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精选8篇)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1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实践与研究证明,小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每学一首新歌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读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再学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我又开始指导学生尝试着按照歌曲曲调的节奏和音高进行朗读。

歌曲学会之后,有时还会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艺术熏陶和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让学生感受

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带着什么样的感受去唱,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酌情进行乐理知识的教育。

农村孩子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很是欠缺,有很多孩子学了几年的音乐,除了会场几首歌之外,什么都不懂,我虽然也只是个半罐子水,但是我会虚心的请教,认真的讲解,力求准确的向学生讲解音乐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孩子们不容易理解的,我就尽量举些例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让他们记得更牢,学的更快。比如:

为了进行识谱和音阶训练,每次上课时,我会先用C调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调号,用“12 34 ︱5 ⅰ5︱ⅰ7 65︱1-

”,以师生问好的形式进行音阶练习,然后再随琴声哼唱音阶。为了方便学生识记,有些简单的曲调我就让他们试着唱唱谱,有时候,我还会用“数字变唱名”的方法识谱,如:《两只老虎》的“1231︱1231︱”我就教他们“1231,do,re,mi,do”,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就把数字和唱名对上号了。

学习节奏时,为了学生容易理解,我把一个四分音符“X”比作一个苹果,时值也就只有一拍;下面多了一根横线,“X”就是八分音符了,就是把这个苹果从中间切了一刀,时值只有半拍,要两个,时值只有1/4拍,要四个才有一拍,也就是说,每个音符下面有几个横线就是切了几刀,横线越多,苹果越少,时值也就越短。而音符后面有横线,那就是一根横线代表一个苹果,时值也就越长,如:“X-”就是两拍,“X---”就是四拍。这样一来,枯燥的乐理知识简单了,生动了,孩子们也就容易理解和记住了。

四、利用磁带、琴声等的示范力量让学生自己学会歌曲。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音乐课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有范唱,就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逐渐熟悉歌词和歌曲的旋律与

节奏,然后再让学生跟着伴奏或琴声学唱,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再连起来唱;如果没有现成的范唱,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少了音乐,决不能忽略了音乐的熏陶和范唱的作用。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最好不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就难以纠正了。

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学会歌曲之后,自编动作表演唱,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最好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会之后,也可以自编动作表演唱,还可选取不同的节奏给歌曲伴奏,这样的话,学生的乐理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五、六年级的学生,既有了很好的自制力,又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视听的基础上,试着自己模唱,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2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 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 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 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 探讨其发展方向, 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 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 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 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 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 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 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 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 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 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 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 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 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 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 (范唱、伴奏等) ;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 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 (备课是否充分) 、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 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 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 对于这些问题, 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 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 (“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 , 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 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 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 (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 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 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 (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 , 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 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 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 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 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 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 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 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 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 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 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 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 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 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 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 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 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 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 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 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 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 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 并根据记录的数据, 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 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 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 (观察者) 来说, 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 他们 (包括普通教师) 需要接受专业培训, 要求不带个人判断, 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 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 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 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 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 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 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 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 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 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 并且, 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 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 一方面, 在实践中, 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 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 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 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 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 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 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 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 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 (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 , 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 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 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 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 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 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 需要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 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 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 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 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 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 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 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 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 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 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 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 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 音乐教学的特点 (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 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 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 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 做到游刃有余, 切中要点, 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 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 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 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 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 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 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 (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 , 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 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 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 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 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 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如范唱 (乐器示范) 、指挥、音乐欣赏 (录像、录音) 、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 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 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 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 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 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 确立课堂观察框架, 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 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 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 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 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 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 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 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 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 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 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 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 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 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 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 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 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 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 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 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 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 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 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 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 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 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 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 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 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 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 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 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 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 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 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 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 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 (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 , 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沈毅, 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 2011 (11) .

[4]陈瑶著.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25-02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名词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引起了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使一线教育工作者体会到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角色转变。那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否在教育的不同领域、年龄段、学科中铺开呢?近一年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介绍及其在国内的实施现状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和交互性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以往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课堂上,现在则发生在学生家中,而教室则成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交流先进思想和合作学习的场所。

“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的角色,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先“自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预习,但却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性,在课堂上则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自学中找到方法,在与人合作中发现捷径,在自我展示中找到自信,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表示更喜欢“翻转”后的课堂。

当前,“翻转课堂”在国内方兴未艾,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正在开展实践研究,进行了第一轮、第二轮“翻转课堂”的尝试。但是,这些学校“翻转课堂”涉及的教学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主科,其他科目只是小面积尝试。那么,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否进行“翻转课堂”尝试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1.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已占据了科学、电子、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笔者所在的学校,全部班级均实现了师生家长采用微信、飞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与网络,而且大部分家庭还有平板电脑等便携的多媒体终端,这些都为翻转课堂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

2.网络上多媒体资源丰富,一些视频制作软件简单、易操作,用智能手机就能进行视频拍摄,且生成的视频文件不大,易于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和下载,也使得“翻转课堂”易于实施。

3.小学音乐课原有模式存在课堂上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知识点,留给学生自我内化和强化练习的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一周两节的音乐课容易让学生忘记教师讲过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反复多次讲解,大大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外,课内则主要进行内化和练习,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笔者结合小学音乐课中不同的课型,制作了一些PPT和简单的视频,通过请班主任在班级QQ群进行分享而实现课堂“翻转”。

1.课件辅导,课堂分享,提高器乐教学实效

在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中,教师不大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时候上课讲解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领悟,而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没听懂,回家后自然也不会练习,加上每周课时比较少,教师不能对班上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位,逐渐使学生两极分化,没有掌握的学生慢慢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给器乐普及形成了阻力。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启发下,笔者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尝试:首先,用PPT将口琴内部的音孔排列顺序进行图解(如图),让学生对口琴各个音孔的排列顺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利用一段视频进行口琴吹奏时的嘴型及握琴姿势讲解。接着提醒学生初学口琴会出现头晕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呼吸时,气是集中在胸腔中的,称为胸式呼吸法,它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胸式呼吸的气量太小了,满足不了吹奏乐器的要求,所以想练习口琴这类吹奏乐器的话,就得练习腹式呼吸法,将气息集中在腹腔中,简单说就是呼吸时要鼓肚子而不是鼓胸。最后布置作业——学习吹奏“1 2 3”三个音。笔者将这套简单的PPT挂在了班级邮箱里,家长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下载给孩子们观看学习。第二天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学会的,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点。课堂上,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1 2 3这三个音能吹奏出一首曲子呢。”“哦!那请你为同学们演奏,让他们猜猜你演奏的是什么曲子。”这位学生断断续续地吹奏了歌曲《摇篮曲》,全班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不需要老师布置,纷纷开始自己练习。以前,一节课完成的内容跟普及需要3个课时才能达到,如今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初尝甜头后,笔者继续在口琴教学上开展“翻转课堂”模式第二、第三阶段的摸索,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运用于给学生答疑解惑上,班级整体的器乐水平较之前的常规课型有了很大的提升。

2.歌曲推荐,亲子互动,丰富学生的乐曲积累

四年级下册有一首歌曲《乡间的小路》,笔者每教这首歌时,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因为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明快率真,毫无矫饰,听起来十分动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传唱。但是这类歌曲很多,比如《童年》《蜗牛》《我的未来不是梦》《校园的早晨》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没办法都推荐给学生,于是笔者将这类歌曲的网络链接及歌曲文化背景等PPT通过QQ群共享给学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分享这些朗朗上口的校园歌曲,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库,又达到了亲子互动的目的。

3.课件伴奏,课外练习,提高拓展活动实效

二年级下册听赏课《小螺号》中,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随音乐伴奏。以往的课堂上,如果任由学生自己摸索,课堂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可是如果由教师布置练习,又违背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初衷,怎样才能两全呢?笔者提前将这些打击乐器用PPT制成音效,在播放背景音乐时,学生选择一种打击乐器,随着音乐《小螺号》进行伴奏,让家长用手机录下来传到班级邮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伴奏的效果,并设立点赞台,为大家都认可的伴奏型投票。最后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再讨论这些乐器合起来时伴奏型搭不搭,为什么?如果要改,该怎么改?这样的欣赏课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节奏型,了解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不仅要根据歌曲的速度,还要理解歌词表现的内容,最后再决定合适的伴奏型,毕竟打击乐器只是伴奏点缀,喧宾夺主就违背它们的作用了。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跳动的琴弦》中有一节活动课:声音的奥秘——琴弦振动与弹拨乐器。上课前,笔者提前制作了视频,内容是教学生自制弹拨乐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视频给学生讲解了弹拨乐器的发音原理是依靠弹拨张紧的弦线产生振动发音,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接下来笔者演示了自己制作弹拨乐器的过程:首先将一个纸质的鞋盒作为乐器的主体,在鞋盒盖上掏一个洞,将纸盒盖与盒身连接处用胶带封起来,保证声音传递时集中不扩散;然后用小木块制成琴码,用双面胶固定在纸盒上;再下来就是做琴弦,视频中演示的材质是橡皮筋,橡皮筋的张紧是发出声音长短的根本,因此需要什么声音效果就调整好橡皮筋的张紧,声音越低沉,橡皮筋越松,声音越高,橡皮筋则越紧。最后,用竹签固定好橡皮筋的两头后,自制的弹拨乐器就完成了。演示了自制弹拨乐器的过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根据弹拨乐器原理自制乐器,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最有创意,课堂上将评出最佳创意奖。学生回校上课时,桌面上摆满了他们自制的作品,他们在课堂上兴奋地分享着制作心得,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乐器,有用油壶做琴身、细铁丝做弦的;还有的用铁盒、塑料盒、纸盒等三种不同质地的茶叶盒做出音色不同的乐器……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质地的琴弦,声音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橡皮筋做的琴弦在绷紧和松弛状态下声音会有不同?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琴身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对形形色色的自制乐器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对声音奥秘的感知逐步深入。

三、对“翻转课堂”的反思及建议

1.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翻转课堂”需要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制作课件和视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硬件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年龄稍大的教师要想实施会存在困难。但每所学校的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年轻教师还是有不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教研组或者多个学科组合作,开展合作探究,共同研究制作和分享视频、PPT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实践探究。

2.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拍好视频、做好PPT,因为学生已经将以往我们在课堂中进行的知识学习环节在课外完成了,课堂上的时间就会较以往“富足”,这时候教师更要关注如何组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40分钟内进行知识内化与技能强化。当然,我们还要通过QQ群表扬、密切家校沟通等方式激励课外学习积极的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调动家长参与其中,引导孩子在家完成视频或PPT的学习,确保“翻转课堂”第一个环节的落实,避免出现孩子在课外没有学习、课堂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3.“翻转课堂”未必适用音乐课所有的课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认为有助于重难点突破的内容,才进行“翻转课堂”尝试,而不是刻板的课课皆“翻转”。

4.及时调整,提高实效。“翻转课堂”的尝试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课堂效果,及时反思,及时调整策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效。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笔者觉得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喜欢的,它对于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技能技巧的强化帮助还是很大的。因为个人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也源自个人对文献的解读,其中可能存在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失误。今后,笔者将与学校音乐组的教师们一同交流分享,动员音乐组教师一同进行尝试,争取积累更多的经验。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4

凌河区劳保小学 王娜

自从课题申报被立项以来,2011年五月份我对全校17个教学班进行了调查汇总,得出我校学生在音乐课上从在着以下不良习惯:

(一)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1、课前准备不到位,不是忘记拿文具,就是忘记拿课本;

2、预备铃响后,不能迅速安静下来,在说话、打闹;

3、举手习惯差,有站起来举手的,有站到凳子上举手的,有的边举手边大声嚷嚷的:“老师叫我!”、“我来!”、“我知道!”等;

4、没有良好的坐姿,站姿,甚至低年级有学生跪在凳子上或是蹲在凳子上听讲。

5、不会倾听,有的学生没有轮到发言,不是嘴里嘟哝着,不听别人说,就是插嘴或趁机说话;

6、没有养成正确的听、说、读、写、坐的姿势;

7、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不能有序地进行讨论,有时还发生争抢学具等现象……

(二)欣赏音乐存在不良的习惯和特点:

91%的人不能静听音乐,94%的人表演情绪与音乐情绪不相符和63%的人欣赏音乐时做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或自己顾自己玩。孩子进音乐教室时,经常会大声讲话,或奔跑进教室。教师请孩子听音乐表演进教室,有的孩子乘机玩耍、打闹等,乱哄哄一团。原因是教师请孩子进教室时没讲要求,致使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进教室,孩子理所当然挑选认为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教室,也就造成课堂混乱。

(三)演唱歌曲存在不良的习惯和特点:

91%的人歌唱没有情感,94%的人歌唱时不会合作,大声喊叫,认为谁的声音得最响,谁就是唱得最好。83%的人唱歌跑调,97%的人演唱姿势和状态不正确。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孩子歌表演时存在不会唱歌词、大声喊叫、胆子小、歌唱表情不够等情况。歌唱时往往不听音乐伴奏,容易唱跑调等情况。

(四)创编活动存在不良的习惯和特点:

音乐课堂创编活动时,学生自顾自,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密切合作,有的孩子乘机玩,乱哄哄的一片,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浪费时间。有很多孩子不会创编,也不知道怎么编,很多创编活动需要合作学习,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合作。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努力培养孩子创编活动的学习方式。97%的人不知到怎么展开创编活动,缺少学习经验。97%的人不知道怎样与同伴合作创编活动。83%人思维不够灵活,想象力不够丰富。

针对以上不良习惯,我制订了以下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爱心铺路,循循善诱。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心中对学生充满爱,在教学工作中以爱为原动力,用爱心去铺设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路。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行为有时不受拘束,常犯一些幼稚的错误,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如坐不住、插嘴等,碰到此类情况,教师要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消除他们内心的疑惧,建立一种融洽的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愿意接受教育指导的心向,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正确的态度定势。

(二)榜样激励,共同进步

低年级学生个性突出,好胜心切,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树立榜样有利于他们有目的的、有方向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前,经常表扬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并让他们做“监督员”,检查其他同学的课本、文具摆放情况;让铃声响了坐端正的学生上讲台领唱歌或领背古诗;在好动、坐不住的学生旁边安排文静、专心的学生,结成帮带对子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树立了学生心中的榜样,有利于引导、激励学生,共同养成好习惯。

(三)学习用品放在规定位置。

二、养成良好地欣赏音乐习惯

(一)进教室训练

我请孩子进教室时,要求学生进教室的脚步跟牢音乐的节拍和速度,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强调孩子听音乐。对表现到位的组及时给予整组奖励,对没合牢音乐表演的孩子,教师要及时指出,告诉他不够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有的孩子讲废话,不听音乐表演;有的孩子顾自己玩耍;或做一些跟音乐无关的事情等情况,教师都应及时指出。如果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按要求进教室,教师有必要请孩子重新进教室,把规矩做到位为止。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进音乐教室的好习惯。告诉孩子进会场和音乐厅一样要做到安静。

(二)课堂音乐欣赏训练

1、提一些跟欣赏乐曲相关的要求和问题

在音乐课堂欣赏教学中后,孩子往往很难静下心来或安静地欣赏音乐,让孩子用舞蹈、身体律动、脸部表情等表现方式来欣赏乐曲时,孩子更难做到耳朵听音乐,比较吵杂,纪律混乱。每欣赏一首乐曲教师都要针对乐曲的特点,教师给学生要求和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一切欣赏活动都要围绕音乐展开。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妈妈抱着小宝宝摇晃、妈妈摇摇篮等动作,或两人合作表演摇篮摇晃;所有这些动作都要合牢音乐的节拍和速度。要求学生在脸上和动作中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听完后结合音乐艺术形象。请学生讲出音乐的速度、情绪和感受。

2、有组织地情景教学

在欣赏课中,教师很有必要进行有组织地情景教学,精心研究教材,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孩子更好地欣赏音乐。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音乐欣赏《星光恰恰恰》,乐曲欢快活泼,节奏清晰,乐句方整。教师跟着音乐跳起了示范舞,学生看了很激动,大声笑了起来。放第二遍音乐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起跳,学生激动地合着音乐跳舞,一边跳舞一边发出吵杂的声音(笑声,喊叫声)。接着老师又是动作讲解。最后老师放音乐,请学生手拉手一起跳,学生更是兴奋,声音更加吵杂,基本上听不到音乐声。像这节课老师就没有很好地分析教材,也没有设计一定的情景,更没有提一些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要求和问题,所以课堂混乱,学生不能很好地跟着音乐活动。教师再精心研究教材,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小朋友们,星星们要开始跳舞了。让我们一起来帮星星们来拍出音乐的句子吧!”教师带领孩子听,并拍出音乐的句子。“小星星想知道哪些小朋友的感情最丰富,耳朵最灵,它请小朋友分别用动作表现出活泼欢快的音乐和优美柔和的音乐,并在节奏×××的地方给它配上相同节奏的动作,看哪些小朋友最有创造力,小星星将邀请他们一起扮演小星星跳舞。”学生用动作表现出音乐中出现的两种不同情绪的音乐,并创编节奏×××的动作。教师用动作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仔细听音乐。“小朋友们那么能干,小星星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扮演小星星跳舞,但记住小星星是不会说话的,哪位小朋友如果发出了声音,小星星就会把你罚出,你就当不成小星星了。”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及时用大拇指表扬想象力丰富和情感到位的小朋友。“天亮了,小星星要回家了”。在另一个班级上下来,孩子能竖起耳朵,积极跟着音乐活动。活动有次序,孩子对音乐体会也比较到位。

3、及时给予富有童趣的评价

由于小孩子天真、可爱,喜欢童话故事,讲话、做事都充满童趣。所以在评价时,教师应用符合孩子的语气和富有童趣的方法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当孩子合作欣赏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组织富有童趣的评价。例如欣赏《三只小猪》后的评价。对孩子在表情、表演技能、合作默契、富有想象地表演等方面给予有情感地评价,对小组进行集体奖励,在小组里画上小猪的房子。及时到位而富有童趣的评价有利于孩子积极地参与和欣赏水平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静听音乐,积极按要求跟音乐展开欣赏活动。

三、养成良好地表演唱习惯

1、有组织的情景教学,结合歌曲艺术形象训练孩子的歌唱习惯

在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味强调孩子用正确歌唱的状态,比如:站姿优美,重心要稳;有感情地歌唱,抬眉毛,让眼睛说话;齐唱时做到轻声歌唱,耳听音乐伴奏,听自己的音高是否和伴奏一样,声音有没有和其他同学融合在一起;歌曲会唱后可以边唱边表演等等要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没有任何情景设置或游戏等教学手段,孩子对歌唱感到枯燥乏味,对老师说得歌唱要求理解不透,以造成有些学生对歌唱不感兴趣或歌唱习惯难以养成。新课程强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例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教师温柔地说:“静静地夜,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轻轻地摇着摇篮,哼着温柔的歌曲哄宝宝睡觉。现在请小朋友表演宝宝和摇篮摇晃,老师来表演妈妈。”教师弹琴演唱,学生表演。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小朋友,妈妈哄你睡觉唱摇篮曲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表情是怎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妈妈唱摇篮曲的声音是轻轻地,很温柔,速度是慢慢地。眼睛温柔地慈祥地看着我,脸上带着微笑,边唱边拍着我的背,慢慢地我就睡着了等等话语。接着教师请学生反串角色表演。“现在老师来当宝宝,请你们来表演妈妈来哄我睡觉。看哪些小朋友表情最丰富,声音最温柔,眼睛里流露出对宝宝的关爱。”学生演唱时的表情、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都掌握地非常好,歌唱状态都非常到位(抬眉毛等)。

孩子在情景表演唱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歌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充分表现出了妈妈哄孩子睡觉演唱歌曲温柔的表情,充满爱意的眼神等神态。也掌握了优美、抒情、温和地摇篮曲音乐艺术形象。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所以教师应结合歌曲的艺术形象,在一定地情景教学中训练孩子的歌唱方法和习惯。紧密结合音乐艺术形象,正确运用音色,准确掌握音乐速度、力度, 学习拍子等内容。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一年级的歌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歌唱的兴趣也很浓厚。孩子歌唱时基本上能做到站姿正确,抬眉毛,眼睛说话等,歌唱的状态比较到位。能准确把握音乐的情绪、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艺术形象表达地比较到位。

2、养成良好创编活动习惯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明确创编活动内容和要求,结合音乐艺术形象,有组织地展开活动

在创编活动时,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和合作内容,充分保证每个孩子积极参与,有事可做,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自己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创编活动时,教师做示范给予充分的启发。例如:在上《动物说话》这一课时,我请学生模仿动物叫声,几个小朋友合作创编表演各种动物对话的故事情节,每个小朋友都必须参与,只要有一个小朋友不参与的合作小组就没有成绩。教师示范教师用手拍节奏,嘴巴模仿小鸡小鸭的叫声,分别配上高兴、甜美、忧伤的表情,请学生猜猜小鸡小鸭在干什么。学生结合艺术形象进行想象小鸡小鸭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说小鸡被小鸭欺负了,小鸡伤心地哭了;有的学生说小鸡在撒娇;有的学生说小鸡小鸭在亲嘴;有的学生说小鸡在邀请小鸭跳舞;有的学生说小鸡和小鸭在谈恋爱;还有的说小鸡和小鸭在跳舞等等。)学生创编了节奏 “××××”这个节奏,有的学生说小鸡小鸭在吵架;有的学生说小鸡小鸭在讨论问题等等。“×××”这个节奏,有的学生说小鸡小鸭在唱歌;有的学生说小鸡小鸭在找虫子吃等等。接下去请学生合作创编,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创编情况。有的学生创编了小鸭、鸭妈妈、鸭爸爸的对话。小鸭子犯错了,鸭爸爸: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地叫着,批评小鸭子。小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伤心地哭了,鸭妈妈:嘎—|嘎—|嘎—|嘎—……地叫着,用翅膀抚摩小鸭子的肩膀,安慰他。还有的学生创编了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一起玩爽的游戏。

创编活动还有很多是涉及到组与组的合作。例如,上《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请每个组选择一种劳动来表演,小组长负责指挥练习,要求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教师巡回了解情况,给每个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富有童趣的评价,给积极认真参与的组画一把扫把、拖把等。有的组扫地,2/4唰—∣唰—∣唰—∣……;有的组擦玻璃,2/4嚓嚓∣嚓嚓∣嚓嚓∣……;有的组拖地,2/4嗨哟∣嗨哟∣嗨哟∣……;有的组修理桌子,2/4叮叮∣叮叮∣叮叮∣……等,最后几个组看教师的指挥合作,组成一个劳动大合唱。再如,上《小雨沙沙》这一课时,让孩子创编春天下雨的场面。有的组表演风吹动树叶的声音,2/4哗啦

哗啦∣哗啦

哗啦∣……;有的组表演下雨,2/4沙沙

沙∣沙沙

沙∣……;有的组表演雨滴声,2/4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等等,最后几个组看教师指挥合作表演,组成春天下雨的大自然景象。每次小组在创编活动时,教师要巡回做积极地指导,了解学生情况。当小组展示完后,教师给每个组进行准确地评价和富有童趣的奖励,如创编春天下雨的场面,教师给创编较好合作到位的组画报春鸟等,以促进孩子合作学习积极兴。学生从合作的创编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创编成功的喜悦,更加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题本阶段所取得的突破:

(一)经过本课题本阶段实践和研究,孩子初步学会静下心来欣赏音乐。孩子用舞蹈、身体律动、脸部表情等表现方式来欣赏乐曲时,让能做到耳朵听音乐,结合音乐表演。

(二)经过本课题本阶段实践和研究,学生基本学会了自信、大胆、富有情感地歌唱。歌唱时注意听音乐伴奏,不再大声喊叫,改善歌唱跑调现象等,学生学会规范地歌唱。

音乐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5

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刘艳

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其对人材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改革。国家教委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艺术教育作为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的音乐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音乐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的教学除传授音乐知识外,更多的是学生的音乐实践,因此,它较其它学科有更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要把没有实体形象的音乐语言,进行形象化的再现,让音乐的主题、旋律、节奏、情感都视觉化,让学生通过形象去理解音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而这些是传统音乐教学难以解决的课题,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课堂教学就形成了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基本局面。所以,教师往往偏重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去展示音乐,示范音乐,只停留在使用媒体方法和发挥媒体功能的研究上。这样,学生无自主可言,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离开了教师其自信心就变得脆弱。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相适合的。随着交互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受到冲击,教师将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者,而将发挥教学教导者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体现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要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就必须让现代教育媒体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近年来我校的教改研究课题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借助媒体独立探索→引发问题协作学习→意义建构效果评价。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片面地看成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单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根据这一模式,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不仅节时省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宁老师在一年级《音的高低》一课中,没有让学生直接听辩音乐的高低,也没有灌输生硬的概念,而是运用媒体创设一个森林的背景,根据画面景物的变化把自然界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融入到音乐中让学生自己通过听觉、视觉,感受、听辩声音的高低。学生很快就被生动的画面,对比强烈的声音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听着小鸟的歌唱,看着阳光灿烂的大草坪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舞;听着狮子的吼叫,看着狂风暴雨会吓得躲到桌子下。在这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自主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发问题、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甘永宏老师在教学人音版歌曲《摇篮曲》一课时,在歌曲中出现了附点四分音符,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作曲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上附点呢?为什么唱《少先队队歌》不能让小宝宝睡着呢?为什么唱《摇篮曲》小宝宝能睡着呢?”这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摇篮曲表达的是妈妈无限的爱、温馨的爱、温暖的爱等。同时,学生还回答出:“作曲者舒件特在这里用上附点四分音符更加突出了摇篮‘摇’的特点。”又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少先队队歌》太吵了,会吓着摇篮里的宝宝;有的说《少先队队歌》雄壮有力,宝宝安静不下来肯定是睡不着的;有的说《摇篮曲》旋律优美、温馨;还有的说《摇篮曲》节奏平稳、力度轻柔,所以宝宝一下子就睡着了。在结合多媒体,反复聆听对比。这样,即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代教育媒体,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和才能的机会,又培养了同伴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精神,使学生们兴趣盎然,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等着教师讲解的依赖性,缩短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三、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弥漫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其实,留心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无非有两类,一类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贴近学生生活的;另一类属于因为熟悉而喜欢。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弥漫式教学”,让音乐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沉浸在音乐中,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感知音乐、体验熟悉音乐,进而能有感情地表现音乐。南照岳老师就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前和下午的课前五分钟,除了播放教材歌曲外,还播放学习喜爱的歌曲或中外名曲,让学生欣赏,让音乐教室随时充满歌声。

有效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 篇6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9-24 8:32:47 阅读次数:465 字体:大 中 小

有效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就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常言说:“学而不思则罔”。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课程设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每节课后每位教师都应该对本节课传授知识的过程及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有个特定的反思,从而使下一节课的课堂有进步、有发展。日积月累,教师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每节课反思的推进而得到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自己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而可以使教师摆脱厌倦无奈的教育教学。所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持续不断的实验与实践后批判性的、理性的、客观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效教学反思”即专业反思,是指站在专业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决策进行自觉地、探究地、循环地深刻反思,从而使自己的内隐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思之后,自身专业化水平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综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现状: “不会反思”“害怕反思”比比皆是,“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常常困扰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有的面面俱到长篇大论,却是流水帐一本,没有反思的实质内容;有的却是三言两语很少揭示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更有的为了交差,敷衍了事。由于教师没有理解反思的真正意义,不是发自内在的动机,而是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反思,就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要帮助教师学会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与反思,尤其是对教师角色内在的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并将教师的职业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体验的职业,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重视教师的精神状态的发展,倡导成功体验,采用人文关怀等方式,调动教师的内驱力。要帮助教师形成自身反省能力和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能力,达到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最高境界,开发个案,倡导写反思随笔。反思随笔是教师将自己的行为想法记录下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应该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案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帮助教师进行和形成有效教学反思,明确什么样的反思是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实践,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提高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二、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3、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成长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于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此外,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在一个群体中,必定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师,为此,我们在研究中把教师进行分层要求,让大家都明确具体的反思目标。

(1)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研究的目标是让他们把问题进行讲述、归纳、评价,让他们了解反思的基本思路。

(2)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让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剖析,能独立尝试反思,力求尽早成熟。

(3)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研究的目标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着重于观念的更新及教学艺术的探讨,以增强他们从事研究的自信心,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对有效反思的研究,使每位教师明确反思的内容和方式,力争将每一位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有效生成,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并且探究出课堂教学最优秀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开展调查讨论,分析我校教师现有教学反思意识水平,找出弊端与缺陷,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水平,建构有效教学反思模式,进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准备开题工作。

2、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实验教师个人和教研组为主要研究群体实施实验研究策略,以研讨为主,请专家指导,及时总结积累研究中的成果,反思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4、指导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教学案例和中期研究报告。

5、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接受结题验收。完成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具体实验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9.8——2009.10)理论研究阶段。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实验对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使实验教师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明确方案目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9.11——2010.6)调查研究阶段。

1、实施前测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的现状及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反思在课堂中运用的实效性。

2、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3、根据研究情况修改有效教学反思计划。

4、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107.8——2010.11)实践研究阶段。

1、根椐前测调查结果,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开展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2、设计课堂教学系列反思表,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逐步培养反思能力。

3、中期检测,调整设计实施方案。

4、进行反思案例分析,指导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和教学案例,作出阶段性总结。

第四阶段:(2010.12——2010.1)总结成果阶段。

1、进行研究后测。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整理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并整理,录制优质课。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方法与措施:

1、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前后测调查中,观察,调查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的状况。为有效反思研究提供实例依据,形成新思想,取得新经验。

3、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4、个案研究法:通过教龄把教师分成三个组,对不同教师的自我成长进行分析,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她们的教学探究能力,从而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

5、经验总结法: 选定教师,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确认有效反思对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联系。归纳出有效反思的实施方法,并总结课题成果逐步推广。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虽然在本项课题实验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终于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们设计了教学反思的表格,内容主要分为“闪光之处,遗憾之处、学生情况、改进设想”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现在,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只要求在教案后面写教学体会;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合;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教学反思,实际上可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可以是教学进行中的瞬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方案以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情况;也可以是教学之后的回顾反思。相对来讲,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为教师时间上更充裕,所以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往往是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此,这种反思形式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对于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回顾反思,我们已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并且正以此来指导我校教学反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运用反思改进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要改进教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为更好地帮助教师们完善自我,我们首先从教学反思运用方式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个性化问题或教学进行中的即时性反思,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解决办法或是当场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学生需求。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则通过教学问题及教学反思的收集,由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对于一些成功之处,则同样在全校推广,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其次,我校还对教师反思运用效果方面采取了一些检测措施。在问题得到发现、解决或是成功经验得到推广之后,我们再由教研组组织人员深入课堂去看现场效果,看看同样的错误是否会重新出现,看看好的做法是否会得到运用。

3、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通过对“有效教学反思模式” 的研究与实验,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首先,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研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感受到了新课改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新教材、新问题,即使是原来经验相当丰富的的教师有时也会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在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促使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工作,我们还结合课题需要对教学反思工作进行制度化,帮助老师们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其次,教师们业务水平提高还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上面。2007年我校众多教师在全县“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在市“教坛新星”比赛中获奖。

再次,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还表现在教研理论水平提高上,在课题工作的带动下,我校教师一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一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时时注意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两年来,我校教师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多次荣获省市县奖。

4、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该项实验工作在我校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们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两年间,我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是稳中有升,在全县全镇的抽考中都名列前茅,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奖项。在全县艺术节和运动会上,我校学生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类征文、书画大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获奖。

八、课题的思考: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虽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及新课程改革的行进步伐,但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它们的解决办法,它们主要表现为:

1、利用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的力度不够。

虽然在反思中,一部分年青骨干教师的成长日见显著,但我们发现还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能认真上课,也能认真反思,但随着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进后期工作的实效。

2、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不够。

在实验工作中,我们发现,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反思能力,那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但在实践中,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7

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音乐新课标》) , 要求全国各地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全面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将大大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和提高基础音乐教育质量。

H市地处桂、粤、湘三省 (区) 交界, 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地区。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建设情况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深入H市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力求真实地呈现客观情况, 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查找分析问题, 进而为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操作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及调研过程中, 我们依据“德尔菲法”咨询了数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并根据已经掌握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情况和部分被访教师的建议, 拟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情况调查问卷”。与此同时, 我们运用“重复检验法”检测了该问卷, 所得结果大致相同, 问卷信度可以保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走访了H市189所小学和67所初中 (含5所完中) , 邀请了136位教师参与本项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35份, 现简要分析如下。

1. 教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认可度较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根本保证, 只有具备合格的音乐师资, 才能保证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音乐教师中, 只有16人是专职音乐教师, 而且其中大多数 (11人) 是近几年“特岗计划”招录的应届毕业生;高达80%的音乐课程由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兼任, 兼职的音乐教师学科背景十分杂乱, 中小学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都有兼上音乐课的情况;部分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临时聘请的民间歌师担任, 他们薪酬待遇微薄, 主要是依靠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参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 音乐教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有非常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音乐教师中, 72.6%的人熟悉或比较熟悉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 65.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这部分缘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更主要还是因为绝大多数音乐教师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 他们对本地民俗、民间艺术有浓厚的感情, 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比较了解。这些辛勤耕耘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者, 真切地希望孩子们可以而且应当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期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家乡的历史和认识自我。

2. 民族民间音乐教材严重匮乏

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资源, 只要有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音乐教材, 就可以基本保障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遗憾的是, 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是在无教材的情况下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 只有约1/6的学校使用音乐教材, 其中使用省级统编 (规划) 教材占到大多数, 少部分学校使用的是音乐教师 (民间歌师) 自己编写的简易教材。虽然多数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应当有规范的音乐教材, 而且认为音乐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本土音乐内容应当占总数的30%以上, 但教材匮乏的现实状况着实令人痛惜不已。极少数热爱本土音乐的教师尤其是那些临时聘请的民间歌师, 以自己的热情和心血编写出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简易教材, 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也因为他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 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困难和局限, 使得这些简易音乐教材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如编排体例杂乱、曲目选择随意、记谱错乱等。

3.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调查的所有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音乐教育忽视的状况, 具体表现在音乐教师不足、教材匮乏、教学目的不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无法保障等。无法按规定安排足额的音乐教学课时的问题尤为严重,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 只有城区的极少数小学能够坚持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 约20%的学校能够坚持每两周开设一节音乐课, 73.3%的学校没有定期开设音乐课的计划安排, 而是随机开课。具体情况详见表1。

基于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较高认知度和认可度, 参与本项调查的教师更愿意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选择教授民族民间音乐, 但对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目的认识并不清晰,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在国家财政部相关试点项目的大力支持下, 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市范围得以推广, 以观看、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视频、音频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形越来越多, 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初中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但是, 绝大多数小学仍然沿用着教唱等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 学生及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传统音乐文化需求与从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技能之间构成一对显著的矛盾, 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较高认知度和认可度没有切实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其原因在于, 绝大部分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艺。专业师资的匮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着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水平的瓶颈问题。我们建议, 地方政府制定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本地籍贯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回家乡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有关文化机构、文艺团体在本级管辖区内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师人才库, 选拔优秀民间艺人充实人才库, 并对师资实行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教育主管部门经常性地组织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培训, 鼓励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不断提高相关教学能力和技艺。

第二, 国家鼓励各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各地方和学校“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 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 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1]我们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高等院校、文艺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积极筹划,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符合《音乐新课标》要求并且适合本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要求的特色音乐教材, 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所占比例应在30%以上;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应主要取材于市一级辖区,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来源可以扩展到省一级辖区范围。

第三,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是促进一个人审美体验与民族认同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育传承亦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2],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培育一个人的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设备, 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学校要支持音乐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交流和音乐教育交流活动, 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 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利用各种民族民间节庆日, 组织民歌演唱比赛、民俗文艺汇演等活动, 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增进集体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篇8

一、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当踏进赤马小学的校园时,你会发现:校园的走廊里、教室里、墙壁上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校园的宣传栏,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每间教室都有学生的书画作业展,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言述着学生的自信和喜悦。为了给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藏书量达到人均5本以上,学校图书室藏书达两万多册。学校还设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其中的书籍大部分由学生捐赠,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爱读书的学生。“好书与你分享”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藏书捐赠到阅览室,现在学校的阅览室成了学生和老师们最“抢手”的地方。学校电脑室的42台电脑全部接通因特网,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每一个宣传版面,每一个舞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真正与文化结缘,时时刻刻能呼吸到文化的空气,得到审美的启迪。

振兴阅读,教师先行,围绕教师阅读行动,学校启动实施了“一十百千万”工程,即: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阅览十种教育期刊,钻研百篇经验文章,撰写千字学习心得,做好万字学习笔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同时,我们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校园,如:师生同台进行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活动、报刊剪摘活动等,激发学生浓浓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二、争取家长支持,开展亲子阅读

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家庭、学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携手,将“亲子阅读”进行到底!

首先,举办了“亲子阅读,书香伴我成长”摄影比赛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孩子阅读的重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共有108组家庭参与,经过评审组严格、客观的评选,共有36组家庭获得“书香伴我成长——亲子阅读摄影比赛”优秀家庭奖。颁奖仪式现场举行了气氛热烈的亲子阅读分享会,罗贤能校长作了“建设书香校园,创建阅读特色品牌学校”的讲话,课题负责人周霞辉老师就亲子阅读对家长提出建议,利用亲子阅读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并邀请了此次活动的获奖家庭代表上台分享其亲子阅读美照背后的温馨故事。同时,为了打造亲子阅读的氛围与声势,我们向浏阳教育信息网以及浏阳日报撰稿,亲子阅读简讯后来在浏阳日报成长周刊上刊载,目的是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解亲子阅读的现状,我们还进行了亲子阅读问卷调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班级学生“亲子阅读”的情况以及家长的观念。

为了帮助家长坚持亲子阅读,我们学校还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们将阅读进行到底!如亲子同台诵读经典比赛、我爱阅读亲子手抄报比赛等,让赤马小学的所有学生、家长、老师都爱上阅读,打造一种读书精神,让教育充盈书香,让书香浸润心灵!

三、反思与展望

两年多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我校8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比赛,如:浏阳市读书征文比赛、浏阳市课本剧比赛、长沙市创新作文竞赛、全国书信比赛中屡次斩获奖项,同时喻佳佳等十多名学生的作文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充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参与实验课题的老师有三十多篇相关论文获浏阳市、长沙市乃至全国奖项荣誉证书,周霞辉、陆自豪老师的作文导写案例被选入作文导写教程;课题组的老师共执教了二十多节研究课,李霞老师执教了北区开放日教学课,道雪蓉等十多位老师在浏阳市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陆自豪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罗贤能等三位老师被评为“浏阳市骨干教师”,一支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团队已经初步形成。

我们深知,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途径的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是刚刚起步。纵观学校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年龄老化,部分教师的理论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阅读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快乐地读书”的目标。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努力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王兵.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参考,2002(6).

上一篇:广告招贴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