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考试大纲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学考试大纲(精选8篇)

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1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常见离散分布、常见连续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分布的K阶矩、变异系数、分位数、中位数、其他特征数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边际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特征数、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

四、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伯努利大数定律、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林德伯格-莱维中心极限定理、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随机变量序列的依概率收敛、随机变量序列的按分布收敛、弱收敛

五、统计量及其分布

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经验分布函数、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样本矩、次序统计量及其分布、样本分位数与样本中位数、五数概括与箱线图、χ2分布、F分布、t分布、充分统计量

六、参数估计

点估计、矩估计、最大似然估计、点估计的评价标准、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两个正态总体下的置信区间

七、假设检验

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2

1 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校改进管理

在高校中, 一些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的学生和教师较多, 加之学科自身的重要性, 使其成为学校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这些学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考试成绩的分析评价则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参数和指标。成绩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 改变策略, 适应社会的发展, 实现教学的和谐。

在教学管理中, 很多学科都采用题库的方式进行考试, 考教分离, 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进步。一般来说, 一套试题库可以供四、五届学生使用。对于同一题库的试题来说, 试题的重点、难点和考试范围基本相同。而试卷命题的有效性则要通过考试的检验。管理部门可以对四届或五届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 通过条形图考察学生不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变化程度, 就可以知道历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几年下来, 不及格率总的趋势在升高, 可以考虑是否由于生源的问题使学生的总体素质在下降。若是这样, 采用与往年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 使用同等难度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察就是不恰当的, 而应该及时修改题库, 避免大范围的不及格现象, 打击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如果几年下来学生的不及格率普遍较低, 优秀率较高, 则要考虑是否是试题比较容易, 没有达到真正的考察目的。这样学生容易偷懒, 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此时也应对试卷进行合理调整。另外对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峰度, 偏度等方面的统计也有利于管理部门获取试卷方面的信息。

在教学环节中, 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材在不断改变, 教师和学生也在变化, 因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考试是检验教材适用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统计学生使用两部教材时的考试成绩, 对学生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统计学生在不同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情况, 对比两部教材, 选择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教材。

考试成绩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学院学风的管理和提高。通过对不同学院同一门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发现自己学院近几年学生成绩的变化, 了解不同学院间成绩的差距, 从生源, 管理方法, 学习风气等方面查找问题的根源, 及时纠正, 提高学院对学生的管理水平, 提升学习风气。

1.2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和继续学习

目前我们的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 因而教师自身的素质 (如:教龄, 学历, 科研水平等) 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哪些因素是有显著性的影响, 哪些是不显著的。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提高, 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成绩统计除了对学生整体的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外, 还包括对试卷的统计分析。通过对一门课的试卷进行知识点的得分情况统计, 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门课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参考。对一名学生不同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偏好和能力所长, 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而这些统计信息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或应用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特性化, 更有利于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从而加强学生文化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改变教师以考逼学的的情形。帮助学生轻松学习, 愉快学习, 主动学习。

2 目前成绩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2.1 统计方法过于单一

通常对一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只统计每个分数段学生的百分比, 平均分, 通过它们了解本次考试的大致情况, 而这些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不是统计的越多越好, 而要根据需要, 合理确定统计方法, 既要比较全面的反映问题, 又不会过于繁琐。

2.2 缺少阶段性的统计分析

一般来讲, 对每个学科的每次考试都会进行考试分析, 但对一个学科的教学进行阶段性的分析比较少。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材的使用效果往往需要几年才能体现出来, 因而对一个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阶段性的统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针对目前我们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的局限性, 第一要合理增加统计方法, 通过成绩统计, 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要注意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由于有些阶段性的统计需要几年的数据, 不可能再从一张张试卷中获得。因而要求管理部门做好规划, 对必要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为阶段性的统计做好准备。

结束语

成绩统计的分析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 一些复杂的成绩统计分析方法需要专业的教师完成,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去做, 而要根据需要合理规划统计方法和统计任务, 不要让成绩分析成为教师的负担。其次, 不应过分夸大成绩分析的结果。考试成绩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天气因素甚至都是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而且统计分析取自某一个教学时段, 样本的采集不免会有偏差, 因而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统计分析的结果。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既要考虑通过成绩分析反映出来的问题, 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多进行实际调研, 全面的了解情况,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3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A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3通过调查鞍钢、宝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拟了解我

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A统计台账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5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6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7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11%

B10%

C7.1%

D7%

8在商品销售额指数体系中,若物价指数上涨,销售额指数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上升

B下降

c持平

D无法判断

9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和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

A整群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多阶抽样

D系统随机抽样

10一些经常性的说法,如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等,采用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11下列各项调查中,()是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项目之一。

A基本单位普查

B全国土地清查

c第三产业普查

D农业普查

12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规定,划分企业规模的对象是()。

A企业集团

B法人企业

c产业活动单位

D基层单位

13下列各项中,()不是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A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B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14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计算。

A产品法

B工厂法

c成本法

D收入法

15非盈利性服务业单位的总产出是按本期内()计算的。

A全部营业收入

B提供服务的总费用

c全部经营支出

D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16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库存的是()。

A寄存在外单位的原油

B代外单位保管的原油

c尚未验收入库的原油

D盘亏的原油

17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费用。

A运输费

B广告费

c办公费

D利息净支出

18临时职工是指用工期限不足()的在岗职工。

A1年

B6个月

C3个月

D1个月

19下列各项中,不包括在工资总额中的是()。

A病假工资

B实习工资

c节约奖

D稿费

20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为单价在()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设备和物品。

A2000元

B1000元

C500元

D200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

2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劳动生产率

B工业增加值

c设备人均拥有量

D生产税净额

E人均年收入

3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4统计指数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B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c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程度

D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

E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5统计分析的特点有()()()()。

A数据性

B完整性

c精确性

D目的性

E时效性

6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

A周期性普查制度

B临时性调查制度

c经常性调查制度

D一次性调查制度

E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7下列行业类别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建筑业

B采矿业

c金融业

D房地产业

E地质勘查业

8下列关于统计单位的表述中,()()()()()是错误或不准确的。

A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B一个法人单位拥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c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D从事一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要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

E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9下列各项中。包括在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中的有()()()()()。

A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B已销售并办理完手续,但尚未提货的产品

c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D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E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10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费用的是()()()()()。

A净利息支出

B财产保险费

c教育费附加

D汇兑净损失

E职工工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C

7,C 8,B

9,B

10,A

11,D

12,B

15,B

14,B

15,B

16,A

17,C

18,A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E

3,BD 4,ABCDE5,ADE

6,ACE

7,ODE

8,BOD

9,ACD

《统计学》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因此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加强定量分析,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将来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与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紧密相关。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这么课程的前置基础课程,统计学的学习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些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数量课程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 数据与统计科学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统计学的应用。具体包括:理解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2、教学内容

1.1 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3 统计学的分科 1.4 统计数据的来源 1.5 统计数据的质量 1.6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变量

4、本章思考题

1)试举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统计数据及其规律性的例子。

2)一家大型油漆零售商收到了客户关于油漆罐分量不足的许多抱怨。因此,他们开始检查供货商的集装箱,有问题的将其退回。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装的是2 440加仑的油漆罐。这家零售商抽查了50罐油漆,每一罐的质量精确到4位小数。装满的油漆罐应为4.536 kg。要求:描述总体; 描述研究变量; 描述样本;描述推断。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的计算原理;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变异指标包括极差、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及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用Excel做统计表与统计图。

2、教学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整理 2.2 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 2.3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 2.4 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 2.5 统计表与统计图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相应指标;掌握统计图的软件作图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41 46 35 42 25 36 28 36 29 45 46 37

37 34 37

37 30 49

44 42

26 32

33 38 36

44 35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第三章 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掌握几种常用的离散型概率分布;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2、教学内容 3.1 事件及其概率 3.2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3 常用的抽样方法 3.4 抽样分布

3.5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理解抽样分布内涵及其特征

4、本章思考题

1)某种零件加工必须依次经过三道工序,从已往大量的生产记录得知,第一、二、三道工序的次品率分别为0.2,0.1,0.1,并且每道工序是否产生次品与其它工序无关。试求这种零件的次品率。

2)某企业决策人考虑是否采用一种新的生产管理流程。据对同行的调查得知,采用新生产管理流程后产品优质率达95%的占四成,优质率维持在原来水平(即80%)的占六成。该企业利用新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一次试验,所生产5件产品全部达到优质。问该企业决策者会倾向于如何决策?

第四章 参数估计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理解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掌握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2、教学内容

4.1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4.2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3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4 样本量的确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技术人员对奶粉装袋过程进行了质量检验。每袋的平均重量标准为406克、标准差为10.1克。监控这一过程的技术人者每天随机地抽取36袋,并对每袋重量进行测量。现考虑这36袋奶粉所组成样本的平均重量x。

第五章 假设检验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

2、教学内容

5.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5.2 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5.3 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个总体参数检验,包括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率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

4、本章思考题

大学为了解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全校7500名学生中采取不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6人,调查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得到下面的数据(单位:小时):

3.3 3.1 6.2 5.8 2.3 4.1 5.4 4.5 3.2 4.4 2.0 5.4 2.6 6.4 1.8 3.5 5.7 2.3 2.1 1.9 1.2 5.1 4.3 4.2 3.6 0.8 1.5 4.7 1.4 1.2 2.9 3.5 2.4 0.5 3.6 2.5 求该校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分别为90%、95%和99%。

第六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够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初步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2、教学内容 6.1 方差分析引论 6.2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 双因素方差分析 6.4 试验设计初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单因素方差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

4、本章思考题

方差分析包含哪些类型?他们有何区别?

解释因子、处理的含义。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了解相关关系的种类,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掌握简单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测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掌握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正确运用。

2、教学内容 7.1 相关分析 7.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7.3 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与回归预测 7.4 多元线性回归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简单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测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4、本章思考题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什么是机务差项和残差?他们之间区别是什么?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了解时间数列的分类,掌握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运用;理解时间数列的构成,掌握长期趋势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趋势修匀法、配合趋势线法。

2、教学内容

8.1 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8.2 时间序列及其构成因素 8.3 时间序列趋势变动分析 8.4 季节变动分析 8.5 循环变动分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时间序列有哪些速度分析指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测定长期趋势的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趋势拟合法各有什么特点?

第九章 统计指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指数的概念及特点,了解指数的分类,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的基本概念及编制方法。

2、教学内容

9.1 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9.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9.3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9.4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9.5 综合评价指数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社会中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4、本章思考题

统计指数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有何不同?广义指数与狭义指数有和差异?

总指数研究的现象总体有何特点?

第十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分类;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

2、教学内容

10.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10.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0.3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 10.4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分析指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

4、本章思考题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什么是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这两种部门分类有什么作用?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授课内容 第1章 数据与统计学 第2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第3章 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 第4章 参数估计 第5章 假设检验

第6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8章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第9章 统计指数

合计教学时数 6 6 4 4 4 6 6 6 第10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合计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统计学.袁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3版 参考资料:

(一)旅游统计学 郭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二)旅游统计学原理与实务 李亨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

(三)旅游调查研究方法 郑国全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48

(四)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第2版)李亨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年

(五)SPSS旅游统计实用教程 和亚君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六)Excel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朱建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七)统计使人更聪明 汤旦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年

(八)生活中的统计学 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2011年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码:10272003 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60 / 4(其中实习学时:20)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 选用教材: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倪宗瓒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3、余松林主编: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4、徐勇勇主编:医学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执笔人:陶育纯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医学统计学也是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养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很有益处。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医学科研设计方法等。它需要较扎实的语文基本知识及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等形式进行,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严密统计逻辑思维、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采用提问、考试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和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将来阅读医学专业书刊和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3、熟悉运用统计图表表达统计分析工作中的相关指标。

4、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5、熟练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了解统计软件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

6、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统计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1 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及资料类型 第三节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s, medical statistics, population, sample, parameter, statistic, probability.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

第二章

平均水平(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用途,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频数分布

一、频数表

二、直方图

三、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第二节平均数

一、算术均数

二、几何均数

三、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外文专业术语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mean, geometric mean, median, percentile.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用途。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习,借助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电子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三章

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熟悉和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衡量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

一、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

二、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第二节

正态分布及应用

一、正态分布

二、标准正态分布

三、正态分布的应用 第三节

医学参考值范围

一、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

二、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range, quartile, variance,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normal distribution,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reference value rang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和医

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的计算,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四章

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掌握均数的标准误 的计算方法,掌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理解假设检验的意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

一、可信区间的概念

二、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 第三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步骤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二、建立检验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三、选择检验方法和统计推断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sampling error, standard error, interval estimation, confidence interval, hypothesis test, size of test, test statistic,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考核要求

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

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和假设检验的意义。

掌握: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方法,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t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t 分布

第二节

单个样本的t 检验

第三节

配对样本的t 检验

第四节

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一、总体方差相等时的两独立样本t 检验

二、总体方差不等时的两样本t’ 检验

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 检验 第五节 t 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设计

二、选用的检验方法必须符合其适用条件

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四、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

五、正确理解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

六、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 第六节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

一、I 型错误

二、II 型错误

外文专业术语

t test, paired sample t-test, two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homogeneity, type I error, type II error.考核要求

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

理解: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六章

方差分析(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多重)比较

一、q 检验法(Newman-Keuls test, NK)

二、新复极差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Duncan新法)

第四节

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随机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二、固定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三、混合模型的方差分析 第五节 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multiple comparison, Newman-Keuls test,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factorial design.考核要求

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原理。

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实习课(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七章

相对数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了解率的标准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数的概念及计算

一、率

二、构成比

三、相对比

第二节

相对数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意义

二、标准化直接法的计算步骤

第四节

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一、死亡的统计指标

二、常用疾病统计的指标

第五节 率的抽样误差与区间估计

一、率的标准误

二、率的区间估计

外文专业术语

rate, constituent ratio, relative ratio, standardized rat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理解:率的标准化意义。

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八章

χ2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2表χ2检验 一、四格表χ2检验 二、四格表χ2检验的连续性校正 三、四格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检验法 第二节

行×列表χ2检验

一、行×列表的简化计算公式

二、行×列表的分割

第三节

配对资料χ2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hi square test, actual frequency, theoretical(expected)frequency, Fisher’s exact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理解: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九章

非参数检验方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nonparametric test,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Wilcoxon(Mann-Whitney)test, Kruskal-Wallis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和各自优缺点。理解: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熟悉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性相关

一、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相关系数

三、线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线性回归

一、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

三、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二、联系

第四节

等级相关

一、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

二、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orrel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考核要求

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理解: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假设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一章

多元线性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一、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二、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意义的假设检验

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四、复相关系数

第二节

多元逐步回归

一、多元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

二、偏回归平方和的定义

三、偏回归平方和的检验

四、实例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的注意事项

一、多元回归的基本假设

二、样本含量

三、变量筛选

四、自变量的联合作用分析

五、自变量的共线性

六、结果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epwise regression.考核要求

了解: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计算过程。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

第十二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

二、统计表的种类

三、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构造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基本要求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al table, statistical chart, bar chart, pie chart, percentage chart, line chart, semi-logarithmic line chart, histogram, scatter chart.考核要求

了解: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理解:正确使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

掌握: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三章

医学统计中的研究设计(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

三、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型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三、调查表与调查项目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的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design of experiment, principle of control, principle of random, principle of replication, principle of balance, survey, questionnair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理解: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调查研究设计的常用方法。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篇6

目 录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六章 财务统计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统计法基础知识》题型示例

说 明

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包括《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两个考试科目。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包含两个部分。鉴此,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即《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将考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目的与要求;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考核知识点。其中考核知识点涵盖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范围反映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对考生的如下基本要求:掌握考试大纲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适应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答题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开始,考试试题全部采用了客观性题型。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为便于考生的学习和备考,大纲列出了各类题型的示例。

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20,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了修订,新统计法于1月1日开始实施。此间,随着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统计局颁布了一些新的规章和制度。适应这种形势,并总结以往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年的基础上拟定了20的考试大纲。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符合新统计法及其相关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基层统计工作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基础性、通用性、实用性的特点也更加突出。

与2010年的考试大纲相比,20的考试大纲没有变化。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二)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 (二)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二)变量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二、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1.什么是统计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 2.总体单位 3.指标 4.标志 5.变异 6.变量 7.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1.统计的任务 2.统计的工作过程 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8.指标

学习并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调查中数据搜集的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控制途径。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一)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二)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定期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抽样调查 五、典型调查

六、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面谈访问法 (四)邮寄访问法 (五)电话访问法 (六)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原始记录 (二)统计台账

(三)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一)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的要求 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5.统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 调查项目 5. 调查表 6. 调查时间 7. 调查期限 8.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 2.普查 3. 重点调查 4.抽样调查 5.典型调查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的意义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报告法 3.面谈访问法 4.邮寄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 6.互联网访问法 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 8.统计台账 9.企业内部报表 10.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11.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 2.登记误差 3.代表性误差 4.登记误差的控制 5.代表性误差的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及其基本编制规则。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二)统计分组方法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二)图示法 五、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整理的意义 3.统计整理的内容 4.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方法 4.统计分组体系 5.简单分组 6.平行分组体系 7.复合分组 8.复合分组体系 9.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 2.分配数列 3.品质数列 4.变量数列 5.组距 6.组限 7.等距数列 8.异距数列 9.组中值 10.频数 11.频率 12.正态分布 13.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14.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 16.计算频数与频率 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18.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 第五节 统计表

1.统计表 2.统计表的作用 3.统计表的构成 4.统计表的内容 5.统计表的分类 6.统计表的编制

第四章 统计指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指标的涵义、特点、作用和种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四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2.数量指标 3.质量指标 4.总量指标 5.相对指标 6.平均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 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 9.统计指标的特点 10.统计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 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4.时期指标 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 7.价值单位 8.劳动时间单位 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 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 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2.总量指标的作用 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 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 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4.结构相对指标 5.比例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7.比较相对指标 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 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四节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 2.简单算术平均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 4.简单调和平均数 5.加权调和平均数 6.平均指标的作用 7.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8.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 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第五章 时间数列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特征和编制原则;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二)累计增长量

(三)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二)环比发展速度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计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 5.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3.增长量 4.平均增长量 5.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 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 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增长量的计算 9.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 5.发展速度的计算 6.增长速度的计算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指数的概念、分类、作用及指数体系的应用;计算综合指数,能够利用综合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 2.广义的指数 3.个体指数 4.总指数 5.动态指数 6.静态指数 7.统计指数的分类 8.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 2.综合指数 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 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国房景气指数 3.消费者信心指数 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5.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种类 (一)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一)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总体方差未知时的解决办法 三、抽样误差的允许范围 (一)抽样极限误差

(二)抽样误差范围估计的可靠程度 (三)极限误差的计算 第四节 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一)推断总体平均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二)推断总体成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 2.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种类 5.非概率抽样 6.概率抽样 7.重复抽样 8.不重复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 10.系统随机抽样 11.分层随机抽样 12.整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总体指标 4.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 4.抽样极限误差 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第四节 参数估计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动态分析法

五、弹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框架、内容;统计报表制定、管理与实施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经常性调查制度 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 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 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

职责权限 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和特点;常用统计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 2.统计分类标准 3.统计分类标准化 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5. 统计分

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1.基本单位 2.法人单位 3.产业活动单位 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 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产活动统计的基本概念;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和实物量统计的主要内容;生产活动主要统计指标、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 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 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能源统计的概念、统计范围、主要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原则及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统计的概念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能源统计的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三、能源库存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1.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 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财务统计的主要分类;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资料来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 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2.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 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 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指标的概念、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三、城镇失业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

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1.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 2.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1.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 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 3.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 4.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 5.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概念、工作任务及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统计 二、投资完成额统计 三、资金来源统计 四、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五、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六、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七、投资经济效益统计 八、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固定资产的概念 2.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 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3.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条件 4.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 5.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 6.投资经济效益统计的主要指标 7.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的分类 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 9.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 10.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及其职能任务;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及其作用;统计法的表现形式;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

(二)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 (三)依法统计的必要性 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统计法的概念 (二)统计法的特点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一)统计法律 (二)统计行政法规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 (四)统计行政规章 四、统计法的作用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一、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二、新中国统计法制发展概况 (一)统计立法 (二)统计执法 (三)统计法制宣传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1.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功能和任务 2.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统计法律 4.统计行政法规 5.地方性统计法规 6 .统计行政规章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统计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3.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 4.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 5.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 6.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1.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2.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2.我国统计立法工作 3.我国统计执法情况 4.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情况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我国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及分类;统计标准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方法的主要类型和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政府统计调查

(一)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二)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民间统计调查

(一)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分类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四)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三、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三)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四)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二、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统计标准的概念 (二)统计标准的主要内容 三、统计标准的分类 (一)国家统计标准 (二)部门统计标准 (三)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普查 二、抽样调查 三、全面调查

(一)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二)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四、重点调查 五、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一、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1.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2.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3.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4.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1.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 2.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3.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4.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5.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6.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7.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8.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9.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2.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3.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4. 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5、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6.统计标准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7.国家统计标准 8.部门统计标准 9.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1.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 2.普查 3.抽样调查 4.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5.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6.重点调查 7.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1.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2.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计资料管理、归档、提供、公布和保密的法律规范。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概述

一、统计资料的特征 二、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一)统计资料的管理 (二)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一、统计资料的审核

(一)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二)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三)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二、统计资料的归档

(一)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二)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三)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

(一)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统计资料的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二)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三)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四)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一、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 二、商业秘密的保密 三、个人信息的保密

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概述

1.统计资料的法律特征 2.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3.统计资料的管理 4.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1.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的审核和签署 2.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搜集、审核、录入统计资料的审核 4.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5.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6.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1.统计资料的提供 2.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3.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4.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5. 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6.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7.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1.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2.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3.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包含的种类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统计人员的概念、职责、职权;统计从业资格的规定和要求。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国家统计局

(二)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四)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二、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一、统计人员的概念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 三、统计人员的职责

四、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一) 统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二)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 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

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四、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五、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2.部门统计机构 3.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必要性 5.统计机构的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1.统计人员的概念 2.统计人员的职权 3.统计人员的职责 4.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1.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2.统计从业资格 3.必须具有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范围 4.申请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必备条件 5.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6.统计从业资格与统计专业职务的区别 7.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8.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9.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使用

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7

关键词:考风建设,考试作弊,基本构想,对策

由教育部发“紧急通知”, 要求各大学校长和书记亲自巡考抓考风, 足见作弊歪风之盛。特定的行为后面往往隐藏着一定的动机。考试作弊原因很复杂, 有社会原因, 也有作弊者自身原因。不同的考试, 作弊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一、导致考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 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 漠视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

考试成绩, 特别是分数的高低承载了太多考生无数的汗水与希望。奖学金的评定, 各类单项奖的评定, 优秀毕业生的评选, 学位的授予, 无不牵涉到学习的成绩, 甚至大学生追求入党学习成绩也是重要的参考条件。这也是他们“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 每个考生都在潜意识中做了“成本收益分析”, 只有当他们认为的“收益” (得到好成绩, 得到奖励等) 大于他们付出的“成本” (被抓的风险, 可能被处分的危机) 时候, 他们才会“奋不顾身”。有一句流传在考生之间的话叫做“考、考、考, 教育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一场考试,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 其结果都必然是, 考过了就是爷, 就可以扬眉吐气;考不过就是孙子, 就是没能力的代名词。至于考生几年几十年学了多少, 所学又是否在这几个小时中完全体现了出来, 考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这些在一场考试中、在一份试卷面前, 什么也不是。这才是出现考生作弊的根本原因。

(二) 大环境影响

表面上看, 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 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 是一种社会行为, 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知法犯法、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 还有社会上各类职称考试在大学校园中寻找替考现象等, 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或认为只要不是自己作弊, 对别人作弊无所谓, 此观点淡化了大学生作弊的羞耻感。没有统一规范考试的《国家考试法》, 考试作弊行为仅视为违纪行为。对考生作弊处理只停留在道德约束或行政约束面上。

(三) 评价体系偏差

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社会、家长、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应试者资格的唯一标准, 评价学生素质的一种尺度, 如四、六级考试, 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直接导致考生为了考试及格或者过关而作弊, 学生获奖要看分数;当学生干部要看分数;解决组织问题要看分数;就业找工作要看分数。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把学业成绩文凭作为衡量人才的硬指标, 不重视对应试者全面考查。

(四) 考试监督机制不完善

和巡查不利, 监考不严, 助长学生作弊之风, 使学生有可乘之机。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 为作弊者提供了条件;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执法不严, 纵容了作弊者。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学生作弊手段的花样翻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 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制, 增加信誉成本

加强宣传, 让遵纪守法观念和诚信意识在公民中深入人心, 形成“失信可耻诚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还要建立和信用评估制度和诚信标准, 建立通行的评估制度和诚信规范、标准。增大失信成本, 加大惩罚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 的信用记录要写入和保存个人作弊行为史, 成为终生污点, 对作弊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 使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利益。

(二)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增加道德成本

在道德成为人们行为、社会秩序、生产生活唯一约束这个终极目标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情况下, 建立考试法用以规范和制约考试作弊行为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 也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如何尽快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 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变僵化的现行教育体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使学生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只有真才实学的人, 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以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三) 加强监考力度, 提高考试作弊的风险成本

我们发现对考试作弊学生总是监考教师抓的少, 教务处巡视老师抓的多, 监考教师要认真严格, 统一思想, 抓好考场纪律。不能对学生手下留情, 学校要加大处罚措施, 如“留校察看、取消学位、勒令退学”。以加大考生作弊的惩罚力度和风险成本。

(四) 改进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增加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

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 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考试作弊案例分析, 学生夹带纸条的内容多半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公式。减少学生考试作弊, 在考试形式上可做以下调整:第一, 试卷尽量提供解题的公式, 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 注重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重视平时成绩, 包括平时的小测验、实验, 加大实验实训成绩比重, 减轻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第三, 闭卷开卷并举, 社科类课程侧重分析论述题目, 考试可实行开卷。第四, 笔试和口试并举, 需要对考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仪表风度、思维能力等进行有效测试的科目如礼仪和英语课程可口试。第五, 合理安排考场。将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安排在一个考场, 同一级学生用分用A、B卷, 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学生, 使学生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加大, 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作弊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郑娅.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西北医学教育, 2009-2

气象远程培训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篇8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基层台站气象职工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气象远程教育培训效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统计“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学习评价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中影响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当前气象远程培训学员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气象远程培训学习评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评价;试题库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构建了具有部门特色的,以国家级主站、省级二级站、地县级远程学习点组成的三级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培训效果是关注的焦点,而考试是学员学习成绩的评定,是学员学习收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学员是否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学员考试成绩的分析,既可以及时检验和测评培训的效果、培训的组织管理情况、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评价和判断试题库的组建情况。因此,为保证气象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气象远程教育培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真正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给学员及教师提供远程培训的教学支持服务。

本文通过对“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中影响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指出当前气象远程培训学员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气象远程培训学习评价的方法思路。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组织了三期“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培训对象为各地市级、县级气象局预报员及相关业务和管理人员。由于培训内容体量较大,培训分为三期进行。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共组织了六次网上统一在线考试,六次考试均由在线考试系统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题目自由组卷,考试试题以是非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为主,试卷满分100分。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一)总体概况

全国报名参加三期“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的学员有10887人,参加培训前考试的有4564人,参加培训后考试的有6199人,见表1。

参加培训的学员中有8.9%的学员为硕士及以上学历,69.1%的学员为本科学历,15.9%的学员为专科学历,6.1%的学员为中专及以下学历,见图1。可见,参加“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的学员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在培训前的考试中,学员的平均成绩为58.5分、考试合格率为49%;在培训后的考试中,学员的平均成绩为70.3分、考试合格率为77%,见图2。学员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0.2%、合格率提升了28%。经过培训,学员平均成绩及合格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三期的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远程培训中,由于第1期的培训内容为全国各地天气预报业务都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而第2期和第3期内容为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分析。由于天气预报业务的区域性强,各地预报业务的重点不同,因此总体来看,第1期远程培训考试成绩的可信度最高,所以选择第1期培训考试成绩为本文分析对象。

第1期培训前考试2487人参加,平均成绩为58.2分,其中60分以上学员1221人,合格率49%;培训后考试2848人参加,平均成绩为75.3分,其中60分以上学员2419人,合格率85%,合格率提升了36%;85分以上学员938人,优秀率为33%。整体而言,经过培训学员成绩有明显提高。

(二)不同学历的学员成绩对比分析

由于学员人数较多,学历差异较大,因此在成绩统计分析过程中,考虑了学历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根据学员不同的学历情况进行了平均成绩的统计,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历与考试成绩呈正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学员成绩明显高于本科学历学员,本科学历学员的考试成绩高于专科学员,专科学员的考试成绩又高于中专及以下学员。随着学历的降低,学员的平均成绩也逐步降低。

(三)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成绩对比分析

在成绩的统计分析过程中,还考虑了年龄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将参加第1期培训考试学员的成绩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学员的考试成绩随年龄的增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30岁以下学员平均成绩为76.8分;31~40岁之间的学员平均成绩为74.2分;41~50岁之间的学员平均成绩为74.1分;51~60岁之间的学员平均成绩为73.7分。

以上分析表明,考试采用的是在线答题的方式,年龄较大的学员答题比年轻人速度慢,可能是造成其成绩偏低的原因之一;但也表明,年轻学员思维活跃、识记能力及学习能力均较强,所以考试成绩偏高,相对而言,年龄偏大的学员考试成绩则相对偏低。

(四)学习时长对学员成绩的影响分析

对参加第1期培训后考试的学员的学习时长进行了统计,学时未达到及达到教学计划学时要求的学员考试成绩明显不同。未达到的学员平均考试成绩70.2分,达到的学员平均考试成绩78.7分,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未达到的学员平均成绩明显低于整体平均成绩,而达到的学员平均成绩又明显高于整体平均成绩。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员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习培训课程。

由于学习是一个内因起主导作用的活动过程,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收获,离开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制定远程培训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培训课程的总课时数适当安排培训周期,全面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实现培训目标。

(五)培训前、后平均成绩提高幅度的对比分析

由于组织了培训前、后两次考试,因此有必要对培训前、后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对第1期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背景(分为科班、非科班两大类)、不同学历层次学员的培训前、后平均考试成绩的提高幅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5、表6、表7。

从表5、表6及表7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层次学员的培训前、后考试成绩提高幅度有明显不同。51~60岁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最大,40岁以下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偏小;非科班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科班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小;中专及以下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最大,硕士及以上学员的成绩提高幅度最小。这是由于年龄偏大的学员,往往学历较低、基础较差,所以经过培训后,培训前、后考试成绩的提高幅度偏大;科班毕业的学员,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部分,所以经过培训后考试成绩提高幅度偏小。由于近些年气象部门新进员工多为学历偏高人员,这些年轻而学历又高的学员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多、能力强,所以虽然考试成绩偏高,但培训前、后成绩的提高幅度偏低。

四、讨论与建议

(一)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学习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1.在考试方式上过分重视终结性考试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目前气象远程培训的考核评价采取的是培训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用单一的考试手段代替了多元化的评价,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员的学习,忽视形成性评价。其实,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其作用都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比例应该由具体的课程性质决定,而不是单一地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形式。这种与传统教育相似的学习评价方式突出了“考”的功能,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在这种考试中很少体现出来,以考为主,因而从考试结果中不仅分析不了教与学过程,更不能对培训质量做出客观评价。一般而言,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学员在学习中对形成性评价的需要比终结性评价更为迫切,因为在网络学习中,形成性评价对学员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影响比终结性评价更大。

2.在考试内容上过分强调了学员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忽视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气象远程培训的考试多数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出题方式多数为是非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这类内容多是记忆性的,这样就使得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体现不出来,影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在线考试所用试题库在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考试所用试题库还不是很完善,虽然试题数量尚可,但试题均没有合适的区分度、难度等指标。试题库制度是学员评价的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的需要。试题库绝不是试题的组合,题库建设必须立足于科学的方法、手段,有一个逐渐积累、形成和评价的过程。一般地说,题库中试题必须应经过难度和区分度检验的科学筛选。试题库建设基本都是教师试题的简单汇集,这样的题库用在教考分离上会缺乏实际意义。

(二)气象远程教育学习评价方法改进的几点建议

1.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气象远程培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应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应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远程培训课程考核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考核形式设计和形成性评价比重的安排既影响到学习过程管理的职能发挥,又影响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发挥三级气象远程培训体系的功能,设计出使教与学互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贯通的考核模式。

不仅考核学员培训后的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学员学习过程的收获。这就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将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补充。使学习过程的目标与掌握相关知识趋近,使学习过程成为考核的一部分,以期推动学员在学习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行学习。

2.评价内容进一步注重“质”的评价

制定比较适合气象基层职工考试内容的参考原则和标准。对学员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员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程度及已达到的认知水平等。考试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全面考核学员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应更具有实用性,这样对学员知识构建更具有建设性,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意愿和潜能。

3.进一步完善在线考试题库

在远程培训的学习评价中,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试题库建设时注重内容组合、学习导向,力争达到重点突出、客观全面、难易适度。编制试题时把握好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非常重要。因为理想的试题难度不一定有理想的区分度,而难度相近的试题,其区分度也会有很大差异,只有二者指标适宜,才能把每一位学员的真正知识水平表现出来。

试题库建设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培训过程中应根据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时健全和更新试题库,并对考题难易程度进行重新分类,进一步确定试题的区分度。要注意尽量使其内容在范围、形式、难易程度上与终结性评价所要求应掌握的内容趋近,以增强试题库内容的实用性。在编制试卷时按试题难度、区分度筛选试题,分配试题类型、比例及题量,使试题的覆盖面广,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使考试真正成为测量学员学习情况与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李红波,胡建兵.网络学习评价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上一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学习心得下一篇:化工企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