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精选11篇)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1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头痛的问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越来越感到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没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将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说明,和大家共同商榷,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真才实学,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先分析一下这是不是考试要考,是不是常考点,而不是这个知识点学生学习后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有何帮助。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没培养出能力来。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作用。如果感受到它的作用的话,就是小考、中考和高考,分数低的学生被档在了上一级学校的门外,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每天学生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有的甚至到十点。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教室里,与外界隔离。学生学的知识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手段与方式落后。现在教学手段应该来说要比十几年前好多了,但是这些手段老师不积极的去利用,认为这在学浪费时间。只要紧扣知识点,学生能把知识点记住而且会做题就行了,因而在教学中少用多媒体等更多手段,上课就是梳理知识点,讲解知识点和训练知识点。这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不愿学习。

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现在是在要我学的背景下去学习,而不是我要学,那怎么能提起兴趣,怎么能有动力呢。

针对上面分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国家要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制定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素质教育的政策。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不人才,而是培养的是奴才。随着学生越往高处升,学生的活力越在减退。到高中毕业只知道能考上好大学,而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二、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生活,和学生认知水平相一致。现在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比以前枯燥抽象的内容来说有了进步。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系统性不强,说理说不透。要讲清一个问题时间不够。这样蜻蜓点水,生不能真正培养能力。我认为这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在分析问题。还是在追求结果,而不追求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点过多过泛,教师总感觉时间不够而掐断思维。

三、少一些课堂时间,多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2

一、调研情况概述

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中不及格人次居高不下,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有所增多,为全面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采用以问卷形式对天津农学院曾有过“挂科”经历的220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95%,符合样本分析需求。

二、调研数据处理

学习动力根据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此次问卷就是基于学习动力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来客观全面了解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问题涉及了理想目标、思想认识、课堂学习、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为分析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内部动力方面。

内部动力主要是指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自觉性等方面的推动力量。调查发现:在学习动机问题“你认为能促使你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的回答中,71.8%的同学选择“自己的前途和未来”,11.5%的同学选择“来自家庭的压力”,2.8%的同学选择“数额不菲的奖学金”,13.9%的同学选择“其他”。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以及家庭来大学学习的。而在“你觉得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的问题上,选择“充满光明,很有信心”的同学占24.9%,选择“并没有考虑过,走一步算一步”的同学占46.4%,选择“前景暗淡,前途堪忧”的同学占17.7%,选择“其他”的同学占11%。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同时,在“你对自己现在学的专业满意吗?”的问题上,仅有19.6%的同学选择“满意”,61.2%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前途迷茫”,还有19.2%的同学选择了“不满意”。通过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大多数同学是带着自己和家庭的梦想来读大学的,可是大学学习并没有让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反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迷茫和不满意。在学习自觉性问题“你平均每学期旷课的次数是?”的回答中,23.7%是“从未旷课”,46.8%是“5次以下”,15.3%是“5~10次”,9%是“10~20次”,5.2%是“20次以上”(一次课为两学时)。在调查人员中平均每学期有76.3%的同学存在故意旷课现象,更有29.5%的同学旷课超过10学时。在“在课堂上你做与本科目无关的事情吗?”问题中,选择“经常”的占35.9%,选择“偶尔”的占56.9%,选择“从未”的占7.2%。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是少数。在“在课后,你跟老师的沟通情况是?”的问题中,仅有2.9%的同学选择“经常探讨学习问题”,43.5%的同学选择“偶尔聊聊”,48.8%的同学选择“从未沟通过”。可见,在课后有主动和自觉学习意愿的学生是聊聊无几。综上所述,农科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弱,导致平时学习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二)外部动力方面。

外部动力是主要指学校的外部学习环境所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学校中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展开,主要集中在学风方面。在整体学风问题“你周围的学习氛围是?”中,13.4%的同学认为“浓厚”,50.7%的同学认为“一般”,31.1%认为“除考期外寝室无人学习”,4.8%的同学认为“考期内寝室都无人学习”。总体来看,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厚,在极个别宿舍甚至出现“考期内寝室都无人学习”的情况。在“你觉得哪些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学风?(多项选择)”问题中,觉得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上课水平”的同学占27.3%,觉得需要“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的同学占28.7%,觉得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多开选修课、讲座”的19.1%,觉得需要“组织课外科研竞赛、兴趣小组等”的同学占21.1%,觉得需要“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同学占22%,觉得需要“提高奖学金额”的占6.7%,觉得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的同学占14.8%,认为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要加强”的同学占34%。可见,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你认为学校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采取学生出勤考核的效果怎么样?”问题中,认为“有效地加强了校风、学风建设,严肃了教学纪律”的同学占39.3%,认为“部分老师和学生不能认真负责地实施,总的来说效果显著”的同学占28.2%,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同学占32.5%。可见,加强学风监督对改善学风还是有效果的。

在学风建设具体细节上进行了侧面调查,反映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譬如:在“你觉得下列哪些现象应最先解决?”的问题中,23%的同学认为是“考试作弊”,9.5%的同学认为是“作业抄袭”,35.4%的同学认为是“旷课、迟到和早退”,32.1%的同学认为是“课堂上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杂志、聊天、吃东西等)”。由此可见,“旷课、迟到和早退”、“课堂上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杂志、聊天、吃东西等)”、“考试作弊”等现象是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你认为有同学迟到或旷课的原因?(多项选择)”问题上,26.3%的同学认为是“厌学”,12%的同学认为是“学生会、社团或兼职工作太忙”,20.1%的同学认为是“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16.7%的同学认为是“沉溺于网络、游戏”,29.7%的同学认为是“个人不良习惯”,19.6%的同学认为是“其他”情况。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个人主观原因,不过也有20.1%的同学认为是客观原因(老师授课问题)。那么,针对“当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吸引你时,你的态度是?”这个问题,选择“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的同学占11.5%,选择“心不在焉,随便做做笔记”的同学占45.5%,选择“干脆不理,自学或看其他书籍”的同学占39.2%,选择“选择旷课”的同学仅占4.8%。数据表明,教师的教学问题不是影响学生旷课的主要因素,却是影响学生课堂上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事情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造学生思想认识。

提升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激发内部动力,要从学生的思想根源着手。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没有考虑自己未来,走一步算一步”以及“感觉前景暗淡,前途堪忧”的情况,要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建议学校在配齐配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基础上,将该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大学目标,提升学习动力。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前途迷茫”和“不满意”的情况,需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大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专业教师与新生接触,多开展相关专业专题讲座,让学生在还未学习专业课程时,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大体情况和就业前景有了解。此外,还应该加强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经验交流,让新生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譬如: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且能跟上老师思路,如何安排充足的课余时间,如何面对大学里的期末考试等等。

(二)加强学风监督,严格把控相关教学环节。

内部动力是关键,但仅凭学生自觉还不现实,需要恰当的监管和督促。调查数据表明,“旷课、迟到和早退”、“课堂上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杂志、聊天、吃东西等)”、“考试作弊”等现象是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要做好针对性的监督工作。对于“旷课、迟到和早退”情况,建议任课教师按照学号将座位依次固定,不允许调换座位。这样,不需要点名,哪个座位空着就很快查出哪位同学旷课,既方便任课教师记录平时成绩,又方便学风监督人员核查情况。当前,学生“课堂上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主要就是玩手机,该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学校在教室中专门设置“手机存放处”,规定上课前学生须将手机放在“手机存放处”,下课后再取走,由任课教师负责监督实施。尽管“考试作弊”在各高校都会给予极为严厉的纪律处分,甚至开除学籍,但“考试作弊”现象却在大学各类考试中屡禁不止。建议学校在给予考试作弊者纪律处分的同时,要公开通报、甚至宣传相关案例,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同时,建议学校加强监考力度,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在考场内安置摄像头。

(三)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保障。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然而,学生自身问题的出现也不能说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无关。学生是带着自己前途和未来更好的理想来求学的,却在求学的过程中丧失了学习动力,这应该是与学校的教学状况有关系。因此,提升教学质量,可以间接强化学生学习动力。老师教的不好或没用,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学。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使之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增多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鼓励教师多做应用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侯莞娇,石舒萌,张建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64~66

[2]陈雄锋,李敏,蔡茂华.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8:13~14

[3]百度文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风调查[EB/OL].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2012

[4]高竟玉.“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5]李锋.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学风现状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09

[6]刘金铁,季贵斌,梁孟钰.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条件

在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和学校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学习兴趣或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退学念头的现象。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也是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经笔者探索,找出了学习动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并探索出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经笔者对一所高职院校的初步调查了解,高职新生中有27.8%的学生是自觉自愿选择高职学校就读、21.8%的学生是被迫选择高职、50.4%的学生是稀里糊涂的来到高职就读。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自卑感与学习习惯差、厌学心理与恐惧共振的共存体,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二是行为不当,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甚至出现退学念头的现象;三是成就感低,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

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主观及客观两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在主观原因

一是在多数学生还不能形成对整个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前提下,片面把就业作为学习的最主要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带有过强的功利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片面选择自己认为对个人就业有关的知识来学习,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对个人兴趣爱好的关注明显较弱。

二是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个人功底差、付出与成绩不成正比等,都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观原因,甚至他们不能正确归因,认为是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失去自信。

三是部分高职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了偏差,部分学生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之用,轻精神之用;重即时之用,轻未来之用;重显性之用,轻隐性之用。其结果,只要他们自己认为没有作用的,就不愿去学习。

(二)外部学习条件不完善,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外在客观原因

一是教育背景不成熟。高职教育从本科压缩型向就业服务型转化,其转化过程的不成熟,给高职学生留下了一个客观原因。

二是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习内容和讲授方式缺少相应的吸引力,尽管最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学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过程培养和课程改革方面还没有彻底摆脱“本科压缩型”和学科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不够紧密,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不够强。

三是家庭贫困,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家庭贫困问题,为此产生自卑心理,又把这种自卑的情绪带入到学习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三、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探索

经笔者探索,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一)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及信仰,明确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明确高职学习的社会意义,充分了解和评价自我,塑造学生学习信心。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需求、兴趣,结合他们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以促进其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等认知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动机。

二是增加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使自己早日进入社会角色。主动到对口单位去见习、实习、调查,积极参加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人员来校讲学,使自己提早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培养学生专业或学科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把吸引学生学习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评价指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要依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使之更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变沉闷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的自觉学习,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明确高职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树立为城市和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第三是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不同学习激励机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直接在教育中对接,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职业空间,是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带有较大普遍性的专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竞赛活动,使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体会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对于将来就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需求;因材施教,使处于学习弱势的学生,分成学习提高小组,指定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活动,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有所成就;强化奖学金的激励力度,大幅度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和级差,增加奖学金对于学生学习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齐平,李东月,黄紫华等.大学生学习动机干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篇4

1 心理学上的解释

心理学上认为,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个体原因。情绪、意志、态度、经历、兴趣、价值观、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都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则容易丧失动机。又如,如果一个人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就会产生痛苦和沮丧的情绪,挫伤学习自信心,导致学习动机减弱以至消退。

(2)家庭原因。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他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因素构成了客观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期望程度。家庭气氛等则是主观环境。如果父母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本人进取心不强,甚至还向子女散布实用思想和读书无用论,这必然会削弱子女的学习动机。如果父母期望太高,管教太严,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原因。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等都会影响学习动机。应试教育的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教学方法、不良的校园环境及不喜欢的任课老师等,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

(4)社会原因。社会生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价值观对人们的学习动机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整个社会崇尚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则对人们的学习动机有正面的影响;如果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要被社会上某些畸形的经济现象所淹没,如分配不均、脑体倒挂、拜金主义盛行,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就会泛滥,致使人们的学习动机明显消退。

2 个人见解

如果光看这些解释,还是让人无计可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有必要追根溯源,进一步追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总结出了六方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管理体制,管理者和教员的心态,亲戚朋友的期望,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个人的意志。

(1) 社会大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万能论”、“钱能通神”等拜金主义言论甚嚣尘上,于是乎,许多人一切向钱看,认为钱能搞定一切。笔者在站岗时就曾拦住一位这样的学员,他没带学员证,我质问他,“你连学员证都不带,那你带什么了?”他说,“我带钱了。”弄得我哭笑不得。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和各种文凭的泛滥,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回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这么多,几乎可以用扫把扫了。”还有,许多企业和政坛领导的世袭制没有完全打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拉关系走后门更是司空见惯,这让许多人错误的认为关系比实力重要得多。我考研时考了413,专业第一,可有一次被队干部一句话呛得不轻,“你以为你考第一就能直读啊?要是跟领导搞不好关系,你什么事都做不成。”看来我真是个“书呆子”。

呆就呆吧,我相信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没有错的。从辩证发展的角度看,这些现象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辩证法认为,人们尽管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当然,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究竟哪一种可能性会最终实现,还取决于人们的自觉选择和不同意志之间的相互冲突状况。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历史进程是渐进性和跨越性的统一。现在还是处于矛盾的积累期,所以看不出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实力的重要性将会凸现出来。

(2) 管理体制

这是我想叙述的重点,也是能实际操作的地方之一。我认为军校的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几点不利于学员学习的地方:

① 考试不公平。这是导致勤奋学习者被人说成“低智商”的直接原因。考前除了划重点外,相当一些科目的大多数试题都会奇迹般地出现,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谁的记忆力更强了。此外,监考人员对考试作弊的行为争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把很明显的考试作弊判成考场违纪也助长了部分平时不学习,考时抱佛脚的人的气焰。

② 各种活动和劳动众多,而其中许多是没有必要的。从系里到院里到大学到总参,各式各样的活动和比赛层出不穷,而队干部重视的正是这些比赛,因为他们能给队里带来荣誉。这似乎没有错,可问题在于这些活动不可避免的会与学习时间相冲突,队干部为了获奖,常不惜牺牲学员的正课时间。笔者有一位要好的教员就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课上了半节突然值日员慌慌张张的跑来说要某某同学回队里,一问才知道是队干部紧急召唤。劳动则是出奇的多,除了打扫本楼的卫生和相应卫生区外,还经常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公差。比如草稍微长得茂盛了点就得去除草,有领导来了就得去打扫家属区,还有打扫幼儿园卫生,铲除树木等,学员简直就是免费的劳动力,耽误时间甚多。

③ 评功评奖,推免读研等关系学员切身利益的事情幕后操作甚多。常见的情况不是能者居之,而是亲者居之。各种比赛名次也常不是真正优胜者靠前,而是内定。至于入党就更不用说了,成绩似乎根本不是标准之一。

④ 形式主义泛滥。以检查为例:领导在检查之前一般先通知下面,于是下面抓紧做好各种准备。检查内务,则提前叫学员打扫个底朝天;检查设施,则叫学员刷墙,装灯箱等;检查学习,则吩咐学员那次课一定得怎样,甚至提前做好录像。

(3) 管理者和教员的心态

其实从第二点就已经可以看出管理者和教员的心态了。在此我点明一下:

先说管理者。很明显的,管理者不重视学习,而重视各种比赛。表现出来,就是对勤奋学习者和经常参加活动者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各种评奖和入党,队干部优先考虑的肯定是经常参加活动者。勤奋学习者得到的似乎只有学习的乐趣,要是没有了这种乐趣,学习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这还罢了,有些队干部还经常给勤奋学习者出些难题,比如我就被我们队干部说成是有精神病,不过当我考研考了413后,话就改成了“天才跟疯子的区别本来就不大”。

再说教员。我可以这么说,有些教员是很不负责任的。上课时睡倒一大片他不管,作业也从来没有,考试前告诉学员三张试卷的内容和答题要点(因为教务处要从这三张试卷中抽一张来考)。当然,大部分教员都是兢兢业业的,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他们也无可奈何。

(4) 亲戚朋友的期望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送孩子来军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家里省钱和给家里带来荣耀。他们不会去管孩子学到了多少真本事,关心的只是孩子有没有当过骨干,有没有得过奖,能不能读研或者分配到一个好的地方,而这些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多大的关系。

(5) 周围其他人的影响

试想一下,在一个整天有忙不完的劳动、训练、活动等与学习无关的环境里,在一个大家都不学习就你埋头苦学而最后换来的只是别人的嘲笑的氛围中,你能沉得下心去学习吗?我想换了爱因斯坦,他也不会学习的,当然他会跳出这个环境。但这算是解决之道吗?

(6) 个人的意志

辩证唯物论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受外因的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上也认为,人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力求实现此目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意志。人类通过意志,即通过内部的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越是困难的任务越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因此,最终决定学习态度的还是学员自己的意志。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影响,许多学员学习的意志已经趋于崩溃或者摇摆不定,这对于学习来说是很要命的。不管你如何聪明,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你的学习是不可能搞好的。

3 总结与反思

胃动力不足什么原因 篇5

某些食物导致了胃动力不足,比如红薯、板栗、土豆等,这些食物高热量有营养,但是这些吃多了是最不容易消化的,消化不了就会导致胃不舒服。

看到想吃的食物都想一次吃个够,这就是我们胃动力不足的症结所在,吃的太多,胃的负载增大,移动很困难,也就是蠕动变慢或者干脆不蠕动,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了。

其他的一些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等,对胃都是有伤害的,胃也是有自己的活动规律的,如果你不善待它,它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你,你最终导致的就是难受,难受,寝食不安。

知道了胃动力不足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了,解决不了难受的是自己,也可能会因为胃动力不足而导致其他的疾病的。

胃动力不足,首先我们要把胃的负载减轻,那么我们就要去让食物快速消化掉,健胃消食的水果、药物就是最佳的选择了,选择很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6

一、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

目前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兴趣的缺乏导致汉语水平不高,所以对我们双语教育者来说搞清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学生对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本人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意识到学生不爱学汉语的原因有多种,但基本的原因如下:

1.语言环境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的学生生活上用的是藏语,汉语的学习与运用,只是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汉语课堂教学,往往也只侧重字词语音的操练,对谈话式的会话训练不多,课堂以外也缺少了生活应用的实践机会。我们的学生,平时不会用汉语与家人交谈,家里显然也不会有多少中文读物。虽然这些农牧地区都可以接收电视电台的汉语节目,但内容不一定符合藏童的兴趣口味,并未能够帮助解决汉语环境不成气候的困局。我们学生在集体朗读字词时似乎表现不错,但个别诵读时就往往出毛病,会话交谈时更显得捉襟见肘,种种迹象表明,学生欠缺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汉语的机会。

2.学生没有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育中,汉语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部分学生学汉语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已,他们平时没学而考试几天盲目地背,他们的基础差,而且不喜欢学汉语语法、词汇等,并且觉得学汉语很难,于是逐渐产生放弃学汉语的念头。

3.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徒”其意突出师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柔和的声音、亲切的目光、关爱的手势等都会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使课堂充满情趣。师的亲近,令生宽慰,热情投入;师的亲近,令生敬仰,热情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汉语的方法过时了,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常给学生讲汉语语法,课文内容,做练习等等,这让学生讨厌学习汉语。部分教师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总是照本宣科,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汉语教师的配置是影响藏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一大因素

藏族教师担任汉语教师,学生的语言依赖性很强。多年以来,笔者一直教授任汉语文课程,在授课中师生双边的对话很容易用“母语”对话解决课堂问题。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会讲母语的教师担任汉语文课教师,教学成绩有所提高。实践证明,会讲母语的教师担任汉语文课程教师,考试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整体的汉语对话水平显然不如纯汉族教师教汉语文课程。

5.学生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失去信心,上了大学以后学生意识到学汉语的重要性但最终还是因为基础差和学习方法不恰当花了大量的时间,收到的学习效果始终不理想。这样就逐渐对汉语学习失掉了信心,没了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了放弃汉语学习的心理。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用各种各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1.多赞扬,不指责,循循善诱

“赞扬”蕴涵着老师的鼓励、教育与评价,蕴涵着老师的爱心与期望,本来后进生听到的批评就比一般的学生多,如果教师再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丧失自尊,不求上进。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认识缺点和错误。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赞美的话,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赞扬就像温暖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2.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徒”,要求师生关系达到十分默契的状态。上课时,老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种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气氛就会由此产生,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也会轻松而愉快。因此,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柔和的声音、亲切的目光、关爱的手势等都会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使课堂充满情趣。师的亲近,令生宽慰,热情投入;师的亲近,令生敬仰,热情高涨。

3.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如介绍汉语文化、开展竞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行之有效的策略。

三、结论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7

关于学习动力的定义很多, 有学者定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 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1]学习动力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 即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 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 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一旦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热情就直接受到影响。然而, 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学习动力, 就会觉得乏味反感, 苦不堪言, 反之, 如果有了学习动力, 就会乐此不疲, 全神贯注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二、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当前部分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很多, 表现为上课兴趣不大, 课堂上出现睡觉、玩游戏、聊天甚至逃课等现象, 课后无所事事, 以玩游戏、看影片、网上聊天来打发时间。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不能主动地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积极性差

中小学的教育大都是应试教育, 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人生目标比较短浅和功利。中学时代都以考上大学作为惟一的学习目标, 没有清晰的长远目标。很多同学一旦考上大学, 实现了近期目标, 进入大学就完全放松下来, 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造成了考上大学后无目标状态, 出现厌学情绪。另外, 由于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为什么学, 学什么, 如何学。更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 完成老师的作业, 考试时临时突击,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没什么用, 将来工作中根本用不到, 因而学习主动意识不强;而很多学生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过程,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 高中时代由于老师布置的繁重学业负担和高考的压力, 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进入大学后, 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于是就很容易出现迷茫状态, 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2. 学习模式发生变化, 部分大学生学习适应困难

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高中的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而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课程科目多、课时多, 教师讲课一般不按课本一成不变的讲。这样一来, 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此外, 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比较少, 学生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致使疑难问题越来越多, 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 对学习失去信心。

3. 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大学和中学相比在管理模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中早晚自习都有老师负责监督, 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很高。进入大学后, 大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老师不会早晚监督学生学习,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这种自由的环境, 学习比较盲目, 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对学习没有持续性, 这就会过度放松自己, 产生惰性。加之大学生没有强烈的升学动力和压力, 于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强。

4. 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中学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相当多大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很少, 在报考专业时往往听从父母或亲友的建议。有的学生受考分的限制, 有的是追求热门专业, 不管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只是为了毕业时能找份好的工作。当入学后真正接触到专业后可能又不感兴趣, 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如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吸引人, 教学方法刻板, 教学管理过程不严等, 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会导致学习困难, 最终导致学习动力不强。

三、提升学习动力的建议

在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基础上, 我们就要通过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合理化建议, 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乐趣。

1.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在我国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 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等, 但这些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都远离了学生实际, 对学生的个性没有关注, 与学生的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没有联系起来, 更没有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会使中学生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对哪个专业感兴趣, 也不清楚所选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 所以就会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 或者是看哪个专业热门, 好找工作就报哪个专业, 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涯目标。

在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条件的分析评估,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和职业价值观, 自己的优缺点, 发现目前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愿望, 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2]。其次, 课程要求学生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调查了解, 使大学生发现自身现有条件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明确自己在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学习来提升自我, 从而达到理想职业的目标要求。第三, 通过让学生制定合理并且具有可行性的学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 促使大学生规划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必要,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始终, 使学生有明确的理想目标, 以增强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引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树立远大的理想, 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3]

2.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

要及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做起。我们一定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根本动力。此外, 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都不同, 所以将来的发展也不相同, 学习目标的确立要有区别、有针对性、还要有阶段性。大学生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定位不仅对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奋斗有很大作用, 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对专业不感兴趣, 要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 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学习兴趣。[4]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让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学术讲座、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相关的论坛等方式,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引导学生建立起专业的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也才会有成效。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学习动力

进入大学阶段,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是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大学期间学生自由的时间比较多, 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一些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在无人严格管理的状态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上课睡觉, 下课玩游戏, 考试前突击学习。因此, 大学期间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合理分配时间。

5.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 单靠学校一方面是不行的,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每学期应该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绩及各方面的情况, 建立学校与父母双向沟通的机制, 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 学生在家里的问题也要告知老师, 有问题及时沟通, 通过家校共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正向的舆论导向,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普通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学习风气有待改善,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的原因很多, 我们要正视这个现象, 发挥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合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摘要:随着大学生的扩招, 生源质量的降低, 在普通二本学校大学生当中存在严重的学习风气差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本文在深刻分析造成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现状,影响因素分析,提升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善晓, 张兴红.从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北大学学报, 2008.

[2]许玫, 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永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学习动力探析[D].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7) .

农村小学教师教研动力不足的原因 篇8

农村小学教研动力不足制约着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城乡教育均衡的实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小学教研动力不足的归因研究大多集中于:学校规模小,难以形成团队力量和共研气氛;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结成区域教研共同体;教师素质偏低,缺乏教研和科研能力;工作负担重,缺乏教研时间和精力。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农村小学教研动力不足还有更深层次的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需求”和“供给”的视角深度剖析其原因。

一、 发展主体内在的“需求”不旺,导致农村教师缺乏参与教研的内驱力

“人本身的需求是发展主体最根本的动力”[1],生活哲学告诉我们: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变外在的推动为内在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其内驱力,才能真正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细究农村教师对参与教研的内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发现如下几方面成因。

1.内在的“刚性需求”不足

教研活动的开展旨在使教师增长业务知识,增进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然而由于教研效能延时显现的特性,使得教师参与教研共同体活动跟教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变得疏远和隔离,不能即时满足教师的刚性需求。一是现实的教师薪级晋升制度,本就与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关联度不高,更是与参与教研无直接关系;二是教师的晋职晋级,仍然没有脱离论资排辈的套路,即使新的职称评定制度中所要求的诸如班主任工作经历、优质课、论文论著、课题研究,乃至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均与参与教研无直接关联;三是受“行政套路”的影响,校长乃至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大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政府机关选派,一线教师很难在学校内部得到提拔晋升,加上社会上“跑官、要官、买官”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已非“净土”,埋头业务的教学能手只能“坚守”课堂。教师的“刚性需求”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切身利益需求,缺失了对教师利益需求的满足,也就缺失了由经济规律决定的、社会组织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

2.自身发展的“柔性需求”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先天性的基本需求。就知识而言,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知识需求的质与量的高度和宽度限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缺乏对高深知识追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小学教师不同于大学教师,他们既不位于知识的前沿,又缺乏对知识前沿的了解,更不需要进行知识的创造,若干年下来,知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知识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就能力而言,由于受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所限,作为学生能力发展促进者的教师,以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和成人的阅历与智慧,虽不能说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以对象(对手)的能力发展促进自我能力发展的空间是很狭小的,“教学相长”虽为不二真理,但学生对于教师的提升还是有限的。“对手”的高度决定自身的高度,以儿童为工作对象,毕竟没有以成人或以精英及智慧者为工作对象更能促进自身发展。就眼界而言,教育系统是个相对封闭的职业系统,除了和学生、学生家长的单向度沟通以外,很少和社会其他职业有密切联系,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应该渐趋扩张的视界,也限制了教师思维的多向度发展,使其愈来愈保守和孤独。从世俗的角度看,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终其一生,薪酬、财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难有大的改变,职称职位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有大的改变,成名成家更是微乎其微,难上加难。所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职业无论其知识、能力、眼界,抑或其财富、地位都是一个没有明显发展变化的职业,没有发展的职业怎么能有强烈的职业发展需求。

3.高层次的“事业”需求不足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可以把教育当作“职业”,也可以把教育当作“事业”,还可以把教育当作“志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遵循职业的规范就是一个好的职员;事业,是谋生与兴趣的结合,会让人无限地投入,乐此不疲;志业,则是带有宗教情感的色彩,会让人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教研共同体既是学习共同体也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它“致力于满足人的三种基本愿望:事业的成功,归属感,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2]。这三种基本愿望,实际上是人的高级需求,在县域教研共同体建设中,这种高级需求的不足是共同体发展最大的动力障碍。有学者说:“随着自然哲学的强势崛起,教师容易失落对真理的尊崇,遗弃对自然的敬畏,可能导致教师不再尊崇真理,也不再尊崇他人。……这种对真理的亵渎使教师职业首要和根本地被视为一种让从教者谋生的职业。……教师的角色从真理的诉求者异化为知识的贩卖者。……学生从教师的口袋里掏取谋生的知识,教师从学生手中获得经济的报偿”。现代制度教育中,“教师从事的不再是创造性的工作,而是重复教授相似的内容,成为匠人式教师。……教师主动遗弃了追求真理的责任,不再汲汲于善美,而是甘于或乐于过一种平庸的生活”[3]。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没有精神和远见的专家和没有心肝的纵欲者”[4]。现代哲学和现代制度教育早已将教师从宗教般的神圣殿堂拉回到了俗世的尘埃中,把教师职业视作志业的已然少之又少,即使视做事业的也已屈指可数,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教师职业已经不能满足谋生的需要,它已经不再是谋生的主要职业了,而是滑落为谋生的副业。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没有对教育的宗教般的热爱,任何方法和手段都会失去动力基础。

二、 “供给”的匮乏,导致农村教师缺乏参与教研的外力激励

有“需求”必须有“供给”,“需求”刺激“供给”的产生,“供给”激发“需求”和保障“需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激励性外力的推动,激励性外力可以激活内力;但是,如果激励性外力缺位或者畸形,也可以泯灭内力发动的火花。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中,外在的助推力量的不足表现也很突出。

1.保障性“供给”严重不足

首先,教师薪酬偏低,不足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共同体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据调查,“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我国中部地区小学教师年均工资水平提升到3.68万元,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仅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3.8%,也低于西部地区4.12万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中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为3.89万元,仅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1.4%,也低于西部地区4.47万元的平均水平”,“小学、中学教师工资均不足4万的有河北、河南等8个省份”。“这些省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与当地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资水平跟不上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步伐”[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应该属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范畴,是一种高层级的需求,是建立在低层次需求的基本满足之上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既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必需,也是衡量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生理需求和教师对尊重需求的满足状况,影响着教师对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意愿。其次,自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实施以来,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在教育硬件尤其是软件上的投入欠账太多,教学设备设施陈旧现象比较突出,离现代化学校尚有较大距离,无法满足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开展。例如,电脑数量难以满足教师办公人手一台的需要,加上网速过慢,信号过弱,无线信号又不能完全覆盖,使得网上教研和移动教研很难开展;学校大多没有教师公寓,工作地点、住处以及教研活动开展的地点之间相距甚远,跨学校跨区域参与教研活动的往来交通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再次,城市学校因农民工子弟上学和择校生问题,超负荷运转,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所教班级数、学生数和授课时数明显增加,其作业批改量和课外辅导学生的工作量显著加重;农村学校虽然班级规模不大,但是由于教学点分散,教师严重缺编,有些教师甚至要跨教学点上课,上午在某学校上课,下午要去几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另一学校上课,其工作负荷可想而知。教师缺编虽说是编制政策僵化和地方财力困难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增加了在职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教学研究。

2.技术性“供给”匮乏

或许是财力不足,抑或是观念和认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多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上,对教学研究的支持也就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要求多,而对诸如交通和场地问题、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料问题、工学矛盾问题、工研矛盾问题等直接影响教研共同体活动开展的现实困难解决的少;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还处于“向管理要质量”的层面,施压多疏导少,“管”的多“理”的少。热衷于制定制度和对成绩的考核,没有认识到教研共同体组建的实质和精髓,没有认识到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对成绩的管理也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尚谈不上“向研究要质量”。加上在教研活动中专家指导不到位或缺位,导致教研活动质量不高,如此种种,严重挫伤了教师们参加教研的热情。

3.精神性“供给”疲软

“教师荣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辛勤付出和获得成就的肯定和赞扬方式。”[6]通过教师荣誉称号的颁授既可以激励教师个体不断地追求进步,营造教师队伍良好的发展氛围,也可以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体现国家、政府对于教师工作及其发展的认可和重视。目前我国教师荣誉制度建设中,一方面缺乏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最高权威性的国家级教师最高奖,现有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奖项,由于奖励数额过小,加上获奖者的“高大上”和评审程序上行政干预过强、参与主体单一、缺乏可操作性以及透明度不够等原因,很难对普通教师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大规模短周期的教师荣誉奖项,缺乏对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等处境不利教师的政策倾斜性奖项,更缺乏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专项奖励,难以满足教师的事业需求和心理需求。

4.社会环境“供给”畸形

首先,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期许过高到畸形的程度,官员、百姓、家长乃至法律、政策和舆论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道德要求几乎达到了“圣人”的程度,“园丁”、“甘守清贫”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已经不再是教师自己内在的修养要求,而成了社会观照和规定教师的标尺。过高的期许,过低的待遇,较少的尊重,不仅不能使压力变成动力,反而成为动力激发的制约因素,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日趋萎缩,怎么可能有热情去进行教学研究。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期许高到畸形的程度。正像一位哲人所言,每一只老母鸡都觉得自己的鸡娃将来是高飞的凤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忽视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和后天家庭环境的区别,一味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使得教师背负起不该背负的职责,承受着不该承受的指责,戚戚然动辄得咎,做教师的幸福感日益淡化,何来兴趣去进行教学研究。第三,媒体对教育问题的非专业性和感性化宣传,误导公众对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变味成了“轻松教育”,“减负”变成了“无”负,“快乐教育”变成了“玩乐”教育,“以学生为本”就只能表扬和鼓励,不敢批评和惩罚。勤奋不说了,刻苦没有了,惩戒不要了,似乎天上真的要掉馅饼了,一梦醒来人人自然都成才了。加之今天说“课改”,明天要“改课”,使得教师惶惶然无所适从,茫茫然不知所措,体倦而心累。职业倦怠之人何来激情去搞教学研究呢!

综上所述,作为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主体的教师,对参与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欲望不强烈。来自于外部的保障性、技术性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激励性推动力量缺乏;教师荣誉制度的缺位制约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生命内在美的追求;加之,在“教育放权”语境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弱化和“不作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教师道德约束力下降,以及权威性、社会公认性评价的“失语”等,共同构成了农村小学教师教研动力不足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徐洁.学校发展内生性动力机制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5).

[2] 舒悦.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组织文化变革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9).

[3] 孙银光,杜时忠.教师权威的古典视域及其现代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15(4).

[4] 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A].//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 杜晓利.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的比较分析与若干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15(4).

[6] 罗明煜.美、英、新加坡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共性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9).

小学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9

小学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费胜梅

【摘要】

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成熟、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阅读方式、小学生讨厌写作文有关,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突破,找出对策,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时,发现有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始终不高,比如学生对基础的语文知识学习不进去,拼音、汉字等出现错误,教师给学生纠了好几次错,学生还是记不住;学生不肯多看书,也不愿意看课本,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他们就感觉像“悬梁刺股”一样的痛苦;学生的作文写得尤其差,比如教师带学生去春游学生很开心,教师说春游回来后每人要写一篇作文,学生立刻哀声一片,连春游也不愿意去了。以上的现象都是因为学生感觉学习语文很困难。教师引导他们学习语文时,就要针对学生觉得学习困难的原因仔细分析,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成熟

中国的汉语博大精神,每个汉字都有极深的内涵。比如一个汉字,它可能不止有一个拼音、不止有一种用法、不止有一个意思。对语言积累有一定程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因为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他们学起来还不是太困难,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等于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学的还是最艰深的汉字,学生感觉很困难。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决定他们只会感性思维,不能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分析比较,突然要他们学习和记忆这么多知识,学生感到很困难。有些学生努力的记背知识概念,有学习时应用错误了之心理就很紧张,如果还受到斥责,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受打击,认为自己怎么这么笨?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时要注意到学生逻辑思维不成熟的.特点,要用感性的方法去鼓励他们学习语文,而不是要求他们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运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而不是横向比较的方法,比如学生每天比以前进步一点,就要给学生更多鼓励。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考试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如果学生学得还不够好,只要努力突破、天天向上就可以。对于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儿歌或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小学生记忆。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时,有些小学生常常不知道u和u的用法,一用起来就错,学生学得很沮丧,自信心非常受打击,教师可以教他们唱儿歌: “JQxu小淘气,见到鱼眼就去挖。”学生通过唱儿歌,很快就能理解这四个字母后面不可能跟着u字母。教师通过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学习,能让学生学习不太困难。

二、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阅读方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生活面对着很多比阅读更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让学生不能安心阅读的诱惑。比如小学生喜欢看电视剧,他们觉得电视剧很有趣,特别是动画片,又好看又好笑;有些学生很小的年纪就开始玩手机,玩计算机,他们觉得网络的世界也比阅读有趣。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如果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那么学习语文时就会倍感吃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大语文阅读量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

可是有些教师认为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好阅读,让学生走进实践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他们性格活泼、对很多事都愿意尝试一下、他们天性里有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放下种种诱惑走出室外去体验生活。比如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沟通,让家长每天跟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讲讲故事;让家长带着学生一起做家务事、有机会带学生出去郊游等。学生只有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才能与书中的作者描写的各种生活共鸣。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如果学生没有留意过夕阳的景色将难以理解课本中的描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看夕阳,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夕阳的美好,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的对比与课本中的描写,就能了解到中国语言的魅力,从而愿意阅读文字。

三、小学生讨厌写作文

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感觉到非常痛苦,。他们觉得写作文就是在浪费时间,就是逼他们凑字数,他们提起笔写作文就觉得简直就像要他们的命。写作文是对语文知识综合应用的一种能力,也是对语文知识应用的一种综合检验方法。如果小学生能写出一手好作文,那么毫无疑问,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反之,如果学生写不好作文,就代表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欠缺或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很欠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写作文的方法全方位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小学生写作文写不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部分语文教师评估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时有偏差。教师有时拿初中生或高中生的语文水平衡量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认为小学生不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就不是好文章,小学生只好去找些范文借鉴。如果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就难以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就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出现偏差。比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四册上册《老师,您好》时,教师有时会布置学生写篇作文《写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家写作文,不用先想着写出好文章,只要未来打好语言基础自然就能学习好文章,现在学生只要写出自己的心声,且语言表达自然流畅就是好文章。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10

一、阻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

目前, 阻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体制观念

我国中小学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 只关注与升学相关的教学, 或仅从为校增光的角度出发只重视运动队的训练, 忽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 误导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只要文化课好, 就会有光明的前程。这种对体育教育不正确地认识, 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停留在一个低级层面, 导致学生漠视体育教育。

2.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 教师通过它们向学生展现体育的科学性、教育性及文化性, 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物质还相当欠缺,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呈不平衡状况, 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枯燥,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师教学能力差, 教法呆板、单一。体育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感到乏味。同时, 有的教师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 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好, 学生抵触教师的教学, 学习积极性低下。

(3) 体育教材逻辑不清, 随意性较大。学生只是表面上学习教材, 没有达到精神层面, 肤浅的认识无法激发学生长久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

(4) 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 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 单一的成绩评价不能推动终身体育活动的进行。

(二) 家庭因素

1.“学习至上”观念的存在

我国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 向来都是以学习为重, 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 长大才能有出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 也误导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2.教育方式失当

我国多数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 很少有家长能够主动让孩子吃苦受累, “温室花朵”都是由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培育出来的, 这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最终也会危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

(三) 学生个人因素

1.理解错误

目前,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忽视了体育锻炼, 同时, 即使是学校正常开设的体育课体育课, 很多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 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消磨时间, 没有意义。

2.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是每个家庭里的小皇帝, 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很优越。这致使他们缺乏艰苦的磨练, 意志力变得越来越薄弱, 害怕吃苦受累的体育项目, 只喜欢休闲性、娱乐性的活动内容,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个人身体素质低

自1979年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和2次国民体质监测, 结果显示,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 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 肥胖青少年儿童大幅增加。

二、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主要对策

(一) 改革体育教育体制

国家要及时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确定本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彻底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 并通过适时颁布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保障新体制的有效实施。同时, 国家应加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投资, 保证对中小学体育基本经费的投入。

(二) 正确认识体育教育

通过出版各种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书刊、报刊、杂志, 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传媒工具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 使学校、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育才观, 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成才观, 正确地认识、了解体育。此外, 要加强社会、学校、家长之间的互动, 共同增强中小学生提高自身体育学习的动力。

(三) 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学校要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 因地制宜的开发体育场地和器材, 建立起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 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此外,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体育运动, 争取最多的学生参与, 让学生体味体育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认可体育。

(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 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自己的兴趣。另外, 一定要继承我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 树立竞争意识,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同时, 要抓住时机培养自己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总之, 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体文明程度,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围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 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少年强则国强”,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 应该积极为学生积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摘要:体育学习的动力问题, 历来都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它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的成败。目前, 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体质普遍下降,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迫在眉睫。通过研究阻碍体育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可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相应对策, 希望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学习动力,阻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徐继存.教学论导论[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

[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版社, 2002.20.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胡爱武.家庭体育奠定儿童终身体育基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4) .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篇11

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在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今社会, 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 认为读书无用, 无非是混本毕业证书, 考上大学照样没工作, 而经商能赚钱, 金钱才实惠。

高校扩招。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他们并不像重点高中的学生一样希望能考一个重点本科, 而高校的扩招降低了高校的“门槛”, 给了他们一个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便能实现“梦想”的机会, 多考几分对考上大学已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学习上表现得松弛、被动。

学习出现断层。普通高中学生往往在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致使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大, 进入高中后对新的老师、新的课程, 他们往往不能及时做出调整, 明显跟不上节奏。因此, 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颓废丧气的不良心理, 往往倾向于怕学、厌学, 导致学习成绩的直线下滑, 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家庭的因素。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进入普通高中后就对孩子失去了希望, 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 他们认为普通高中高考录取率不高, 三年后孩子也不会在学业上有大成就, 因此只要求孩子关在学校内不闹事或混本毕业证就行了, 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精神支持, 自然也就无欲无求。也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 根本不顾及子女的实际学习能力, 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 孩子拼命按家长的意愿生活、学习, 也许父母感到满足, 但孩子生活得较为压抑, 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孩子尽力后仍达不到家长的要求, 双方均失望, 可能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滋生厌学情绪。

教师的影响。由于普通高中生源素质不理想, 很多普通高中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慨, 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学生, 连一个本科生都没教出过。教师没有成就感, 因而工作也就没有动力。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 一些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甚至冷言冷语, 这种消极悲观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 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育方法的影响。普通高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中, 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是一味地通过加强学习强度和加班加点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师生之间也没有民主的沟通。学生在校园内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 渐渐地对学校生活产生畏惧感。

重点高中的影响。尽管在“五严”形势下, 重点高中不再无限扩招, 但仍然会通过其他手段从普通高中争取优质生源, 一部分普通高中的学生看到原本与自己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的人通过其他途径借读于重点高中, 自然会埋怨父母的无能, 抱怨社会的不公, 从而自暴自弃, 对学习心灰意冷。

外部世界的诱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家庭收入不断增加,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购买了手机。学生足不出校, 就可以在网上畅游, 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又无所不包, 精彩纷呈, 学生一旦被其吸引, 自然就会感到学习、课堂是无聊与寂寞的, 便会“从此君王不早朝”, 再也无心念书了。

上一篇:法制教育内容资料下一篇:会计事务所的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