他们的面积?
明确: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2.补充(小黑板出示)
列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的底30分米,高10分米。
(2) 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分米、8分米、10分米。
(3) 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4厘米,高2分米。
三、巩固深化
全课小结
作业:P(23)/2,3
教学得与失:
课题 课时 6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领悟各个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
重难点 各个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与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回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P/(23)练习与应用/4
(1)、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2)、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应等于长方体长和宽乘积的2倍。
(3)、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启发学生多种思路)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2、完成P(24)练习与应用/6
让生独立完成,再让生说说分别应用了怎样的计算公式。
3、完成P(24)练习与应用/7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石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明确两种解法:(1)20×9-1×9
(2)(20-1)×9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4、完成P(24)练习与应用/8
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鼓励不同解法。
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乡相等,这两条腰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即都是8米。
5、p24练习与应用/10。
计算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而不是计算着钢管堆横截面的面积。教学时,要通过直观示意图并借助想象,帮助学生体会球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6、p24练习与应用/11。
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7、思考题。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去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画图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本单元第16页中的“你知道吗”介绍的方法,以打开学生思路。
三、巩固深化
全课小结
作业:P(23-24)5,9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教案06-17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7-1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西师大版07-11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较06-12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06-25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26
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