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诗词(共11篇)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
占,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
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
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
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
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
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妇,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为了抗日救中国。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
过,打了步兵打骑兵。二万五长征到陕
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
萧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家里无房无地,借祠堂一角栖身。萧华自幼聪颖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祠堂学租奖励,被人誉为“神童”。他身材瘦弱,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12岁那年,在作文《我的将来》中,便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深受老师的器重。
这一年,县商会捐给学校一批乐器,让学校组织乐队。萧华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不料一吹竟发出“嗤”的一声,引起同学一阵哄笑。商会会长的儿子嘲讽地说:“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想吹号。”萧华气得涨红了脸,请求老师让他练吹号。老师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萧华苦练半年,小号吹得十分娴熟。
在一次学校联欢晚会上,萧华的小号获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在场的绅士老爷们纷纷打听:“这是谁家的公子? ”老师讲出萧华的身世后,老爷们不乐意了。第二天,老师难过地说:“校董会不让你吹号了……”萧华默默地交出心爱的小铜号,辍学回家。
1928年冬天,萧华参加了兴国暴动。他把红军便衣队引进城 ,带着几个伙伴用木炭在全城反动分子家的门上画了标记,暴动队伍按记号把反动分子一网打尽。
1929年4月 ,他去参加毛泽东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底 ,担任了兴国团县委书记。他很快跑遍了全县,使区区建立了团委,乡乡成立了团支部,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1930年3月,毛泽东来到兴国,听萧华汇报县青年团的工作,对他的组织才能十分欣赏,不久便把他调到红四军军部工作。
萧华在红四军仅一个多月,就利用战斗间隙,把全军青年组织健全起来。之后,他又担任了连、营、团政委。1933年夏,他在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共苏区的扩红热潮中,组建了一支由共青团组成的“少共国际师”,不满18岁的萧华担任了这支年轻部队的政委,率部投入反“围剿”战斗和北上抗日中。
长征路上,萧华再次吹起了心爱的铜号。1935年1月,“少共国际师”北渡乌江,为主力北上开路。乌江天险,岩峭壁陡,水急浪高。夜里,几十个红军乘竹筏偷渡过去,藏在崖壁下。第二天清晨,一个排的红军分乘三架竹筏冲向北岸,被敌人发觉,机枪扫来,子弹激起一米多高的水柱。英勇的红军改偷袭为强攻。“嘀嘀嗒嗒……”南岸的冲锋号响了,崖壁下的红军跳了出来。突然,红军号手中弹,冲锋号声戛然而止,但三架竹筏已逼近北岸。师政委萧华迅速拾起铜号,嘹亮的号音立刻响彻乌江两岸,红军齐声呐喊:“冲啊! ……”
(选自新浪博客,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学习课文《〈长征组歌〉两首》,我们领略了萧华的文学才华;阅读《长征途中的年轻首长》,我们可以了解萧华的一些可贵品质:聪颖好学,才高志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极具领导才能……将两篇诗文进行联读,我们会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读有所思]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长征故事。
长工王二为给一名牺牲的同志捎信参加了长征。途中,他结识了很多人: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同志”、不甘做姨太太的“文工团”、敢对老爷说不的“红米饭”、想自己有一把枪的“汉阳造”、为了一首诗而革命的“自由颂”、19岁的团长“老革命”、以及红军的俘虏“反动派”。王二渐渐成长为一名识字的战士,其间是如何明白为什么要革命,红军到底是支什么样的队伍……等问题,笔者就此采访了该剧艺术总监三宝和编剧关山。
《投资者报》:音乐剧《王二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不少媒体称之为“主旋律”作品。
关山:我写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长征,和过去所有长征题材是不同的。我们希望通过长征的历史大背景表现一个人的成长,透过小人物去展示人性的气质,用另外的视角对重大历史题材作音乐化处理,最终讲述一个充满真实情感和生命色彩的音乐剧故事。
三宝:“王二”跟“张三”、“李四”一样是个俗名,就是个扔在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小人物,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他的命运。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带有主旋律色彩的音乐剧作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作品。
关山:有的人喜欢用好莱坞和百老汇模式来定义衡量音乐剧创作。而我们这个戏另辟蹊径,做了一次不同于好莱坞百老汇的形式主义呈现。我们坚信,概念化有时也充满魅力,动人无比。选题创作过程中,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长征?显然,如果我去选个声色犬马、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的主题去写就不会产生诘问。而在我看来,这些诘问恰恰就给了答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个,需要一种精神!我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剧组的同仁们,感谢大家从各个角度对剧本作出的精彩诠释!在这个艺术团队里,每个人都认识“王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征!
《投资者报》:《王二的长征》由歌、演、诵三部分组成。剧情的叙述主要以“诵”与“演”来完成,而“歌”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及表意、抒情,淡化剧情,突出人物,这种呈现方式很新颖。
三宝:据我所知,诵体这样的表现方式,以前在国内的音乐剧里面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国外的音乐剧里面我也没有看到过,没听说过。打破常规,不仅是为跟别人不同,更重要的是不想重复自己。从音乐创作上,《王二的长征》比前几年创作的《三毛流浪记》、《钢的琴》要更摇滚化,更有冲击力。当然,跟我们从前的探索一样,在这个戏里,我们也运用了诸如像花鼓戏这样的中国音乐元素。另外,舞台置景、舞美、灯光……也都很精美,很有创意。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长征”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异常艰难。人们用这样一段俏皮话来形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尴尬:市场小作品就少,作品少演员就跑,演员跑市场就更小。
《投资者报》:三宝老师说,中国原创音乐剧要形成市场至少需要50年,这个时间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三宝:这是一个概念。我们的音乐剧要从培养观众开始做起,一代一代,三代人差不多是五十年的样子。
我们做的几个戏都是全国巡演,绝大部分是二、三线城市,也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演出我虽然不是场场必到,基本上还是跟着走了。我发现,在观众中70—80%的人都是第一次看音乐剧,有的甚至看完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看的是音乐剧。回来看网上,有人发帖子说,“今天我看了一个歌剧,不错”。甚至还有人说自己看了一个话剧,怎么怎么的。
关山:不仅是二三线城市的观众,这样的对话我在北京保利剧院的休息厅也听到过。
三宝:在演出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当演员说对白的时候,观众看得挺好。只要演员一唱起来,观众马上就开始走神了,开始在下面交头接耳。当戏再到对白的时候,观众又跟着回来了。这说明,观众还不太习惯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不太习惯这种叙事方式。可以预想,要想让国内观众习惯音乐剧这种表现方式,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慢慢来。
其实,音乐剧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也就是最近这四五十年才达到了一个高度。
关山:就是因为英国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法国的勋伯格这些音乐剧大师的出现,才使得音乐剧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西方音乐剧史上,从一个巅峰到另外一个巅峰,间隔的时间很长。
日本也是这样。四季剧团的艺术总监浅利庆太折腾了三四十年,才为西方音乐剧培养出了一批日本观众。这些年他们的原创音乐剧名声比较大的也就有个《李香兰》,基本都是引进英美音乐剧作品。
三宝:演员方面也存在问题。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都设置了音乐剧表演专业。每年毕业的孩子不少,可因为无戏可演,都转了行。有一半以上脱离了表演行业,有的去混电视剧剧组,演有几句台词的“大群众”,也有的去演小剧场话剧,真正走上音乐剧舞台的连百分之一也不到。
关山:另外,在艺术院校里还存在着教育的误区。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要求既有表演能力,又有声乐和舞蹈能力,实打实来真的。可是我们的一些艺术院校开始招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你戏演得一般,可是唱歌舞蹈都会点,那你就来学音乐剧吧。结果,变成了什么都能来,但所有全是短板。
《投资者报》:除了观众、演员的培养,培育良性循环的音乐剧演出市场也需要时间。
关山:百老汇有的戏演十几年,几千场。戏不间断地演,不停地招演员,演员一茬茬换,形成了一种长效演出运行机制。也有许多音乐剧不断被其他剧团复制。而买版权演出,要达到品质上的要求。服装、道具、舞美等等事无巨细,丝毫不能含糊。
三宝:人家已经完全产业化了。包括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和《猫》,国外导演指导排练已经完全标准化产业化了。这种东西也好也不好。好的地方是很标准,不走样。不好的的地方是演员完全成了傀儡,中规中矩,二度创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总之,搞原创音乐剧踏上的是一条相对艰难的路,想坚持走下去,就要调整好心态,更要有一种精神。
《投资者报》:谈及原创音乐剧,三宝老师常常用“接地气”这个说法。这是不是也是这些年来的一种有意识的探索呢?
三宝:与英法不同,中国语言有四声,唱和说完全是两码事。这在音乐剧创作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必须逐字逐句反复揣摩,把逻辑重音与旋律有机融合,弄不好就会倒口。
还有就是所谓“中国元素”。我觉得在原创音乐剧里一定要有中国的音乐元素,但一定要“有”的自然。不要生硬地往戏里面“填”,这是个原则。《蝶》的那个旋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在戏里面穿插着用了很多次,不多说。《钢的琴》讲述的是东北老工业区的故事,我们用了“二人转”的音乐元素,这次《王二的长征》里,在“汉阳造”的唱段里又用了中国民间的“花鼓灯”音乐元素。
其实,我们说的“接地气”不仅仅是音乐的“中国元素”的运用上,在选择现实题材关注小人物,还有音乐的用法、服装、灯光、唱词台词……体现在音乐剧创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这些年的探索还有选择演员的磨合。
最早做《金沙》的时候,比较注重唱,挑了许多歌手作演员。结果排练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演员唱的不错,可一到有台词的地方,感觉就掉下来,特别痛苦。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台词都给了一个中戏学表演的演员,其他人不说话只管唱。到了《蝶》这部戏,我们索性一句台词也没有,全是唱,但还是有问题。最后,我干脆在作曲时把逻辑重音和需要强调的地方都标了出来,这样很累。到了《三毛流浪记》的时候,我们就完全调整了选择演员的概念,首先选择表演好的演员,表演上升为第一位。后面《钢的琴》、《王二的长征》都是这样强调表演,最终“落”下一拨喜爱音乐剧,表演不错的演员,形成了我们表演阵容的中坚。
飞身可夺天堑
健步定攀高峰
——胡耀邦
1985年9月20日
泸定深峡战敌顽,铁索强渡红旗传。
壮士悲歌垂千古,新桥落成万世欢。
——叶介吾
浪淘沙 重过泸定桥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西去平叛驱车急,往事潮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
——张爱萍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杨成武
1980年2月16日
主席有很多著名的长征诗词,最著名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 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碑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当年抢英雄,敌
1、《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过草地》——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3、《长征》——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4、《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5、《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80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岁月峥嵘,历史常青。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那种坚守信仰信念的政治定力,任何时候都需要葆守在心、恪守以行。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就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就必将一往无前。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张云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长者,一位功勋卓越的共和国大将。他传奇性地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中革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生前对于自己在长征中的传奇历程却鲜有回忆面世。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9周年之际,本期刊载《张云逸的长征路》,我们可以从中品读红军将士的伟大长征,品读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可领略张云逸所特有的谦慎品德——“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高峰——老山界,在敌我力量极端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将士紧紧依靠桂北各族民众的支持,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度的阶级觉悟、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英勇献身的精神和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浴血湘江天险,征服越城岭,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将红军全歼于湘江地域的阴谋,也宣告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红军将士血祭湘江,却开启了中国革命航船从危难驶向光明的伟大序幕。
中央红军将士从损失过半的惨痛中醒悟,迫切要求毛泽东重新领导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作了最为精彩的叙述:“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遭受惨重失败的教训中选择了毛泽东,这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历史选择和重要启迪。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作了最为经典的评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所体现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全党的集中统一,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年庆,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大赛各地区都在开展,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1
踏莎行 · 过雪山
西风落雁,飞雪鹰盘,终年冰封夹金山。
玉龙搅起彻天寒,战马哀鸣行路难。
须眉铁汉,志坚直前,草鞋单衣踏苍天。
回首残阳艳如血,剑指陕甘问中原。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2
青玉案 · 吴起会师
红星漫天汇吴起,各路英雄曾聚。
长征二万五千里,悠悠雪山,茫茫草地,革命创奇迹。
八十年后忆往昔,风吹雨打人已去。
故事重温知何易,怎敢忘记,血旗残衣,忠魂黄土地。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3
定** · 井冈火起
忆昔井冈篝火红,镰刀斧头漫西风。
草鞋蓑衣轻胜马,谁怕?
东方欲醒日腾空。
千里山林蓄火种,且看,八万天兵皆工农。
红旗指向乌云处,散去,燎原之火烧苍穹。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4
临江仙.湘江血战
四道封锁列阵前
硝烟弥漫五天
湘江天险绕兴安
大刀长矛断
浴血走泥丸
八十年前如一梦
惊魂夺魄历险
五万忠骨留水畔
突出重围后
青山证百年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5
卜算子.赤水河
辗转川黔滇
虚实戏蒋顽
徒有精兵称百万
不知何处战
贵阳昆明乱
猛虎已归山
脱出围困说再见
三军尽颜欢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6
毛主席长征相关诗作一、七律 长征
(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1934年至1935年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歌赋散文朗诵范文7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当我们在阳光下
在绿色的田野里
在川流不息的高速上
享受,美好的生活时
盈盈的目光里,总会
舞动着一根红飘带
这是一根
象征长征的红飘带
他曾舞在满目疮痍的 中华大地上
舞在多风多雨的20世纪里
婉转,漫舞
舞出一座座丰碑
舞出气吞山河的壮举
舞出革命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笔
光阴荏苒,转眼间
80年的时间过去了
那段峥嵘岁月
却没法忘记
笔尖轻触
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便被轻易的勾起
一幅幅壮烈英勇的 画面,在眼里浮起
在心里激荡
如猎猎的山风
如滚滚的浪涛
久久地,不能平静
我们的红军
为了人民,不再流泪
不再挨饿,不再受欺凌
挺身而出,抗战
于是,毅然决然地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攻克天险腊子口
翻越六盘山
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
多个白天啊
风萧萧,雨亦萧萧
多少个黑夜啊
天作被子地当床
风餐露宿又饥肠辘辘
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者
红军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是他们的双脚丈量过来的茫茫的长征路是
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
用鲜血与汗水
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
长征,他是革命历史上
一幅无比壮丽的画卷
长征,他是
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迹
长征,他是一部
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无论是,昨天
还是,明天
我们都要将
老一辈革命者举起的 火炬,由我们承接过来
再高高地擎起
祖国的未来,无疑
有我们这一代人担任起重担
将祖国建设得
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祖国的红旗
将永远的,高高地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要珍惜
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日子
我们要好好地学习,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
不管他风来雨去
还是那些沟沟坎坎
我们也要挺直脊梁
跨越那些山山水水
像我们的红军那样
英勇,无畏,不怕困难
我们要,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
开创未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我们,向党致敬
向红军致敬
向那些英雄烈士致敬
红旗飘飘
山海肃穆
每一位中华儿女
都将永远的,纪念
我们的老一辈革命者,红军
那些抗战牺牲的烈士
将永垂不朽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不管他时间流逝
还是岁月老去
我们都会永远记住长征精神
也会永远学习长征精神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这是由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组成的长征队伍、中关村民族品牌企业组成的科技新长征队伍、以不同方式参加的志愿者队伍(包括暴走族队伍)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队伍。今天,大家集中在这里宿营,我是其中的一个。
策划筹备
2006年11月13日(周一)上午11时,在北京中关村理想大厦11层华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内,华旗的掌门人冯军兴奋地向来人讲着自己的计划。中关村品牌协会会长、秘书长人等都来了。冯总讲: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在崔永元的组织下,今年5月1日从江西出发,一路上过关斩隘,下周一将到达四川西昌附近。我们应该以中关村的名义、以北京中关村品牌协会的名义,组成一支企业家队伍,陪同长征队伍行军到西昌市,发起“科技新长征”。英雄所见略同,建议一拍即合。会议移到饭桌上,曙光公司的老总也赶来了。大家就最急迫的参加企业、人数组成、设备行装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时间不足一周,任务十分紧迫。
中关村品牌协会秘书处几乎承担了全部筹备任务。他们紧急联系和协调,很快确定了参加的企业和人员。徒步行军、露天住宿需要什么样的设备,谁也没有经验,到哪里去找也是新课题。秘书处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周五下班前,将全部设备行装准备齐全,并发送到各家企业。机票购买好了,行军手册印制完成。为渲染气氛,中关村品牌协会的五位美女,拍了集体照送给每个参与者,并量身定制的写上留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会师三军
2006年11月20日晨,由北京华旗公司、海龙集团、曙光集团、闪联集团、紫光集团、吉贝克公司、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和品牌协会秘书处等单位人员组成,科技新长征队伍共26人出发上路了。美中不足的是原来准备中关村三军(冯军、历军、雷军)齐出动,金山雷军因故没有参加。从北京乘机经成都转西昌,行程还算顺利。下午3点多钟,科技新长征队伍赶到西昌市黄水乡乡政府机关大院,和早已等候在这里的队伍汇合了。包括长征队(《我的长征》专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科技队(科技新长征队伍)、暴走队(西昌暴走徒俱乐部成员组成)的三军。看到长征队的朋友们黝黑的面孔、结实的身板,我既高兴,也有些心酸。简短的仪式包括:有关人员讲话、重新编队、交换纪念品。三军队伍和工作人员大约上百人,行军队伍编成五个组,高举红旗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牛刀小试
第一天下午的行军目标是12公里,这对长征队和暴走队都是小菜一碟。但是,对科技队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大家缺乏集体行军的经验,日常几乎没有连续10几公里的走路经验,不少人又属于肥胖者。长征队又送给科技队一个见面礼——将自己沉甸甸的背包让科技队代劳。原以为会走田野山路,实际上全是公路,还真有几分幸运。第一个小时的行军还比较顺利,大家停下来休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赶到了,大家匆匆相见,马上又出发了。
行军途中,大家都很兴奋。特别是科技队的成员,不停的向其他队员问长问短。除了对方姓字名谁,更多关心的是他们为什么参加我的长征,走了多少路,遇到哪些困难。交流使刚刚结识的伙伴,全然没有了陌生感。
第二次休息时,天渐渐黑下来。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距离目的地大约还有两公里。大家很兴奋,脚下似乎也轻松了些。但是,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见队伍停下来。天完全黑了,虽然满天繁星,但也只能借助汽车的灯光才能看出彼此。不知是走错了路,还是错过了原定的宿营地,比计划超出了3公里。一个下午大约走了15公里,才停下来宿营。尽管只有10几公里,但缺乏锻炼的人脚上已经打了泡,甚至血泡。
欢聚时刻
按照计划要宿营了,队伍鱼贯而入黄联镇的学校大院,周围的老乡不解的观望着这支夜行军队伍。放下背包,第一个活动就是吃晚饭。两大盆肉包子、一盆凉拌菜、一桶鸡蛋汤。久违的大锅饭,在我的记忆中,30多年前“学大寨”支援农业参加平整土地劳动时“享受”过。也许真的是饿了,没有人客套,甚至来不及洗手(确切说是没有地方洗手),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饭后,要搭建帐篷。科技队没有人知道怎样操作,长征队热情相助。借助汽车灯光、手电筒光线。不到半个小时,几十顶帐篷搭建好了。科技队每人一顶,长征队两人一顶。
篝火点燃了,上百人围在篝火旁,当地的老乡特别是孩子们也凑过来。由长征队、科技队、暴走队各出一人主持,搞起了联欢活动。现场欢歌笑语,气氛活跃。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崔永元的倒立、彝族的民歌、邵大姐(邵夏珍)的舞剑、张国庆(中关村品牌协会秘书长)的舞棍。
当地的孩子们十分可爱,不知他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还是将我们当成了明星。不少孩子拿出作业本,让我们签字留言。我也十分幸运,给三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留了言。相信,北京在他们心目中是遥远而神圣的地方,北京来的人也充满了神秘感。今天,我们随笔留给他们几个字,对他们也许是莫大的鼓舞,珍藏的宝贝。唉!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
联欢后,中央电视台随行人员给大家放映电影——《太行山上》。相信多数人多年没有在露天看电影了,也有几分情趣。何况,片子内容还很不错,反映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的事情。
当大家钻进帐篷后,本来晴朗的天空却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夜深了,风声、雨声、呼噜声,声声入耳……
征程磨练
第二天是真正的考验,计划路程35公里,上午20公里,下午15公里。30的数字不大,但用脚去丈量,科技队的人真的心中没底。大家互相鼓舞,自己给自己打气。尽管前一天下午已经感觉很劳累了,包括几名女队员在内,没有人打退堂鼓。大家给自己确定的原则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
早饭后8点,整队出发。速度比昨天明显加快,从每小时4公里提高到5公里。整个上午,小雨伴随我们行军。虽然打湿了行装,但马路上不再起土,行军也不感觉燥热。长征队员告诉我们,这种天气挺舒服,我们的运气不错。为减轻疲劳,我们一路上不时地唱起歌曲,还互相拉歌,气氛十分活跃。
不到12点,我们提前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队伍休息了,午饭是米饭和大白馒头,白菜炒土豆,鸡蛋汤。每个人都吃得心满意足。
下午又出发了,最大的困难是腿痛。科技队脚上打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只能忍着疼痛,拐着腿行军。雨后的马路湿乎乎的,但大家保持队伍不乱,速度不慢。因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基本的念头:要坚持到底,不能枉来一次!不能给集体丢脸!不能给队旗抹黑!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尽管科技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从步兵变成了炮(泡)兵,有些还属于二炮(泡)建制,但没有人退出,没有人掉队。下午大约3点半钟,全队胜利到达了目的地——西昌市。大家似乎忘记了脚上的伤痛、身体的疲劳,高兴的欢呼、跳跃、握手、拥抱……
会议总结
当晚,我们要入住宾馆了。出乎意料,科技队下榻地——西昌香格里拉酒店,从经理到员工,列队欢迎,令我们十分感动。在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高科技民族英雄长征归来”!他们称我们是民族英雄。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真正的英雄是长征队员,真正的英雄是当年的红军。
长征队也迎来了两天难得的休整时间。晚饭后,三个队在一个餐厅召开了总结会。没有事先的安排,完全是自由发言。要求发言的人争先恐后,每个人发言滔滔不绝、感情真挚,甚至流泪满面。掌声此起彼伏,会场气氛热烈。特别是科技队的成员,几乎每个人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经常是主持人强行指定,才给其他队抢出一点发言机会。这种气氛,令在场的餐厅经理也深受感动,抓住机会上台即兴谈了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长征队和暴走队队员忙里抽闲为科技队每人签名了一本书——关于长征的书。这一份厚礼,相信每个人都会终生珍藏。
暴走队员
“暴走族”在日本是指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飙车的年轻人,以骑摩托车者为多。没有想到在中国也有“暴走族”,并且是在西昌这样一个小地方。但是,中国的“暴走族”和日本完全不同,他们是野外锻炼的群体。暴走是在继攀岩、蹦极、漂流之后又一新兴运动。所谓暴走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预定好路线和方向,带好路上需要的东西,就开始上路暴走了。
西昌“暴走族”成立了自己的俱乐部,设立了网站——“暴走族”之家。当他们了解到我的长征队员即将进入西昌地区后,就主动派出46人的代表,到四川和云南交接的皎平渡去迎接长征队员。从11月11日与长征队汇合,一路前行向西昌进发。
两天来,我们了解到,“暴走族”俱乐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组织,还是公益活动的组织,他们以“支助贫穷、环保第一、制止滥伐”为己任。今天,他们又来声援我们可爱的长征战士了,并且是以志愿者的姿态,真的让人感动。
保障系统
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包括筹划、记者、后勤、医疗等保障队伍随行。没有他们的精心工作,长征活动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每天的行程,要按照计划进行。筹划和安排、地方联系、生活后勤等,都是重要的保障。
记者随军而行,尽管他们不用全部走路,有时可以乘车,但决不轻松。行军途中,他们随时要拍摄、采访,特别要抢那些稍纵即逝的宝贵镜头。长途行军拍摄交替运动的腿部往往是特写镜头,但记者们要半趴在地上才能完成。随队采访,队员前行,记者要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倒退行走。晚上,别人宿营了,他们要抓紧整理照片和视频资料,配发文字报道,进行剪辑,将最精彩的内容传送回中央电视台。因为,每个周末,50分钟的专栏节目在等待他们,关心《我的长征》的观众在等待他们。连续20多期的报道,《我的长征》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记者朋友功不可没。
誓师大会
全部行程的高潮来临了,11月22日,我们召开了誓师大会。会场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是一片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土地。
两座高高的发射塔巍然矗立,令人敬仰。基地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进行了现场介绍。我们参观了发射塔,了解基地历史以及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
誓师大会在基地三号发射塔前举行。科技队全体人员参加,长征队陪同我们。有关人员简短讲了话,两个队交换了互相签字的旗子。科技队全体成员走上台,在中国西部的群山中,响起了中关村民族科技企业家庄严的誓言。
时间是这样的短暂,从见面开始不到48小时,分手的时刻在不情愿中到来了,尽管多数人还喊不出对方的名字。长征队员冲上讲台和科技队员紧紧握手、紧紧拥抱、照相留念、互赠留言。很多人喉头哽咽、很多人流泪满面。我将科技队的袖章和军帽送给了长征队年龄最大的查大姐(查卫星),她将自己的帽子送给了我。我和来自福建的志愿者紧紧拥抱,久久不愿分开,其实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大巴车缓缓开动了,再见,战友!再见,西昌!……
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再见面;也许,天各东西无缘再相逢。但是,我们共同见证了一段历史,共同感悟了长征精神!
精神的力量
科技新长征,全部行程时间不到三天,我相信,可以让每个参加者受用终生。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当年红军身上,从长征队员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了精神的力量。
奉献精神。我的长征21名正式队员,5名替补队员,他们是从4858个报名者中严格筛选出来的。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奉献精神。他们多数人辞掉原来的工作,或者休学、或者停掉自己的公司,包括北京大兴区的一位农民。他们放弃收入、职业、学业,为了一个共同非梦想,重现当年的红军精神。这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奉献精神。
超越精神。超越自己就是成功,相信20多名队员中,没有人有过数千公里的徒步行走历程。他们年龄大的超过51岁并且还是女性,最年轻的只有18岁。他们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正是这样坚强的意志,引导他们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5000多公里的路程,并且向着长征的终点——甘肃会宁继续行进着。
志愿精神。在长征队开始行走的时候,有两三百名志愿者跟随着。后来越来越少,但仍然有几位顽强的追随着,他们是真正的志愿者。因为,他们不是正式队员,他们自觉追随长征队伍,最终成为甩不掉的志愿者。一位来自福建的年近七旬的老人—李有林,为了圆其当过红军老母亲的梦,不顾高龄坚持随队行军,受到大家的敬仰。另一位来自福建的志愿者,身为体育教师,放弃工作挑担前行。我们的社会需要太多的志愿者,更需要每个人发扬志愿者精神。
团队精神。在困难的条件下,团队精神更显其重要性。正向一个科技队的队员在发言中讲的:如果单个人、单个企业,我无法完成这段路程。其实,今天的长征队和当年的红军队伍,如果不是团队精神,作为单个自然人,很难想象会完成这样的历史壮举。任何参加的企业,都是一次难得的团队精神拓展训练。
奋斗精神。今天的长征队,继续发扬当年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爬雪山、过草地、攀悬崖、走绝壁;他们一路克服了各种预料到和更多没有预料的困难;他们拜访老红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参观和凭吊革命圣地、古迹;他们再次向世人宣传人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有些人因伤病不得不中途退出,虽然没有能够全程行走,但他们也是英雄。
坚持精神。坚持往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已经确定了目标,也许只有坚持、再坚持才能实现目标。目标不明确时,在坚持中,也许会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在行军路上,腰酸腿疼脚打泡时,就是靠这种坚持精神,一步一步迈向了成功。有一首歌唱道: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人生就是一个征程,人生就是要坚持,才能取得胜利和成功。
挑战精神。可以说,无论长征队还是科技队,出发前谁也没有走过这样长的路程。敢于参加,首先就是对自己的挑战。获得成功,就是挑战的胜利。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时时需要这种挑战自我的精神。人往往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潜能,人在挑战面前有可能超常发挥,这些都会为挑战带来胜利。可悲的是有些人往往不敢挑战自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取得成功。
吃苦精神。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再现70年前红军如何吃苦耐劳走完长征的。但是,长征队伍仍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出发后的一个月,几乎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几层血泡,长了厚厚的老茧,才适应每天紧张的行军。仅从吃饭一项,就可见一斑。21日晚,我们提出请长征队员吃顿饭,一是慰劳他们;二是庆祝我们行军胜利。得到的答复是:请吃饭可以,只能两菜一汤,喝酒根本不用想。十个人围坐一桌,十几盘菜放在桌上,但只有一荤一素两个品种。相信决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这样的餐桌。据说,长征队过草地时,七天时间生活标准只有50元。后勤车开不进去,精心采购的米、面、方便食品、调料、甚至还有鸡蛋等,要和包括锅灶等行装一起负重在肩。或许担心食品不够用,或许要挑战一下自己,有人居然前三天没有吃一点粮食。最后,粮食还真的不够用了,他们只能挖野菜充饥。宿营时,拣些牛粪干或柴火,找几块石头支起锅灶,到水洼中取水煮饭。往往一顿饭要做几个钟头,没有任何人有怨言。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新长征精神。
乐观精神。长征的环境是艰苦的,长征的任务是繁重的,更需要乐观向上的精神。长征队伍中,一支笛子、一把吉他,为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每到有条件的驻地,他们就召开联合会,为当地群众放映电影。行军中,歌声不断,笑声不停。很多队员都得到了绰号,胖洪就是其中的一个,以体重0.1吨而得名。
执着精神。长征队中一个个头不高的女孩——查雪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1月初她因长智齿发炎住院,打了两天点滴硬是退了烧。两天的时间,大队已经走出了几十公里。如果她不能在剩下的五天中追上队伍,将被宣布退出。这个顽强的女孩子,在两个队友的陪同下,四天时间不仅完成当日行程,硬是追回了几十公里,生生地赶上了队伍。见面时,让所有的人几乎都流下眼泪。看来,队友们送给她的绰号名副其实—小驴,真是一头执着、倔强的小驴。其实,每一个长征队员,都是这样执着的小驴,他们负重前行,无怨无悔,索取甚少,贡献人生。
精神的核心是信仰,只有正确的信仰才能激发人的精神和潜能。当年的红军,以抗日救国为基本信仰,才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今天的长征队,以弘扬红军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信仰,才能行进在长征路上;中关村的企业家们,要以让民族品牌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骄傲为自己的信仰,才能实现“自主创新,产业报国”的宏图大志!
《长征组歌》是一部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曲子。1934年8月起三年里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用超常的毅力战胜了好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堵截追, 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地区。
《长征组歌》整部组歌共有十个部分, 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 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 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
二、合唱《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
该作品把红军歌曲音调与地方民间的音调融合在一起, 把简单通俗的音乐构思丰富起来, 把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描绘的淋淋尽致, 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 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 完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长征组歌, 其中人声演唱的合唱作品更能体现它的恢宏大气。
(一) 《长征组歌》的音乐特点
曲调运用丰富。《长征组歌》的曲调分别采用了红军传统歌曲, 如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陕西民歌等。例如在第一曲《告别》中的女生二声部合唱, 作者运用了带有江西采茶戏风格的地方民歌曲调, 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根据地人民同红军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音乐缓缓响起, 充分体现了人民与红军之间难以分舍的动人情怀。
旋律具有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从《长征组歌》的旋律中, 都可以听出江西采茶戏、陕北民歌, 湖南民歌的音调, 还大量吸取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 使人们会联想起这一路走来的长征, 仿佛就在眼前。使这部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加亲切, 更具有生命力和音乐形象的感染力。从音乐的开始到结束都和民族语言直接相关。将其民族音乐的因素融为一体, 创造出既有深厚的民族风格, 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
(二) 《长征组歌》的歌词处理
《长征组歌》的歌词采用了一种”三七句、四八开”格式。即每段诗歌用8个7字句, 4个3字句共12行68字组成, 押一个统一的韵脚。例如:第六首《过雪山草地》中的歌词: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另一特点是歌词“同构异式”的处理, “构”即歌词结构, “式”即旋律曲式。每首诗的格式单一, 为人们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根据旋律曲调的民族特色在每一首歌曲上或多或少的添加了衬词, 像“啊, 呀, 嘿, 唻, 呦”……等一些各地方特色的发音词, 加了衬词的歌曲的民族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在演唱歌曲时更朗朗上口, 充满韵味。还有就是重复歌词, 将原部分的歌词重复或再现。重复歌词可以深化歌词内容, 给歌曲带来活力。例:《四度出水出奇兵》中“……。敌人弃甲丢烟枪啊, 丢烟枪啊, 我军乘路赶路程, 嘿赶路程啊。调虎离山袭金沙呀, 袭金沙呀……”
三、大型合唱与小型合唱的对比
合唱声音色彩的区别。大合唱追求的是声音的辉煌、宏大、具有震撼力的美感, 用声讲究共鸣, 形成声音强弱均为“大块” (指共鸣点) 状态。而小型合唱讲究声音的共鸣点小、清晰度极高的美感、声部均衡的和谐美, 和声变换形成的和声色彩美。《长征组歌》这种大型组歌式合唱时一种戏剧性较强的作品, 它的恢宏大气是要表现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而小型歌唱则是风俗化, 生活化的情歌等小型作品, 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送别》、《多年以前》、《茉莉花》等。这类小型作品要求的声音是柔和而甜美, 细腻而舒展, 幽婉而恬静的。
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音色和色调处理方法, 像《阿拉木罕》, 就要了解和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该地区音乐风格特点和作品风格, 掌握维吾尔族民族热情活泼、风趣俏皮的民族性格。首先在节奏上要把握正确, 演唱时吐字清晰, 音色要甜美、明亮, 音量控制在中强为宜。它是一个反映生活的合唱。
四、结语
在今天我们理解的长征, 它更是一个文化, 更是一个精神, 一种道德、一种理想和一种追求!长征的文化, 长征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里面去, 它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我们作为后人我们怎么办这个红旗一棒一棒往下传, 《长征组歌》歌颂就是这个精神, 我们现还有什么困难还不能克服吗?当然现在的困难也不一样了, 我们眼前的祖国在前进、在建设, 包括艺术也是在往前走!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是我觉得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困难, 所以我觉得只要有这个长征精神, 就能够向一盏灯一样照着我们往前走, 往前走, 那就是有一个希望!光明!
参考文献
[1]肖德.合唱的协调与色调.合唱通讯, 2005.
[2]袁成亮.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诞生记[J].党史纵览, 2006, 3.
[3]莫伟鸣, 何琼.《长征组歌》的千场“远征”[J].大众电影, 2005, 19.
炬
最近我读了《永远的长征》书中的几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长征犹如一座丰碑,红军战士的光辉业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无数英雄们创作的
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永远不消失的遗产,永远不贬值的精神财富。硝烟已尽,雪峰依旧,江水东去,铁索犹寒。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谱写出了一曲曲嘹亮的英雄凯歌。当长征精神不断地在人们心中传递,延续,人们终于明白,长征的传奇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所
创造的,而是由一曲红军战士们为了人类最美好的事业,以最顽强的生命力谱写的精神洗礼。
红军战士跨越了11个省,每一次艰辛的跋涉都令我们感动,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
红军曾翻越了被当地人称为&qut;神山&qut;的夹金山。这座山高耸入云,大概只有神仙才能上去,连自由飞翔的鸟儿也望而却步,而且气候变换异常,一会儿还
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狂风夹着骤雪迎面扑来,模糊了战士们的视线。天上下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他们只穿了单薄的衣服,打在身上就想刀割似的疼。
即使气候恶劣,红军战士们依然执着,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携手越过了夹金山。只有翻越这一座山,才能翻越更多的山,渡过更多的水,才有&qut;三军过 后尽开颜&qut;在生活优越的环境下,你也许想不到长征那时的艰辛。战士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可是我们有些孩子在吃穿上挑三拣四;红军战
士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总有一些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凛冽的寒风中行进,可我们却在装满衣服的大衣柜前丢掉自己不喜欢的衣服。
有时我在想,长征是什么呢?是童话?是故事?不,不是,单靠这些字眼,是无法描绘长征精神的。长征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在学习中
遇到一个难题,我们时不时可以发扬长征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讲将困难解决而不放弃。
当我们不小心被甚或绊了一跤,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处境是多么的不容乐观,我们都要充满信心,永不言败。
在过去的汶川地震时期,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也是发扬了长征精神吗? 可见长征是我们的支柱,长征是我们的榜样,长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接过前辈的火炬,让长征精神代 代传,在史册中熠熠夺目!
【评语】小作者读了《永远的长征》颇有感受,笔下描述了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卓绝的行军生活。以此启迪青少年一代发扬红军精神,以红军战士为榜
【长征的诗词】推荐阅读:
长征的诗词10首09-26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07-01
发扬长征精神的作文07-23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09-07
纪念长征——长征精神09-08
长征故事长征精神12-12
长征的作文200字初二09-12
铭记长征历史 弘扬长征精神11-14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06-20
红色记忆作文我的长征路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