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练习题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素养练习题

人文素养练习题 篇1

闻堰镇小 许金海 素养,也称修养,属于道德的范畴。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文明程度。

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他们很少为自己的权、名、利而发愁、沮丧、忧虑,甚至奔波、忙碌。他们安分地坚守着自己平平凡凡的工作,陶然于自己清清淡淡的生活,因而,教书育人的繁杂工作他们做得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忙碌而有条理,沉着而有节奏,清贫而又充实。这种平和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就自然会感染着学生,师生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能给一所学校带来团结,带来智慧,带来创新,尤其是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确是一种博大的教育资源。让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他们谈吐文明,兴趣广泛,平易近人。他们有着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的情趣,追求着较高的生活和工作的品位,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们始终以自己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工作的热情,涨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他们尊重同事,关爱学生,体谅领导,善待家长„„因而他们也必然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这样的教师,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很有人缘,走到哪里,都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豁达自信,敢于创新。他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充满了自信,面对工作的困难能沉着地应对,遇到工作的挫折能坦然地处之。他们敢于跨越教育的陈规陋习,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改革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学校的教育发展,实在离不开这样的教师„„

一、职业价值

建构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培养和谐发展人的基本方式便是教育。教师自身素养是否和谐,对于学生素养是否和谐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现代教师整体素

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这种传统虽经现代化观念的洗礼,依然没有动摇其根基。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从严治教”,家长要孩子“听话”的训诫,都在强化着教师的专制权威,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奴性,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媒体已经披露的教师给学生脸上刺字、逼迫学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极端的例子.在这些极端的例子背后,还有大量的司空见惯的有损学生人格、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罚站、罚做作业、停课之类的处罚,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跑动和大声讲话的校规,比如逼迫学生在周六、周日上课的措施,这些现象还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还是“为学生好”。

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诚然,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校的规章,班级的制度,是学生团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必须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学生组织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即使学校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许是“为学生好”,但也必须获得学生的“现场认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时代流行用语,展示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人文素养练习题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人文素养教育

近年来,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 人文素养教育建设反而显得落后,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之后, 各种学科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些挑战与机遇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绝不能再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 还要培养承担社会职能的全面人才,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才, 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应从提高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师德建设不单纯是个人的品质问题, 它关系到一代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未来。但是, 历经时代的变迁,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逐步地世俗化, 这种趋势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分子, 固守人文精神境界, 追求心灵之寄托, 而日益疏于自身的修为, 在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缺失。

1. 转变观念, 坚持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并重。

应该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不能单纯地以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的标准, 专业技能也并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而应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可以通过鼓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也可以设立人文素养教育先进奖, 获奖教师在考评、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等。除此之外, 各高职院校还可统一设置人文素养类课程, 根据情况, 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 突出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特点, 使高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2. 以专业课为依托,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目前,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其实, 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 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 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 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 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 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 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 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 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 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 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 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 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 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4. 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一言一行, 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 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 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 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 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 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 重视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学会学习, 善于读书, 研修人文经典, 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 提高文化底蕴, 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 潜心钻研, 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 教学上,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 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 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 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 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性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 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性功能, 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 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 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 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 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 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 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 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 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 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 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 (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 、行为文化 (校风、教风、班风) 、制度文化 (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 、精神文化 (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 。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 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

只有从制度上给予促进和保障,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 应该对人文类课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目前各所高校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考评体制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 而且多以开卷或老师划定范围形式, 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 它既不是选择题, 也不是问答题, 这种考评体制显然难以真正地评估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考评机制既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又可以自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 对学生人文课程的评价, 不仅只停留在考核其掌握或接受人文课程的程度, 还应把学生的实际行为等纳入进考评体制中。这一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2) 考评应将平时表现占到一个重要位置, 改变单纯的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 单纯地看书, 到课程结束的时候, 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 所以应该将平时表现纳入考评机制, 比如课堂上的回答问题, 欣赏某部作品后的感受, 对某一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论等; (3) 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位的, 不应将其量化、细化、固定化、程序化和模式化, 比如可以以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艺术表演、知识竞赛等的表现作为标准, 考评也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考核,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 考核和评价更应体现人文关怀, 不应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比如上课方式既可以必修, 也可以是选修或辅修, 考试方式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实践活动, 最终的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

总而言之,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应该是厚重丰满的, 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都应从教师身上得到彰显和传播, 人文精神的博大和美好也应从教师身上得以展示与演绎。社会和高职院校应该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制度保障, 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弘扬人文精神, 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平.高职生应努力提高人文素养[A]//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1.

[2]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 (30) .

[3]王珍.职业教育要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02) .

[4]单铭磊, 袁宇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7) .

[5]沈汉达.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职教论坛, 2008, (17) .

[6]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7]范格劫.论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8]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曲宏明.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的精神——献给教师节的思考[J], 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03) .

人文素养练习题 篇3

关键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1-02

不敢说自己为教师这一行业奉献了多少力量,但至少我可以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十分热爱我的职业;不敢说自己教育出了多少学生,但至少我也可用自信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关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事实上我从选择教师这一行业起,是带着深深的热爱和满满的期待,热爱教师育人的性质,期待自我兴趣在这一岗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倦怠、疲惫的时候,特别是当确定教师成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后,碰到磕碰便会感到一阵阵挫败感,甚至有时对教师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个时候便亟需外界的精神粮食给自己一正面能量,时不时鼓励自己,走出时而的阴霾。

一、《教师人文读本》的人文意义

《教师人文读本》是很好的心灵鸡汤,它从不同的侧面给与了我教师意义的启示,比如丛书的上册以爱为主题,爱是一切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从事教学活动要时刻秉承一颗爱人的心,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事业、生活等的热爱,让自己时刻对生活充满热情。通过爱自己建立了对生活热情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爱他人,包括学生、同事等等,这是一个爱意传递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每当自己在教学上受到阻滞,我会想想读本上册给我们传达的精神,用爱的情感为自己加油打气,伴我度过心情阴霾。《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一文就从另一个侧面探讨了爱,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是否缺失了爱的时候,最重要的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交谈,是教师人文修养的起点。

丛书的中册以人文观念为主要内容,人文观念包括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观念和学术观念可以在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在目前学术风气比较浮躁的大背景下,不免让人对教学活动工业产生一阵阵的浮躁感,找点闲暇,读《教师人文读本》中的一两页书,会让我浮躁的心情得到宁静,进而开始有条理的思考教学活动的意义,探索出怎样才能以正确的学术观念对待教学活动。比如《以学生为镜》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要经常以学生作为自己的明镜,在明镜中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确定,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完善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学生之于教师的意义,教师需要不断读书以丰富自己,学生就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一面清澈的镜子,不同的学生构成了多彩的世界,可以让我在不断品味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下册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里面的一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生与死的意义、人生与宇宙的存在感、现实与历史的比较等等这些哲学上的问题,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在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寻出正确、完整的答案,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纠结,于是不断的对这些答案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使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成长,得出自己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鼓励人们思考。特别是作为教师,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思考的停滞就代表了事业的停滞,这会导致我们不断的丧失自我价值,最后沉沦。

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该读本引发了我对教师人文修养的深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的人文修养,它又包含什么范畴,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人文素养是知识、观点、能力、感情等的综合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价值观等,结合教师的特点,我认为教师的认为素养包含以下几点:

(一)教师丰厚文化底蕴。

教师履行着育人的职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历史、法律、艺术等,由此看来教师的文化要求是极高的,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如丛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章《教育的四大精神支柱》,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在文化底蕴上的深厚,进而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教育的支撑。

(二)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其行为和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我将其总结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已经深得力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仅只简单地将自己看成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赋予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将知识所描述的现实世界与人类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育德了。其中,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将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将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给与其充分的重视,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价值观建立深厚的基础。

(三) 教师高尚的人文品格。

人们长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赞美,更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待,期待教师们具有更伟大的灵魂、更强大的人文品格。理想的教师人文人格可以概括为“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具有教不厌、悔不倦的性格”。这种人文文化品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这一种修养来自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真诚,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这种专注中获得人文修养的提高。

(四)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学生观,第一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给学生的独立性格,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倾听学生的想法等等;第二是对学生的关爱,这跟《教师人文读本》上册中强调的“爱”主题不谋而合,教育要是爱的教育,当然这里的爱不是溺爱,是以学生正常成长为前提的关爱,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爱学生。

三、结论

教师认清、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再将这一种素养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创建一种浓烈的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和老师在这种氛围的引导下,共同成长,我想这正是《教师人文读本》所要传达的最终旨意吧!

参考文献:

[1]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9.

[2]杨晓奇.教师专业生命之美:意涵、境遇和重塑.中国民族教育。2012.1.

[3]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教师人文读本。

注:此文获中国教育学会2012年“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读书征文三等奖。

重塑教师人文素养 篇4

——《教师的十大素养》读后

《教师的十大素养》一书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1、什么是人文素养?

2、当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人文素质却出现滑坡、背离的现象。

3、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警示我们: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最重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表现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以及善于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具有高尚的、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会以文明来滋养文明,以高尚来感召高尚,以自身的智慧和崇高境界来奠定学生的智慧和境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正在成为崛起的大国。然而,一个大国之所以谓之“大”,除了经济因素

外,是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的支撑和推动的。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年代里,中国的精神文化却在持续滑坡。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范和原有意识形态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情淡漠甚至不再讲天理道德,缺少良知,特别缺少个人尊严这一观念,表现为中国人普遍缺少诚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学校考试中作弊现象盛行,高考集体舞弊几乎年年发生,屡禁不止,假文凭漫天飞;注重享受,金钱至上思潮泛滥,幻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乃至投机取巧,为一夜暴富不惜铤而走险。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道德之上,尔虞我诈,立于个人尊严基础上的诚信轰然倒塌,造成恶性循环。在金钱面前,道德、仁善尽失,违法事件频传,大头娃娃、山西黑煤窑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造假贩假,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追求的普遍化,产生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放弃精神的超越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重视物欲享乐,是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棵脆弱的芦苇,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高贵和尊严在于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主人。而我们面对的“现代化”的事实却是,“人”越来越成为“物”和“规范”的奴隶。“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退却。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忘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成为工作狂,顾不得品味生活和享受生活,将宝贵的生命消耗在残酷的商场或官场的拼杀和人际争斗中,消耗在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理想主

义的弱化,致使实用主义盛行一时。“能捞就捞,捞一把算一把;不捞白不捞,白捞更要捞。” 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文精神的水平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而13亿人口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才是保证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条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未来的希望,但是在当下社会,为了让孩子将来可以多赚钱以满足物质欲求,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他们将来不一定能得到的金钱和幸福,将他们美好的花样年华消耗在周末各种才艺班的奔波中,消耗在各种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看到浙江金华学生徐力弑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学……这一桩桩、一件件怵目惊心的事说明,我们的教育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培养出了一批拥有丰富知识但缺乏人性的单面人!

人文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重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使命是人文精神的承传者。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了高素质的国民,哪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高素质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高度的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一直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而这种高度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人类人文精神的传承,尽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教师。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中受到熏陶。教师的学识、各种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务就是

以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而且,只有在相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也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去追求职业的崇高,进而以此感召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到心灵”,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萧山区体育路小学王健儿

新建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篇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的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

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我班每天利用5分钟时间由学生登台向大家

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及胆量。

3、举办“朗读会”,扩大阅读面。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人文素养》读后感 篇6

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有育人,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任何时候,教师的发展都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努力成为道德楷模和学术精英,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其教育质量。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做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来看待。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后,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我们更注重对信息环境下讲究诚信、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信息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关怀。

信息技术教育决不是单一的工具教学,因为工具的使用是由人来决定的,只有“人”以及人的“思想”才是行为动力的真正“驱动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重了教学中的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举,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例如教师在教了自编教材《QQ》后,充分运用“QQ”这一聊天工具,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的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一个名为“E幻想”的QQ群中碰到了一个名为“海豚”的聊友,在QQ里见过几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他突然发问:“你认识我们班的吴某某吗?”“知道呀,他是一个很懂事很文明的男孩,上课的纪律很好的。”“可是他在电脑课上并不大突出的。”“他虽然在电脑课上话不多,但行为举止很棒的„„”“老师,我就是吴某某呀,真高兴你还记得我。”这时在电脑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俏皮的笑脸,这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肯定的笑脸。

2、合作与创造相结合,内化人文素养

不断有资料显示:“人长时间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他的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相互合作,创作有人文内涵的作品,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六年级信息技术的综合练习课教学中,就利用2008年中国奥运会举办的事例,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

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勇夺金牌的资料或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情况,以宣传小报、幻灯演示、网站介绍等形式进行展示研究成果。在创作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和确立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上网查阅、收集关于奥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再小组交流筛选和整理的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无比自豪”感,因为我们“赢了”,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这样的制作的过程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3、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因噎废食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学生学到知识,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泥潭,不让学生成为“电子鸦片”的受害者。我们多次在课题组活动时进行了讨论,悟到生学生对于沉迷互联网是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自控能力差,思想易受情绪因素影响,所以对于互联网感到好奇。面对这个情况,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不断地进行网络知识的学习,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网络使用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在备课时多下工夫,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领略到网络世界的美景,鼓励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适应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渗透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篇7

每个版本的英语教材,刚开始都以打招呼作为第一单元,内容简单易懂,单词也不难读。此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想要开口的欲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许才开始接触英语的他们,发音并不是很标准,甚至听上去还有点可笑,可听到他们早上热闹地用英语打招呼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已经丢开了羞涩,用自己的行动来尝试使用英语。在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及鼓励,可以面带微笑地说“Good”“Great”“Good job”“Try it again”“Well done”“Clever boy”“Have a try”“Let me help you”等。对于学生的过错可引导其自己发现,自己纠正,不应直接说“You’re wrong.”这样一来,学生身上潜在的学习能力不仅被挖掘了出来,而且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这样,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不自信, 敢于说英语、用英语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抚摸,一个眼神,都会让学生充满了激励和自豪,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真心地爱上用英语交流这个新的方式。

一、充分利用教材,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语言文化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很多教师只注意到了语言训练的内容,单纯地以某个话题,如:问路、天气、时间、看病等进行教学,忽略了文本深处的思想教育,使英语的教学只孤立地存在于语言学习这座孤岛上。

例如,《小学牛津英语》5B Unit2“A telephone call”一课,许多教师都抓住了语言训练重点“How do you feelnow?I feel…”“What’s wrong with you?I’ve got a/an…”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重点句型及句型的运用。其实,教材中的情感教育无处不在,只要仔细挖掘, 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本课中Helen没来学校上学,作为好朋友的Su Yang在午饭后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Helen生病了,Su Yang问候了Helen,给她提出一些建议,并约好放学后去看Helen。这就是情感教育的主题:关心同学,关爱他人。

在文本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情感教育内容,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也能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机会。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这个句型的时候,让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依次问:“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另外的同学回答:“I often. Sometimes I…”。两列火车开下来之后就发现,好多学生的答案都是:“I often watch TV. Sometimes I play computer games.”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许多孩子沉迷于电视和电脑游戏中,离开了电视和电脑,他们会觉得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抓住这个细节,针对这样的情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周末里,可以做很多有意义又健康的事情,不只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完全可以使我们的假期过得悠闲而又精彩。

二、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1)抓住时机,增强祖国意识。例如,在教授like句型时,教师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喜欢干的事情,接着出示了一系列姚明、郎朗、刘翔等人物图片,叫学生介绍这几个人物。学生一看到这几个人物就特别兴奋,积极举手想要发言。“Yao Ming is tall.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He can play it very well.”“Lang Lang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He plays beautifully.”“Liu Xiang likes running. He can run fast. I like him very much.”…等说完这一切时,学生们高昂的兴致依旧不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苦于自己学习的句型和词汇量太少,还有好多介绍他们的话无法用英语表述出来。此时,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对学习更多英语知识的渴望达到了高潮。

(2)认识中外差异,拓展国际视野。通过英语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外国文化,并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了粗略的了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中外交际能力。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s这一课中,出现了很多中外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了解,复活节(Easter)学生就很难理解其内涵。这时,教师要及时补充一些关于复活节的内容介绍,让学生了解复活节的由来、时间及在这个节日中外国人有哪些风俗习惯。当学生注意到中外节日文化差异,且对其产生好奇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日。这样一个简单的节日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外国文化,不再是简单枯燥的单词认读、拼读,单词板块的学习显得更加丰满,他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广阔。

中国文化与人文素养 篇8

“银行的生存环境很商业化,业务没有尽头,员工们有时很焦虑。我们过去的培训主要是商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对人对事还远远不够。就任务说任务,就商业谈商业,有些浅薄,员工心智需要成长,学习智慧、淡定地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这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焦世经说。

下面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现在,当人们心灵无法安顿的时候知道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好现象。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又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呢?

人文素养,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境界,道德水准;第二层面是人文水平、能力和人生的智慧。两方面加起来,能看出一个社会和人群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

儒家的“德性”

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现。孔子的伟大在于,在春秋末年,把当时的思想界从天转向人。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中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从这个界定本身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方向和角度。

怎么做人呢?三个层面:一,自身怎么做。做個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第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从关系的角度谈人,儒家谈得最多。其中儒家的“忠恕之道”,现在已经被联合国确立为普世伦理。所谓“忠”,“尽己曰忠”(尽自己最大力量),所谓“恕”,“推己及人曰恕”。在其位,殚精竭虑,为人谋,竭尽全力,此谓忠;与人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谓恕。处理家庭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之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重要性,我称之为“细胞”,而孝又可以说是家庭的“细胞”。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因为它的孝道稳定了家庭,而家庭的稳定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这使得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至于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层次以前很少有人谈及,但是非常重要,这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包含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超越精神起了很重要作用。冯友兰曾经把儒家的境界分为四种,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里所说的“天地境界”,既是一种超越精神。 “舍己从天”,亦即不断把自己引领向上,以“止于至善”为终的。

佛家的“智慧”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佛教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

佛教传到中国,逐渐被中国化,这种中国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淡定,我曾经问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你们打比赛怎么才能真正保持平常心”,她回答:“把结果看得淡一些”。此话一语中的,其实就是把利害得失看淡一些,要能放得下。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也应如此,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容易“执著”。所谓“执著”,就是自己的思想不能随变化的事物一起变化,而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事相上。 “不执著”,并非叫人不要进取和奋斗,而是教人不要做那种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追求。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晒米粉,老婆婆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下雨了,她担心小女儿生意不好;晴天了,她又担心大女儿生意不好。有人就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下雨了,大女儿的伞卖得快;晴天了,小女儿的米粉能晒好。老婆婆这样想,就天天开心了。禅宗智慧教人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直线的、一维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苏东坡有一首禅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看,跳出来看,从高处看,往往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人文素养练习题 篇9

张梅芳摘要:对高中生进行有系统的文化渗透,提升人文素养,这是语文教育界长期为之呼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操作上予以阐述。提出“人文语文”这一概念,构建“人文语文”的整体框架。同时探讨编排、教法、学法的具体模式,为高中语文的人文教学领域开辟一条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语文;人文素养;人文典故;人文语言、人文精神、体系

一、缘起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已全方位地展开。怎么改?当然离不开教材、教法、教纲、考纲、教育思想等几大方面。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多年以来的语文教改成果是相当丰富的:教材改了,由“爷爷教材”的一统江山,到统编与分编的各显其能;教纲改了,由语文属性的模糊与偏离到明晰与定位,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界定语文的“双重性”--工具性与文化性;教法改革上更是名家辈出,钱梦龙、魏书生、于漪、洪镇涛等的改革著有成效。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已成国人共识,创新教育更具时代特征,继而,研究性学习方法在会国各地得到积极响应。总之,此次改革推动了语文教育朝更自主、更开放、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即使是语文成绩优异者,也只是在某个(某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拨尖。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别忘了,人文素养是所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人文素养并非坐而论道的玄学,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人文典故的熟悉与借鉴;对人文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人文遗产的整合与创新;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与涵养。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长期的人文教育工程,非中学阶段所能独立承担。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师、文化学者,其人文素养程度大都极为高深。有的博古通今,如近现代学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鲁迅等;有的学贯中西,如胡适、林语堂、朱光潜、李大钊、钱钟书等人。即使像今之学人,如钱理群、周国平、金庸、余秋雨、林清玄等人,其所以著作等身,也是与他们们深厚的人文功底分不开的。这些大儒们其实秉承了优秀的儒家思想。子曰:“君子不器。”强调的正是博学而非技能的思想。近来,西方国家的语文教学对人文的重视也日益突出。其教法不拘一格。有让学生制作家谱的,有让学生追溯本地历史渊源的,有让学生研究阿以冲突的,还有让学生认识艾滋病的等等。由此可知,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中外皆然。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1、语文的属性有其人文性,且与工具性齐头并进;2、培养和提升初级人文素养的黄金时期在高中阶段;3、现有的语文教学改革多侧重教法、学法的改革,忽视或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改革。我们不妨以洪镇涛先生的改革为例来说明。

洪镇涛指出:“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一著名论断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一:“语言”的范畴被无形的框定在祖国的语言文字内,旨在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其实,“语言”还包括承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西方经典语言(并不一定非得用汉字表现出来)其二、“学习语言”论少提或不提语文的文化性,即有“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尽管“文以载道”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语言材料不足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解决语文的文化性问题。“人文语文”中的“语”不仅姓“中”,还应姓“外”。不仅孕藏在精选的艺术语言之中,还孕藏在非艺术语言中。如中外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经典意象、宗教母题等,它们以三言两语或只言片语的形式出现,没有多少值得涵咏、感悟的语言。但我们能忽视其带有教化和可供开掘的人文知识、人文意象或人文感悟的一面吗,能抹杀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吗?

另外,洪镇涛指出:“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对这种说法,我同样不敢苟同。从工具性上说,这种说法比较正确,但从文化角度,中学语文课应该有其抽象的知识体系。如以儒道为主的东方文化,以宗教、哲学为主的西方文化,它们又构成了璀粲的世界文化,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面面俱到,只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文化系统,不至于培养出这些门的畸型语文人才--语言感悟与运用的巨人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侏儒。

所以,我们一面要沿着洪镇涛倡导的“语言语文”这一方向前进,一面要竖起“人文语文”这面大旗。前者提升学生在语言感受悟、积淀、运用方面的能力,后者提升学生在文化上的人文传承、积淀、创新方面的素养。世界日趋一体化,各国国文(语文)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利用中国汉语学习外来民族语文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中国语文应有两个面向一个宗旨。即:面向东方和面向西方。以汉语的感悟、运用与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宗旨。

如果我们把现行语文教改比作“二战”中的第一战场,那么,“人文语文”的教改可视为开辟后的“第二战场”。它将与第一战场遥相呼应,互相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完成语文教学的伟大使命。

二、高中阶段,“人文语文”应组合为以“人文典故”为主干,以“人文语言”和“人文精神”为两翼的结构模式。

1、“人文典故”主干地位的确立。

人文典故是指被古今中外的诗文所引用或由古今中外诗文所产生的有价值的故事或词句。人文典故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即能体现某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精神内涵,心理特征。与人文典故相对应的是自然科学典故,由于它不具有足够的人文属性,故不宜做“人文语文”的学习材料。如马德宝半球实验,克隆羊的诞生等。因为它们少有或没有人文学科的张力。

人文典故与人类对文化的传承有关。人类社会对文化的传承大致有两种主要途径,一中是以物质为主的文化遗存,如象征埃及文明的金字塔,象征希腊文明的雅典城,象征东方文明的长城、敦煌莫高窟。一种是以意识为主并借助文字传载的文化遗存。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西方的宗教典籍、文化古籍等等。对于第二种,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人们在继承时,并不是全面掌握古今中外文化典籍的所有内容(这几乎不可能),而是择其精要择其主体,或是择其一隅去充实自己。而那些所谓的“精要”“主体”“一隅”其实是以典故的形式呈现、传承和开掘的。所以在高中三年里,在班级授课的环境下,让高中生有选择触摸人文典故之肌肤,积淀人文典故之精髓,挖掘人文典故之精神,这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语文教育培养“博而略精”的语文人材的必然选择。以人文典故为依托的“人文语文”教学确立了人文典故的主干地位。

2、两翼的作用及与主干的关系。

作为高中生,到底要学典故的什么?又怎样提高了我们的人文素养?这是本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习典故,就是学习它的“两翼‘--人文语言和人文精神。”人文语言‘,统而言之,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词、短语(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等均可称之为人文语言,积淀并运用“人文语言’,将会使生命的个体感到有连接古今、贯通中西的丰盈充实。何谓人文精神?一般认为,它是人本主义的体现。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内涵要丰富得多。8总的来说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精神集合体。人文典故有它的多面价值。如“愚公移山”和“叶公好龙”这两个典故,它们固有的精神在于,一个褒扬愚公的伟大,一个贬斥叶公人格的涉渺小。但作为人文典故的个案(语文材料)我们全研究得出另外一些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如对愚公思维方式的思辩,对叶公美学心理的揭示等等。因此,面对如此浩繁的典故个案,我们在学习(含探索)其人文精神时,可提倡“喜新不厌旧”的思想,它会提升我们的理性批判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由此说来,人文语言和人文精神其实是人文典故的双重灵魂(至少一个)。没有了“两翼”人文典故只不过是无生命的材料和谈资,有了“两翼”,黄故才被激活,“灵魂”才能“出窍”。所以,主干与两翼的.关系并非主次、从属关系,而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编排“人文典故”体系三原则

遵循语文教材编排顺序的原则。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排顺序,在人文领域,有一隐性的学习流程,即以时间为经线:早期古代散文(如诸子散文)→中期古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现当代中外文学。鉴于此,我们在“人文典故”编排上也大体以时间为经,以分类为纬。

遵循高中生的思维特征原则。高中生形象思维依然在发展,但抽象思维也大行其道,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存并行,且后者日益在提高的思维特征有利于人文典故的编排与教学。所以,先让学生接触古代神话、传说、寓言甚至童话,以适应形象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又会有别于小学初中时的感悟,鼓励并启发他们积极运用理性思维,使某些文学、艺术的母题或子题得到创新的思考。

遵循求实、客观、全面的原则。编排或查阅人文典故要忠实于原文,全面完整地呈现典故真面目。不捏造,不歪曲,不遗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而原始的“人文典故”个案。当然,文学典故有它的衍生、衍变现象,也允许学习者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想像加工,合理地再创造。

高中“人文典故”体系一览

高一(上)

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

㈡外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

㈢诸子百家典故集成

高一(下)

㈠东周列国秦汉典故

㈡中外民俗典故

㈢中外哲学、宗教典故

高二(上)

㈠三国魏晋名士典故

㈡唐宋元诗词曲经典系列

㈢中外名著人文典故系列

高二(下)

㈠中外近现代文化名人专题系列

㈡关于生态、发展、和平的地球故事

㈢其它文化故事补遗

高三(上、下)

㈠人文故事整理、归类、思辩

㈡人文典故的巩固与测评

四步曲的学习途径

“人文语文”强调其人文性、文化性。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普遍的共性和相互渗透的兼容性这一特点,在中学阶段,我们尚未具备对文化个性的具体而精深的分析的条件,但能初步去探涉这一文化析河流,并将每一步落实到教学的行动中。为此,我们找到一条“四步曲”的学习途径。那就是:查阅典故;积累典故;研究典故;运用典故。

1、查阅典故,落实材料。可培养其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对典故的信息洞察力,培养对典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完整典故与片断典故的比较能力。

2、积累典故,拈精摘要。培养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提高感悟品味“人文语言”的能力,增长相关的语文知识。

3、研究典故,传承创新。对典故的纵深挖掘和横向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怀疑意识,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培养精神。

4、运用典故,提升素养。将典故与人文地理人文世界相合。将过去与现实相结合。在写作、演讲、辩论及考察、宣传、倡导等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设置六种课型

以学习“人文典故”为中心的“人文语文”教学可设置以下六种课型:

㈠典故语言表达课。这里又分为两类:口头语表述和书面语表述。口头语表述还可分为背诵或诵读经典篇目和口头意译古代散文故事。书面语表达是将典故以作文的形式形诸文字。如对屈子怀沙沉江、庄子梦蝶的想象扩写、补写

㈡典故个案研究课。研究内容多样,研究方法多样。

㈢典故归类比较课。如何归类、比较,这要视积淀或提供的典故多少而论。比如,将以下这些名士按某一角度归类、比较:司马相如,嵇康、诸葛亮、俞伯牙。你似乎很难发现其共同点,但他们的些典故均与‘琴“有关。我们可以以“琴的故事“将它们一一串起,那就是:司马相如弹琴得伴侣;俞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嵇康刑场抚琴傲死生;诸葛亮空城操琴退大军。比较的是:“琴的故事”里有爱情、友情、生、死、智慧、精神等永恒的话题。还比如对项羽、曹操等人的评价,对东西方同类故事的比较等。

㈣典故阅读练习课。可以分为老师设计、学生设计和师生共同设计的练习,然后解决练习。以此训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㈤典故竞赛节目课。它融娱乐、竞争、知识于一体,类似央视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节目。

㈥典故能力测评课。可分为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如我曾出了一期为对联为形式的单项测评。因为对联这一国中国人文奇葩中孕含了不少人文典故知识。

加强两个合作

“人文典故”的教学应与“学习语言”的教学相结合。两类不可偏废。前者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后者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和补充。

“人文典故”的教学应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紧密结合。人辩文典故及其知识虽以“死”的状态存在,但我们切不可死教,死记,以讲代学,或生硬灌输,否则会成为“吊书袋”式的酸腐之人,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自主乐学的原则,使人文典故教学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村基本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