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论文
一、死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突破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仅结合具体实例,就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力谈点浅见。
一、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上仍旧沿用旧模式。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们做一些老套的、一成不变的上下肢活动,课堂教学形式死板,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做一些上下肢活动,使身体机能逐渐达到工作状态。准备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因此,如何突破常规利用现有手段搞好准备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教材,创设不同的情景,并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创编准备活动。
如二年级的立定跳远教材,在准备活动中需要做纵跳练习。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吗?”学生们齐声回答:“看过。”“那谁知道它们是怎样跳的?”我接着问到。“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到并模仿起来。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我顺势又提议到:“那么,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伴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模仿这几种小动物的跳法。尽量按节拍做,两拍跳一下,看谁做的像。”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起来,伴着欢快的音乐自由自在地做着各种跳法。十秒钟后我停止了音乐又提议说:“下面听老师的提示做模仿,看谁做得最快、最像。”学生迅速安静下来,瞪大眼睛盯着我,注意我的提示。于是我间断的说:“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学生随着我的提示做出反应。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中练习纵跳,即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想象力,为教材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课教材中的创造力培养
体育课的主教材是体育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节体育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主教材的教学质量。学生上体育课,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终身教育服务,而且还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去创造想象,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某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动大脑展开想象与创造,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未曾做过的动作。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如激励诱导法。在上新课时把器械摆放好后,我首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们尝试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通过诱导的方式过渡到主教材上来,使学生在自主、愉快中主动学习。实践中我还时常采用回忆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动作和创造新的动作。如在四年级跳箱教材中,在上课之前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观看关于跳箱教材的教学片,然后再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助跑踏跳支撑之后,我向学生们提议:以小队为单位回忆教学片上的动作和以前学过的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跪跳起,在此基础上融入今天学习的助跑踏跳动作,创编一组新的组合动作。然后我们再看教学片找出不足,作为课后练习的重点。学生们在我的提议下,积极练习,大胆创编。有的学生创编了纵箱前滚翻的动作;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创编了侧手翻接横箱跳上成跪撑向前跳下的组合动作。这些创编动作融入了同学们的想象与创造,达到了身体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双重作用。
三、体育课结束部分中的创造力培养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充满着美丽的幻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愿听故事,喜爱儿歌,更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各种动作和舞蹈。在体育课的放松活动中采用伴着节奏舒缓音乐的方法,可以放松学生们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一些曾经看到过的动作和自己想做的动作,创编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放松舞蹈。
如在一节体育课放松整理的时候,我放了一段《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并提示学生们:只要动作舒缓自然,做什么动作都行。于是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做着自己随着音乐所想象的动作。动作大方,舒缓,各不相同,整个人完全陶醉于音乐之中,使这节课的放松整理真正达到了放松与创造力培养的双重作用。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谈不上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把一根细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 然后甩动小球, 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 一端固定不动, 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 “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 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
1. 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3.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4. 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 在学习圆柱时, 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进行旋转, 要求学生想象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上下底面与长方形的上下一组对边有什么关系?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 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平面”时, 把“平面”想象成没有厚度并向四面八方无限延展, 把整个宇宙一分为二, 学生的思维就像长了翅膀, 展开了无限想象, 获得了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了想象思维.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 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 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时, 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 与三角形进行比较, 经过一翻论证, 学生们一致认为可以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看成是近似三角形:弧长为底、母线长为高的三角形.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逆向思维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 在学习区间时, 学生们容易把开区间和闭区间混淆了.为此, 我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观察开区间中“[“的写法, 把”[“分解开来, 变成”=“和”│”.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 很容易发现:“包含端点”与“=”有对应联系.学生们笑了, 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学习内容.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评价往往侧重量化,成绩量化,品德量化,日常行为表现量化。在各种表格数据面前,教师往往侧重知识的准确性,教学成绩提高的幅度大和速度快,尤其在高考的压力下,课堂似乎成了应付高考试卷的演练场,只有高的分数才能证明教师的工作业绩,只有高的分数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终极目标。衡量教学成果好坏的标准,要多元评价,解除教师身上的层层压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不只是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做题,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更应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超常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和睦相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地体现和舒展,从而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师生关系,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成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效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教材精选了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了解作品涉及的历史、政治、人伦、道德,汲取文学营养的同时涵养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人为创设的情境中来,动之以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李凭箜篌引》这首描写音乐的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奇效果,我让班级会弹古筝的女同学,穿着白色的裙子,端坐在教室前。当上课铃响之后,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静静地听着,感受着韵律的优美,由此导入诗歌讲解。学生对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就不再停留在一个抽象的词语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说出诗句的妙处及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语言将抽象的东西描摹得可触可感。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敢于标新立异,在质疑研讨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阅读一篇课文,不能拘泥于教参所给的唯一的答案,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灵活。语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创造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地被锻炼出来,在怀疑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在质疑中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见疑求异,要敢疑课本之说,疑权威之言,在见疑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用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审视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在质疑中创造。具体而言,既要发散,多角度寻找答案,又能够集中。质疑可以把学生的“心理触角”引向未知的世界,疑又是发明创造的钥匙。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演讲,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对社会上、生活中现实的人或即时的事进行调查、访问,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评判,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每周海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认识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峥嵘岁月”纪念册,从高一入学开始,记录同学们生活的点滴,有学生优秀的作文,有学生优秀日志,有散文,有小说,有生活随想,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文字选入册子里,在高三毕业时,装订成册,每人一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读书读报、心得交流、学法交流等,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语文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 要: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中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参考消息》1998年8月18日头版头条刊载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索;思维活动;思维定势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所以,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天才的创造性,其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评价的。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具有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很显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理教材内容应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趋向。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所谓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所谓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2.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应在地理教材编写形式上有一定突破,应以明快、新颖的编写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三、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教师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是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地理教学中,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心理自由,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因为,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通过集思广益,能启发灵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即一个学生的观点,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探究性实验是一种极好的形式,首先从探究活动本身或者其一般的过程来说,它就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尝试着对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这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其次我们从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来说,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他们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与假设是否相符?都有待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所提高,当然这种提高不是自发的提高、更不是“望天收”,而是要*教师去引导、去发现,帮助学生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甚至于有些问题不是通过一次科学探究实验就能解决,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失败。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实施,那么对初一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中就是一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本实验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这里面有对照实验的问题,同时对照实验的思想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常用的方法,学生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能是由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以外,其他非生物因素如湿度、温度等条件都保持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变量。通过这个实验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语文新课标,就像“吹面不寒杨柳风”,给沉寂的高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春的信息,语文教师同样感到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我们深知,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必须匠心独运的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目前看来,语文教师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个新的理念。不只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追求一种“刻意感觉的无意化”。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不止是掌握语言知识和技巧,而且是人的生命发展必需的人文修养。语文教学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对课堂必须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智慧的培养。而智慧的培养可分四个步骤。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我们倡导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多变。
换言之,在课堂设计时,不能只求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完全不顾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比如,有的教材教学,在设计时播放一次录音,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播放一次录音还无法引导学生正常的理解教材,这时教师就必须再放一次或多次录音,甚至教师自读或带读领学生多次朗读教材。总之,让学生熟悉教材要视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只顾完成既定的所谓教学任务而走过场。再有,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可能设计时学习两段教材,而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只能学完一段教材,教师就必须按具体情况临时调整进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习过程,做到最大限度的争取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两大要素
1.突出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种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一切语文训练莫不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语文作为人们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传文载道,都属于思维范畴。语言和思维能力互为表里,任何语言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倾听和朗读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思想,说话和写作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维结果。语文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思维训练这一要素。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文中表现为结构形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结构的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教材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十分重要。
2.突出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对字词句的含义,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规则等的认识,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学生形成的“格”越多、越固定,他的语感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在阅读文章、听取谈话的时候,可以迅速领会,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借助“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
(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分析三个因素
1.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的指向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根据现代知识分类学,可以将一般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应区分设计方案所涉及的知识类型,用以确定学生学习的类型和课堂教学的结构类型、教学实施的行为类型。
分析教学任务可以看做一种教学设计技术。其基本程序是:从预期的学习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分析一直递进到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为止。
分析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任务各司教学设计的一个立面,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揭示教学知识内部的构成及其联系,并据以确定实施这些内容的有效途径;分析教学任务可以揭示教学结果的构成成分及其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提高的有效教学元素。
2.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宽教学视野,促使语文课程现代化、社会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功能特点,教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决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有的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少课程资源,往往既是课程的素材,又是课程的条件。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教学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对素材性和条件性两大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删节、组合、主题贯穿、类型化、再现、表演等方式,使教学素材发生变换、深化、升华、活化,以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
3.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教学《石钟山记》,我们不妨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一堂探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没有预设。有人以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这是完全错误的。“放羊式”课堂,上到哪里算哪里,是贻害无穷的。
很简单的道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是互动共生的。完全可以说,没有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有效的成功的课堂动态生成只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真正吃透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在教出李白的《将进酒》的研究课时,我对科学预设和动态的自然生成就有最真实的感受。
在教学前,我对李白其人有比较全面的介绍,那叫做知人论世。在播放录音后,我多次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学生对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堂教学的氛围渐趣高潮。当然,课堂应该有的动态生成也适时出现了。
当我要求部分学生朗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有个学生却有意读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女”。他这一读不要紧,却引发全班同学的哄堂大小。坐在后面听课的十几名高中教师紧张的望着我,他们的表情无声的
告诉我:看你怎么处理。
我第一反映就是,千载难逢的动态生成终于出现了。我马上请刚才那个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女”,当然,那个学生很紧张啊。他意识到在全校高中语文老师面前,他的玩笑开打了。
他读完后,我笑着鼓励他说:“朋友,你还真是李太白的知音啊。”于是,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给他们讲了诗人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爱情故事。
李白在《玉真仙人词》写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H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就是李白在开元十七年时,和玉真公主见面时所作。他把玉真公主写得那么神,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还真把玉真公主感动了。加上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多情的人物,后来真的赢得玉真公主的喜爱。
因此,当李白和玉真公主相遇后,如同风筝遇上春天的和风,肯定会发生一些故事。
李白在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入京,唐玄宗封他为翰林学士,但李白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玉真公主坚决不同意,赌气对玄宗说:“那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后来,玉真公主真的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修道。
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在这首诗中在意的其实不是风景,不是在山,而是在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从夜郎流放回来,每日对着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多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不仅了解作为“诗仙”李白的才华,更进一步了解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李白对爱情有着自己的真诚和坚守。这样一来,使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我以为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完全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2.认知与审美的关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的学习过程,它更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有的还生活单调枯燥,长此以往,会成为机械的人、乏味的人,因而,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美、书写艺术美、作品形象美、人物情感美等。帮助他们认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关系,既要关注认知,关注文本的特点,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又不能被知识、文本束缚住手脚,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在老师的提问中找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在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教师的主导点拨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3.探究与文本的关系。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而文本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测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
有人在教学中不尊重文本,只是把文本视同话题作文的材料,“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就抛开了文本。如有教师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并未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维纳斯的感悟和认识的,没有让学生体悟文艺随笔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如果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知识教学就会打水漂,课也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科学地处理探究与文本的关系,一定要以“课标”为“标”,以“文本”为“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品读、体味和热爱文本。
4.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在“工具”和“人文”两种倾向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努力将两个方向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和整合关系。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也很重要,但只追求人文而忽略了知识,就缺失了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应找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前提。课标人教版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内蕴丰富,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凭借。在教学设计中,紧紧立足于文本,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环节中有机地、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文教育,就其教育的本质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捷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说得明白些,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言语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暴露了当前语文课堂中的.一些不良倾向:有些教师对“拓展延伸”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对“训练方法”的机械操作任意模仿,对“文本解读”的偏差理解和无的放矢,导致了在言语训练中教师忽视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品味言语,使得语文课堂缺失应有的价值体现。
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以下及方面的努力。
(一)、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
语文课堂要提高言语训练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的建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汉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这里所说的训练不是机械串讲,肢解内容,而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合在一起,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到用的时候,它们就会自然的“蹦”出来,“涌”出来。语文素养提高了,人文性也必然会渗透于其中。其实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设计有效训练策略,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
具体策略是:
1、潜心读解,追寻言语训练的最佳点
文本是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进行架空的人文熏陶和单纯的语言技巧演练,而应以理解感悟内容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优秀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语言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那几个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比喻、排比句,精心解读、赏析,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2、巧设载体,追寻情智交融的言语智慧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言语训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文的具体语境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景中体会字词的韵味,品味语言的情趣,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切实提高训练效率。
中学生是真心喜欢形象思维的,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运用媒体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再加上老师动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品词析句,想象画面,动情朗读,使自身的体验和文章在内在情趣融为一体,从而使言语训练成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
可见,有效言语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训练中体验,在训练中感悟,在训练中创造,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我在教学中通常会做到:
1、依据课本的语言和经典的故事发展学生的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将进酒》的语言很有气势,读出它的气势并非容易的事。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幅动画,辅以古典音乐,我自己再配合动情的朗诵,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语言收效很大。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在教学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2、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有篇文章写一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言语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言语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忽视了。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感悟到的仅仅是人文,而不是语文,那么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如果言语训练只求结果不重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自然发展,而非有效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制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除了不起不断改进教法,还要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1、开展课前小演讲。每堂课开始时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题目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演讲完毕,师生就学生演讲的内容、仪态等进行评价。这样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说话能力、评判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开展辩论会。棘手的问题常常会在辩论中得到解决,而且通过这一活动,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思维火花。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母这一形象,学生第一反应是鄙视。可教师抛出:“焦母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引发学生议论,并有效引导学生思索,最后得出“‘焦母’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教学中有课文情节较曲折,对话较多,可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表演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项链》时,就文章结尾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玛蒂尔德”听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情景剧,分组演出,会取得好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项链》后,大胆的编写与教材不同的结局。在课堂演出。我在曹禺的《雷雨》时,学完教材不仅都让学生在班上演出,还借来服装让学生在全校表演。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是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这一活动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再有,平时的读书,对语言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诵读上,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表演加强了学生的领悟能力的培养。
4、开展作文评改活动。作文怎样教,历来是个难题。教师讲了许多,学生写的可能仍然不知所云。所以,可以将学生中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写,怎样写得更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5、将“影片”引入课堂。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于课堂,必将走入死胡同,所以必须将语文学习的范围进行扩大和进一步延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很大一部分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名片名篇,让学生进行欣赏,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二)、教法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有法而无定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随具体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如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须带着学生用精读法,字字推敲,品出文字的言外之意,品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感情;对于各种文史知识,各种课外读物宜采用略读法,让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在题材、体式、风格、语言、文采、笔法等诸方面有传承、类同关系的作品要采用比较性对比学习,弄清其各自特点;对蕴含丰富内涵的作品,采用启发性的阅读法,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注重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二是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统一;三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原则,体现在一个“主”字上,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学中要去认真研读学生,要变专制的课堂为民主的课堂,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获取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应变化为主导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选择好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研究愿望。那么,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应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教学时应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从质疑权威入手。质疑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小说《药》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教师可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教师可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这也就是我提倡的在课堂教给学生智慧。
传统的教育中, 由于师道尊严, 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 不敢想、不敢说, 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 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气氛, 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 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 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获得最终成功的。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 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 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 问:“同学们, 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看书, 胆子特别小, 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奈不住了, 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 这时老师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 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 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老师用手势示意,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 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站起来自信他讲述着相关故事, 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 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 老师和学生们又报以热烈掌声, 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 老师的语言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 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 两次掌声让课堂气氛活跃,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例如: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 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心中的地道结构图。学生一下于高兴极了, 纷纷动手画起来, 几分钟后, 他们跃跃欲试, 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画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 学生先是一阵吃惊, 后来觉得新鲜都抢着举手, 于是班上涌现出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甚至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学生也自豪他说自己是未来的设计师, 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 比例结构不恰当, 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他讲解, 绘声绘色地介绍, 相信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相信自己的能力, 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 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 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个个跃跃欲试, 让他们自信地发表意见。
二、巧妙设计疑问, 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 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 投其所好, 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 以“我的偶像”引入, 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 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 讲述一下他的故事, 学生情绪高涨,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 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 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 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开展良性竞争, 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 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 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 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 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 积极商量, 终于在表演时, 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 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 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 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 而且演技都提高了, 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 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 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 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 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 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 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 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 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 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持桓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 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 (困难、挫折) 的阻挠时, 就半途而废了, 这种没有持恒心, 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给学生树立典型, 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想象
创造力绝非神秘之物,它是人人都有,时时可见,处处有用的,并非只有在科学和事业上有所发明和发现才叫创造。帕纳斯说:“创造的能力绝非天才独有。不同智商的人经过同样的创造思维训练,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想象力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不同的领域中想象是创造力的本源之一。每个学生都是富于想象的,他们的思维既形象又活跃,就看如何给学生创造情境,进而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在《冷色和暖色》一课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首先播放《西游记》片段,火焰山和水晶宫的画面定格,小组讨论两幅画面给人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一定能够仔细的观摩。创设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故事,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鸟找家》这一课中,笔者一边生动的讲故事情节,并一边在黑板上绘画出当时的情景,并概括情节配上欢乐时的音乐,恐怖时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帮助小鸟找家。学生在欣赏、体会中想象力会更丰富、更活跃。
二、发扬民主,开发创新潜能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作用在教育上要点之一便是宽容和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富有创新性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创作的奇思妙想,尽力捕捉开发他们身上的潜在的创造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时常请一些创新型的学生上台来当“小老师”,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事实证明,学生的表演、展示充满了创意。
在以美化生活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采来的小草、野花进课堂,创作插花作品,到校园中观察树木形状、特点,创作主题画《树的启示》,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在《会飞的娃娃》一课中,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制作的娃娃到操场上自由飞翔。
作为一个自主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能力、经验不尽相同的学生,教育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是要尊重他们,解放他们,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生活、自由的世界。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通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教师只有切合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富于情趣的情境中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三、动手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才可能是有效的。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盲目附和,人云亦云是不能创新的。只有能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人才能创新。因此,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在班里专门设立了创造奖,只要想到的办法与别人的截然不同,即使有些看似荒诞,也给于一定的奖励,好的想法还可以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大增,遇到问题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力争求新、求异,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一听,做一做、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如开展时装秀,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在《用绿色装点自己》这一课中,同学们穿上自己设计的“时装”,在操场上走来走去,不仅给校园增添了新意,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动手去探索创造,获得创新成功和喜悦。加深学生对艺术课程人文素养的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艰巨任务。为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总之,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旨归。时代呼唤创新,教学需要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所以,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死记硬背,很容易的也很自然的就能发生作用,就会成为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正如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综合语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英语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课堂内的学习习惯 1.坚持早读的习惯
早上是记忆力的最佳时间。因此早上起床后,应大声地朗读半小时左右的英语。有条件的,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收心唱唱英文歌,营造学习英文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怎样站,怎样坐,怎样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
3.认真听录音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听录音时要保持安静、集中精力,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开口模仿。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其语音语调及语气。
4.认真听讲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听讲一定要全神贯注,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5.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6.发现并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课后,书面口头都应适时要求学生改正自己的和同学的说写错误,从而迫使学生非注意和动脑筋不可。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克服常犯的错误?
7.勤学好问、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因此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谦虚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
8.认真书写的习惯
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求卷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其次,正确;再要求规范、工整、美观。要保持正确坐姿和握笔方法。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应正确。特别要向学生指出,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纸的下边与桌面边缘成10o角,不要正放。
9.大胆发言的习惯
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和大胆开口说英语,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而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人小,较之成人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而且音量要适度,仪表要大方。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字迹要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作业应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
11.认真倾听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认真听老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会听关键词。
二、课堂外的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学生的独立性。
2.整理书包的习惯 要及时整理书包。每天睡觉前要把第二天要交的作业及必需的学习用品分类整理好放进书包,取出无关的物品。
3.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4.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5.每天坚持听录音的习惯
6.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的习惯
为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如看英语动画片,收看儿童英语节目,搜集生活中和媒体上使用的英语,尝试看英语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英语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在课内外活动中尽量用英语来交流(必要时还可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进行交流),等等。7.与父母谈论自己学习的习惯
经常与父母谈论自己的英语学习,一方面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也可随时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达到检查和监督自己学习的目的,迫使自己认真学好英语,从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8.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因此要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口头作业也要完成好,作业按质按量,按时上交,到校先交作业。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订正错误。
9.初步的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
10.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尤其是在将来的学习中。因此要教会学生使用一般的工具书,如《英汉词典》、《汉英词典》等,养成经常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
1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12.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学生课外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方法,探讨学习问题,这要靠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不断地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形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3.讲究效率的习惯
要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达到专时专用的效果。还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14.珍惜时间的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注意利用在校在家的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放学后不随意等同学,不进电子游戏厅,不在上学或回家路上到处闲逛。
湖南省汉寿县洋淘湖中学 晏晖菁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授人以鱼,更重授人以渔。”渔夫既给人鱼吃,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怎样捕鱼。我们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一、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学生吸收口头信息的必要途径,也是交际性教学原则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所以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听力呢?
1.优化听力训练方法
听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直接关系到听力训练的效果。在听力训练教程中,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1)加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英语词汇量是听力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就不能听懂,无法理解句子、文章的含义,当然正确解答听力题目也就无从谈起。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对语法内容的学习,这对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也是至关重要的。(2)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注重学科渗透,扩大自身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3)重视听力训练与文化背景的教学关系。我们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文化差异教学,确保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理解的偏差。(4)重视听力训练形式的丰富性。听力教学过程中为了预防学生听觉疲劳的情形,我们要避免整堂课训练听力的做法,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听力教学活动。
2.选好听力训练材料。听力材料是进行学生听力训练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听力训练的材料可谓丰富多彩,诸如各类英语报刊所附听力材料,各种英语听力专项训练,各地模拟试题听力材料等。但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达不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选取听力材料,我们应该遵循如下原则:首先,结合文本教学内容原则,这样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让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正确率,树立学生的信心,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听力心理障碍。其次,迎合学生心理需求原则。听力材料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听力热情。因此,听力材料应具有趣味和新颖性。
3.调节学生听力心态。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只有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听力水平,提高自己的听力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以创设和谐教学氛围为起点,运用下列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首先,正确认识听力中的紧张心理。学生在英语听力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的心理不可取,它不仅会使自己产生莫名的焦虑、恐慌,甚至还会由于过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听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其次,不断增强听力学习的信心。听力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平时卓有成效的英语学习,并辅之以正确的听力方法就能够获得听力学习的成功。因此,只要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听力学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听力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听力教学的要求,明确听力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听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听力训练,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整体质量。
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在我们从事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低,阅读速度进程慢,”其主要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不了解获取文章信息的有效方法,不具备应有的应试技巧。阅读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多种阅读技巧的相互配合,阅读也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因此,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是成功的关键。笔者就学生需掌握与运用的基本阅读方法与技巧归纳如下:
1.语言的基本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词汇的问题,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词汇量不大,阅读过程中势必遇到的生词很多,不仅影响阅读速度,也严重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学好英语语法及习惯用法,在阅读理解的文章中,也经常会遇结构复杂的句子及惯用法,而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惯用法又是解决某题的依据。
2.阅读方法。在阅读时,有的人总喜欢用铅笔或手指在书上的每一行左右移动,生怕遗漏任何一个词;有的人一边读一边念出声;有的人一边读一边逐句翻译;有的人担心没有读懂,反复回头阅读;还有的人没有耐心一目十行。以上都是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三种:略读、查读和细读。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正式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可遵循下列步骤,先用“略读”的方法浏览全文,以了解心中思想及大意;“查读”的方法获胜者某些特定的信息;用“细读”的方法掌握确切内容或课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为方便起见,可在文章画出关健词句,这样有助于文章的回查,以此作为答题依据。回答全部问题后,如果时间允许,可再快读一遍全文,以确定各题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精神。
3.阅读技巧。如何使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种文章的体裁入手:在阅读理解测试中,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议论文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放在论点及论证方面,主题往往比较明确,通常文章开头点明主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后段落围绕主题展开,并有影响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的倾向。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阅读说明文体裁的文章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掌握作者是从何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
三、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变“教室”为“学堂”,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进物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中主题的能力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2.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努力提高自主英语学习能力。
3.讲究策略,注意方法。(1)模仿英语的语言、语调、语流,学会查阅词典,资料或网上搜索,解决学习中的一般性问题,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语言学习规律,把单词或词组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把学习母语的方法用于英语学习,利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有关背景知识理解不熟悉的词汇、观点。(2)指导学生讲究实用的学习方法,如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安排自习时间,搞好预习、复习,罗列重点,难点等等。
【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1-14
剪纸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效果09-2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11-19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论文12-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