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政治课的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应当肯定,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仍存在不少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如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面对知识高速更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据联合国教科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这就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轨,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初中的政治课教学应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呢?
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而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的作用在于“导”。它以前学法指导为联结点,引导、启迪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强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学习知识的结论更为重要,即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变“理性”到“感性”为“感性”到“理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因问题而产生,而政治课教学中容易激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往往是对事实材料、社会现实情况的分析。例如,教材正文间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图、表格等,教师都可以拟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总结,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仅易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而且更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框题时,可以分两部分出示教材中的材料,一部分是关于资本主义民主进步性的材料,并设计这样的问题: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的何种特性?如何理解?很显然,学生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民主与封建专制相比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别一部分是关于资本主义民主历史局限性的三则(选举制、议会制、政党制)材料,问:这分别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哪些特性?学生自然通过材料,分别看出资本主义社会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政党制度的阶级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无须再费多少口舌讲解,学生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第二、变机械直接的提问为灵活有效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机械的直接的提问。所谓机械的提问,也就是用一些问答题的形式提问,无其他题型运用;所谓直接的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很容易直截了当地回答出来,显然这些提问都不能较好地满足我们教学目标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提问更艺术呢?其一,提问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辨析、材料分析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要提高提问的效益。即设计的提问对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具有效性。例如,要考查学生对“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你这样问:生产关系三个方面是什么关系?那么这个题目对你要考查的目标是无效的。如果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请你运用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基础。如此提问,情形将大不一样。其三,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识记巩固,也能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判断一个社会制度代替另一个社会制度进步与否必须以什么为标准?再让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否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容易整理出答案,而且使学生对判断一种社会变革进步与否的知识点有了整体感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第三,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不少的老师仍然注重一章一节的教学,学生对单个知识点也掌握得较好,但综合起来就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对教师来说,必须做到“细读全书,精钻章节”。在新学期伊始,首先要通晓全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教学,又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避免断章取义,割裂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要理清框与框之间的联系,归纳大小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掌握重点,摸准难点,理清知识线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第四,变给学生“金子”为教会学生“点金术”。“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因此,政治课教学在进行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呢?所谓会学,有人将之归为会读、会疑、会写、会忆、会用。会读,就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会问,就是鼓励学生勤学好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写,就是培养学生巧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习惯,提高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忆,就是在识记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咀嚼、反馈、消化”六个字的记忆术,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联系、概括和综合;会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热点,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会创造的核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
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三、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总之,任何先进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的实现,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
四、突破应试框架,实行“双开”考试。
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于3月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全国许多省市的中考纷纷进行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纷纷实行开卷或半开卷的形式。这无疑是思想政治课的一次大解放。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硬着头皮把课文中远离学生实际的“繁、难、偏、旧”的概念和原理记下来、背下来。应试模式的教育实际就是“答”题水平高低的教育。评分的“采点”性,使创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与标准答案不符就不会得到好的分数而受到了冷落。
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而我们以前的考核、评分方法远远脱离他们的兴趣、特点和真实水平。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天地,平时学生流露出活跃的独创思维也往往受阻或被压抑。而目前施行“双开考试”却不同,开放性试题的答题可以不拘一格,没有固定、僵化的标准答案,贵在言之有理。比如,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论述时,在利用课本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特别对学生在开放性试卷考核中有独创性见解还予以加分的奖励制度,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实行开卷考试,由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试题大多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就迫使学生改变过去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更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他们平时关心身边的小事和国内外大事,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扩大视野。没有现成答案的束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改变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提供了机会和领域。
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是每位教师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儿点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 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 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 抓好基础训练,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 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 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初中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 体会到初中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 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 所以, 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类比联想,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 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 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 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 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数形有机地结合,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把数形结合起来, 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更能由感而发, 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 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 总结失败的教训, 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 所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 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借题发挥, 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 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 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把一合适题目进行变化, 可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 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 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其卞要日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初中数学, 获取知识, 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从而体会到初中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 要生动有趣, 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 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 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的问题, 如果有征服的欲望, 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 “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 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 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初中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主动运用初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能自觉地用“初中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用“初中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学 ; 思想政治 ; 创新教育 ;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78-02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我们大家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要以扎实的基本理论为教学主题,让学生的理论知识逐渐能够融入实际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这就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想要推翻这一障碍我们就必须认清这些问题,将创新教育问题融入课堂进行解决,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论述。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谓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传统的教育问题进行更新换代,将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演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学习将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育理念就被我们称之为创新教育。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这使当今中学政治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让教学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合理化,学生培养变得更加的全面化、细致化,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创新的方法
1.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永远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课堂气氛往往都是比较低沉的,这是传统观念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束缚,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一常规,只有这样,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将课堂所学为他们今后所用。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还应该做到民主,应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包袱放下,学习气氛才不会变得紧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将教师所讲到的内容进行全面吸收,教学效果才会变得更加的出色。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注意学生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不能让学生的内心思想随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变得过于僵化死板,这样会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后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不知道如何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教学结果无疑是可悲的,学生只是变成了单纯的知识存储器皿,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者,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重视到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辩论以及小组竞猜的模式进行课堂知识的接受与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逐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产生优越感,在创新思维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的情绪才会受到充分地调动。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往往是教师忽视最多的一个问题,这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自身的疑问表达出来,让学生将个人观点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的思想才能够被我们教师所捕获,对我们进行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是离经叛道也是学生们的个人观点,我们可以加以纠正,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良好方式。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学生在问题中得到了充分的思考,仅此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加以重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更加有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找到更多的创新之处。
4.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教學创新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永久不变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问题总是会存在很多的不理解或者是惊喜的发现,而往往这样,学生的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正视学生发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更多的喜悦之情,学习到的新知识才会更加容易掌握,这样学生们是用心在学习而不是用脑子单方面的记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问题恰恰在这里,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的创新,在教学过程当中才会找到相应的创新元素,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顺利,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才会更加的强烈。
以上就是我个人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教育进行的自我观点的论述,在此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广大教师朋友能够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思想出现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模齐.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王小健.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S1).
关键词:浅谈,谈初,初中,中政,政治,治教,教学,学的,的创,创新,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环境。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初一政治课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笔者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 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二是教师也要本着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这个例子,为了不抹杀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又让他们接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精神,避免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应该被激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被弱化。笔者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到了新的答案: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使得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良教学环境。
其次,要创造各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儿童及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真、童趣和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造性学习,就必须考虑它们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当预备班孩子学到《学做家务劳动》时,让孩子们在课堂里叠一次衣服,缝一次钮扣,在家里当一次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例如初二学到《教育法》时,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各部门的老师。然后,在课堂上学生用小品、演讲、图画、等各种形式把采访到的内容告诉大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调动了学生空前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教育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智慧发展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师要改造现行以知识为准、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的组织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该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密不可分。纵观这30年多年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既有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函待改革和创新。本文拟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历史,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就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是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而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前包括本科生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在该学科专业建设进程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并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到目前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设时的“预制”课程阶段。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该意见首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1)提出了课程设置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的原则。《意见》第一次规定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必需的人才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由3部分组成: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政策水平;文史知识;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按此结构,《意见》为初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预制”了包括4门公共课、11门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课和3门实践课在内、共计28门课程(其中主要必修课为14门)的庞大课程体系。从该课程所涉知识领域看,它横跨了文创文艺理论与文学名著选读”、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欧哲学简史”3大门类。
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课程不合规范的表现
美国课程论名家艾斯纳指出:“一般而言,在教育理论、尤其是在课程理论中,规范性理念是其核心。教育本身是一项规范性事业,就是说,它追求的是有价值的目的的实现。" L}7由此推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教育,其课程的规范性更是明显,因为它要传播和传递的是主流政治价值观,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形式。规范性的特征意味着规范化的要求,从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是该学科科学化的题中之义,也是该学科和专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并达到的目标。不过,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的课程仍有诸多不符合规范、溢出规范边界或需要加以规范的问题。概括而言,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课程设计不规范。课程设计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的、创新性的工作,要求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实现4个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比较多地强调了课程的主体应然而忽略了客体实然,偏重了课程讲价值的一面而轻视了用事实传递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了课程的合目的性而忽略了课程以及课程教育的合规律性,偏重了对党的文件等短期政策精神的继承而轻视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理论的创新。此外,在整体建设和设计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创新度也不够高,老生常谈的色彩比较浓厚。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在设计上。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几个命题
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应该怎样才能更加规范化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应着手做那些工作呢?这不仅是课程管理者和编制者的责任,也是课程实施者和教育群体的使命。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应在把握课程的性质定位、课程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有理有利有节地推进,做到既符合课程教育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阶段与节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中的第一个命题,处理好跨学科交叉和学科增强自身独立性的问题,这既涉及学科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也涉及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其产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其知识来源具有多学科性和综合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学科化和科学化,就不能是个大杂烩,不能是没有学科边界的“万花筒”。同样,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不去研究和探讨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规律,发展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前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课程建设应实现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上的统一。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初,在该专业设置之前曾经出现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讨论,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分工和职业角色分类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标准,借以调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属类、规范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第三个命题,是处理好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课程要有统一性,统一性代表着规定性,是教育目标和教学工作按照既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没有统一性就没有课程的专业权威,也就不能完成学科与专业的基本要求。当然,这种统一性并不是死板的“大一统”,也不是绝对的无差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要在保证基本科目和教材具备一致性的前提下,允许课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不宜在课程范围上搞“一刀切”,但应该规定必须执行的课程规格和科目,在课程和科目实施中不应当允许以特殊性、灵活性来冲击整体性、规定性的现象存在。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的规范化意味的并不是简单地增减课程科目,而是要使课程科目搭配更合理,更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充分地体现专业特征和学科特色。照此思路出发,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应作出调整,重点要强化或增补3类课程:一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含量,借以夯实马克思主义对本课程的基础性和指导力。
我们看到,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已经于1993年10月8日颁发的办学意见中有所调整,取消了专业基础课的称谓,对原有的各结构内的课程进行了清理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方法魅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反倒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行其道,冲击学科的理论基础,此种状况应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将多年来一直存在但并未充分落实的实践课程落到实处。不论是本科生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此前的所有办学意见和文件都提出除去此知识结构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调查研究、群众思想工作、宣传鼓动工作)的训练。遗憾的是,目前各地对实践教育和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执行不到位。
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1. 传统教学方法是重传授, 轻培养;
重灌输, 轻启发。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 从而不愿学习。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 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 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 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这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师要进行启迪和引导, 这只靠讲理论是无法做
到的, 要敢于突破课堂的束缚,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经常开展社会活动, 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跃,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把教的内容从基础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 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让学生形成多提问多思考, 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 在课堂教学中, 创建情景模式要立足于学生和教材, 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的内容。
我们要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改善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使政治成为学而有趣的好课。
情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地运用,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激发了兴趣, 而且培养了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 顺利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的目的, 提高学生素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4.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
新意识,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用“以情激学, 以情诱学”的方式, 让学生从心理爱上学习。所以说作为一名政治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只有在教学中倾入情感教学, 才能促使学生学会, 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 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由浅入深, 设疑解惑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鼓励其勇于创新。
1. 设疑是启发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根本。
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有疑, 有疑者需要到无疑, 到这里方为长进。有疑问, 才会有思维;有思考, 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惑,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感到无解的时候, 通过教师解惑, 体验到恍然大悟的感受, 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设疑和解惑都要有针对性, 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原有知识结构中发现矛盾, 激发思维欲望, 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 鼓励学生多读书, 并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因为读书是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读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有不唯书的质疑精神, 能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敢于怀疑一切, 从而增强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摘要】 推行创新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教改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造就创造性人才。
【关鍵词】 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主旋律,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教育观念要创新
从教育和心理学来看,“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实和未来都会成为历史。历史学习之所以要创新,就在于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我们正处在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时代,其核心是创新,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无暇顾及“问”和“疑”,历史对人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怎么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其结果只会使人“沦为一个心灵飘泊的精神放逐者,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可能使学生“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溶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这样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人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没有任何创新,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另外,我们惯于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本不错,但却有不足,这容易使学生陶醉其中,形成妄自尊大的狭隘心理;我们还常把落后归结为近代西方的入侵,封建专制的腐朽,这容易使学生陷入简单的政治经济决定论,而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意识、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也曾出现过重视科学技术的党派,但这些多是中国文化主流之外的产物。……墨学的中绝,以及沈括、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著作的被忽视,都是中国‘重正务、轻自然、斥技艺’的文化传统造成的后果,这实际上已隐藏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命运。”教学时,一方面要了解古代的辉煌,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对后者的探讨会使我们更清醒。
二、教学模式要创新
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
首先,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施展灵性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倾听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元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欣赏其独到见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大胆使用历史假设。战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为让学生体验都江堰修建的艰难,感受李冰为首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你是李冰,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材料、设施的条件下,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岷江中流作堰?你的设计与李冰有何不同?分组讨论后讲出你的设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大胆设想……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元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形象。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要素,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观察《北京人生活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我设计这一问题:请你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成为北京人的一员,讲讲在当时极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通过想象,不仅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教改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造就创造性人才。
雷州市南兴中学林小飞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一部分初中生恰恰就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共同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与帮助他(她)们健康成长。
一、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社会的变迁给予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烦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几个方面。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现象。所以,在今天,学校中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渐现端倪,这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社会栋梁”,将无法适应现在的激烈的社会竞争方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心态,从生活实际着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想方法去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第一,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催化剂。一个人的素质一般有三个层次构成: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让学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来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有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表现主要是: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挫折等。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每当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或偏激的行为,严重的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因此,心理健康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三、影响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初中生的自身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随着生理上逐渐的成熟,甚至早熟,各种“成长的烦恼”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初中生们的心理年龄仍处于幼稚阶段,心理成熟水平还不高。因此,理性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起伏大,具有半幼稚、半成熟、依赖性强,容易冲动这些特点。所以,当他(她)们的“成长的烦恼”得不到疏
导而郁积下来,就会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甚至会导致他(她)们做出过激行为。另外,初中生还有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这很容易使他(她)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家庭因素:目前,许多的初中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在家庭中被过分关爱。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日益强烈,为此他们会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过高的期望,甚至用过分的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自由。这些往往会变成了他(她)们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父母会将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全部包办,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起居都不让孩子参与,产生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溺爱现象,然而这样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与提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焦虑烦躁,或者会变得顺从自卑,依赖性强,遇事缺乏信心和勇气。并且因为家长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使孩子在心里有着对家长的付出感到理所当然的认识,从而形成自私自大、心胸狭窄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另外随着家庭离异现象的增多,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让他们心中有着被抛弃感或愤怒感,甚至会变得抑郁、敌对,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因为在他们心里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他人,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出现阴霾。
3、学校因素: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但是由于考试还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所以,考试结果还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升学率仍是学校重点工程。显然,学校还是重点抓智育,德育工作包括心理教育等其他工作却不引起重视,从而
忽视了对初中生的精神关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心理疏通。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使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各种学习压力、考试压力。每当学生面临考试时,心里总感到紧张并有压力,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有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了厌学、逃学、痴呆、甚至自杀的道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甚至发生了在学习上不愿服从父母管教而杀死自已亲生父母的惨剧。由此可见,过重的学习负荷也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4、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心理冲击的社会因素莫过于网络世界的诱惑。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她)们被称为“网络一代”。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世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过分依赖网络信息,导致很多初中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逃避人际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压过集体主义,学业上无所求,过分注重自我,与同学的疏远,从而影响到师生情、友情、亲情。致使他(她)们的人生轨迹也出现了偏颇。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生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会有心理上的需求。比如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等。那么怎样才能够引导与帮助学生,培养他(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第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另外,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完备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学而不用,那也是难以担当起疏导学生心理的重任。
第二,教师要懂得用爱去敲开学生的心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和他(她)们接触,和他(她)们谈心。许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有心事得不到宣泄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多点关心这些学生,多给他(她)们鼓励,多听他(她)们倾诉。相信在老师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敞开心扉;在老师的鼓舞下,学生会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
第三、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情绪冲动,有的自卑胆怯,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等。因此,在与学生的交谈时、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到有针对性,灵活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例如,对内向胆小的学生,必须耐心、真诚地与其交谈;对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的学生,应该经常提醒、引导他(她)多进行自我教育,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在贴心的交谈下,学生总会慢慢敞开心扉的。又如对缺乏集体主义、独来独往的学生,可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参加,让他(她)们在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让他(她)们体味集体生活的快乐。
1.设疑激趣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利用较为实际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世界第8位,草地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般,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近年来,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讲完这则消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听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调查了解你周围存在哪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方式?搜集这方面内容办一期呼吁全社会保护土地资源的小报。课后,学生们不仅每人设计制作了一份保护土地资源的手抄报,还办起了一块主题为“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栏。可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起空洞生硬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
2.诱导激趣
教学中,根据内容准确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表现对学生有心理暗示作用。教师态度傲慢、面无表情、举止粗俗势必导致学生反感。因此,在教学中,热情、真诚、平等、大方和风趣幽默,对学生的一切积极合理行为恰到好处地给予充分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必然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必然自觉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比如,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上次好的,就说:“你真用功,成绩大有长进”,或者说:“你真行,只要继续努力,下次定会更好”,对于考试成绩确实不好的,可以鼓励学生:“你这次虽然失败了,但老师发现你很用功,你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倍努力,下次就一定会考好。”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待,从此产生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方法指导是关键
要使学生掌握自学技能,养成自学习惯,单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教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我在日常教学中,坚持“预、议、导、练”四步法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预:即预学、预习。就是以设问或点拨的形式,给学生给出紧扣重点、富有指导性、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学生,并能为学生提供路标或向导的阅读提纲(即导读单),让学生按照提纲逐段读,一边看一边划,边看、边想,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划圈点,易懂的粗读、重难点精读,参阅资料理解,记下“不大懂”的和“一点都不懂”的。对于后进生还要单独予以“点拨”,使其达到预学之目的。
2.议:“议”者,议论、讨论也,就是将学生预习中不解的问题,按照教学要求拟成议论提纲,组织学生展开议论、讨论或争论。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①针对性的议:即对内容中某些重、难点和易漏、易混、易误、易疑之处,让学生合伙议一议,以便得到启发和释疑。
②穿插性的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将阻碍学生深入理解的关键性问题提交全班学生争议,通过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③阶段性的议:就是在学完一节或一个单元后,联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讨论,以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
④辩论性的议:把学生特别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起来,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辩论、争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
⑤演讲性的议,将所学知识点拟成专题,由学生演讲、民主评分,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教师当好“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深思广议。
3.导:即点拨,就是把学生在“议”中未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给以指导和讲解,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4.练: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转化为应用能力。
(1)小结:就是在学完一节或一个单元之后,指导学生写出小结,列出知识的逻辑序列和知识纵横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2)拟题: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试题和单元复习题,相互解答、评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拟题解题练习,学会命题、解题、阅卷、评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撰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学校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撰写立意新颖、事理交融、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4)调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调查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调查提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调查。学生经过记录资料、写调查报告等形式的练习,不仅能够学会调查的方法,还能锻炼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亦能激发创新思维。
三、习惯形成是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从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入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提升,并持之以恒坚持培养,学生就可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自然逐步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学生自学习惯形成后,他就可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既“授之以渔”,终生受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做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并不是指惊世骇俗的大发明和大创造。我们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尚未讲到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看做是一种创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视为创新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一、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 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发现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新教育活动要通过多个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 ”教师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并以此去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意识。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注意把教材内容的讲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次,我在讲授《经济常识》第一课“怎样对待货币”这一问题时,在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这一观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学生思考并回答道: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仅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他们在思考和议论中,使自己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得以激发,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三、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是学生观察世界、分析现象、揭示本质、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也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此外,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化,较快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益处。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不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还要掌握创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探索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总之,任何先进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地实现,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精神。
参考文献:
[1]杜秀珍.浅议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5(02).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中, 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各方面都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认识程度不高, 觉得思想政治的学习不重要, 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同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缺乏一定的形式创新, 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实现。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
(一) 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教学理念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体现出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对教学理念的创新, 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一定发展的关键, 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相关的教学目标在实现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新课改的推行, 强调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形式创新, 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 当前教学中提出的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方面, 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是重在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还是坚持, 成绩是最重要的, 而且认为这种新的教学形式,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 具体的教学现状还是没有有效的改善。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就需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强化教师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二) 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不仅要有教学理念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对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践的重要场所, 对于新课改的推行, 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不断地实践和不断地进行探索,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根据具体的情况, 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 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一般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目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学生普遍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 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 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师生关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此基础之上,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主要处于主导的地位, 同时许多教师较为严厉, 使得众多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回答问题, 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 因而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 需要教师树立一个师生平等的观念, 在这个观念基础上, 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中, 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创新。具体而言, 教师需要以学生为课堂创新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汇总,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回答问题时, 无论对错与否, 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可学生,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信, 便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发言, 与教师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以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目前, 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实现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因此, 可以看出, 实现初中思想教育的发展, 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关注。初中阶段, 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萌芽的过程, 因此, 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教学目标的逐渐改变, 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就需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安瑞娥.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J].学周刊, 2013 (31) .
摘要:冷漠、自闭、暴躁、易怒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中学生中相当突出,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
人际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
人类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竞争普遍激烈,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而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当中尤为严重。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一个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一个人经常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时,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则对世界充满了厌恶、悲观和挫折感。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落落寡欢,讨厌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它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这是政治课上老师在初一年级的一个班上宣读着学生“相明”给同学“映映”的“情书”,这不是老师在公布自己学生的情书,而是一个教学例子。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一个处于青春期学生中的敏感话题,在老师营造的自然、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也许这难以启齿的早恋正困扰着、折磨着某个同学。通过这节课,他或她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象雨后彩虹般灿烂。这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这时,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总之,政治课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大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不可一世,小霸王式的大有人在,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封闭、排他甚至孤僻的也大有人在,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初一《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老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中就有这么一题“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么一个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有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等,或多或少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能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老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搜集的有关使用电脑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老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自强不息,显示出其生命的价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但其他学科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丽的世界。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刘君昌
(邮编:266617)
【浅议初中政治课的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浅淡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18
初中政治的复习方法06-02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07-18
初中政治教学的研究论文09-23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06-05
初中政治随笔07-21
初中的政治体验式教学浅议论文09-25
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06-23
初中政治中考模拟卷07-23
初中政治教师选调考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