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精选10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1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依据;二要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其优劣。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入手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步骤、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

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强调一点的是,不论教学生什么方法步骤,一定要通过实践训练,让方法逐步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

五、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点,接近中考风格

文章的阅读理解考察是以问题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时候,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嫌疑。至于为什么提那么多问题,可能他们也不大明白。真有必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吗?我看不必。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

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体特点掌握。

还要注意试题的设计要带中考风格。教学中有很大成分是为了应付中考,不能等到接近中考了才去适应中考题型。平时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中考的风格,学生习惯了这些题型,何愁中考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2

一、整体回环阅读法, 整体感知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 需要注重整体阅读, 由整体上分析篇章结构, 把握文章大意, 给后续重点阅读奠定良好基础。而整体回环阅读法则符合上述要求, 由整体到局部, 而后由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回环。尤其是对于有些长篇文章, 利用整体回环阅读, 更能抓住重点, 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法, 渗透了阅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整体阅读, 重点阅读, 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另外, 在整体回环阅读法中, 局部阅读就是重点阅读, 即根据课文的重点意群以及重点语段, 由写作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揣摩, 细细品味, 体会感悟, 激活思维, 产生情感共鸣。一般而言, 整体回环阅读法的步骤如下:首先, 整体粗读, 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 知道文章“写什么”;然后局部细读, 观察与分析, 知道课文是“如何写”的;接着, 再整体精读, 进一步探究,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

如《甜甜的泥土》, 是一篇微型小说, 文笔朴实而细腻, 构思严谨而巧妙, 以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体现了一位离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深爱意, 尤其是结尾新奇, 蕴含深意, 值得品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提出阅读任务: (1) 文章描绘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 (2) 作者是如何写的?提示:找出本文的线索, 并结合线索, 总结概括文章情节。 (3) 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这样, 利用问题, 驱动学生整体感知。而后在细读文本, 思考回答: (1) 本文描述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主人公又是谁?说明原因。 (2) 本文第1小节属于什么描写, 起了怎样的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时令;给下文将奶糖埋在雪中伏笔;给人物悲剧命运铺好基调。) (3) 品味结尾:“他, 又笑了, 那泥土, 甜丝丝的。”请问为什么小亮尝到了泥土的甜味呢?而后再次回到整体, 探讨:小说中描述的是个带有苦涩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以“甜甜的泥土”为标题呢?这样,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本内容, 也体会文本意蕴。

二、读写结合法, 综合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写能力是基本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 读是理解吸收过程 (语言输入) , 而理解表达过程 (语言输出) , 如要实现有效理解与表达, 则需要以理解与吸收为基础。可见, 读写是紧密相连的。另外。由语文教材看, 所选文章本身就是良好的范例, 有优美的语言, 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手法, 这些都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与方法指导。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 找准读写结合的融合点,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以读为本, 以写学法, 促进阅读与练笔的融合, 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举几得。

如由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情感角度等入手, 设计多样形式的练笔活动:片段训练, 读写同步;模仿写作, 活用知识;写写读后感想, 加深认知, 启发思维。这样, 可变换教学方式, 避免学生心理疲劳, 既加深文本理解, 也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石榴》一文时, 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喜欢的语句或短路,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而后集体交流,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味本文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而后引导学生利用“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柔媚”等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尽量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 运用巩固,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3

【关键词】 语文快速阅读 初中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再沿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如何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和会学阅读,以下是笔者整理出符合学生的快速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

1. 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使得相应的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随之增多了,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2. 避免发声。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3. 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4. 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二、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1. 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

2. 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1)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3)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

3. 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4. 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

5. 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

三、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很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地提高。

2. 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内容理解,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3. 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快速阅读,当然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

总之,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4

摘 要: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应该进行创新。阅读是英语语言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阅读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恰好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也欠缺。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侧重于对语篇的分析理解,对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在阅读中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学生往往采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语意思,将英语直接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阅读是初中学生拓展他们的英语视野,增加英语阅读面,了解更多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并且英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也占据重要篇幅。

一、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初中学生应用英语阅读能力,增加英语阅读面,拓展自身的英语视野、学习更多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初中英语考试中的重点部分,占据很大的考试篇幅,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率低,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有突破性的的提高,维持一种阅读速度较慢、阅读效果较差的情况。这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教师必须引入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提高初中阅读教学高效化的策略

1.创新初中阅读教学中对词汇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熟练的灵活的掌握大量的词汇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达到这些课程标准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住词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利用情景教学法,把词汇教学与日常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词汇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的便于理解与灵活运用,也会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通过英语对话强化词汇的运用教学。比如在初一的英语第一单元中对于一些文具单词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同学用英语较少一下自己的文具有哪些,通过小组对话提问别的同学的文具等等,让学生体味单词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2.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避免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不互动现状,要加强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探究,通过集体合作完成老师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课程目标,确定出合理的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提问问题,加深学生的记忆与学习,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室还可以通过英语话剧表演或者是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并指导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英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学习环节。具体要求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任何准备就走进课堂的学生,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W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缺失了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学习也是低效率的。预习看起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教师的精心指导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要求学生写出自学笔记,提出并记录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安排学生针对有关课文中的问题做些准备。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接受新知识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4.加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之中更好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就要让学生有掌握一定的地方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去理解文章。在一般的学科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文化意识目标,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相应的文化背景,然后要介绍给同学们,这样就会加深对英语的认识,同时这种对西方礼仪以及文化等的学习也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完成初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所在,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学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让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让学生实现语言技能与人生智慧的双成长与共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指导浅谈 篇5

陈集一中 任元平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6

【摘要】农村中学因其条件的有限,也就决定着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上的不全。因此,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就需要比城镇中学在除硬件以外方面更多做一些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的关键课程,借名著经典阅读,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主要阐述了借名著经典阅读为农村中学生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借助经典名著阅读来不断提升农村中学生素质。【关键字】名著经典阅读;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 1.前言

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知识的欲望异常强烈,他们渴望饱读书本,用知识武装自我,用知识来改变命运,能像城镇学生一样展现丰富学养。[1]初中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固然很多,但却难以满足上进学生的需求。因此,借名著经典阅读,让初中生在经典名著中获得满足感,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获得读书的妙处,亲身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增强学生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目的。2.名著经典导入初中生阅读中的策略 2.1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

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要求由课堂教学来带动课外的阅读,并做好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既是做好课程外阅读重要环节,也是最常用形式。[2]农村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来为学生扩展教学机会相对城市而言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要有意识扩展内容,对文章作家代表作进行介绍或对知识点设置悬念,又或者进行精彩阐述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就可在其中插入《三顾茅庐》即刘备的故事,让学生对比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刘备的礼贤下士基础上,还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对刘备、诸葛亮认识尚浅,还需进一步认识,从而引出《三国演义》,让学生主动学习。此外,还可在学习完《故乡》后介绍《呐喊》,讲到《在烈日和暴雨下》后介绍《骆驼祥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必然要让学生知晓《羊脂球》等起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2.2以点带面,逐步引出名著经典阅读

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效果,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要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适量对学生介绍名著。尽量做到课内和课外的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以及互相促进,进而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阅读《童 1

年》、《名人传》、《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长篇著名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和教材都有着一定关联,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时,就可深入调拨,引出课外阅读。例如:学习《空城计》的时候,在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其机制谋略后,进而想学生介绍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的典故,从而在激起学生好奇三国人物同时,也引发了学生思考和增强了学生探究三国历史信心,提高了中学生文学素养。3.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

经典名著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文学乃至学术主要载体,阅读经典名著无疑会提升初中生语言素养。[3]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够扩宽中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获得读书妙处,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下面就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进行分析。

3.1引导学生了解名著中开篇词与词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中都流传着千古诗词文,而该些诗词文正成为了名著阅读载体。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中的相关人物与篇名就需要学生在日常阅读中逐步积累,从而树立文学意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更要指导学生意识到阅读名著开篇词与相关词语重要性。例如:《红楼梦》中开卷诗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加上和宝玉、宝钗、林黛玉等相关诗词都需初中生掌握。此外,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将课内相关名著诗文进行归类,加强内外间联系,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诸葛亮《出师表》;施耐庵《智取取山辰纲》以及陈寿《隆中对》等。在掌握该类课文内容之后,要做到课堂内外的联系,融会贯通的将课文当作桥梁并和原著结合起来。3.2指导学生掌握名著中主要情节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是掌握名著其艺术精髓及学术精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4]经典名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纯粹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精神及境界的洗礼,在阅读名著情节时要细读,逐句品味。例如: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情节对保尔的描述突显出保尔是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有无产阶级的觉悟,坚强、勇敢、正直、友爱、聪明,有点火爆,爱学习,热爱祖国,自我奉献的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念 顽强坚韧的意志。又如:《红楼梦》中对于刘姥姥的描述虽说她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西游记》中通过大闹天空情节的描述凸显陈鼓应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的过程突出了他惩恶扬善、见恶必除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例如:

协助中学生阅读课外经典,像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讲的就是英国人早期的南极探险不幸遇难的故事,读来让人顿生悲怆同情之心,但是又对遇难者产生由衷的敬意,而那种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至上的民族荣誉感,都是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学里所缺乏的,如此一来就可起到培养学生伟大人格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名著情节的深入剖析可以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双向意图,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进而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语文涵养,达到良好教学目的。3.3帮助学生熟悉经典名著中人物特色及典型语言

名著中人物个性、典型语言和绰号作为颇具特色文学载体。教师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化多点时间在关注、品味和评价人物上,只有抓住了人物特征才能抓住名著关键,对于名著中人物特点,学生在阅读时最好做好笔记。例如:欣赏《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时,可以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延伸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篇章,以“曹操”为话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认识,并让学生读、学生评。由于学生做了点评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踊跃发言、个个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热情空前高涨,也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又如:《水浒传》描述豹子头林冲主要阐述了“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两个事件,并从这两个事件中给出了林冲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以及反面评价懦弱隐忍;黑旋风李逵因他的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事迹突显出他忠诚、直爽个性的同时,也变现出了他的大老粗和残暴,学生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人物给予分析。以上对人物均描写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画面,在语言意境中体会作者感受,进而提高自身阅读水准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借名著经典阅读能够促进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帮助中学生提高人文价值和精神情操,还能推动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农村初中生因匮乏课外读物,因而对每次阅读机会都很珍惜,进而每本好书就会被广为流传。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因此,借名著经典阅读,丰富初中生阅读内容,不仅能够增多初中生知识,还能够让初中生在阅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和深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7

现代文的阅读,不外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再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这里的“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

反思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想要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提升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就要把阅读教学重点放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上。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叶圣陶说,书本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训练亦是如此,笔者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摸索、修正、探究,总结出一套能使学生提高对有关辨读能力、解说能力、概括能力、品析能力等类别阅读题破解能力的教学方法。现将有关做法简述如下,以祈正于同行。

一、辨读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一)表达方式辨识

表达方式辨识即认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体裁进行辨识,如小说,就属于记叙为主的文体,就可以紧扣文章内容来辨识。如文中有事情,就肯定有记叙;有景物,就肯定有描写;有观点就肯定有议论,等等。对于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内容,要特别小心,避免漏识。如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作者在表明观点时,也往往渗透着作者爱憎等情感。又如记叙与描写的结合,作者在叙述事情时,也常常夹杂人物言行等描写。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一课中的教学为例,在破解“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为什么要把第二部分的第14、15节划为一层呢?”的阅读练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辨识每段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此处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分为一层。

(二)思路分析

思路分析即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包括文章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解答时可抓住中心句与关键词。对于寻找线索的题可看文中是否有时间的推移,是否有地点的转换,是否有感情的变化,是否有某人、某事、某物的反复出现。其间特别要辨识明暗双线,如人物是明线,感情是暗线,彼此交织,齐头并进,要答题准确,就不能顾此失彼。

以《藤野先生》(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课堂有一环节,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任务。其中有个题目是: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 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 听读后,教师以思路分析方法来指导,学生经讨论后便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线索有两条: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理解句、段的地位和作用

句,是指中心句、支撑句、结论句、过渡句、点题句等等;段,是指强调段、过渡段等,还包括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等等。解答有关题目时,要瞻前顾后,看前后内容是否有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同语反复等关联,看前后形式是否有合并、交叉、独立等区别。

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要通读全文,找出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分析、讨论,便较容易得出答案: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四)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

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即要求学生掌握伏笔与照应、对比与烘托、抑扬与悬念、曲笔与虚笔以及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表达技巧的形式与作用。解此类题目时要让学生注意表现手法在语言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如前言必搭后语是照应,因有“应”,所以效果是严密完整。如写正必写反是对比,因有“比”,所以作用是突出强调。

二、解说能力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指导

解说能力是文体阅读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的基本技能、广泛的课外积累,是答题的重要基础,这类题目的训练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含理解词语的词汇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要避免望文生义。

以《陈毅市长》(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的教学为例,精读“齐仰之:你们真的要办药厂!”——“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回答下列问题:语段中“化学”“碱性”“中和”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经思考便易于得出答案:“化学”比喻社会变化之学,改变、转移人心;“碱性”比喻陈毅关心国计民生,尊重科学;“中和”比喻政治需要科学,科学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与化学中和。

(二)说明原因,解释原理与评说人物

这些是解说类阅读题的难点。解这类题目,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加强对文章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重要文段的反复精读、关键语句的反复研读;要善于抓住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隐含信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选取最佳角度;有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分析不能架空,语言力求简洁,关键信息务必明确。

以《阿长与 < 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妈妈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 结合课文内容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经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则易于归纳:

1.3—5段: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夏天的睡态:不拘小节粗俗。

2.6—12段: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迷信善良真诚。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教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3.13—18段: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愚昧无知和淳朴。

总结为: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三、概括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指导这类题目的解答,要分辨各种文体,从文体特点上进行突破。训练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头到尾认真研读课文,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学生如能纵观全文,深入感知,就可以较为轻易地得出答案:“秋天”二字不能去掉,因为:(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 突出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概括能力的考查,教师在解题指导时,还应要求学生必须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善于联系文章的主旨来进行高度概括。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自学课文2—15节,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相关文段,可以概括出答案:从2-7节可概括: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用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从8-12节可概括: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 , 同情、理解、支持革命)。

3. 对个性化表达的概括能力考查。解这类题目,联想、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如《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一文,有题目: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像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教师指导学生在回答这类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方能使学生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四、品析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强化学生品析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品析能力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指导。

1. 强化对词、句、段常见表达作用的归类。文段中的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线索句、呼应句、主旨句等都有其特点和不同的表达作用;总起段、过渡段、主旨段等在文中有明确的标志和不同表达作用。这些都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归类。将词、句、段作用的理解和全文结构构思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思想感情等结合起来考虑进行解题。只有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能做个“明白人”。教师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强化一种认识:那就是文段的每一个词、句、段,无不是为文章的“主体”(人、事、物、景、情)和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2. 掌握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是答题中对文段整体或局部的表达方式做准确判断的基础和保证。对解答某种表达方式表达作用的问题,必须指导学生从文段的体裁、内容、主题等角度考虑。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就有总领、过渡、点题等多种作用,须认真辨析。如《白杨礼赞》(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此处有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且前后呼应。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此处总结全文。

3. 对品味语言,赏析美点等难度较大的品析类阅读题,要指导学生在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意从各种语言现象中发现带共性的语言特征,如多成语、多叠词、多短句、多拟人、多总分段、多对比等;(2)要注意精心选择赏析的角度;(3)要注意对赏析的合理表达,讲究赏析语言句式的选用,采用有创意的表述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范文 篇8

【关键词】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比不读书更坏,更有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滋养已如雨后春笋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这种阅读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的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地推荐他们读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早恋,恰恰相反,他的积极性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阅读高雅精深的名著,是一种须有良师指定才能掌握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是应该让孩子们好好掌握的。一般来说,孩子们往往容易低估自己阅读名著的能力。批评家克鲁琪认为,有些人以为只有浅薄,低趣味或虚伪的读物才能吸引读者,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错误。他说:“平庸的东西绝对不会有兴趣,浅薄的书拿在手里会比什么都难以忍受,没有价值的读物终究会失去读者的。”一旦养成看经典的习惯,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阅读经典名著是多么令人陶醉。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遐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的确,时尚读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也有可能为孩子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更多的时尚读物存在充分的流行因素,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愿望,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并引导这种时尚。

二、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

1.实际情况,较具体方法

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少有人会作些标记和批注。他们不知道读几行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作些批注。

为什么在读书时作批注是必不可少的呢?第一、这可以使你思想高度集中;第二、如果不是死读书的话,必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并可用文字适当的表达;第三、在你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把它确切地书写出来的过程中,也就把书的内容带入心灵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即使孩子们把读书心得写在一张纸片上,又随手扔掉了,毫无疑问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在书页的空百处、封里、甚至两行间的间隙都可以供学生批注,也就不必找纸片了。而好处在于这些批注和提要成为学生读过的这部书的一部分,当他们来年展卷重读时,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再次的探讨。

在学校里,当小学生遇到一个生字,老师就叫他们查字典。老师总会吩咐他们在阅读时不断查考百科全书,希望我们从中得到帮助,但读一本精深著作所遵行的规则完全与之相反。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管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

2.按个体差异,成独特方法——当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小学生的

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这样他们则可以在阅读时作索引,先记下页码,再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提要与见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就会把索引的内容扩充几遍。

初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9

[内容提要]初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本文着重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读、品味方面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思路 文眼 品味

[问题的提出]初中语文新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史铁生、史怀泽、冯友兰、李乐薇、汪曾祺、宗白华、韩少华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互联网的开通,为学生开启了新的求知窗户;高考散文阅读题又以达18分的赋分值,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论依据]

1、《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4]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5]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注①)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

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多少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同样写出北京人的易满足。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注:③)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

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注:④)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初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注⑤)

参考文献:

2004.10第52页)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8期第10页)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方法 篇10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自由诵读太多。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教师超强的表演能力下,配合好教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课堂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中产生情感,而是靠教师大段大段煽情的, 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

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教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

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 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 那么,该怎样读呢? 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 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

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

都说得这样动情了,为什么不顺势指导读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诉的呀! 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教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 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便作罢。这样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以繁琐分析为主。

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阅读技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做阅读题的排头兵,是做阅读题成败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首先要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于比较易读懂的文章,基本上读2-3遍即可,对于很难读懂的文章,大凡需要读到4-5遍,此时的这些阅读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再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

此外,默读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学会取舍,对于重点的语段(如揭示课文中心思想或阐述道理)要详细地研读,对于叙述性(陪衬中心思想)语段要快速地一眼带过,这样详略得当地阅读文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二)题段对应,编排有序

对,是阅读中的保障兵,是节省做阅读题时间的基石。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阅读题下面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段落是一一对应的。

有时出现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每个自然段一一对应,有时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自然段是一对多的,这样就需要先看有几个问题和几个自然段,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段落,这样就会避免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从第一自然段读起的现象,同时会大幅度地节省阅读的时间。

(三)快速定位,学会摘抄

定,是阅读中的攻坚兵,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成败。学生在读阅读问题时要搜索问题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直接去上面相对应的段落里去寻找,当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后,进行文本分析, 此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有时在前一句或者前一段,有时在后一句或后一段。

当找到符合问题的答案时,要进行合理的摘抄,避免抄得过多或者不足,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迹的规范整洁。有时在文本中没有合适的原句符合问题,这样就需要整合语句,结合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概括。

(四)水滴石穿,勤能补拙

练,是阅读中的后勤兵,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长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在阅读量、知识积累、做题联系等条件下逐渐提高的。

上一篇:在集团成立一周年联欢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铁路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