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篇1

及对策

茶叶是大河镇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我镇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2008年大河镇编制的《大河镇2008年至2012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09年编制的《大河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大河镇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省、州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项目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发展,我镇的茶叶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无性系良种茶的推广速度很快。仅在2010--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过程就完成无公害茶6740亩,使全镇无公害茶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2012年还在山勤村建立了80亩无公害茶苗圃基地,预计出圃茶苗200万株左右。茶叶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在修建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通过县境,将成为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

通道。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两高”建设机遇,瞄准“珠三角”市场,按照州委提出的“五业双千八基地”的要求,农业产业重点抓好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优质茶叶品牌,引导我镇茶叶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

到2012年,全镇共有茶园8092亩,主要分布在民主村、山勤村、苗草村。其中民主村3035亩(占48.1%);山勤村2685亩(占30.5%);苗草村1253亩(占14.2%);其它村零星茶园119亩。2011年全镇茶叶产量160余吨,平均单产32.1公斤.现有9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200吨。民主村5个,年加工能力共120吨,分布于1组、3组、5组、10组、13组等地,其中3处属于都匀茗茶公司的分厂,其余两处是个体户。

二、大河镇茶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我镇茶叶产业化发展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臵。大河镇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三合镇接壤,南与水龙乡、中和镇、合江镇交界,西、北分别与独山县翁台乡和丰乐镇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正在修建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通过县境,将成为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县茶叶抢占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河镇地处都柳江上游,海拔420-1000米,主要为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是三都水族自治县重要农业区。

2、雄厚的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第六条《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中重点明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巩固发展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茶叶、干鲜果、中药材、酿酒高粱、油茶等基地建设。”大河镇是黔南州无公害茶重点种植基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刚刚起步发展的大河镇茶叶产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3、复苏的市场需求。近年来,由于茶叶出口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北方地区、尤其是城市对无公害茶需求的不断扩大,加上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等因素,无公害茶需求量增长较快,是我镇茶叶发展的契机。

4、良好的周边环境。茶叶是黔南州的一大特色产业,兄弟市都匀市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将促使我镇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少走弯路,加快我镇茶叶产业化进程。

(二)我镇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茶园基础较差,经营分散。我镇投产茶园大部分是分散种植的,没有形成规模化,茶园分布面广。全镇近6000亩茶园遍及5个村,大多数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茶叶销售渠道不畅,加上市场行情疲软,导致农户放弃管理,造成树体参差不齐,未老先衰,病虫滋长,单产低。

2、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我镇现有投产园是采用种籽直播方式建的园,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加上种籽直播容易发性状变异,导致鲜叶原料质量较差。

3、没有真正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我镇目前的茶叶加工厂对于茶叶产品的开发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许多茶叶加工厂成立不久,加上民主高山无公害茶叶季节将近迟了一个月,在名优茶开发上没有季节优势。没有企业龙头带动力,农民种茶、管茶的积极性不高。

4、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我镇农户自己加工的茶叶一般都是用家用饭锅简单杀青,再随便揉揉晒干而已,这种制作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工艺。我镇加工厂多数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厂房面积小,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茶叶品质不高,卫生指标超标。

三、大河镇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的思考

茶业产业化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发展茶叶产业。

把茶叶产业发展纳入我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及时成立茶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政府引导、多个部门配合的方式加强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要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工作,监控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从农业院校招聘或通过竞争上岗选用一些德才兼备、吃苦耐劳、懂生产会经营 的人才充实到农业服务队伍中,争取基地上一村一名科技人员专抓;四是把茶叶产业工作纳入镇目标考核管理,提高认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使茶叶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

2、科学规划,区域化发展茶叶产业。

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海拔过高,一方面由于有效积温少、采摘期短,且易受白星病危害,制出的茶叶,味苦涩口;另一方面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新梢萌发迟,赶不上好价钱。依据茶叶自身特性以及我县产业布局实际,在今后五年内,在民主、山勤等村,海拔500—900米区域内黄壤地带,实施“培管、改造、新建”三大举措,使全镇茶叶基地规模达到2万亩,无公害茶达到80%,产量达1000吨。即对立地条件较好,茶树树体健壮,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茶园,改进培育管理措施、强化管理、改革采摘方式;对立地条件较好,茶树主体尚健壮,但上部“鸡爪枝”、紫芽种多、绿叶层薄导致产量低、效益差的茶园采取重修剪或台刈措施进行更新复壮;以山勤村和民主村现有茶园为基础,选择立地条件好、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大力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

3、坚持科技兴茶,提高科学种茶水平。

一是加快良种推广。今后我镇茶叶发展要以无性良种茶福鼎大白为主,逐步提高我镇茶叶良种化水平,扩大良种茶园面积。二是重视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节本增效,大力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进程。茶园管理作业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方面,都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用劳力多、劳动强度大,因此要加快机械化进程,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培训投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要注重提高技术干部和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创建高山茶叶品牌。茶叶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创建精品名牌,增强名牌竞争意识,是我镇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一是打造品牌投入。重点投入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注册商标、包装、宣传等方面,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拳头产品,要让产品成为商品,让商品成为名品,实现品牌效应。二是积极参加全省或全国大型茶叶博览会,一方面可以跟踪同行的动态,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自己的省优、部优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三是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姻,联合开发,借其技术与人力等因素加快品牌创建进程。四是充分利用我镇优良自然环境,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肥培管理、病虫草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强化有关认证申报工作。五是借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茶艺馆等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

5、开展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大力推广茶叶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茶叶生产国家标准,规范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

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技术,杜绝使用、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生产投入品。二是抓好无公害茶叶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抓好茶叶的规格化、包装化、标识化管理,促进优质产品、知名品牌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和发展股份制流通企业,推进现代营销方式。三是加快农产品检测监管体系建设。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部门检测室,严格实施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要配备检测设备,建立农残检测室,搞好单位自检。

6、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建立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现茶叶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一是要形成茶叶产业化“有领导牵头督办、有蓝图规划发展目标、有专班服务于产业发展、有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发展氛围,切实将其作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来培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发展。二是要重视产业化链的各个环节,茶园基地建设、加工环节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茶叶产业化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设立基金用于重奖为茶叶发展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经济合作组、大户和科技工作者,是提高产业化建设成效的强大动力。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其它企事业有识之士带薪离岗创办农业企业,放宽政策限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创建有实力生产基地和牵头组建县级农产品销售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果蔬特色农产品,推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鼓励这些人“销售致富”。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仅靠本地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推动我

镇茶叶产业化是不够的,必须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借助外力求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各部门要加大协作力度,充分挖掘、论证我镇具有潜力的项目,为引进资金和技术、拔营外部市场创造条件,为我镇茶叶产业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都县大河镇党政办公室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篇2

1 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茶园总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6.7万吨,涉茶总产值达101亿元。全县115万人口中,有20万户以上的农户种植茶叶,50多万人以茶为生,80万人以上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万元中,有56%来自茶产业。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产量、涉茶总产值、茶叶从业人口、受益人口、农民从茶叶中的收入比例、茶贸易额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2 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

2.1 产业规划有待深化

2.1.1 农业结构单一

受经济利益诱惑,许多农民在种植品种选择上首选经济效益较高的茶叶,造成农业品种结构失调。在茶叶种植品种选择上以铁观音为主,本山、黄金桂、毛蟹等其它品种种植较少,品种结构较为单一。

2.1.2 产业集群效应差

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全县茶叶种植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呈现小、散、乱、差现象,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差,深加工开发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差,产业规划凸显狭隘性。

2.2 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有待深化

2.2.1 劳力紧缺现象逐年加剧

由于种植品种以铁观音为主,采制期集中,劳力需求较为集中,生产季节劳力紧缺,采制成本逐年上升。

2.2.2 人才断层现象开始凸显

因田间劳动较为辛苦、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青年劳力外出打工较多,茶园管理者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人才续接出现断链。

2.2.3 技术干部出现缺位错位现象

部分乡镇茶叶技术干部因乡镇工作繁杂,无法专职专用,在服务茶叶及“五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上开展力度不够,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2.3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合作组织在生产、加工、统防统治等基础管理方面带动能力不强,核心凝聚力低。龙头茶企、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管控基地、联作基地比例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2.4 质量安全监管压力持续增大

质量安全问责机制健全,但责任传递“纵未到底”,落实难度大。不法商贩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无证经营农资和购销非招标农资产品等违法违规案件屡禁不止,执法难度不断增大,产业风险管理难度逐年增加。

2.5 市场压力持续增大

当前各大名茶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热点轮动不断加快,铁观音传统销售区的消费者因为长期饮用,开始出现审美、口感疲劳,加上其它茶类的市场挤压,市场压力不断增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逐步推进茶园分类管理

遵循产出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根据乌龙茶品质形成所需的“天、地、人、种”四个因素,把全县60万亩茶园划分为“优质型茶园”、“常规型茶园”、“结构调整型茶园”三大类[1],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管理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3.2 构建产业发展人才体系

3.2.1 深化人才培训工程

建立人才培训数据库,以万人培训工程项目为抓手,创新培训方式,对全县从事茶行业的人员按照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合作组织等类别进行分类登记管理,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提升培训成效。

3.2.2 强化技术干部权责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促进茶叶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在每个产茶乡镇配齐专职茶叶技术人员,实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机制,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强化技术干部工作权责。

3.2.3 整合涉茶人力资源

借助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有利挈机,对现有的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农业与茶果局、茶科所、茶业总公司、茶叶公司等涉茶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构造一个运转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机构。

3.3 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3.3.1 全面推广标准化体系

在各产茶乡镇全面贯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安溪铁观音生产初制加工技术标准(试行)》、《安溪铁观音精制加工技术标准(试行)》、《安溪县关于规范茶叶销售行为的基本准则(试行)》四个标准体系,转变茶园粗放式管理模式,推广精耕细作管理模式,提升茶园种植管理水平,提高茶叶质量。

3.3.2 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步伐

尝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按照管理体制、规模经营、专业服务、标准管控、品牌经营、带动效应等要素对全县819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分档管理。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茶叶合作社按档进行年度考评,对符合升档要求的合作社进行提升管理,并享受相应级别的优惠措施,推进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

3.3.3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创新企业与茶农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全力推进“龙头企业+联作小组+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3.4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4.1 优化源头监督管控体系

针对农资市场流通监督难、农资商店进销台账健全难、问题农资商品溯源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以农资归口经营管理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严把“归口、报备、准入、招标、同价、溯源”六个源头管控关键点[2]。

3.4.3 优化监督抽查体系

严格筑牢卫生质量安全“防火墙”,全面推广农资购买卡制度,使农药应用得到全面监管。加大高密度、广覆盖的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倒逼茶企、茶农加强自我约束从重查处违规销售、使用农资行为,以最强硬的行政手段、法律措施来保障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3.5 拓宽市场渠道和影响力

3.5.1 加大维权工作开展力度

整合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成立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维权打假执法队,狠抓企业查验制度落实。建立与外地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违法行为,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专用标志的专用权,构建完善的维权体系。

3.5.2 规范扩展网络销售规模

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大小茶叶网店17000多家,茶叶网络销售额达12亿元人民币。要以培训为抓手,对全县网商开展技能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茶叶销售有机结合,整合茶叶、网络、物流、包装等行业资源,规范网络销售行为,夯实电子商务平台,做强网络营销品牌。

3.5.3 强化文化推广辐射效应

创新安溪茶文化宣传推广方式,将生态宣传、文化交流、品牌推广、市场扩展四者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的形式,向全国主要城市的消费者和媒体推介。

3.5.4 提高抱团发展核心凝聚力

整合安溪茶叶协会、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等社团组织资源,发挥社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团体的名义抱团开展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活动,充分挖掘安溪茶产业在海峡两岸乃至全国、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聚集力,打造现代茶业发展高端平台,助推安溪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跨越转变。

参考文献

[1]曾经得.安溪县茶园分类管理发展措施初探.茶叶科学技术2012(4):20-21.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篇3

一、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物质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茶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叶的种类、茶具、饮茶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中英两国在物质文化层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品饮种类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包括绿、红、白、青、黑、黄等六大类茶,还有花茶、药用保健茶等。其中,中国人最为喜爱的是绿茶。英国人最喜爱的是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红茶在英国被视为国饮,这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有关。英国四面环海,气候阴冷潮湿。红茶性暖,英国人往往喜欢在红茶里加入糖和牛奶,把茶水当成甜饮料来饮用;品饮茶点的不同。中国的茶点内容丰富,凡是食物都可以当做茶点。包括坚果类、水果类、肉禽类、奶制品类等。与中国丰富多样的茶点相比,英国茶点的选择比较固定,英国茶点一般都以面食类配以肉类和糕点为主;品饮场所的不同。中国人对品饮场所统一叫做茶馆。英国人则对饮茶的场所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也曾有过茶室这种称呼。茶室是当时专供英国上流社会阶层的少数人群品饮的场所;品饮茶具的不同。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由于中国人个性内敛,很多人钟情于古朴而有文化底蕴的紫砂茶具。英国人对茶具极为讲究,包括精致的银质茶壶,高贵的骨瓷茶杯,再配以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用鲜花和蜡烛加以点缀,体现了英国人热情奔放的个性。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茶叶的生产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的茶政措施,这是中国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表现。以茶生产和管理为例,中国古代茶谚中有许多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这说明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生产、经济的影响。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茶谚,至今仍对茶类生产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英国因为不产茶,有关茶生产和管理的谚语基本没有。但是茶文化作为制度文化层面在英国也有表现,给服务员付小费的习俗就始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付小费习俗的来历与茶相联系,当时茶室的侍者把一个上锁的小木盒放在茶室的桌子上,木盒上刻有T、I、P、S四个字母,这是“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为确保快捷的服务)的字母缩写。如果客人想要侍者快点端上茶来,他就要往小木盒里投入一枚硬币,以享受快捷的服务。由此,付小费习俗开始在英国形成。

(三)行为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认为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固定的仪式。以茶待客成为中国人家庭生活和日常社交中最基本的礼仪。客来敬茶;奉茶时,茶水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等。英国人则有嗜茶、尊茶的风气,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喝一杯醒早茶(Early Morning Tea);上午11点是红茶佐茶点(Elevens Tea);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Five 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喝告别茶(After Dinner Tea)。

(四)心态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心态文化是指人们由茶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层次的文化。以茶道精神为例,中国的茶道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总体基调是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饮茶作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注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二、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品牌混乱,茶叶商标翻译标准不统一。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茶叶原产地来对茶叶命名,这使中国茶叶品牌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格局:根据茶的发酵程度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原产地命名进行分类,包括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庐山云雾等;在原产地品牌下又有不同的品系,如武夷岩茶之下又有大红袍、水金龟、肉桂、玉女掌、名枞、水仙等子系列。品牌的混乱带来了茶叶商标译名的混乱。如福建名茶——“铁观音”目前就有十多种英文译名:Tie Guan Yin;Ti Kuan Yin;Iron Goddess; tit gwun yam;Thih-koan-im;Tit Kwun Yum;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 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 Iron Avalokite vara。这种现象削弱了中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中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

(二)忽视中英文化的差异,生搬硬套。茶叶商标的翻译是跨文化传播活动,要充分考虑目的国的文化差异,尊重其风俗习惯和文化禁忌。比如“龙井茶”被译为“Dragon Well”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中国,“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被视为高贵、权威的象征。但在英国人眼中,龙(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使人联想到残暴、贪婪、邪恶。因此,龙井茶作为中国名茶,在国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可以直接音译为“Longjing Tea”。又如受到云南纳西族人喜爱的“龙虎斗”茶被错误译为““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事实上“龙虎斗”茶是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 然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白酒的杯子冲泡调和而成,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就像龙虎在争斗,遂得此名。再如武夷岩茶中的名品——“大红袍”被错误译成“Red Robe”。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贬义词,它象征着残暴、危险、流血。译为“Dahongpao Tea”是比较准确的。endprint

(三)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目前茶叶商标翻译中过多采用音译法。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不甚了解,采用拼音翻译出来的茶叶商标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一些茶领域的术语,如果断章取义,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错译。如“熟茶,生茶”分别被译为“ripe”and “raw”。其实,“熟茶”是指发酵茶,生茶是指未发酵茶,所以译为“fermented”and “unfermented”比较合适。又如“竹叶青”茶是由于泡开后形似竹叶,青秀悦目而得名,因此被翻译为“Bamboo Leaf Green”是不准确的,这容易被误解为用竹叶做成的绿茶,无法反映茶叶的原料和性质。再如珠茶,因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宛如枪弹,故译为“gunpowder”,但由此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1984年初,浙江省茶叶公司去科特迪瓦共和国洽淡贸易,一位印度商人看了珠茶样品很中意,但签订合同时却一再要求我方品名栏只能写“中国绿茶”,不能显示“gunpowder”字样,理由就是免得被当地海关误认为是一笔军火交易,招来麻烦。

三、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方法

(一)结束茶叶商标命名的混乱局面,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商标翻译的准则是商标的命名必须能够吸引消费者、识别产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因此翻译商标译名也必须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且顺口易记,以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营销。目前我国茶叶商标命名处于混乱局面,国外消费者不容易从茶叶的名称了解到茶叶所属种类。因此,茶叶厂商应该能够在茶叶的商品名称下标示该茶叶分类上的名称,以便顾客了解所买茶叶的具体种类。我们可以将茶分成四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如“绿茶”(Green Tea);“后发酵茶”(Post-fermented),如“普洱茶‘(Puer Tea);“部分发酵茶”(Partially fermented),如“乌龙茶”(Oolong Tea);“全发酵茶”(Completely fermented),如“红茶”(Black Tea)。如果进一步地分类,我们可将”绿茶”再细分成“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粉末绿茶”(Powder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 Tea)、“原型绿茶”(Lightly Rubbed Green Tea)、“松卷绿茶”(Cu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条型绿茶”(Twisted Green Tea)、“圆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等八种。将“普洱茶”再细分为“陈放普洱”(Age-Fermented Prer)与“渥堆普洱”(Pile-fermented puer)。将“乌龙茶”再细分为“白茶乌龙”(White Oolong)、“条型乌龙”(Twisted Oolong)、“球型乌龙”(Pelleted Oolong)、“熟茶乌龙”(Roasted Oolong)与“白毫乌龙”(White aaatipped Oolong)。将“红茶”再细分为“条形红茶”(Unshredded Black Tea)与“碎型红茶”(Shredded Black Tea)。

(二)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出于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考虑,茶叶商标翻译中应尽量采用符合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的词语,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中文的茶字和其英文相对应的“tea”概念意义有些不同。在英语中,“tea”的词义得到了扩展。“tea”既指“茶叶”,又指“茶树”、“茶点”、“茶会”,还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便餐。又如中国的传统“黑茶”被翻译成“Dark Tea”。在英文中,“dark”是与“暗”同义的,也有无知的、忧郁的含义。“Dark Tea”这个商标名是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事实上,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应该直接采用“Heicha”的拼音译法。再如中国红茶正确的英文翻译应是“Black tea”。这是因为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所以红茶不能译为“Red tea”。但确实有一种茶的英文名字叫“Red tea”,这里的“Red tea”实际上是“Rooibos”茶,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不是真正的茶叶。但由于“Rooibos”茶冲泡后呈红色,中文译名就是“红茶”。

(三)采用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1.直译法。“当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并且对商品名称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大多数的茶叶名称英译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武夷岩茶被译成“Rock Tea”,这是因为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无污染,“rock”能突出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韵味的特征。而且“rock”在英文中带有振奋,动感的意思。又如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即绿茶(Green Tea),绿茶(Green Tea)可以再细分为八种,其中五种茶名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园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Tea)、 粉末绿茶(PowderedGreen Tea)。

2.音译法。音译法不适用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但对于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茶而言,采用音译法是翻译的最佳方法。翻译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种时,如果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可以采用“拼音+tea”的形式。如屡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Xihu Longjing Tea)、安溪铁观音(Anxi Tieguanyin Tea)、洞庭碧螺春(Bi Luo Chun Spring Snail Tai Hu)”等,有些茶叶是产地+品种的形式也可采用音译法,如“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市,音译为“Taiping Houkui Tea”;“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音译为“Luan Guapian tea”。

我国铝产业主要存在的大问题 篇4

【民祥水暖建材讯】大家都知道铝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我国铝资源贫乏,铝土矿资源相对比较稀缺,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几近贫瘠,国内对铝的需求持续高涨,国内资源难以满足要求。行业分析师指出:我国铝产业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产能盲目扩张。由于铝冶炼行业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促使原有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纷纷上马铝冶炼项目。随着新建、扩建产能逐步转化为产量,产量的增加使得原铝的供求状况由供求平衡逐渐转变为供大于求,盲目的产能扩张造成资源浪费,直接限制了铝行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资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铝行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由于我国生产铝的原材料氧化铝供应紧张,国内电力供应也比较紧张,因此氧化铝和电力价格逐步上升,这造成铝生产成本增加。现阶段国内铝生产企业130多家,但由于缺乏高品质的铝矿资源,造成国内优质的氧化铝产量较少,从而使许多大型铝生产企业依靠进口氧化铝来满足生产需求。从相关数据来看,国内氧化铝供应缺口正在日益扩大。

再次,在电力供应方面,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已经对少数铝厂产生影响。由于煤炭涨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电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电力成本上升将增大不同电解铝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由此可见,铝的生产成本长期内仍将居高不下。

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铝厂多以生产原铝为主,而盲目追求粗放型增长和低水平产量扩张,将带来结构性失衡问题。由于目前电解铝生产技术已成熟,进入门槛低,所以民间资本也纷纷加入,但是其投资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原铝生产上,而附加值高的铝合金、高纯铝却倍受冷落。于是造成目前国内市场一方面普通铝锭供大于求,陷入价格战;另一方面,高品质的高纯铝、铝合金等供不应求。这表明我国铝工业市场供求格局存在明显结构性问题,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篇5

民盟盟员、农林界委员 许留霞

2009年以来,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目前,规划和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已达18个,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地方经济和非公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在抓机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使我市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集约科学利用,全面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一是备案大、规模小、占地多。即:项目实际投资小、建设规模小、生产纲领小(生产纲领是指企业在计划期间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常称为年产量),在备案时变成了项目投资大、建设规模大、生产纲领大,厂地面积也按备案投资及投资强度计算所需,这样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是产业不集聚。不分项目行业、规模、工艺情况,只要项目来,不管项目技术先不先进、是否为污染项目、对当地经济拉动效益如何,什么都欢迎,条件很优惠,造成产业集聚区内没有重点企业、没有主导产业、没有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不明显,更谈不上形成健康的产业集群。

三是中小企业居多。小企业多,大企业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大企业更少,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长远规划,抗压能力弱,一旦市场不景气,非常容易“夭折”,而且小项目一大片,大项目进不来,对后续的发展相当不利。

四是技术含量不高。许多入驻集聚区的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没有自主研发的产品,节能降耗水平也达不到现代工业发展要求,没有竞争力,缺乏市场发展前景。

五是基础设施不匹配。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不切实际的许下了很多承诺,等企业入驻之后,由于基础设施滞后,造成企业难以顺利投产。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考核机制不完善。从目前市里制定的考核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营业收入、税收、人员总数、固定投资占到了整个考核的75%,而环保、节能、科技创新只占到了20%。这样的考核对于大型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要求,非常容易导致某些集聚区为了求总量,为了考核而随意招商,胡乱招商,背离了当初集聚区发展制定的总体规划。

二、当地政府招商思路不当。功利性招商行为加剧,把招商引资视作短期行为。某些集聚区管委会把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只要能招来,能存活几年是几年,节能不节能、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无关紧要。

三、针对性招商力度不够。现在某些集聚区管委会采取撒网式招商,只要捞到鱼就行。管他是不是高新技术产业,管他和产业集聚区是不是匹配,能不能形成规模化,能不能发展成为主导企业等等,在这些方面考虑甚少。根据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根据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确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避免重复发展和内部竞争。例如:栾川可以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吉利可以建设化工产业集聚区,其他县区可以考虑发展新能源、食品加工业、电子产业等等。

二、完善考核办法,制定高新产业的优先发展政策。在考核中要加大环保、节能、科技创新所占的比重。对于能招来大项目,能招来可形成主导产业企业的管委会在考核中区别对待。明确责任,要在我们地方政府领导者头脑中形成为地方经济长远发展、为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而招商的观念。

三、根据各产业集聚区特点、特性招商引资。各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时,要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进行招商,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对于不符合发展思路的项目,可以由市里统一协调,调配到其他适合入驻的工业园区。对不符合初始备案内容的企业,要进行处罚,特别要退回多用、多占的土地,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在招商引资时讲求质量。大力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创造地区品牌,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的扶持。同时要加快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软”、“硬”环境,为我市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与集聚区发展相匹配的各项设施。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招商项目快速持久发展下去。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0-07-15 来源: 周口市统计局核算科 编辑: 刘金玲 发布人: 杨 屹 访问次数: 2308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产业发展,是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周口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政府共批复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含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137.1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9.5平方公里,发展区52.9平方公里,控制区44.78平方公里。到2009年,已建成 54.5平方公里,建成道路长度525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长度461千米,建成标准化厂房124.1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1家。初步测算,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7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销售收入453.1亿元,实现利税46.15亿元,安臵就业11.59万人,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规划引领,培育特色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集聚区建设要求,本着节约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原则,周口市坚持产业集聚区规划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精准对接,初步形成以食品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等为支柱行业的专业园区;以鹿邑尾毛加工、沈丘聚酯网业、淮阳塑料制品、太康锅炉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八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沈丘县聚酯网特色产业集聚区,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产业集群研究院联合评定授予《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园区)》,产业发展由原来单一生产丝网向上游聚酯单丝生产延伸,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鹿邑县产业集聚区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2、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江苏雨润年加工300万头生猪屠宰、志元食品的熟食加工项目、扶沟县缸盖缸体加工区等一批新上亿元项目带动传统产业优化配臵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极大地促进了周口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3、政府引导,创新融资体制。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市农信联社为全市每个产业集聚区提供1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融资和担保体系建设,我们又成立周口市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与民间资本并重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川汇区政府融资1亿元成立兴源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为集聚区注入资金5000多万元。加强民间资本投融资建设体系,先后成立12家民营担保公司,2009年,仅亿鑫、龙鑫担保公司就为企业担保贷款7800多万元;扶沟县在县财政预算中设立了8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县信用联社为全县中小企业放贷5亿多元,有效解决了集聚区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淮阳通过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和淮阳财源担保公司两个平台,2009年总共为集聚区融资1亿多元。

4、强化投资,规模逐年增强。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为46.18亿元、50.06亿元、78.19亿元和112.41亿元。预计2010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47.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3.88亿元,标准化厂房完成投资17.84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5.48亿元。

5、积极引导,承接产业转移。为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周口市采取资源整合、“飞地分税”、异地共建等措施,有序推进区域的产业转移。太康县立足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纺织产业园区,现已入驻投资2.3亿元的通泰纺织、投资2.4亿元的佳庆纺织和投资1.05亿元的香港和丰电子玩具厂。项城市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服装企业转移,目前台资企业嘉兴鹏超制衣公司,在项城产业集聚区投资700万美元,租用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600余套,招收工人800余人,产品全部出口。目前,美国玮伦集团制鞋产业已整体向周口市转移,江苏雨润集团、河南大用集团、河南华英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来周口市投资兴业。

6、突出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优质、高效、诚信服务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有效平台。在高质量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上,各产业集聚区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为目标,重点突出封闭管理、全程服务、贴身跟踪等主要服务环节和内容,从项目准入条件、土地利用政策、投融资平台搭建、服务管理办法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全力为企业创建优良环境,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沈丘县产业集聚区采取政府主导、规范运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由县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县四个班子领导分包重点企业,定期到产业集聚区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坚持“有诉必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跟踪服务”的原则,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对落地的重点项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线办公,集中解决项目备案、环评、规划、征地、用电等问题,确保企业放心投资、放手发展;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建立了“五位一体”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入驻、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周口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呈现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发展不够平衡。从规划建设来看,扶沟县、鹿邑县、淮阳县产业集聚区等已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已显成效,个别县产业集聚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不突出,关联产业不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不足,这些都制约着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

2、项目用地不足。普遍存在土地制约,工业用地储备较少,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有的因项目用地的土地手续程序繁、周期长,影响了项目入驻时间。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按照省国土厅规定,全市共有省定产业集聚区12个控制区44.78平方公里,未安排城镇工矿用地指标,规划期内均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融资较为困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1)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府财力有限,而多元投资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需要。(2)是集聚区内企业融资困难,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的良机。

4、环保重视不够。产业集聚区要首先进行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开展规划环评可以从决策源头上对区域发展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与生产力布局的和谐统一。截至目前,只有5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通过省环保厅的审核,未批先建的情况较为突出。

5、安臵问题突出。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不少农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和半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部分农民生活没有保障,致使一些农民反对建设征地。

6、体制亟待规范。由于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且产业集聚区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协调繁杂。目前,多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没有编制,编制不统一、人员不到位、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清晰、权限不明确,需要协调的事务多,工作效率低。这种现状,与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

7、创新能力不强。周口市产业集聚区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有食品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致使行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特别是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创新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力量,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培育有待加强,致使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区不同于工业园区,它是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其目标是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成为产城融合、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业宜居新城区。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规划等。要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条件、基础资源、人文环境和建设的特色有利条件,科学确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明确功能,优化布局,为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要努力提高发展定位和规划层次,规范细致、特色鲜明,打造自身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科学快速发展。

2、理顺体制,优化管理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产业集聚区职能配臵,定编、定岗,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干部积极性,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创造优质、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财政支持,健全融资机构。(1)、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层面投融资机制建设力度。在具体措施上,可将产业集聚区内实物资产划入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统一管理,增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的融资实力,如暂时难以建立投融资机构,可鼓励产业集聚区外投融资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开展投融资服务,政府可采用补贴或奖励的办法,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构建设。(2)、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外面投融资机构建设。如通过投资补贴、贴息和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制度等办法,支持企业成立风险投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满足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融资需求。(3)、政府可对经营效益好、获得金融贷款多、外资吸引力强、财政投入放大效应突出的企业,在安排资金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给予重点倾斜,以鼓励产业集聚区加大投融资业发展。

4、要素集聚,快速健康发展。(1)、确保产业集聚区符合土地规划。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控制区内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或自求平衡区,确保控制区基本具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件。(2)、超前谋划,搞好土地储备。按照省国土厅用地批准程序,手续复杂,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对于产业集聚区内符合规划的地块,要有超前意识,产业集聚区要提前准备,对于近期(1-2年内)拟用地的地块先行办理用地批复手续,避免出现项目急入住,而用地手续又没有批复的情况发生。(3)、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弥补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号)文要求,对于产业集聚区内的控制区在乡级规划中安排的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或自求平衡区的,每年在确保拆旧区拆除到位的情况下,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解决控制区用地需求。(4)、提高投资强度,节约集约用地。要按国家、省产业集聚区规定标准,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合理确定各类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确保各类项目用地符合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5、加强监管,做好规划环评。(1)、认真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环保问题。只有实施规划环评,才能够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盲目上马,避免城市产业发展布局重合、定位冲突,改变流域和区域开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才能够享受到环保部门对集聚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规定,如资金倾斜、项目审批程序减化等。(2)、监管与服务并重,推动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对入区项目要提前介入,担责尽职,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定位,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支持先进、制止落后,限制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总量减排控制闸的作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同时对符合入区条件的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力支持项目建设,为项目入驻我市产业集聚区开辟绿色通道。(3)、产业集聚区要配套好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资源配臵,特别应做好区内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对区内污染的集中处理和深度治理,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认真研究,确保安臵到位。建议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臵工作。让失地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村低保变成城市低保,在用工安臵上,优先考虑让他们通过再就业技术培训,走进集聚区的工厂、车间,真正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工作和生活。

7、健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满足集聚区在科技、劳动、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全部实行社会化服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

8、政策扶持,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劳动力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重视产业集聚区劳动力的培训。(1)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集聚区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针对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培训支出力度,使培训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就业,也更能满足集聚区用工需求。(2)要将下岗职工的培训与集聚区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这样既可增加就业,也可提高和优化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水平。(3)要鼓励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海燕职专等各类职业学院、学校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通过运用相关政策,引导职业学校为集聚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篇6

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作 者:孙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财务处,南宁,53000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2002 “”(8) 分类号:F810.4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税收优惠   调整手段  

★ 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食堂内部卫生标语

★ 单位内部请调报告

★ 企业税收自查报告

★ 单位食堂管理制度

★ 单位食堂岗位职责

★ 单位食堂年终总结

★ 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存在问题

★ 企业食堂管理制度

宁德市茶叶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篇7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地区。2007年全市茶园面积5.35万hm2,产量5.93万t,毛茶产值11.56亿元。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茉莉花茶与工艺花茶。茶树品种十分丰富,拥有国家级良种19个,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福鼎大白茶”在全国17个省推广。全市每年为省内外提供优良茶树苗木达2.5亿株,为我国茶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宁德茶叶以“有机绿茶谷”为主,伴以红茶、青茶、白茶为特色及再加工的茉莉花茶、工艺茶。绿茶产量占全省50%,是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茶叶产业是解决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茶产业为36万的闽东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为近10万农村劳动力走出闽东,进入浦东、跨入北京、广州等地进行茶事活动搭建了平台;茶叶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宁德市70%的农户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在闽东茶区平均每人茶叶产值达600元,人均茶叶收入达410元,50%贫困户靠茶产业脱贫致富;茶叶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外汇的重要渠道。闽东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年出口创汇都在1.5亿元以上,成为福建省出口的拳头商品;茶叶产业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取消茶叶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后,茶叶销售环节的增值税17%左右,是茶税收入的组成部分;茶叶产业是促进茶文化繁荣的载体。近年来,闽东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茶文化活动,如茶博会、茶王赛、茶叶旅游与观光等,不仅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形成规模;发展茶叶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需要。茶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饮料,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因为茶叶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有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酶、生物碱、糖类、芳香物质、色素、维生素等数百种化学成分,大多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茶叶产业被确定为宁德市的主导产业。

二、制约宁德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家品种未能发挥品种优势闽东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多达26种。当家品种中“福云六号”制烘绿、不耐泡、口味淡,如能应用不同加工技术和工艺,加工半烘半炒的螺茶,或加工成工夫红茶、白茶就能发挥芽早、毫显、芽壮等品种优势。

茶园管理水平丞待提高全市现有茶园以加工烘青绿茶为主占98%,而红茶、乌龙茶分别仅占1.11%、0.31%。绿茶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不很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管理粗放,甚至是掠夺性采摘,以致产量、产值都上不去。同时,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无机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产量减少。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产量而采取密植免耕的办法,使茶树密度过大,不利于光合作用,鲜叶内含物偏低,降低了茶叶品质,造成恶性循环。

茶叶质量安全不容忽视茶叶质量关系到茶叶的兴衰成败。我市茶叶生产涉及千家万户,茶园无公害管理难度大,缺乏有效控制农残超标的手段,少数地方茶农仍在使用高残毒农药,导致茶叶农残时有反弹。茶厂与交易市场的“脏、乱、差”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茶叶加工设备比较落后由于我市茶叶龙头企业不多,大部分民营制茶企业规模小、实力差,加工机械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先进的机械设备引进不多,更新换代慢。加上不重视包装,造成茶叶产品以大路货居多,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发挥产业的优势。

茶叶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全市现有在第一线技术推广岗位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仅36人,不及安溪一个县的数量,且年龄老化,50岁以上占58%,其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仅10人,断层现象十分严重。乡镇一级基本无人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企业的制茶加工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名优茶的深度开发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三、加快宁德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形成依靠科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打造“海峡生态茶园”战略定位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做好“科技兴茶”工作,更需要有利的政策给予配套支持,组织专门工作力量和科技队伍推动这项工作。要科学、合理、超前地做好茶产业规划,把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利用我市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结合“闽东北亲水游”科学规划2—3条茶叶旅游线路;采取财政扶持、连片开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措施,引导群体发展高香型绿茶、绿乌兼用茶树品种;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茶业升级发展。要加强“海峡生态茶园”建设的领导,对茶原料、茶加工、茶旅游、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做好协调实施,促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充分营造“生态型茶业”的基础上营造“海峡生态茶园”。

2、加快以低产茶园改造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

闽东老茶园多、单产低、积效量不高,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紧扣市场需求,突出质量为中心,把茶园低改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茶类、品种、产品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行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高香型茶树新品种。

3、坚持以质量安全为中心不断增强茶产业市场竞争力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

必须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技兴茶”意识,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生态型茶园建设,健全茶树病虫检测网,推行茶叶企业QS认证,加强茶叶质量检测监管,共同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闽东茶产业健康、扶持发展。

4、大力扩展市场做强专业经营市场

“中国海峡大茶都是闽东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位于闽东中心区域,全市要通力合作将它办成多元化的经营市场。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系统连接国内外茶叶市场信息网络,为茶农提供科技信息,为企业捕捉最新商机,大力推介闽东公共品牌和重点企业的知名品牌,让外界认识闽东茶叶;引导茶叶生产经营者按市场需求快速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5、扶持组建茶叶企业集团

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促进企业强强联合,争取在3—5年内组建2—3家茶叶企业集团,将“小舢舨”改建成“航空母舰”,进一步提升茶产业档次。

6、高度重视闽东茶叶产业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把茶叶视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茶农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政策、狠抓落实;要聚焦政策,形成公正的市场准入原则、便捷的信息传导机制、良好的法制环境、勤奋的工作效率和从政形象,创建一流的产业调控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采取建立专项基金、合理减免税收、提供贷款贴息等措施,形成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提高引资力度。

建立健全茶叶管理和推广体系。建立按照500亩茶园一个茶技干部的标准,培养与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在重点产茶乡镇配齐茶叶技术人员,人事、工资由各县(市、区)茶叶局管理,规范茶叶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保障机构运转,强化基层茶叶技术公益服务职能,强化科技人员与茶农的技术培训,促进茶叶产业加快发展。

我国甜樱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现状

目前,我国甜樱桃栽培遍布云南以北的23个省市,分为环渤海湾产区(山东、辽宁、河北、北京等),陇海铁路东段沿线产区(陕西、河南、甘肃、江苏、山西、安徽等),西南、西北高海拔产区(四川、云南、贵州、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等),北方寒地保护地栽培区(黑龙江、吉林、内蒙等),以及南方亚热带栽培区(云南、上海、浙江等)等5个栽培区域。2010年底,全国甜樱桃栽培面积约11万hm2,产量约35万t。山东、辽宁、陕西栽培面积及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的第1位、第2位和第3位。其中山东栽培面积为5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5.6%,产量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2.9%;辽宁栽培面积为2.8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25.5%,产量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4.3%;陕西栽培面积为1.3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11.8%,产量3.0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6%;其余各省占很小的比例。

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进步,甜樱桃设施栽培也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高效产业。全国甜樱桃设施栽培已有6 700 hm2,其中,促早栽培约4 000 hm2,防雨、防霜设施约2 700 hm2,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辽宁。避雨、防霜栽培主要分布在大连、烟台、泰安、郑州。

2存在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

露地栽培,老品种面积大,早熟、中熟品种占的比例大,晚熟品种比例小。如山东以美早、红灯、萨米脱、黑珍珠、艳阳、拉宾斯、先锋为主,大连以美早、萨米脱、红灯、佳红、晚红珠、明珠为主,陕西以龙冠、红灯、美早、萨米脱、艳阳为主。设施栽培,品种单一。大连主要为美早、萨米脱、红灯,山东主要为红灯、美早、先锋。上市集中,果品市场供应期较短,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小。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2.2技术落实不到位

2.2.1忽视基础条件的建设甜樱桃属喜温不耐寒的树种,不耐涝,也不耐盐碱,适宜土层厚、通透性良好、pH值在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在建园的过程中,普遍忽视甜樱桃对土壤及气候条件的要求。栽植之前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土壤改良工作,不良的土壤理化环境,致使树体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或发育迟缓,或早衰,或抗逆性差,或低产。在生产过程中,露地栽培缺乏对高温、干旱、低温及降雨等造成的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冻害、旱害、涝灾以及高温致使果实发育停滞、降雨造成裂果等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和质量;设施栽培,棚室的牢固性、保温性和采光性能差,不能抵御风雪及冬季低温寡照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致使设施甜樱桃的产量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2.2.2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重视地上忽视地下,重视产前忽视产后,重视结果树忽视苗木选择及幼树培养,重视产量忽视质量,盲目修剪,盲目施肥。树势衰弱早,产量不稳定,优质果率低,效益不稳定。尤其在土壤的管理上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土壤的理化状况不容乐观。如孙洪英等于2004-2005年对大连地区樱桃园的土壤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连地区多数樱桃园树体氮素营养水平较低或很低,钾素营养水平变化较大,但总体水平较高,甚至过高;多数点钙、镁、铁、硼营养水平较低,而锰过高;多数土壤有机质与氮、钙、镁、锌、硼含量较低,土壤容重普遍偏高,孔隙度普遍偏低。刘坤等对温室甜樱桃的土壤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温室土壤状况存在着更加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环境恶化迅速,而且在肥料的施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2.3盲目使用激素,忽视食品安全问题生产中,为了控制树势,减少工作量,使用多效唑等生长抑制剂控制树势,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被破坏,不发枝,叶片衰老快,红蜘蛛等危害严重,根系发育不良,树势早衰,病毒病、根癌病发生也较为严重。其中,病毒病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建园但不成园的现象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调查,温室甜樱桃栽培中,有的棚室红灯品种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尤其是过度应用多效唑、PBO等生长抑制剂的棚室表现较为严重,甚至达到90%以上。各类激素的应用,不仅对树体产生伤害,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更重要的是与人们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背道而驰,也将严重影响甜樱桃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但很多生产者为了追求暂时的利益,而忽视果品的安全问题,潜在的市场风险却被置之度外。

2.3忽视典型的扶持及示范作用

目前,樱桃种植业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及百姓所认可,但被重视程度确实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很重视,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在技术上、资金上予以扶持,使得甜樱桃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有的地方是企业或果农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规模小,产量、质量及种植者的利益均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典型示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樱桃这一高效种植业不能给种植者带来更大的实惠,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2.4苗木市场混乱

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苗木繁育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致使苗木市场混乱。苗木繁育群体复杂,既有科研院所,也有企业、果农,苗木质量良莠不齐。一个品种多个名字,夸大宣传,标准不一,病虫害检疫不能充分落实。种植者在引种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致于建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建园不成园的现象。

2.5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截止2010年底,山东和辽宁的甜樱桃栽植面积、产量分别为5.0万hm2、2.8万hm2和22万t、5.0万t,位居全国的第1、第2位。同样位于环渤海湾地区的河北栽植面积为0.2万hm2,产量为0.5万t ,仅位居全国的第8位。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地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占比例也较小。

2.6果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分散经营与标准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化管理不相适应

由于实行包产到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产品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甜樱桃的销售主要依靠产地批发,其次是观光采摘。果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尤其是设施栽培,由于成熟期不一致,不能实现果品批量生产。流通中介所需成本提高,果农的收益相对减少。果农被动等待中间商上门收购这种流通方式不仅减少了果农利益,同时也增加了果农的经营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意识已逐步提高,要求樱桃产业实行标准化。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管理模式,使樱桃园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分散经营的局面限制了标准的落实执行。由于分散经营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不同的管理水平,使得不同樱桃园的产量、质量、效益表现也不同,这种状况极不利于生产地发展。

3发展对策

3.1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扩大栽培面积,适当发展新优品种,同时增加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从苗木到果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首先根据区域环境优势,建立标准化的苗木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繁育市场。要抓好苗木的培育工作,严把苗木质量关。选择优良的、适于地区发展的品种(砧木),培育优质、无病虫苗木,确保建园质量,实现无毒化栽培。其次,建立标准化的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树立品牌,创造规模效应,带动地区甜樱桃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标准化技术的统一落实应用,才能有计划地开展品种的更新与布局,才能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优质的产品,才能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新优技术推广与应用

产业的发展仅靠企业或果农自身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与扶持,鼓励种植者,增加种植者的信心。同时树立典型,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引导果农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从而全面推进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帮助果农实现优质高效生产与经营。

3.3加强设施栽培产业及观光旅游业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甜樱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反季生产效益突出,3-4 月份,甜樱桃的平均产地价达到160.00 元/kg 以上 ,每 667 m2效益在 5 万~10 万元,甚至更高。甜樱桃已成为众多设施栽培产业中效益最高的树种之一。在我国北方及西部高海拔地区,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开展甜樱桃的设施栽培,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生产上可以选择栽培更多的品种,供人们采摘,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除此以外,可以开展观花、观景等旅游项目,使旅游项目多样化,增加更多的收益。

3.5搞好果品流通体系建设

上一篇: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色彩下一篇:多吃蔬菜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