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南京市教育考察报告(推荐8篇)
丰城市第四中学 姜建国
本人近日跟随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江苏省南京市,参观考察了两所重点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和高淳高级中学,心里很有感触。
南京师大附中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IB国际文凭课程项目学校。自1902年建校以来,南京师大附中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伴随中国近现代教育一起成长。建校112年来,南师附中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世纪风雨,培育“社会中坚”;历尽沧桑,不改青云之志。
据了解,南京师大附中2014年高考录取情况为:985高校189人,211高校111人,普通本科164人,三本高校24人,境外高校7人,国外高校103人,共602人,其中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3人,南京大学32人,东南大学15人,复旦大学18人,上海交大14人,浙江大学1人,中国科技大学7人,香港大学1人,香港中文大学5人。
历年来,南师附中学生不仅以高的升学率引人注目,更是以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例如,在今年南京青奥会上,南师附中学生同样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令人瞩目。缘何如此?
锐意实验,不断创新,是南师附中教育文化的基本特色。历史上,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实验,奠定了附中在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行了高中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等实验,建立了个性化、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为国家高中新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近10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国际文凭课程、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方面提供了范例。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南师附中的校训,也是最让我深深思考的一句话。一所学校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校训是南师附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嚼得菜根,是一种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成就事业的规律;嚼得菜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习惯;嚼得菜根,是一种能力,是比一般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做得大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创造追求卓越;做得大事,就是将小事做好,在平凡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做得大事,就是大气地做事,体现出附中人的朴实和高贵。登山者攀登的不是高峰,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历代的附中人,以“嚼菜根”的精神和“做大事”的目标,垒成了教育的高原,树立了高原上的高峰。
“嚼得菜根”是要求学生视富贵如浮云,无求于人,甘于清贫;“做得大事”则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功于国,勇于担当。
俯身嚼菜根,方能成大事。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怀;抬起头,更拥有“做得大事”的大气抱负。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艰辛,一个人如果想事业有成,则他必须经受得住日常工作的压力、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本人作为一名业务校长,面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艰巨任务,唯有秉持“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抱定舍我其谁的勇气,砥砺心智,果敢前行,勇攀高峰,不断创造出教育的辉煌与奇迹。
嚼得菜根,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德;做得大事,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行动。要战胜挫折,赢得成功,就决不能轻言放弃,就须以永不言败的姿态面对面前的一切,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一道道难关,以兼济天下的胸怀面向前方与未来。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咽得菜根,万事可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十月初秋的美好时节,我辈当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歇不得”的危机感和“慢不得”的使命感投身学校新课改的征程,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迎难而上、奋发图强,谱写推进素质教育更加豪迈的诗篇。
南师附中校长(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葛军说:在附中,每个学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期待所有学子终身弘扬“诚朴”的校风,牢记“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秉承“尊重、理解、努力、乐学”的文化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绘就美丽的青春之梦
这次考察,也让参加培训的校长学员们找到了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改变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课改,让老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回眸、教师终身坚守、社会普遍尊崇的教育圣地,让中学校园真正成为和谐、美丽、幸福、快乐的天堂。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创办于1923年秋,是江苏省首批省重点中学之
一、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坐落于国家级生态县、国内首个拥有“国际慢城”的南京市高淳县,南京城外40分钟车程(因为2014年青奥会开通了南京至高淳间的城际轻轨)。学校占地185亩, 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被评为江苏省“园林式学校”。现有60个班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000多名;教职员工238人,中高级教师达60%以上,其中特级教师2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者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青2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连续多年列南京市同类学校前茅。自2006年以来,连续六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处南京市同类学校最前列。先后被评为省 “文明学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南京市 “文明单位”、“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新课程改革先进校”等,两度被评为“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
据了解,南京市被列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该市教育局自2011年起计划用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等4种模式的普通高中,其中“综合改革高中”以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学科创新高中”要求学校在数理、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普职融通高中”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国际高中”则是以接纳外籍学生和开展国际课程教学为主。目前,“普职融通高中”项目吸引了多所学校申报,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普职融通高中”将形成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这类高中可与职业类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这对我们江西省这个中部省份如何建设高中学校、怎样普及高中教育带来了良好示范和启示。
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听取了部分专家的讲座后,了解了这两所学校不仅硬件过硬,它的“软实力”也强劲。学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学校赖以生存继而稳步发展的强大后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良的教师群体,科学而又人文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学校显赫的名声。我想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这几方面,内外结合,做足功课,学校、学生、教师才能获得长远的展。
二、校本课程成效显著
南师附中和高淳高中的校本课程开设很有特色,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读书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学生整日浸濡在书香或活动里,尽情体会着读书和活动的快乐。学生找到了自信。校本课程开设目标明确,管理规范。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三、社团活动井然有序
这两所学校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全然不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几乎是每周都有活动,有时一周还能开展多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注重实效。操场上有多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一个老师组织,井然有序。
四、校园文化氛围深厚
两所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深厚,处处书香四溢,沁人心脾。图书馆里面的布置也非常舒适、惬意,像走进了茶厅或者咖啡厅。图书管理人员对学校所订的报刊杂志均有序完好收藏。每个班级都让人感受到班级清新、典雅的人文气息,舒适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在每个班级走廊的瓷砖上,都张贴着班旗、班花、班歌、班微等,教室内外有的还张贴学生的作品,有书法,有绘画,有诗歌,各不相同,彰显着班级的文化特色。每一份学生作品都,透露出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同进也透露出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令人肃然起敬。走进教室,有一个细节让人格外关注,那就是每个班级均有书橱,每位学生均有读书笔记,学生乐于阅读,于细微处体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室内外,随处有见催人奋进的名言,五、德育管理细致扎实
两所学校针对高中学生特点,用心建设班级文化,做学生精神上的关怀者和价值的引领者,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生活。班主任老师能结合大量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畅谈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与文化引领,提出“在细节中实施教育、在较真中关爱学生、在规范中提升人文”,从而实现教育的真谛;如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注重点燃学生的梦想,引领高三学生规划学业,追求不断的自我超越。
两校的班主任工作,能疏导为本,点面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以德育人,让德育工作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六、个人理解与思考
两所学校注重学校管理,提高部门战斗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德育、教学、生活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责任为基准,以优质服务为已任。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保证,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的开设,让每位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了发展自己的空间。
特
稿部分中小学校及职业院校等。从考察情况来看, 江苏、浙
江两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取得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成绩。两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90%, 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江浙两省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借鉴江浙教育发展的经验, 联系我省教育实践, 我们对海南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4
一、江苏浙江两省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 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两省均在前些年高投入的基础上, 重点在完善办学条件, 优化办学环境上继续保持较大的投入力度。2008年, 江苏省教育总投入为851.33亿元,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财政拨款) 570.01亿元;浙江省教育总投入为705.86亿元,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财政拨款) 430.62亿元。
为改善办学条件, 江苏省各市县都集体策划了一批项目工程, 如扬州市2007-2008年投入6.8亿元, 实施了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标志的“三新一亮”工程;2008年投入1.74亿元, 全面完成了“六有”工程 (每一所学校都有整洁的校园, 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 有冷热饮用水, 有水冲式厕所, 有安全宿舍, 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 ;2009年投入9200多万元, 全面完成了农村初中实验室、图书馆 (室) 、艺体设施等四项配套工程建设;2007年投入3.2亿元, 全面实施了“校校通”工程, 农村定点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 全市中小学全面实现了“校校通”, 校校建成了校园网, 在全国率先区域性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开设网上同步课程。
浙江省主要实施“五大工程”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对标准化学校规模和班额、校园用地和校舍建筑面积、规划和建设标准、校园环境和设施配置等做出明确规定, 并开展标准化学校达标验收工作, 2009年已有48%的学校达标。二是2007-2008年投入20亿元, 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 282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宿舍得到改造。三是2008-2009年共投入10多亿元, 实施小规模学校 (6个班以下) 调整改造工程, 提高办学效益。四是计划2009-2010年投入4.25亿元,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危旧集体宿舍改造工程。五是2007年起按生均5元/年的标准, 实施书香校园工程, 为农村中小学配送图书资料。
江苏、浙江都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两省各地区根据国家规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最低限额, 在执行该标准时普遍大幅提高了公用经费标准, 如浙江省杭州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每年1000多元和2000多元, 江苏省扬州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每年800多元和1400多元。
(二) 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推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1. 创新性地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 成效显著。
2004年浙江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要求农村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 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中小学教师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2005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 规定从2006年起, 各地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远郊、强校支援弱校”工作, 要求1970年1月1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 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时, 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学校支教1年的经历。同时规定, 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晋升高级职务或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 原则上应在本校或本地区任教5年方可流动。对在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工作的教师, 实行浮动一级薪级工资, 8年后予以固定;对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 实行直接转正定级并浮动一级薪级工资;2008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 2008年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政府2007年出台《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系统规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江浙两省制定的许多教育政策, 今天看来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2. 师德、师能两手抓, 两手硬, 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一, 典型引路, 鞭策后进, 旗帜鲜明地抓师德建设。每年评选、表彰、宣传一批优秀教师, 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同时树立反面典型, 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处罚, 建立不合格教师待岗培训机制。如扬州市对教学态度不端正、业务能力不强、教学业绩差的教师进行待岗培训, 培训后仍不合格者调整岗位。对违反师德规范者一律查处。第二, 狠抓师能建设。江苏省扬州市采取分层培养、分类要求、分别激励的策略, 对年轻教师主要抓业务考试和赛课, 对骨干教师主要抓考核, 对名师主要抓考量 (科研业绩、培养传人等) 。浙江省于2005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开展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在学历合格的中青年教师中择优选拔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培训, 选拔1万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造就一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2008年又启动以“提高农村教师课堂教学执教能力为重点, 培养一批农村教育领雁人为目标”的“领雁工程”, 为全省农村中小学至少培训35000名骨干教师与校长。
(三)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江浙两省都注重通过精致化的管理,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推行精致化学校管理。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系统坚持以精致管理为追求, 注重常规管理、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在教师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出台了《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师德“八不准”规定》。二是强化执行, 狠抓落实。扬州市坚持连续5年召开全市学校精致管理现场会, 每年选择一个县作为现场, 组织中小学管理干部现场观摩、交流经验。该市连续多年开展常规管理百校行活动, 每年对近300所中小学进行明查暗访, 用镜头记录学校管理实际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曝光, 督促整改。三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江浙两省教育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构建, 无论校园的规划、学校建筑设计乃至校园环境的布置和保洁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与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有机契合。
2. 减负增效, 提升教育质量。
江浙两省都理直气壮地抓质量, 以教学质量提升为主题开展各项工作。一是规范办学行为。扬州市发布了小学减负“六条禁令”, 制定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 并开展专项督查, 严格执行。二是关注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扬州市、杭州市都制定课堂教学规范, 强调“前延后伸”, 即课前教师要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学生要预习;课后学生要做适量的作业, 教师要精细批改和反馈。三是加强教研。扬州市注重教研基地建设, 普通高中9个学科都有教研基地, 市教育局“给牌子, 给票子, 压担子”。四是创新工作推进方式, 措施扎实。如扬州市确定教育质量为重点工作年年抓, 每年都确定重点, 解决突出的问题。如2005年是“教育质量年”, 重点解决了“要不要抓教育质量”的认识问题;2006年是“教育质量推进年”, 以“校长理念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精致管理”为抓手;2007年是“教育质量提升年”, 继续深入开展校长理念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精致管理等各项活动;2008年是“教育质量效益年”, 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9年是“教育质量效益推进年”, 以推进为主抓手, 着力实践全面质量观、全程质量观和全员质量观。
3. 实施“集群”式帮扶。
江苏省扬州市创造性地开展“集群”式帮扶, 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帮扶主体的集群, 以“分类整合、区域集中、逐步放大”为帮扶对象的集群, 实现了教育帮扶工作的网格化、立体化覆盖, 创造出扬州样本, 从而确保了处于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不但有学上, 而且能享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 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特征出发、更好地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尝试。
4. 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江浙两省都在保证学有所教的前提下, 把学有优教作为重要目标, 积极放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一是创造性地开展了送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活动。如扬州市首创“名师坐堂”助学新模式, 使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杭州市推行“名校集团化”模式, 即由名校扩张, 把一些名气小的学校兼并成名校的办学点或校区, 整体成为一个教育集团, 是一个法人, 统一调配师资等资源、统一教研, 实行扁平化管理, 保证整个教育集团较高的教育质量, 从而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三是台州实施“中心校战略”模式, 即整个中心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 下面的完小、教学点不独立, 实行统一管理, 也是教育均衡化的一种形式。
(四) 全面实施职教强技, 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水平提升
江浙两省都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投入, 持续多年保持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中等学校招生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
1. 加强职校基础能力建设。
江浙两省都加大投入, 切实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以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为方向, 积极调整学校布局, 切实加强骨干专业建设,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江苏省扬州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2.7%, 浙江省“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54.1%。江浙两省都注重通过一手抓内培, 通过集中技能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企业实践锻炼等提高教师技能教学水平;一手抓外引,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兼职专业教学, 进而提高学校技能教学水平。
2.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浙江省的做法是:积极组建校企合作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通过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联动, 推进校企合作共赢;加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江苏省扬州市则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模式, 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用工实现零距离对接。
3.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江苏省注重加强和改进职教德育工作, 特别是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推进职教课程改革, 推行“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提升质量和内涵。浙江省注重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积极开展技能比赛, 进而提高学生掌握技能、胜任岗位的能力。
4. 有效拓宽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浙江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为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青壮年农民进行“双证制”教育培训。扬州开展百名农民上大学、千名农民出国门、万名农民进工厂、十万农民学技术, 百万农民受教育的“五项行动”, 以及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
江浙两省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两翼, 经济条件好, 对教育投入大, 我省在办学条件方面虽无法与其相比, 但在教育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 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可借鉴浙江省和扬州市的教育管理模式, 推动高中阶段优质学校建设及集团化调整, 如以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国兴中学等若干优质高中为基础, 采取“名校集团化”战略, 甚至考虑引进省外的名校与海南中小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 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借鉴浙江台州的“中心校战略”模式, 理顺我省中心校的管理体制。
(二) 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二是强化教师培训。策划好一些培训项目, 重点培训一批中小学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制定出台教师师德行为规范, 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推行全员聘任制, 对不合格教师实行待岗制度。抓一些违反教师师德规范的反面典型, 以警示和鞭策后进。加强教师业务考试和绩效考核, 并与评优、晋升、绩效工资发放挂钩。选定1—2个市县 (区) 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试点, 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三) 以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创建为抓手,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制订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研究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印发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将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创建列入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 强化市县政府教育的责任。每年在不同的市县分别召开学校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敦促有条件的市县, 如海口、三亚、琼海、文昌等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四) 加强学校管理,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并狠抓落实。采取专项督查和明查暗访的方式, 对各地各学校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曝光、查处并责令整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结合规范化学校建设, 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专题培训;开展全省中小学校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加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 评选先进班级、先进宿舍。每年召开学校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 促进学校规范管理。
(五) 旗帜鲜明地、锲而不舍地抓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规范课程实施, 督促各地各学校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二是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制定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建议, 总结推广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选定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改革试点, 适时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加强教研, 发挥教研的引领作用。各学科都要确定教研基地, 省里评审挂牌, 给任务, 同时给一定的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是深化评价改革,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每年召开基础教育质量分析通报会。
通过培训考察,大家对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做法有了新的深入的了解。美国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学校,政府、学校、企业密切结合,面向全社会,多类型、多层次、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和职业岗位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继续教育随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为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美国继续教育概况
(一)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与运行机制
1、在全社会营造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培训不及时充电、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的社会氛围,
2、一切从实用出发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知所必需,教所必需:
3、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按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由政府宏观引导,制定规划,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适应发展的要求并按行业规定职工培训提高的具体要求,建立职工培训学习登记制度,对失业职工在领取救济金的同时对其规定接受培训学习的时间要求,若不完成培训学习要求,其救济金数额将受到影响。
职业竞争是继续教育内在压力和驱动力,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是促使职工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保证。这种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为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美国继续教育组织及发展趋势
美国所有的(公立、私立)大学基本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除此之外,还有高中夜校、教会、社区及企业内部的培训组织,网上教育单位,专门的私立继续教育企业等。
美国当前继续教育(成人、非传统、终身教育)分学历、非学历两种,继续教育随经济变化而调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肯尼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属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3万人次,开设2600门课程,85%的课程与工作和就业有关,15%的课程是休闲娱乐课程,2002年学费收入550万美元。该学院下设7个中心:国际培训中心、技术与网络安全培训中心、政府业务培训中心、会议中心、专业发展与丰富生活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注册业务及营销培训)、老年大学,全部工作人员80人。该学院认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正确了解社会需求、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如何开展调研。认为影响继续教育的趋势主要是:人群老龄化、人群多元化(美国是移民国家)、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工作地点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认证制度是美国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有:
1、认证与职业岗位结合。在美国大多数职业岗位都有一定的认证规定和要求,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先接受相应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获得相关认证机构的批准才行。这就有效促使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2、认证与定期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时间上的不断推进性,取得了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只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有效,过期需重新培训考核,重新认证后方可继续从事该种职业(如中小学教师每次认证期为5年)。每次考核都有矢口识更新的要求,迫使每个从业人员为了重新取得资格认证而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3、认证与授权培训结合。即把认证与规范的培训相结合。政府管理部门授权一些有相关继续教育能力和资格的院校,作为某种职业资格的定点培训单位,避免了非规范培训和乱发证的现象。
二、继续教育为引资、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就业服务
美国乔治亚州技术与成人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迈克先生介绍,美国从1967年开始启动“快速起步项目”,其目的是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其做法是:由政府出资,州内各院校(含技校)承办,免费为本州投资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具体分三种类型:一是新到本州投资的企业,二是现有的企业扩建并增加员工(15人以上)的:三是现有企业技改后职工需提高素质技能的企业,即把技术作为生产率提高的推动力的企业。其工作程序是:对外来企业欲招聘的人员进行预选协商→对招聘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模拟培训和筛选→进行岗位培训→按专业进行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团队槲申的培训等,内容广泛具体。主要内容是实践操作和专门技能培训,并具有高质量、灵活性、针对性。美国各州者隋这种机构,但做法上有直接的,有把经费给企业由企业找学校的,政府每年拨款—次,若超支还可追加预算。美国乔治亚州“快速起步项目”工作机构有专职人员80人,每人都具有多门知识,该机构还有电教设备,培训教师由各院校教师和聘任社会有关人员担任。美国乔洽亚州过去10年为4千个企业的43万员工提供了培训服务。有效地吸引了投资,扩大了本州公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员工素质和竞争力,增加了税收。虽然美国近期连年出现贸易逆差(赤字),简单的看进口失去就业机会,出口增力口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进口多说明有需求,外国投资增加是好事,虽有政府压力,但经济学家并不担心贸易赤字。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立学习型组织
培训与业务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培训,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周围建立工厂很普遍,许多大学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为中小企业组织讲座、培训等。
美国企业培训围绕提高生产力、提高员工义务感、减少人员变动、减少工作失误、维持使命的策略等进行。培训着眼点放在顾客上,培训与企业使命、战略战术联系在一起,着重长期规划的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基础。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当时的市场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特殊项目培训),增强合作意识。提出“为客户在正确的时候作正确的事情”。
企业培训学习的层次分个人、小组、整个企业都要学。对人力资源一般每3年更新一次执照(从业资格),即每3年需进行60小时的学分培训(中小学教师每5年要再学8个学分,更新知识后才能更新执照)。培训项目的种类有:岗前、基础技能、技能开发、管理、高级管理、个人开发(理财、保健等)、认识(提高素质)等。
四、继续教育方面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使继续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广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陕西人才总量不少,但目前从事电子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2%,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过少,形成了人才积压与短缺并存。现有人才还存在结构和技术知识老化现象突出,若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陕西经济的发展。力口大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全社会营造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素质才能保障终身就业的社会氛围,力口速高素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整合资源,加大继续教育为引资和促进就业的服务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数国民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处于自发性认识阶段,缺少对继续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现阶段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和实施,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强制、处罚功能,使社会成员形成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关心重视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陕西省有一定的科教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陕西的资源和科教优势,为人们的学习、提高岗位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改革条块分割部门垄断,消除继续教育发展的障碍。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中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以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吸引投资的竞争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以教育培训为保障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三)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交流,探索中国特色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就要把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力口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密切与国际同行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有益经验,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与国际接轨。
(四)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
美国普遍成立由政府、企业和大学联合的联盟组织,联盟吸收最优秀的专家,配备先进的设备,吸收大财团参与将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把知识变产权(斯坦福大学模式)具体激励措施有:1、小型高科技公司设置在大学内;2、帮助教师创办公司,生产产品,3、帮助申请专利,4、从商业利润中提一定费用(孵化器的概念)用于投入新的科研开发。
21世纪是知识激增和教育的世纪,继续教育是人们在新的知识汪洋大海中拚搏的希望之光,应着眼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局和我国国情,以更高的视点,更新的观念,更有效的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在更广阔范围得到更大的发展,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10月17日上午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师大附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才。学校将建构塑造创造性人格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的创造性放到人格塑造的平台上去培养,建设基于学习领域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超市,全面实施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南师大附中优良的学风靠的是优秀教师的引领。学校致力于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引进优秀教师,让一流的学生接受一流教师的教导。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群体: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南京市名师4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3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0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0人,在职150名专职教师中,有80位高级教师,全体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南师大附中的毕业生中有35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位列中国中学之前茅。
南师大附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在市内遥遥领先,重点大学的达线率远高于其他学校。近几年来高考重点本科率均在90%以上,本科率达99%以上。20xx年高考总均分589,在全省排名第三,在南京市排名第一,南京市高考前10名的.学生中附中学生占4人,有30人达清华、北大,有140多人达南大,600分以上的人数共有145人,在全省名列前茅。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附中进行必修课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所谓必修课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必修课学习的知识、能力差异有发展需求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必修课的不同教学层次,按照不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国家规定的每门必修课目按课程水平的标准,分设为A、B、C层次,其中,每门学科课程的最低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大纲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以及特长、能力、综合水平等进行大胆、自主地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状况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使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必修课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原则,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案;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大,信息交流的范围与速度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学生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得到其他层次班的有关资料,教学不再是一纲一本,而是多纲多本;教师要接受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强的责任心、教学组织能力与更高的专业水平。实践证明,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教师更能因材施教,学生更能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学生能力结构更趋合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各种层次的学生在人格、学业等方面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附中进行的必修课分层次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张反映个人选择意愿的自己的课表。目前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已达130多种。近几年来,学校与南京大学合作,利用网络为学生开设大学课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通过大学课程的选修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这使得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复兴区石化街道办事处
关于赴南京、宁波等地参观考察的报告
3月2日至10日,按照区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参观了南京市鼓楼区和宁波市海曙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他们超前的工作理念,扎实的工作,使我们受益匪浅,很受启发,现将参观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1.理念新。南京市和宁波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特点是服务意识强,变传统的社区管理转变为社区服务,以优质的社区服务取得社区成员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支持和信赖。
2.载体多。南京市和宁波市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依托社区各种协会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开展自治和各种服务活动,为和谐社区的创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形式活。南京市和宁波市各社区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邻里交流、养老服务等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涵。
4.服务优。南京和宁波两市都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大力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区、街都建有高标准的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普遍实行社区干部一帮一或联系户制度,同时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区志愿者组织,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提供多层次、多方面、高质量的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5.投入大。南京和宁波两市对社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很大,宁波市一年对一个社区的投入高达13万余元,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6.设施全。南京和宁波两市对社区的高投入,突出表现在社区的硬件建设上,各社区的图书阅览室都有150余平方米以上,其他的活动室等相关设施都是一流的,为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工作打算
为了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借鉴南京和宁波两市的主要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社区管理民主化,社区服务人性化,人际关系亲情化,日常工作规范化”的总体思路,全面强化和谐社区建设,努力打造精品社区。
1.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促进社区管理民主化。
①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主体的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推行居务公开。②深化民主评议。扩大社区民主评议范围,将社区成员代表评议社区居委干部扩展到全体社区成员,进一步畅通民意诉讼渠道。③实行社区重大事务公示制。将社区重大事务实施前实行公示制,保障社区成员的知情权,畅通社区决策渠道。
2.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实行社区服务人性化。
要求各社区广泛深入地调研,了解社区成员的需求,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每个社区都要建立5个以上的自治组织和3个信誉好、服务优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6-8支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民和社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工作,各社区要结合实际,创出特色。
3.建立扶贫帮困机制,实现人际关系亲情化。
各社区在真情速递港实施救助的基础上,街道将于4月底成立慈善协会,建立慈善服务社,各社区成立慈善分会,充分利用辖区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为辖区弱势群众撑起一片蓝天,体现居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同时各社区要广泛开展“邻居节”和各种文化艺术节,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畅通居民之间沟通渠道,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睦邻友好,实现社区的人际关系和谐。
4.强化制度建设,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
加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社区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筹措资金为各社区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社区的办事效率,在完善石化社区事务受理站的基础上,筹建机械厂社区事务受理站,并在年内正式运行。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的各项工作有序规范运作。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宣传,浓厚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谐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鼓励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2.明确目标,强力推进。各社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谋划好本社区工作,并限期完成。
3.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街道和社区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将其作为中心工作着力去抓,街道办事处干部分包社区,驻社区各单位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我区社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存在欠账较多,硬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以进一步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场所紧张的瓶颈。
2.加大培训力度。目前的社区干部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社区工作,文化和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区统一组织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时期的社区工作。
复兴区石化街道办事处
为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赴韩国农业教育考察团一行四人于2000年4月19-28日对韩国农业教育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况
我们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教育考察团一行四人,以陈辉同志为团长,应韩国农协中央会的邀请,于2000年4月19日-28日,对韩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代表团参观访问了韩国农协大学、农协中央研究院、韩国中央农协会、安城农业指导者教育院、汉城良才洞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乐洞农产品都卖市场、元堂农协营业所、大米加工厂、农业机械维修站、釜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济州岛柑桔农场等单位和地方,受到了韩国有关方面的热情、友好的接待,大家互相交流情况和经验,探讨了农业教育的许多有关问题,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了友谊。
二、韩国农业和农业教育
(一)基本国情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北以北纬38度为界,东、西、南三面环海,国土面积98992平方公里。全国行政区划为1个特别市(汉城),5个直辖市,9个道(相当于我国的省)。大城市下分为区、洞,道下分为郡(相当于县)、面(相当于乡)、邑(相当于镇)、里(相当于村)。韩国现有人口4600万,首都汉城人口占全国的1/4,农村人口占10%。韩国的经济发展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2$,到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韩国的经济属政府主导型模式,其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可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用地逐年增多,到1997年止仅占国土面积的19.4%,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也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呈缓慢增长趋势,1997年为1.32公顷。为了克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推广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韩国农
业结构调整早于80年代初就开始,农民种植的作物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水稻以外的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蔬菜、果树和特种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发展趋势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精加工方向迈进,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投入加大,社会化服务跟上,从而实现了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化。农业生产呈现出机械化、大棚化、工厂化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的农业和农业教育
韩国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约460万人,农业总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十。其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已溶入世界市场体系中,受市场规律制约的那些成本高、品质差或产量低不能盈利的农产品已经萎缩。主要农产品有大米、蔬菜、果品、花卉等。虽然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但是,韩国政府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韩国自上而下成立了“农协”组织。农协是分级网络型的民间经济组织,机构庞大,功能齐全,网络密布全国,有自己的资本、产业(如银行等),有一定的社团功能,但很少政治色彩。从农协中央到地区农协类似于一个大型的农业托拉斯,他的主要功能在于经济方面,从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收购农产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到成立银行发放农业信贷,办教育培养跨世纪农民,其目的都在于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发展本国农业经济。韩国98%的农业 家庭都加入了农协组织。
韩国农协与政府的关系:①农协是依农协组合特别法设立的法人团体;②会员组合和农协中央会受政府农林部长监督;③农协信用事业部门受政府农林部长和财务部长会议监督;④如果设立会员组合,应当得到农林部长的批准;⑤代行政府对农林的金融政策政府对农村的特殊优惠事业等。
韩国的农业教育主要是由农协中央会和各级农协举办的。尽管只有460万农业人口,但韩国的农业教育网却遍布全国,成立了9所农业指导者教育院及若干所农协专门大学和研修院。从实用技术培训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3~5天的短训班到一年的半脱产班,二年制的全脱产班;从培训一般农民、骨干农民、农协职员到各级农学指导者,韩国的农业教育是一个功能齐全、涵盖层次众多的教育体系。在我们访问的农协大学,他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农协的工作人员、农村经济
组织的管理者;农协中央研修院主要培训各级农协的领导者;农业指导者教育院主要培养骨干农民。农协大学,占地30万平方米,教职工45人,在校生总数1400人,其中二年制全脱产高职班200人,其余为半脱产班。农协大学每年教育经费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00万元),其中90%来自农协中央会拨款,10%来自学生交费。与收入相比,韩国农业院校的学生交费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象征性的。农协大学开设的课程有农协会员班,农业科技班,农协工作人员班,农产品营销班,居民女子大学(主要学习家政知识、健康知识、汽车修理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营管理、农产品流通、金融信贷知识、农协组织管理和新兴农业生产技术等,其上课方式每周2~4天、学制4~12个月不等,学生毕业后到农协的1100个组织去任职员。
中央研修院的任务是对中央农协会所属的1.4万名职员的能力、素质进行经常性的提高培训。安城农业指导者教育院始建于1981年,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教职员35人,可容纳学生250人吃、住。主要培训对象是从事农业经营的劳动者,以短训班为主,每期三天两夜。每年要对10000名以上的学员进行培训,培训费99%由农协支付,学员只负担部分生活费。该院的主要教育内容:节约型农业技术课程,最新(最高)技术课程,地域农业开发课程等。具体教学内容有“农业生产经营的最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繁育、病虫害的防治、最佳营农方案的选择、农业贷款程序、农产品流通等。该院的教学特点是教学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教的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性教学。该院有较大的教学实验示范基地,有1个现代化的玻璃温控实验室,还有15个塑料大棚,无农药栽培示范圃等。聘请有权威的专家教授给农民上课,同时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上讲台传授营农技能,到现场参观实习,学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加深学习印象,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对方,农民感到这种教育方法效果好,能学到真实的技能,教师与学员同吃、同住,亲切交流,感情很深,学员感动非常,都愿意到该院来学习营农技术,这个学院还从以色列等国聘请农业专家来给农民讲课。韩国农民学习营农技术的热情很高,一般都是自愿来参加学习培训的。
(三)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我们在韩国参观访问期间,不论走到哪个城市,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
韩国公民的素质较高,从大人到小孩个个体现出文明、礼貌、友好、热情的风貌。
韩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始发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在农村进行小范围试点。1970年开始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行为和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自发的建设家乡运动。新村运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并把这项运动开展得如何作为各地公职人员政绩的考核标准。进入90年代,新村运动的教育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进行地区社会开发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经营革新教育,青少年教育,市民教养教育。韩国是一个崇尚儒教的国家,处处体现出儒家风格,文化教育普及了高中,多数公民懂得汉语、日语、英语。许多职员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培训班学习已蔚然成风,整个国民的时代精神、使命感和创造、创新精神、进取心特别强。普遍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公路。在城市里,市民的红绿灯意识和斑马线意识很强。不论走到哪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环境卫生干干净净,没有一个人丢果皮纸屑,即使在公共场所,偶尔看见一个纸屑,市民也会自觉地捡起丢到垃圾箱去。人民的爱国思想非常强,谁要购买外国车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因此,在韩国很少看见一辆外国车。
三、体会与建议
我们通过在韩国10天的学习考察,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尽快把我国经济搞上去。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在国际上才有地位,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韩考察期间,我们亲身体会到,在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自己脸上也感到光荣,人家对我们也友好。但是,与韩国比较,我们还是有较大差距。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韩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农业总产值也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但是韩国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当大,90%的农业教育经费来自政府投入,农民参加培训基本上不交学费。相比之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0%,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把
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抓下去。应该肯定,由于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广大从事农业教育者的努力,我国的农民技术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有许多人认为教育是一项软任务,重视还不够。关键要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真正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一项从政指标,坚持长期抓下去。
(三)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从体制上解决农科教结合,把教学、培训、推广捆在一起,把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培训资源共同分享,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借鉴韩国的经验,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打破行业分割,条块分割的格局,增强农技服务组织的服务实力,把单纯的技术服务拓宽到教学、培训、购销农产品,提供农资信贷服务等领域;二是为农技服务机构要转换运营机制,与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要放眼国际大市场,帮助农民提高产品竞争力,如提高品质,改善包装,创造名牌等。真正把科教兴农落实在行动上,不要停留在纸上。
(四)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中国最大的一所没有围墙的远距离农业成人教育学校;是一所面向“三农”,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学校。办学二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三百多万中初级农业科技人才,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这所学校现在已经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办学网络体系。最近,又被教育部确定为由部委管理的重点中专学校之一。由于农广校符合中国国情,她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的优势,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广校的投入。从一个省看,有省级农广校;省级农广校下辖地、州、市农广校;地、州、市农广校下辖县(市)、区农广校;在校生有2万名左右,但是从投入经费上看,全省各级政府对各级农广校的经费投入总的加起来还没有一所有围墙的农业中专学校的经费多。因此,造成各级农广校师资队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许多文件精神落实不了、部门领导办学积极性不高的结果。我们认为,借鉴韩国的经验,应该加强对农广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各级农广校的办学条件,培养更多的青壮年农民,迅速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步伐,以适应我国农业加入WTO的需要。
(五)要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指示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通过在韩国10天考察,我们亲眼目睹韩国的职工白天工
一、仁爱严谨,以德树人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以德树人” 是天成实验学校的第一大品牌。学生人品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严谨文明、精神抖擞、正气浩然不仅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自觉规范。
走进校园,好似走进一个现代化的公司,不仅学生身着校服,而且所有教师全部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深蓝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整洁干净、气质典雅的印象。走进办公室,资料摆放整齐有序,各种管理规定一目了然,体现了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走进教室, “班风规定” “名言训导”“作品展示”“梦想分享”“安全警示”等栏目各具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彰显着教师的用心、关心与爱心。 课堂上,教师们轻言启发,学生们积极发言,看不到随意插话、讲小话的现象; 休息时,教师们亲切致意,温柔劝导,校园里到处是学生们活泼跳跃的身影,看不到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 就餐时,学生们有说有笑,排队有序,看不到争先恐后的拥挤; 墙面天花板,到处都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巧手作品,看不到丝毫乱涂乱画的痕迹。天成实验学校的教师们用自身严谨的行为规范着学生的举止,用优秀的示范感染着学生,用仁爱的师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自身做起,实现 “以德树人”。
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一支严谨仁爱的师资队伍,实现 “以德树人” 这一目标呢? 首先严格规章制度,在教师的着装、行为规范、考勤常规等方面都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规定。以该校的课间大跑操为例,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跟着学生的方块一起跑,这不仅方便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而且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此外,天成实验学校在教师管理上独辟蹊径,在跑操时每个班举着的红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印的不是常见的班次,而是 “顺泗” “化群”等风格迥异的名字。原来这些都是该班班主任的名字,通过这种形式,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教书育人得到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师生感情。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有创意的管理,天成实验学校培养了一支纪律严明、工作责任感强、仁心严谨的教师队伍,促进了 “以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博学善教,高效课堂
天成实验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力打造 “高效课堂” 这一品牌。作为一个刚刚成立几年的新学校,教学成果成绩斐然: 2014年上学期全县统考与学业水平考试中均彰显实力,高一年级所有学科综合排名都是全县第一; 小学部在城区学校综合排名为全县第一; 初中部八年级参加全县学科知识与技能大赛, 全县一共五个冠军,天成实验学校拿了四个冠军。好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紧抓课标、智慧创设、深入课改、高效课堂既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目标。
天成实验学校的校长自信地欢迎我们推门听课,也推荐了十三节特色课供我们选择。从听课的情况看,无论是随机地推门听课,还是有针对性地听课,从座位的分组布置、学生的积极参与、 师生的学练配合都可看出课改在天成实验学校的开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某个班某个教师的专项表演。教师专业素养高,业务精湛,热情投入,尤其教师的博学善教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紧扣课标,智慧创设。这是一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杜甫的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紧扣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相结合,通过齐声朗读、配乐诵唱、想象描画、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理解与掌握诗歌。天成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年级段智慧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小学段以活动开展为主,初中段以问题探究为主,高中段则以注重能力提高为主,使学生真正爱上课堂、爱上学习,有效地实现了高效课堂。
第二,深入课改,高效课堂。这是一堂初二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 “平方根”,教师牢牢把 握教材课 标,突出 “平方根”与 “算术平方根”等概念性重点,扩展了 “11—20”所有整数的平方值这一知识点,通过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实现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这一能力目标。天成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改变了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 “一言堂” “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通过集体备课深入研究课标,抓住重点,明确难点, 通过启发导入、自学指导、练习检测、 点拨深入、焦点训练等步骤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处处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 念, 教师充当引导、支持、组织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高效课堂。
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一支博学善教的师资队伍,实现 “高效课堂” 这一目标呢? 天成实验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有这样五道风景线: 第一,通过集体备课的制度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标,集思广益地创新教学形式; 第二,通过打造 “五个一”工程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即要求教师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至少参与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专题学习一次、 一期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字、一年争取论文发表或获奖一次; 第三,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发展,又相继与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等名校结盟,通过名校支教、新老教师结队、 名师讲学、优秀教师示范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四,为教师配备现代化教学工具,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并每期都组织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 第五,要求教师大量参与社会实践,除了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之外,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自身也得到了极大锻炼,教育观念和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扩展和提升。
三、知行合一,活动育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天成实验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打造了 “活动育人” 这个独具特色的第三大品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 健康快乐地成长,努力实践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课间大跑操”“手语操”和 “班级电视台”不仅是天成实验学校的活动特色,也充分体现了天成的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和多才多艺。
“课间大跑操” 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课间操形式,通过以班级为方块跑操的形式锻造学生的体魄、磨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天成实验学校的独特之处在于,跑操最后通过诵唱 《弟子规》和吟唱 《感恩的心》 以及结合手语操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了体能锻炼与德育,有机地融合了中华经典文化与智育,有效地融合了四肢运动与口、耳、心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活泼的运动与美妙的音乐中体味高尚的情感,实现了多学科、多角度的 “沉浸式”教育。
“班级电视台”活动寓思想性、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于一体,活动紧紧围绕 “学生” 这个主体,导演、编导、主持人、小记者全部由学生担任, 所有的题材资料均由学生选择编辑,所有的设备设施均由学生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把学习、生活、活动、成长等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思考进行整理展示,也将国内国外、校内校外的大事小事进行新闻播报。学校通过 “做中学”的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特色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成实验学校的这些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多才多艺、务实尚美、创新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我们走进课堂,看到语文教师通过吟唱表演的方式教诗词,老师不仅歌声优美,而且在电子琴上手指翻舞,边弹边唱; 看到数学老师在多媒体设备出故障的情况下, 提笔就画立体几何图形,做的教具精致形象; 看到课外舞蹈课上,不仅有音乐老师,还有英语老师曼妙的身影; 看到每个班每个角落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和精美装饰; 看到跑操时教师们紧紧跟随学生,活力四射。天成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有着灵巧的双手、 有着发现美的眼睛、有着灵感喷涌的巧妙创意,通过一个个特色活动精心培育着学生。
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一支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实现 “活动育人”这一目标呢? 一方面,为了实现 “办有思想的教育、建有特色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长与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天成实验学校在师资聘用上要求教师 “全面加特点”,发现有优秀的教师不惜重金聘用并诚意邀请。另一方面,管理强校,学校以董事长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优秀、务实、高效的管理团队,通过建立团结、友爱、和谐的工作关系来促进管理的有效性与学校的凝聚力,校长和管理层高瞻远瞩、 创新管理、特色建校,自然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加入这个优秀有发展的大集体。
一、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做有良心、有智慧的教育选择
我们参观的第一所学校是帕斯莫斯学院,一进门校长就告诉我们,“建校仅两年的校舍除了建筑以外,室内的设施设备的规划与设计都是学生参与的,而且我们非常尊重他们的想法。”多彩的厕所,圆形的节省空间的巧妙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相机里拍的最多的是各个学校专用室的照片,因为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幼儿园,专用室的设计并不在意整洁和精致的布置,也没有什么管理制度,取而代之的都是学生作品,画的,写的,做的,编的,拼的,琳琅满目,甚至不那么成熟,但是充满童真、童心、童趣;专用室里的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尽管不是排列整齐,但就像工作坊,应有尽有,情境性、模拟性特强。学生置身劳技室,就等于到了车间,从围裙、眼镜,到电焊、锉刀,这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少学校都有个特殊的课程:森林学校。每周孩子们可以穿上野营服,来到校园一角专门搭建的模拟森林“玩”,找食物、烧火、做饭、聚餐…开心坏了。而设立这个课程的初衷是因为考虑有些学生不爱或不擅长学习,为了让他在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又能培养冒险精神,受到学生喜爱和家长的支持。
在一所中学里,每周都有“圆桌活动”,那是学校的学生首领带着每个年级的学生代表商讨学校的跨龄活动,他们可以讨论学校的管理,可以给校长提意见,对于这样的活动,校长都很重视。而在每一所学校里都有个特殊的地方,叫“包容中心”,里面集中了学力超常的学生和问题学生,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教师给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个中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的就是让其中的每个孩子得以进步。在每所校园,没有相对集中的辅导时间,空间也非常有限,但你随时可以在食堂或活动区看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英国校长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让我钦佩,绝不是因为在他们的介绍里频频提到这样的字眼,或是在他们的办公室看到写着问题学生信息的挂板,而是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体会到这种理念的渗透与落实。英国孩子自然友善、自信阳光、自由随性的气质更是最好的体现。“把每个学生放在合适的环境里都能成功。”他们努力做到了尊重、包容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文化和主体性,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孩子时间、空间、机会去成长,耐心等待,全程助力。
尊重与包容的教育理念我们并不生疏,“做最好的自己”“办适合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对这样的理念我们有许多令英国同行惊羡的精辟诠释,但走远,走久了,想当然、顺其自然也好,不得已、被逼无奈也罢,眼中的学生渐渐被规范、安全、质量这类字眼遮挡的越来越模糊。不知什么时候理念成为了口号,只有喊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久违的感动惊醒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落脚点,是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真理。也许只有牢牢记住这点,我们才能在规定、要求什么的时候,更多的想到尊重、包容、平等,而不是限制、压制、绑架孩子的天性和童年,从而作出有良心、有智慧的教育选择。
二、教育需要“慢”品质:等待与坚持
英国的建筑古老、庄严、神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传统建筑的保护充分体现了这个国家对文化、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室内可以随意改造,建筑外观不可改变”的法律条款不仅为英国,为世界留下了不可复制的珍贵遗产,让人叹为观止。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些建筑当初兴建或维修时花去的不是几年的时间,而是用几十年的功夫去雕琢一个精品,用几代人的努力留给后人经典。速度与效率在这儿似乎有了别样意味的诠释。
帕斯莫斯学院的维克校长在介绍校董会评估校长标准第二条“对办学目标的阐述”时,他用航空指挥台和铁路轨道形象地阐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各种路径的管理办法,最后他说:要实现目标必须要包容每个人,而且要坚持。学生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什么时候成功。“坚持”两个字深深地震撼了我!
学校的包容中心总有一些特殊的孩子,由班级老师通过一定的程序推荐到此,中心为每个人度身制定了培训的计划,而孩子离开这儿唯一的评估标准不是培训的时间,而是对孩子真正有改变有进步的认定,哪怕一学期、一年、两年。
英国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做得非常好的,除了每个阶段的会考科目,他们会有一些设计科学课。就像Feisted学校的校长说的,“我认为除了学识,技能传授更重要。”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各个学校自己设定的,而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未来小公民必备的品质:开放思维、想象力、受挫感、面对风险的能力、关心他人、交流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等等。每个学期课程都会以专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每个学期只有一个或两个项目。可以想象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只做一个项目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这不由让我想起阿尔卑斯山脉路口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慢的心态和品质。“慢教育”,并不是不追求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而是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发展,着眼成长,关注过程,讲求实效。而追求发展、等待成长的过程中一样有许多的美好和意外的惊喜等着我们。只要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办学理念的不懈坚持没有停歇过,我们要相信尽心呵护,浇灌雨露,遍洒阳光,就一定能听到每朵花开的声音,就一定能等到教育的春天到来。
三、在路上,就努力做个有境界的校长
从英国回来,脑子里难以抹去的除了英国孩子自信阳光的微笑,还有那几位校长。在他们的简短介绍和脱口而出的解答中你就能发现他们的优秀。维克校长告诉我们,在这儿校长要能教书,并且要对教师的教学状况非常清楚,不仅仅给每个人作出评价,而且还要能说出你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当有人问及:校长要与教师处理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思考片刻很肯定地回答道:首要是信任。作为校长,我们要让教师有热情,告诉他们气氛由我们营造,情绪会影响孩子;同时要努力提高做事的可能性,在处理关键问题上有措施、有界限…
Headteacher学校的女校长刚到这所小学任职,在交换礼品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问她:你觉得做校长最大的压力来自哪儿?她不假思索,表情痛苦的一耸肩,“当然是专业委员会的考试评估。”“那你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她声情并茂,想也不想:“能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让我扩大校园,根据我的想法再建一些或改造一些教室给孩子们活动。”当陪同走到学生阅览室的时候,她告诉我们:我并不喜欢这个教室,因为空间小,而且又是封闭的,它应该是开放的,让更多的孩子能进来看书。多可爱可敬的同行!
几位校长的身影都很匆忙,不是在课堂里就是在孩子中。他们丝毫不介意你在他的校园转悠、拍照,只是善意提醒你尽量不要过多影响孩子们上课,如果拍照请征得学生的同意。他们似乎对中国的教育了解甚多,进入课堂前会事先提示你关注:课堂中师生的状态和地位是怎样的,学生手中都有些什么材料,师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顿时有种被切中要害的惶恐。当然,自信坦然的气质下校长们工作的快节奏和高强度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同样承受着不小压力。
做了多年的校长,了解周围的不少校长,也曾经研究过不少名校长的成长经历和成名故事,我感叹,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下不断创新变革的教育,和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用心用情办学的校长是多么地不易!然而再不易,有再大的压力,选择就意味着面对、责任、前行。教师,应该是有精神追求的,校长更应该是有教育情怀,视教育为信仰的。在学校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看淡个人得失和学校浮名,定下心气,办真教育,办纯正的教育,才是校长的本分,应有的境界。
不知为什么,从英国回来,尽管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但就想去看看我的校园、我的老师和学生。两周,与其说是想他们了,还不如说是教育考察之行让我对他们,更是对自己充满了期待。我想,这应该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黄涛,镇江市中山路小学,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