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优质课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优质课(精选8篇)

网络优质课 篇1

左卫寨小学牛延青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聆听了几节语文网络优质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没想到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个性化地学习。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网络优质课 篇2

一、优质课的“忧质”

诚然, 优质课比赛可以赛出水平, 赛出风格, 有助于教师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助于学校教研教改风气的蔚然兴起。但时下优质课比赛大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优质课似乎成了“忧质”课, 现在的优质课竞赛已逐渐走向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只重表演而忽视教育育人的畸形之路。为了产生“优质”课, 主办单位往往有意识地提前通知参赛学校, 有的几乎有个把月的准备时间, 把同一堂课在学校里反复演练, 直到讲得滚瓜烂熟, 讲得炉火纯青, 讲得有如奖章般金光灿烂。经过这样的持久战, 优质课焉能不“优质”?可以说, 谁把握了时间, 谁就似乎稳操胜券。而在优质课竞赛中, 时常也会出现一些的低级错误, 试问其“优”在何方?

于是, 我在反思, 优质课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也许有的专家评委常会用优质课和常态课区别的理论来糊弄语文教师, 但是糊弄久了, 老师们在心中也会渐渐起疑:这就是我们想要听的语文优质课?

二、优质课的优质

1. 简短的激情导入意识

导入语是开场白, 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 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从而做到引人入胜。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因此, 一个充满激情且紧扣内容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激发兴趣, 联结知识, 沟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 完善个性的发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要学的知识内容上。

2. 合理准确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简单地说, 语文教师更多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引导他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说白了, 语文教师上课不是给评课人看的, 也不是直接把自己的鱼送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会捉鱼, 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要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因此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教学策略上, 应实行“三步走”的方法, 一是提供情境材料、问题;二是师生互动、探究, 收获知识;三是再设计活动解决问题, 即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 知识点是在探究中得出来的, 是探究的结果。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有深度就说明有创新。

当然, 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但只要落实一点就好, 就是一节优质的课。

3. 充实全面的内容意识

一堂优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充实的、大容量的, 不仅传授的知识全面、细致、准确, 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大, 提供的信息点多, 从而能让人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并能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一篇课文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基本知识是什么, 知识深度、层次和课堂容量如何确定, 等等,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在依照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上连下挂, 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做到教书育人。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是真正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了?但充实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 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 更不等于教学手段的多样时髦。

4. 内容解析的深度意识

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要让学生理解文本, 但语文教学又绝不能满足于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应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过程中融入语文活动, 对文本做到充实全面的把握, 且对教材的内容解析要有深度意识, 不要浮于表面, 浅尝辄止。

(1) 对文本达到高位化的认识

高中老师的“高”, 是有语言涵养的魅力, 有思想的高度。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低位化, 仅仅满足于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梳理, 复制考试, 进行简单教学。教师没有研究文本, 没有探究文本, 没有对文本及作者相关的庞杂材料进行研究式备课, 只借鉴一些简单教案, 这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认识是肤浅的。教师没有高度, 课堂就没有高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就更没有高度。

(2) 注意品析文本的三重义

文本的三重义指文本的作者义 (作者写这篇文本的目的) 、文本的社会义 (作品主题) 、文本的个性义 (作者自己的个性理解) 。语文课堂普遍缺失学生文本理解的个性义, 文本的社会义也难有高度, 甚至有些课堂教学对文本的作者义也出现了偏失。如《劝学》一文, 老师一般理解“劝”是“劝告”的意思。实则不然, “劝”是勉励, 鼓励, 不是劝告;“学”不是今天的上学, 学知识, “君子日参博学而省乎己”, “学”是要学“礼”, 即学人的品行、道德,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来“化性起伪”, 使人格提升, 因此他要劝告人要“学”。

语文课堂, 教师要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恰当的凭借, 常见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教师们设计的这些问题要么质量并不高, 要么同义反复。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进行精细阅读和深入阅读, 在阅读中没有高于学生和教参的阅读。这样课堂即使环节再多, 花样再多, 也是空洞无物。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 在别人思想的基础上再多想一点, 这就是深刻。

5. 情境问题的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探究法是师生合作、互动探究, 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施问题探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如何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产生矛盾。在具体的操作中就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本, 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问题探究体现在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使得教学、教育与发展相统一, 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这也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的一种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优化教学的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问题探究法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 而且要广,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 并且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网络优质课 篇3

关键词:实验优质课;优质课;思考

2013年12月9日—11日,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举行了山东省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生物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及教材外的材料科学重组,充分展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模式。这次参赛的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期间看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到了大家的认真的倾听,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实验课?实验课与优质课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次活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一、教学的环节要完整

优质课更加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如情境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的总结,习题巩固检测,课堂中的实验为知识服务,实验时间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实验优质课知识为实验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占课堂的三分之二。而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仍然是优质课的模式,实验的比重较少。

二、二者的关注点不同

优质课更加关注知识、概念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没有任何疑问走;而实验优质课是学生没有问题来,带着很多问题走,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开放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总是在鼓励倡导创新,创新也是生物探究性课堂的灵魂。要鼓励学生积极就生物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比赛中,有个老师的课题是《污水对生物的影响》,那么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鱼?学生提出污水对鱼的影响有多种观察指标可以选择、运动、呼吸、身体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延伸到课下。

三、对两种课的评价不同

实验优质课更加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许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甚至制订的计划有错误,但是科学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主要是对于学生不同意见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惊喜,学有所获。

四、课题的选择和整合

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的课题,这不是实验课,而是优质课,实验课需要有课题的整合,从学生的材料、步骤、方法上要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有新的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便会味同嚼蜡,积极性大打折扣,实验优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具有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王鲁美老师讲授的《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为我们做好很好的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之后,实验计划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实验材料,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看出,王老师创新实验设计得非常充分。老师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和创新,升华达到探究的灵魂关键所在。

五、老师的不同表现

年轻老师成长的速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其反思能力,而优质课的交流为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年轻老师,而有些教师一直太过关注自己的预设,课堂时间的把握,害怕说错话,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超出预设的范围,老师就感到很紧张,硬性地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调动课堂氛围毋庸置疑的关键点。德州市的徐春霞老师,在讲解《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课中,由一首轻快的儿歌《水果蔬菜真是好》导入,随着师生跟随歌曲旋律自然进入课程内容,使整个课堂顿时轻松很多。有的老师的课堂,学生分组实验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指导,始终保持微笑,在声调的起伏节奏转换中,不断引导学生就自己实验反思总结,注重学生思考。在实验后总结交流中,也让自己置身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合理的积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山大附中的马晓嵩老师,讲课《种子的萌发》课前的将各个阶段萌发的种子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了观察,这种将种子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探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太紧张了,以至于这么好的设计,没有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效果截然不同。

六、学科的价值所在

生物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门自然学科,很多学生抱有很高的兴趣,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上课省事,而省略了很多实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做有情趣的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感到我们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实验的机会,否则孩子有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可爱的草履虫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原来酿酒是这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蒋树宝.优质课评选点滴谈[J].青海教育,2008(Z3).

[2]尹凤霞.一次市实验优质课的课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廖晓.优质课的五条标准[J].四川教育,1985(Z1).

优质课评课意见 篇4

一是课改意识较为强烈。参赛教师都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课堂上不仅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且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过程中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展现个性的空间。组织学生交流时,能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回答,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注重文本解读,适度拓展。此次优质课的四片选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鹤群翔空》、《奇妙的克隆》都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有些课文内涵丰富,可开掘的资源很多。老师们都注意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和钻研,大多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组织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还使学生的视野和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较好开拓。比如育才中学的刘杰老师,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灵性。当学生还沉浸在科学带给人们的奇妙之时,老师巧妙借助“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引发学生对“珍爱生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热爱科学,更应珍爱生命”的道理。合理的拓展,延伸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和谐融为一体。

三是凸显对话意识,整合教学资源。这次评选都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虽都是与陌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但他们大都能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四是重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二堂课,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老师们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推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龙泉中学的孙琨老师和师专附中的李文彪老师在《鹤群翔空》的教学中,采取老师当主持人将学生的朗读串起来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合理,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了辅助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的使用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为他们展现了一片视听新天地。

但细细回顾也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这次评选的课题都属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演讲、辩论、小组比赛甚至唱歌、演课本剧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可是,物极必反,评选课上这样一些现象却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学生刚读文本不久,教者便随意要求停下来,插入许多“出彩”环节,这些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二是学生所讨论的,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发现的问题,而是教者预设好的问题;三是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凭想象回答。一句话,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讨论、竞赛、辩论、表演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对课文的静心阅读。我认为自主阅读是合作、探究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这些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是处理好鼓励个性与准确评价的问题。授课中老师们都能做到不吝惜表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及时提出鼓励与表扬,“好”、“很好”、“非常好”等溢美之词贯穿课堂始终。但细细想来,学生的有些回答是存在知识性错误甚至价值观的错误,老师有必要及时指出。试想,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无原则的表扬,却忽略了知识的准确性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样的课堂只能是失败的课堂。比如有的学生在谈论克隆人的问题时说,我们可以让克隆人去打仗,战争结束后就将他们再杀掉,这样的观念是多么可怕啊,难道我们不应该立即加以引导吗?

三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读与说和写的关系。把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课根本不考虑阅读教学自身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就去追求所谓的“亮点”、“出彩”。试想,一堂没有安排预习的课,学生如果要解读文本,不读几遍能行吗?学生读一遍文本少则需要五六分钟,多则需要十多分钟,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

四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合理的拓展有利于挖掘课文的内涵,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合理”。那种脱离了文本,为了拓展而拓展的做法,特别是生硬的把文本往时事热点上拉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授课老师不约而同的都联系到了不久前的“玉树地震”,不可谓不牵强。

傻二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注意“便宜坊” “吆喝”“玻璃”“钳子”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感受傻二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方面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读中学写,学习本文通过衣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过去的时光,快乐的童年,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在作家魏巍的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他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在作者新凤霞眼中最使他难忘的是“傻二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傻二哥(板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说:为什么别人叫他“傻二哥”?傻二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生词认读,正音。

①出现易读错字词和易写错字词,指名学生读。

②重点指导:吆喝(yāohe)玻璃(bōli)便宜坊(biàn)

3、探讨:傻二哥乐于助人、热心肠„„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概括了傻二哥的形象:傻灵傻灵(灵:聪明,讲解傻灵傻灵)

结合课题及初读感知,明确傻二哥的“傻”即傻劲儿,并非呆板。

三、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4-6段,思考: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 ※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1).装束:一边观察插图

白布上衣,黑色裤子,这样的装束,可能大家觉得很普通,甚至很寒酸,但在当时,这样的装束已经算是很正规的了。老师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文中原来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

“他上街卖药糖,要穿上一套专用的行头〔行(xíng)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的穿戴。这里指服装。〕: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裤。挽着袖口,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用皮带套好的、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傻二哥在家里穿的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

问:你看到怎样一个傻二哥?理解“讲究”。(衣着讲究,对工作很认真。)看来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课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师:傻二哥卖药糖还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服呢!这样的装束显得很正规,很正式,这也是他吸引人来买药糖的一种做法。板书:穿着。这傻二哥傻不傻?是的,不仅不傻,还聪明着呢!

c、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在衣着上的讲究。分组读。d、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傻二哥在衣着上讲究,还在哪方面也讲究? 发型上也不含糊呢!男生读读这句话,读出他发型上的独特。

师:为了卖药糖还要特意梳妆打扮一番,偏分头,这可是在旧时的天津是最流行的发型呀!卖一个小小药糖,却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多么认真。心思如此巧妙。

e、对了,别忘了还有他那不可多得的玻璃瓶子呢!谁来读读这段内容?(师生合作读)

预设:大玻璃瓶子——从小灯泡体会到他的聪明,从钳子体会到他讲卫生,很有职业道德。师:傻二哥衣着讲究,发型讲究,甚至连大玻璃瓶都(师手指生说)——讲究不仅不傻,还处处表现出聪明劲,真是位有职业道德的小贩!

※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放在腰上,一手捂着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1)这一句描写的是什么?(吆喝前的准备)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很多动词)请大家一起把这些动词读一遍。这些动词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的用词多样性,将动作刻画的细致入微,傻二哥的傻劲呼之欲出。谁再来读一读?(个人读)

(2)你记住了这些动词吗?

课件出示:先是()腿,()胳膊,()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后腿();一手()在腰上,一手()着耳朵,这才放声()了。

师:真不错!不仅傻二哥吆喝的动作吸引人的眼球,更出色的是他有?(一副好嗓子),吆喝的时候像?(唱戏一样刚低音配合)你们想试试吗?现在,你就是傻二哥!谁愿意演一演傻二哥来卖药糖?(请同学们配合读,另一位学生来演)来,把吆喝声也加上去:一边出示吆喝的内容,一边播放吆喝声。

5)对学生们进行采访:小朋友,你站在一旁听了傻二哥的吆喝,会说什么?现在最想做什么?你呢?你呢?

师:这么多小朋友要买药糖,我终于知道傻二哥为什么吆喝前要做准备动作,为什么要编这么多夸药糖好的吆喝词了,你们知道吗?指名答。(原来他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像戏剧开幕时会敲锣打鼓一番以造声势,傻二哥可真灵啊!聪明着呢!)(板书聪明)他这么投入,表演天赋又那么高,难怪后来他还成了业余演员呢!

※比如绿色的,是薄荷的,有点凉味;金黄色的,是橘子的,有点橘子香味;大红色的,是红果的,有点山楂酸味„„

师:(生说师勾画)很亮的铜盖子,盖子打开一半(干净),真为顾客着想啊!发亮的小灯泡(夜里走到哪里,都是光彩照人,多吸引人啊!),请你读出来。五颜六色(品种多、红的、黄的、绿的·····)好看吧,读一读。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糖果?

师:傻二哥真是——聪明!再加上他可不是在一个地方卖药糖,他行走起来,那就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啊!这样一来,白天靠吆喝,晚上靠发亮的糖瓶,傻二哥的生意能不兴隆吗?

※小孩子买糖,经常是为了好看。买去了,想想不好,又来换红的,换绿的,绿的又换黄的,往往要换好几次。傻二哥都耐心对待,不嫌麻烦。

(1)读一读,抓住四个“换”,体会傻二哥的特点。

【预设:耐心;憨厚老实;聪明——知道如何感动顾客)换了又换,换了好几次,这无疑是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

(2)如果你是卖糖果的店家,你会同意顾客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吗?为什么?(3)为什么傻二哥愿意更换?

师:傻二哥为了大家的需求准备不同的药糖,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傻二哥就是靠着这一块,两块的药糖来养家糊口。

三、情感升华。

出示资料:(师配乐朗读)傻二哥家里很穷苦。他有一个寡妇妈妈,有三个弟弟。母亲给人家帮工当佣人,弟弟们就得由他照顾,他做买卖时,都要托邻居们照顾他的弟弟们。他每回卖药糖回来都不闲着,帮邻居修,装电灯,哪家有红白喜事,他就三街六巷着扫房刷浆,糊顶棚,糊窗户,下雪天扫道路,帮老人买菜,是院子里最能干的人,事事少不了他。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傻二哥?(穷而有志,勤劳,善良、有教心,乐观。)

就是这样一个傻二哥,他做事不投巧,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他的家那么困难还宁愿自己吃亏受累,也要让大家满意。就是傻二哥这股热心劲儿,所以作者新凤霞在事隔这么多年以后,还对傻二哥的印象如此深刻,插入《我为什么写傻二哥》。

课文学习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个傻字,包含了大家对他怎样的感情呢?(喜爱),你们喜欢他吗?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喜爱,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傻二哥!带着我们对傻二哥的欣赏和夸赞,再读课题——傻二哥!作者新凤霞为什么能把他写的如此形象生动,傻二哥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穿着去刻画人物形象。

四、小练笔。

1、认真观察班上一个同学,从他的外貌、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写一个小片断。

2、配乐,学生练笔,师巡视辅导。(每生课堂上只选取一方面进行描写即可,余下的课后再补充。)

五、总结。

听初中地理优质课汇报课体会 篇6

——地球与地图(地图的三要素)

自从工作来,一直都在上高中的课程,所以很多的区里面组织的初中地理教研活动都没有参加。但是今天,听说是汇报课,我想这堂课应该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课堂,因此,再忙,也值得去学习学习。

上课地点:十二中分校;上课老师:年轻的龚老师;上课内容:地图三要素

今天下午听完这一堂自己曾经上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因此听了这位老师不同的上法,有不一样的感受,另外听了很多资深老师对本堂课的评论与提出的建议,收获不少,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的术语的运用:地理教学中,在表述方面不仅要求语言精炼,而且在教学中掌握地理术语的使用,这一堂课中,讲述地图上方向的辨别,因此在课程讲述中,尽量使用方位词,而少使用上下左右的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方位的情景;初一地理还没有学习坐标,学生对坐标的理解较难,所以课堂上,指向标就是指向标,不是坐标,语言表述,教学用词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敬语的使用,是对学生的尊重。

2、起引导作用的板书:板书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四十分钟,学生不可能达到每分钟都高度集中,都有精神不集中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突然间反应不过来,课堂的进度到哪里了,或者说现在学习的是哪个内容,而板书就可以起到引导,提醒的作用。是一堂课知识的框架,知识的结构,有引导,总结的作用。

3、教学辅助作用的课件制作:多媒体不是黑板,它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黑板不能够完成的,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例如:动态的过程展示,视频的播放,不同地图的对比分析,地图中重点的表达、强调等;同时课件制作中,要有逻辑性,比如地图三要素中,一定要把三要素体现出来,例如:(1)、方向;(2)、比例尺、(3)、图例和注记,这样有总结的作用,学生学完就能感到地图有三个基本的要素。

4、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入,去一个新的学校,利用学校新环境的资源来作为引入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关注度,引入的语句精炼,并且要起到课堂提纲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听引入话题就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堂课应该学习什么;课堂教学环节中,各部分知识点的时间把握要分配得当,把握清楚;教学过程中的过度语言,过度情景一定要自然得体,体现出知识点间的联系是自然的,必然的;课堂结束的时候,布置作业才算得上是一堂完整的课堂。

5、教学激情与教学:教室在课堂上一定要充满激情地面对课堂,用阴阳顿挫的语言来提起学生的注意力与精神,用加重的口气来表达出一句话的重点、关键词。只要老师自己充满激情地对待课堂,学生大多也会充满激情。

一堂失败的优质课 篇7

今年5月18日, 市里举行了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 我有幸成为上课教师之一。为了能够上好这堂课, 我积极查找教学资料, 规划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语言, 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准备。

由于是借班上课, 授课学校的教师带我提前去了解学生的情况, 期间, 该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是市级的公开课, 全市的体育老师都会来的, 没有特殊情况下午的体育课谁也不能请假。李小璐留下, 其他同学解散!”他和李小璐小声地说了几句, 然后带着我向办公室走去。路上他介绍说:“这个班有49个学生, 她是女同学中个子最小的一个, 如果她不来上课刚好每排12人共48个人, 这样课的效果会更好!”面对这样的热情“帮助”, 我选择了默默接受。

下午, 我提前来到场地布置器材, 脑海里想着教学过程……铃声响起,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实到48人”, “李小璐真的没有来。”我心里暗暗地说。“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篮球的胸前传接球……”在简单的说明、导入后, 进行到准备活动环节——热身游戏。“啊, 好痛!”热身游戏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时, 突然, 一个女生双手抱着踝关节大叫着坐在了地上, 我马上跑过去, 一边询问她受伤的部位和受伤的情况, 一边扶她到场外。回到场地后我总在想, 这个游戏我已经在课堂上做过多次而且游戏本身不是太剧烈, 怎么会受伤呢?同时我又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乱想, 正在上公开课”。“真好玩, 我学会胸前传接球了!”一些学生高兴地喊了出来, 随着课的推进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当我扬起手擦额头的汗时, 看到对面教学楼的一个教室有个小脑袋正偷偷地向操场上张望, “这会不会是李小璐呀?”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过。“老师, 篮球除了胸前传接球外还有其他的传接方法吗?”几个篮球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满足现有教学内容而高声地问道。“当然有了!”撇开思绪的我来到他们当中说道:“还有头上传接球、反弹传接球等, 你们先练习一下, 然后再试验看还有哪些传接球方法。”……

当铃声再次响起时, 我来到受伤的女生身边。“老师, 对不起!”还没等我开口她就胆怯地说道:“今天中午下楼时我不小心把脚扭了, 没能坚持到你上完课!”“啊!”我很惊讶地问道:“你不是做游戏时受伤的, 我不是让见习生出列吗?”女生吃力地站起来, 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说了, 这堂课很重要, 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能请假!”我有些哭笑不得地问道:“你的脚没事吧?”“没事的, 我又不是娇小姐!”她一边一瘸一拐地走了两步一边继续说道:“李小璐比我还要惨, 喜欢的体育课不能上!”“那个是她吗?”我把手指向了那个小脑袋问道:“她真的很喜欢体育吗?”受伤女生一边向教学楼走一边说:“当然了, 她昨天知道要上公开课, 今天特意穿了双新运动鞋, 上课的时候她还不停地看我们呢!”听了她的话, 我的手无奈地在头上挠了挠, 心里涌起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二、案例反思

评课时, 看课教师有的说这堂课教学过程连贯、合理, 有的说笔者示范动作规范、到位……这次课由于自己的精心准备, 教学效果很不错, 应该说是一堂成功的优质课。但是, 喜欢体育课且身体健康的学生孤单单地坐在教室里, 受伤的学生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却站到了操场上, 这难道不是一堂课的失败所在吗?如果能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 再有上面看课教师的评价, 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课啊!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他们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确与后天的学习有关, 也与先天因素密切相连, 而先天因素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 就会造成部分学生获益, 使这些学生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另一些学生则可能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进而影响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问题学生”。这次课提醒了我们, “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语文优质课的反思 篇8

反思一:追求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成了如今的“示范课”、“优质课”的一道亮丽的标签。几乎形成了一种特性:优质课、示范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似乎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于是,不管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都要保证多媒体的成功亮相。 

1、淡化思维,求图画。 

在许多优质课上,多媒体成了图解课文的工具。教师总是踌躇满志地点击一下鼠标,美丽的图像便展现眼前,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叹“啊!”于是教师陶醉在这效果中,继续点击画面,学生继续惊叹。没有学生的思绪迸发,没有学生的心灵对话,没有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这道亮丽的标签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原本快意驰骋的心灵囿于多媒体这几张漂亮的画面之中,用动感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师生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都化为空谈。 

2、淡化传统,孤文本。 

语文的示范课、研讨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仑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有的一字没有;有的就是一个题目;有的就是一个词。似乎黑板上的字越少,这堂课就越精炼。黑板被冷落一旁,简直显得有点多余。分析课文时,教师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或语段制作于课件之中,再配上美仑美奂的图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悟、体验。可怜的课文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但殊不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精彩的句子一离开它的语言环境,就色彩顿失,语言魅力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完全游离于课文之外,如此怎能成功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多媒体的兼容性虽大,但又怎能“兼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的魅力是无从抹杀的。使用得当,它能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的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杨再隋先生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反思二:淡化工具,假人文 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学习、思维的工具,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言文字训练”似乎已成为一个禁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一不小心又步入“歧途”。靜观现在的语文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悟”,一句出现频率很高的问句——“你悟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教师们晗首微笑,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和谐,开放,似乎充满着人文内涵。然而我们在陶醉自得时却分明忽略了,孩子们在动口的同时冷落了用笔,在动脑的同时冷落了用手。在许多公开课上(甚至是低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节课孩子们只是读读、背背、想想、说说,却无情地将写写、练练、做做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此本末倒置,失却了语文基础支撑的人文关怀无异于空中楼阁,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这里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地搞了好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让人痛心疾首,好端端的文章被肢解,被散装成“零件”,这是过度追求“工具性”的后果。而如今,我们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教师应该使“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熏陶”并驾齐驱,准确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尺度,才能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上应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不同年级的要求应不同,不同教学单位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重点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此时“工具性”的比重应大于“人文性”。只有这个时期工具性的“厚积”,才有高年级人文感悟的“薄发”。又如,诗歌,散文或一些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人文性”是重点,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体会;而在说明文等的教学时,应着重于一些技能的养成,而不必进行牵强的人文熏陶。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嬉,化静为动,知与情合一,教与学统一。 

上一篇:各年级必背古诗下一篇:腊八节作文600字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