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课程学习心得(通用8篇)

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篇1

—人文关怀与优质护理服务

姓名:xx 专业:护理 学号:000000001 通过在网络上学习《人文课程》,对人文理念及实践过程中的诠释与应用有了简单的了解,其对人文关怀与护理服务两章节有着较为深刻的触动和感想,现将两重点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以下观点: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建立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以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方式,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在现代护理事业中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使人的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把对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护理服务的载体是患者,即“以病人为中心”。因此,满足患者的需要,缩短就诊时间,及时、有效地治疗,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10 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 护理工作者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这些充分表明,在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 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 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

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文关怀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是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人与自然的隔阂都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人的健康就需要有情感的疏导和宣泄。眼睛是心灵的窗,对于病人,,不仅仅是给病人治好疾病,使病人重获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护理工作的核心,即人文关怀,使病人不但“ 活得好” 而且“ 活得更丰富“,使他们在健康、疾病及临终的人类情境中,保持生存的高品质。而且人文关怀注入护患关系中,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关怀护理, 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实施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

三、人文关怀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1)拓展护理内涵,转变服务理念

开展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本质是“ 以患者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能为患者做什么“,在患者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施护观念及行为,走出那种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充分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治疗、护理操作的自主选择权,做到知情同意,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患者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2)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基础。临床上每位护理人员要想真正做好人性化护理工作,单凭事业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学、护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当为病人进行治疗时护士只有具备了丰厚的护理知识及扎实的专科护理技能,方能为病人提供准确精湛的治疗护理,因此,临床护士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应多阅读一些护理杂志,了解护理领域新动态、新信息,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提高护理研究能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3)树立“人文关怀”的健康教育观念 健康教育工作是以健康为主导,依靠多学科及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目前应当建立符合我国护理现状的健康教育系统,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健康促进方面的学习班,使护士真正成为健康的维护者和教育者。同时应注重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理念,充分激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用通俗的语言主动讲解疾病知识,清楚交代注意事项,有问必答,细心解答,根据病人的不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育,使每位护理人员认识到健康教育的内涵,通过护患双方共同努力,使病人得到合理的健康服务,形成稳定、持久的健康行为。

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篇2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 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 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 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 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 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 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 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 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 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 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 学生受益良多。第二, 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 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 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 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 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 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 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 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 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 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 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 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 是最基本的基石, 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 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 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 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 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 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 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 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 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 重点训练教师礼仪, 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 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 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 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 心灵充实, 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 教师既尊重学生, 又关注自身, 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 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 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 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 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 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 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 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 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 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 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 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 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 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 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 通识———专识———特识, 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 针对职业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 主要针对教师职业, 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 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 针对幼儿教师职业, 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 再到幼儿教师职业, 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 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 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 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 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 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发展学生优良个性, 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 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 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 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 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其中, 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 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 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 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 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 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 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新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5 (7) .

数学人文课程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课程基地;数学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1-02

【作者简介】吴晶,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

我校在“自主·共享·成长”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以“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这个平台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现代技术运用的层次、育人环境建设的水平。我校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营养的同时,更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有力保证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学校“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建设,自然科学学科也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渗透。本文即以我校数学人文课程建设为例加以阐述。

一、数学人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学科所具有的严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关注不够。在数学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业”,而极少传递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求“美”。

必须承认的是,在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数学知识、逻辑方法和科学思维,但也需要认识到数学教育也是充满了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以便使数学教育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使学生们真正地学以致用。因此,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数学课堂中人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数学科学教育的整合,这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外,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人文教育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天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无限潜力,让学生获得全面、持久的发展。

二、数学人文课程建设探索

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数学组也依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做好课程设置、评价标准、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进一步探索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的高效模式,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和数学学科特色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1.在数学常规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改编一些数学题目,借助于一定的情景或故事引入等手段把数学课堂学习内容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进行人文价值的渗透。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将原本隐藏的人文价值要素进行拓展和升华,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例如,可以结合必修和选修的数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国内外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和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料,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在数学领域从古至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古代的数学家刘徽,为我国古代数学赢得了近十项“世界第一”;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对近现代数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上是居于最前列的。其他还有像“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这些史料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看到我国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并且有能力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如在“复数”这一知识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向学生展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曲折过程,这样既揭示出了复数产生的知识背景,也使得学生接受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复数知识的积极性。

2.完善校本课程中人文数学的构建。

数学组大多数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实施,在研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数学与生活》《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与人文科学》等课程都是我校数学组开发的人文数学课程。

例如,在《数学文化》课程中关于“数学美”的学习,从资料的收集、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成果的反馈,无一不凝结了数学组教师们的智慧,也展现了学生们巨大的学习潜力。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挖掘数学学科中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和审美心理,用美的特征去观察、思考、类比、联想、猜测,可以洞察其内部的隐性的联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被数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展现数学问题所揭示的外在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统一美,更注重表达数学的内在美,使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和欣赏不止停留在表面,更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同时就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普遍联系而言,数学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其他学科在数学的帮助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速发展,这种完美结合,也体现了现实世界的和谐与统一。

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展现出的优美得体的教态、严谨精辟的分析、生动准确的语言、工整清晰的板书以及精美恰当的实例,也是一种美的传递,把数学之美赋予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美丽和谐的课堂,也能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加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掌握。

三、数学人文课程开发的优势效应

通过对数学学科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和深化,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他们看到了数学极具魅力的一面,再也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繁复的定理、难记的公式和复杂的计算,而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他们学会了用发现美的眼光来学习数学、掌握数学,了解到数学知识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也带领学生们沿着数学史的长河,去追随伟大数学家的足迹,了解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数学危机,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等。

不仅如此,教师们也在人文数学特色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情操。教师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朴实的教风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用理性和自律的人格魅力去熏陶每一个学生,用诚实求是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每一个学生。

教师们以简明扼要和科学准确的语言准确表述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结论,处处可见严谨的思维和超强的条理性。通过这种数学精神的长期感染,既能够让学生去除浮躁,净化灵魂,又可以塑造教师自身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数学课中用各种资源来渗透人文精神,对教师来说是“功夫在诗外”的事情,要求教师熟悉哲学、地理、风土人情、军事、文学艺术等等,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教师的这些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

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师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地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的努力与成功,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三、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与效果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情绪化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个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好坏,与他是否喜欢教这门功课的教师相关。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

四、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教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教师的正确要求就容易化为学生的行动。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张扬,真正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成功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而要 提升自身的素养,教师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的读书是一种积累。学习是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教师的职业特性,更注定了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永远需要

学习的角色。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在提升人文素养,铸就教师魅力中具有永恒的力量。一个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足的读书实践。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读书是教师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人们不但通过读书获得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书籍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读书,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敬重他。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荡涤心胸、体味人生、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完善文化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技能,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当我们将读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断提升自身学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才能成为新时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新课程标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

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善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工作在基层的教师走向成功的最深刻的足迹。当今的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诉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更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目标的教师。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6

这学期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研究生的群体,接触的第一节政治课就是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老师精湛的讲解与课堂上生动的案例,让我也重新对研究生生活与自身道德素养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研究生的生活不如本科生活那么简单,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考试,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拓展和深入研究,从而有一些新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实验操作和技巧,创新思维,更是需要撰写相关论文。在这时,伴随着身边或者学术界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恪守自身道德规范,维护学术界的风气至关重要。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 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

现如今,由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学术道德被很多人忽视甚至遗忘,学术腐败现象比比皆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小到学生毕业论文造假、抄袭,捏造实验数据;大到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等。一些学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不择手段,严重的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学术规范问题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演绎为一个跨越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单纯用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学术界的公平正义,提高学术水平,加大治理力度和效率。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得广大学者有法可依。其次,做到有法必依,提高学者法律意识,以法律约束行为,减少不良现象。

其次,对于学术道德和规范问题,究其根本,是我国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学者们的学术良知和职业精神日益被腐蚀,在此机制下,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许多学者的不甘心,不服气致使他们开始投机取巧,谋求自身的利益。所以,改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导向意义、激励效果和诊断作用。我们只有根据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相应的、更加人性化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加强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价、人员评价以及研究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加强与教务、研究生及人事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的制止学术腐败的滋生。

最后面对学术道德的日益沦丧,学术造假的日益猖獗,我们必须日益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与自身素养的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诚信则是修身安邦的基石。我们必须从此时此刻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与学术腐败作斗争,建立一个和谐纯净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有利于自身,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为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现如今国家也十分重视的儒家思想,无疑将德至于首要位置。孔子曾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术等课程,但是他却认为比起技艺的掌握,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现如今,我党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由此可见人的品德至关重要。古语有云:“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也;无才无德庸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小人也”,因此,只有拥有高品德和素养的知识分子才能称为圣人,而若只有才能,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只能称作小人。

我们当代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

(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六)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七)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八)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数学学习的人文积淀 篇7

一、理性认识的积淀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 经过分析和整理, 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形成了理性认识, 人们能够判断真伪、善恶、美丑, 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柏拉图认为, “数学是从现象世界到理念世界的唯一桥梁.”数学是使人的认识转向理性的科学.通过数学人们懂得追求真理, 依靠科学解决问题, 而不是靠感官去判断是非曲直.数学源于实践, 用于实践.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分析能力的加强、独立思考意识的启迪都有很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认识.

二、道德信念的积淀

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与强烈的道德情感有机结合, 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道德观.“没有学问的美德比没有美德的学问更有助于人类幸福.”

世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指出:“为了道德生活的健全, 为了使一个时代或国家有崇高的风尚, 更为严正的美德具有一种神气力量, 较之那些未经思想熏陶, 未曾纯化的势力来更为优越.在这些更严正的美德里, 对真理的钟爱是对污浊中信心的主要的鼓励, 而在数学中, 对真理的钟爱要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找到.”数学人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的高尚道德信念启迪人们:爱和平、爱环境、爱生活.

三、思维习惯的积淀

思维指运用表象、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 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提高智力素质.越是智力高超的人, 越是需要思维技能的训练.思维意味着从知识的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自行车、汽车都是一种代步工具, 有了这种工具, 要比我们走路快得多.本质上, “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工具, 是一种帮助我们思考与学习的工具.只拥有低级思维能力的学生, 就像只有自行车的人, 如果不加倍努力, 便赶不上拥有汽车之人.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 看看“开小汽车的人”是怎样学习的.

A题目: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每小时走6千米, 乙每小时走4千米, 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B题目:王强开车从北京去天津, 每小时60千米, 李明开车从天津来北京, 每小时50千米, 两人同时出发, 经过40分钟, 在途中相遇, 问:北京到天津距离多少千米?

拥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孩子, 在做了大量类似的题目后, 就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题目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的解题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然后, 他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 分析出共性之后, 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此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 就可以绕过起初那种比较麻烦的思考过程, 直接用已在大脑中预置的“解题模板”, 很快解出题目.

一个缺乏高级思维能力的孩子, 他的思维可能更多的是记住某道题的解法, 而考试时如果没有考到这道题, 就会一筹莫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高级思维习惯, 让他们拥有汽车甚至更高级的交通工具.

四、个性品格的积淀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 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 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如果一个天才的人格不健全将注定被淘汰.常春藤学府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时, 遇到了一位奥数尖子生.然而, 因为一段对话, 宾大干脆地拒绝了他.对话是这样的:

教授:你读书读得那么好, 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赚钱.

教授:那赚钱又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周游世界.

教授:除了周游世界, 你还想干什么?学生:买房子.

教授:买了房子还想干什么?学生:让父母住.

一席对话, 让尖子生落选了.因为虽然这位尖子生的数学成绩顶尖, 但人格分却为零.可见数学学习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是把数学所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积淀为学生的理性认识、道德观念、思维习惯、个性品格.让学生学会做人, 提高他们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形成高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欧阳维诚.数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2.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87.

[3]张泉君.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5.

[4]哈钦斯.西方名著入门 (数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06-107.

谈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从语文教学内容上看,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高考主要是考察语文基础知识与读写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放弃人文教育的渗透。高中语文课程中有效的人文教育更有利于提高高考的应试能力。高中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口语、阅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

一、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说会写,口笔兼长,己成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口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交际素养、良好品质的人文渗透。

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是有效口语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情景对话、记者采访、课堂表演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具体的语音规范和表达技巧,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打开交际之门的第一步。在口语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诚信、合作、礼貌等品质是人文教育渗透的目的,也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首先应挖掘阅读教材中的人文性。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启发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比如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的精神素养在文本中有很多,有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普希金《致大海》中对自由的渴盼等。语文老师要努力发掘文本中人文内涵,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其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体现人文关怀。

1. 教师可以设计自由、探究、合作的课内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也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比如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学生都为玛蒂尔德的虚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愤愤不平。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若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这条项链之后会怎样?”。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之后,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品评这些观点。学生在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解读到在《项链》一文中还应该看到诚实、勤劳、守信的美好品德及不向生活屈服的顽强生命力。

2. 教师可以设计扩展阅读课程。教师提出阅读目标,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阅览室,阅览室内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作品,还有各种期刊,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阅读课上是自由的。比如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先找一些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对人物的经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有利于顺利理解其作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提供的课外阅读参考名著目录,给学生提供一份课外阅读书目。教师要为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三、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训练,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渗透,使现代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的观念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又吸取了当今世界人文精神的精华。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

1. 打开学生的思路。生活积累对于写作很重要,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写作主题可以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从真善美出发,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由民主、精神物质、真善美、忧患意识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教师要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写作必然是见解各异,观点不同,风格多彩的,教师对此要有包容的态度。

3. 注重批改评语的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

上一篇: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下一篇: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