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精选8篇)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建筑工程作为一种商品,其品牌效应正在日益突显。比如,人们在购买房子的时候,必定会选择现在所在区域较有名气的开发商楼盘,并且去了解楼盘建筑的承建商。因此,品牌它承载着企业信誉,经济实力,经营价值观等诸多内容,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象征和重要标志,品牌建设与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最有效最成功的战略之一,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差异化越来越小,如何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惟有进行品牌建设与发展,建立起强大的品牌竞争优势。企业有了“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品牌建设包括了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等。品牌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品牌不是短时间能够累积起来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筑企业品牌的建设,主要要以诚信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才能培育消费者的信誉认知度,企业才有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随着我国企业发展跨入“品牌时代”,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力,建立科学、客观、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

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普遍缺乏品牌经营战略意识

这主要表现为:

1、对品牌及实施品牌经营的概念较模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对品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准确理解还存在偏差。常常仅仅简单地把塑造品牌理解成创名牌;把经营品牌等同于设计一套具有时代感、漂亮的VI/CI(企业形象识别/企业视觉识别)标识;或者把做品牌简单理解为投入巨资在强势媒体做广告。

2、缺乏战略性品牌管理与规划。我们跟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一样都没有聘请外部品牌战略咨询公司或内部管理人员进行过品牌战略规划。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使用监督管理和维护品牌的责任机制或者对品牌经营进行近期规划或者远景规划。

3、缺乏品牌经营战略管理人才。尽管企业内部有很多懂得做广告、策划、销售的专家,但他们大多不具备深入的品牌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也不具备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经验,也就是说,企业缺乏能够在宏观上把握品牌优化组合、能够完整规划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人员。

二、品牌经营缺乏内在统一的架构

目前,品牌经营在国内建筑企业中还处于粗放阶段。各建筑企业中缺乏系统的、相对统一的品牌经营体系。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母公司与下属子公司、设计院很多并非因为市场原因才走到一起,后者在所在地往往拥有更为强势的地域性品牌,这些地域性品牌在当地市场认同度甚至高于母公司品牌;另一方面,这些地域性品牌与母公司品牌之间缺乏实质性互动,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体系,造成品牌载体模糊。

三、品牌经营缺乏法律的支持

在品牌战略中,国内外其他行业的企业一般会将已注册的商标作为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品牌的文字代言和图形代言,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抄袭。而国内的建筑企业虽然通过自己的CI工作和一定的宣传,在社会上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与名誉度,但都并没有对其企业名称予以注册,作为一种注册商标去寻求法律的保护。

四、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任何品牌价值,最终都可归纳到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忠诚度层面上来,即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上来。目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具体项目运作上都存在着下属企业滥用的情况,使得业主很难理清其品牌的真正企业载体;另外,由于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不明,使得许多业主对企业品牌产生了误解。如许多业主仅仅知道 “中国建筑”品牌是房屋建筑施工品牌,却并不知道中建也经营基础设施项目。同样,不少业主知道中铁建、中铁工是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对其公路、房建等领域建设却不熟悉。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建筑”、“中铁建筑”、“中铁建工”等品牌的效益最大化。

经营品牌战略建议

一、把经营品牌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今许多大企业发展成长的主要方式已由过去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发展到品牌经营。能够在市场中取胜并赢得市场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创新观念和及时把握最有利市场地位的企业。在这样的前提下,品牌及其价值也就成为了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建筑企业来讲,已经开始从规模生产过渡到品牌运作的高级经营阶段。我们必须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并致力于品牌的经营投资。要真正成功实施品牌经营,却并不是仅仅简单地做做广告就可以办到的。作业建筑企业的品牌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1.尽快制定战略性的品牌经营策略。没有科学合理的品牌经营策略作为指导,就不会有科学合理的品牌经营措施。

2.提高中高层的品牌意识。一定要从观念上、管理上、经营上改变过去的企业运作常规,将品牌经营作为企业运作的中心,全力打造强势品牌,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予以推广,以此推动企业品牌管理体系的改革。

3、在CI工作中,超越企业名称的识别功能,塑造具有核心价值内涵的企业品牌。所谓的品牌核心价值即是以什么、什么方式支持客户或消费者的什么方式和生活态度。要科学地设计好自己的品牌战略蓝图,必须通过自我分析、竞争者的分析和消费者的分析,找准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定位,清楚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征;要开辟客户心智中的“阶梯”,对品牌个性以及想要在客户心中占据独有位置进行精心选择,使消费者认识到本企业为什么不同于其他同类建筑工程企业以及为什么优于其他工程类服务商,以建立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别化优势。

4、加强品牌文化建设。除了品牌的有形环节,我们也要看到,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品牌的竞争源于品质和服务的竞争,但又不止于此,必须向“无形”的内容扩充,即向观念、文化的范畴扩充。因此,建筑企业在品牌经营中,必须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加强品牌经营,树立有内涵和生命力的品牌。这一方面需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岗位练兵、技术竞赛、脱产轮训等形式,从技术、业务上培训职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好、纪律严、业务强、作风硬的职工队伍。以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这种直观的形式,打造优良品牌形象。

二、建立品牌保障体系

品牌离不开管理,品牌的成功是杰出管理的结果。品牌经营战略的实施更是要依靠管理,利用管理积极规划推出优质产品或服务,利用管理不断创新,使品牌长久不衰。

1、应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从企业战略高度来塑造品牌和制定清晰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品牌责任归属和组织运作不清,这是当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所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品牌战略管理委员会,将营销业务、传播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清晰的品牌战略的决策与实施、执法检查的流程。与此同时,在企业系统内部,则要建立品牌管理、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品牌政策严格有效地落实、执行。

2、梳理并建立统一的品牌体系。可以考虑将下属的某些工程局、设计院、子公司、分公司所拥有的地域性品牌纳入到母公司这一大旗之下,进行统一管理,用统一的、鲜明的、规范的、标准的品牌形象对接业主。子公司在承包业务中采取统一的作业环境语言、统一的营销行动,把企业最具核心的理念传达给业主。如此,就能够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传达企业的个性和一致的信息,赢得业主对品牌一致的认知,从而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三、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维系品牌经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加速企业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帮助企业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等等。建筑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能力。企业需要细心了解客户的需求,专注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并通过在全企业内实施“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来强化这一关系,通过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这种基于客户关系和客户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都将在市场和绩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何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诚信问题不仅是企业自身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既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前,建筑领域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企业诚信,亦即企业道德信誉,是指企业作为市场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应该在其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做到以诚为本。在建筑领域,建设、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各参建单位是否坚守诚信,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既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又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信誉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是否讲求诚信已经成为判断建筑企业是否具备较强竞争力、能否承接工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是否遵循诚信原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关系到建筑市场秩序的稳定与否。

一、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基本建设的投入,建筑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建筑领域企业诚信问题已逐步成为不容忽视、具有普遍性的大问题,企业诚信建设不但必要而且紧迫。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多种多样,而且颇为严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类:其一,对公众的失信行为。比如说,部分施工企业在工程中使用瘦身钢筋、劣质材料,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房地产企业在房屋销售时夸大宣传、实际使用面积缩水等,而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则设法逃避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既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又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形成不稳定因素。其二,对存在合同关系单位和个人的失信。主要表现为合同违约、违规。例如,施工单位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劳务人员工资或者干脆不签订劳务合同,违法用工。其三,对国家的失信。这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行为:在招投标过程中围标、串标;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违反国家规范任意加层、修改设计;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出借资质、卖牌子等。以上这三种情况在目前的建筑施工领域相当普遍。建筑企业诚信缺失无论对国家、社会、人民,还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危害。首先,诚信理念的缺失大大削弱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的信誉本身就是无形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个企业不守诚信,损害的是自身的竞争力,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其次,企业诚信的缺失对国家和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使用不合格材料,对工程的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将有很大的危害,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件;企业的失信行为还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侵害了他人的权益。

二、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企业诚信的缺失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企业诚信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市场的竞争性特点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自利性行为,为了在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企业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其结果主要表现在部分建筑企业为承接工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择手段;减少安全生产投入就相当于净利润等。

其次,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执法水平的低层次是企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家、地方制定了多部规范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规定,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有的条款相互矛盾,有的可操作性不强,有时颁布时间过长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有的存在给予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现象,这也造成建筑领域的违法行为仍然层出不穷。而且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缺陷、管理多头、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管理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来构筑严密的监督体系,甚至出现管理层面上的“内耗”现象,最终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得这些法律对各种失信行为规范力和约束力大幅度下降。如一幢房屋的建设,先后有发改委、规划、国土、公安、人防、环保、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往往成了相互扯皮。

再次,诚信制度的落后和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发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因素。客观地讲,目前建筑行业的诚信制度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没有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社会信用体系。这种诚信制度的缺失却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了参建各方主体诚信观念的淡漠。另外,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也是建筑行业发生企业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多数从业者忽视诚信,认为不守诚信是正常现象,甚至想通过投机取巧赢得利益。所以我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本身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企业失信行为的发生与建筑领域这种诚信缺失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作为诚信建设来说,最重要的载体是企业。所以企业必须加强诚信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企业应该紧密结合建筑行业的诚信体系。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信用管理,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第二个要推动职工道德行为准则。要明确对企业各方面的责任,对员工近到应有的责任,对行业业务伙伴进行平等公正的竞争行为,不断推进企业内部的建设。要教育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自身行为,把诚实守信真正看作是一种无形资产,从而加强道德自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2

1.1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991年5月,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现:联华超市)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本土商业连锁经营的开端。自1991年9月首家联华超级市场的开业,我国直营连锁经营模式(以超市为代表)开始快速发展,全国市场份额在10年内超越传统百货业而成为我国成功的现代化商业经营模式。

超市在我国已历经20余年的发展,既吸收了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也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过局部的创新。然而,目前国内连锁超市的发展现状是: 产品同质化、价格同质化、服务同质化……总之,具备自身经营特色的超市占比不多。所以,国内各大超市连锁企业开始着重研究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都希望通过增加自有品牌商品来提升市场份额。

1.2自有品牌的相关概念

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是舶来词,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又被称为自有商标(PL)、店家商标(SB)。 现在,被国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定义是:超市运用销售信息系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顾客对特定商品的需求特性,开发出具有不同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新产品的设计要求,采取委托贴牌生产(OEM代工) 或自建厂房生产的方式,最终生产出拥有超市自主品牌的商品并在各门店内销售的一种经营策略。

2我国超市自有品牌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2.1自有品牌的现状分析

据资料记载,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策略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是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零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而开始的。所以,自有品牌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历史,正是外资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发展史的缩影。但国内外差距巨大,具体体现是:外资零售巨头企业开发出的自有品牌商品的数量平均达2000种,远远高于中国本土企业;本土连锁企业在业态选取、品类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也与外资零售连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并且需要长时间的时间才能达到国外发达水平。

目前国内领先、实力较强的超市连锁企业,以联华超市、华润万家超市为代表,伴随着企业成立、业态扩张,就开始进行自有品牌策略。但是,将它们和外资超市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比较会发现,国内领先的本土超市连锁企业对自有品牌的开发依旧处于尝试和萌芽阶段。具体体现是:自有品牌商品的数量远小于外资超市,品类简单,仅限于卫生纸,食用油,白糖,日用品等,这些产品容易生产、操作技术简单,但真正发挥出自有品牌效应的超市企业较少。

2.2我国超市自有品牌的特点

与外资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策略的历史过程相似,我国超市企业自有品牌商品开发策略的发展是与零售业态的精细化分类的密切联系的,大致遵循发展、扩张规略:便利店→标准食品超市→生鲜超市→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4类阶段(见表1),从第1类到第4类分别是:未命名商品(none names)、准品牌商品、家族品牌商品、形象品牌商品,这4类商品在品类、技术、质量、外观、价格、营销策略等因素均有不同特点。这4类商品现在仍同时存在于国际市场中。然而,因为产品生命周期原理(product life cycle),第4类自有品牌商品的占比在快速提升。

2.3自有品牌开发策略

(1)产品选择。利用POS系统(时点销售系统), 选取那些销售数量高、购买频率高、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商品,如调味品、面包、文具等日用品;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生鲜、蔬菜;制造技术含量低的商品等。

(2)商标与品牌选取。结合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取单一品牌策略:超市销售的自有品牌商品都使用同一个品牌名(不使用制造商品牌),如:英国玛莎百货公司。多品牌策略:对不同品类的商品、不同价格档次的商品采用不同的品牌, 如:法国家乐福超市的“棒”品牌、“家乐福”品牌。

(3)保障产品质量。可以通过制造商筛选、严格的合同管理;完善的质量抽查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等。

(4)具备价格竞争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低价销售,比竞争对手所销售的同种商品价格低5%~ 10%,通过研究消费心理,有相当一部分顾客会受到低价格的诱惑而激发购买行为。

3开发自有品牌的建议

(1)选择适合超市自身的产品类别。随着购买行为的频繁发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建立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的自有品牌树立了品牌的唯一性和差异性。 当零售商在选择自有品牌的商品种类时,一是可以选择畅销品类,大众规格、品质稳定和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的商品;二是选择时尚商品,可以模仿制造商的商品;三是还没有建立起强势自有品牌或生产者品牌的商品。自有品牌应该和制造商品牌一样,可以定位为高、中、低3个档次,只要产品够好,自有品牌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制造商品牌。总之,产品富有吸引力,那么自然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买,从而形成稳定而具有品牌忠诚度的市场。

(2)制定具备诱惑力的低价格。低价是超市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自有品牌商品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有品牌商品的低价是相对的,是相对其产品质量的。超市在制定自有品牌价格时,应以同类商品的制造商品牌价格作为标杆, 再根据顾客的感知差异,进行价格调整,用高性价比取代单纯的追求低价。在质量不打折的的情况下, 包装简单的自有品牌商品,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是很有吸引力的。

(3)运用多渠道分销系统。超市在充分利用自有渠道的同时积极开发合作渠道。自有品牌产品分销渠道的多样化可以加大自有品牌的销量知名度,不但会使零售商利润增加,而且还可以加速零售差异化优势和顾客忠诚度的形成。自有品牌除了在自己的商店内销售,还可以通过非竞争门市店进行销售, 或者零售商可以利用自己在某类自有品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和其他零售商进行合作,各自在自己的系统里销售对方的产品,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4)选择独特的营销手段。超市自有品牌商品的促销策略可以将营业推广、卖场布局、POP广告和商品陈列等卖场内部管理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超市将自有品牌商品陈列在卖场、货架的黄金位置当中, 并结合特价促销商品的形式推出,在该商品四周用颜色醒目的POP广告进行商品突出;向顾客主动推荐自有品牌商品,发放自有商品的海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加强对自有品牌在广告和促销上的支持力度。

目前,国内各大超市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与外资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掌握了一定的经验。随着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实施自有品牌策略必将成为我国连锁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战略、推动我国连锁商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自21世纪初,在世界发达国家日趋成熟的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策略,已引起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相当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跨国零售企业抢滩国外市场、对我国造成的市场冲击,另外的主要因素是本土零售连锁企业处于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并且选用了相同的市场营销策略。文章简述了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尤其是连锁超市,相继开始实施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策略。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林场改革;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59-05

1980年底,广东省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森林公园——深圳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36年来已建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规划合理、重点突出的森林公园体系,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森林公园数量、入园游客人数等方面位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086处,规划总面积116.55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5%,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0.6%;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面积20.62万hm2;省级森林公园76个,面积11.46万hm2;市县级515个,面积79.10万hm2;乡镇级森林公园471个,面积5.37万hm2。根据《广东省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规划(2013~2017年)》,计划总投资47.31亿元,到2017年,全省森林公园达到1493个。2015年,全省森林旅游收入达28.67亿元,创社会综合产值180多亿元,带动4000多个村脱贫致富,400多万林农受益,间接带动41547名林农就业。

1 森林公园建设现状

1.1 宝山森林公园及九洞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宝山森林公园及九洞森林公园均位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境内,樟木头林场则属广东省林业厅直属的十大林场(局)之一,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其中宝山森林公园于1993年底经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设,规划面积1480.1hm2,2008年根据建设需要对森林公园范围和面积进行调整,规划总面积为1424.3hm2,于2009年3月由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承担编制设计的《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经专家评审通过,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广东省九洞森林公园,于2013年经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批准设立,全部位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筋竹排工区范围,规划面积1011.5hm2,外围保护地带223.4hm2。于2013年3日,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制设计的《广东九洞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和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1.2 两个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特点

两个公园都是省级森林公园,分别位于东莞市的樟木头镇和谢岗镇。公园规划范围均属于2007年东莞市政府划定的生态绿线控制范围,是东莞东部地区绿地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保障意义的核心地块。公园交通十分方便,距离镇中心2km左右,地处深圳、广州、惠州的交通枢纽,具备融入珠三角旅游体系的便利条件。每个公园均以季相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主,兼具地文、水文、生物及人文资源,属于典型的集体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园。

1.3 省、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

(1)全省森林公园建设现状。分布广、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且数量多,利用少。在各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的情况下,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已形成一些省内知名的品牌,如流溪河、南昆山、万绿湖等森林公园,已基本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形成一定接待能力,提高了经济收入,拉动就业尤其是有效保护了多样化的森林风景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促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同步发展。但是大部分森林公园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开放能力不足,市场营销不到位,不被社会和公众所熟悉。

(2)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2000年12月市政府批准建立了16个市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50.24km2,2001年成立东莞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2003年4月市政府提出“修路、建城、治水、整山”的工作部署,2009年4月对市属林场(与森林公园两个牌子一套人马)进行改制,取消林场,全员过渡到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根据东莞官方数据显示,10多年间累计投入23.83亿,平均每个公园投入1个多亿。由于市政府建设资金有保障,有政府公园管理部门为主体,东莞市森林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已成为东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和美好的城市形象代言。在2015年11月24日,东莞市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汇报材料中显示,东莞的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逾1700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

1.4 两个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和旅游现状

两个公园批准建立时间较早,且都有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实施的总体规划,但是由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作为建设主体,同时又作为自收自支兼企业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林场经营积累主要用于职工工资福利及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开支,缺乏富余资金对公园总规实行逐步实施,省林业厅作为主管部门也没有资金投入建设,所以目前两个公园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公园内部具备简单的道路网络,园区内水、电、通讯设施建设缺乏,仅有宝山森林公园建设有停车场以及对芙蓉峡景区、道路硬化方面作过一些投入。但公园自然环境、森林植被、风景资源等保护良好,作为城郊型森林公园,每年还是吸引不少市民登山健身、徒步、骑行越野、垂钓、观光游览,约有10万人次。

1.5 体制改革对两个森林公园建设的影响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至今已有6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广东等22个省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获得批复并陆续启动实施。按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作为省林业厅直属林场,必须在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林场定性为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并参照当地同类事业单位标准。

改革前,公园建设以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为主体单位,资金来源于育林资金的返还部分及多年林场经营的积累,如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及林相改造,近二十年陆续投入接近四千万,虽然力度不够,但是还能逐年投入,如改为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省财政核拨人头经费与地方同类事业单位经费标准相比,尚有缺口,公园建设资金需专项申请难以保障。东莞市政府对森林公园建设投入资金力度大,资金也充裕,但是因为广东省樟木头林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将广东省樟木头林场内的两个森林公园纳入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范围,造成省财政无钱投入,市财政无法投入的公园建设困境。

2 森林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度薄弱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森林公园是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共有2500多个林场建立了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的90%,公园与林场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机构上必然也是场园合一,所以林场兼具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作为经营者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难以避免与公园管理资源保护这一角色冲突,导致现实中的两级分化,如经营过度、无序、破坏资源现象或无所作为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水利、环保、国土、规划、发改委、宗教与文化等部门都对公园的其中某项资源拥有管理权,或对规划中的某项建设工程具有否定权,导致多头管理、互相牵制,增加了公园建设管理的难度,也阻碍了森林公园的发展。如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公路硬化受到市国土局土地稽查大队的干预。水库周边林相改造,受到市水利局和地方农村的干预,自投资金建设的收费停车场也被市发改、物价部门核查等。

国有林场改革后,根据新的功能定位“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功能形成高度的契合,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二者有机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2 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很多国家对森林公园专门立法,如英国1544年就有《公园保护法》、《绿化带保护法》,日本1957年制定并执行《自然公园法》,法国于1959年、1960年分别制定了《海滨景观法》和《国家公园法》,泰国于1960年颁布了《国家森林公园法》。但我国林业部门及各省也陆续制定了一些规章和标准,如1994年1月,原林业部颁布《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6年1月颁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1999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2000年9月实施《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2011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施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保障有所改善,但还是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高位阶、比较完整系统的法律,在立法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规划水平不高,品牌塑造不力

目前广东省森林公园均有总体规划,但规划水平普遍不高,设计思路简单,缺乏创意,缺乏总体性,缺乏超前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无特色、无主题、无灵魂,缺乏操作性。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景区品牌的统筹和促销上欠缺,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在规划上严格把关,注意区域旅游功能的差异性,注意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惠州、中山、东莞旅游资源配合指数高于80,说明目前旅游的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合很不协调。由此可见区域城市之间旅游资源的整合与统筹,部门之间广泛合作资源互补的重要性。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大部分森林公园靠林业行业部门的财政经费,或林场经营资金投入,与公园建设、维护等庞大资金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故大部分森林公园批而不建,建而不配套、不完善、不开放的现象普遍存在。广东省的森林公园除了东莞等极少地市以外,相当部分森林公园建设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园的基础设施投入、森林资源的维护、公园管理的事业经费均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下属森林公园在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费投入面临着省内其它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的处境。

2.5 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森林公园管理人员主要为林场职工,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缺乏精通公园管理服务、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影响森林公园的效益发挥和森林旅游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3 森林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

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新的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理顺森林公园管理体制,强化森林公园管理的行政地位。根据国有林场改革精神,原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所以改革后保留的林场,将是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建设和修复生态为主的生态公益事业单位,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这样就把森林公园经营职能剥离,主要从事公园保护管理职能。而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森林公园资源保护,在维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解决改革前森林公园管理与经营的矛盾,理顺管理体制,有利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

2015年6月,成立了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2016年4月,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向省政府提交改革方案,报请设立广东省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副厅级)待批,通过强化森林公园管理的行政地位,加强各级政府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配备,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行政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多种手段,解决森林公园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多种问题。

3.2 加大立法力度,提供政策保障,资金保障

森林公园的管理建设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部门及省的法规制度,但是部门规章对于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杂问题难以应对协调,有必要在不同层级不断完善或新定可操作性更强、更全面的法规和地方规章。广东省的森林公园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撑:(1)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及配套、林相改造等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加大对供电、供水、通讯、路网的建设力度,优先安排资金与指标。(2)以《珠三角洲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建立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管理科学、综合效益良好的森林公园体系。(3)对《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修订完善,特别是与其它行业部门的规章相协调,加大对违反森林公园管理法规、破坏生态环境,扰乱森林公园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3.3 坚持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首要原则

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发展的基础,在森林公园建设中保护与开发利用二者关系,保护永远排在首要位置,国外发达国家早已跨过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阶段转向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阶段。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所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不止于此,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4 超前规划,把好审批关,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为保证森林公园建设的严肃性和规范化,国家林业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国家标准,但在实际当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公园总体规划比较笼统,不够科学合理,且在相邻区域定位雷同,功能相似,主题不清,旅游产品无特色现象时有发生。

规划设计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确定公园的定位差异、功能差异,八大类型的森林公园的服务对象不同,功能区别,旅游景点及产品必然随着游客需求不同而变化。(2)景观资源打造上,在保护植被、山体、水体、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加强营林技术措施与手段,保持多样化的乡土树种及草本、藤本和灌木类,兼顾观花、观叶、观色的观赏功能,兼顾森林体验与森林养生功能,兼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功能。(3)细节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发挥公园的多种功能。(4)充分考虑资源的脆弱性,环境的敏感性和空间的承载性,合理设置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游客数量与行为以及不同节假日的游客数量,实施分类管理,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发生。

3.5 扩大宣传及公众参与度

为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在宣传推广、区域整合、品牌塑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与旅游部门联合推出森林公园旅游节或森林公园博览会等活动。对省内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进行区域整合,突出不同公园的主题与特质,打造具备强竞争力和强吸引力的森林旅游精品。通过摄影、书画征文比赛或森林体验各种活动,以电视、报刊、网络等不同媒介为平台,宣传森林公园的生态建设功能,提高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公园内除了解说员的讲解,路边宣传栏以外,还可增加视频宣传、科普馆、动植物标本、风景明信片画册等游客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与学校的中小学生开展免费定期联动,从小普及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和环保意识。

提高公众在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上的参与度。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到日常运行管理,都应引入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让国民意识到不仅仅是森林公园的过客和体验者,更是森林公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在园内环保卫生、大型推广活动等环节大力鼓励社会团体、志愿者积极参与,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对森林公园的认同感。

3.6 建立高素质的公园管理队伍

一方面引进大专院校森林旅游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懂市场营销的策划人才,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以及导游解说等方面的培训,实现知识结构转型、岗位转型,以满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新的需求。

4 讨论

广东省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政府主导支持,加大立法和投入力度,加大资源保护管理力度、科学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加强科普宣传,建设具有岭南地域特点、景观特点、文化特点的森林公园体系。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4

一、我县农经机构及队伍的现状

我县县级农经管理机构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科级建制,1988年之前一直与县农业局合署办公,89年以后随着业务经费从农业局正式分离出来,成为农业局主管的科级事业单位。乡镇在88年之前,没有设立农经站机构和农经员岗位,88年之后,为收取管理三提五统等集体资金的需要,普遍设立了农经员岗位。1991年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成立了农技农经综合服务站,2002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中正式单设成立了农经站,成为名正言顺的国家基层事业单位。目前,县站核定事业编制12人,实有19人,超编6人,现有人员中,本科文化程度3人,大专文化程度9人,高中(中专)6人,初中1人;取得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4人,聘任农经师1人,全站职工平均年龄33岁,干部身份9人,工人身份10人。乡站核定事业编制82人,实有92人,每站2—7人不等。平均每站3.7人,超编10人,现有人员中,大专文化程度54人,高中(中专)38人,国家正式干部43人,地县招聘49人,招聘干部中工资待遇差异较大,300到700元不等,其中完全自收自支人员14人,差额补贴人员35人。

二、我县农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作体制不畅,人员工作不顺。

乡站及乡站农经员一直沿袭属地管理原则,县站仅对乡站进行业务指导。现有乡站人员中能够参与从事农经业务工作的仅占1/3,工作内容仅涉及农经统计年报、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村集体资金的收支管理,其他工作基本不涉及。一年的主要工作和中心工作是围绕乡镇政府的包村驻队,造成日常农经工作在乡镇断线,大多数农经人员不懂或不从事农经工作,个别乡镇甚至还存在干农经工作的不是农经人员的现象,与农技工作一样,农经工作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况。

2、农经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不能胜任农经工作。

由于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经人员多年得不到业务培训,加之大多数不在农经工作岗位上,农经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不能胜任农经工作的现象。目前,我县正在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但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农经员不到30名,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行十分困难。

3、农村财务管理混乱。

集体财务管理一直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党群和干群关系,关系到农村稳定,从我县实际情况看,1988年开始后在全县推行的村有乡代管不但没有有效地解决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混乱。根源不在乡村干部侵占、挪用、胡支乱用,而在于乡镇政府借代管之名随意平调、挪用、侵占村集体资金,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造成一任班子一套账,要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十分困难。

4、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村级集体资产普遍存在家底不清,制度不全,管理不善的问题,公共财物有借无还,集体资产如设备、土地随意侵占、变卖、得不到及时查处,村级负债程度不同的都有,全县没有准确的统计,估计在100万元以上,每年县级农经部门都进行集体资产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但审计发现的问题年年得不到有效纠正。

5、农经部门的工作职责得不到有效履行。

近几年,查处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三乱行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纠纷的调解,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指导等等属于农经部门的工作,由于农经部门身微权小,缺乏权威性和法制手段,县站虽然都在开展,但工作起来十分吃力和困难,乡站由于自身的条件和人员境况,只能挠皮摸面地应付,严重削弱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充分认识农经机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技术,既包含经济学,又包含管理学,属于生产力范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逐步配套完善,农村经营管理已经由一般的技术服务型向执法、执纪综合管理型转变,其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工作职责看,现在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不仅要向乡、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有关涉农部门,而且要向农村千家万户,管理范围明显加大,任务日益繁重,同时,担负着国家有关法规的贯彻落实,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个多部门、多功能的聚合体,工作实践证明,只能强化农经管理部门的职权,建立健全一个有权威、有地位的农经管理机构,才能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任务。

----从工作性质的变化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事业型管理转变为法制型管理;二是由单纯的技术业务指导行为转变为政府督导行为;三是由面对农村集体经济核算单位转变为农村基层单位和诸多的涉农单位。执法执纪和量大面宽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在政府系列中建立一个代替政府行使职权的管理机构。

----从实际执法与事业单位改革看,近十年来,国家和省上先后颁布了涉及农经部门具体执行的法规条例达10余部,在实际工作中,农业行政部门没有精力去执法,而农经部门却没有足够的权威去执行这些法规,何况作为事业单位的农经部门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事业单位的性质与其农经工作职责十分不相符。

----从农经管理队伍现状看,当前农经队伍的现状与其承担的繁重任务极不适应,既有机构设置不合理,存在管事难管人,业务经费短缺,工资特遇低等外在因素,又有农经干部政治业素质低,观念和知识陈旧,思想不解放、缺乏创新精神等内在因素。无论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还是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都要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四、对策与建议

1、提高队伍,切实加强对农经工作的领导。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对农经工作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为农经队伍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分忧解难,使农经队伍成为党委政府抓好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

2、适应新形势,建立有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

2000年,中央3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提高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建立有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应当是机构性质、规格、职责等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从新形式下农经工作的地位和职责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应结合机构改革,确定农经执法主体地位,改县农经站为农经管理局,纳入政府序列,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乡镇农经站重新“三定”,重点解决编制、经费的具体落实,改革乡镇农经站管理体制,将乡镇农经站收归县站或局并按农业部、人事部《关于颁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落实编制及经费,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权威的农经工作机构。

3、建章定制,造就素质过硬的农经管理队伍。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5

正阳县农家书屋

建设管理的现状与今后发展建议

一、正阳县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现状

正阳县农家书屋的建设始与2008年,为解决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使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谐并进,根

据省、市安排,2008—2012年五年来,我县有285个行政村按省、市相关标准建立了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基层点配备有图书1454—1560册、期刊19种、报纸6种(每年期刊、报纸县文化局统一订购)、音像制品101种456张,配备阅览桌1张、座椅6把、书柜5个、报架1个等设施,并且文化共享工程为每个村配备了计算机1台,阅读条件较为完备。

1、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我们明确了建设标准,提出了农家书屋建设的“ 十有” 标准,“十有” 既有不少于20个平方米的房子、有不少于1500册的图书、有不少于5种报纸的保证、有书柜、有桌椅、有照明设备、有电视机和影碟机、有专兼职管理员、有各种规章制度、有活动记载,建设标准的提出便于在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操作性。

2、加强培训,建立一支合格的队伍。我县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多为年轻村干部兼任,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对书屋图书管理比较陌生,为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提高管理员水平,探索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依托县图书馆业务技术优势,每年派出了业务培训小组,对全县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排列上架、图书分类、编目、检索、借阅、管理等业务进行现场辅导培训,指导掌握业务知识,解决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建立各个规范化流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队伍是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关键,我们把建好管理员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要求所有农家书屋都要有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要懂得图书管理知识,要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

3、强化督查。县文化局带领县图书馆深入到各个农家书屋,按照省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农家书屋验收标准,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书屋进行整改,保证每个书屋都符合农家书屋建设标准。设施齐全,统一悬挂标牌,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上墙,配齐出版物各个登记簿,保证每周5次固定的开放时间,实现免费借阅,做到书屋整洁、环境卫生,尽力为村民服务。

4、农家书屋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农家书屋建成后,农村党员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更加频繁,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活动室,党员和群众经常读书讨论,共商生产发展村务建设大事。王勿桥乡黄庄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养猪产业的发展,组织党员学习,讨论养猪事业的规化和发展,要求党员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做强养猪产业。

(2)、丰富了群众文化社会。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利于开阔村民视野,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家书屋共接待5万多人次,共借阅书籍2万多册次,读书成了群众精神社会的一部分。村民见面的机会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封建迷信的少了,相信科学的多了,抹牌赌博的少了。我县已经运行的农家书屋,部分与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发展。2009年,我县结合农家书屋建设,举办了一期“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农家书屋征文活动,全县农民、学生踊跃参加,并从中选出十多篇优秀征文,参加了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征文活动。

(3)、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各村纷纷以农家书屋为平台,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发挥农技书籍的作用。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建成了农家书屋,聊天多了,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多了,干群关系也融洽多了。

二、当前正阳县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许多行政村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未安排专人管理,未能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不能充分发挥书屋的作用。

2、后续配套不足。农家书屋建好后面临着图书更新的问题,藏书量无法增加,久而久之,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农村的青壮年常年忙于生计,到书屋借书、看书的多以老人和学生为主,阅读图书的人数少。

3、资源匮乏。书屋的图书有些知识内容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激发不了村民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书屋的吸引力必然会锐减。

4、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也仅仅做些传统的借借还还服务。加上缺乏专业知识,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

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三、对正阳县农家书屋发展的建议依据村民读者需求,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是正阳县农家书屋完善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在建设、管理、利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改进,在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等各个环节上抓准抓实,从归根本上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

1、明确责任。将书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乡镇宣传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标。书屋的日常管理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行政村按照制度抓好落实。

2、整合资源。将农家书屋与村文化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等结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

3、培训保障。通过举办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加强管理员教育培训,强化管理员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财政适当补助解决村图书管理员的报酬问题。

4、资源更新。依托县图书馆,将农家书屋和县图书馆联动运行,把农家书屋作为县图书馆的分馆,将农家书屋的图书作为馆藏图书进行管理,组织图书流动车将馆藏图书定期调换到农家书屋,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使农民群众始终有新书可看。将送书下乡活动列入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今后按照“一书一册无复本”的原则,甚至一村一别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县图书馆与村农家书屋通借通还,增加图书的流动率。

5、开展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用书活动,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努力培养农民群众阅读兴趣。

正阳县图书馆

中国联通3G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6

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信运营商正式进入3G时代。在对3G品牌战的前期争夺中,中国电信“天翼”与中国移动“G3”先声夺人,强大的市场宣传攻势在一些时尚人群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程度的认知优势,“天翼”和“G3”初步的品牌影响已经体现。反观中国联通,迟迟没有动静。

4月28日,中国联通终于正式发布了3G全业务品牌“沃”。与其它运营商不同,联通3G业务“沃”品牌包括了个人、家庭、集团三个子品牌,分别为橘黄色、绿色和蓝色。目前已上市的“沃·3G”品牌为个人提供3G业务。“沃”作为中国联通旗下所有3G业务的单一主品牌,标志着中国联通全业务经营战略的启动。据悉,“沃”是中国联通与客户沟通的核心品牌,未来将涵盖中国联通的所有产品、业务、服务等领域,是中国联通实现由多品牌战略向统一企业品牌过渡,实现全业务品牌战略的重要一步。毫无疑问,3G全业务品牌“沃”是中国联通品牌营销上的一大创新之举。以往中国联通在G网品牌战略上明显奉行了应对战略:新势力对应动感地带,世界风对应全球通,如意通对应神州行。此次联通品牌战略的转变意在配合其成熟、领先的3G制式WCDMA,改变其原来无法与中国移动抗衡的现状。同时,以活力、进取、开放、时尚为特性的全业务品牌“沃”也寓意着中国联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其事实却没有中国联通设想的那样好,据个人了解,联通的“沃”品牌并没有被大家所真正认识。只知道联通“精彩在沃”,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因何精彩却并不知晓。在我看来,中国联通在树立其核心竞争力品牌上的意图是好的,但其品牌宣传策略并没有让大家看到“沃”的竞争力和优势。其次,联通除了新势力、世界风、如意通等客户品牌外,曾一度出现了司机卡、教师卡、万通卡等套餐品牌,这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通品牌的整体形象,造成了用户对新品牌产品的认知模糊化。再次,进入3G竞争时代,中国联通基于具有优势的WCDMA网络,需要给“沃·3G”用户提供更独特的品牌体验,而不是仅仅对品牌进行重复规划或者仅在宣传内涵上反复强调“精彩在沃”的口号。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7

一、广西养生矿泉水品牌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巴马、永福等地“长寿之乡”美名远扬,养生矿泉水具备消费文化基础。为从科学角度认知巴马水质,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国土资源部地矿研究院等,对佰岁活泉长绿山泉水等水源地进行了系统、综合、科学的调查和评定,证明广西巴马佰岁活泉长绿山泉水等水源地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原生态健康饮用水。

2.相对于同类养生矿泉水品牌,广西的养生矿泉水定价普遍较低,具有价格优势。虽然养生矿泉水定价在饮用水行业中整体较高,但是,对于广西养生矿泉水而言,由于其具有丰富的水源地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管理和人力成本,因而养生矿泉水的定价相对于区外和国外的同类品牌低。

(二)劣势(Weakness)

1.从购买行为看,消费者对养生矿泉水的认知度、辨别度和信任度不高。对于广西养生矿泉水而言,其消费者多为偶然性购买,购买频率少。主要由于消费者对长寿养生类矿泉水有所了解,但认识不深,也不清楚养生矿泉水与普通矿泉水的区别,对其功效存在怀疑,因而消费者普遍认为养生矿泉水价格偏高,而消费性价比不高。同时,由于没有注重将网络渠道与实体进行整合以扩大宣传,因此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以扩大购买。并且,短期的尝试并不能明显地体现出养生矿泉水对身体的养生功效,当消费者觉得“喝之无用”时,好奇心便不会再成为其进行长期购买的驱动。

2.从品牌宣传而言,广西养生矿泉水与其他同类饮用水的创始时间相比较晚,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且宣传同质性高。广西养生矿泉水市场发展起步比较晚,养生的观念在消费者心中不够深刻,知名度不高。养生矿泉水进入市场时,基本主打的都是中高端市场,目标消费群主要是中高收入的商务人士。市场开发不够深入,市场占有量不高,消费群体范围小,养生水的功效宣传、知名度打造、品牌塑造等方面仍然欠缺,且品牌宣传缺乏新意,产品同质性较高,缺乏竞争力。

(三)机会(Opportunity)

1.消费者的养生意识和购买力增强。在某些知名瓶装水品牌出现水质问题后,人们开始关注瓶装饮用水的品质,养生类矿泉水从上市起就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绿色、健康、优质的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天然、营养、无公害、绿色”的健康消费新观念以及科学饮水观念的普及,长寿养生类矿泉水品牌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广西的地缘优势有助于养生矿泉水扩大销售。产地位于广西的养生矿泉水,可以借助国家的西部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其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积极扩大国内国外两条通路的销售,打响民族品牌。且广西首府南宁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的交通枢纽之一,在南宁举办的各种国际活动节目或者开展的各种工艺活动正在逐步增多,养生矿泉水可以借助首府知名度,实现自己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并扩大销售。

(四)威胁(Threats)

1.饮料市场品类丰富,竞争激烈。饮料市场的种类和品牌繁多,养生矿泉水除了要和纯净水、普通矿泉水(如娃哈哈、康师傅、冰露)等普通饮用水竞争,还要和果汁饮品、乳饮品及碳酸饮料等展开激烈竞争。同类低端瓶装水品牌由于价格低廉,广告宣传力度大而受消费者的欢迎。此外还有替代品的威胁,市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口味的果汁饮料,乳制品,汽水饮料等等以口味独特鲜美、营养成分较多而受消费者的欢迎。

2.养生水品牌逐渐增多,加剧竞争。随着养生水市场的发展日益壮大,进口及区外养生矿泉水品牌挤占广西长寿养生类矿泉水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世界矿泉水品牌凭借其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在我国矿泉水高端市场获得了很大份额;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高端市场不断膨胀,国内矿泉水厂商也逐渐加大针对高端市场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建设投入[4]。强大品牌竞争对手的存在,仿制品、替代品厂商的竞争,加上市场推广投入大,利润薄,使广西养生矿泉水面临着各类品牌价格、宣传多方面的冲击。

二、广西养生矿泉水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 水源地周边禁止工业及人为污染,常年追踪监测,限量开采和销售

例如在法国,为了保护天然养生矿泉水这来之不易的天赐礼物,法国政府特别立法规定:水源地周边五百公里之内,不许有任何人为的污染存在。此外,某些国外高端养生矿泉水还需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和常年的追踪监制,并且远离工业污染。为了保护水源地,其中一些矿泉水还进行限量开采和销售,以使它们变得更加珍稀。

(二) 利用水源地资源,在其周围创建生态种养殖基地,实现水源保护和生态销售双赢局面

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在发展矿泉产业方面,以矿泉水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两个基地、一个加工园区、一个交易中心”,即:矿泉农业种植基地———依托矿泉水和火山地质,种植矿泉稻、矿泉蔬菜和火山地质小麦、大豆、玉米等矿泉、火山特色农产品;矿泉畜牧业养殖基地———依托矿泉资源,大力发展矿泉奶牛、矿泉生猪、矿泉禽蛋生产和矿泉水产品养殖业;矿泉食品加工园区———以矿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为矿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实现产业聚集式发展;矿泉产品交易中心———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建设矿泉产品交易中心,为矿泉产品流通、销售提供场所和契机[5]。

三、广西养生矿泉水品牌发展营销建议

(一)宣传养生知识,深化养生意识

养生矿泉水缺少价格优势,那么必须在品质、效用方面突出其优势,这样才能使其与普通矿泉水区分开来,产生辨识度,形成产品特质。因此,应把专业化的饮用水知识转化成大众化的科普知识,以使消费者认识养生矿泉水的科学内涵与形成环境[3]。如可对水源地和当地的长寿人物进行宣传,也可在产品包装上附属一些长寿小贴士(如一些对身体有益的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会让消费者感到品牌的人文关怀,从而更具吸引力。此外,也可以和一些养生类书籍合作,多出现在书籍、杂志封面,以深化消费者养生意识。还可以在经销点设置一些如新品推广、产品功能测验等大规模活动吸引更多人注意。同时,可以通过广告等多种宣传形式的展现,对长期饮用某品牌养生矿泉水的人群进行追踪,以科学探测消费者的某个健康指标在饮用该品牌矿泉水一段时间后是否变成更健康,或者是寻求更加权威可信的机构研究证明其养生功能,在广告中直接告知某个成分能带来的功效,如此才能说服消费者进行长期购买。另外,通过不定期地邀请消费者参观水源地和生产基地,体验养生之旅的方式来打消部分消费者对养生矿泉水品质不信任的顾虑,坚定消费者购买的信念,从而做出购买行为。

(二)打造民族品牌,发展生态经营

由于广西养生矿泉水水源地聚集在巴马及永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因此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特色,打造民族品牌。通过与机场合作,在飞机上免费为乘客发放,让更多国内外消费者接触到广西养生矿泉水,提升其民族品牌知名度。还可以将地方性民族品牌的内涵融入到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孝”文化中,针对的目标群体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这些人大多处于事业上升或稳定期,然而父母已经年迈,为了体现他们“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们会倾向于长期大量买养生矿泉水给老人,从而有助于民族品牌的文化塑造和传播。此外,借鉴国内外对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围绕水源地进行民族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链,不断吸引国内外消费者体验民族生态之旅,更好地实现民族品牌宣传、水源保护、当地经济和就业快速发展三赢的局面。

(三)从定位出发,实现营销差异

可以分别从消费者收入和年龄进行品牌定位。从消费者收入角度而言,广西养生矿泉水品牌大都定位在高端,在营销传播上应使定位与其产品差异相匹配。在价格方面,经常出现定位在高端,但是价格却是中低端,或是价格很高,然而品牌宣传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支持高价的现象;又或是定位在中低端,价格也匹配,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宣传,使消费者不清楚此类养生矿泉水的价格能“如此便宜”,而对其养生功能产生怀疑。从消费者年龄出发,扩大不同年龄层对养生矿泉水的需求。如中老年人虽然注重养生,但是对养生矿泉水的效果存在质疑,因此,营销重点在于宣传养生矿泉水的功效;中青年人生活压力大,注重获取商品的便捷性,因此,可以宣传养生矿泉水在减压方面的功效,以及长期获取饮用养生矿泉水的便利性,还可利用本文前文提到的“孝”文化,让其给老年人进行长期购买;而青少年更注重生活时尚和美白养颜功效,因此,可对其宣传养生矿泉水美白方面的功效,注重产品的时尚性(如包装、广告宣传等)。也可从矿泉水的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出发,根据矿泉水对身体不同器官或部位的养生、医疗功效,形成系列产品,以营造养生矿泉水品牌文化[3]。

(四)不囿于地区的发展,利用地缘优势扩大销售

较区外养生矿泉水的发展,广西养生矿泉水发展起步较晚,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覆盖率不广。可以利用广西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相对于国内外其他省市在养生矿泉水上的价格优势向国内外进行销售。广西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具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广西的后方华南、西北、华中、华东是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市场,而东盟是一个拥有5 亿多人口的自由贸易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进军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通道。其中北部湾沿岸三大港口:北海、钦州、防城港是中国———东盟港口链条的核心环节[6]。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广西作为两个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日益突出。此外,我国对西部省区实施了一系列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还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了民族自治政策。[7]在优越的地缘背景下,广西养生矿泉水可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使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以实现销售扩大、品牌传播。

(五)通过售后服务实现经销渠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客户忠诚

目前,国内矿泉水企业几乎在其目标市场建立起“企业———经销商———终端客户”的销售渠道,其经销商也实现了以区域总经销、二级批发商、零售商三级为主干的系统运作[4]。因此,养生矿泉水品牌的推广在销售渠道类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售后服务实现差异,从而形成客户忠诚。对经销商而言,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售后渠道运营和激励措施,如可以从再次进货、存货数量、渠道拓展、新客户开发、老客户维系、合作期限返点、定期抽检、意见奖励、新品推广、售后服务支持等措施入手,打造具有特色的售后体系。对于不同的终端客户,可以采用不同的售后服务方式。如可对桶装水客户在强调其获取水的便利性上提高响应效率,还可规定,连续消费多少数量的水后,可提供附加服务,如针对某一养生功效的免费体检、血压测量等,从而培养消费者的长期购买习惯。此外,还可提供养生课程培训,将新产品融入培训宣传中,从而可以扩大对新品的销售;对于瓶装水用户,则可在售后对客户的“金点子”进行奖励、组织不定期的养生旅游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答疑,组建QQ群及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沟通,解决客户难题,实现实时的客户关怀,从而形成客户忠诚。

参考文献

[1]龚胜生.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227-251

[2]蓝晟.水养生:至深至简大学问[J].中华养生保健,2006(8):2-5

[3]姜建军,穆丽霞,沈伟志.饮用水与矿泉水文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1-3

[4]葛子靖,张童.我国矿泉水企业区域市场开发浅析[J].时代金融,2009(11):110-112

[5]谈乐炎,肖菲菲,范颖华.以矿泉兴城,五大连池“天时,地利,人和”——专访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剑波[J].小康:财智,2014(9):62-63

[6]周中坚.发挥比较优势,把防城港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J].东南亚纵横,2004(5):67-72

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篇8

1.1红旗灌区末级管道现状

红旗灌区烟水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横跨猪场、龙场、寨乐、沙包四个乡镇38个行政村,工程采用管道技术,从水源到田间地块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总输水管道长92.4千米。主要解决灌区内烟叶生产用水为主,同时解决灌区内粮食生产及人畜生活用水。灌区工程规划投资6738.38万元(地方政府自筹配套2171.34万元,烟草部门投入4567.04万元),设计灌溉耕地面积5.1万亩,为项目区3.635万人和1.82万头大牲畜提供生活饮水水源。

1.2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灌区末级管道管理主体不明确。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各项农业税费的相继取消,各级政府、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灌区内的输水主管、输水支管、水池等骨干工程,由县水利局下设灌区管理所专门负责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配水管网、灌桩等末级管道是集体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形式,形成政府不好管、农民管不了的局面,便出现了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灌区末级管道破坏损坏严重,大部分工程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田间基本无测水量水设施,村民随意挖土取土致使管道被平毁或破坏,工程效益衰减、用水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1.2.2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工程投资分散,设计和建设标准低。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加之后期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设施老化失修。

1.2.3末级管道建设投入不足。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通过加大对灌区骨干工程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完成了对灌区骨干工程的维修改造,但末级管道改造所需的改造资金相对缺乏。末级管道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灌区群众,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灌区群众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起主体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灌区末级管道管理体制未作相应的转变,造成群众不能真正行使直接受益灌溉工程的管理权,灌溉工程是“有人用,没人管”,群众种的是“责任田”,浇的是“集体水”,直接影响到群众建设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造成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

1.2.4末级管道缺乏计量设施,无法利用水费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用水户对水利工程的节水改造建设的投入。末级管道农业用水基本处于无法计量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计量到村到户。由于缺乏测水量水设施,农业用水计量到田间地头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没有节水积极性,造成水源浪费严重,灌溉成本居高不下。

2.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加大对灌区末级管道工程补助资金投入,加快末级管道实施节水配套改造

经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烟草专卖局2010年4月12日批复,2010年9月30日招标结束,总投资6738.38万元(地方政府自筹2173.34万元,烟草部门投入4567.04万元),建设工期为24个月的红旗灌区烟水配套工程于2011年7月全部施工结束,较批复工期提前14个月。砌浇筑水池60个容积16150m3,安装输水支管79km、配水管网555km,安装灌桩给水栓5209套。这些工程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灌溉条件,方便了灌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降低了灌溉成本,为优化灌区种植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对所建成的末级管道配套工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促进工程效益发挥的长效机制,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局面。

2.1.1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项目实施后末级管道的管护主体为工程受益农户。工程运行管理由受益户负责,管理责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分级管理,受益村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末级管道工程。各村委会主任为第一管护责任人,各组组长或指定管护人为具体责任人;完善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人、具体管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按规定兑付管护报酬,受益农户对工程管护随时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对建成后管道工程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在管道保护范围内取土、挖坑、修房、堆放杂物。

2.1.2加强技术支持。对末级管道配套建设项目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受益村组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工程管护人员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

2.1.3加强保护水利工程设施方面的宣传和水政执法工作。积极宣传依法用水、合理用水、人人爱水、爱护水利设施的良好局面,严厉打击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

2.2运用激励机制,加强管道建设管理

将集中连片灌溉百亩以上农田、由村组自主管理的末级管道进行节水改造工程纳入奖励范围,县上安排末级管道建设奖励资金。由村、组集体、农村用水者协会先自筹资金实施工程建设,县上再按照建设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以此鼓励个人、农民用水者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实施末级管道建设。

2.3整合涉农资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把分散在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按规划集中投放,发挥资金的富聚放大效应,用于末级管道建设。

2.4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末级管道建设管理

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把输水支管以下工程的使用权、所有权、管理权交给农民,保障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几点建议

3.1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民办公助”小农水、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大力推进小农水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田间节水灌溉,加快末级管道的配套建设,完善田间地头的水利计量设施,科学的解决计量收费的难题。同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建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整合使用农田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财政支持等涉农水利项目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按照“谁承包、谁管理、谁所有”的原则,加快中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方式管好、维护好、经营好灌区资产。改制形式主要有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同时,积极推进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特征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鼓励农民实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实现计量供水到村社,通过计量供水按方收费调动各级节水的主动性、自觉性。

3.3加快末级管道终端水价管理及水费计收体制形成。水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经济杠杆。农业水费是维持灌溉工程正常运行,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支撑,是各灌区末级管道管理机构正常经营运行的保证。

上一篇:安保部工作职能下一篇:优秀作文10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