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大学(精选10篇)
一、项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与其建立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设立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按照“面向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路,项目将重点依靠“985工程”建设高校(以下简称签约院校)进行选拔。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高校以签署协议的形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签约院校名单附后。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学科、专业领域
重点选派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2008年选派学科规划具体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48个月,具体以留学目的国及院校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5000人/年,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派比例至少为50%。
(四)留学单位: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四、申请条件
1.关于申请人
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无违法违纪记录,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②申请人均应来自“985工程”二期基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或国家重点学科;
③申请时应为就读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学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
④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
⑤身心健康。
本项目选派范围暂不包括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2.关于申请类别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申请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硕士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需提交国外院校的入学通知书、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入学时间原则上为申请当年。
联合培养博士生:申请时为在读博士生;需提交国外院校正式邀请信、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和可能发生的与学习相关费用说明;入学时间为申请当年。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签约高校负责选拔推荐工作。签约院校应于2008年3月20日前完成校内评审工作,确定候选人。
(二)申请准备
候选人应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项目总体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签约院校统一安排候选人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收取申请材料,代收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签约院校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受理个人申请。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的说明(学生类)》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校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并确定拟选派人员名单,经教育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管理
主要依托签约高校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选派;同时可利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现有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渠道派出。
采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管理办法,具体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
究生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新燕/胡小芃联系电话:010-66093960/3957
传真:010-66093954电子信箱:xywang@csc.edu.cn/xphu@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签约高校名单: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 是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和保障。
谋划顶层设计, 做好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2015年8月18日, 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器。各省纷纷把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引擎, 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区域强教育必须强, 中原兴教育必先兴。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 截至目前, 河南境内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和“985工程”高校, “211工程”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 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 与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区、直辖市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 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行统筹规划, 结合省情, 重点选择若干所基础条件好、对区域和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校, 分别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 确立建设的标准、步骤和目标, 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 使其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乃至国际高水平大学行列。
科学合理定位, 构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高水平”是大学在高等教育量化排序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和质量水平的综合考量。衡量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标准应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办学指标全面超过国家颁定标准, 位于省内高校的第一方阵;国内三大高校排行榜中综合 (平均) 排名位于全国高校50~150位之间;一批优势学科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根据这一标准, 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可列入河南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特色骨干大学是指具有显著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大学, 形成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根据这一定义, 可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学校列入其中。
定位不同的大学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不一样的。省属高水平大学要以国内一流为目标, 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瞄准国内一流,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要围绕河南“三大战略”, 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强化办学特色, 主动适应河南省三大战略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整体提高办学质量, 助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凸显办学特色, 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中, 最关键的是学科建设问题。重点学科的层次和数量是现代大学的地位、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直接影响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大学要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和在国内外高校中的比较优势,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契合度, 推动学科结构优化。特色骨干大学也要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 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结合自身实际, 精心扶植学科生长点, 形成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 逐渐使该学科占据本领域的制高点。其次,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 选择具有原创性或实际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 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等重大课题或其他重大产业化项目。再次, 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 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文环境。
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大学要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创新不足的缺陷, 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 特别是硕、博士生培养要重视学科、专业的跨校选拔和培养, 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及较深厚的艺术素养, 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因此, 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良好的团队结构和科研基础, 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的行业高端人才。
如果说创新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 那么, 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显著特征。现代大学的职能演变历史表明:社会服务职能是近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大学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体现。
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和保障。
谋划顶层设计,做好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2015年8月18日,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器。各省纷纷把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引擎,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区域强教育必须强,中原兴教育必先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和“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与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区、直辖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省情,重点选择若干所基础条件好、对区域和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校,分别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确立建设的标准、步骤和目标,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设计,使其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乃至国际高水平大学行列。
科学合理定位,构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高水平”是大学在高等教育量化排序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和质量水平的综合考量。衡量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标准应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办学指标全面超过国家颁定标准,位于省内高校的第一方阵;国内三大高校排行榜中综合(平均)排名位于全国高校50~150位之间;一批优势学科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可列入河南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特色骨干大学是指具有显著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大学,形成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学校列入其中。
定位不同的大学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不一样的。省属高水平大学要以国内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瞄准国内一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要围绕河南“三大战略”,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强化办学特色,主动适应河南省三大战略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整体提高办学质量,助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凸显办学特色,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中,最关键的是学科建设问题。重点学科的层次和数量是现代大学的地位、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大学要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和在国内外高校中的比较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契合度,推动学科结构优化。特色骨干大学也要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结合自身实际,精心扶植学科生长点,形成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逐渐使该学科占据本领域的制高点。其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选择具有原创性或实际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等重大课题或其他重大产业化项目。再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文环境。
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大学要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创新不足的缺陷,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硕、博士生培养要重视学科、专业的跨校选拔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及较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骨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团队结构和科研基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的行业高端人才。
如果说创新己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那么,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显著特征。现代大学的职能演变历史表明:社会服务职能是近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命力与存在价值的体现。
一、应提交申请材料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2.《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表》 3.在读学校开具的注册/学籍证明 4.邀请信/入学通知书复印件
5.收取学费明细表(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6.学习计划(外文)7.国外导师简历
8.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
9.两封专家推荐信(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10.有效护照复印件
1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请按以上顺序准备一份纸质申请材料,并按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上的说明将相关材料扫描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其中《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表》无需扫描上传。纸质材料用订书器在左上角装订成册提交给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审核并留存。如提供的材料中有英语以外语种书写的,需另提供中文翻译件。申请材料一律使用A4复印纸打印或复印,请在申请表第一页粘贴申请人近期彩色照片(一寸免冠、光纸正面)。如申请的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高校/机构合作协议对申请材料有特殊要求,则根据具体合作协议规定执行。
二、申请材料说明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学生类)
申请人需先登录网上报名系统,并按要求如实填写网上申请表;在填写完申请表并确认无误后,可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提交并打印。申请表中的有关栏目应视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写,如无相关情况可不填(如工作经历)。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表应与网上报名信息内容一致。网上申请表正式提交后不能再修改信息(如留学期限、留学国别等)。申请人需在申请材料“申请人保证”栏中签名。
2.《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表》
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表在申请人打印申请表时由网上报名系统自动生成(申请人在网上报名阶段此表不在报名系统中显示)。推荐表应由申请人所属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针对每位申请人在线填写。
3.在读学校开具的注册/学籍证明
申请人的注册/学籍证明应由申请人所在留学单位相关部门出具,说明申请人目前的学籍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注册时间、所在院系和专业、硕士或博士所在年级、学习期限等。注册/学籍证明应使用带有单位抬头的信函纸打印并加盖主管部门公章。
4.正式邀请信复印件或入学通知复印件
(1)申请人应提交正式邀请信复印件/入学通知复印件。邀请信复印件/入学通知复印件应使用拟留学院校(单位)专用信纸打印,并由主管部门负责人/导师签字。
(2)申请人提交的邀请信或入学通知应为无条件入学通知(unconditional offer),但以下条件除外:
a.入学通知在申请人取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后方可生效;
b.入学通知在申请人提供硕士毕业证书后方可生效;
(3)邀请信/入学通知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a.申请人基本信息:申请人姓名、出生日期等; b.留学身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c.留学时间:应明确起止年月; d.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
e.留学专业或受邀人拟在国外从事主要学习/研究工作;
f.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等相关费用信息(申请学费资助人员无需包含此项)。
g.外方负责人签字与联系方式。
(4)如邀请信复印件/入学通知复印件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提供中文翻译件。(5)如申请的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高校/机构合作项目对邀请信/入学通知有特殊要求,则根据具体项目规定执行。※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若无邀请信或入学通知书,需提交由就读导师出具的含以上相应内容的说明材料。
5.收取学费明细表(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申请学费资助人员如在提交的邀请信复印件/入学通知复印件中未注明留学所需费用相关信息,则须另行提交收取学费明细表复印件或有关学习费用明细表复印件。
6.学习计划(外文)
申请时应提交外文学习计划(1000字以上),并由外方导师签字。学习计划如为英语以外语种书写,需另行提供中文翻译件。
7.国外导师简历
主要包括国外导师(博士阶段导师)的学习、学术背景;目前从事科研项目及近五年内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在国外著名学术机构任职情况等,原则上不超过一页。导师简历需由其本人提供并签字,特殊原因外方导师不能提供,需在申请表中“国外导师”栏中加以说明。
8.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
提供的成绩单应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如有)学习阶段,直至最近一学期的成绩。成绩单应由就读单位有关管理部门开具。
9.两封同行专家推荐信(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推荐信应注明推荐人的职务/职称、工作单位等,使用推荐人所在单位专用信函纸(有单位抬头名称)打印并由推荐人本人签字。
10.有效护照复印件
申请人应提供有效护照个人信息页复印件。1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农工党中央将再提“高校去行政化”话题,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提案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有两项重大推动因素,一是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大量国企公司化转制。提案的建议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急需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和民营化这两个要素,应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允许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公办大学,转制为民办大学。(3月1日《新京报》)
高水平研究型公办大学,具体而言,就是现在的985高校、211院校。将他们中的一部分高校转制为民办大学,有没有可能?对此,公众的担忧聚焦在两方面:其一,如果这些大学转制为民办,是不是学费会进一步提高,贫困生上这些大学,会不会更加困难?其二,会不会降低办学的质量,在办学中出现更多的权钱交易、腐败?
放在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之下,这种担忧是十分现实的。本来获得国家大笔投资的大学,转制为民办后,国家投入必然相对减少,学校要维持运行,就可能提高学费,如此,家庭困难的贫困生就失去了上好大学的机会;其次,由于我国整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水平大学私立,在“学历社会”的背景下,学历就成了赚钱的工具——否则民间资金怎么有兴趣来接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些担忧,就放弃尝试。因为将公办大学转制为民办,本就是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改革,而且是为启动更深刻的教育管理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在美国,排位靠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而这些私立大学,在招生时反而青睐贫困生,比如哈佛大学就推出了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免交学费的政策;在学校招生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另外,健全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迫使大学必须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赢得生源的竞争,如此一来,私立大学反而比公立大学更在乎自己的声誉,更重视教育质量。而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声誉好,更多的社会捐赠(包括校友捐赠)源源不断涌入,形成良性的办学机制。
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招生,火热进行中!
教育部今天在沪召开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水平大学齐聚上海交大,探讨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与做法。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蕙青指出,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地和一大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在升温,教改在推进,成效已显现,十分令人振奋和鼓舞。她表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是最复杂、最艰难的系统,范围最广,涉及每所学校;重心最低,需要广大教师甚至学生直接参与;周期最长,显效慢;惰性最大,缺少自在自发的动力。无论是面上全局性的推动,还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艰巨的、不懈的努力。
林蕙青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大学是高校的领跑团队,希望高水平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第21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的讲话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大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要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把“985工程”建设形成的各种办学优势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汇集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是要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转变发展理念思路,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和发展方式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二是狠抓教学改革,要广泛动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要抓好改革试点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三是要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出台鼓励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把教师的精力兴趣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多开课、开好课;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际教育机构等合作育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五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学校自我评价,自觉改革,不断前进的学校教学文化。积极推动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公开、学科专业认证评估、国际化评估等多种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六是加强学生管理,加强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会上,39所高水平大学围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自我评估和国际评估情况、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进展情况等几个主题,逐一交流了各自的改革思路、主要改革举措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改革探索中面临的问题。通过会议交流,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大家认为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
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
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现代大学因中国经济的崛起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获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⒈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投入有了经济实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表现出对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巨大需求, 也为高等教育投入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特别是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 优先发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学, 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高校要及时适应职能发展的演化, 以经济建设为导向, 在重视教学、科研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对社会的支持与服务。
⒉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的教育质量与社会地位是各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增强, 对社会资源的争夺, 特别是来自政府、社会、企业的投入以及生源和就业、科技产业、社会服务的竞争, 使得高等教育必须正视需求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市场。竞争的多元化促进办学渠道的多元化, 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现代大学办学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
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使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将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为国家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为目标, 国家加大了对高水平大学的投入。
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重视为现代大学发展提供机遇。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高水平大学要引领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以人才培养、科技驱动经济、带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 成为地方和行业发展的人才库、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服务社会的先锋军。
⒌市场因素成为教育变革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建设创新经济, 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以市场驱动为目标,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院校的要求, 开展以形成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科技创新研究和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通过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预测社会未来潜在发展需求, 培育新的社会需求。高校在成功地创造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就成功地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学科发展思路
高水平是现代大学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充分显现, 有特色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 高校特色、竞争优势和学术声誉主要通过学科水平来体现。学科建设的实质是建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 具有竞争力、相互配套的学科群, 即以有特色、高水平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潜力, 配置好学科力量, 巩固提高基础学科, 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以其高水准的科研水平和先进的办学模式, 确定学科发展的主导目标, 体现特色学科的优势和综合学科的功能。
1.学科门类宽广, 基础学科强大、新兴学科充分发展是高水平大学的学科特征。高校之间竞争的根本是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以学科的人才、资源、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提升科研实力,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以学科比较优势获取社会认可, 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院校要明确学科条件和特点, 特别是主干学科在国内外高校中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保持特色及相对独立性, 改造传统学科, 发展基础学科, 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形成一流的学科群体。
2.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中, 重点学科的层次和点数是地位、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象征,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的承接和社会声誉及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学科要在特色学科方向形成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 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和科技进步。
3.建设独特性、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已成为高水平大学与时俱进, 保持领先的战略决策。高校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重点培植和和建设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科, 通过优势学科的辐射, 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4.建设高水平大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者不能偏废,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艺术求美”, 将传授科技知识, 发展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授人文知识, 发展学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处理能力综合起来, 达到真善美在学科层面的统一。
三、高校学科发展道路的艰难选择
大学永远存在着不断发展的学科的无限需求和学校提供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的学科发展是持续的, 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科对于实验条件、学科队伍和经费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1.学科的水平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提高的。
大学学科所需资源的增长永远满足不了学科自身发展增长的需求。大学发展的特殊时期往往表现为一个学科发展的目标超过学科自身发展的能力以取得迅速发展。
2.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
每个高校都存在着提高学术水平和优化学科结构的矛盾。要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定位决定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学科的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优先战略,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合理调配学科资源, 实现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发展优势学科, 通过特定学科的超常规发展, 以形成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特色, 形成新的特色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采用立项——专家论证——审批——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的程序, 使学科建设步人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3.优势学科加强和弱势学科改善是矛盾的统一体。
学科重点建设是必要的、必然的, 如没有重点建设, 就不能迅速聚集优势学科进行快速发展, 如将有限的资源分散, 事实上降低了学校的学科优势。通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确定学科发展重点, 处理好标志性学科和学科基础建设之间的关系;整体优化和优势先行之间的关系;发展传统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和建设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办学水平和追求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
4.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发展, 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 积极发展应用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形成基础厚重、生机勃勃的学科体系。
四、以学科特色建设为主渠道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自加压力、勇于拼搏是高水平大学获得率先、科学发展的灵魂, 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是迅速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高校应始终围绕有特色、高水平来统筹学科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契合度, 推动学科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学科, 培育对区域发展有重大贡献度的重点学科, 建设好行业的核心学科, 其他学科围绕核心学科建立, 培养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产生一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 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
1.优势特色。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抓好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均具有自己的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一所高校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标志性成果的主要阵地。大学的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基础科研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国家通过如863计划和973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985优势学科创新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新模式实验区等学科平台, 推动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水平大学就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 走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强调解决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凝炼重大科学问题, 构建学科交叉、产学研互动、重大科学示范工程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推动学科整合, 使之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 带动学科整体水平上台阶。学科整合过程中要突出学科群和学科链建设, 着力发展交叉学科和延伸学科;以重大科技攻关促进各学科交叉渗透以及综合提高, 促进主干学科和基础、通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2.地方特色。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学科特色, 凸显学校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很强, 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应是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学科要始终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这种联盟要克服以单项成果为纽带的传统合作模式, 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 综合政府的信息、政策优势, 以全行业的改造创新、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志向, 实现学科与市场、社会的对接, 赢取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 提高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面向市场的协调能力。
3.新兴特色。
以形成学科新突破为目标, 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进行分层次学科建设, 重点发展基础研究, 大力发展应用基础研究, 积极扶持应用研究, 协调各学科均衡发展, 集成创新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关键领域, 形成交叉新兴学科。
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要立足学校长远实施学科发展, 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系, 实现学科群的共时协同效应。以重点发展领域和现有优势学科为突破口, 形成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推进新技术产生和发展;加大学科的组织力度, 扩大研究领域, 使学科的多个方向都有亮点和特色并相互支持。
4.国际化特色。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 推动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主体地位, 引进国外智力推动产学研发展走向国际, 成为国际多元化程度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要提高留学生在研究生规模中的比例, 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国际视野;通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项目及引进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寻求和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一系列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能力、研究世界最前沿科技课题的能力。
5.以学科特色为导向, 体现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特色。
以学科为环境,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术团队, 锻炼团结协作精神和科技攻关能力。以良好的学科团队和科研基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和智能特征, 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胆识和善于创新的个性。在科学研究方面, 重点放在学术上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对国家或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有望做出重大贡献的项目;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建设人才高原;在人才培养方面, 重点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业创新精神、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技术人才。
6.以学科管理推进体制创新, 显现管理特色。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在一级学科范畴上完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术机构探索学术自由和大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使高水平大学的决策力、执行力、胜任力跟动车组一样随着科技需要, 能迅速提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20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中国教育报, 2004-3-30.
[2]高汉运.高水平大学特征与建设策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109-111.
[3]姜明.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5) :8-9.
[4]张安富涂娟娟.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中的战略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1-4.
[5]周进.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J].科技导报, 2002 (5) :20-21.
[6]潘懋元, 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33-35.
一、主要做法
(一)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转变办学理念。南工大是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并校以来,他们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优势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秉承“忠诚精实”的工大精神和“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工大校训,把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大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工大特色的“斯坦福式”发展之路。
(二)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使命,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南工大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努力培育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并校之初即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自筹1.5亿元经费打造学科高地。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组建了资源、能源、环境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群,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化工”、“大建筑”为主干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强“创意、创造、创业”教育,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三)以“顶天立地”为引领,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南工大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办学思路,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的关键。“顶天”就是面向科技前沿,积极投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五”以来,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研究7项,仅次于南京大学列江苏高校第2位。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技术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化工、化学等优势学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生物化工专业,学科带头人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技成果,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地”就是面向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研究。鼓励教师主动承担企业委托课题,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学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到横向经费的90%左右,科研成果也因其应用性强深受社会欢迎。为适应科研工作要求,“十五”以来学校自筹资金2亿多元,加快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步伐,现拥有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3项国家级科研和产业化平台,拥有包括膜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研究中心14个、省重点实验室8个。
(四)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着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南工大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实现“三个无缝对接”,畅通了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做到科技创新育种、育苗、产业化“无缝对接”。南工大大学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一园三区”格局:模范马路校区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大楼是研发创新区,成为“种子”研发基地;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征地302亩,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吸引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加强横向合作,做到学校科研与经济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材料化工常熟产业基地、泰州医药研究院、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全面开放学校科技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做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与南京市科技局、鼓楼区政府合作,建设“南京科技广场”,使之成为科技政务、专利展示交易、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外包、专业化服务“五大中心”,成为“南京科技第一窗口”和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服务平台。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释放高校创新能量。南工大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大力调整科技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入股者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近5年全校有100多项科技成果在江苏入股,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允许教师领衔创办科技企业。对于能够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项目,学校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如该校完成的陶瓷膜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人员以该成果为基础领办企业,10年来企业资产增值了数十倍,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3以上。三是鼓励社会企业兼并校办企业。对学校自办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管理者,加快做大做强。如校办企业江苏圣诺热管集团公司,2004年引入同业竞争的中圣集团入主,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利税8000万元。
(六)以构筑人才高地为支撑,着力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工大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确保优秀人才出得来、留得住、成长快。一是实施“造核”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站在学科前沿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学校新增院士3名。10多年前,刚刚30岁出头的徐南平等青年教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学校打破常规,将他们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如今都成为重点学科的领军人物。二是实施“精兵”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优势资源,广揽优秀人才,形成学术团队。海内外人才“三创”载体近年引进了39名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实施“素质”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青年才俊。南工大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973”首席科学家领衔、中青年博士生导师和留学归国博士为带头人、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显著成效
(一)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南工大“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了广阔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南工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一直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8个百分点。南工大校友中涌现出17位院士,多数毕业生分布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南工大正在成为中国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二)自主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五”以来,承接包括国家“973”和“863”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5000多项。欧阳平凯院士主持完成的反应分离耦合
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1000余项。《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南工大科学贡献率列第31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列第29位、技术发明奖列第22位、科技进步奖列第17位。近两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70位。这对非国家“985”、“211”高校的南工大来说实属不易、成绩喜人。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幅跃升。发挥学校创新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种苗”孵化区已有14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资产总规模7亿多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超2亿元;“三创”载体建设两年多来,已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23家。
(四)学校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18亿元,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纵向经费增长10余倍,横向经费增长3倍多,进入全国高校前50位。充裕的科研经费和丰厚的成果转化回报,不仅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不差钱”,也有力支持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是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更是社会物质领域的“创造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南工大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问题上,率先转变办学理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路。高等教育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之策。南工大遵循现代高校发展规律,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科技创新铸灵魂、服务社会显活力。南工大的实践有力说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坚持三者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
(三)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南工大办学赢得社会众多赞誉,原因之一是他们以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产业发展、企业进步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的重要选题;鼓励教师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着力形成与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三个无缝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走出书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南工大的许多做法值得我省高校学习和借鉴。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高校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南工大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考核评价上,明确技术开发的市场导向、基础研究的学术导向,把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效益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利益分配上,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创造效益,利益分配尽可能向一线教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晋升靠贡献的激励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南工大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中做出了不凡业绩。
(调研组成员:刘松汉邹立靖冯大生邱海军李敏)
为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院教代会执委会暨工会委员会的委托,现就工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向大会汇报,请予以审议。一、一届教代会、工代会主要工作回顾
2012年学院工会成立距今已四年多,这是我院快速发展的四年,也是我院从基础建设到丰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四年,我院已由一所省内示范高职院校向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创建的重要阶段。院教代会、工会按照学院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切入点;以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圆满地完成了第一届“两代会”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完善制度,推进学院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坚持和完善“两代会”制度,加大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力度。2012年完成了一届教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制定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暨工会代表名额分配方案和代表产生办法》、《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代会执委会、工会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选举办法》、《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暨工会代表大会工作办法》等文件。第一届“两代会”以来,学院先后召开了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每一次大会都主题鲜明、议题明确,抓大事、议大事。代表们认真听取和审议院长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积极参与讨论事关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积极作用。
第二、做好教代会提案工作,发挥教职工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督办“两代会”提案、召开工会会议等多种形式参与学院民主管理,最大限度的维护教职工现实利益;四年来,院工会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资政建言、参与管理和监督,在教职工的共同参与下,有效地发挥了工会的工作职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提高了工会组织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水平。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办事机构,把主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基本的职责,一方面将学校的有关政策传达给教职工,另一方面将教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反馈给有关领导和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代表提案,促进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落在实处。每次大会闭幕后,教代会执委会、工会都及时对提案进行梳理、分类,召开提案交办工作会议,组织会议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检查落实。在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提案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代表对提案办理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第三、切实履行工会职责,服务学院健康发展。
四年来,工会作为教代会的工作机构,积极承担日常工作,认真领会每次“两代会”会议精神,坚决执行学院“两代会”各项决议。积极完成了市总工会交办的“金秋助学” 活动、“大病救助”申报、“困难军嫂”、特困职工情况调查工作;完成了学院工会工作制度编撰和材料汇编工作;参加学院重要会议,参与学院民主决策,从根本上维护广大教职工利益。
(二)、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素质
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院工会始终把促进教职工提高素质放在工作的重心。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视理论武装。发动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各项活动,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组织各分工会开展“十八大知识竞赛”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广大教职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
促进教职工队伍建设,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加入工会搭建平台。各分工会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配合系(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后勤服务总公司开展了宿舍文化建设和员工烹饪技术比赛等,促进教职工在参与中增长才干,提高服务技能。
弘扬先进,认真做好评优评模工作。以工作成效和教职工推荐为依据,先后评选出一批“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通过广泛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奋发向上,争创佳绩。
(三)、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教意识,探索各项活动长效机制
1、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努力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职工的心愿结合在一起,看望慰问困难的教职工家庭近200人次,发放慰问金5万余元。
2、关心教职工健康。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每年都配合校医院安排教职工体检,为教职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观察慢性疾病的变化情况提供有益的帮助。工会坚持执行职工家庭大事探望,不论路途多远、是工作期间还是周末放假,工会同志都会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探望。全年工会探望生病住院或亲人离世的教职工26人次,送去学院组织的温暖、领导的关怀和同志的慰问;在元旦和春节期间,我们一如既往的对30位困难教职工送去慰问;全年送给教职工的慰问费用为30800元,让教职工体会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工会除了常规的大事探望,还非常关注其他家庭困难教职工的生活状况,不但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还注意到一些因为重大疾病或因病出现的暂时困难情况,给予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帮助。比如:教师因长期生病,无法胜任岗位需要的状况,工会积极协调,为教师调整适合的岗位;对于重病职工的经济困难,及时协调相关组织给予补贴;对于教职工反映的各种困难情况,给予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3、维护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落实女教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工会、女工委每年“三八”节,都组织女教职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安排女教职工体检,2014年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创新工作方式,让活动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全院近三百名女性教师参加迎三八系列集体活动,各系部结合本分工会教师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形式及内容,提升了教职工的参与度,使“三八”妇女节活动开展的更加深入和广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教师文化活动取得新变化,2014年5月“第一届教职工书法绘画摄影评比”,从活动组织、评比到布展,最后印制成精美的图册,体现了学院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取得了学院文化建设的新成绩。工会文体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群众运动基础较好的职工项目列为工作重点,成立了“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等组织,并且多个协会已经组织开展了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实现了教职工的各项活动的组织保障,创立了活动常态化机制,使广大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可以不拘形式经常化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创新,我们有信心在今后为学院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四年的工作留给我们许多体会和思考,主要有:
第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光荣传统和突出的特点。高校教代会、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取得行政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和参与,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工会工作生机和活力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第二,教代会、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服从服务于学院工作大局,以学院发展不同时期的目标为重点,做出亮点和特色。
第三,工会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紧紧联系依靠教职工群众、积极为教职工服务。
第四、工会工作必须立足实际,适应形势,不断创新,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也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回顾过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何适应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还需要认真研究;教代会、工会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还亟待提高;“教职工之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工会文化娱乐活动场地等硬件建设还不能满足教职工的需求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创造条件加以改进。
二、2016年主要任务和工作计划
2016年是我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转变作风,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内涵发展,拓展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学院继续坚持相信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民主办学再创辉煌的一年。
(一)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建设更加贴心工会组织
1、进一步,使工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进教职工大会的正常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工会委员的作用,在委员分工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好分管工作,互相支持,协调配合。培养和壮大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依靠工会积极分子开展好工会活动。
2、充分调动女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保持工作、生活积极性,使广大女教职工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3、重视工会宣传和工会台账资料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档案管理规定,认真收集会员的基本情况,工会工作计划、总结,每次活动照片及工会会议记录等资料,确保档案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和整理归档的及时性,争创“优秀教工之家”。
二、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理论,提高政治素质
1、组织教职工学习我校《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了解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深刻认识到我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内部治理,进一步凝炼和建设办学特色,让我校的事业发展有更多亮点,更富有竞争力。
2、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工作优势,组织学习《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筹备好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的筹备事宜,确保学院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抓好教代会提案收集,实行票决制,参与院务公开的监督,确保教师政治权利的落实。
3、做好商学院分工会三届二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工作,科学选取教工代表,发挥好二级工会应有职责。
三、辅助院行政做好教学中心工作
1、加强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转变办学和教学理念,培养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评课、教学等评比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教师参加岗位练兵。加强对“拜师结对”活动的跟踪管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行为规范化,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要以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提升双师素质和结构,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4、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我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行为规范化,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要以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提升双师素质和结构,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四、开展多项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配合校工会将要开展的活动,搭建每位教职工的自我展示机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创建和谐、温馨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1、加强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转变办学和教学理念,培养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做好《工会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知识普及组织工作、组织好第十二届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和第五届教职工扑克赛的选拔工作、第二届教职工竞走活动,组织好高校教职工健美舞比赛工作,组织好女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第七届亲子趣味运动会等节日活动,借此机会发展和激发教职工的兴趣爱好,使教职工的精神和身心青春活力常在。
3、继续坚持关心困难教工,实施送温暖工程。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广大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广大教职员工深切地感受到学院的关怀与温暖。针对我院的女教职工比例较大的特点,学院工会要继续做好女工工作,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适合知识女性特点的群体活动。
五、进一步做好维权工作,切实履行维护职能
1、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教职工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业务技术培训和创新活动,激发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热情。
2、继续坚持关心困难教工,实施送温暖工程。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广大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广大教职员工深切地感受到学院的关怀与温暖。针对我院的女教职工比例较大的特点,学院工会要继续做好女工工作,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适合知识女性特点的群体活动。
3、积极推进商学院教学改革,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说课比赛,推动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高水运动队是指由学校作为高水平运动员招收的全日制本科学生组成的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赛事的不同项目团体。其中高水平运动员分为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外挂生两类。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由招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新生录取名册认定。
第二条
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期间,学籍管理、日常管理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训练及比赛等相关事项由体育学院负责,遇到不能单方面解决的问题,双方协商处理。体育外挂生须为获得国家一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运动员,且在入校时仍为国家或省级运动队现役运动员。体育外挂生资格必须由体育学院在每学年开学注册时向教务处提供相关证明认定,承担管理责任。
第三条
高水平运动员除应参加主修专业综合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修读,还应按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训练及比赛,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训练及比赛的管理细则。
第四条
课程成绩评定按如下计算:
(一)高水平运动员主修专业课程(不含重修、重考和辅修课程)成绩评定按下式计算:
课程成绩
=
训练成绩(30%)+
课程总评成绩(70%)
如计入训练成绩后的课程成绩低于课程总评成绩,以课程总评成绩记录课程成绩。
(二)体育外挂生的成绩评定按下式进行:
课程成绩
=
训练成绩(50%)+
课程平时成绩(50%)
(三)高水平运动员经选拔参加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学生运动会集训、比赛者,期间的课程(不含重修、重考和辅修课程)成绩评定参照下式:
课程成绩
=
训练成绩(50%)+
课程平时成绩(50%)
根据每学年比赛层次,以最好的比赛名次进行加分。按上式评定的成绩,不能作为参加校内评优、转专业以及推免的依据,只能作为毕业的课程成绩,训练成绩加分标准见附件1所示。
第五条
单独编班的高水平运动员,实行双班主任制,由主管部门和学生所在学院各派一名教师(教练)担任班主任,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比赛和课程学习等有关管理。
第二章
注册
第六条
所有高水平运动员在每学期开学,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报到注册,未经请假同意,不按时报到注册的学生将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第七条
体育外挂生因训练和比赛未能按时返校注册,应及时上报学院,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另行安排注册时间。
第三章
训练及比赛
第八条
高水平运动员在参加各项目训练和比赛时,由体育学院管理。各项目的教练员及每学期的训练和比赛计划由体育学院确定,经教务处核准后,在每学期开学时向学生公布。
第九条
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考勤情况由体育学院按月汇总。
第十条
训练成绩由各项目的教练员根据学生参加训练的态度、效果及出勤率评定,经部门主管领导核准签字后,于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报送教务处。
第十一条
高水平运动员应按学院规定参加训练。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训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教练员同意后,报主管部门领导批准。擅自不参加训练者,每学期累计10-20次,训练成绩记零分,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累计20-30次,训练成绩记零分,并给予记过处分;累计30-40次,训练成绩记零分,并给予留校察看处分;累计超过40次,给予退学处理。
第十二条
除因训练、比赛所致伤病外,其他原因造成缺席训练时间超过1/3者,训练成绩记零分。
第十三条
因伤病无法参加训练和比赛者,应向体育学院申请停训,批准后由教练员根据情况适当安排辅助性工作;或因队伍需要无法参加比赛者,教练员根据其工作态度和训练表现给予训练成绩,但最高不得超过27分,外挂生最高不超过40分。
第十四条
高水平运动员应按体育学院的要求参加各种比赛,确实无法参赛,本人应申请停训或退队,由部门主管领导批准,退队后按全日制本科学生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比赛者,给予退学处理。
第十五条
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的规定赛事获得的成绩,由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六条
对于参赛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违纪现象,除比赛组织部门做出的处理外,还将根据《***大学本科生违纪处分规定》报学生工作处予以处理。
第四章
课程修读
第十七条
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修读按《***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其中体育外挂生的课程修读由学生所在学院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训练和比赛作适当的调整,课程的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并送学生所在学院办公室。
第十八条
体育外挂生在学习期间退役,并转入学校学习,采用分段培养计划,即退役前按体育外挂生的相关规定执行,退役后按在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效果及出勤率给出,并与课程考核的卷面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后得出课程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负责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第二十条
高水平运动员各学期的课程成绩,由教务处根据体育学院报送的训练成绩及任课教师提交的课程总评成绩按第四条规定的公式加和后,给出总的课程成绩并予以记载。
第五章
免试攻读研究生
第二十一条
高水平运动员免试攻读研究生基本条件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热爱体育事业;勇于担当,愿意为学校争光添彩;
2.申请运动员应为本科阶段单项或集体项目的主力队员,且所获得的运动成绩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或以上层次比赛前三名或全国单项赛事冠军;
(2)获得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第一名或破省大运会纪录;
(3)
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单项比赛冠军或全国大学生单项比赛第二、三名,两次以上;
(4)如出现运动员申请推免的成绩相等且符合上述条件情况时,由主管部门根据学生对学校的贡献率及其他条件择优推免。
3.申请推免的运动员其前三学年本科综合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原始成绩百分制平均学分绩点一般情况下须在本专业排名前50%,运动成绩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4.在学校推免工作开始时,由运动员本人将自荐表及申请书交各队教练员上报体育学院,并由体育学院和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后确定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
5.学生所在学院将公示通过的推免名单及相关材料汇总报送教务处,由学校推免领导小组审定材料,并在全校范围内公示最终推荐名单。
第六章
其它
第二十二条
除本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外,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其它管理按《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全日制本科的普通学生、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入选运动队或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取得成绩后,成绩评定参照高水平运动员成绩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所有高水平运动队学生训练成绩经教务处网页公示一周无异议后统一予以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解释权归教务处和体育学院。
附件:
训练成绩评定标准
赛事级别
名次
训练竞赛分
全国性大学生比赛
前三名
25-30分
四至六名
24-29分
七至八名
23-28分
省级大学生
比赛
第一名
24-29分
第二、三名
23-28分
四至八名
22-27分
其他未涉及的情况,由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参加训练的表现给予适当训练分数。
0-27分
以上训练成绩结果,在学院网站公示一周,并设立学生投诉信箱。
外挂运动员的训练竞赛分由注册分(20分)和竞赛成绩分(30分)两部分组成。注册分(0-20分)取决于外挂运动员是否能及时到校注册;竞赛成绩分(0-30分)按上述办法计算。
【国家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大学】推荐阅读:
2021年中南大学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指南10-14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06-20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10-23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07-11
中南大学国家专项06-27
国家开放大学登录平台09-16
国家开放大学是函授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