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推荐7篇)
兰
盾
2016年11月3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人教版必修2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见识高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熠熠生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研究了《兰亭集序》之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独特观点,我对这篇亘古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找准感情线,重视连接点。
纵观《兰亭集序》全篇,王羲之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全文按照“乐——痛——悲”的感情线来行文,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由平静到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依据“乐——痛——悲”的感情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在5班上时,学生找的字有“畅叙幽情、乐、欣„„”;在28班上课时,有四位同学分别找了5个字“乐、欣、快、痛、悲”。5班上课时我只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乐——痛——悲”这三个字,而28的学生找出的字,让我发现了为什么学生找的字偏离了我的问题,因为这些字都也是作者的感情,只不过每个字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而已。
由此,我还发现,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概括为“平静——激荡——平静”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好与“乐——痛——悲”表达的感情程度上是一致的。作者在兰亭一觞一咏,周围映带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景,这些都让他感觉快乐,这时的快乐是相对较平静的。接着,作者想到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厌倦。以前喜欢的事情,转眼间就成为过去,时间消逝的是多么快,人生又是多么的无常!死和生都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啊!由此作者感到了“痛”,感情在此时升到了最高点,也最为激荡!但慢慢的,作者有平静了下来,表明自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深入的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至此,作者的激荡的“痛”依然转化为了平静的“悲”,他于是著文章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任,以启示后人。
在课上发现了这点后,我就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学生找的字。“欣、快”也是快乐的感情,而它们所处的位置在“乐”和“痛”之间,所以它们起的作用是过渡,从1、2段感情的总结字“乐”转到了3段感情的总结字“痛”,正是因为有了“欣、快”等字,才使得“乐”与“痛”的衔接转化自然流畅,浑然不觉中就由“信可乐也”转到了“岂不痛哉”!
由这节课我总结出,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教师不应该武断的予以否定,就像我在5班上第一节课时那样,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找这个字,也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先明白学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最准确、最完美的答案。就本课而言,就是要在找出感情线的同时,不忘关注感情间的连接点。
二、多角度欣赏美景。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一句,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美不胜收。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时,首先是从“映带”这一词出发的。我在学生的翻译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映带”的翻译不准确,所以课上首先明确了“映带”的意思:辉映,围绕。我接着提问:“是什么辉映了什么?”学生都轻松的答出:“溪流辉映了兰亭。”我又问:“辉映是光辉映照的意思,那么,溪流有什么光辉来映照兰亭呢?”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就比较散乱了。后来,经过我的逐步引导与学生的思维结果,我和学生共同得出的结论是:“清”和“激”,可以看出水是既清澈又湍急的,那么这样的水的颜色,清澈时是透明,湍急时是白嫩的;“左右”看出水的曲折蜿蜒,水在曲曲折折的流淌不息,那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的幽静氛围中,就可以清晰的听到水流的声音,这样干净纯洁的水流,它的声音肯定是叮咚作响,悦耳动听,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一静谧深沉的环境增添了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总结起来,水的光辉就从三个角度得出——颜色、形态、声音,再加上想象,水就营造出了富有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的氛围。
学生在翻译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以为”,学生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大都翻译为“认为”或“作为”,其实它是一个介宾短语,省略了宾语“之”,完整的意思应为“以之为”意思是“把它作为”。这里的“之”,与后一句中的“其”都是代指从溪水中引出的水流。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句的含义。纵观这句话,作者用并列的三个四字词语来言简意赅的概括了兰亭的景物,后面的三个小句都是围绕“清流激湍”来写的;作者意在描写两幅画面,一幅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一幅静谧幽深的图画,一幅是“清流激湍”这样一幅愉悦欢快的图画,这三组景物虽然是并列关系,但是作者又用一个“又”字将两副图画巧妙的隔开,就创造了动静结合、绿白相见的效果。
对这句话的赏析,既有从写作手法出发的思考,又有从行文结构延伸的探究,之所以这样细致的赏析,我是想借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管是在文言文中还是现代文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理解主题。
本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要前两段来说相对难一些,为了使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更为了使学生能切实理解3、4段的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所以,在分析相关语句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在讲到第三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一句时,5班的一位男生说到,这学期他从栋梁班被调到了对比班,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十分糟糕,很不愿意到这个班来;但是现在,在5班已经生活了半个学期,自己的心情早已发生了变化,现在觉得5班是个特别好的集体,每天都很开心。这也许就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所要传达的感情吧,人的感情总是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的。5班还有一位男生说,他昨晚在宿舍泡了一碗泡面,等他出去了一趟,再回来,泡面竟然没了!真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啊!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事例虽然不是那么的贴切,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恰当的。相比,28班一位男生的例子就要更恰当些:他小时候家在农村,一放学就在自家的后山上无忧无虑的各种玩耍;一次,他独自一人在山上玩时,突然看见了一个人,他的样子跟电视上的日本鬼子特别像,吓得他转身就跑回家。结果回到家才知道,那人是爸爸的同学。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天都忙于学习,每天累的眼睛都睁不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了。第四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再理解了这一句的字面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后,学生都争相发言,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都和作者王羲之的看法是一致的。生和死不是一样的,因为活着可以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情,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要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要做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活着才有价值。我给学生也讲了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刚刚发生了一场车祸,夫妻二人因为酒后驾车,追尾一辆大车,造成男死女伤的严重后果,留下了一个不足四岁的孩子,对自己和家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算的,而这类短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们如果活着,那么一家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短命和长寿怎么能一样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并且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不要让自己将死之时留下太多的悔恨。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两段后,我能感到学生都真正理解了文意,都对主题有了很深的感悟,对生与死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
初次教学:
第一次教学,我以鹅为教学主线导入:先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诵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咏鹅》 ,游览浙江绍兴的兰亭“鹅池”,进而了解“书圣”,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 ,七岁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正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字体雄奇多变,为历代书法家崇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 鹅全身洁白如雪,象征高洁! 行走时昂首阔步,有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鹅的叫声高拔入云。王羲之筑池养鹅,仔细地观察鹅,从鹅颈的伸屈宛转之中,体悟结体变化和运笔的道理,外柔内刚,从鹅的叫声和神态上受到的启发,融入他的书法创作中。在课件中展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创作的内容。师生赏析互动,感悟《兰亭序》的艺术风格。分析有代表性的字( 林) :其横、竖、撇、点、捺,注重提按顿挫,非常精到,还巧妙地运用了露锋、藏锋、牵丝引带。《兰亭序》中的字用笔细腻精到,其结构也是灵活多变,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构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 绝不重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 ,学生通过分析、了解“之”字 ,临写自己喜欢的“之”字 ,体验行书的变化趣味。
初次反思:
走进《兰亭序》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作《兰亭序》 的艺术特点。感悟行书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学会行书用笔的基本方法。通过欣赏、体验、探索、游戏练习等教学活动,尝试用行书的基本技法书写“之”字,充分体验行书的独特趣味。在体验、探索、游戏中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独特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设计以学生喜欢的鹅为中心,结合王羲之爱鹅成痴这一典故,引导学生了解王羲之为何对鹅情有独钟 ,一说其性情洒脱,与白鹅的纯洁悠然有相通之处。一说鹅项婉转自如,外柔内刚,尤其结合“之”字的分析 ,结合鹅的造型、动态、 神态 , 对学生临写其作品很有启发。
再次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兰亭序的书法特色, 感受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课前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原大的兰亭序高清影印本,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它、感悟它、走进它。过程如下:
一、作品导入
教师与学生亲切交谈,展示书法名作《兰亭序》。
二、说兰亭
了解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作《兰亭序》。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七岁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影响深远,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进《兰亭序》。
三、走进《 兰亭序》
1.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
教师出示《兰亭序》摹本。讲解《 兰亭序》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文章的内容。
感受《兰亭序》的章法、布局变化之美。
2.读兰亭,领悟笔法字形之美
教师讲解《兰亭序》中字的笔法变化,让学生了解牵丝引带、露锋、藏锋的特点,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感悟《兰亭序》的细腻笔法,并了解《兰亭序》灵活多变的字形。具体欣赏、分析二十个“ 之”字 , 从字的形态、字的笔画、 结合鹅的形态拓展 学生的想 象力。教师示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临写自己喜欢的“之”字相互点评。
四、情感升华
千百年来,《兰亭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晋唐心印”,希望同学们也能与《兰亭序》心心相印,将祖国的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学生在这次的走进《兰亭序》学习中热情高涨,越写越精彩,对学习书法充满了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反思:
再次教学的效果是令人感到满意的,通过反复的思考、修改我执教的走进《兰亭序》一课荣获无锡市小学教师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我觉得在这次教学中学生精彩的临写源于有效的赏析:
1.在比较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书法是视觉造型艺术,书法教学中通过比较赏析,使学生赏析作品的眼光更敏锐、更准确。通过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兰亭序》不仅文章写得美,字更美! 课件同时出示行书《兰亭序》与楷书作品,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楷书中的字写得很匀称,排列很整齐而《兰亭序》中的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字的大小得体,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一行的字顾盼生情,摇曳多姿。比较地赏析提高了学生对《兰亭序》这一行书作品章法、布局的了解。
2.在整体结合局部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正确认识赏析作品叫整体赏析,局部赏析也称分解赏析,就是对作品、字体的各个细部进行赏析。其着眼点在于有重点地精细地了解作品的某些局部乃至局部的特征。整体结合局部赏析是书法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最主要的赏析方法,在教学中我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高清原大《兰亭序》 ,详细讲解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赏析《兰亭序》的章法,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字的形体结构、字的用笔方法,整体结合局部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兰亭序》有了全面、细致 、深入的了解 ,为临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审美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赏析,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审美知觉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体验各种形式美法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赏兰亭序,感受章法之美、字形之美、笔法之美。引导学生通过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通过读兰亭,感悟文道美、笔法字形之美。着重分析“茂”字“之外”了解这种笔法叫做牵丝引带。 牵丝引带在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作品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在行笔中,由于书写的速度、提按产生的轻重变化,使得牵丝引带千变万化。再仔细分析在笔画与笔画的牵丝之间,起笔和收笔有什么特征。从而了解露锋、藏锋,露锋给人感觉神采飞扬,藏锋给人感觉圆润含蓄。
《兰亭序》中的字 ,巧妙地运用了牵丝引带、露锋、藏锋的笔法笔法细腻、精到;不仅笔法细腻,字形也是灵活多变。二十个“之”字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工整、稳重,有的灵动飘逸,有的瘦瘦的、胖胖的,有的圆头圆脑,有的方头方尾,分析点画的灵动之美,审美地赏析感悟“之”字千变万化之美! 使学生既感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美又领悟到了书法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和美点赏析揉成一体,回归语文本真,将听、说、读、写融为一炉,在文本的挖掘中,品位作者浓郁的情感变化和深重的生命意识。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阅历较浅,加上时代的差异和对文言的畏惧,很难理解和感悟文中王羲之时代的生存意义和精神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必须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活动,在立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诵读、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重点品味文本语言美和意蕴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师:下面我们来读两遍题目:(1)如果要读出题目的节奏,怎样读?
(生读)
师:(2)如果要强调文体,哪个字要读重?
(生读)
(在和学生的探讨中,把握“兰亭集”和“序”)
师:据晋书记载,它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作的序文。这篇序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其中的美需要我们静心品味和咀嚼。下面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二、诵读品味
1.整体感知。教师泛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师:诵读是感知文言最好的办法。下面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把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和大家交流。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在文中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字填在空格处进行评价。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ppt展示)
2.字词理解。(ppt展示)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作者情感在文中的变化,我们先来积累几个重点字词。课前老师已经给加点的字做了解释,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看老师的解释有没有问题?
茂林修竹 长
况修短随化 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 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 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 ……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来,兴致
3.翻译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这三个句子的翻译。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我们翻译文言语段,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更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师: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王羲之笔下文字无一不是他情感和心理的折射。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自然段。
三、美点赏读
1.赏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兰亭盛会,下面请你以一个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下面的活动记录。(用原文句子回答)
(1)活动记录,相得益彰
(ppt展示)
活动时间:永和九年?摇暮春之初
活动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活动环境:崇山峻岭?摇茂林修竹?摇清流急湍
活动天气:天朗气清?摇惠风和畅
参会人物:群贤毕至?摇少长咸集
活动盛况:列坐其次?摇一觞一咏?摇畅叙幽情
活动内容:修禊事也
人们心情:信可乐也
师:美文若能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情趣。现请同学们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
(2)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仿写练习,动手动脑
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师: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ppt展示)
兰亭之乐乐在(茂林修竹崇山峻岭)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 )的( )
师:从同学们的仿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那么,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请齐读以下句子思考。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t展示)
从刚才的诵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乐“都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在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快乐。他不能使人内心获得持久的、永恒的快乐,那他是什么心情?
2.赏读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诵读是与作者进行对话,让我们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诵读,注意把语气。思考:作者因何而痛?痛在什么问题思考而生的感慨?(死生)
(1)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问题探究,深度品读
通过诵读,请问作者因何而痛?(ppt展示)
一痛俯仰一世 (生命短暂)
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光阴易逝)
三痛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无常)
四痛情随事迁 (美好消逝)
师:王羲之痛惜生命短暂、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更痛惜人生的生和死,他写此文就是为了规劝人们不要虚度光阴,积极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3.赏读第四段,悟兰亭之“悲”
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上的痛是一己之悲痛,还是一个时代的悲痛,带着这种理解,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体会王羲之因何而“悲”?
(1)仿写练习,动手动脑。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悲,悲在( )(ppt展示)
(2)探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正含义。(ppt展示)
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著名的文人、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
品读文字,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执着。
课堂小结:
一次普通的集会,王羲之生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的教诲,激励我们强健精神体魄,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ppt展示)
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
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我喜欢书法,尽管我写的字不怎么样。好几年前,我家里就有了《兰亭集序》的字帖,我还前前后后临摹了很长一段时间。《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兰亭集序》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教学《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二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课堂上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说明】
1.语文味浓郁。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哲学课,也不能上成历史课。①重视诵读,体现语文特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朱熹的读书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今天的课堂虽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但基本思想是可以应用的。
②重视体验作者情感,也是语文味的体现。情感是创作的生命,《毛诗》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
2.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不可成为一句口号。我在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文言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合作解决。因为:第一,第二段难度较大,但课下注释很详细;第二,本课中没有新的文言现象出现。
②在课文品读方面,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和合作探究的时间。课文理解难度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是很难把握的。
③问题设计既有探究的价值,又难度适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
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3.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走近王羲之。
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放映幻灯片,出示故事内容:晋代的大士族郗(X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请一个学生用讲故事的口气来读。
师:大家知道这个东床坦腹的人是谁吗?
大多数学生先是说不知道。既而恍然明白过来:王羲之。
师:王羲之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齐:东晋。
师:大家会写这个“羲”字吗?
(请一个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
师:从这则逸事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性情有什么特点?
生齐:潇洒、旷达、不拘小节。
师:对,人人都说字如其人,王羲之的字也恰如他潇洒不拘的性情。在我们学校初中部教学楼中厅的墙上就刻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字绝对如人们所赞扬的一样„„
生齐: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师:大家的知识很丰富,非常好!王羲之的书法出色,人所共知;其实他的诗文也很出色。《兰亭集序》名传天下,是“书因文增彩,文以书传世”(放幻灯片,出示这句话),书、文缺一不可。我们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不是为了欣赏书法,而是为了领略他“文”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前文)
三.听诵读,认准字音。
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不仅可以掌握字音,还可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现在我们先来听。
(教师放名家朗读。)
师:名家朗读,读音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大家认真听!
听完后,师:大家有没有听出读音的错误?
生1:第一段第四行“清流激湍”的“激”读成了“jí”,第二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的“趣”应读作“qū”,读成了“qǔ”。
师:听得很仔细,并且说明了错误的具体位置,很好!
生2:最后一段第三行,“悲夫”的“夫”应读作“fú”,她读成了“fū”。
生3:她还出了一个非常不该的错误,将第一段第二行“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之”字错读为“zhì”。
师:这两位同学听得简直是太仔细了,让老师万分敬佩!
四.自读,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
师:纠正了字音,请同学们出声朗读一遍,一定要读准字音。同时画出有疑问的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小组交流商讨解决。
过了五分钟。
师:有小组解决不了的吗?请举手。
生1:“丝竹管弦之盛”课下注释解释的是“演奏音乐的热闹”,我觉得看作定语后置句更好,译为“热闹的音乐”不是更好吗?
师:敢于否定课本,很好。你先看看这个句子是否符合定语后置的形式?
生1:符合。《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不就是这种形式吗?
师:“丝竹管弦”使用了什么修辞?
生1:借代,用部分来代整体。
师:那到底是代指音乐还是乐器?
生1:代乐器。
师:那么,“盛”还是作本义“多”讲更合理,这个句子就译为“很多乐器”,可以看作定语后置句。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丝竹管弦”不是按借代处理的,而是看作了词类活用„„
这个学生反应很快:是名词用作动词,“用丝竹管弦演奏音乐”!
师:你太聪明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了!
师:好,现在我们来读第二遍,速读课文,找出每段中明确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
五.反复吟咏,品味作者情感
师: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一起回答!第一段中是?
生齐:乐!
师:第二段?
生齐:痛!
师:第三段?
生齐:悲!
(学生回答时,对应在幻灯片上出现:乐痛悲。并在幻灯片上对应出现微笑的脸、伤感的脸、流泪的脸,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走近王羲之,乐王羲之之所乐,痛„„
学生一起接嘴:痛王羲之之所痛,悲王羲之之所悲!
师:请大家有感情诵读课文,分段赏析。
读第一段,品乐,思考:兰亭集会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读第二段,品痛,思考:①到底为何而痛?②由乐转痛是不是太突兀了?
读第三段,品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读、独立思考5分钟,讨论3分钟。
(幻灯片展示以上问题)
五分钟后,师:现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到小组了解情况。
1.品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品味。先品味乐(板书“乐”),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生1:景色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师板书:景色优美。)喝酒作诗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章法,先总结,再说明在文中的依据,非常好!能不能把“喝酒作诗叙幽情”也概括为四个字呢?
生2:觞咏怡情
师:很好,也可选用文中的词,觞咏畅叙。还有可乐的事吗?
教师板书:觞咏怡情
生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宜人之乐。还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游目骋怀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也应是一乐吧?概括为贤士集会之乐。
(师板书:天气宜人、游目骋怀、贤士集会)
生3: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宴会的评价是: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是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指贤主、嘉宾。兰亭集会也是一样不缺。
师惊喜万分,连忙板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
师:太了不起了!理解得太到位了!知识太丰富了!兰亭集会和滕王阁盛筵一样,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完美盛筵!我一起来体验一下兰亭集会的完美吧!
师生共:“良辰”就是“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就是“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赏心”就是“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乐事”就是“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贤主嘉宾”就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真是太完美太难得了,能不乐吗?让我们带着激动和快乐再次品读这难得的盛筵吧!自己有感情诵读第一段。
学生诵读。
师:谁愿意用声音来表达一下你所感染的快乐?
一学生朗诵,大家鼓掌。
2.品痛
师:第一段结尾还是“信可乐也”,完全沉浸在欢乐里,第二段就慨叹人生短暂“岂不痛哉”,到底为何而痛?(板书:痛)
生1: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教师板书这八个字)
师:太了不起了!文中体现这一点的是哪些句子?
生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师:由快乐的顶端转为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伤痛,是不是太突兀,太造作了? 生1: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写序之时,必已是宴会之尾声,由离散引起对快乐短促的慨叹,进而引起对生命短暂的伤感,水到渠成,流畅自然。
学生鼓掌。
生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过渡句,非常自然地由快乐过渡到了伤感。“人之相处”上承
第一段人与人聚会的快乐,“俯仰一世”说明快乐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引发伤感。
师:这两位同学理解得太透彻了!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也很深刻。现在就带着对生命无法把握的慨叹再次深深体味一下王羲之的“痛”吧!出声有感情诵读这一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
3.品悲
师:由乐转痛,是转折;由痛转悲,是递进。“悲”比“痛”更深,更重,更彻骨。王羲之因何而悲?(板书:悲)
生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今之视昔”如果觉得快乐,那么“后之视今”也应该是快乐的,何来“悲”? 生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今之视昔,今人和古人同悲。那么后之视今,后人与今人同悲。这就比因个人生命无法把握的“痛”更深更广了。
师:今人、昔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板书:由己悲人,千古同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就带着浓浓的弥漫千古的悲情,来齐读最后一段吧!
学生动情齐读。
师:本来抒情性文字不适合齐读,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出色。来为我们班的全体同学鼓个掌吧!
学生高兴鼓掌。
师:这也同时说明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永远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强烈的伤感。确实是千古同悲。
六.小结全文,点明积极意义。
师: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酿成千古同悲的浓浓悲情。
师:但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正因为理解了生命的必然,才会珍惜生命,努力作为。正如史铁生在想通了死的必然后,决定像园子里的生命一样活出自己的风采。
师: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背诵
师:这样的千古名篇背不过实在太可惜了,带着王羲之带给我们的人生的乐与悲,背诵课文!本节课至少应背过一段,可以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一段,先背过。背过一段以后,就把手举起来。好,现在开始!
(3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
(教师点了第一个举手的学生)
师:你背的哪一段?
生1:最后一段。
(学生背)
(同学们鼓掌)
生2:老师,我全文都背过了。
师:好,展示一下。
(这个学生背得很流畅。同学们使劲鼓掌)
师:她一定是预习得非常充分!我看到大家基本上背诵的都是第一段,大家来齐背第一段吧!背其他段的,可以读。永和九年——开始!
(学生齐背,大多数学生都背过了)
八.布置作业
师:布置作业。第一,摘录文中含有“所”的句子,结合学过的文言文,整理归纳“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写到作业本上。第二,仿写训练。就一个活动或一处景物生发感慨。不少于300字。目的训练思维的深度,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写到作业本上。(同时幻灯片展示作业)
【教学反思】
基本上实现了预想,这是可喜的地方。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 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 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 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 配乐诵读。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诵读要求:①语速的 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 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 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 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 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 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 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贤人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真乃 人生一大乐事也。(板书:景美——人贤——事雅)我记得丘迟的《与陈伯之 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人同写暮春江 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 幽静。 生:丘迟笔下的春景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样的 色彩。 生:我认为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师:非常好!一个是活泼,富有生机,另一个是超凡脱俗,美景配贤人真 是“信可乐也”。那第二段中又“痛”在何处?请先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 的语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 迁。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 化,终期于尽。”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师:(板书: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 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生:《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 之有数。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同学们的古典诗词功底大有长进了,非常好!确实这样,人类从古至 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 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请找一 找。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 “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 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 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 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 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有没有区 别? 生: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的是较为积极的,因 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生:范仲淹确是较为积极的,《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为佐证。
师:引用非常精当。那么在那样的里,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 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生:不能,因为那时的现实太残酷,太黑暗了! [点评:由文内而文外,从具体到抽象,显学生知识面之广。此为群体三次 亮相。] 师:那到底是个怎样的呢?(投影显示)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极为严酷、急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 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 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 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 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如曹操 在《短歌行》中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鲍照 在《拟行路难》:“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也因为此,有人说 流露出了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等为 证。那么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最后一段分析。 (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第三段中写道:“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可见,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极的。因为第三段中还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 “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 身书法上的成就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众生鼓掌) 师:太棒了!是啊!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 短”的无奈,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 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 的美丽”。 (板书:否定老庄——肯定人生) 生:原来如此!
师: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 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人物,谈谈你是怎样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多做一些事情,不断拓 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生: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想就是 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吧!我们青年人就应该积极进取,做阳光的、朝气 蓬勃的新一代!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结合人物来谈一谈? 生:曹操曾经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 最终成为了乱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经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终成为 了一代诗仙。
师:是啊!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 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 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板书: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课后请就文中最触动你心弦的一句话谈谈你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写一则 300 字左右的随笔。 下课! 如何营造一堂语文课的焦点和亮点,怎样打造一堂语文课的看点和卖点, 杨莹老师此节课作了较好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群体亮相,充分展示自 己的魅力,而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此为一。二是打破今天一些 教师倾向于人文性而轻忽工具性的藩篱,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和谐地统一 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在对文本的探幽发微的进行中 受到理的启迪和情的熏染。三是将读、说、写有机结合,既突破语文的传统, 又把文、情、理较好地结合为一炉,体现了“知识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之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交流,为学生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那么,对于这两篇文章深奥的主题思想,我想,教师如果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究质疑解疑的技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我教学《赤壁赋》时,许多学生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他们问:作者写了“一世之雄”的曹孟德、“渺沧海之一粟”的自我、“挟飞仙”“抱明月”的愿望、“逝者如斯”的江水、“盈虚如彼”的月亮、“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为了抒发什么情感?阐发什么人生道理?对于学生的疑问,我采用探究式的方法一步步解疑。解疑之前,我通过巧妙的质疑,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难点。我先针对课文的第三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客泛舟赤壁,吹着洞箫,箫声悲戚,引发万千感慨,他会想到谁呢?(2)客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他发出什么感叹呢?(3)客在发出“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时,抒发了什么情感?(4)客抒发“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情感后,他又希望得到什么?(5)客希望得到“生命的永恒,并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在现实中他能得到吗?客知道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悲伤愁苦。其实,客所思正是苏子所想,客之悲正是苏子之愁。学生在我的质疑和自己的思考探究中,一步步地突破难点。
我又针对第四段提出几个问题:(1)苏轼用什么方式来宽慰“客者”?(2)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宽慰“客者”,想传达出什么意思?(3)苏轼提出“大自然的变与不变,永恒与短暂,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后,又引发出什么人生的道理呢?(4)苏轼引发了“人与自然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一代代生生不息”的道理,体现他怎样的人生态度?(5)除了“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积极的人生态度外,还有消极的一面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无奈”“自慰”等消极的态度。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赤壁赋》三、四段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既有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悲观的感叹,又有热爱自然,随缘自适,尽情享受生活的豁达与乐观。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的三、四段,思想内容同样是晦涩难懂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也是采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来指导教学的。比如文章的第三段:(1)作者罗列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几种生活方式?(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2)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于“趣舍”、“静噪”不同,其实是指由于人的情趣、爱好、性格的不同)(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些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什么东西呢?(老之将至、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作者引用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除了表达悲痛之情外,还有什么用意呢?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层层追问,学生明白作者思考的是:人不能沉迷于美好的留恋,人不能永葆自己的青春,人生短暂,人心烦苦,人们何不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珍惜拥有,眷恋生活呢?
对于文章的第四段,我这样设疑:(1)作者是怎样看待生死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作者提出这样的生死观是为了强调什么?(生死有别、长寿短命有别)(3)作者通过这样的生死观探求生命的何种意义?很显然,作者是在阐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每一个人可以让自己活得更精彩。作者针砭时弊,对当代人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净无为,空谈玄理,不做实事的做法进行批评,告诉世人,要热爱生活,有所追求。作者仿佛在说:我追求的是书法,你们追求什么呢?你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作者钻研书法,勤于诗文,成为一代名家,其实也给世人树立一个榜样。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才说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要给予肯定。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质疑解疑的技巧,在课堂上就会驾轻就熟。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阅读生疑,到教师的技巧化的质疑,再到学生的自主精思破疑,学生的探究意识会得到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主题思想深奥的文言文时,如果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那么,突破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易如反掌。
摘要: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 不仅文言字词艰深, 而且主题思想深奥,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 通过巧妙的质疑, 学生的合作探究, 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 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赤壁赋》,《兰亭集序》,主题思想,探究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5.
[3]李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五点做法.语文教学通讯, 2005.9.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01-16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06-29
兰亭集序书法教学03-07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03-24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09-14
《兰亭集序》阅读教学设计11-22
《兰亭集序》的教学练习题10-27
兰亭集序(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1
《兰亭集序》的兰亭来龙去脉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