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我的老师作文(精选7篇)
有一次,我在看电视里的《人与自然》节目,在金黄的沙滩上,成千上万刚刚孵化的小鳄鱼在快速地爬行。有的还没爬多远就被鸟儿叼住,可怜地垂死挣扎着;有的弄反了方向爬向山林,最后变成干枯的尸体;成功爬进水里的小鳄鱼,又有一部分会因为生病或者被凶猛的鱼类吃掉而丧命;只有那些聪明、敏捷、强壮的小鳄鱼才能最后存活下来。大自然老师告诉我一个道理:只有掌握了本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在社会上生存。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天柱山游玩。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已经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累得想打退堂鼓了。坐在山路边的石头上休息时,我的目光忽然被旁边山崖上的一颗小树吸引住了。那是一棵遒劲的松树,居然是从石缝中长出来的。我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一颗幼小的种子被风吹到了石缝中,它长出细嫩的根须,拼命伸向石缝深处,抓住那少得可怜的一点土壤。它使劲地长啊长啊,终于伸出头来,接受了更多的阳光和雨水。它越长越高,石缝也被撑得越来越大。看着它,我仿佛听见大自然老师对我说:“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力气好像又回到了身体里,我站起身来,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
大自然老师有时也会跟我开开玩笑。小时候放暑假,妈妈想让我有点事做,就给我买了一盆仙人球,它的身子圆滚滚、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头上还顶着几朵鲜艳的红花。我喜欢极了,每天早晚都给它浇水,怕它晒着,还把它端到阴凉的地方。可是,它却越来越蔫,花都垂了下来,刺也软了,过了几天,干脆腐烂了。我查了资料,才知道仙人球是耐干怕水喜欢阳光的,水太多了,反而会死掉。大自然老师,您这是在教育我,要按规矩办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天性啊。
大自然同样也是一位严厉的老师,会因为我们犯的错误而生气。你看,干旱、洪水、地震、海啸、台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灾难,越来越重的损失,不都是大自然老师给予人类的惩罚吗?它在警告我们:如果不努力地保护环境,最终受害的会是我们自己。
我喜欢大自然老师。伴随着我的成长,它还会教给我更多的东西,而我也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报大自然,保护地球。
名师点评: 小作者将大自然比喻成一位老师,自己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其实啊,这些道理的获得是聪明的小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结果,小作者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真知,并用这些知识不断地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棒!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在成长道路上越走越好,今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大自然,保护地球”。
先简单介绍课堂环节和内容。黄老师的课堂环节主要概括为四步:
(1)自然导入:“生活中经常会有丢东西的事情发生,选你印象最深的一次丢东西的事来交流一下。”
(2)按要求写作并交流评价:“写出那样丢失的东西的样子,让人感受到你的确很在意那样东西。”
(3)进一步丰富内容并交流评价:“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侧重写丢失以后的心情和寻找的过程。”
(4)主题提炼:“丢东西这件事让你有怎样的生活感悟。”
黄老师的这堂作文教学课看似平常,实则蕴意丰富,笔者从中悟到了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
一、这是一堂凸显本色的作文教学课
有人用“貌不惊人的本色小老头”来形容黄老师,倒也颇为贴切,但笔者更想谈谈这个本色小老头的本色教学方法。这种本色蕴含的是一种功底,体现的是一份智慧,彰显的是一种主张。“语文教学应该富有语文味儿”,那么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作文味儿。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本色。黄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的做法很独到。
(一)教学手段显本色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黄厚江老师就这样用几近原始的教学手段上了整整一堂课。没有稀奇古怪的图片,没有动人心弦的音乐,没有吸人眼球的动画视频,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该注意的要点也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整堂课教师的指令是简单明确的,而学生的感悟和生成却是丰富多样的。试问有几个人敢于这样上展示课?教育现代化催生了很多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没有配乐,没有视频,怎么还能上课?笔者就碰到过一次因停电而取消教研活动的事情。究其原因,恐怕是担心没有教学辅助手段,教师诸多的指令会模糊,或者课堂会沉闷吧。
(二)教学过程践本色
“作文课要立足于写”,“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这些都是黄老师极力倡导的作文教学主张,而他也是这样践行着他的主张。整堂课以写为主,写评结合。在学生原生态文字的基础上,黄老师尝试让同伴评价,再适度引导,使学生逐渐明晰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进。一堂课设计了三次写作:第一次按要求写作,要求写出特征和情感;第二次写丢失东西后的心情;第三次写寻找的过程。三次写作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教学效果现本色
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比如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按要求写作并交流评价”中,黄老师让多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并就近让同学作出评价。学生有写“丢小乌龟”的,有写“丢杯子”的,有写“丢魔方”的,有写“丢画”的……大家都明确写了丢的是什么东西、这样东西是怎么来的、丢失后的心情。黄老师让学生来评价:“以10分计,最多可以得几分?哪里写得不够好?”开始时,学生还没发现问题所在,觉得同伴或者自己的文字写得还不错。这时黄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慢慢引导:“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几句是描写?”学生渐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没有完全符合老师的两个要求:一是“写出丢失的东西的样子”,就是要仔细描写这样东西的特征;二是“让人感受到你的确很在意那样东西”,是要表达自己丢了东西以后的情感。当学生发现自己跑题之后,黄老师又引导:“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呢?”学生就在原有的思路基础上加以描写。当学生的思路出现“短路”时,黄老师还十分机敏地帮一把。如一个学生写把好朋友送她的画丢了,黄老师追问:“画上画了几个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长得一样吗?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一听就知道了,原来要表现一样东西的特征,需要从各个角度去描写。经过这次交流以后,学生明显认识到了自己文字的不足之处,好几个学生站起来的第一句话是:“我写的文字缺少了描写。”这足以证明学生已经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并以此观照自己的文字,发现了问题。此时学生所认识到的问题是发自内心的,并直接作用于后续的写作任务之中,可见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教师的目的性很明确,知道自己要引着学生走到哪里去;而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指引下,一步步前进,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效果是通过反复地写和评得来的,不掺杂任何一点假象。
黄老师自己对“本色”进行过阐述:“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他用一堂课演绎了他的观点。
二、这是一堂体现深度的作文教学课
说起课堂教学的深度,很多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阅读课的范畴,一般针对某篇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中某个问题的思考深度等。以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听了黄老师的课,蓦然感觉作文教学课未尝没有深度可言。这种深度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的深度,是一名教师高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学习活动的层递性
纵观整堂课四个环节,我们发现黄老师是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机联系,层层深入,最终指向整体目标。第一个环节拉家常式的导入其实蕴含着深意。黄老师先跟学生说自己的钥匙丢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心里很着急。然后话题一转:“你们有没有这样丢东西的经历?”看似很普通的一个引入,却极具智慧。黄老师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记忆中搜索印象最深刻的事,实际上是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比较普遍,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情形各不相同。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内容各不相同。这正是黄老师倡导的“生活感受+写作冲动”。第二个环节要求写出“丢失的东西的特征以及内心的感受”,是在第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实现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换,要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写,要求比第一环节要高。第三环节要求在对丢失的东西作外形描写的基础上,加入对“丢失后的心情”和“寻找过程”的描写,是进一步的拓展。第四环节是对习作主题的关照。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不能弱化主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文章的描写再细腻生动,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黄老师最后安排的“主题提炼”环节,意在传达一个“全局作文”观,“写东西”“写过程”“写心理”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写作的重中之重是“围绕主题”。这样的安排使得前三个环节有了依附的中心,整堂课的深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方法传授的无痕化
在一般教师的意识中,作文教学课就是方法传授课,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实用的写作技巧。这固然没错,也是作文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但是怎样来达成这个目标,方法可就五花八门了。概括来说,大部分教师充当的都是“传道士”角色,纯粹讲方法,比如:写作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要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要使语言生动,要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其实学生从小到大,这些教师讲得还少吗?那为什么能写好作文的人却寥寥无几呢?这说明纯方法论是低效或无效的,得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环境中学会运用。
黄老师的课没有专门的环节讲方法,而是将方法的传授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当中,并在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适时加以引导。比如就丢了东西以后的心理描写,最初让学生简单说说,学生说到“失落”“伤心”“心疼”“着急”……在第三环节中,黄老师问:“怎样才能更具体地描写出当时的心情?”学生的思维就被引向深入,觉得用单一的词不足以表现,还要写出心理的变化过程,比如“起初不相信丢了的侥幸”“找过后不见的紧张害怕”“确定丢失后的懊恼失落”。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具体的方法。又如关于怎么把寻找的过程写丰富,黄教师引导:“丢了东西,你会怎么去找?”有的学生说翻箱倒柜地找,有的学生说角角落落里去找。黄老师追问:“用什么方法写找的过程呢?”学生说描写找的动作,还可以将心理描写穿插其中。黄老师进一步启发:“丢了东西你会告诉老师吗?想象一下老师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就已有的认知展开想象,设想各种情形。在整个环节中,黄老师用几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用动作、心理、想象、设置矛盾冲突等方法来进行具体描写。整堂课没有刻意传授方法,却处处落实方法,真正做到了方法传授无痕化。
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教师往往站在高坡上向学生传授经验:选材应该怎么选,立意应该注意什么,语言怎么才能生动形象……教师自以为将方法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具体的写作体验,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要说学生,就是常常向学生传授经验的教师,真正拿到一个作文题现场作文时,平时自己所津津乐道的“方法和技巧”竟也融不到作文里去。所以作文教学不能只讲方法,不要夸夸其谈向学生说教,而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一堂作文教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一次写作体验。
(三)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主线贯穿式教学更多地被运用于文本解读中,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能熟练驾驭的很少,黄老师可算个中翘楚。这有他的经典课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为证。此次亲身感受他的课堂风采,笔者对这点的认识更直观、更清晰。黄老师对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匠心独运,单个环节看似不怎么出彩,但听完以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开头的导入为什么让学生谈丢东西的话题,这是一个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张本。尤其可贵的一点是,大多数教师的导入只为引出某个话题,之后就弃之不顾了。黄老师做到了从这个话题进去,又从这个话题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二环节写丢失的东西的样子和自己的心情,是紧紧围绕教学的主题“记叙文中的描写”设定的,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到文章中缺少了描写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事物的特征。第三环节则对描写进一步深入,在外形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描写和过程描写。前三个环节,黄老师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精练收束,所有的记叙和描写都要为中心服务。这难道不是写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吗?细细品味黄老师这堂课,“丢东西”成了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整个课堂不蔓不枝,和谐统一。
程振理老师在论述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是否有价值时,把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实效作为重要的考量2标准。[1]以此点观照黄老师这堂作文教学课,学生的收获有目共睹。从起初的审题模糊到后来的逐渐清晰,从起初的浅层认识到后来的深层思考,这是写作思维的蜕变过程;从起初的单点思考到后来多样方法的运用,从起初的片段训练到后来的整体构思,这是写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一堂课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而黄老师以他本色的教学实现了深度的课堂,值得一线教师学习。
摘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体现了他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本色”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度”表现为“学习活动的层递性”“方法传授的无痕化”和“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关键词:本色教学,黄厚江,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海面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我相信,在那个静谧的午后,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则是由幽怨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化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掌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同时,我们也从山林里带回来一些疑问。蚂蚁为什么喜欢暴雨前聚堆儿?猫头鹰的眼睛在夜晚,为什么会发光?蜻蜓为什么紫白红黄都有?露珠为什么怕太阳?蓝铃花为什么喜欢开在路旁?于是,我们又有了另一种想像:被啄木鸟吃掉的虫子,会转世成一棵草吗?灵芝是月亮栽下的吗?人参是英俊少年化成的吗?那些满口脏话的混蛋,都是吃腐肉的乌鸦变成的吧?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问大人,大人们答不出来的,就留到漫漫长冬,他们讲故事时发挥了。他们会说,哦,你不是问灵芝是不是月亮栽的吗?告诉你吧,就是月亮干的!月亮种灵芝,本想给自己在人间镶块镜子,可是灵芝到了大地,见很多人为疾病所困,甘愿化成药材啦!我们渐渐知道,原来神话故事是人编撰的呀。人的大脑多么奇妙,它没有南瓜大,却比海天广阔!
长大以后,当我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自然的知识后,知道自己童年时建立的那个世界,是非科学的,但我一点也不沮丧。因为那个神话世界,朴素天然,温暖人心!所以我从事写作以后,在描绘大自然时,常用拟人的笔法。
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当我的心在俗世感到疲惫时,它总会给我动力。
【点拨:全文通篇贯穿着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极强的画面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都有爱的能力。】
比如说蚂蚁,别看它小,但智慧很多,本领很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下雨了,它们马上意识到应该搬家,爬到树上或高的地方,以免雨水流进洞穴,被水淹死。它们在行进的途中遇到河流,会把一片树叶拖到水里,自己则爬到树叶上面,顺着水流漂过去。这些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在遇到麻烦时我们应怎么样去面对,只要肯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小小蚂蚁也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片草丛着火了,一群蚂蚁被大火包围,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味。可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危急时刻,这些区区弱者并不是束手待毙,它们迅速地扭成一团,径直向着河岸方向滚动突围,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蚂蚁那么渺小,可它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却是如此巨大。这又教了我们,只要沉着冷静、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以前,我遇到困难时,总是不敢自己想办法解决,多数都要依附大人们。以后,在遇到困难时我要向小蚂蚁学习,积极地想办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同学们的力量去解决。
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蚂蚁一种。科学家受鱼儿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人类研究鸟儿的飞行,发明了飞机;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设计了船体等等。它们都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体验就能发现大自然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老师。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而来的。人类自古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然而在一百多年前,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飞机的创造者莱曼兄弟观察了飞鸟许多年后在飞鸟的身上得到了飞行的原理,然后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失败的试验后终于在一次实验中成功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为古人完成了这个梦想。
科学家们从蜂窝的构造和结构中得到了启发。因为蜂窝是由许许多多的正六边形“小房子”紧密地排列起来,这种结构和构造占有空间是最大,而且利用的材料最少。所以科学家们所发明的移动电话又有一个另外的名称,那就是“蜂窝电话”。
记得上第一节政治课时, 他夹着几本书, 大步走进教室。他五十多岁年纪, 过于宽大的衬衫随风摇摆, 却依然遮掩不住他那凸起的将军肚。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心
想:“这一定又是一位教条、讲课呆板的老师。”谁料他一开口, 那略微嘶哑却又如洪钟般的声音就立刻吸引了我。他讲话的语调抑扬顿挫, 叫人听了就来劲。
而随后的几节课更加证明了他的课堂生动有趣。例如, 当讲到人们都很讨厌苍蝇时, 他把脖子一缩, 身子微微后倾, 两只手不停地在面前挥来挥去。全班同学立即顺着他手挥动的方向“苦苦”寻找那只令他如此厌烦的苍蝇。结果, 没有找到。我们当然找不到, 因为根本就没有。
又如, 讲到《八路军军歌》时, 他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我们请他再唱下去, 他却笑着推辞了:“不好意思, 就会这几句。”
有一次, 他给我们讲“八荣八耻”。讲完后, 他眼珠一转, 说:“我呢, 现在跟你们比赛,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八荣八耻’背出来, 好不好?”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即响起“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读书声。他也捧着政治书, 来回踱着步, 却不读出声音。
不一会儿, 他就放下书, 清了清嗓子:“我已经会背了。”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很是惊讶。有人小声说:“吹牛!”更有一位同学开玩笑地说:“你事先肯定背过了!”他笑了笑:“我这么大岁数了, 有必要骗你们吗?”接着, 他就开始慢条斯理地背诵。他闭着眼睛, 半弓着腰, 可以说十分投入, 一边背, 一边两手还不停地比划着。嘿, 真的一字不差!
背完后, 他得意地朝我们挤了挤眼睛:“告诉你们, 我是有窍门的。你们在那里呜呜啦啦地读、背, 我是抓住‘热、服、崇、辛、团、诚、遵、艰’这八个关键字来背的。不然, 我这个老头子的记性哪里比得上你们这些孩子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山,巍峨雄壮,昭示着他的沧桑与厚重。古往今来,坐拥天下者几多变换,然天下虽易主,江山却未变。山以他的坚忍与不屈屹立于天地之间,那份对世事变革却依然淡泊的持重,令人钦佩。
水,温柔细腻,表现着她的清澈与坦荡。曾经沧海难为水,时光匆匆逝去,却无法改变水的真诚。只有如水般清澈、透明、坦荡,方能体味人生之真谛。那份世事变幻却依然宁静致远的坦诚,令人动容。
风,变幻莫测,展示着他的自由与灵动,他不羁的性格宛如“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无法掌控,随心所欲,能有如此特质的怕只有风了。他经历过盛世的繁荣,也感受过末世暴政的残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野草的坚韧抑或是风的神奇?管他呢,那份面对世事变迁却依然我行我素的洒脱,令人向往。
雨,润物无声,她时而如情人间最轻的呢喃,时而如刺眼的阳光般猛烈,却造福万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雨的温柔,“春雨贵如油”则彰显了她的珍贵。她的生命短暂,短暂得一瞬即逝,仿佛转身之间,便是她的一生。她的生命却又如此绵长,长到她一生的距离就是天地之间的距离。落入大地怀抱之前的她,紧张、害怕抑或是兴奋,究竟是以何种心态落地结束她的一生?不,没有结束,她滋润了土地,土地长出庄稼,供人食用。是她润万物于无形,那份对生命短暂却又义无反顾的执著,令人感动。
山的淡然、持重教会了我遇事冷静、沉稳淡泊;水的清澈、温柔教会了我对人坦荡真诚、以心为友;风的不羁、洒脱教会了我待人宽容、化敌为友;雨的细腻、执著教会了我学会奉献、给予他人关爱。
人与自然相辅相承,自然给人以启示,人为自然增添生机,两者缺一不可。品读自然,便是体察人生、参悟人生的哲理;感受自然,便是阅读人生、感悟人生的真意;感悟自然,便是品味人生、觉悟人生的意义。
自然之启,于我之示,在拥抱自然的瞬间纵情于山水之间,感怀于风雨之情,就能体会到自然给我的启示。
(指导教师/于丽娜)
【大自然,我的老师作文】推荐阅读:
大自然在我的心中作文01-06
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蚂蚁给我的启示11-25
自然给我的启示作文05-24
我的老师 三年级我的老师作文400字12-14
我的数学老师_老师作文700字07-22
我的作文老师作文07-05
作文《我的老师们》05-31
我的老师作文初一06-02
我的老师-小学作文06-11
我的体育老师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